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机械变化、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技能目标

1、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质变化,接着问要想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该如何来判断呢,从而引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分两部进行,第一部笼统的来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什么证据,第二部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来加以说明。最后是物质变化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着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

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木材燃烧,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投影:图1-1 下雨

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师问: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图1-2 木材燃烧

学生分析: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图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投影:图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钢铁生锈

2、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

3、镁带能燃烧

4、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

5、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出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度: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有

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

提问: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

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投影:图1-7 钢铁厂的高炉

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2: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形状规则蓝色的固体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硫酸铜晶体

能溶解,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蓝色的液体。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生成蓝色的沉淀。

4、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变成白色。

5、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入水,观察有什么现象。变成蓝色。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进行如下的分析:

1、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4和5,原因是硫酸铜固体带结晶水时为蓝色,不带结晶水时为白色。

2、有沉淀生成的实验是3,原因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2,原因是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这是我们认识物质,进一不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

思考:根据前面的观察,你能总结出硫酸铜晶体有哪些性质?

分析:硫酸铜晶体是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加热的情况下变成白色的固体,遇水又重新变成蓝色。

提问:在这些性质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

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师:根据物质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演示实验:在盛有2毫升鸡蛋清的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发现有鸡蛋清发生凝固。这是由于鸡蛋清中的蛋白质与硫酸铜产生化学反应,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现象。

根据这个性质,你能说出硫酸铜的一种用途吗?

分析:在生物体内广泛的存在着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的基础物质,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制成的波尔多液可以消灭病虫害。

思考:白色的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有什么用途?

分析:根据白色的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的性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可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课堂小结:

要想知道某一种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状态、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沉淀、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第1节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形状,状态,颜色是否变化,是否生成气体和沉淀

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教学后记】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典型的物理变化:物态变化,机械运动,地球运动,本章主要学习化学变化。教材首先让学生来讨论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然后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接着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为以后的学习中来判断化学变化是否有发生打下基础。最后是物质性质的应用。这其中贯穿着一个这样的思想:变化→性质→用途

§1.2探索酸的性质(3-4课时)

重点:酸的共性和三种常见酸的个性,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难点:酸的共性和个性的生活应用

【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

第一课时:盐酸、硫酸(浓,稀)、硝酸、,酚酞、石蕊试剂,蓝色红色石蕊试纸,白醋、水、酸果汁、盐酸,玻璃棒、点滴板

第二课时:试管多支,盐酸、石蕊、氢氧化钠、氢氧化铝、鸡蛋壳、铁钉(生锈的和不生锈的)、氧化铜,氧化铁粉末

第三课时:试管、锌、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制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

第四课时:浓盐酸、浓硫酸、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试管、玻璃棒、烧杯,纸,硝酸

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第四课时:查阅酸的用途,调查酸(雨)的污染【课时安排】

共4课时,第1、2知识块1课时,第3知识块2课时(包括探究活动),第4知识块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三种强酸和醋酸的电离方程式) 二、酸碱指示剂

第2课时

酸的共性

1、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FeCl2 + H2

2、(1)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2)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3、(1)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2)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第三课时

§1.3探索碱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

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牛肉、猪肉、鸡肉、金枪鱼、牡蛎、目鱼、奶酪、米、麦、面包、酒类、花生、薄肠、糖、饼干、白糖等。火腿、鸡蛋、龙虾、章鱼、鱿鱼、奶油、豌豆、鳗鱼、河鱼、巧克力、葱、粉、炸

豆腐等。

常见食物的碱性:牛乳、茶、柿子、黄瓜、胡萝卜、萝卜、菠菜、柑橘类、葡萄、芋头、海带、葡萄

干、马铃薯、卷心菜、笋、香菇类、油菜、南瓜、豆腐、苹果、梨、香蕉、樱桃等。

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

一、碱有哪些性质

演示1: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

能使紫色石蕊变

蓝,无色酚酞变

红.

一、什么是

碱?

学生:书写

NaOH、Ca(OH)2、

Ba(OH)2KOH、Cu(OH)2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演示2: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演示实验②: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1、在2支分别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入1滴酚酞试液,分别向2支试管里逐

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变成无色。这时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

反应。这说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中性。

2、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在小火上烘干,蒸发皿上留下了什么?―――白色的

晶体。

化学反应方程式: NaOH + HCI = NaCI + H2O

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跟硫酸反应生成硫酸和水,氯化钠和硫酸钠都属于盐。像

这种碱跟酸作用生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结论: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实质:H++OH-=H2O

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酸过多等

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使用指示剂。

演示3: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SO2+2NaOH=Na2SO3+H2O

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SiO2+2NaOH=Na2SiO3+H2O

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

CO2+2NaOH=Na2CO3+H2O

演示4: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

CuCl2+2NaOH=2NaCl+Cu(OH)2↓――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FeCl3+3 NaOH=3NaCl+Fe(OH)3↓――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总结:氢氧化钠的几条化学性质

作业:作业本-1

第2课时

归纳:碱具有的共性

1、酸碱指示剂作用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和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注意:⑴只有可溶性碱才能满足以上四条性质,难溶性碱只能满足第2条

⑵第4条参加反应的盐只能是可溶性盐

练习:以Ba(OH)2为例,分别写出它与CO2、HCl、H2SO4和CuCl2、FeCl3的反应。

二、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演示1:在表面皿上放一块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几分钟后再观察其表面,有何现象?――表面变潮湿演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实验。――溶解时会放热

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演示2:把一小撮兔毛放入盛有烧碱溶液的试管中,加热煮沸后观察现象

――兔毛溶解

结论:即羊毛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即不耐碱。

2、氢氧化钙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

演示3: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变化?)――应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观察到变化

演示4:在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何变化?

