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C调查报告

CC调查报告

CC调查报告
CC调查报告

最美车型最高评价

一汽-大众CC车主调查分析报告

在《品质汽车》的8月刊中,我们曾在“本月推荐”这一栏目中对7月15日刚刚上市的一汽-大众CC进行了非常个性化的介绍。虽然那时候,一汽-大众CC还没有真正经受市场的考验,但是我们基于一汽-大众公认的品牌与质量,以及对一汽-大众CC品质的看好,向消费者进行了大胆推荐。这次一汽-大众CC又一次入围“百名车主评新车”评价车型,充分说明了我们对这款车的关注和推崇,而一汽-大众CC在此次调查中堪称完美的表现也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作为好车观察家,看到曾经推荐的车型备受消费者肯定,我们特别开心。

作为“史上最美的大众汽车”,CC的造型与配置融汇了设计师对高雅生活的热爱。CC的设计师Oliver Stefanni曾自豪地表示:“CC所有的设计元素都是从豪华车中提取,并加以放大和超越,达到其他车型无法企及的境界。”的确,一汽-大众CC不仅仅在操控和动力上表现极致,奢华的运动型高级轿车魅力和极具冲击力的外观也充分展示了大众汽车深厚的设计功力。当然,CC因其独特的定位及价格原因,也使其受众面相对比较窄,但作为一汽-大众全新旗舰产品,它的确肩负着塑造一汽-大众更高端品牌形象的重任。

在我们此次的调查过程中,由于一汽-大众CC上市销售还不到5个月,找够充足的调查样本还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在4S店的寻觅及网络QQ群里的征询,我们还是努力找到了74个真实车主样本,他们年轻,充满个性。而平均91分的最高满意度评价也同样让人惊艳,这充分证明一汽-大众CC的品质非常值得消费者信赖。

CC代表的含义是Comfort Coupe,即舒适轿跑车。

国产一汽-大众CC的原型车PASSAT CC (美国也称Volkswagen CC)已经在国外上市很长时间了,但许多国外专业汽车媒体至今还对这款车的优雅漂亮外形赞不绝口,称这款车的外形设计走在了所有中级车的前列,吸引了很多个性消费者(详见之后的“口碑”栏目)。

其实,在整理此次车主的调查数据过程中,我们对此也深有体会。从受访对象的信息反馈来看,这款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美的大众汽车”车型确实吸引了众多年轻、个性车主的拥泵。

从调查问卷来看,一汽-大众CC的车主多为拥有一定资金积累的都市白领精英,他们普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职业分布以公务员、金融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私营业主、商界人士为主。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所有的受访车主年龄都在40岁以下(见表一),这其中,单单“80后”的车主所占的比例就达到了32%,如此整齐划一又充满年轻个性化色彩的年龄

分布在我们前几期的多款车型调查中都没有出现过,这表明,完美融合了优雅与动感的一汽-大众CC有着广泛的年轻白领缘,而且基本上男女通吃。

调查还显示,这些充满个性与激情的年轻白领精英是非常活跃的购车一族。在被调查对象中,只有13.51%的车主声称这是他们的第一辆私家车,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有60%的车主属于“80后”,而表示为第二辆私家车的车主比例为43.24%,第三辆私家车的用户占到了32.43%,表示为第四辆以上私家车的车主用户比例合计达到10.81%(见表二)。

车主在车辆颜色上的选择也充满个性化色彩,我们所调查的车主只钟情于黑、灰、金、银4色,其中选择黑色的比例最高,达到45.95%;选择灰色的其次,达到35.14%;选择金色的居第三位,达到16.22%(见表三)。

这些数字表明,一汽-大众CC对于年轻白领精英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这部分车主往往有着很强的习惯性换车冲动和个性化选车要求,而一汽-大众CC的雅致与动感设计很明显与这部分车主的需求完美契合。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将逐渐成为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军,鉴于在此次调查中,购买第一辆私家车就选择车型的车主中有高达60%的属于“80后”群体,这足可以说明,洋溢着个性、时尚、动感的一汽-大众CC市场潜力巨大。

座椅空调最为满意

作为车主驾乘感受的直接体现,车辆舒适性至关重要。针对舒适度,我们专门设计了4个选项问题。在回答“这款车的内饰是否有困扰您的异味问题”的选项时,2.70%的车主做了肯定选择,而97.30%的车主认为没有异味。在针对“这款车在行驶过程中(包括刹车时)是否有异常响动”这一选项中,8.11%的车主选择了“有”,而91.89%的车主则选择了“没有”(见表八)。

众所周知,“两异”问题广泛存在于目前的汽车产品当中,任何车型都无法完全避免。但是从以上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我们不得不说,一汽-大众CC在“异响”与“异味”问题上的表现堪称完美。

为了进一步量化舒适性的满意度,我们针对空调、座椅、驾乘空间以及音响这4个环节请车主评价。结果显示,一汽-大众CC的车主最满意的是座椅和空调,满意度都高达97.30%,驾乘空间及音响的满意度位居第二和第三,满意度分别为94.59%和81.08%。结果还表明,对这4个部分都表示满意的车主超过了78%(见表九)。

与前几期调查的多款车型在4个环节分项调查中参差不齐的表现对比,车主们对一汽-大众CC的舒适性满意度目前来看是最高的,而且一汽-大众CC整体表现非常均衡,无论是

空调、座椅,还是驾乘空间、音响,分项舒适性表现都特别突出,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表明一汽-大众汽车在舒适度的细节上确实做得令广大车主很满意。

其实,一汽-大众CC能够获得如此高的驾乘舒适性评价并不会让人感到出乎意料,因为一汽-大众CC的内饰设计延续了大众汽车高档轿车的设计风格,无论是金属装饰件、12键多功能真皮方向盘,还是中控台采用的高档拉丝铝装饰、顶级豪华车专用的棕色高级真皮内饰以及可选装的高级翻毛皮座椅,都给人带来视觉和驾乘上的全面舒适享受。

对于高达94.59%的驾乘空间满意度和81.08%的音响满意度评价,我们发现,一汽-大众CC的后排座椅头部、腿部空间充足,可分离放倒式座椅靠背能够扩大后备箱容积,满足储物需求。另外,一汽-大众CC装备的丹拿(Dynaudio)音响也令我们印象深刻,无论前排还是后排乘客,都能享受到置身音乐厅般的音效。

既然拥有这么多个性化的高品质配置,也就难怪在回答“您对这款车的驾驶舒适度总体评价”的调查选项时,没有一个车主认为其舒适度“差”或者“非常差”。也就说,100%

的车主都认可一汽-大众CC这款车的驾乘舒适度(见表十)。

考虑到可靠性总评中,同样有超过91%的车主认为“好”或者“非常好”,我们不得不说,一汽-大众CC凭借自身高品质的配置和优异的可靠性表现已经获得了几乎所有车主的喜爱,一汽-大众CC的确是一款集可靠性与舒适性为一体的好车。

维修保养凸显品质

一汽-大众CC的节能效果到底如何?

