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极油气开发现状与战略思考

北极油气开发现状与战略思考

北极油气开发现状与战略思考
北极油气开发现状与战略思考

北极油气开发现状与战略思考

2014-05-09能源情报

文/雷闪殷进垠,中石化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极油气资源丰富,同时受海冰消融、油价高企、消费抬升等因素驱动,北极油气开发的国际竞赛已经形成。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丹麦等环北极国家均已出台明确的北极国家战略并积极向联合国递交北极主权申请。一些能源消费大国和地区组织也在不断寻求提高自身参与北极治理的话语权,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和意大利已于2013年5月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公司方面,埃克森美孚、壳牌、BP、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一方面竞相将北极列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另一方面纷纷组成战略联盟,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中国近年也明显加强了北极参与力度。2012年中国组织北极第五次科考,海龙号首航北极航道并成功访问冰岛。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中石油与俄石油签署了在巴伦支海和伯朝拉海3个油田的勘探作业协定,成为第一家成功进入北极的中国石油公司[2]。北极治理话语权进一步提高。随着北极油气资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中国石油公司迫切需要调整或重新定位北极战略。

1 北极油气开发现状

1.1北极油气资源概况

北极地区的地理学定义是指北极圈以北(66.56°N)的广大陆地和海域地区,总面积2100万km2,领土自然延伸到北极地区以内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俄罗斯、芬兰、冰岛、瑞典。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北极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北极地区待发现油气资源总量为4120亿桶油当量,占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总量的22%,其中石油1340亿桶(含凝析油),天然气1669万亿立方英尺。待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占世界待发现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15%和30%。

北极油气资源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陆海分布不均,海上油气资源占84%;二是油气组成不均,天然气约占70%;三是国家间分布不均,俄罗斯约占北极油气资源总量的60%。

1.2 北极油气开发现状与趋势

从1920年在加拿大Norman Wells钻下第一口陆上油井至今,北极油气开发已有90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北极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浅水地区。目前北极地区油气日产量约为800万桶油当量,累计产油约400亿桶,天然气1100万亿立方英尺,产油区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美国的阿拉斯加。

近年来北极油气开发逐步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油气勘探开发正向海上迈进。2011年北极海上新钻探井13口,创1986年以来新高。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预测2012-2020年间北极海上探井将以年均10~12口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北极海上油气日产量将达到400万桶油当量[6]。二是战略联盟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在北极开展油气合作的主要模式。国际石油公司通过组合企业间的资源和技术,在高风险、高技术要求的北极地区形成竞争优势。近年最为引人注目的战略联盟包括俄石油与埃克森美孚,俄石油与挪威石油等。

2 北极油气开发的挑战

目前北极地区仍有近半数盆地未进行油气勘探,是全球勘探开发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石油公司参与北极油气开发主要面临技术、经济、政治三方面严峻挑战。

2.1北极地区气候和地质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对油气开发提出了苛刻的技术要求

第一,北极海冰数量巨大,海冰和冰脊撞击会对钻井平台和海底管道造成严重危害。北极海上作业除要求配备极高抗撞能力的钻井船或浮动钻井平台外,还需配备先进的海冰监控设备,如船载直升机、雷达、卫星来监测海冰运动。一旦发现海冰逼近作业区域,首先需出动破冰船进行破冰,再利用拖船将碎冰拖离作业区域。遇到超过破冰船破冰能力的巨型海冰则必须停止作业,利用拖船将钻井平台拖离作业区域。2012年一块面积约为曼哈顿岛大小的海冰逼近壳牌楚科奇海作业区域,导致壳牌开始不到24小时的钻探作业被迫停止。

第二,北极冬季严寒且飓风频发,对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威胁极大。北极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以下,风暴卷起的海浪可高达30m以上,对生产设备的耐低温和稳定性要求极高。

