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射线的发展历程

X射线的发展历程

X射线的发展历程
X射线的发展历程

X射线的发展史

X射线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1896年、放射线1896年、电子1897年)之一,这一发现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X射线的发现为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X射线的发现和研究,对20世纪以来的物理学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失之交臂

1836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左图)发现,在稀

薄气体中放电时会产生一种绚丽的辉光。后来,物理学家把这种辉光称为“阴极射线”,因为它是

由阴极发出的。

186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1832-1919)(右图)发现通电的

阴极射线管在放电时会产生亮光,于是就把它拍下来,可是显影后发现整张干版上什么也没照

上,一片模糊。他以为干版旧了,又用新干版连续照了三次,依然如此。克鲁克斯的实验室非

常简陋,他认为是干版有毛病,退给了厂家。他也曾发现抽屉里保存在暗盒里的胶卷莫名其妙

地感光报废了,他找到胶片厂商,指斥其产品低劣。一个伟大的发现与他失之交臂,直到伦琴

发现了X光,克鲁克斯才恍然大悟。

在伦琴发现X光的五年前,美国科学家古德斯柏德在实验室里偶然洗出了一张X射线的透视底片。但他归因于照片

的冲洗药水或冲洗技术,便把这一“偶然”弃之于垃圾堆中。

发现X射线

1895年10月,德国实验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Konrad Rontgen,1854~1923)

(左图)也发现了干板底片“跑光”现象,他决心查个水落石出。伦琴吃住在实验室,一连

做了7个星期的秘密实验。11月8日,伦琴用克鲁克斯阴极射线管做实验,他用黑纸把

管严密地包起来,只留下一条窄缝。他发现电流通过时,两米开外一个涂了亚铂氰化钡

的小屏发出明亮的荧光。如果用厚书、2-3厘米厚的木板或几厘米厚的硬橡胶插在放电管

和荧光屏之间,仍能看到荧光。他又用盛有水、二硫化碳或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实验结

果表明它们也是“透明的”,铜、银、金、铂、铝等金属也能让这种射线透过,只要它们不

太厚。使伦琴更为惊讶的是,当他把手放在纸屏前时,纸屏上留下了手骨的阴影。伦琴

意识到这可能是某种特殊的从来没有观察到的射线,它具有特别强的穿透力。伦琴用这

种射线拍摄了他夫人的手的照片,显示出手的骨骼结构。(右图)

1895年12月28日,伦琴向德国维尔兹堡物理和医学学会递交了第一篇研究通讯

《一种新射线——初步报告》。伦琴在他的通讯中把这一新射线称为X射线(数学上经

常使用的未知数符号X),因为他当时无法确定这一新射线的本质。

伦琴的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896年1月4日柏林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展览会上展出X射线

照片。1月5日维也纳《新闻报》抢先作了报道;1月6日伦敦《每日纪事》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宣告发现X射线。这些宣传,轰动了当时国际学术界,伦琴的论文在3个月之内就印刷了5次,立即被译成英、法、意、俄等国文字。X射线作为世纪之交的三大发现之一,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研究热情。此后,伦琴发表了《论一种新型的射线》、《关于X射线的进一步观察》等一系列研究论文。1901年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伦琴就由于发现X射线而获得了这一年的物理学奖[1]。

伦琴发现X射线使X射线研究迅速升温,几乎所有的欧洲实验室都立即用X射线管来进行试验和拍照。几个星期之后,X射线已开始被医学家利用。医生应用X射线准确地显示了人体的骨骼,这是物理学的新发现在医学中最迅速的应用。随后,创立了用X射线检查食道、肠道和胃的方法,受检查者吞服一种造影剂(如硫酸钡),再经X射线照射,便可显示出病变部位的情景。以后又发明了用于检查人体内脏其他一些部位的造影剂。X射线诊断仪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一直作为医院中最重要的诊断仪器。

为纪念伦琴对物理学的贡献,后人也称X射线为伦琴射线,并以伦琴的名字作为X射线等的照射量单位。

偏振性及标识X射线

自伦琴发现X射线后,许多物理学家都在积极地研究和探索。

1897年,法国物理学家塞格纳克(G.M.M.Sagnac,1869-1926)发现X射线还有一种效应引人注目,当它照射到物质上时会产生二次辐射,这种二次辐射是漫反射,比入射的X射线更容易吸收。这一发现为以

后研究X射线的性质作了准备。

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巴克拉(Charles Glover Barkla,1877-1944)

(左图)在塞格纳克的基础上做实验,他将X射线

管发出的X射线以45°角辐照在散射物A上(右

图),从A发出的二次辐射又以45°角投向散射物

B,再从垂直于二次辐射的各个方向观察三次辐射,

发现强度有很大变化,沿着既垂直于入射射线又垂

直于二次辐射的方向强度最弱。由此巴克拉得出了X

射线具有偏振性的结论。根据X射线的偏振性,人

们开始认识到X射线和普通光是类似的。

偏振性的发现对认识X射线的本质虽然前进了一大步,但还不足以判定X射线是波还是粒子,因为粒子也能解释这一现象,只要假设这种粒子具有旋转性就可以了。1907-1908年,一场关于X射线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在巴克拉和英国物理学家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1862-l942)(右图)之间展开。亨利.布拉格根据γ射线能使原子电离,在电场和磁场中不受偏转以及穿透力极强等事实,主张γ射线是由中性偶——电子和正电荷组成。他认为X射线也一样,并由此解释了已知的各种X射线现象。巴克拉坚持X射线的波动性。两人在科学期刊上展开了辩论,双方都有一些实验事实

支持。这场争论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但还是给科学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巴克拉关于X射线的偏振实验和波动性观点可以说是后来劳厄发现X

射线衍射的前奏。

巴克拉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发出的X射线辐射都具有和该元素有关的特征谱线(也叫标

识谱线)。巴克拉在实验中发现,不管元素已化合成什么化合物,它们总是发射一种硬度的X射

线,当原子量增大时,标识X射线的穿透本领会随着增大。这说明X射线具有标识特定元素的特

性。

1909年,巴克拉和他的学生沙德勒(C.A.Sadler)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标识谱线其实并不

均匀,它可以再分为硬的成分和软的成分。他们把硬的成分称为K线,把软的成分称为L线。每种

元素都有其特定的K线和L线。这些谱线的吸收率与发射元素的原子量之间近似有线性关系,却跟

普通光谱不同,不呈周期性。X射线标识谱线对建立原子结构理论极为重要。

巴克拉由于发现标识X射线在191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4]。

晶体X射线衍射

当时,X射线究竟是微小的质点束,还是像光一样的波状辐射,一直悬而未决。有一种鉴定方法就是看X射线能否借助含有一系列细线的衍射光栅而衍射(即改变射线方向)。要想得到适当的衍射,这些细线的间距必须大致与辐射线

的波长大小相等。当时最密的人工衍射光栅,适用于一般光线。由X射线的穿透力得知,若X射线像波一样,则其波长

要短得多——可能只有可见光波长的千分之一。制作如此精细的光栅完全是不可能的。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Max von Laue,1879-1960)(左图)想到,如果人工做不出这样的光栅,自然界中的晶体也许能行。晶体是一种几何形状整齐的固体,而在固体平面之间有特定的角度,并且有特定的对称性。这种规律是构成晶体

结构的原子有次序地排列的结果。一层原子和另一层原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X射线波长的大小。如果这样,晶体应能使

X射线衍射。

劳厄的老板,物理学家阿诺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1868-1951)(左图)认为这一想法荒诞不经,

劝说他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但到了1912年,两个学生证实了劳厄的预言。他们

把一束X光射向硫化锌晶体,在感光版上捕捉到了散射现象,即后来所称的劳厄相

片。感光版冲洗出来之后,他们发现了圆形排列的亮点和暗点—衍射图(右图)。

劳厄证明了X光具有波的性质。《自然》杂志把这一发现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意义

最深远的发现”。劳厄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性和晶体内部结构的周期性,发表了《X

射线的干涉现象》一文。两年后,也就是1914年,这一发现为劳厄赢得了诺贝尔物

理学奖[2]。

劳厄发现X射线衍射有两个重大意义。它表明了X射线是一种波,对X射线的认

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这样科学家就可以确定它们的波长,并制作仪器对不同的波长加以分辨(与可见光一样,

X射线具有不同的波长)。另一方面,这一发现在第二个领域结出了更为丰硕的成果,第一次对晶体的空间点阵假说作出了实验验证,使晶体物理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一旦获得了波长一定的光束,研究人员就能利用X光来研究晶体光栅的空间排列:X射线晶体学成为在原子水平研究三维物质结构的首枚探测器。这一发现继佩兰(Perrin)的布朗运动实验之后,又一次向科学界提供证据,证明原子的真实性。此后,X射线学在理论和实验方法上飞速发展,形成了一门内容极其丰富、应用极其广泛的综合学科。

晶体结构分析

劳厄的文章发表不久,引起了英国布拉格父子的关注,当时老布拉格,即亨利.布拉格

(William Henry Bragg1862-1942)(右图)已是利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而小布拉格,即劳伦

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1971)(左图)刚从剑桥大学毕业,在卡文迪许实

验室工作。由于都是X射线微粒论者,两人都试图用X射线的微粒理论来解释劳厄的照片,但他

们的尝试未能取得成功。小布拉格经过反复研究,成功地解释了劳厄的实验事实。他以更简洁的

方式,清楚地解释了X射线晶体衍射的形成,并提出著名的布拉格公式:2dsinθ=nλ。这一结果不

仅证明了小布拉格的解释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能够用X射线来获取关于晶体结构的信

息。

1912年11月,小布位格以《晶体对短波长

电磁波衍射》为题向剑桥哲学学会报告了上述研究结果。老布拉格于1913年1月设计出第一台X射线光谱仪(右图),并利用这台仪器,发现了特征X射线。

小布拉格在用特征X射线分析了一些碱金属卤化物的晶体结构之后,与其父亲合作,成功地测定出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并用劳厄法进行了验证。金刚石结构的测定完美地说明了化学家长期以来认为的碳原子的四个键按正四面体形状排列的结论。这对尚处于新生阶段的X射线晶体学来说非常重要,充分显示了X射线衍射用于分析晶体结构的有效性,使其开始为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遍接受。