――产生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

思考:有人用石灰乳刷墙,并在室内烧一个炭盆,开始墙面变得潮湿,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硬又白了。

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练习:第21页,练习与活动

§1.4 几种重要的盐(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

2、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的方法

3、从元素分析角度了解某些无机盐(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盐的溶解性

药品器材: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生成水的同时,溶液里

剩下酸根Cl-离子和金属Na+离子,通过蒸发溶液,这两种离子就会结合结

晶析出晶体,也就是食盐晶体。

一、什么是盐

盐是酸跟碱中和的产物

出示图片,几种常见的盐晶体:见瓶P22图1-25(注意:有的晶体不是盐,

有的晶体是盐),

并强调盐并不仅仅是食盐。

绿柱石橄榄石锆石

二、几种盐的性质

1、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像这种含有一定数目水分子的物质称为结晶水合物。

△俗名:纯碱或苏打

△常温下,晶体暴露在空气中易风化,而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碳酸钠粉末

化学式为:Na2CO3

实验: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发现什么现象?―――溶液变红。

可见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

应用:碳酸钠可用来制造肥皂、洗涤剂以及在纺织工业上都利用它的碱性。

△碳酸盐的检验:加盐酸后能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练习:写出碳酸钾、碳酸钡、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2、碳酸钙―――是一种难溶的盐CaCO3

△几种常见的形式

汉白玉大理石石灰石蛋壳贝壳

△用途: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石柱或工艺品)、含有杂质而有美丽花纹的碳酸钙叫大理石、石灰石主要用途是生产水泥。

写出二氧化碳、碳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寻找两者相同之

处。

CO2+Ca(OH)2=CaCO3↓+H2O H2CO3+Ca(OH)2=CaCO3↓+2H2O

思考:怎样证明一块岩石是碳酸盐?

3、食盐NaCl

△食盐的来源:主要来自海水晒盐、井水制盐

△用途:食盐不仅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①制生理盐水(0.9%)―――0.9%的氯化钠溶液中的钠离子浓度跟人体内血浆中的钠离子浓度几乎

相等,所以称为生理盐水。

思考:日常生活中常用食盐水清洗伤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②因为浓的食盐溶液会使细胞内的水渗出,使蛋白质凝固,所以具有杀菌作用。

③化工上制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

实验:收集一些汗液盛放在试管中,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有什么现象产

生?―――白色沉淀

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并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NaCI+AgNO3 =AgCI↓+ Na NO3

讨论:你能否说说盐有哪些化学性质?―――⑴酸+盐→新盐+新盐

⑵碱+盐→新碱+新盐⑶盐+盐→新盐+新盐(4)某些盐加热能分解:

如CaCO 3CaO+CO2↑

(NH4)2CO32NH3↑+ CO2↑+H2O

作业:作业本(一)

第2课时

三、盐的制取:

实验:在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实验现象?――产

生白色沉淀

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Na2CO3+CaCI2 = CaCO3↓+ 2NaCI

讨论:结合上述的实验,以及酸和碱的通性,能否推断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⑴酸+盐→新盐+新盐

⑵碱+盐→新碱+新盐

⑶盐+盐→新盐+新盐

练习:根据上述三个反应规律,请同学们分别写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以这三个化学方程式为例,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复分解反应――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份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思考:中和反应是否是复分解反应?

注意:不是任何的化合物混合在一起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除了要遵循上

述的反应规律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条件:1.反应物都溶于水

2.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水三者之一生成。

强调:对于气体或水能否生成可按反应规律来判断,产物是否为沉淀则须根

据溶解性表(见P)来判断了。

溶解性口诀介绍:溶碱铵钾钠钡钙

硝酸盐全都溶

盐酸盐不溶氯化银

硫酸钡也不溶

钾钠铵碳酸盐

还有微溶碳酸镁

或口诀内容为:

钾、钠、硝酸溶;铵盐也相同;

钾、钠、钙、钡、氨;溶碱有五种;

硫酸除铅、钡;氯除银、亚汞;

碳酸和磷酸;钾、钠、铵才溶。

练习:给出几种物质,判断它们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思考:根据酸的共性和碱的共性,以及盐的有关性质,小结能够获得盐的途

径有多少?

比一比,谁想的多!

1.金属+酸——盐+氢气

2.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3.酸+碱——盐+水

4.酸+盐——新酸+新盐

5.碱+盐——新碱+新盐

6.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7.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8 盐+盐——新盐+新盐

思考:你能写出获得ZnCI2的途经有多少?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阅读:P26候氏制碱法

四、盐与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

思考1:什么是化肥?―――化学肥料是用矿物质、空气、水等作原料,经

过化学加工精制而成的肥料(简称化肥)。

思考2:化肥有哪些类型

氮肥―――化肥主要含有氮元素的称氮肥。

磷肥―――化肥主要含有磷元素的称磷肥。

钾肥―――化肥主要含有钾元素的称钾肥。

复合肥――化肥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的称复合肥。

读图:课本第27页图1-30,连线题

1、氮肥(铵盐为主,还包括硝酸盐和尿素)

作用: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制取:酸与氨气反应制得

如:氨与碳酸:NH3+H2O+CO2=NH4HCO3(碳铵)

氨与硫酸:2NH3+H2SO4=(NH4)2SO4(硫铵)

可见:盐的组成中,所含的阳离子不一定都是金属阳离子,也可以是复杂阳离子(带电原子团)

铵盐的性质:

实验:1、向硫酸铵浓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NH4)2SO4+2NaOH = Na2SO4+2H2O+2NH3↑

NH4HCO3+Ca(OH)2 = CaCO3↓+2H2O+NH3↑

1、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颜色是否发生变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产物中产生的氨气,氨气是碱性的。

结论:铵盐与碱(强碱),都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放出,此法用于铵盐的检验。

思考练习:在农村,人们常取少量白色粉末状的化肥和消石灰一起放在手掌心搓,通过闻气味来检验是否是氮肥,这是根据什么原理?