第三,北极永冻土土壤条件恶劣,工程建设需考虑冻土融沉和冻胀作用对地面建筑和运输车辆的危害。

第四,北极生态环境对外部因素敏感,自我修复能力弱。一旦在北极地区发生类似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安全事故将会对北极的生态系统和石油公司本身造成

毁灭性的打击。2011年6月美国地质调查局在综合评估了全球400余份学术出版物、研讨会论文、科技进展报告与网站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当今世界仍然缺乏针对北极地区有效的“漏油评估、准备和响应措施”。

2.2北极油气开发对经济因素极其敏感

第一,北极油气开发依赖于油价的高位运行。北极油气开发成本高昂,根据开采难易程度的不同,北极海上油气生产成本在35~100美元/桶之间(不含运费、矿税及其他税费),高于重油和超深水,仅略低于页岩油、天然气液和煤层气[9]。作为北极油气开发的主体,国际石油公司的投资决定往往取决于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当前技术手段无法有效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只有油价的高位运行才能保证石油公司的盈利空间。2008年挪威学者Lindholt和Glomsrod的研究表明,国际油价至少要达到80美元/桶才能维持北极现有产量规模,要实现北极油气开发快速发展则要求油价长期保持在120美元/桶的水平线以上。而油价的波动性极大,

国际能源署最新市场报告对2035年原油的最低预测价格仅为100美元/桶,如

不考虑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的影响,石油公司未来在北极的运作极有可能出现成本大于收益的不利局面。

第二,当前的市场条件不利于北极油气开发。北极油气资源以气为主且主要分布在海上地区,缺乏连接世界主要天然气消费地的管网系统。目前北极地区仅有挪威一处LNG工厂,未来通过LNG出口难度大。而持续升温的美国“页岩气革命”和卡塔尔LNG大发展势必将分流部分潜在的消费者,对北极油气开发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全球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会造成油价、消费、投资的三重下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当年油价从最高的147美元/桶一路跌破40美元/桶,并引发2009年油气消费和上游投资下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分别下跌2%和3%,上游资本投资下跌15%)。此次危机深层影响至今未能完全消退,2013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期仅为3.25%,全球经济的低位运行无法带动油气消费和上游投资。

2.3政治因素或将制约北极油气开发

第一,环北极国家环保意识逐渐加强,拖累北极油气开发进程。自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美国和加拿大加强了对石油公司的监管力度,对北极油气开发的态度趋于谨慎。2012年美国内政部指控壳牌违反美国多项安全生产和环保规定,导致

后者不得不暂停2013年阿拉斯加作业。康菲也因美国政府对阿拉斯加水域钻探管理规定的不确定性,宣布暂停2014年阿拉斯加水域钻探计划。格陵兰政府也于2013年初停止了北极油气勘探许可证的发放,并宣布将加强对现有勘探活动的监管。

第二,资源国现有财税条款尚不足以全面推动北极油气开发。财税激励是降低北极油气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有部分北极资源国开始针对北极地区实行优惠的财税政策,如俄罗斯和加拿大已出台北极油气勘探开发的财税减免政策,但相关措施仍待完善。俄罗斯什托克曼气田商业生产的不断延期就是缺乏有效财税激励的典型案例之一。早在1988年就被发现的俄罗斯什托克曼气田天然气储量达3.9万亿m3,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自2008年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法国道达尔公司共同成立什托克曼气田开发公司后,该项目一再推迟商业生产,并最终导致2012年8月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正式退出。造成该项目生产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俄罗斯至今未给予该项目足够的财税优惠,导致该项目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作业者无法获得预期的商业利润。

最后,北极主权争议尚未完全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争议地区的油气开发。联合国海洋法赋予环北极国家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根据大陆架延伸原则最多不超过350海里),目前美国与俄罗斯,加拿大与挪威,以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仍存有北极领土主权争议。若争议不能得到及早解决,或一方不满联合国裁决结果而采取过激举动,则势必会对争议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3 北极油气开发的战略价值