布拉格父子因在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分享了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3]。

热阴极管

X 光管分为充气管和真空管两类。1895年伦琴发现X 射线时使用的是克鲁克斯发明的阴极射线管——即最早的充气X 射线管,但因其功率小、寿命短、控制困难,应用不便。当时为了得到清晰的X 光照片,甚至需要曝光一个小时以上。

1912-1913年,美国科学家威廉.考林杰(William

David Coolidge, 1873-1975)(左图)发明了热阴极

管——即真空X 射线管(右图)。它可提供可靠的电

子束,改善线质和穿透性,避免了含气管的不稳定

性。其阴极为直热式螺旋钨丝,阳极为铜块端面镶嵌

的金属靶,管内真空度不低于10-4帕。阴极发射出的

电子经数万至数十万伏高压加速后撞击靶面产生X 射

线,大大缩短了需要曝光的时间,为促进X 射线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还为发现

肺病出了很大贡献。

热阴极管以后又经过许多改进,至今仍在应用。

X 射线光谱

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Henry Moseley,1887-1915)(左

图)用布拉格X 射线光谱仪研究不同元素的X 射线,取得了重大成果。

莫塞莱发现,以不同元素作为产生X 射线的靶时,所产生的特征X 射线

的波长不同。他把各种元素按所产生的特征X 射线的波长排列后,发现

其次序与元素周期表中的次序一致,他称

这个次序为原子序数,认为元素性质是其

原子序数的周期函数。原子序数把各种元

素基本上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成一个

系列,可是却比按原子量递增排列得到更

合理的顺序。关于原子序数的发现被称为

莫塞莱定律。

瑞典物理学家卡尔.西格班(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1886-

1978)(右图)继承和发展了莫塞莱的研究,他改进了真空泵的设

计,他设计的X 射线管,可使曝光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使他的测量精

度大为提高。因此他能够对X 射线谱系作出精确的分析。他测量波长

的精确度比莫塞莱提高了1000倍。西格班的研究支持了玻尔等人把原子中电子按壳层排列

的观点。他和他的同事还从各种元素的标识X 辐射整理出系统的规律,对原子的电子壳层的

能量和辐射条件建立了完整的知识,同时也为与之有关的现象作出量子理论解释建立了坚实

的经验基础。西格班在他的《伦琴射线谱学》一书中对这方面的成果作了全面总结,成为一

部经典的科学著作。西格班获得了19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巴克拉之后,又一次

因X 射线学的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5]。西格班的X 射线谱仪测量精度非常之

高,以至30年后还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有意思的是:卡尔.西格班的儿子凯.西格班在57年后的1981年,由于在电子能谱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

X 射线光电子谱

凯.西格班(Kai Manne Borje Siegbahn ,1918- )(左图)一直从事核能谱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他和同事们用

双聚焦磁式能谱仪研究放射性能谱。当时,往往会因为回旋加速器的原因不得不停下来等待放射性样品。能否用一种更容

易掌握的代用品来激发放射性辐射呢?凯.西格班设想用X 射线管使材料发出光电子,然后再尽可能精确地测量其结合

能。这种办法曾有人作过尝试,但灵敏度不高。凯.西格班将他在核能谱方面的经验用于外光电效应,并将高分辨率仪器

用于实验,在这个领域获得了重大改进。他们将新研制的测量X 射线光电子能量的双聚焦高分辨率电子能谱仪用于研究

电子、光子或其它粒子轰击原子体系后发射出来的电子,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元素的电子结合能。后来他们又将此项技术用

于化学分析的电子能谱。凯.西格班开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X 射线光电子能谱学XP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或化学分析电子能谱学ESCA (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is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学

是化学上研究电子结构和高分子结构、链结构分析的有力工具,西格班开创的光电子能谱学为探测物质结构提供了非常精

确的方法。

由于凯.西格班在电子能谱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他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18]。

多晶体衍射

1916年,美籍荷兰物理学家、化学家德拜(Peter Joseph

Wilhelm Debye ,1884-1966)(左图)和瑞士物理学家谢乐(Paul

Scherrer ,1890-1969)发展了用X 射线研究晶体结构的方法,采用

粉末状的晶体代替较难制备的大块晶体。粉末状晶体样品经X 射线

照射后在照相底片上可得到同心圆环的衍射图样(德拜-谢乐环)

(右图),可用于鉴定样品的成分,测定晶体结构。因当时正值第一

次世界大战,信息交流受阻,1917年,美国科学家Hull 也独立提出

了这一方法。德拜因利用偶极矩、X 射线和电子衍射法测定分子结

构的成就而获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7]。

散射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Arthur Holy Compton,1892~1962)在大学生时期就跟随其兄卡尔·康普顿开始X 射线的研究。后来他到了卡文迪什实验室,主要从事g射线的实验研究。他用精湛的实验技术精确测定了γ射

线的波长,并确定γ射线在散射后波长会变得更长。但他没能从

理论上解释这个实验事实。他到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后,用X射线

进行实验,检验用γ射线做的散射实验结果。他发现,晶体反射

的单色X射线也能激发同样的现象,还发现这种X辐射具有偏振

性。经过多次精细实验,康普顿得到了明确的结论,散射的波长

比入射的波长更长,波长的改变量只决定于散射角。(左图为康

普顿在X射线光谱仪前工作)

1923年5月,康普顿用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成功地解释了x

射线通过石墨时所发生的散射。他假设光子与电子在碰撞过程中

既要遵守能量守恒又要遵守动量守恒,他按照这个思路列出方程

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长差,结果跟实验数据完全符合,这样就

证实了他的假设。这种现象被称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揭示出光的二象性本质,从而导致了近代量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康普顿效应也阐明了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从理论和实验上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康普顿于1927年与英国的物理学家威尔逊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6]。

宇宙X射线源

所有的恒星包括太阳在内,都在不断地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不仅有可见光而且还有人类肉眼看不见的X射线、伽

玛射线等。由于X射线很容易被地球的大气层吸收,要探测来自宇宙空间的X射线,就必须把探测器放入太空中。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缴获的德国V2火箭为美国研究宇宙X射线提供了可能。1949年由美国海军天文台弗里德

曼(Herbert Friedman,1916-2000)(右图)领导的一个小组把盖革计数器放在V2火箭上发射升空,首次发现了来自

太阳的X射线。但这样的仪器很难探测到来自更远恒星的X射线。

美国科学家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 1931-)(左图)1960年提出了建造X射线望远镜的

可能性。1962年贾科尼的研究组发现了第一个太阳系外的X

射线源,命名为天蝎座X-1。不久又发现了另外两个X射线

源,其中一个被证实为是蟹状星云。蟹状星云辐射的X射线能

量比太阳高出100亿倍。

由于火箭观测时间短,气球观测受升空高度限制只能测到能量较高的X射线,贾科尼在1963年建议用人造卫星进行X射线的巡天观测。1970年10月

12日,贾科尼等设计的这样一颗人造卫星UHURU号升空(右图)。之后,又有

9颗新的X射线人造卫星升空。到1972年,

发现的X射线源迅速增加到339个,贾科尼等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978年,贾科尼领导研制的高能天体物理观测台2号HEAO-2

Astronomy Observatory-

(High Energy 2)发射升空,后更名为"爱因斯坦X射线观测台"(Einstein Gallery)(左图),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宇宙X射线探测器。它携带有角分辨率为2角秒的X射线望远镜,首次提供了精确的宇宙X射线图像,第一个探测到了太阳系以外的X射线源,第一个证实了宇宙中存在X射线辐射背景,第一个探测到了可能来自黑洞的

X射线。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获得了大量新发现。

1976年,贾科尼设计了一台新的X射线望远镜。由于经费问

题它直到1999年才发射升空,升空后更名为"钱德拉X射线观测

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它功能强大总耗资15亿美元,对探测星系、类星体和恒星以

及寻找黑洞、暗物质的踪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贾科尼在“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导致了X射线天文学的诞生,在光学波段之外又开

辟了一个认识宇宙的窗口,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布满X射线源的天空。贾科尼与在宇宙中微子探测方

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戴维斯(Raymond Davis Jr., 1914-)以及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

(Masatoshi Koshiba, 1926-)共同分享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23]。

产生X射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X射线管、激光等离子体、同步辐射和X射线激光。

X射线管

X射线管是利用高速电子撞击金属靶面产生X射线的电子器件,分为充气

管和真空管两类。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时使用的克鲁克斯管就是最早的充

气X射线管。

1913年考林杰发明的真空X射线管的最大特点是钨灯丝加热到白炽状态以

提供管电流所需的电子,调节灯丝的加热温度就可以控制管电流,可提高影像

质量。

1913年发明了在阳极靶面与阴极之间装有控制栅极的X射线管,在控制栅

上施加脉冲调制,以控制X射线的输出和调整定时重复曝光,部分地消除了散

射线,提高了影像的质量。

1914年制成了钨酸镉荧光屏,开始了X射线透视的应用。

1923年发明了双焦点X射线管,X射线管的功率可达几千瓦,矩形焦点的边长仅为几毫米,X射线影像质量大大提高。同时,造影剂的逐渐应用,使X射线的诊断范围也不断扩大。X射线管还广泛用于零件的无损检测,物质结构分析、光谱分析等方面。

200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华裔科学家卢健平等人为X射线源找到了新的方法。这种方法用碳纳米管制成“场发射阴极射线管”来发射高能电子,无须利用高温产生高能电子束,便能产生X射线。在室温条件下,一薄层碳纳米管就能产生高能电子束,一接通电源即可发射X射线,没有金属丝的预热过程。

激光等离子体光源

激光等离子体光属于价格便宜、易于操作的光源,可以用于X射线显微术,象电子扫描显微镜

一样作为实验室的常规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当高强度(1014~1015 W/cm2)激光脉冲聚焦打在

固体靶上时,靶的表面迅速离化形成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进而发射X射线。它是一种具有足够