最常用的氮肥:是含氮有机物――人的尿液

化肥:尿素―――【CO(NH2)2】

2、磷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要系发达,增强吸收养份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

数增多,籽粒饱满等。

代表物:过磷酸钙【CaSO4和Ca3(PO4)2】---(混合物)

3、钾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

代表物: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I)、草木灰(成份K2CO3)

使用注意: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所以需要施一些农家肥料(有机肥)有利于该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小结:盐与铵盐

课堂练习:课本第29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第3课时

学生实验:碱和盐的性质

教学目标:1、把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指导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探究

2、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的盐的一些性质

3、学习含SO42-或含Cl-化合物的检验方法

4、巩固试管和滴管的操作方法

一、根据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设计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探究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填写

二、认识盐的一些性质

1、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

观察现象______。再往这3支试管里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后观察现象__________。

2、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稀硝酸,振

荡观察其现象_________。

三、讨论

1、检验一种溶液是否呈碱性,可以用哪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

2、我们知道可以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稀硫酸,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稀盐酸,为什么在本实验中,还可用这

两种溶液分别检验含SO42-或含Cl-化合物?

第4节:作业讲评(作业本、讲义)

§1.5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哪些物质是金属。

2、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3、了解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4、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5、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

6、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6、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置换反应,了解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置换反应的特点,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过程:

一、哪些物质是金属

1、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除汞外,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请举出几种常见金属的实

例。――金、银、铜、铁等。

思考:你知道金属汞的中文名称上为什么没有金字旁,而却是个水字底?

2、读图。

在课本P31部分金属图中,你知道其名称的有哪些,你曾用过金属制品的金属有哪些?

3、金属的用途很广,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工具、以及医疗设备都离不开金属。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金属?讨论后交流。

二、探究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1、金属的用途非常广泛,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用途。而金属的用途是

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为了研究金属的性质,推测某些金属的用途,或根据应用的需要去寻找具有某种特性的金属,我们能否初步建立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2、根据常见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推测:

有金属光泽―――可以做装饰品

比较硬―――可以做钻头、机器等。

有延展性―――拉铁丝、打锄头、做铝箔等

有导电性―――铝丝、铜丝等做导线。

导热性―――铁锅、铝茶壶等

铁磁性―――永久磁铁等。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具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等特点。

3、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或调查来分析金属的物理性质,证实它们有哪些用途。

(1)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例如:纯铁是一种具有

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为7.9χ103千克/米3,熔点为1535℃。有良好的延展性,有导电性、导热性、铁磁性。纯铁较软,含有杂质时较硬。

(2)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用途。―――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常用作导线、电缆;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作一些导热器皿,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拉成铜丝等,

(3)分析常见金属的用途与它们具有的物理性质间的关系。

师讲述:有些金属的用途不是直接由某一性质决定的,如合金的性质。(如保险丝的材料需要熔点低、电阻率大的特点。所以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做成的,铅、锑两种金属熔点都低,纯金属的电阻率低,而铅、锑合金却提高了电阻率,符合了保险丝的要求。

小结:

第2课时

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思考:我们已学过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铁会生锈、锌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这些都是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

实验1、

1、将一根镁带、一根铜丝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银白色镁带很快燃

烧起来,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红色铜丝不会燃烧,但表面变成黑色)

2、将不燃烧的铜丝插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溶液变成篮绿色)。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Mg+O22MgO 2Cu+ O2 2 CuO

CuO +2HCl == CuCl2 + H2O

结论:有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如镁;有些金属能在纯氧中燃烧,如铁;有些虽不能燃烧,但也会反应,生成氧化物,如铜、铁、铝等分别能生成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膜。

②金属跟酸的反应

实验2、将铝片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____________。

(铝片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

思考1:铝制容器在实用时应注意些什么?―――铝制容器在使用时应注意,不可盛酸性或碱性物质,否则容器会被腐蚀。

思考2、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被酸腐蚀?

实验3、

1、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到:_(镁条、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却没气泡产生)。

2、产生气体的试管口点燃,会发生爆鸣声,说明产生的是氢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2HCl==MgCl2+H2↑Zn+ 2HCl==ZnCl2+ H2↑

3、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镁条、锌粒

表面产生气泡。铜片没有气体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H2SO4==MgSO4+H2↑Zn+ 2H2SO4==ZnSO4+ H2↑

结论:铝、镁、铁、锌等金属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等却不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实验4、

1、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洁净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2、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进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铜丝

表面没变化)。说明铜与硫酸亚铁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在盛有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的试管中,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物质生成,而浸入硫酸锌溶液中的铜丝却没有发生变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思考:上述反应与前面学过的化合、分解、复分解反应有什么不同?

④置换反应

1、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2、通式:A+BC=AC+B 或A+BC=BA+C

3、金属跟酸、金属跟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思考: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这是不是置换反应?为什么?

思考: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比较铜、银、锌的活动性大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小结:

第3课时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1、知识回顾: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②金属跟酸的反应;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从上述反应中知道,不同的金属它们的活动性________(不一样)。

2、实验讨论:设计实验比较镁、锌、铜的活动性,并从大到小列出镁、锌、铜的活动性顺序。如果把氢也列入其中,应如何排列?

(1)试剂的选择:镁、锌、铜三种金属和稀盐酸。

(2)实验:将镁、锌、铜三种金属分别放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可

观察到:____________(铜表面无气泡产生,镁和锌表面产生气泡,但镁产生的气泡的速度比锌要快)。

(3)结论:镁、锌、铜(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

经过许多实验,人们总结出一些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4、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规律:

①金属跟酸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②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把另一种活

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有什么意义?―――见P36图1-38用铜、银、金等不活泼金属制造的钱币。

思考:1、能否用锡壶盛装酸性物质?

2、用铁制的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硫酸铜)?为什么?