3.1北极油气资源的真实价值体现为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之和

在北极油气开发重重挑战的背后,隐含着其对国家和公司巨大的战略价值。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面临增加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所带来的巨大压力,2012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和29%,参与北极油气开发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在今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中石油与俄石油签署的北极联合作业协议就体现出中国政府对本国石油公司参与北极油气开发的支持态度。

从公司层面来看,北极油气开发或将很难在短期内为中国石油公司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第一,北极待发现油气资源丰富,参与北极油气开发有助于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北极油气开发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导入期”——行业刚开始形成,需求低、投入大、成本高,但竞争对手少,容易树立先入优势。第三,北极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技术含量高,有利于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进步。参与北极油气开发有助于中国石油公司从技术扩散中获益并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第四,北极油气开发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周边地区炼厂、LNG工厂、存储设施布局,有利于实现公司一体化、全球化战略。最后,相较传统油气富集区,环北极国家政局稳定,政策透明,公司遭受政治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3.2中国石油公司进入北极存在有利条件

中国石油公司参与北极油气开发存在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北极油气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低,市场割据尚未形成,当前是中国石油公司进入北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二,中国是《斯瓦尔巴群岛条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为中国石油公司参与北极油气开发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有利于中国石油公司获取最新政策变化,熟悉北极游戏规则,并增进对原住民利益诉求的了解,降低项目社会风险。第四,北极油气开发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石油公司在劳动力成本,资金储备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第五,北极航道特别是东北航道的开通将大大缩短中国石油公司在北极开展勘探开发活动的物资补给线,降低油气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4 中国石油公司北极战略的几点思考

中国石油公司的北极参与度很低且缺乏明确的北极战略。鉴于北极油气开发巨大的战略价值,中国石油公司迫切需要重新评估北极在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尽快出台公司的北极战略。

4.1中国石油公司的北极战略定位要从实现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出发

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首要战略问题。目前中国的能源安全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供给来源过于集中,70%以上的进口原油来自中东和非洲等动荡地区。二是运输渠道过于单一,约80%的进口原

油通过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南中国海航线实现,该航线对地缘政治因素敏感,易受海盗攻击和敌对国家的封锁。中国石油公司参与北极油气开发有助于多元化国家能源供应渠道,减少对单一运输渠道的过分依赖。

4.2中国石油公司的北极战略要着眼于建立公司未来核心竞争力

IEA预测到2035年全球常规油气产能缺口将达到300万桶/天,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耗竭,拥有全球近四分之一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的北极在全球油气格局中地位日益凸显。国际石油巨头如埃克森美孚、壳牌、挪威石油、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等已将北极列入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向“更深、更冷”的北极地区迈进已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通过参与北极油气勘探开发提高自身技术实力和积累作业经验,是中国石油公司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未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

4.3中国石油公司的北极战略要着重加强与俄罗斯、挪威、冰岛的油气合作

出于环保考虑,美国、加拿大和格陵兰政府对北极油气开发的态度已趋于谨慎。此外,北美非常规资源前景广阔,美国和加拿大对北极油气资源的依赖较小。中国石油公司与上述三国的油气合作存在“天花板效应”。与之相比,俄罗斯、挪威和冰岛对加速北极油气开发主观愿望强烈。俄罗斯与挪威两国经济严重依赖油气出口,冰岛则迫切希望通过发展石油工业走出欧债危机阴影。目前俄罗斯已出台分级矿税、免征北极出口关税等财税激励措施;挪威则于2012年发放了挪威

海和巴伦支海51个油气区块的生产许可证,平了历史最高纪录;冰岛也在今年1月首次对外颁发海上油气勘探许可证,正式敞开北极油气合作的大门。此外,中国与上述三国良好的双边关系也为北极油气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及能源领域的互补性强,双方已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能源合作;中国与挪威的双边关系呈现出缓和趋势,此次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成员国就得到挪威政府的公开支持;中冰关系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两国先后签订了北极合作框架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冰岛总统已公开表示欢迎中国石油公司参与冰岛的油气合作。综合以上因素,俄罗斯、挪威、冰岛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石油公司进入北极地区的突破口。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概况.精讲