根据工信部先期的油耗调查显示,一汽-大众CC 2.0T车型综合路况百公里油耗为8.0L,市区工况百公里油耗为10.9L,市郊工况百公里油耗为6.3L,而在我们此次的车主集中调查中,针对“您的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百公里平均油耗数”这一调查选项,选择为10~12L的占比94.59%;选择为12~15L的车主有5.41%(见表十一)。被调查车辆(都为2010款一汽-大众CC 2.0TSI车型)的市区工况百公里平均油耗水平在11L左右,和工信部的调查基本吻合。

考虑到一汽-大众CC长x宽x高为4799x1855x1417(mm)的宽大运动车身,整备质量达到1545kg的较高车重,尤其是2.0TSI+6速DSG的超强动力搭配,我们认为这款车的油耗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一汽-大众CC搭载了经典的2.0TSI涡轮增压燃油直喷引擎,配合6速DSG双离合变速器。2.0L TSI引擎在5100rmp以上可爆发出147kW的最大功率,强悍动力可见一斑。更让人欣喜的是,TS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代表了当今世界汽车发动机技术的顶尖水平,TSI

涡轮增压技术结合燃油直喷技术,不但动力性能得到加强,而且与相同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相比,还能节约10%左右的燃油。而一汽-大众CC装备的DSG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更是兼具了自动挡的平顺舒适和手动挡的低油耗优势。当这一先进的变速器技术匹配了同样高效节能的2.0 TS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后,在保证高效动力和换挡平顺性的同时,车辆的油耗和排放与传统技术的动力总成相比,可降低20%以上。

正因为如此,在“您对这款车最不满意的地方”调查一项中,选择油耗水平的仅仅占据了2.7%,可见车主对一汽-大众CC的油耗水平非常满意。

同样与前几期的调查车主表现不同的是,在“维修/保养场所”以及“汽油标号”选项中,一汽-大众CC的车主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4S店及97号汽油(见表十二)。这些都足见一汽-大众CC车主追求高品质,追求完美的鲜明个性。

对于“每次保养平均花费”的调查,所有车主的保养花费都在400元以上:选择400~600元的为48.65%;选择600~800元的为48.65%;选择800以上的为2.70%(见表十三)。

不过,并没有车主因此觉得维修保养成本“非常高”;认为高的也仅占13.51%;觉得一般的占比40.54%;觉得能接受的为30.84%;而认为很便宜的也有8.11%(见表十四)。

显而易见,一汽-大众CC车的维修保养成本并不便宜,但是对于这部分年轻精英白领来说,这些花费还是他们可以承受的,毕竟他们更在乎车型的高品质及驾驶乐趣。

我们认为,TSI+DSG的完美组合使一汽-大众CC在保障强劲动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较高的燃油经济性,虽然这款车只能使用97号汽油,而且保养花费较高,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被称为“一款高品质的个性化好车”,在它的用户看来,这就是品质。

综合评测强烈推荐

74名受访车主对一汽-大众CC打出了平均91分的满意度评价,这是目前为止所有调查车型中满意度分数最高的一个。尤其令我们感到惊叹的是,此次收到的满分(100分)车主评价所占的比例竟然超过了16%,而且这其中还包括两名表示已经发现过故障的车主。

毋庸置疑,就调查结果本身而言,一汽-大众CC已经展现出了一款完美高品质轿跑车的骄人特质。

正因为车主们普遍对这款车有非常高的认同,在回答“您对这款车最不满意的地方”这一调查选项时,有超过70%的车主选择了其他,选择功能的为13.51%,剩余各项都不超过10%(见表十五)。

与此同时,有91.89%的车主在回答“您对这款车最满意的地方”时选择了外形,5.41%的车主选择了质量,还有2.70%的车主选择了舒适度(见表十六)。

美国《汽车杂志》(Automobile Magazine)的试车记者曾经提及过一个细节。他说,作为试车记者,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自己住的公寓楼下停放一款不同型号的车辆。但是在这些车型中,惟独是一汽-大众CC吸引了很多车主的目光,引发人们热议。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车主也欣喜地告诉我们,这款车在街上拥有很高的回头率。很明显,这款车的外形设计的确走在了所有中级车的前列。

实际上,作为一款售价区间为25.28万~29.98万元的轿跑新车,除了最美车型以外,一汽-大众CC无论是在内饰、动力,还是可靠性和舒适度上,各方面表现都十分出色,虽然很多年轻车主在开始选车时更多会被CC独特的外形所吸引,但我们确实应该恭喜那些拥有一汽-大众CC的年轻个性车主,因为一汽-大众CC的确是一款品质卓越的动感雅致车型,我们愿意向消费者极力推荐这款车型。

双眼立体视

什么是立体视 立体知觉也称立体视、立体锐度,是视觉器官对周围物体远近、深浅、高低三维空间位置的分辨感知能力,是建立在双眼同时视和融合功能基础上的独立的高级双眼视功能。由于两眼水平分开,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成像,形成微小的不对应差别,即双眼视差,并由此产生立体视觉(stereoscopic vision)。 立体视的获得以及精细的立体视锐度依赖于准确协调的眼球运动及双眼的黄斑中心凹注视。立体视锐度是分辨双眼视网膜影像问最小的水平视差(零视差)的能力,其单位为秒弧角(”),正常值为6度~1 0度。但以目前的检查手段,正常值通常为40"~60"c,一个人被测得的立体视锐度越小,其立体视功能就越好。临床上按立体视锐度大小分为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视锐度≤60")、黄斑立体视(80”~200")和周边立体视(400"~3000")。立体视缺失称为立体视盲。立体视可分为局部立体视(1ocal stereopis)和整体立体视(global stereopi s),局部立体视是以少量的线条构成视差基元,所包含的视差信息量少,先在视网膜由单眼线索或暗示信号等刺激形成二维图形,再传至大脑融合成三维图像,故局部立体 视只是一种粗放低级的立体视功能。整体立体视是以大量的隐藏有视差信息的点构成视差基元,所包含的视差信息量大,直接在大脑皮质完成对视差信息由三维到二维的转变,故整体立体视是一种精细高级的立体视功能。 影响立体视觉的因素有年龄、视力、视野、屈光不正、双眼不等像等。单眼视力的下降较双眼视力的对称性下降更易引起立体视功能的障碍。独眼的人也能判断远近距离,那是靠单眼线索:如物体的阴影、物体的重叠、相对大小、运动视差及观察物体的方式等和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与双眼视觉正常者的立体感存在本质的区别。 国内立体视检查方法按照检查的距离分为:远距离立体视、中距离立体视和近距离立体视检查法。远立体视没有集合、调节和瞳孔反射参与,是相对静态的立体视;近立体视有以上反射参与,是相对动态的立体视,而集合与立体视关系非常密切,它提供了深度信息。于远近立体视的机制不同,故不能用单项立体视检查来评估立体视功能。 颜少明指出规范化的立体视检查方法的现代标准包括3点:①必须使用能检测整体立体视的RDS.②必须应用远/近立体视双相测定。③必须测定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3项阈值。 古老的立体视检查法是在自然状态下定性检查立体视,如双笔尖检查法:检查者手持铅笔尖向下竖直放在被检者眼前33cm处,被检者拿另一根铅笔尖,竖直向上对准检查者所持的笔尖,比较两眼同时看和单眼看时的成绩。还有足立式穿圈法:由检查者手持一根头端绕成直径为1~2mm金属圈放于被检查者眼前,被检者手持一根前端折成钝角的金属丝让其穿过圆圈,若能顺利穿过则可初步判断被检者有黄斑中心窝立体视。此两法均包含单眼线索,临床很少应用。