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知识回顾:电子、原子、离子的符号及概念。

实验:把金属锌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银白色的金属锌表面镀上了一层紫红色的铜)。

思考:为什么铜离子会从溶液中析出变成金属铜,而金属锌则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

师分析:在上述的化学反应中,金属锌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而铜离子从金属锌表面得到了电子变成了金属铜,上述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电子转移的过程。

2e

Zn CuSO4 == ZnSO4 + Cu

说明:金属锌失电子的能力比铜强,锌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或者说铜离子得电子得能力比锌离子强,反应就发生了。

H2 + CuO Cu + H2O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如氢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如氧化铜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

氧化剂:失去氧的物质,如CuO。

还原剂:得到氧的物质,如H2。

结论:在反应物之间电子发生转移的反应,又称为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点燃:

0 0 +1—1

2Na + Cl2 == 2NaCl

还原剂氧化剂产物

电子——化合价——过程——物质——产物

失去——升高——被氧化——还原剂——氧化产物

得到——降低——被还原——氧化剂——还原产物

小结:

练习:

1、下列各组金属中,按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是()

A、Na、Fe、Mg

B、K、Cu、Fe

C、Al、Zn、Hg

D、Ca、Ag、Zn

2、下列物质中能够由金属和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A、CuCl2

B、AgCl

C、FeCl2

D、FeCl3

3、有X、Y、Z三种金属,将X、Y、Z分别浸入稀硫酸中,Z溶解,X和Y不溶解;将X浸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由Y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Z、Y、X

B.Y、Z、X

C.Z、X、Y

D.Y、X、Z

4、已知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金属,甲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而腐蚀,乙在空气中加热后仍保持金属光泽,丙需保存在煤油中,以防止氧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关系为——()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5、X、Y两金属都能跟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置换出银;X跟稀硫酸不反应,Y跟稀硫酸起反应生成氢气,由此判断X、Y两金属可能依次是()

A.铜、锌

B.铁、锌

C.铜、汞

D.铁、汞

6、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1.6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教学目标:

1、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2、知道一些简单有机物的性质。

3、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

4、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的循环。

教学重点难点:

有机物、无机物的区分;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的循环,物质循环思想和基本途径的建立。

教学过程:

【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有数千万种,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除了我们前面已经稍有了解的无机物――酸、碱、盐等以外,还有一类有机物。事实上,有机物在物质种类中占了绝大多数。那么什么是有机物,它又有什么特点?不知同学们对有机物由多少了解?――学生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有所了解。

一、一些简单的有机物

1、有机物的概念:

图P39上:这图显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据推测,地球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地球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喷出的气体与原始地球表面的部分气体,共同构成了原始大气。图下方的彩球组合就表示原始大气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蒸气、氨气、氢气等。据模拟实验显示,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阳光、闪电作用,这些小分子物质会变成一些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甲胺、尿素等。再演化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如具有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再经过长期的演化,地球上产生了植物、动物和人类。

可见,自然界中的有机物是从无机物演变来的,有了有机物才有生命,最终有了人类。

从物质组成上来看,这些物质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我们把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物。其中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由于它们的性质更接近无机物,就排除在外。有机物除了含碳元素外,大多还含有

H、O、N等元素。

2、甲烷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含碳氢的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CH4)。

图1-40甲烷的正四面形模型: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里的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并不在一个平面内,整个分子呈正四面体形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上。左图是两种常用的甲烷分子的模型。

图1-41天然气的开采:那么,甲烷存在于什么地方呢?我们经常看到在池塘底部会冒出小气泡,这些小气泡俗称沼气,其主要成分就是甲烷。从图中,大家能否知道甲烷的性质?――甲烷难溶于水。

这些甲烷都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由植物残体经过微生物发酵的作用而生成的。

农村里常用稻草及动物粪便经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供热或照明。

天然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大家听说过西气东输工程吗?

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塔里木具有良好的天然气资源条件,目前已探明的储量为3900亿立方米,按照西气东输120-140亿立方米的年供气规模,可稳定供气11-13年。西气东输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天然气田,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10个省市区,干线全长4000公里。据测算,西气东输工程静态总投资约为1400亿元人民币。2005年实现全线贯通,把新疆塔里木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

据了解,我国目前天然气的使用量仅占一次能源使用量的2%至3%,提升空间也非常广阔。

思考:根据你所了解的沼气和它的用途,你能推测甲烷的化学性质吗?――学生答:可燃性。

对,甲烷具有可燃性。你推测一下,甲烷的燃烧产物会是什么?

――二氧化碳和水。

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质量守恒定律。

那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测呢?――四人小组讨论。

实验方案是:点燃甲烷,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发生的现象。若在内壁有小水珠出现,证明有水生成。再把烧杯倒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再观察现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 + 2O2 2 H2O + CO2

3、丁烷气体

【师】除甲烷气体外,打火机内液体的主要成分丁烷气体也是一种简单有机物。其化学式为C4H10。那么它的燃烧产物应该也是二氧化碳和水。

我们一起来实验,点燃打火机内的气体来验证它的产物。――学生实验(3分钟)。

还有,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也是丁烷气体,它是常温下经压缩后变成液态,灌装在钢瓶中。使用时经减压就行。

那么有没有听说过煤气爆炸的事故呢?――听说过。

想过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吗?――原来,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点燃时,易发生爆炸。如甲烷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在5%-15%时,遇明火就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可燃性气体的纯度。

【师】再介绍另外一种简单的有机物――乙炔。它在氧气中燃烧可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生产中可利用这个反应进行金属的焊接和切割。

思考:你能写出乙炔气体、丁烷气体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书写。

2C 2H2 + 5O2 2H2O + 4CO2

2C 4H10 + 13O2 10H2O + 8CO2

【拓展】你能写出CxHy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2CxH y + (2X+Y/2)O2 YH2O + 2XCO2

4、有机物的特性

【师】有机物与无机物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性。

①大部分有机物熔点较低,易挥发,不易导电,易燃烧等。②许多有机物,如酒精、乙醚、苯等都上常见的很好的溶剂。

所以在很多方面有应用。

图1-44:简单介绍常见有机物的应用。

①甲烷是常见的清洁燃料。

②乙炔燃烧火焰用来割断或焊接金属。

③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④酒精用于消毒和作燃料。

⑤乙酸用作食醋。

二、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师】有机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有机物是生物体各组织的主要成分。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体内各组织的新陈代谢,都需要各种有机物的参与。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都是从食物中获得的。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除水与矿物质外,糖类、脂肪、蛋白质与维生素都是有机物。

人体内最基本的有机物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①先了解一下糖类(C6H12O6)。

元素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糖类是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来源(70%),也是合成人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原料。

思考:你知道哪些糖类物质?