辐射强度的独立点光源,所用泵浦激光器主要有Nd:YAG,钕玻璃和KrF等。X射线发射与靶材料

有关,由于溅射残屑可能损伤和污染光学系统和样品,若用气体靶代替固体靶可以避免残屑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有效的、高重复频率工作的、不产生残屑的激光等离子体X射线光源。

同步辐射光源

速度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圆周运动时,会沿

着偏转轨道切线方向发射连续谱的电磁波(左图)。1947

年人类在电子同步加速器上首次观测到这种电磁波,并称

其为同步辐射,后来又称为同步辐射光。同步辐射最初是

作为电子同步加速器的有害物而加以研究的,后来成为一

种从红外到硬X射线范围内有着广泛应用的高性能光源。

同步辐射光源是开展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

资源环境及微电子技术等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重要平

台。(右图为拥有近70条光束线的美国阿贡实验室同步辐

射光源)

同步辐射光源的主体是电子储存环,30多年来已经历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的电子储

存环是为高能物理实验而设计的,只是“寄生”地利用从偏转磁铁引出的同步辐射光,故又称“兼用光源”;

第二代同步辐射光源的电子储存环则是专门为使用同步辐

射光而设计的,主要从偏转磁铁引出同步辐射光;第三代

同步辐射光源的电子储存环对电子束发射度和大量使用插

入件进行了优化设计,使电子束发射度比第二代小得多,同步辐射光的亮度大大提高,如加入波荡

器等插入件可引出高亮度、部分相干的准单色光。

同步辐射光具有频谱宽且连续可调(具有从远红外、可见光、紫外直到X射线范围内的连续光

谱)、亮度高(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亮度是X光机的上亿倍)、高准直度、高偏振性、高

纯净性、窄脉冲、精确度高以及高稳定性、高通量、微束径、准相干等独特的性能。(左图为设计

有30个光引出口的英国DIAMOND同步辐射光源)

世界上有近40台同步辐射光源正在运行,还有几十台在设计、建造中。我国的北京同步辐射装

置(BSRF)、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同步辐射装置(NSRL)和台湾新竹的同步辐射装置(SRRC)分

别属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光源,正在建造的上海光源(SSRF)属第三代光源。

(上左:BSRF平面图;上右:NSRL束线分布图)

(上左:SSRF平面图;上右:SRRC平面图)X射线激光

有极强的穿透力。

1981年,美国在地下核试验中进行核泵浦X射线激光实验获得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开展实验室X射线激光的研究。水窗的饱和X射线激光是目前唯一能够对生物活体细胞进行无损伤三维全息成像和显微成像的光源,借助于它有可能解开生命之谜。美、英、日、法、德、俄罗斯和中国等国的许多著名实验室都相继作了部署。1994年,美国利弗莫尔实验室用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激光器的3000焦激光能量泵浦钇靶,产生了波长15.5纳米的饱和X射线激光。1996年底,中国旅英青年学者张杰领导的联合研究组,在英国卢瑟福实验室利用多路激光器轰击钐靶,在泵浦能

量仅为150焦的情况下,成功地获得了波长为7.3纳米的X射线激光饱和增益

输出,为在“水窗”波段实现增益饱和输出的X射线激光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

自由电子激光是一种以相对论优质电子束为工作媒介、在周期磁场中以受

激辐射方式放大短波电磁辐射的强相干光源(其“周期磁场”由波荡器产生),

具有波长范围大、波长易调节、亮度高、相干性好、脉冲可超短等突出优点,

尤其是高增益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普遍被看好是下一代光源的代表,具有巨

大的发展潜力和重大的应用前景。(左图为德国DESY自由电子激光器的波荡

器)

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能产生从红外线到紫外线各种波长激光的自由电子

激光器已经投入使用或正在研制中。现在科学家正试图让其波长范围延伸到X

射线。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能产生波长可调的,极高强度的飞秒相干光,可为

各种体系的高空间分辨和时间分辨的动力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将给物

理、化学、材料科学、地质、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研究带来突

破,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打开全新

的视野。利用它可对活细胞进行无

损伤立体成像,直接观察细胞中的生命过程,为揭开生命之谜提供重要的工具。利用它进行显微和光

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分辨率和精度。同时,也将对军事与工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发展X射线

自由电子激光具有前瞻性及战略意义。

世界各科技强国均将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列入了未来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正在加紧

研制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的能量将是现有设备的100亿倍。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将于2009

年率先推出“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右图),这个项目预算为3.79亿美元。位于汉堡的德国

电子同步回旋加速器研究中心已研制出先进的紫外线自由电子激光器,并计划到2012年时推出欧洲的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预计成本为9.08亿欧元。日本也在开展类似的项目。如何用尽可能小的输

入能量在尽可能短的波长上产生高增益X射线激光是当今各科技大国

在该领域竞争的主要焦点。

杨振宁先生从1997年5月开始先后8次给我国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写信,呼吁中国尽快开展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预研究,我国政府和科学界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

高能所曾在1994年研制成功中红外波段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在亚洲第一个实现了饱和出光(左图为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自200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先后支持下,上海应

用物理所、高能所和中国科技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已联合开展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前期和预制研究工作。这些

部署对于发展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仍过于薄弱,我国要跨越发展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还存在很多技术空白

和技术难点,为了能在2015年左右建成我国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装置建设的

方案论证工作正在进行中,装置的建设即将正式启动。

X射线的特性及应用

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X射线的本质,作为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X射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

更短(约在0.001~100 纳米,医学上应用的X射线波长约在0.001~0.1 纳米之间),它的光子能量比可见光的

光子能量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因此,X射线除具有可见光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正由于X射线的

特性,使其在发现后不久,很快在物理学、工业、农业和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右图为X射线探伤机),特

别是在医学上,X射线技术已成为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专门学

科,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1.X射线的物理效应

(1)穿透作用。X射线因其波长短,能量大,照在物质上时,

仅一部分被物质所吸收,大部分经由原子间隙而透过,表现出很强

的穿透能力。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X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

射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射线的穿透力

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物质

区分开来。(左图为X射线行李检查仪)

(2)电离作用。物质受X射线照射时,可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产生电离。利用电离电荷的

多少可测定X射线的照射量,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X射线测量仪器。在电离作用下,气体能够导电;某些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在有机体内可以诱发各种生物效应。

(3)荧光作用。X射线波长很短不可见,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铂氰化钡、硫化锌镉、钨酸钙等时,可使物质发生荧光(可见光或紫

外线),荧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这种作用是X射线应用于透视的基础,利用这种荧光作用可

制成荧光屏,用作透视时观察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影像,也可制成增感屏,用作摄影时增强胶片的感

光量。

(4)热作用。物质所吸收的X射线能大部分被转变成热能,

使物体温度升高。

(5)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这些作用在X射线显微

镜(左图)、波长测定和物质结构分析中都得到应用。(右图为

澳大利亚制造的新型X射线显微镜拍摄的物体内亚结构高分辨率

图像)

2.X射线的化学效应

(1)感光作用。X射线同可见光一样能使胶片感光。胶片感

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当X射线通过人体时,因人体各组

织的密度不同,对X射线量的吸收不同,胶片上所获得的感光度

不同,从而获得X射线的影像。

(2)着色作用。X射线长期照射某些物质如铂氰化钡、铅玻璃、水晶等,可使其结晶体脱水而

改变颜色。

3.X射线的生物效应

X射线照射到生物机体时,可使生物细胞受到抑制、破坏甚至坏死,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生

理、病理和生化等方面的改变。不同的生物细胞,对X射线有不同的敏感度,可用于治疗人体的某

些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治疗(右图为治疗肿瘤的X刀)。在利用X射线的同时,人们发现了导致病

人脱发、皮肤烧伤、工作人员视力障碍,白血病等射线伤害的问题,在应用X射线的同时,也应注

意其对正常机体的伤害,注意采取防护措施。

与X射线相关的诺贝尔奖

从1901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伦琴开始,一个多世纪以来,因研究X射线技术、以及使用X射线进行研究、与X射线有关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已有多人,可见X射线在科技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以下统计可能不完全:

[1]1901年,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伦琴就由于发现X射线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1914年,劳厄由于利用X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1915年,布拉格父子因在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4]1917年,巴克拉由于发现标识X射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1924年,西格班因在X射线光谱学方面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6]1927年,康普顿与威尔逊因发现X射线的粒子特性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7]1936年,德拜因利用偶极矩、X射线和电子衍射法测定分子结构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8]1946年,缪勒因发现X射线能人为地诱发遗传突变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9]1954年,鲍林由于在化学键的研究以及用化学键的理论阐明复杂的物质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成就与X射线衍射研究密不可分)。

[10]1962年,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因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命物质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在X射线衍射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

[11]1962年,佩鲁茨和肯德鲁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首次精确地测定了蛋白质晶体结构而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12]1964年,霍奇金因在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取得的重大成果获诺贝尔化学奖。

[13]1969年,哈塞尔与巴顿因提出“构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应用在有机化学研究而同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开展研究)。

[14]1973年,威尔金森与费歇尔因对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卓有成效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15]1976年,利普斯科姆因用低温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等方法研究硼化合物的结构及成键规律的重大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6]197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破例地授给了对X射线断层成像仪(CT)作出特殊贡献的豪斯菲尔德和科马克这两位没有专门医学经历的科学家。

[17]1980年,桑格借助于X射线分析法与吉尔伯特、·伯格因确定了胰岛素分子结构和DNA核苷酸顺序以及基因结构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18]1981年,凯.西格班由于在电子能谱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

[19]1982年,克卢格因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985年,豪普特曼与卡尔勒因发明晶体结构直接计算法,为探索新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作出开创性的贡献而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21]1988年,戴森霍弗、胡伯尔、米歇尔因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确定了光合成中能量转换反应的反应中心复合物的立体结构,共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22]1997年,斯科与博耶和沃克因籍助同步辐射装置的X射线,在人体细胞内离子传输酶方面的研究成就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23]2002年,贾科尼因发现宇宙X射线源,与戴维斯、小柴昌俊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4]2003年,阿格雷和麦金农因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成果用X射线晶体成像技术获得)。