非常规油气资源概况 为充分了解认识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行业发展现状,为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进行技术储备,根据集团公司领导批示,集团公司科技部组织研究院、油田公司、勘探公司、规划部、资源与勘探开发部、炼化公司等六个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2009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由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共同组织的“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会”,收集、了解了国内外相关企业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深加工等领域的现状,为集团公司未来发展非常规资源提供了借鉴。 1.研讨会概况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危机也逐渐显现,因此,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至关重要。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本着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煤层气、油母页岩、油砂矿等非常规能源的发展,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共同主办了本次“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会”。 1.1会议主题内容 (1)中国能源政策与发展战略; (2)我国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矿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及开发前景; (3)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分析; (4)页岩油、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 (5)煤层气、油页岩地质环境生态保护及国家相关规定; (6)煤层气、油页岩项目设计及融资环境; (7)页岩油、煤层气深加工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建议。

1.2参会单位及人员概况 本次会议时间从2009年8月9-12日共4天,到会人员126人,会上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相关领导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联煤层气、神化、中煤能源、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各大型能源企业有关负责人和从事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矿勘探开发利用和设计研究有关院所的专家就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矿勘探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共20人次发表了专题报告,会后出版论文集1本,收录了26篇相关论文。 1.3研究会概况 (1)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 研究会创建于1984年,是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支持下、由有志于推动我国石油和石化工程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员自愿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的全国性技术与经济研究的非盈利学术性社团组织。随着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变迁,其业务主管部门先后从原国家经委、能源部变更到国家计委、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经贸委。现在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社政字第4366号)。 经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该研究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炼油化工专业委员会,海洋石油和石化工程专业委员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石油和石化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 (2)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 该协会是1982年由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13个部委联合组建,经国家经贸委批准、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是由企事业单位、国内外公司、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及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协会。 协会设有秘书处、洗选加工部和环保节能部三个职能部门和《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编辑部。下设有“低热值燃料发电分会”、“煤转化专业委员会”、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1 石油行业相关概念 1、石油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2、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 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 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 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 平方公里。1995 年年产原油192 万吨。油(气)按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 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 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 米3 气=1 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 亿吨(5-50 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 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 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2.2 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天然气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2、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

北极问题的国际法分析和思考

北极问题的国际法分析和思考 [摘要] 全球变暖使北极在资源、交通、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这一地区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制度却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从而为有关国家争夺的加剧埋下了隐患。俄罗斯等国对于200 海里以外大陆架的主张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应尽快在联合国主持下,就缔结一份全面的《北极条约》进行谈判,冻结或者取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外大陆架规定在北极海域的适用,确立各国管辖范围之外的北极海域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法律地位,明确北极科考、环保、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并冻结该地区的军事化使用。 [关键词] 北极;国际法;北极条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07 年8 月2 日,俄罗斯“和平1 号”深海潜水器在4261 米深的北冰洋底罗蒙诺索夫海岭插上俄罗斯国旗,此后,国际社会对北极的关注不断升温。其实,“冰冷”的北极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热点并非偶然。简言之,该地区资源、交通、军事等方面重要性的不断凸显和法律地位上若干不确定性的持续存在, 使其早已成为有关国家明争暗斗的对象。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际关系的种种迹象尤其表明, 北极问题已经来到一个不同前途命运何去何从的抉择关口:它既可能随着有关国家争夺的加剧,成为国际冲突新的“火药桶”,也可能通过合理协调国家间利益, 成为国际合作和造福人类的典范。 北极问题背后,既有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因素,也涉及很多鲜明和独特的国际法问题。长期以来, 学界对于北极问题的讨论, 主要是着眼于国际关系和双(多) 边外交对该问题的缘起和影响加以分析,