常见的糖类可分成以下几类:

(1)单糖:不能水解生成更简单的糖,如葡萄糖和果糖。

(2)低聚糖:水解后能生成几个单糖分子的糖叫做低聚糖,如蔗糖和麦芽糖。

(3)多糖:能水解生成很多单糖分子的糖叫多糖,这一类糖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和纤维素。

【师】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是淀粉,我们怎样验证?――用碘液。对,淀粉遇碘呈蓝色,用于淀粉的检验(反之用淀粉也可以检验碘)。

膳食中的纤维素虽然不能被消化,但能增强胃肠的蠕动,促进消化和排便,还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吸附和排除肠道内的毒素。由于它的功能独特,以单列于糖类之外,被称为“第七营养素”。

②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蛋白质是细胞结构里最复杂多变的一类大分子。元素组成不仅含碳、氢、氧,还含有氮、硫、磷。

1、变性:蛋白质在某种条件下发生结构和性质上的改变而凝结起来,这种凝结属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不能再使它们恢复成为原来的蛋白质。

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条件有加热,加酸、碱、重金属盐(如铜盐,铅盐,汞盐等) 等。

2、灼烧:蛋白质中除了碳、氢、氧元素外,还含有氮、硫等元素,所以灼烧时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也用于蛋白质的鉴别。

【学生实验】羊毛和棉花燃烧实验

3.酶是一类蛋白质,具有蛋白质的性质。酶的特性是它可作为生物催化剂。酶的催化作用特点是:①条件温和,不需加热;②反应快,效率高;③专一性,如淀粉酶只对淀粉水解起催化作用。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脂肪。

③脂肪:元素组成是C、H、O ( N、P)

脂肪的功能: 1.供给能量

2.提供必需的脂肪酸和卵磷脂

3.帮助调节体温

4.帮助吸收食物中的脂溶性的维生素A、D、E、k等

5.包裹生命器官如心脏、肾脏等,起保护合固定作用

【思考】有机物在生物体内运动和转化的过程中,其基本元素有无变化?――没有。只是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自然界中的无机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自然环境进入生物圈,变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生命活动中经过消化吸收、贮存、转化、消耗等过程不断地变化着,实现各种物质的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又回到自然环境中去)和能量的转移。

【师】有机物对我们的生活真是太重要了。当然,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关注有些有机物对我们的危害。下面老师给出几个事例,希望能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小结】

板书: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一、一些简单的有机物

1、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碳酸盐

等)

2、甲烷:难溶于水,可燃性

丁烷

乙炔

3、性质和用途:有机物具易挥发、易燃烧、难溶于水等性质。

作溶剂、燃料等。

二.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

糖类、蛋白质、脂肪

【练习与活动】

1、下列哪些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炭、酒精、氯仿、醋酸、碳酸钠、蛋白质、汽油、蛋清、橡胶、塑料袋、石膏、头发。―――(酒精、氯仿、醋酸、蛋白质、汽油、蛋清、橡胶、塑料袋、头发)

2、你在家里查一查,哪些物质是由有机物组成的。讨论有机物有什么用处?

3、氯仿、水、酒精、汽油、盐水中,哪些物质能溶解脂肪?―――(氯仿、酒精、汽油)

4、将浓硫酸滴入蔗糖中,发现蔗糖会变黑,同时有气体产生。在教师指导下做这个实验,并解释此现

象。

物质的其他状态

物质的其他状态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实物质还有第四种状态,那就是等离子态。 我们知道,把冰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气态,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到几千度,气体的原子会抛掉身上的电子,发生气体的电离化现象,物理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就在我们周围,也经常看到等离子态的物质。在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在眩目的白炽电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另外,在地球周围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大气中的闪光放电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离子态。 除了等离子态外,科学家还发现了“超固态”和“中子态”。宇宙中存在白矮星,它的密度很大,大约是水的3600万到几亿倍。1 cm3白矮星上的物质就有100 kg~200 kg。为什么呢?原来,普通物质内部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但是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都很大,在几百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缩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被压缩了。所有的原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物质里面不再有什么空隙,因此物质密度特别大,这样的物质就是超固态。科学家推测,不但白矮星内部充满了超固态物质,在地球中心一定也存在着超固态物质。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原子核只好被迫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跟电子结合成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就叫做“中子态”。 中子态物质的密度大得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还要大10多万倍。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就有30亿吨,要用96000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