[25]2006年,科恩伯格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奖励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他将X射线衍射技术结合放射自显影技术开展研究)。

诱发遗传突变 1927年,美国生物学家缪勒(Hermann Josepn Muller ,1890~1967)(右图)在研究基因突变的过程中,用X 射线照射了上百个果蝇,观察它们与未经照射的果蝇交配后所产生后代的变异。他意外地发现,X 射

线大大加速了果蝇的变异,并广泛地涉及到眼睛、刚毛、触角、翅膀、个体大小、活泼程度等各个方面。这些

变异现象,显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人工诱发遗传突变获得成功,开辟了辐射遗传和人工诱变研究的新领

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重大意义。

缪勒的工作使他的老师摩尔根(T.H.Morgan )所创立的基因学说在实践上得到了发展,缪勒因发现X 射线

能人为地诱发遗传突变而被授予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8]。缪勒最早指出放射线对人类的遗传有危害作

用,他认为核(弹)试验的放射性尘埃能引起大量有害突变,可能殃及后代。

揭示DNA 双螺旋结构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DNA 被确认为遗传物质,它能携带遗传信息,能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

胞活动,并能突变并保留突变。生物学家们面临的难题是:DNA 是什么

样的结构?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在研究DNA 分子模型。

一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 ,1916-2004)

(左)、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 ,1920~

1958)(左图)实验室,他们用X 射线衍射法研究

DNA 的晶体结构。当X 射线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体

时,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会使射线发生偏转,根据得

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英

国女生物学家富兰克林最早认定DNA 具有双螺旋结

构。1952年5月,她运用X 射线衍射技术拍摄到了清晰而优美的DNA 照片(右图),照片表

明DNA 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

埃,这为探明其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加州理工学院的莱纳斯.鲍林(Linus Carl Pauling ,1901-1994)(左图)实验室。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鲍林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产生了兴趣,最初的工作是对血红蛋白结构的确定。为了进一步精确测定蛋白质结构,他想到他早期从事的X 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测试的方法,将这种方法引入到蛋白质结构测定中,并且推导了经衍射图谱计算蛋白质中重原子坐标的公式。至今,通过蛋白质结晶进行X 射线衍射实验仍然是测定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主要方法,人类已知结构的绝大部分蛋白质都是经由这种方法测定获得的。结合血红蛋白的晶体衍射图谱,鲍林提出蛋白质中的肽链在空间中是呈螺旋形排列的,这是最早的α螺旋结构模型。1954年,鲍林由于在化学键的研究以及用化学

键的理论阐明复杂的物质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成就与X 射线衍射研究密不可分)[9]。

三是沃森(James Watson ,1928-)(左)和克里克

(Francis Crick ,1916-2004)(右)的研究小组。沃森

1951年在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DNA 分子结构,课

题项目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克里克当时正在做博士论

文,论文题目是“多肽和蛋白质:X 射线研究”。沃森需要

克里克在X 射线晶体衍射学方面的知识,他说服克里克

参加DNA 分子模型的研究。他们从1951年10月开始拼

凑模型,几经尝试,终于在1953年3月获得了正确的模

型。

DNA 双螺旋模型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也是生物学历史上惟一可与达尔文

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的发现,它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篇章,人类从此开始进入改造、设计生命的征

程。同时,它也是许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克里克、威尔金斯、富兰克林和沃森,特别是克里克,是其

中最为杰出的。

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因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命物质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在X 射线衍射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10]。

测定蛋白质晶体结构

英国生物化学家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1917-1997)(左)和佩鲁兹(Max

Ferdinand Perutz,1914-)(右),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研究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肯德鲁用

特殊的X射线衍射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描述肌球蛋白螺旋结构中氨基酸单位的排列,他与佩

鲁茨共同研究X射线衍射晶体照相术,以及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960年,他们把一些蛋白质分子和衍射X射线效率特别高的大质量原子(如金或汞的原

子)结合起来,首次精确地测定了蛋白质晶体的结构。佩鲁茨和肯德鲁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

尔化学奖[11]。

测定生物分子结构

英国女化学家霍奇金(Dorothy Mary Crowfoot Hodgkin,1910~1994)

(左图)研究了数以百计固醇类物质的结构,其中包括维生素D2(钙化甾醇)

和碘化胆固醇。她在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的

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年她测定出青霉素的结构,促进了青霉素的大规

模生产。1957年又成功测定出了抗恶性贫血的有效药物——维生素B12的巨大

分子结构(右图),使合成维生素B12成为可能。

由于霍奇金这两项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她于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2],成为继居里夫人及其女儿伊伦·约里奥—居里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化

学奖的女科学家。

构象分析法

挪威化学家哈塞尔(Odd Hassell,1897-1981)(左)1930年开始研究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结

构。20世纪50年代起,哈塞尔主要从事有机卤化物的结构研究,他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结晶结构

和分子结构,并测定电偶极矩,在确立用构象分析(分子的三维几何结构)把化学性状和分子结构

系统联系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

哈塞尔与英国化学家巴顿(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1918-1998)(右)因提出“构象分

析”的原理和方法,并把它应用在有机化学研究中,研究了分子特性与分子中原子的复杂空间三维结

构之间的关系,对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了贡献而同获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13]。

有机金属化学

英国化学家威尔金森(Geoffrey Wilkinson,1921-)(左)主要研究领

域为结构化学和有机金属化学。1951年发表了合成二茂铁的论文,后来通

过化学与物理方法的综合研究及X射线结构分析,证明了二茂铁是一个具

有夹心面包式结构的化合物,一个铁原子位于两个茂基之间,两个茂基的

五碳平面环互相平行(右图)。

他在从事金属与氢键合的研究中几乎合成了全部过渡金属的二茂夹心式化合物,还对过渡金属

的羰基化合物、氢化物和羟基化合物进行研究。1964年,他发现了三氯化物均相加氢催化剂(通

称威尔金森催化剂),在无机和有机化学中有广泛意义,并具有重要工业价值。

德国化学家费歇尔(Ernst Otto Fischer,1918-)研究了二茂铁的结构,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成

键形式——夹心结构来说明其稳定性和磁性,并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加以证实。1953年他的研究

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他还预测了二苯铬夹心化合物的存在,于1954年合成了二苯铬,并测定了它的结构。

威尔金森与费歇尔因对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卓有成效而共获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14]。

硼化合物结构

美国物理化学家利普斯科姆(William Nunn Lipscomb,1919- ) 主要从

事硼烷、碳硼烷结构的研究。他与同事们发展并应用了低温X射线衍射和

核磁共振等方法,得到了许多硼氢化合物和硼烷的分子结构图。他们的方

法在生物化学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1963年他发表了专著《硼的氢化

物》。由于他在研究硼化合物的结构及成键规律以及化学键一般性质方面

的成就,获得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15]。

X 射线断层照相 利用X 射线穿透后物质的性能与被穿透的物质种类有关的特性,创立了X 射线影像诊断技术。例如,当X 射线穿透人体时,骨骼吸收的X 射线量比肌肉吸收的要多,通过后的X 射线量不一样,携带了人体各部密度分布的

信息,在荧光屏上或摄影胶片上引起的荧光作用或感光作用的强弱不同,因而显示出不同密度的阴影。医生可根

据阴影浓淡的对比,结合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和病理诊断,判断人体某一部分是否正

常。X 射线诊断技术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的人体非创伤性内脏检查技术。但这种X 射线照

相无法解决前后物体的图像重叠问题。

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雷唐提出过用高度准直、极细笔状X 射线束,环绕人体某一

部分作断层扫描。未被吸收的光子穿透人体后被检测器接收,这些模拟信号经过数据处

理和运算后可重建图像,这就是断层照相的基本思想。可惜他的论文在发表后的50多年

里被湮没了,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才发现。此后,在数学家们提出的各种对断面扫描

数据处理的运算方法中,贡献最大的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马克(Alan MacLeod

Cormack ,1924-1998)(左图)。1955年,在开普敦大学物理系教理论物理学的科马

克对癌的放射治疗和诊断产生了兴趣。他发现医生在计算放射剂量时,把非均质的人体

当作均质看待。他认为应把人体构造和组成特征用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切面图像表现出来。经

过近10年的努力,他终于解决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理论问题。1963年,他首先建议用X 射线扫描进行图像重

建,并提出了精确的数学推算方法。

20世纪70年代,英国EMI 公司的工程师豪斯菲尔德(N .Hounsfield ,1919-2004)(右图)在参考科马克发表

的应用数学重建图像理论的基础上,把电子计算机断层照相技术引入医学,使电子

计算机技术与X 射线机相结合,完成图像重建过程。

1971年,豪斯菲尔德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台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机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简称CT )在伦敦一家医院正式安装使用。X 射线管

在置在患者上方, 绕检查部位旋转, 患者下方的计数器也同时旋转。由于人体器官和

组织对X 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对X 射线的吸收程度也不同,这

些差别反映在计数器上, 经电子计算机处理,便构成了探测对象各个部位的横断图像

呈现在荧光屏上,它解决了X 射线照相的前后物体图像重叠问题,大大提高了医学

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医学成像技术向前跨了一大步。豪斯菲尔德与神经放射学家阿姆勃劳斯合作,成功

地为一名英国妇女诊断出脑部的肿瘤,获得了第一例脑肿瘤的照片。他们在英国放射学会上发表了第一篇论

文,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对此作了正式报道,这篇论文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放射诊断学史上

又一个里程碑”,从此,放射诊断学进人了CT 时代。1979年的诺贝

尔生理.医学奖破例地授给了豪斯菲尔德和

科马克这两位没有专门医学经历的科学家

[16]。

最早的CT 机使用单束X 射线,配有

1~2 个检测器,扫描时X 射线管每次仅转

动1°,完成一次扫描需4~5 分钟。第二代

CT 机采用两束X 射线构成10°~20°的扇

形束, 配有20~30 个检测器, 每次扫描只

需30~120秒。第三代CT 机由多个X 射

线管组成30°的扇形束, 用250~350个检

测器,每次扫描只需2.5秒。第四代CT 机

用多个X 射线管组成50°的扇形束, 用600~2400个检测器排列成环状,扫描时间仅1秒(右图为第

四代CT 机扫描结构)。CT 机正向第五代过渡,只要1/100 秒就可捕捉到人体生理活动的动态信息。

现代基因工程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Frederick Sanger ,1918-)(左)1955年研究