CCLINK主站和从站通信使用说明

CC-Link主站和从站通信 使 用 说 明 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目录

1CC-Link外部硬件连接 目前,CC-Link主站使用的是三菱QJ61BT11N模块,其安装在带有CPU 的主基板插槽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槽号,如下图1-1所示。CC-Link从站使用的是赫优讯的PCI通讯板卡,其安装在工控机PCI插槽内。 图1-1 CC-Link主站模块安装位置 1)CC-Link主站和从站的外部硬件接线 如图1-2所示为主从站之间的接线,若有多台机器人作为从站,从站之间的接线同样可以参照此图,只需在最后一个从站连接终端电阻。 主站从站 图1-2 主从站的外部硬件接线 2)CC-Link主站和从站外部硬件站号和波特率设置。 主站可以连接1-64个从站,每个机器人站作为远程设备站,占用4个站数,实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从站所占用的站数目(范围为:1-4)。 如下图1-3所示为站号和波特率设置过程,主站的站号设为0,从站的 站号依次为1、5、9..........。同时,主站和所有从站的波特率大小必须相 同,可选择的传送速率为156kbps、625kbps、、5Mbps、10Mbps。

站号设置 波特率设置 图1-3站号和波特率设置 2CC-Link主站和从站的参数配置 首先需要在PLC编程软件上进行参数设置,包括以下3点: 1)在PLC编程软件中对PLC参数进行设置。 如下图2-1所示,在安装CC-Link模块插槽所对应的槽号上选择智能类型,该模块的点数为32点。 图2-1 PLC参数设置 2)对CC-Link主站进行参数设置。 如下图2-2所示,起始I/O号选择偶数位较合适,如00、20、 40、60等,类型为主站,数据连接类型为主站CPU参数自动起动, 模式设置为远程网络(模式),总连接台数根据实际从站数目来选择,

氧化物功能薄膜沉积系统操作规程

氧化物功能薄膜沉积系统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 打开总电源→打开复合真空计观看气压→打开放气阀,待没有放气声(或是真空计电阻单元到1 x 10 ^ 5Pa),关闭放气阀→打开腔门→检查腔内是否有样品→放置好靶材、基片(带一次性手套操作)→调整并关闭样品挡板、靶挡板→关闭腔门。 二、抽真空 1、抽低真空:打开机械泵→打开旁抽阀→抽到复合真空计电阻单元示数小于10Pa(1.0 E 1); 2、抽高真空:待复合真空计电阻单元示数小于10(1.0 E 1)→关闭旁抽阀→打开前级阀→打开分子泵电源→开分子泵→待分子泵频率于100以上时,开插板阀→抽真空到复合真空计电离单元小于5 x 10 ^-4Pa(5.0 E -4); 3、注意事项:(1)、必须先抽低真空,再抽高真空; (2)、开关各阀的顺序不能乱,分子泵要先开电源,再启动开关; (3)、正常情况下2h左右可以抽到高真空(小于5 x 10 ^-4Pa)。 三、加热 打开加热电源,观看腔内实际温度→按“▲”“▼”按钮设定温度→单击ENT确定(SV 那行数字末的绿点消失)→长按“RUN/RST”运行(OUT1和RUN亮)→调节旋钮,使电流到2左右(视预设温度可适当增大,但不可超过5A)→加热,等待温度上升到预设温度,且达到高真空。 注意事项:(1)、“PV”实际温度;“SV”预设温度;加热时,真空度会降低,所以,加热时也要不断抽真空到高真空;(2)、从室温到500℃,且抽到高真空约要3h。 四、射频电源溅射 1、预溅射:关闭复合真空计电离单元→打开射频电源预热→打开氩气瓶(顶上旋钮拧松,蓝色旋钮拧紧,左边氧压力表指针不超过第一格)→打开流量计电源→MFCⅠ调到阀控,调节旋钮到所需的氩气流量→开进气阀1(抽混气室真空)→截止阀1→关插板阀→打开腔下旋钮,调气压到预设工作气压→调射频功率(Ps)到50左右,点击“ON”,观察是否起辉,没起辉可将腔体气压调大并打开靶挡板,先“OFF”再“ON”,直到起辉为止→起辉后调射频功率到150左右,将腔体气压调回工作气压→氩气预溅射10min到15min→打开氧气瓶→设定氧气流量→打开进气阀2→反应预溅射5min左右→调加热电流在4A左右→调射频功率到预设功率→调节工作气压到预设气压。 2、正式溅射:预溅射结束→开挡板电源→开靶挡板(此时气压及电源电压会跳动)→稳定后开样品挡板→溅射,计时。 3、注意事项: (1)、溅射过程中实验者不能离开设备;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变化的参数有射频电源的功率,气体流量,加热的电流及温度,工作气压,气瓶气压等; (3)、开阀时,应该遵循“先抽气,再进气”的原则; (4)、以上的步骤只针对不进行混气的射频反应溅射,该法是利用腔下的旋钮控制工作气压,若混气则需用节流阀和插板阀来控制工作气压。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通常为复合氧化物(complex oxides),即多组分的氧化物。如V O -MoO , TiO -V 2O 5-P 2O 5,V 2O 5-MoO 3-Al 2O 3。组分中至少有一个组分是过渡金属氧化物。组分与组分之间可能相互作用,作用的情况因条件而异。复合氧化物系通常是多相共存,如MoO 3-Al 2O 3,就有α-、β-、复杂,有固溶体、有杂多酸、有混晶等。 就催化作用与功能来说,有的组分是主催化剂,有的组分为助催化剂或者是载体。

金属氧化物催化作用机制-1 z半导体的能带结构 z催化中重要的是非化学计量的半导体,有n型和p型两大类。非计量的化合物ZnO是典型的n型半导体(存在自由电子而产生导电行为)。NiO是典型的p型半导体,由于缺正离子造成非计量性,形成氧离子空穴,温度升高时,此空穴变成自由空穴,可在固体表面迁移,成为NiO导电的来源。 z Fermi能级E f是表征半导体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可以衡量固体中电子逸出的难易,它与电子的逸出功?直接相关。?是将一个电子从固体内部拉到外部变成自由电子所需的能量,此能量用以克服电子的平均位能,Fermi能级E 就是这种平均位能。 f z对于给定的晶格结构,Fermi能级E f的位置对于其催化活性具有重 O分解催化反应。 要意义。如N x z XPS研究固体催化剂中元素能级变化

金属氧化物催化作用机制-2 z氧化物表面的M=O键性质与催化活性的关联 z晶格氧(O=)的催化作用:对于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时,作为氧化剂的氧存在吸附氧与晶格氧两种形态。晶格氧由于氧化物结构产生。选择性氧化(Selective Oxidation)是固体氧化物催化剂应用主要方向之一。在选择性氧化中,存在典型的还原-氧化催化循环(Redox mechanism))。这里晶格氧直接参与了选择性氧化反应。 z根据众多的复合氧化物催化氧化可以概括出:1 选择性氧化涉及有效的晶格氧;2 无选择性完全氧化反应,吸附氧和晶格氧都参加了反应;3 对于有两种不同阳离子参与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一种阳离子M+承担对烃分子的活化与氧化功能,它们再氧化靠晶格氧O=;另一种金属氧化物阳离子处于还原态,承担接受气相氧。(双还原-氧化催化循环机理) (dual-redox) z举例:甲烷选择性氧化制备合成气、甲醇或甲醛 z CH4+O2→CO+2H2-136 kcal/mol z CH4+O2→CH3OH -22 kcal/mol z CH4+O2→HCHO+H2O -70 kcal/mol z CH4+O2→CO2+2H2O -189 kcal/mol