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章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节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万千,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原子、电子等微粒,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的种类繁多,运动形式纷呈,它们使世界多彩多姿,充满活力。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既服从共同的普遍规律,又各具特征。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而存在着。通常认为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在通常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物质主要呈现气态、液态或固态。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子运动情况、能量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各具特征。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物质状态性质的认识,气体较为充分,固体次之,液体最差,等离子体正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对任何物质来说,当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时,其存在状态亦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但它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进而对物质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学习和了解物质各种存在状态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说明许多物理现象,而且可以解决众多的化学问题。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聚集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若再进一步升高温度,部分粒子将发生电离,当电离部分超过一定限度(大于0.1%),此种状态物质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离子和电子间的库仑力。由于带电离子的运动受电子磁场的影响,而使其成为导电率很高的流体,这种流体与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完全不同,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这种状态的物质中负电荷总数等于正电荷总数,宏观上呈电中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等离子体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太低,不具备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地球上也能产生等离子体。例如夏天的闪电就是空气被电离而产生的瞬时等离子体在发光。又如人工放电、加热、辐射,也可以引起分子或原子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等离子体,如日光灯中的放电,霓虹灯中的放电等。此外,受控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某些化学反应燃烧中产生的燃气等离子体,紫外线和X一射线、辐射电离以及气体激光等产生的等离子体都属子人工产生的等离子体。 与地球上的情况完全相反,在宇宙中约有99.9%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在恒星内部,电离由高温产生;在稀薄的星云和星际气体内,电离由恒星的紫外辐射所引起。地球大气层上层受太阳辐射的作用而形成的电离层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远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就依靠这个电离层。由此可见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普通

《物质变化了》

《物质变化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物质变化了》选自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25课,在此之前学生只是简单学习了各种物质的变化,如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水循环,已经积累了较多生活中各种物质变化的实例,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本节课后学生们还将继续学习各种物质变化的实质,并开始学习因此本节课在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共由3个活动组成,分别是活动1认识各种各样的变化、活动2观察蜡烛燃烧、活动3给各种变化分类。根据物质的变化是否生成了新物质可以将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在新教材中不呈现这两个概念,凸显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主的特点。另外,本课的观察活动中运用的比较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方法,通过逐步巩固加深印象将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实验养成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本课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这一年龄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的基础方法,而由于五(4)班的学生课堂积极性比较高,对科学有较高的好奇心,但观察能力较弱,对身边事物变化还不会系统描述,需要老师引导启发。结合以上情况,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本课的重点放在能根据现象判断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但由于学生缺乏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分析物质的本质变化,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根据现象能分析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教学策略】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积累分析案例; (2)通过引导学生描述现象关键词,以观察描述蜡烛燃烧为探究内容,拓展到其他物质变化的现象描述,感知物质变化的区别; (3)通过启发和联想,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系统思维。 【设计理念】 本节课立足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化作为素材,学习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同时灵活处理教材的案例,分解难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本课成为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下自主观察学习描述并最终习得新知。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单元复习 知识树 思想方法 运用图像法描述物态变化 图像能形象直观地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在物态变化中常用时间表示横坐标,用温度表示纵坐标,其中时间的长短表示放热或吸热的多少. 【例1】如图结1-1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质量相等,加热过程中,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从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判断 A.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图结1-1 思路与技巧该图像反映了固体吸热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其中甲、丙两物质表现出一段时间内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物征,可推断,甲、丙是晶体;由图知甲的熔点t1,丙的熔点t2,t1>t2.