确定了牛胰岛素的化学结构,从而奠定了合成胰岛素的基础,并促进了对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研究。1958年桑格因确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而获得诺贝

尔化学奖。

22年后,桑格借助于x 射线分析法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1932-)(右)、·美国生物化学家伯格(Paul Berg ,

1926- )(右右)确定了胰岛素分子结构和DNA 核苷酸顺序以及基因结构

而共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17]。

显微影像重组 1968年,英籍南非生物化学家克卢格(Aaron Klug ,1926-) 将X

射线衍射法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显微影像重组技术,并用这种技术揭示了病毒和细胞内重要遗传物质的详细结构。这种技术是把一种结晶物质的电子显微照片置于激光下曝光,当激

光照在底片的图象上时,它便发生衍射或散射,再用这无数小点形成的

图样制出比电子显微照片上的图象更详细的图象来。他利用晶体的

各个“面”的若干个这样的二维图象,形成一个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立体

图象。

此项技术可用来研究那些由于分子太大而不能用 X 射线晶体学

来研究的结构,为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克卢格用此技术确定杆状烟叶

花叶病毒是由100多个圆片以核糖核酸为中心堆叠而成的。他指出,这些“球形”病毒的图

象,同能引起小儿麻痹症和疣的病毒一样,它们的结构都有20个面。克卢格及其剑桥大学的

同事们还研究了转移核糖核酸的螺旋结构及其在动物细胞中的作用。克卢格因在测定生物物

质的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19]。

晶体结构直接计算法

美国晶体学家豪普特曼(Herbert Aaron

Hauptman ,1917-) 和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勒(Jerome

Karle ,1918-)主要从事X 射线晶体学中的相角问题和

矩阵理论的研究。X 射线衍射是研究晶体结构的重要手

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豪普特曼和卡尔勒用统计数

学方法研究了晶体的衍射数据,发现其中隐含有相角的

信息。经过大量的工作,推导出衍射线相角的关系式,

可直接从衍射强度的统计中得到各衍射线相角的信息,

这就是晶体学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50-1955年间,他们用这种方法确定了5-6种分

子结构。到了70年代,借助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运算,不用假设就能迅速确定分子的化学结构。他们

的成果为探索新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提供了基本方法,为分子晶体结构测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

献,豪普特曼与卡尔勒同获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20]。

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

德国科学家胡伯尔(Robert Huber ,1937-)(左图)1972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研究所建立了蛋白质结晶学

研究室,为生物巨分子膜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对于资料收集的仪器和蛋白质结晶学的方法,特别是Patterson

方法、图解方法和精制,对于电子富含金属簇的用途和最新的结

晶改进的方法和仪器做出了贡献。

戴森霍弗(Johann Deisehofer ,1937-)(左)对结晶体结构学

具有丰富的经验,也是计算及科学方面强有力的学者。米歇尔

(Hartnut Michel ,1948-)(右) 1981年7月底成功地从视紫红蛋

白中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膜蛋白晶体—紫色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

反应中心的晶体,并以3埃的高精确度确定了该反应中心的三维

结构。

他们三人合作用X 射线晶体分析法确定了光合成中能量转换

反应的反应中心复合物的立体结构,揭示了由膜束的蛋白质形成的全部细节而分享了1988年

诺贝尔化学奖[21]。

人体细胞内的离子传输酶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Paul D .Boyer ,1918-)(左图)发现细胞形成三磷酸腺苷的过程发生在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1961年,英国化学家米切尔认为,形成三磷酸腺苷所需的能量是氢离子沿着其浓度梯度的方向

穿过线粒体膜时提供的(米切尔为此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

奖)。博耶的研究集中于三磷酸腺苷合酶(大多数生物的主

要产能分子,这种分子有助于三磷酸腺苷这种化学能量载体

的合成),他假设一种不平常的机制来解释三磷酸腺苷合酶

的特性,被称做“束缚转变机制”。

英国化学家沃克(John Emest Walker ,1941-)(右

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

究三磷酸腺苷合酶,他的研究重

点在酶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上。他确定了构成合酶蛋白质单元的氨基酸的序列。90

年代,沃克与X 射线结晶学家一起籍助同步辐射装置的

X 射线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澄清了酶的三维结

构,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他的研究工作支持了博耶的“束缚转变机制”。 丹麦生物化学家斯科

(Jens C .Skou ,1918-)(左图)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动物细胞的质膜中发现了钠钾ATP 酶。束缚于细胞膜

的钠钾ATP 酶被外部的钾和内部的钠所激活,酶将钠泵出细胞并将钾泵入细胞,从而维持相对于周围外部环境的细

胞内部的高钾浓度和低钠浓度。 斯科与博耶和沃克因对人体细胞内的离子传输酶方面的成就而分享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22]。

细胞膜水通道及离子通道结构

水溶液占人体重量的70%,生物体内的水溶液主要由水分子和各种离子组成,它们在细胞膜通道中的进进出出

可以实现细胞的很多功能。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种通道只允许水分子出入,人们称

之为水通道。因为水对于生命至关重要,可以说水通道是最重要的一种细胞膜通道,但水通道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个

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

家阿格雷(Peter Agre ,1949-)

(左图)研究了不同的细胞膜蛋

白,发现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

细胞膜蛋白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水

通道。2000年,阿格雷与其他研究

人员一起公布了世界第一张水通道

蛋白的高清晰度立体照片(右右)。照片揭示了这种蛋白的特殊

结构只允许水分子通过。

奥斯特瓦尔德(1909年诺贝尔化学

奖获得者)在1890年就推测离子进出

细胞会传递信息。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证实了存在一些供离子出入的细胞膜通道。50年代初,霍奇金和哈克斯利发

现离子从一个神经细胞中出来进入另一个神经细胞可以传递信息,他们获得了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但那时还

不了解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

(Roderick MacKinnon ,1956-)(左

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同步辐射装置

CESR (简介)上利用X射线晶体成像

技术获得了世界第一张离子通道的高清

晰度照片(右右),并第一次从原子层次揭示了离子通道的工作

原理。这张照片上的离子通道取自青链霉菌,也是一种蛋白。

麦金农的方法是革命性的,它可以让科学家观测离子在进入

离子通道前的状态,在通道中的状态,以及穿过通道后的状态。

对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研究意义重大。

阿格雷和麦金农被授予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24],分别表彰

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

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的发现对人类探索肾脏、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诸多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诺贝尔科学奖通常只颁发给年龄较大的科学家,获奖成果都需经过几十年的检验。但阿格雷获奖时只有54岁,而麦金农才47岁,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比较新,这在诺贝尔科学奖历史上也属罕见,显示出当代科学跨领域研究的趋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第1题【单选题】 宋词“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反映了宋代( ) A、地域性商帮的崛起 B、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手工业水平的高超和专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政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 A、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 B、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C、农业是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 【解析】:

第二讲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二讲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中华农耕文明在这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黄河中游流域开始形成。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及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都显示了祖先们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时代痕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追述先古“有道帝君”的作风,便是孜孜以农业为怀的君子,《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周本纪》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徒而保归焉。周道之肖,自此始”。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唆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列国竞雄,政治家们为了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生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而这些改革,几乎无不与促进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魏国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竞为列国所仿效;著名的商鞅改革,其“耕战”政策使秦

国的大军在关东所向披靡。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更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的不易之道。 中国的农耕文明虽然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由于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和粟、稷等旱作物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也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而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更为中国农耕区域的向南扩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汉晋以降的数百年间,北方的边患日趋严重,战火的蹂躏,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在战乱的压迫下,中原优秀的农耕男女大批向南迁徙,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区域及东南沿海各地。于是,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而中国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苏杭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即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当黄河流域以南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 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

社交网站调查分析报告

社交网站使用目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6-11-10 调查人:姚世杰 调查负责人:姚世杰 调查对象:面向社会 调查方法:随即抽样调查 调查分工:自行设计 前言 为了了解人们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站,及其使用的主要目的。 图表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在腾讯问卷网发布,共发放问卷57份左右,回收问卷36份,其中有效问卷36份。 四、调研结果分析 、参加调查的志愿者主要分布在陕西省,主要以学生为主。

1.您是否使用过微博社交网站? 选项小计百分比% 是14 87.5 否 2 12.5 有效填写量16 2.您使用微博社交网站的目的是? 选项小计百分比% 方便与朋友联系,分享乐趣11 68.8 展现自己多彩的生活 4 25 有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12 75 寻找知趣相投的群体8 50 获取生活信息,扩展视野受9 56.3 各种有趣的游戏、应用所吸引9 56.3 关注名人动态 3 18.8 工作需要 3 18.8 打发时间 3 18.8 其他 2 12.5 有效填写量16 3.您在微博社交网站上主要做什么?

写日志、发照片、微博/说说等7 43.8 分享新鲜事8 50 留言,跟帖 6 37.5 玩游戏、应用7 43.8 做测试 4 25 购买虚拟物品,如礼物,外观等7 43.8 关注时事及热点新闻 5 31.3 与好友即时聊天 1 6.3 随便浏览,打发时间 4 25 其他0 0 有效填写量16 4.您使用微博社交网站的频率是? 选项小计百分比% 几乎每天都会使用10 62.5 每个星期都会使用 4 25 每个月都会使用 2 12.5 很少使用0 0 有效填写量16 5.除微博网站以外,您还使用过以下哪些社交网站?