视功能检查方法

视功能检查方法 1、打开双侧视孔,置入双眼平衡后的屈光度数,调整使得右侧为红色滤光内置辅镜,左侧为绿色滤光内置辅镜,投放Worth四点灯视标,嘱患者注视视标。 2、能看到四个光点,表明有正常的融像能力。 3、能看到两个红点,看不到十字绿色视标,而下方的圆形视标偏红:表明左眼信息被抑制。 4、能看到三个绿点,看不到上方的菱形红色视标,而下方的圆形视标偏绿:表明病人仅接收来自左眼的视觉信息而右眼的视觉信息被抑制。 5、能同时看到五个点,两个红点,三个绿点或下方的圆形视标呈横置的椭圆形,表明有复视,为双眼融合机能障碍的表现。询问患者光点的相对位置,若两个红点在绿点的右侧,为同侧性复视,表示患者有内隐斜。反之,为交叉性复视,表示患者有外隐斜。 6、两个红点,三个绿点交替看到:表示有交替性抑制存在,患者无融像能力。 立体视检查 检查方法 1、打开双侧视孔,置入双眼平衡后的屈光度数,投放立体式视标,嘱患者注视视标中融合点,此时患者看到上下方视标为距离相等的双竖线。 2、调整内置辅镜使得双侧均为偏振光片,嘱患者再次注视视标。 3、能看到上下方视标均为单竖线,表明有正常的融像能力,有立体视。 4、能看到上方视标为双竖线,下方视标为单竖线,为同测性复视,表示患者有内隐斜:能看到上方视标为单竖线,下方视标为双竖线,为交叉性复视,表示患者有外隐斜。 5、能看到上下方视标均为双竖线,表明有复视,患者无融像能力,无立体视,当出现这种现象时,要询问患者上下方视标的相对位置。若上方两竖线距离较下方两竖线距离远,为同侧性复视,表示患者有内隐斜,反之,为交叉性复视,表示患者有外隐斜。 远距离水平隐斜 检查方法 1、被检测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远用瞳距 2、让患者轻闭双眼,将旋转菱镜转到视孔前,右眼放置6△BU(分离镜),左眼放置10△BI(测量镜) 3、视标为单眼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远视标 4、让患者睁开双眼,问其是否看到两个视标,一个在右下,一个在左上。 5、让患者注视右下方的视标,用余光注视左上方的视标。 6、逐渐减小左眼的菱镜度,直至患者报告上下两个视标垂直向对齐,记录此时左眼前菱镜的底向的度数。 7、继续以同样方向转动菱镜直至患者又见到两个视标,一个在右上,一个在左下。 8、然后以反方向转动菱镜直至两个视标再次对齐,记录此时的菱镜底向的度数。 9、两次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水平斜视度。在检查过程中应该不断遮盖去遮盖,以打破融合,检查结果更准确。 近距离水平隐斜

CCLINK

1 设计需求 超细煅烧陶土由于性能优良,在化工、医药、日用、家化等产品中被广泛采用,我国陶土资源丰富,但其煅烧工艺极其复杂,主要是其煅烧的温度、时间等对煅烧陶土的性能影响极大,控制参数稍有变化,或许整炉陶土将报废,针对如此严格的煅烧工艺,研制了一套采用CC-Link总线组建的测控系统对煅烧炉的四个煅烧区进行温度、时间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同时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CC-Link总线数据传输的快捷性、避免数据通信冲突,在CC-Link实时通信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以确保CC-Link总线控制系统的稳定、可靠性。 2 CC-Link的特性与网络安全 2.1 CC-Link的特性 CC-Link是Control&Communication Link (控制与通信链路系统)的简称,是三菱电机于1996年推出的开放式现场总线,其数据容量大,通信速度多级可选择,而且它是一个复合的、开放的、适应性强的网络系统,能够适应于较高的管理层网络到较低的传感器层网络的不同范围。CC-Link是一个以设备层为主的网络,一般情况下,CC-Link整个一层网络可由一个主站和六十四个从站组成。网络中的主站由PLC担当,从站可以是远程I/O模块、特殊功能模块、带有CPU和PLC本地站、人机界面、变频器及各种测量仪表、阀门等现场仪表设备。且可实现从CC-Link到AS-I总线的联接。CC-Link具有高速的数据传输速度,最达可达10Mbps。CC-Link的底层通信协议遵循RS485,一般情况下,CC-Link主要采用广播一轮询的方式进行通信,CC-Link也支持主站与本地站、智能设备站之间的瞬间通信。 CC-Link。具有性能卓越、应用广泛使用简单节省成本等突出优点。 2.2 CC-Link的数据通信方式 CC-Link的通信形式可分为2种方式:循环通讯和瞬时传送。循环通讯意味着不停地进行数据交换。各种类型的数据交换即远程输入RX,远程输出RY和远程寄存器RWr、RWw。一个从站可传递的数据容量依赖于所占据的虚拟站数。占据一个从站意味着适合32位RX和/或RY,并以每四个字进行重定向。如果一个装置占据两个虚拟站,那么它的数据容量就扩大了一倍。除了循环通信,CC-Link还提供主站、本地站及智能装置站之间传递信息的瞬时传送功能。信息从主站传递到从站,信息数据将以150字节为单位分割,并以每批150字节传递。若从从站传递到主站或其他从站,每批信息数据最大为34字节。瞬时传送需要由专用指令来完成。瞬时传送不会影响循环通信的时间 2.3 CC-Link测控网络的优势 CC-Link的优势如下: 1)高速度大容量的数据传送