说明甲的熔点比丙高. 答案A、D. 举一反三 1已知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时,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结1-2中实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曲线是 A.E曲线 B.c曲线c.D曲线D.B曲线 图结1-2 2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结1-3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图结1-3 运用熔点及沸点分离物质或进行材料选择 分离不同固体或液体,可利用其熔点或沸点不同,运用加热的方法.使熔点低的先熔化分离,或沸点低的先大量汽化分离.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熔点沸点.选择不易熔化的材料应考虑高熔点,选择不易凝固的液体应考虑低凝固点,选择不易沸腾的液体应考虑高沸点. 【例2】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氮、氦的沸点分别是-183℃,-196℃,-269℃.若从液态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而被分离出来的顺序依次是: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叫(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2、蜡块在加热时,会从(蜡块)变成(蜡油),冷却时会从(蜡油)变成(蜡块)。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像蜡烛融化,白糖融化,易拉罐变形,铁熔化等,仅仅是外形和形态发生变化,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至焦黑,蜡烛燃烧,面粉做成馒头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6、(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铁制品表面粗糙)等也容易使铁生锈。 7、铁在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里很容易生锈,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以胀大(8倍)。 8、不同的金属绣的颜色不同,铜锈是(绿色),铁锈是(赤色),铝锈是(黑色)。 9、金属在有(水)、(空气)、(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10、(锈)是铁变化后产生的新物质。 11、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 12、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13、像(紫甘蓝水)这样能检验其它物质酸碱性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14、物质可以分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两大类,酸性物质有(酸味),碱性物质有(涩味)、(滑腻感)。像呕吐时,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时感到(肌肉酸痛),橙子、西红柿含有(维生素C),蔬菜中含有(叶酸),它们都是(酸性)物质。 15、用肥皂洗手会有(滑腻感)的感觉,吃未熟透的柿子会感到有(涩味),因为柿子和肥皂里有(碱性物质)。 16、家用清洁剂大多是(碱性物质)物质,做面包用的小苏打是(碱性)物质,化肥有的是(酸性的)、有的是(碱性的),因为不同的植物喜好不同的酸碱性土壤。 17、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它就会大面积死亡;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如果发现它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土壤可能偏(碱性),需要喷洒偏酸性的(硫酸亚铁)。 18、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追加(硫酸亚铁)来改良土壤。 19、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剂)清洗。洗涤油污和水彩颜料用(肥皂)效果最好;洗菜汁、蓝黑墨水用(洗衣粉)效果最好;洗涤果汁需要用(专用洗涤剂);洗涤血渍需要用(加酶洗衣粉)。 20、对于油污,仅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当我们揉搓衣物时,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了(油水交融)的污水了。 21、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洗衣服用(洗衣粉)和(肥皂)。 22、污水会使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而污染水域。 二、简答题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 ●【教学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示范指导、适当讲解。 ●【教学准备】豆子、沙子、白糖、烧杯、筛子、长柄铁勺、蜡烛、火柴、记录 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们知道了什么?(《身边的物质》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这是什么?(师出示一根丝)我不管怎么扭,弯,他还是什么?看这张纸,我撕成两半它不是纸吗?它们跟原来相比只是什么不同?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请你们仔细观察,描述他们的特点。 生:沙子--细小、颗粒状、棕色;豆子--椭圆形、黄色; 教师指导做沙和豆子的混合演示实验。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做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 师:同学们说说,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方法能进一步说明它们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我们分离后的沙和豆相比较原来的沙和豆才知道有没有发生变化。 师:怎样分离呢?(预设:用筛子来分离)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总分:3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34,分数:34.00) 1.下列媒体中出现的说法科学的是( )。 A.本饮料纯属天然,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新粉刷过石灰浆的房间释放出CO2,严禁入内 C.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易燃易爆的车间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2.Mn2+的外层电子排布是( )。 A.3s23p63d34s2 B.3d5 C.3s23p63d5 D.3p63d5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 3.( )是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 A.能量最低原 B.暴力不相容原理 C.洪特规则 D.以上三者都应遵循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4.( )是描述原子轨道形状,并在多电子原子中决定电子能级的次要因素。A.磁量子数 B.自旋量子数 C.主量子数 D.角量子数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5.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碳原子和氧原子 B.二氧化碳分子 C.氧原子 D.碳原子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6.下列各组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的挥发;酒精的燃烧 B.电解水;氢气燃烧 C.硝酸钾加热熔化;水结冰 D.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7.某物质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又不导电,这种物质可能是( )。A.离子晶体 B.过渡型晶体 C.金属晶体 D.非极性分子晶体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8.下列卤化氢分子极性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A.HF>HCl>HBr>HI B.HI>HBr>HCl>HF C.HF>HI>HBr>HCl D.HCl>HBr>HI>HF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 9.下列关于物质内部范德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极性分子间没有色散力 B.极性愈强的分子之间取向力愈大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一一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例题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二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 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 【例题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____ 。 答案:物态变化。 【例题3】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 5C,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B 、负摄氏5度C 、摄氏负5度D 、零下5度答案:一5C可以读成负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 【例题4】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分析:液体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水银的热涨冷缩,而且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适当的将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可以提高温度计 的准确程度,细微的体积变化能够清楚的在刻度上显现。 答案:A 【例题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 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 C,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C。 (1 )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 C , (2)当它指示气温是5C时,实际温度是________ C。 分析: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一7 C?103C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 C?100 C,列式为:100C+ 110~ 0.91 C,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 C。当它度数是5C 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5 + 7)X 0.91 C= 10.9 C。 答案:0.91 C / 格;10.9 C 【例题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叫做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这是一个吸热过程,从液态变为固态,这是凝华, 这是一个放热过程, 答案:熔化,吸,凝华,放。 【例题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 ,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__ ,同一种晶体的 ________ 跟它的_________ 相同。 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当晶体温度达到熔点时,如果继续吸热,晶体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例题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 【例题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 答案:物态变化。 【例题3】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5℃,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 B、负摄氏5度 C、摄氏负5度 D、零下5度 答案:-5℃可以读成负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 【例题4】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分析:液体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水银的热涨冷缩,而且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适当的将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可以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细微的体积变化能够清楚的在刻度上显现。 答案:A 【例题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 (1)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2)当它指示气温是5℃时,实际温度是____℃。 分析: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7℃~103℃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100℃,列式为:100℃÷110≈0.91℃,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当它度数是5℃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5+7)×0.91℃=10.9℃。 答案:0.91℃/格;10.9℃ 【例题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这是一个吸热过程,从液态变为固态,这是凝华,这是一个放热过程, 答案:熔化,吸,凝华,放。 【例题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同一种晶体的________跟它的________相同。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一、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氧化镁MgO、五氧化二磷P 2O 5 、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 2、氯酸钾KClO 3 、氯化钾KCl、碳酸钠Na 2 CO 3 、氯化钠NaCl 无水硫酸铜CuSO 4、氯化银AgCl 硫酸钡BaSO 4 氢氧化镁Mg(OH) 2 碳酸钙CaCO 3 等 2、银白色固体:铁Fe、镁Mg、铝Al、银Ag(汞Hg为银白色液态) 3、黑色固体:石墨C、炭粉C、铁粉、氧化铜 CuO、二氧化锰MnO 2、四氧化三铁Fe 3 O 4、 。 4、高锰酸钾KMnO 4为暗紫色 5、红色固体:铜Cu、氧化铁Fe 2 O 3 、氧化汞HgO、红磷P 6、硫S:淡黄色 7、碱式碳酸铜 Cu 2(OH) 2 CO 3 为绿色 8、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黄 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和状态 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氨气NH 3、二氧化硫SO 2 、氯化氢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O 2、氢气H 2 、氮气N 2 、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一氧化碳CO 2、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3、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三、常见物质的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气体:CO SO 2 NO 2 等 2、有毒的液体:甲醛、水银等 3、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 2 等 4、有毒的离子:铜离子、汞离子、钡离子等 四、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CaSO4Ag2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MgCO3微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氨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 2Fe(OH)3 Cu(OH)2CaCO 3 BaCO 3 Ag 2 CO 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 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五、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 (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英国的汤姆生 ...;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