案例分析——美团网

案例分析——美团网 一、案例背景: 所谓团购(group purchase),就是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消费者连个起来,来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以求得最优价格的一种购物方式。根据薄利多销、量大优价的原理,商家可以给出低于零售价格的团购折扣和单独购买得不到的优质服务。 由美国的Groupon模式出现之后,启动了原本平静的团购市场。国内的团购网站始于2010年,短短8个月已经发展到千家,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8月底,国内初具规模的网络团购企业数量已达1215家。其中尚未包括未开团、或已倒闭的256家团购网站,及开团或开团次数很少的小型团购网站。 2010年3月4日,饭否创始人王兴重出江湖创建团购网站美团网。王兴在第一时间觉察到了“Groupon模式”的商机,在国内建立了美团网。在他看来,网购网站聚集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用户去撬动商户,这形成了一种新的C2B模式。目前王兴对该网站的定位为:新型团购网站,最大的特点是每天只卖一件商品,折扣很大,例如原价100元的红酒品尝套餐只卖50元,但是有24小时的时间限制以及最低人数限制。 美团的宗旨是:为消费者找到最值得信赖的商家,同时让消费者享受到超低折扣的优质服务。后来美团网结合中国实际,推出了由原来每天一次团购一单的团购方式改变成每天一堆团购,增强了美团的竞争力。并且由于团购没有达到人数,就不会成交,所以消费者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和承担风险。 二、案例简介 1、商业机遇: 团购的火热来源于美国的Groupon网站的成功网络,加之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商业模式也被快速实现模仿,2010春,国内的团购如春笋般遍地开花。并且由于电子商务进入门槛较低,团购的产品多为服务类产品 自创建以来所团购的产品以餐馆、酒店、美容、健身、SPA等服务产品为主。因此边际成本和物流成本较低,业务团队具有极高的议价能力,能提供极大的折扣。 团购网站受欢迎可以由三方面说明: 1)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简单,无法抵抗的折扣诱惑,面对商品具有紧迫感和 新鲜感。对于团购,消费者可以获得比单个购买更低的价格。这些团购网站普遍提供的折扣都超低,一般可达到5折甚至更低,对于消费者顾客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且限时购买的策略,可以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购买的紧迫感,有助于促成迅速的购买决策。当然,要团购到超值的精品也不容易,消费者还需要具备高超的谈判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2)对于商家来说:他们提供更简单的选择,商品自身的特点,还有就是免费的 广告宣传。虽然是以超低价出售产品和服务,但是薄利多销,卖家只需从利润中分出一部分作为佣金付给团购网站,互惠护理。而且能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人气,增加销售渠道,获得和吸引更多消费者,这是单个销售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在团购团销的模式下,卖家可以节省相当数额的交易和营销推广成本,产品堆积减少,库存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大大增长现金流。 3)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市场门槛比较低(同时也是缺点),商业模式简单。团购 网站较易建立,技术壁垒及进入门槛较低。互联网传播信息速度快捷,推广费用较低。通过拉朋友式的团购,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并且提高了企

竞争对手分析报告

竞争对手网站分析报告 建议方案: 1.让不主动咨询的各户主动留下信息 方案:1.将咨询窗口,悬浮窗等等,转换成一进页面就能弹出的《留学能力评估测试》、《测一测你更适合去哪个国家留学》等等极具诱惑力的测试窗口。 通过简短有趣的测试,诱惑用户注册信息。并分享朋友圈,空间等等。 2、用户在浏览免费视频时,必须弹出对话框。请注册。 3、用户回访提示邮件功能 4、主动推荐精品 优点:1)让不喜欢主动咨询的客户主动留下用户信息,以后方便我们通知客户留学信息。 2)调查用户心理所需对客户分类收集信息。以便用于网站信息更新,为公司所用。 在QQ,人人社交网站做弹出窗口。 2.网站不止运用百度推广,随着业务的扩大,宣传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营销方式,在推进新媒体营销,扩大知名度的同时加大线下推广力度。 网络营销案例 1)线上蘑菇街推广:微博,论坛,QQ空间转载,人人分享,默默,微信等网络平台推广,加速品牌知名度,制造话题,舆论。 2)校内推广----学习培训学校 招聘校园代理,扩大校内知名度。将留学深入人心。 3.了解客户需求,提出有对用户有需求的内容图片。 网站内容精简化,减少客户查找时间,分类明显,主题突出。

5 关于设计的自我反省? 向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网站学习,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及时没有达到巅峰也能比一般的强。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仅是新东方,金吉列,而是整个互联网。 6.让留学大众化。多种付款方式满足不同阶层的消费者。 Eg:1)先留学,后分期付款。 2)资助部分困难学生留学,招聘校园代理。带动学校同学认识我们的品牌。 3)一次性付款赠送课程 目录 一、大量的浏览用户,怎样转换成为我们的客户?她们真的愿意咨询吗?---------------------错误!未定义书签。 1.如何学蘑菇街留住用户?...............................................................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咨询窗口是启德的精心策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学习素材网站策略——用户请用信息消费 (8) 二、各种学习培训机构的营销方式分析 (11) 1. 热门商品的热卖——平台推广,增加曝光度 (11) 2. 新东方全国巡讲有多大反响? (12) 3. 技能培训机构迅速崛起的原因?---------------------------------------------------------------- 三、苹果的极简化原则给我们什么启示? (12) 四、关于设计的自我反省 (13) 五、竞争对手网站综合对比分析 (14) 六、让更多学生能消费我们的产品--------------------------------------------------------------------- 一、大量的浏览用户,怎样转换成为我们的客户?她们真的愿意咨询吗?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一)(一)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一)(一) 小农经济在许多国家的传统农业中是普遍的经济形式。但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至历史条件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小农经济又表现出种种差异。苏联学者A.V.恰亚诺夫在《小农经济理论》一书中,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俄国的小农为理论原型,提出了一种依靠家庭劳动并以实物形态满足家庭消费需要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模式。美国学者T.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以二十世纪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小农为理论原型,提出了一种在竞争的市场运行中追求利润的、以商品经济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模式。中国封建社会以至近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却与此不同,它表现为一种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模式,也就是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随着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长期发育,到清代前期臻于成熟。一中国地主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实物地租、土地买卖和小农经营。它的形成是以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前提的。在地主制经济下,一家一户的小农,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农民既从事粮食生产,又种植蔬果,饲养禽畜,还养蚕织帛,种麻棉织布,通过耕以自食,织以自衣,即通常所说的“男耕女织”,以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由于小块土地经营和家庭劳动的局限,任何一个农民家庭都不可能满足自己全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小农经济在生产上的这种局限,迫使他们从事商品生产,与其他农民和手工业者交换产品,取得自己不能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维持再生产,从而维持自己家庭的温饱。因此,农民家庭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不仅有实物平衡,而且有价值平衡。其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己以实物形态满足一部分之外,其余部分就要通过市场进行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农民家庭并不单纯是一个自我完成再生产的经济单位,而是一个包含—定程度的以流通为媒介的再生产的经济单位。针对这种情况,我曾经提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生产,是“农业和手工业、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双重结合”的概念。以后又指出,“这种双重结合,是小农经济在生产上的基本特征”,它“已经成为农民生产的内在结构”1]。这是说,农业和手工业,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在农民生产中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地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它们的各自运动,又互相依存、互相补充所形成的综合效应,既有利于农民家庭生产与消费平衡的实现,又有利于整个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这种生产模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封建社会初期,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水平都比较低下,《管子》说,“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当时农民的生产就自然地主要是解决吃与穿的自给自足问题,逐渐形成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所谓“男耕女织”的生产结构。如以战国时代的情况为例,《孟子.梁惠王》所记载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管子.禁藏》所说,民“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秕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布帛麻丝,旁入奇利,未在其中”。这都反映了这种“男耕女织”的情况。正是由于农民主要是生产粮食与布帛,封建国家遂有“粟米之征”、“布帛之征”。这种实物赋税反过来更加强了这种耕与织的结合。中国农耕发达,人民的食物结构历来是以粮食为主。粮食生产在农民的整个生产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据李悝在《尽地力之教》中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农民全家一年的口粮,占其粮食生产量的五分之三。战国时的耕地百亩,折合现在的市亩大约为三十一亩二分。当时五口之家的农民,就要用将近二十市亩土地生产的粮食,才能做到自给口粮,尽管上述数据的准确性与代表性都难以判定,但仍可以说明口粮生产在农民生产中的地位。当时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手工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已经普遍存在。从《孟子.滕文公》所记载的情况看,农民要用粮食与从事“陶冶”的手工业者交换“釜甑”和铁农具,要与“梓匠轮舆”之类的木工交换粮食与布帛,还要用粮食与手工业者交换“冠”。甚至有些农民还要与其他农民交换布帛。李悝在上述著作中就说过,有些农民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中国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是农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小农经济由来已久,它在传统农业体系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它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关键词:小农经济封建制度所有制影响 小农经济是农业领域的与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最本质的内涵,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这种小私有制包括对土地、农具、耕畜和其它生产资料程度不同的所有权。从生产结构来看,我国封建时代农区的小农经济一般实行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把小农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在一起。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生产的基本目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受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生产关系的支配,对地主、乡族、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依附,既脆弱又顽强,易分化亦易再生。根据小农与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小农经济可以区分为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份地农经济等。 一、小农经济的产生 归纳起来,这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私田的逐渐扩大,而公田因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前进,不如把公田分散给农夫更为有利。 技术上的进步,促使它的形成,那就是铁农具的日益普遍使用。一家一户可以凭借简单的生产工具,就可以完成整个的农业生产过程。 农民从封建地主手中取得少量土地的同时,也可能占有了一些生产工具,小农经济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得到发展并逐渐巩固的。 二、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小农经济形成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春秋以前尚盛行集体耕作的耦耕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由此出现,封建地主制亦由此形成。

手机使用人群观察分析报告

手机使用人群观察分析报告(京津地区) 摘要: 一、前言由于博主的工作关系,博主本人平时非常注重用户对于不同手机品牌和手机应用的使用偏好。原本也经常阅读一些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进行辅助分析,但是发现很多调查报告的可信度很低,而且自己也无法将调查报告里那些冷冰冰的数字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用户联系起来。由此脑中... 一、前言 由于博主的工作关系,博主本人平时非常注重用户对于不同手机品牌和手机应用的使用偏好。原本也经常阅读一些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进行辅助分析,但是发现很多调查报告的可信度很低,而且自己也无法将调查报告里那些冷冰冰的数字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用户联系起来。由此脑中产生了一个念头:为何自己不亲自留意一下周围的手机用户呢?观察他们使用何种品牌和型号的手机、在玩哪些软件和游戏,上哪些网站,看哪些小说…… 从2010年5月至今,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近半年,总共观察了200多个手机人物(基本限于北京、天津两地的地铁、公交、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这里我将对前200个手机人物进行分析,给大家呈现一份来自现实生活的第一手报告。