釉料中各氧化物的作用

SiO2:主要从石英引入,长石等也有一部分引入,它可以提高熔融温度和黏度,给釉以高的机械强度(如硬度、耐磨性)、化学稳定性,并降低膨胀系数,通过它和RO+R2O分子比可判断釉的熔融性能,分子比在2.5-4.5之间较易熔,4.5以上难熔。 Al2O3:主要长石引入,也可以用工业氧化铝。能提高化学稳定性、硬度和弹性,并降低膨胀系数。,但因其会提高玻璃相的熔点及黏度,故用量不宜过高,在确定SiO2的含量后,SiO2和Al2O3的分子比控制在7~10之间。可得光泽釉,3~4之间时可得无光釉。 CaO:釉料中的CaO可由方解石、大理石、白云石得到。采用白云石可同时引入MgO。CaO和SiO2形成玻璃,能改善坯体和釉的结合,提高釉的弹性、硬度和光泽。增加釉的高温流动性,CaO用量过多(超过18%),会使玻璃结晶倾向增加,产生失透现象。 MgO:由白云石或煅烧的滑石引入,MgO降低膨胀系数,提高弹性,促进中间层形成,减少釉的碎裂倾向,能增加乳浊而提高白度(白云石引入的部分不产生乳浊作用),同时改善釉料的悬浮性。增宽熔融温度范围,对气氛不敏感。滑石的用量不宜超过15%,否则将降低其助熔作用,而使釉面光泽变差。 Na2O:可由钠长石引入,也可由碳酸钠等化工原料引入,主要起助熔作用,使釉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但Na2O增大膨胀系数,降低弹性及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等。 K2O:由钾长石引入,与Na2O比,其稳定性、弹性、热稳定性均较好。且熔融范围较宽,主要起助熔作用,使釉具有良好的透光性。 ZnO:国内常用工业氧化锌引入,它使釉易熔,对釉的机械强度、弹性、熔融性能和耐热稳定性均能起良好作用,能增加釉的光泽、白度,并能使釉的成熟范围增大,用量过多则易析晶。 BaO:主要由碳酸钡引入,增加釉的光泽,降低熔融黏度,增加析晶倾向。 PbO:主要由Pb3O4或PbO引入。降低釉的熔融温度,铅釉成熟温度低,且成熟范围宽,PbO能使釉光亮,硬度低,弹性大,但是有毒,需配成熔块使用。 B2O3:玻璃的形成物,能降低熔融物的黏度,增加釉的光泽,降低析晶能力,提高釉的弹性。B2O3用硼砂或硼酸引入。一般使用B2O3配釉时,应先配成熔块。 ZrO2:作为釉的乳浊剂,能使釉乳浊而失透,ZrO2可提高釉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提高釉的耐碱、耐磨性能。

三菱电机通信网络应用指南-CCLINK-----好

第4章设备层网络-CC-LINK 4.1 CC-LINK的基础知识 信息数据的现场网络系统,可以提供高效、一体化的工厂和过程自动化控制。做为开放式现场总线,CC-Link是唯一起源于亚洲地区的现场总线,具有性能卓越、应用广泛、使用简单、节省成本等突出特点。通过ISO认证成为国际标准,并且获得批准成为中国国家推荐标准GB/T19760-2008,同时也已经取得SEMI标准。 CC-Link是Control & Communication Link的简称,是一种可以同时高速处理控制和信通信速率下传输距离达到100m,并能够连接64个站。 到2008年3月为止他已经拥有超过1000家会员,其中海外会员已经多达57%,这一事实表明全球客户均已经开始认可CC-Link现场网络——这一源于日本,并逐步走向世界的网络标准。随着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加入CC-Link协会,目前累计发售的CC-Link兼容产品已经超过了900种。鉴于这些产品的的卓越性能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 4.1.1CC-Link特性 1.减少配线,提高效率 和其它总线一样,总线的使用减少了配线和安装设备的时间费用,减少配线时间,更有利于维护,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广泛的多厂商设备使用环境 可以从广泛的CC-Link产品群中选择适合您自动化控制的最佳设备。 ●CC-Link会员生产厂商:已经超过506家 ●CC-Link兼容产品:已经超过490多种 在电磁阀,传感器,转换器,温度控制器,传输设备,条形码阅读器,ID系统,网关,机器人,伺服驱动器,PLC等多种产品类型都有对应总线的产品。 3.高速的输入输出响应 CC-Link实现了最高为10Mbps的高速通讯速度,输入输出响应可靠,并且响应时间快,可靠和具有确定性。 4.距离延长自由自在 CC-Link的最大总延长距离可达1.2km(156kbps).另外,通过使用中继器(T型分支)或光纤中继器,可进一步延长传输距离,适用于网络扩张时需远距离设置的设备。 5.丰富的RAS功能 RAS是Reliability(可靠性)、Availability(有效性)、Serviceability(可维护性)的缩写。总线具有备用主站功能、在线更换功能、通信自动恢复功能、网络监视功能、网络诊断功能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网络系统,帮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网络系统。

ABB机器人CCLink 配置

ABB机器人CCLink 配置 ABB机器人提供CC-Link总线的支持。ABB机器人通过DSQC 378B(如下图)模块,把CC-Link协议转化成Devicenet协议,与机器人控制器通讯。 上图X5部分为Devicenet通讯与地址设置端子,具体参见3.1节Devicenet 的设置。

OccSta和 BasicIO共同决定了输入输出的数量,具体见下表。 以上参数需要通过DevicenetCommand进行设置。为方便设置,可以从以下位置获取模板并配置。 1)打开robotstudio,进入Add-Ins,在左侧找到对应的机器人robotware版本,右击——“打开数据包文件夹”

2)进入如下路径 C:\ProgramData\ABB IndustrialIT\RoboticsIT\DistributionPackages\ABB.RobotWare-6.08.0134\RobotPackages\RobotWare_RPK_6.08.0134\utility\serv ice\\ioconfig\DeviceNet 3)d378B_10.cfg为需要的模板文件。(此处假设d378B模块在Devicenet网络下的地址为10) 4)进入示教器-控制面板-配置,点击左下角“文件”——“加载参数”,选择步骤3找到的配置文件。完成后重启。 5)进入“配置”-DevicenetDevice下可以看到新加入的D378B_10设备,如果Devicenet地址不是10,可以进入修改。

6)进入Devicenet Command对CC-Link相关参数进行设置

视功能检查流程

视功能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一、视功能检查流程: 二、视功能检查的控制要点: (一)远距离部分的检查: 1.同时视、融像功能检查:(配合Worth四点视标) R=红片,L=绿片。双眼应能同时看到全部四点视标为正常,(R应看到

垂直向上棱形和下方圆形视标,L应看到水平向两绿色十字视标。)若只能看到两点或三点为单眼抑制,若能看到五点为复视。 2.立体视功能检查:(配合二、四立体视视标) R=135偏光,L=45偏光。二视标R应看到上右下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L应看到下右上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双眼应看到点线分割的单竖线,并根据竖线上凹下凸延缓做出判断。(上凹线条延迟,疑共同性内斜视;下凸线条延迟,疑共同性外斜视。)四视标应依次按上、右、下、左线条与中央点相比,根据凸起情况作定量分析。若上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1,;若右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2,;若下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5,;若左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10,。(一般情况下,瞳距越大,立体视锐越小,所获得立体视范围越大。) 3.影像不等功能检查:(配合水平、垂直对齐试验视标) R=135偏光,L=45偏光。R应看到上、右半框和中央圆点,L应看到下、左半框和中央圆点。双眼观察水平、垂直对齐视标是否有框差。(对齐视标每相差一框,影像不等超7%,反复几次都差一框即为影像不等。)4.眼位检查: 4.1弥散圆(十字环形)视标: R=红片,L=绿片。观察弥散圆(十字)视标分离情况,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视标回归原位。(其中,十字环形视标可参考量值:十字位移在内圈内约为1△,位移至内圈约为2△,位移至外圈约为3△。) 4.2马氏杆及点光源视标: R=水平马氏杆,L=“0”。双眼应看到点与竖线的分离情况。点线重合眼正位,竖线在点的右方(内隐斜);竖线在点的左方(外隐斜)。