四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教材辅导 冀人版《科学》教材从整体上看,它突破了传统的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体系,以“性质与功能”、“运动与变化”、“作用与平衡”、“结构与系统”四组统一概念统整《标准》中所规定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内容标准,形成一个螺旋式地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体系。 四年级(下册)以"变化"为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物质的状态”是本册书的第二个单元。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初步认识天气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状态与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本单元从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引入,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不同状态物体的基本性质。通过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帮助学生认识温度的改变可能促使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在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用温度计、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训练学生用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比较、分类和综合,从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一单元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冰、水和水蒸气”、“水到哪里去了”、“雨的形成”四课,建议安排5~6课时。 6、固体、液体和气体 一、教材说明: 对于物体,生活中有多种多样,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些与物质状态有关的感性知识,对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些词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本单元起始课,本课的导入部分安排根据物质的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三种状态物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相继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三种状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对物质三种状态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学生在认识不同物体状态的性质时,由于物体形状的不规则,使体积的描述遇到困难,为此,教材安排了“测量石块的体积”这一拓展活动,这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结构基本相同,均是通过示意图和记录表格对学生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测试卷含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像蜡烛熔化、白糖熔化、铁熔化等,仅仅是外形和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_;像蜡烛燃烧、粉做成馒头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_。 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 现象加以判断。 3.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追加_______________来改良土壤。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接触。 5._______________、铁制品表面不干净、_______________等也容易使铁生锈。 6.一块铁完全生锈后,_______________可胀大8倍。 7.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 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__。 9.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__。 10.剧烈运动时,你会感到肌肉酸痛,这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 1.胃液是() A.酸性物质 B.碱性物质 C.中性物质 D.酸碱指示剂 2.出现以下哪些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①颜色改变②下沉③大小变化④出现气泡 ⑤形状改变⑥发光⑦形态变化⑧发热 A.②③④⑤ B.①③⑥⑧ C.③⑤⑥⑦ D.①④⑥⑧ 3.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自行车生锈() ①经常冲洗②在易锈处抹些黄油③雨天不骑车④车胎气保持充足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火柴燃烧 B.木材做家具 C.白糖加热至焦黑 D.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5.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

物质有几种状态

物质有几种状态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实物质还有第四种状态,那就是等离子态。 我们知道,把冰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气态,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到几千度,气体的原子会抛掉身上的电子,发生气体的电离化现象,物理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就在我们周围,也经常看到等离子态的物质。在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在眩目的白炽电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另外,在地球周围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大气中的闪光放电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离子态。 除了等离子态外,科学家还发现了“超固态”和“中子态”。宇宙中存在白矮星,它的密度很大,大约是水的3 600万到几亿倍。1 cm3白矮星上的物质就有100 kg~200 kg。为什么呢?原来,普通物质内部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但是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都很大,在几百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缩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被压缩了。所有的原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物质里面不再有什么空隙,因此物质密度特别大,这样的物质就是超固态。科学家推测,不但白矮星内部充满了超固态物质,在地球中心一定也存在着超固态物质。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原子核只好被迫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跟电子结合成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就叫做“中子态”。 中子态物质的密度大得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还要大10多万倍。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就有30亿吨,要用96 000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

物质的变化五年级科学

物质的变化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有的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4、像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都只是物质发生了(形态)、(大小)的变化;而像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结果都有(新物质)产生。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说发生物理变化时,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发生化学变化时,就(有)新物质产生。 3、有的物质在发生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如在给白糖加热的过程中,先是白糖(熔化)—发生物理变化;再是(炭化)—发生化学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3、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4、淀粉和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四、铁生锈了 1、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铁生锈是一种比较缓慢的(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与(水)和(空气)都有关,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3、铁是(深灰)色的,表面(光滑),非常(坚硬),敲击(有)声,能(导电),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是(棕褐)色的,表面(粗糙),比较(软),敲击(无)声,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 五、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从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中看到,铁钉上有(红色)物质生成,硫酸铜液体的(颜色)变浅。 2、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这些现象——(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4、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有(快)有(慢),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快),铁生锈的时候会发生(颜色)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就是从生活中熟知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单元学习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3.掌握如何防锈的方法。 4.能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5.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6.知道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存在差异。 单元课时安排: 1、蜡烛的变化1 课时 2、铁定生锈了 1 课时 3、变色花1 课时 4、洗衣服的学问 1 课时课题: 蜡烛的变化学习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水的三态变化、铁钉生锈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 1 / 14

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学习重难点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课前导学学习过程活动设计学习点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看老师表演魔术,注意仔细观察,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这有两种液体,看看有颜色吗?(走到学生中间)现在把这两种液体混合,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如果老师再加入一种液体,看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刚才魔术中的物质在悄悄发生变化,其实类似的变化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比如说,铁会生锈,冰会融化,秋天树叶变黄,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蜡烛做的冰棍)今天我们就通过蜡烛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 (板书课题: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物理、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物理变化: 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1①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1②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1③汽油挥发 1④蜡烛熔化 1⑤木头加工课桌, 1⑥铁铸成锅, 1⑦黄金打造成金箔 1⑧灯泡发光的属于物理变化 1⑨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嘴还没有从管内吸气时,管内外液面是相平的。这时,管内外液面上的气体压强相等;在嘴从管内吸气时,管内气体减少,管内液面上的压强也减少,这时管子内液面上的气体压强小于管外作用的液面上的大气压。所以,我们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1⑩月亮跟着人一起前进 化学变化: 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从微观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等现象发生,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4种基本类型。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等。 2①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2②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等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课题]:热现象(一) [中考要求] 1、了解温度及温度的单位和摄氏温度。 2、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温度计。 3、知道熔化、凝固、熔点和凝固点,了解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知识回顾]: 温度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摄氏温标的规定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温度 表示法 摄氏温标的单位_______,符号______。 测温原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构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计 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计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熔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固____________________ 熔化和凝固 晶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晶体_____________________ _,例如________ ____________ [课题]:热现象(二) [中考要求]:1、知道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及其与压强的关系。 [知识回顾]: 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蒸发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沸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和液化 沸点与压强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升华和凝华 升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 凝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 直击中考 一、选择题 (2013?永州)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2013?黑龙江)“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节选自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请你指出包含了凝固这种物态变化的一项是【 】 A . 风雨送春归 B . 飞雪迎春到 C . 已是悬崖百丈冰 D . 犹有花枝俏 (2013?锦州)四季分明的辽宁地区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第2课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