图1-观察地点分布 二、人物角色 分别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要素划分,我将观察到的200个人物归类成六类用户角色,分别是少年学生、年轻白领、商务男士、进城民工、青春女孩、成熟女性。每个人物角色的定义、所用手机品牌、应用详见下表: 表1-手机人物分类 三、手机品牌 在这200个手机人物里,使用诺基亚手机的人数最多,高达44%。其次是苹果,凭借其超高的人气占据16%,且后劲十足。接下来以此为三星、HTC、索爱。前五名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其余手机品牌不值一提。当然这个手机品牌排名的局限性很大,仅限于京津地区。对于国内二三线城市、广大的乡镇农村市场,恐怕山寨机的排名会大大靠前。

广告案例分析—以雀巢咖啡为例

雀巢咖啡广告案例分析 一、雀巢最新广告 1、广告简介: 2011年11月,雀巢咖啡启用韩寒作为首个国内代言人,携手奥美广告公司、创作全新广告片,以“活出敢性”的广告语取代原来耳熟能详的“味道好极了”。这支广告片由香港导演关锦鹏执导,用韩寒最为人熟悉的两个角色诠释雀巢咖啡的新理念,激励年轻人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2、广告内容: 首先是“印有雀巢咖啡LOGO杯子”的镜头,画面下方介绍韩寒:作家、车手、博主。接着韩寒喝口雀巢咖啡,继续写作,手轻轻一挥,稿纸顿时四散飞扬。旁白:写作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让作品成为阅读者心中的光芒。一串一闪而过的镜头之后,韩寒放开双手从摩托车上站起来,展开双臂,巧妙的表现出了“敢”的主题。 接着是韩寒边喝咖啡边回忆自己对“勇敢、梦想、希望”的理解,穿插着残疾人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镜头、小女孩在观看追梦女孩的表演、自己去希望工程做志愿者奉献的画面。而雀巢咖啡总是陪伴左右,它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后韩寒说道:只要你敢,总会有光芒指引你。活出敢性,雀巢咖啡。 3、案例评析: (1)广告创作背景 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雀巢咖啡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消费者忠诚度较高。在速溶咖啡消费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建立了速溶咖啡市场领导者地位。味道好、提神、缓解压力的功能性诉求已深入人心,红黄暖色的包装、充满人文情怀的广告宣传满足了消费者的感性诉求。 劣势(weaknesses) 品牌形象仍不够清晰,广告核心诉求于竞争对手没有明显的差异。广告宣传强调着重口味,但忽视了目标消费群的个性化特征。雀巢奶粉的负面新闻也为雀巢咖啡减分不少。 机会(opportunities) 经过多年的努力,雀巢咖啡转化了一部分习惯喝茶的中国消费者,中国咖啡消费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形成巨大消费潜在市场。目前在宣传上没有很清晰的品牌特质区隔。广告中仍主要以咖啡的功能性需求为主,努力将其打造成品质生活的必备品。 威胁(threats)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如何认识小农经济作业

小农经济练习题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日益完善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下列对这种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断改进生产工具 B.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C.逐渐完善水利设施 D.小农经济阻碍精耕细作的发展 解析:D。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A、B、C三项都符合史实。故选D项。 2.《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解析:C。材料中描述了我国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珍惜耕作时机,辛勤劳作。这种耕作方式和辛苦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能力。 3.“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既是中国古代农民的理想,也是国泰民安的象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 ②封建社会农民财富、地位的象征 ③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④明清之际受到冲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C。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正确理解,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农民财富、地位的象征”这一选项中“农民地位的象征”有误。 4.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 解析:D。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诗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租税的沉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与材料无关。 5.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其原因不包括( ) 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解析:B。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统治阶级政策态度分析材料强调重农,而其出发点在于A、C、D三项,B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6.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惟流离饿殍耳。”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 A.落后性B.封闭性 C.分散性D.脆弱性 解析:D。本题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容易破产,具有脆弱性;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故选D项。 7.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 A.远古时期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的落后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机梭”“女汲水”“男采薪”很容易判断出这是古代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8.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 A.自然经济的产生

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咨询XX年6月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的数据显示,在交友社区类网站中,校内网以16.34%的网民到达率位居首位,月度覆盖人数达到2707万人。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群体在校内网上的交友状况,从而分析校内网对于大学生交友的影响。 本次调查选取了**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和甘肃政法大学5所**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样本,采取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发放问卷实施调查,并且进行了个案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的有效样本为493份,其中男性260人,女性233人。①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的特点 1.校内网交往范围的普遍现实化 调查显示,80.9%的用户是通过周围朋友知道并且开始使用校内网的。81.1%的校内网用户的好友人数在200人以内。用户的好友中原本就认识的人数在一半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67.6%,原本就认识的人数占80%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36.9%。校内网用户添加好友的途径主要有站内搜索、他人申请和通过好友链接,分别占59.1%、58.9%、55.6%。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校内网的发展扩散方式主要是通过朋友熟人的介绍,用户的交往范围主要是原本认识的朋友和

具有某一相同特点的人群,用户大多无意于过多寻求虚拟世界的朋友。因此,校内网是现实人际交往的补充和网络上的延伸。 2.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的易于接受性 添加好友时的依据,由重要到不重要的顺序选择三项排序,结果显示如表1,我们对第一、二、三位进行赋值,分别为3分、2分和1分,经计算得出,选择好友的依据比较重要的三项是“学校和专业”、“家乡所在城市”和“兴趣爱好”,而对于“相貌”、“性别”和“年龄”等个人本质特点,则相对来讲不构成大多数人选择好友的依据。②按照社会学的概念,即地缘性、业缘性和趣缘性成为大多数人在校内网上选择好友的主要标准。 3.交往动机的去功利性 在“使用校内网经常做的事情”的调查中,按照选择人数百分比由多到少进行排列,位于前三名的是“查看好友的空间、状态,看帖并且回复”、“更新自己的空间,查看留言并回复”和“搜索寻找熟人”,分别占总数的59.1%、55.6%、50.0%,均超过半数。还有44.4%的人选择“和好友聊天”。 在使用校内网的过程中,大学生用户经常做的事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交流沟通,包括查看校内空间和校内沟通;二是寻找熟人。85.7%的用户表示不经常浏览陌生人的空间,只有9.3%的用户会经常和陌生人打招呼。

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

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的原因探析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 小农经济(the Peasant Economy)特指建立在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经济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或者是以农民家庭生产为主要成产单位,来自农民农业生产的地租税收构成国家主要财政税收源的经济体。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历史上从秦汉开始一直到1911年,基本上都属于小农经济状态。为什么小农经济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存在2000多年而岿然不动呢? 学者们也一直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多数学者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是生产力水平长期低下所致。如有学者认为我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的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不足以突破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J 剖析我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饶夏圻《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90年第四期 p36)。再如庞卓恒先生对着一原因做过精辟的概括:“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间,中国的农民在大多数时间里,大约处都处于仅能勉强维持产品和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处境之下……没有剩余基础参与市场交换,只能辅助家庭纺织业维持简单的生存条件。”(庞卓恒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也有学者从文化角度解读其原因,认为中国的传统消费文化,实质是节约文化——以节用、节制为特征的消费文化。(黄金华 J 小农经济在中国冗长的原因新探攀登 2009年第一期p62)也有学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面临的人口压力过大,在此压力下的人地比例就会出现持续恶化中国农民就陷入了一种贫困化的高水平均衡陷阱中难以自拔,中国自然难以发生工业革命完

人人网商业案例分析报告

人人网商业案例分析

目录 人人网商业案例分析 (1) 一、SNS概述 (2) (一)SNS的定义 (3) (二)SNS的商业空间 (3) (三)SNS基础网络技术的特殊优势 (3) 二、人人网的基本情况和功能编辑本段回目录 (4) (一)人人网的基本情况 (4) (二)人人网的功能 (4) (三)人人网在中国行业中的位置 (4) 三、人人网的商业模式 (5) (一)战略目标 (5) (二)目标用户 (5) (三)产品或服务 (5) (四)盈利模式 (5) 四、人人网的经营模式 (6) (一)网络营销 (6) (二)从“校”改名“人人” (7) 五、人人网的技术模式 (8) 六、人人网的管理模式 (8) 七、人人网的资本模式 (9) (一)人人网 (9) (二)资本结构 (9) 八、结论和建议 (9) (一)成功经验 (9) (二)面临的问题 (10) (三)建议 (10) 一、SNS概述

(一)SNS的定义 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SNS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技术,通俗地说是采用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SNS通过分布式软件编程,将现在分散在每个人的设备上的CPU、硬盘、带宽进行统筹安排,并赋予这些相对服务器来说很渺小的设备更强大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计算速度,通信速度,存储空间。社会性网络(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就是社会性网络(SNS)。现在许多WEB2.0网站都属于SNS网 人人网 如网络聊天(IM)、交友、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等。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另外不仅现在一些大公司开始了一些SNS应用,一些垂直领域的行业站点也开始了SNS的尝试,并且效果不错,例如以华人视觉艺术家为目标用户群体的蜂巢网(.artcomb.)、以情感与音乐为主的漂泊一族以及基于Manyou开放平台的社交游戏推广平台社交游戏。 (二)SNS的商业空间 当普通人通过安装SNS软件都可以拥有媲美服务器的计算及通信资源时,那些投资了大量服务器的互联网公司将怎么办呢?他们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会不会有更多的新型的互联网公司出现,而且他们的后台他们的前端有没有可能完全不是现在的Google、EBAY、新浪模式呢?甚至包括盛大网络游戏这样的运营商,他们引为骄傲的强大的3万台服务器集群,是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呢?当一个漫画作者家里的那台机器,就可以让他通过SNS视频器播放他的作品,他还需要去管理一个吗?或许一个家庭主妇不需要懂得Html编程,不需要懂得这个词汇,只通过SNS菜谱发布程序及一台厨房里的PC就能让千百万人掌握她的手艺,而且她在厨房的灶台上的一招一式都清晰可见。这个时候,您会想到什么? 现在的互联网中,作为客户端的我们就像个蠢蛋,只能通过服务器才能干些奴隶般的事情,看别人的,玩别人的游戏,发发,除此之外,我们没有自由。现在是开始革命的时候了!革命中心任务就是:如何让10多亿台电脑发挥他们自己的作用,让用户去创造和控制自己的信息。中间不需要公司的服务器来摆布我们。 (三)SNS基础网络技术的特殊优势