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简介

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简介 1. 什么是视觉 视觉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同时又是人类观察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功能和手段。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有75%来自视觉系统,用机器模拟人类的视觉功能是人们多年的梦想。视觉神经生理学,视觉心里学,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为利用计算机实现模拟人类的视觉成为可能。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计算机视觉正成为一种提高生产效率和检验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如机器零件的自动检测、智能机器人控制、生产线的自动监控等;在国防和航天等领域,计算机视觉也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如运动目标的自动跟踪与识别、自主车导航及空间机器人的视觉控制等。人类视觉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从感觉到知觉的复杂过程,从狭义上来说视觉的最终目的是要对场景作出对观察者有意义的解释和描述;从广义上说,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和观察者的意愿,在解释和描述的基础上做出行为规划或行为决策。计算机视觉研究的目的使计算机具有通过二维图像信息来认知三维环境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使机器能感知三维环境中物体的几何信息(如形状、位置、姿态运动等),而且能进一步对它们进行描述、存储、识别与理解,计算机视觉己经发展起一套独立的计算理论与算法。 2. 什么是计算机双目立体视觉 双目立体视觉(Binocular Stereo Vision)是机器视觉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基于视差原理并利用成像设备从不同的位置获取被测物体的两幅图像,通过计算图像对应点间的位置偏差,来获取物体三维几何信息的方法。融合两只眼睛获得的图像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别,使我们可以获得明显的深度感,建立特征间的对应关系,将同一空间物理点在不同图像中的映像点对应起来,这个差别,我们称作视差(Disparity)图像,如图一。 图一、视差(Disparity)图像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方法具有效率高、精度合适、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制造现场的在线、非接触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对运动物体(包括动物和人体形体)测量中,由于图像获取是在瞬间完成的,因此立体视觉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测量方法。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是计算机视觉的关键技术之一,获取空间三维场景的距离信息也是计算机视觉研究中最基础的内容。 双目立体视觉的开创性工作始于上世纪的60年代中期。美国MIT的Roberts通过从数字图像中提取立方体、楔形体和棱柱体等简单规则多面体的三维结构,并对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CCLINK主站和从站通信使用说明

CC-Link主站和从站通信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目录 2CC-Link主站和从站的参数配置 3CC-Link主从站数据发送和接收过程

必须相同,可选择的传送速率为 156kbps 、625kbps 、2.5Mbps 、5Mbps 、 10Mbps 。 图 1-3 站号和波特率设置 CC-Link 主站和从站的参数配置 CC-Link 外部硬件连接 目前,CC-Link 主站使用的是三菱 QJ61BT11N 莫块,其安装在带有 CPU 的主 基板插槽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槽号,如下图 1-1 所示。 CC-Link 从站使用的是 赫优讯的PCI 通讯板卡,其安装在工控机 PCI 插槽内。 图 1-1CC-Link 主站莫块安装位 置 1) CC-Link 主站和从站的外部硬件接线 如图 1-2 所示为主从站之间的接线,若有多台机器人作为从站,从 站之间的接线同样可以参照此图,只需在最后一个从站连接终端电 阻。 图1-2 主从站的外部硬件接线 2) CC-Link 主站和从站外部硬件站号和波特率设 置。 主站可以连接 1-64 个从站,每个机器人站作为远程设备站, 占用 4 个站数,实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从站所占用的站数目(范围为: 1-4 )。 如下图 1-3 所示为站号和波特率设置过程,主站的站号设为 0, 从站的 站号依次为 1 、5、9 。同时,主站和所有从站的波特率大小

首先需要在PLC编程软件上进行参数设置,包括以下3点: 1)在PLC编程软件中对PLC参数进行设置。 如下图2-1 所示,在安装CC-Link 模块插槽所对应的槽号上选择智能类型,该模块的点数为32 点。 图2-1PLC参数设置 2)对CC-Link 主站进行参数设置。 如下图2-2 所示,起始I/O 号选择偶数位较合适,如00、20、 40、60等,类型为主站,数据连接类型为主站CPU参数自动起动, 模式设置为远程网络(ver.1 模式),总连接台数根据实际从站数目 来选择,远程输入(RX首地址X1000,远程输出(RY首地址丫1000, 远 程寄存器(RW读数据)首地址为D1000,远程寄存器(RWW写数据)首 地址为D200Q特殊继电器首地址为SBQ特殊寄存器首地址为SW0其他设 置为默认;其中RX RY RW、RWW地址设置放大, 目的是避免通信用途的软元件与其他软件出现干涉,影响调试。 图2-2CC-Link 主站参数设置 3)对站信息进行设置。 如下图2-3 所示,由于机器人站为远程设备站,则从站类型选择远程设备站,占用站数为4,所用远程站点数为128点。 图2-3 从站信息设置 其次,需要安装CC-Link 从站板卡驱动,对其进行软件参数配置,如下图

最好的双眼视功能训练方法

最好的双眼视功能训练方法 1、同时视功能训练同时知觉是指两眼能同时看见一个物体,每眼所接受的物像都恰好落在视网膜黄斑部,传人大脑后被感觉成一个物像。同时知觉功能能反应双眼黄斑和视网膜对应正常与否。同时视功能训练是通过分视眼镜让每只眼看到各自的图象,利用闪烁刺激去除优势眼对弱视眼的抑制,建立正常的同时视功能,为融合功能的建立创造条件。它可以帮助患者削弱优势眼对劣势眼的抑制、建立起正常的同时视功能。 2、融合视功能训练融合是指大脑能综合来自两眼的相同物象,并在知觉水平上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能力。这是在双眼同时知觉基础上,把落于2个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物像融合成一个完整印象的功能。能引起融合反射的视网膜物像移位幅度称为融合(fusion)范围。融合范围的大小可作为双眼视觉正常与否的标志之一。融合功能训练是分视双眼后,让每只眼看到相似度85%以上的两幅图片,利用多种运动方式诱导双眼产生融合、扩大融合范围,有效缓解视疲劳,为立体视的建立创造条件。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起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关系、协调双眼运动、增加融合范围、矫正或减轻斜视症状。 3、立体视功能训练立体视是人类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的远近、凸凹和深浅的感知能力,是双眼单视三级功能(同时知觉,融合功能,立体视觉)中的最高级视功能,是人类从事精细工作不可

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立体视觉缺失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诸多困难。立体视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劳动效率、工作安全和生活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立体视觉的要求更加重视。立体视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或强化立体视功能,使得患者在精细操作中更为得心应手。斜弱视患者由于弱视眼与健眼视力相差较大,不具备双眼视功能形成的物质基础,一般都难以形成正常的双眼视功能。通过进行单纯的提高单眼视力的训练,弱视眼视得到提高后,双眼视功能一般也不会自动形成。当弱视眼视力与健眼视力相差不大(不超过3行)时,应立即同时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既有助于建立双眼视功能,又能有效防止弱视的复发即视力提高后又回落的现象发生。