人人网案例分析

人人网 目录 ??一、SNS概述 ??二、人人网的基本情况和网站功能 ??三、人人网的商业模式 ??四、人人网的经营模式 一、SNS概述 (一)SNS的定义 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SNS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技术,通俗地说是采用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SNS通过分布式软件编程,将现在分散在每个人的设备上的CPU、硬盘、带宽进行统筹安排,并赋予这些相对服务器来说很渺小的设备更强大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计算速度,通信速度,存储空间。社会性网络(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现在许多WEB2.0网站都属于SNS网 人人网如网络聊天(IM)、交友、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等。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另外不仅现在一些大公司网站开始了一些SNS应用,一些垂直领域的行业站点也开始了SNS的尝试,并且效果不错,例如以华人视觉艺术家为目标用户群体的蜂巢网(ht 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8048870.html,)、以情感与音乐为主的漂泊一族以及基于Manyou开放平台的社交游戏推广平台社交游戏。 (二)SNS的商业空间

当普通人通过安装SNS软件都可以拥有媲美网站服务器的计算及通信资源时,那些投资了大量服务器的互联网公司将怎么办呢?他们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会不会有更多的新型的互联网公司出现,而且他们的后台他们的前端有没有可能完全不是现在的Google、EBAY、新浪模式呢?甚至包括盛大网络游戏这样的运营商,他们引为骄傲的强大的3万台服务器集群,是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呢?当一个漫画作者家里的那台机器,就可以让他通过SNS视频器播放他的作品,他还需要去管理一个网站吗?或许一个家庭主妇不需要懂得Html编程,不需要懂得网站这个词汇,只通过SNS菜谱发布程序及一台厨房里的PC就能让千百万人掌握她的手艺,而且她在厨房的灶台上的一招一式都清晰可见。这个时候,您会想到什么? 现在的互联网中,作为客户端的我们就像个蠢蛋,只能通过服务器才能干些奴隶般的事情,看别人的网站,玩别人的游戏,发发邮件,除此之外,我们没有自由。现在是开始革命的时候了!革命中心任务就是:如何让10多亿台电脑发挥他们自己的作用,让用户去创造和控制自己的信息。中间不需要公司的服务器来摆布我们。 (三)SNS基础网络技术对大规模网络应用的特殊优势 互联网的前身是完全基于简单分布网络的军用网,当时的互联网爸爸简单可爱,彼此共享通信资源。不过,互联网爸爸只在大型主机之间有这种能力。到了这个叫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忘记了它的父亲。为什么?因为商业公司疯狂地进入这个市场,根本就不考虑基础网络的安全性和效率。现在是他们回头寻根的时候了。2004年4月、10月、11月,2005年1月、3月,用户最多的QQ及MSN即时通讯网络发生全球性的瘫痪事件,这两家公司对外的解释是:病毒攻击。事实上,基于服务器的即时通信网络无论怎么加固,只会更复杂,更不安全。因为他们的网络有中心点,就是他们的服务器中心。黑客的攻击或中心机器的瘫痪,都会导致所有人不可用。2005年4月8日,中国电信网络全国性瘫痪5分钟。有人解释是病毒攻击骨干网路由器。至于盛大网络游戏,PK不了人,那更是家常便饭。这一问题就是著名的网络论断:服务器模型的网络应用越广泛,越接近于崩溃。也就是说从理论到实践,现在基于集中服务器的各种应用都难以获得超大规模的发展。已经有专家预测:互联网在1 0年内崩溃。那些基于1G、2G、3G的封闭的移动电话网络,如果他们要进行除了话音之外的业务,也必将吸取目前基于服务器网络的教训。这一共识是1960年代的计算机先驱建设互联网爸爸的初衷,现在是回到网络本质的时代了。即,服务器看似方便管理,却很脆弱,是专制的脆弱。分布网络看似自由,没有管理,却有更好的管理方式,那就是民主管理的方式。 二、人人网的基本情况和网站功能 (一)人人网的基本情况 人人网是千橡集团旗下著名的校内网更名而来,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 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於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一、农业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 生产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人人网分析报告

信息分析调查报告 ——人人网为什么会走向没落? 人员: 指导老师: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班级:2013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 时间:2015年10月8日——10月14日 一、问题解析 1.什么是人人网? 当我们看到这个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人人网是什么,人人现在的境况以及人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人人网是前几年人们都熟悉的一种 社交网络,然而近几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那么,我们再 从新梳理什么是人人网。 人人网是由千橡集团将旗下着名的校内网更名而来。2009年8月4日,将旗下着名的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社会上所有人都可以来到这里, 从而跨出了校园内部这个范围。人人网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 的SNS社交网站,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提高用户 之间的交流效率,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 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 2.人人网的发展历程 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于1999年5月创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当时的网络并不是很发达,校内网并没有取得很好的发展。在2005年2

月人人网再次被千橡陈一舟赋予了生命,完成了一个6年的轮回。6年 后,网络环境以及网民对网络的依赖已非当年可比;6年后,生活消费 也在各种互联网的诉求中脱颖而出。2006年5月18日,校内网正式成 立。2009年8月4日,千橡集团在校内网发布消息,“为了给校内网带 来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需要割舍对校内品牌的依恋 之情,去积极的、勇敢的创造一个更伟大,更具延展性的新品牌,一个 广大用户心目中的至爱品牌”,将旗下着名的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2011 年5月4日,人人网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3.人人网的现状 比起2011年上市时候的风光无限,今天的人人网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地:微博微信的先后崛起正在挤压人人网的发展空间,已经毕业 的年轻用户进入职场后流失。 人人网如今拥有的用户基本都为前几年的老用户,而这些用户中,活跃用户不到1%,很多人的动态已经是几年之前的了。和如今的微博 微信相比,已经不在一个层级,人人网能否继续发展下去成了现在的主 要问题。 所以,我们就人人网为什么会走向没落展开了分析调查。 二、数据收集 1、人人网发展期 2009年3月注册用户4600万,到2009年9月时,注册用户达到1亿,到2010年年底时,注册用户已经达到1.7亿,两年增长率470%。 由图片可以看出,人人从2009年到2011年,注册用户持续增长,速度惊人。 同时,在2010年底,人人网活跃用户已经过亿。 在2010年,人人网的活跃程度和其他网站相比也是最高的,人均月度访问次数达到了26.3次,人人每天上人人。 用户在人人网上的互动十分积极。 人人网在2010年是网民认知度最高的网站

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1)

目前我国史学界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出现是封建制或封建地主制的前提和标志。按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以前固然无所谓小农经济;而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中是否存在小农经济,实际上也是被否定的。这个问题,不但牵涉到如何正确认识小农经济,而且牵涉到如何正确把握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形态,很值得认真讨论。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仁。本文的讨论,打算从什么是小农经济谈起,然后分析我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夏商西周小农经济的存在及其特点,并对小农经济早期形态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一什么是小农经济目前学术界对“小农经济”的理解存在很多的分歧,人们对这个概念的使用比较混乱。有的学者所说的“小农经济”只是指自耕农,而不包括依附农和佃农[1] ;有的学者则把经营地主也包括到“小农经济”中去[2] ;又有的学者把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类同于现代的“家庭农场”,并对“小农经济”这个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质疑。[3] “小农经济”的含义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实际上是有其确定的科学内涵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来自马克思。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视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是内涵基本一致的同一系列的概念,只是涵盖范围大小有所差别而已。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4]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这种小生产大体有以下的一些特征:1、它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或者说,它把生产和消费统一于个体家庭之中。马克思说:“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孤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5] 他甚至把小农经济称之为“小家庭农业”[6] 或“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的小生产”[7] 。小生产又称“个体小生产”[8] ,所谓“个体”,就是指个体家庭而言,并非只是指单个的农民。我们习惯上所说的“个体农民”,实际上也是指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2、与此相联系的是生产的孤立、分散和自给自足的性质。这种小生产是“在劳动孤立进行和劳动的社会性不发展的情况下,直接表现为直接生产者对一定土地的产品的占有和生产”[9] 。“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10]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11] 与劳动生产的这种孤立性和分散性相适应,小农经济是一种小而全的经济。“就劳动过程是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来说,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的。”[12] 因此,小农不但要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总是“独立地经营他的农业和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农村家庭工业”[13] 。这是一种“维持生计的农业” [14] ;因此,也必然是一种以自给性生产为基础的经济。3、它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经济。马克思说:“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 [15] 这是一种不同于剥削者私有制的劳动者的私有制,“靠自己劳动挣取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16] 。马克思把小农经济称为“生产者对劳动条件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以及以此相适应的个体小生产”[17] ,而把小农称为“自己拥有劳动条件的小生产者”[18] 。可见,“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19] ,或者说,“劳动者实际上或名义上是它劳动条件和产品的所有者”[20] ,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自己拥有劳动条件的小生产者”的内涵比较宽泛,它既包括“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这种“典型形式”[21] ,也包括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形式的从属关系中存在的,直接生产者对生产资料或劳动条件实际上的所有或占有。马克思提醒我们,“决不要忘记,甚至农奴,不仅是他们宅旁的小块土地的所有者(虽然是负有纳租义务的所有者),而且是公有地的共有者”[22] 。这种小私有制根源于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细小、简陋和原始。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以前,即在中世纪,普遍地存在着以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为基础的小生产:小农、自由农或依附农的农业和城市的手工业。劳动资料——土地、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