CClink网络硬线连接方案

UB01&02 主站模块→安全CPUO→右门槛RIO01→右门槛RIO02→右门槛RIO03→右门槛RIO04→右门槛灯箱IP20模块→G4门盒IP20模块→G2门盒IP20模块→G1门盒IP20模块→ D2_HMI_IP20模块→前地板UFFER_RIO01→前地板BUFFER_RIO02→ 前地板BUFFER_RIO03→前地板BUFFER_RIO04→后地板BUFFER_RIO01→ 后地板BUFFER_RIO02→后地板BUFFER_RIO03→后地板BUFFER_RIO04→ 左门槛RIO01→左门槛RIO02→左门槛RIO03→左门槛RIO04→ UB02_RIO213→UB02_RIO210→UB02_RIO209→UB02_RIO201→ UB02_RIO202→UB02_RIO203→UB02_RIO204→UB02_RIO211→ UB02_RIO212→UB02_RIO206→UB02_RIO207→UB02_RIO208→ UB02_RIO205→UB01_RIO103(右1)→UB01_RIO104(左1)→ UB01_RIO102(左2)→UB01_RIO105(左3) →UB01_RIO101(右2) → G3门盒IP20模块→D1_HMI_IP20模块→左门槛灯箱IP20模块 机器人 PLC→R602→R608→R610→R612→R611→R609→R607→R605→R603→R601 UB03&04 PLC→安全CPUO→UB04_RIO03(右) →UB04_RIO01(右) → UB04_RIO04左→UB04_RIO02(左) →G6门盒IP20模块→ UB03_RIO03(右) →UB03_RIO01(右) → UB03_RIO04左→UB03_RIO02(左) → G5门盒IP20模块 PLC→R620→R622→R624→R623→R621→R619→R613→R615→R617→R618→R616→

视功能检测之立体视检查的方法

立体视的检查

立体视 ?立体视:双眼辨别空间物体的大小、前后距离、凹凸、远近的视功能,即人眼对外界三维空间的辨别能力,建立在同时视和融合基础上 ?双眼单视:两眼将看到的物体融合为一个物体的现象

视网膜对应点 ?指两眼视网膜上具有共同视觉方向的点,落到视网膜对应点的物象能够形成单一的视觉物象 ?视网膜成像的两个重要特征: –对外界物体的感知能力 –对感知的物体有空间定位能力

视网膜对应点演示 先把视线聚焦到前面一只笔,用余光看近处的笔,此时会感觉到近处的笔有两支,这叫生理性复视,主要原因是近处笔在双眼视网膜上不处在视网膜对应点上,如右图A所表示一样。 看图B,AB两个视标处在同样的距离上,虽然B点没有成像在视网膜中心凹处(B物体看不清),但是处在视网膜对应点上,所以人眼不会感觉B点物体有复视现象

双眼单视圆 ?视界圆(双眼单视圆):通过注视点与两眼结点能画一个圆,凡是在这个圆上的物体均能落在两眼的视网膜对应点上,可被感知为单一物象 ?每个距离上都有这么一个圆,所以理论上有无限个这样的圆 ?只要在这个圆上的物体都可以成像在双眼的视网膜对应点上,都不会出现复视

Panum(帕努姆)空间 ?理论上视网膜上是点对点的对应,但是其实不是精确对应,而是一种点对区域的模糊对应,这种模糊对应使视界圆内外有限距离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轻度的水平分离物象,这种分离非但不会产生复视,反而是形成立体视的生理基础 ?Panum区:视网膜上能将轻度水平分离物象产生立体视的区域 ?Panum空间:Panum区域投射到外界空间形成Panum空间 ?Panum空间内的物体分会被感知为一个,空间以外的物体会感知为两个

CCLINK主站和从站通信使用说明

C C L I N K主站和从站通 信使用说明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CC-Link主站和从站通信 使 用 说 明 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目录

1CC-Link外部硬件连接 目前,CC-Link主站使用的是三菱QJ61BT11N模块,其安装在带有CPU 的主基板插槽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槽号,如下图1-1所示。CC-Link从站使用的是赫优讯的PCI通讯板卡,其安装在工控机PCI插槽内。 图1-1 CC-Link主站模块安装位置 1)CC-Link主站和从站的外部硬件接线 如图1-2所示为主从站之间的接线,若有多台机器人作为从站,从站之间的接线同样可以参照此图,只需在最后一个从站连接终端电 阻。 主站从站 图1-2 主从站的外部硬件接线 2)CC-Link主站和从站外部硬件站号和波特率设置。 主站可以连接1-64个从站,每个机器人站作为远程设备站,占用4个站数,实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从站所占用的站数目(范围为:1- 4)。如下图1-3所示为站号和波特率设置过程,主站的站号设为0, 从站的站号依次为1、5、9..........。同时,主站和所有从站的波特 率大小必须相同,可选择的传送速率为156kbps、625kbps、、5Mbps、 10Mbps。

站号设置 波特率设置 图1-3站号和波特率设置 2CC-Link主站和从站的参数配置 首先需要在PLC编程软件上进行参数设置,包括以下3点: 1)在PLC编程软件中对PLC参数进行设置。 如下图2-1所示,在安装CC-Link模块插槽所对应的槽号上选择智能类型,该模块的点数为32点。 图2-1 PLC参数设置 2)对CC-Link主站进行参数设置。 如下图2-2所示,起始I/O号选择偶数位较合适,如00、 20、40、60等,类型为主站,数据连接类型为主站CPU参数自动 起动,模式设置为远程网络(模式),总连接台数根据实际从站数

立体视觉检查图

人的双眼视觉功能一旦发生障碍缺乏立体视觉时,对外部空间的景物深度和距离就无法判断,这样的病症称为立体盲(立体盲的发病率为2.6%,立体视觉异常则高达30%)。立体盲是近十年来才被生物学家发现的一种眼病,它是 一种比夜盲、色盲更严重的眼科疾病。 由于缺乏良好的双眼视觉功能和立体视觉,往往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造成事故。国外曾有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因故停诊几年,待重新做手术时,竟然发生技术失误和手术中判断错误,造成多次重大医疗事故。原因正是因为他患了自己也不知道的疾病(立体盲),使他在动手术时,不能准确地判断深度和 距离。 “立体视觉检查图”已开始广泛应用。它是应用视差信息理论,采用随机点制成的。它把图形秘密隐藏在斑斑点点、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花纹中,并将图形套印成红、绿两色,使观察者眼花缭乱,辨析不出是什么图案。使用时必须戴上特制的红、绿眼镜,就会显现出图案的本来面目。 检查时为什么要戴红、绿眼镜呢?这是利用红、绿互补的原理,藉以传递双眼信息,使被检查的一支眼睛只能看到其中一种颜色的图。戴上红绿眼镜后,透过红色镜片只能看到绿色的图,透过绿色的镜片只能看到红色的图。通过红绿眼镜将具有视差的两张图各自反映到大脑,由于大脑视区具有双眼视差检查细胞,能从这些红红绿绿、斑斑点点的堆集中检测、识别和提取出视差信息,从而产生立体感。这与人们在观看立体电影时,必须戴上一副特制的偏振光眼镜的原理是 相同的。 图中似乎是印着一个圆圈,圆圈中还有好看的花纹,犹如一张印花台布的图案。可是戴上红绿眼镜再仔细看这张图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图中隐藏着一个大花碗,碗从图中高高隆起,像放在一块玻璃板上,栩栩如生(注意:如果你看到的花碗是确的底部隆起,那是你戴倒了红绿眼镜)。

什么是立体视

什么是立体视? 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左右手各拿一支圆珠笔,两手平伸,笔尖慢慢地靠拢,可以发现很容易地将两支笔尖对准;如果闭上一只眼试试,可就不怎么容易了。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的两眼注视一个物体时,物体分别在左右眼的视网膜上形成两个图像,但由于左右眼有一定的间隔,左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左侧,右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右侧,因此两个图像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 这样视觉图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合成、判别,使物体产生了空间的深度感,有了立体感,这就是立体视,立体视又称深度觉或立体觉。 当我们闭上一只眼后,只有一个单一的图像传入大脑,这样就建立不起立体感觉,看到的物体都是在一个平面上。因此闭上一只眼睛后,要对准笔尖就不怎么容易了。立体视觉可用同视机或立体视觉检查图片进行检查。没有立体视觉功能的人,缺乏立体感,不能判别出物体的距离,象司机、机械加工、绘画等工作就不能胜任。 随着距离的增加,物体在我们两眼视网膜成像也就十分接近,一般超过500m后,

两个视网膜上物体的形像基本上是重合的,因而立体感也就不明显了,不是吗? 一轮明月怎么好像挂在树稍上一样?利用立体视觉的原理,人们开发出了立体航空像片,两张平面的航空照片,放在立体镜下,左眼通过左目镜看左边的一张照片,右眼通过右目镜看右边的一张照片,稍加调节,你就会发现,像片上的高山、深谷、瀑布、冰川都“站”了起来,如同你在飞机上俯视大地一样。此外,人们还开发出了立体摄影、立体电影、立体画等,为生产、生活、娱乐服务。 更多资讯请关注全网“视立佳” 免责声明: 1、本文体部分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微信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相关内容删除。 2、如需引用本文体的内容,不得对内容做出有悖于我司意愿的删节和修改,并注明出处。

最好的双眼视功能训练方法

最好的双眼视功能提高方法 什么是双眼视功能? 双眼视又称为双眼单视,是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神经兴奋沿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眼睛没有双眼视功能,将缺乏同时视功能(双眼同时感知功能),融合功能(将双眼相似物象融合成单一影像的功能,也可认为是感知物体在空间内哪个方位上的功能),立体视功能(将两个略有视差<两点与双眼视网膜中心凹连线角度差>的相似物象融合成一个完整、立体的三维影像的功能,也可认为是感知物体的远近的功能)。 双眼视功能怎么训练 多宝视双眼视觉功能训练,结合中美最新的视觉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神经生物学、心理物理学和计算机视觉的理论及方法,利用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特定的视觉多媒体生物刺激,激活视觉通路,矫治和改善大脑神经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达到恢复、重建与提高双眼视功能的目的。 双眼视功能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同时视、融合、立体视三级功能,三级功能是顺序建立的,相互依存,又有独立的发生机制。双眼视觉功能训练主要是脱抑制建立同时知觉,纠正异常视网膜对应,增加融合功能,恢复立体视。 1、同时视功能训练 同时知觉是指两眼能同时看见一个物体,每眼所接受的物像都恰好落在视网膜黄斑部,传人大脑后被感觉成一个物像。同时知觉功能能反应双眼黄斑和视网膜对应正常与否。 同时视功能训练是通过分视眼镜让每只眼看到各自的图象,利用闪烁刺激去除优势眼对弱视眼的抑制,建立正常的同时视功能,为融合功能的建立创造条件。它可以帮助患者削弱优势眼对劣势眼的抑制、建立起正常的同时视功能。 2、融合视功能训练 融合是指大脑能综合来自两眼的相同物象,并在知觉水平上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能力。这是在双眼同时知觉基础上,把落于2个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物像融合成一个完整印象的功能。能引起融合反射的视网膜物像移位幅度称为融合(fusion)范围。融合范围的大小可作为双眼视觉正常与否的标志之一。 融合功能训练是分视双眼后,让每只眼看到相似度85%以上的两幅图片,利用多种运动方式诱导双眼产生融合、扩大融合范围,有效缓解视疲劳,为立体视的建立创造条件。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起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关系、协调双眼运动、增加融合范围、矫正或减轻斜视症状。

视功能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视功能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二、视功能检查: (一)远距离部分的检查: 1.同时视、融像功能检查:(配合 Worth 四点视标) R=红片,L=绿片。双眼应能同时看到全部四点视标为正常,(R 应看到垂直向上棱形和下方圆形视标,L应看到水平向两绿色十字视标。)若只能看到两点或三点为单眼抑制,若能看到五点为复视。 2.立体视功能检查:(配合二、四立体视视标)R=135 偏光,L=45 偏光。二视标R 应看到上右下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L应看到下右上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双眼应看到点线分割的单竖线,并根据竖线上凹下凸延缓做出判断。(上凹线条延迟,疑共同性内斜视;下凸线条延迟,疑共同性外斜视。)四视标应依次按上、右、下、左线条与中央点相比,根据凸起情况作定量分析。

若上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1, 若右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2, 若下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5,若 左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10, (一般情况下,瞳距越大,立体视锐越小,所获得立体视范围越 大。) 3.影像不等功能检查:(配合水平、垂直对齐试验视标) R=135 偏光,L=45 偏光。R 应看到上、右半框和中央圆点,L 应看到下、左半框和中央圆点。双眼观察水平、垂直对齐视标是否有框差。(对齐视标每相差一框,影像不等超7%,反复几次都差一框即为影像不等。) 4.眼位检查: 4.1 弥散圆(十字环形)视标:R=红片,L=绿片。观察弥散圆(十字)视标分离情况,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视标回归原位。(其中,十字环形视标可参考量值: 十字位移在内圈内约为1△,位移至内圈约为2△,位移至外圈约为3△。) 4.2 马氏杆及点光源视标:R=水平马氏杆,L=“0”。双 眼应看到点与竖线的分离情况。点线重合眼正位;竖线在点 的右方(内隐斜);竖线在点的左方(外隐斜)。 R=垂直马氏杆,L=“0”。双眼应看到点与横线的分离情 况。横线在点的上方(下隐斜);横线在点的下方(上隐 斜)。同理,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点线重合。 提示:马氏杆操作过程中,若有融合倾向,注意先将右眼遮盖3-5s。 4.3 偏光十字视标: R=135 偏光,L=45 偏光。R 应见十字竖线,L 应见十字横线。双眼观察十字短线位移情况,同理,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十字回归正位。 4.4 远/近眼位的检查: 水平眼位的检查:在双眼平衡全矫基础上,远用远瞳,近用近瞳。取被检眼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一视标,R=12△(BI)测量棱镜,L=6△ (BU)分离棱镜,尔后右眼逐渐减少(BI)回转,并嘱注视下方视标,记录视标垂直对齐时所调正的棱镜量值,即远/近水平方向斜位量。(注意近用眼位测量棱镜应大于12△ ,一般15△为宜。)垂直眼位的检查:同上方法,仅R=12/15△ (BI)为分离棱镜,L=6△(BU)为测量棱镜,尔后左眼逐渐减少(BU)回转,记录视标水平对齐时所调整的棱镜量值,即远/近垂直方向斜位量。提示:该方法设置棱镜时,一定注意双眼遮闭。 附注:也可用马氏杆配合5米(远用)、0.4米(近用)点光源分别检查远/近斜 位。附正常参考值:(远距)正位~2△(BI)(近距)正位~6△(BO) 5.固视差异检查:(配合固视差异视标) R=135 偏光,L=45 偏光。R 应见上、右短线和中间圆点,L 应见下、左短线和中间圆点。双眼观察十字短线是否产生位移。(R正固视差十字上短线右移,R负 固视差十字上短线左移;R上固视差十字右短线下移;R下固视差十字右短线上移。)若十字短线亮度暗淡,疑视网膜周边抑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