而对其中的主要国际法问题却涉猎不多,如:北极地区目前在国际法上处于何种地位? 有关国家关于北极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主张在国际法上是否具有合法性,对北极法律地位有何影响? 等等。本文的目的, 首先在于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回答, 探索如何运用国际法妥善解决北极地位问题, 即是否可能通过某种国际法机制的设计和适用, 在国家间弥合分歧、促成合作。由此出发, 本文还试图就国际法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提出一些作者的思考。 一、北极地区地理概况及其法律地位 北极地区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北极圈( 北纬66°33′) 以内的广阔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及岛屿、北极苔原带和泰加林带, 总面积为2100 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 25 。北极地区的陆地面积近800 万平方公里,有居民700 多万。〔1〕 北极地区气候寒冷, 环境恶劣。北冰洋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 3 左右, 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不过,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和气候变暖的趋势在北极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根据300 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工作队对北极为期四年科学研究的结果,北极的气候正在迅速变暖, 过去20 多年中其速度差不多是世界上其他区域的两倍, 出现了冰川和海冰大面积融化、永冻层解冻、雪季缩短的现象。据预测,北极的夏季海冰至少有一半会在本世纪末溶化,到2100 年该区域的气温将上升4 ℃- 7 ℃。〔2〕在此背景下,北极地区的经济、交通和战略意义正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知。 首先,北极是地球上极少数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之一, 蕴藏

石油行业发展格局与发展规划分析分析方案(9)

中国石油行业发展格局与发展规划分析 报告<2018-2019) 出版时间:2018年

正文 ?价格(元>:7200(电子> 7200(纸质> 7400(电子纸质> ?出版日期:2018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订购电话:400-007-6266 2018年全国石油、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超额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阶段油气产量目标。全年石油产量2.1亿吨,净增370万吨,同比增长1.8%,连续4年保持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1209亿立方M,其中常规天然气产量1177亿立方M,净增105亿方立方M,同比增长9.8%,连续3年保持1000亿立方M以上;煤层气和页岩气分别超过30亿立方M和2亿立方M。全国油气当量3.2亿吨,净增1457万吨,同比增长4.6%。其中,四川盆地中部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200亿立方M,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单体气藏,16口探井中有10口日产超过百万立方M。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取得新的突破。中石油在长宁-威远地区、富顺-永川地区、中石化在涪陵地区页岩气新建产能6亿立方M,年产气超过2亿立方M。 2018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增长减速、外需不足、内需不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生产放缓,运行难度增加,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调减与下滑。但随着3季度内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恢复,行业经营形势有所好转,逐渐呈现企稳的迹象。

从长远来看,在政府政策推动下,2018-2018年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发展将提速。预计到2018年中国石油年需求量将达到4.9亿吨至5.2亿吨,到2020年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年需求量将达到5.6亿吨至6.0亿吨之间。 《中国石油行业发展格局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18-2019)》主要研究石油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

地球北极资源综述

地球北极资源综述 Yuanzi16 本文作者的话 较长时期以来,国内外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世界多国染指地球北极意在资源。由于争夺北极资源而可能爆发战争,这已不是耸人听闻的说道。为了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地球北极资源,本文作者特编写了这篇综述文章,供读者朋友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参考。 本文是本人编写的《地球北极地质学研究综述》一文(该文另发)的姊妹篇。这两篇文章加在一起,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地球北极的地质学和资源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得到读者朋友的喜欢! 本文目录 一、地球南极与北极的由来 二、北极自然地理概述 三、北极广义资源与狭义资源 四、北极资源概况 五、北极能源资源概况 六、北极丰富的油气资源 七、北极油田开发可能改变世界原油供应格局 八、世界近1/3待发现天然气在北极地区 九、北极丰富的煤炭资源-全球最大煤田 十、北极丰富的水能资源 十一、未来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 十二、北极甲烷“大爆发”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十三、北极的矿产资源 十四、北极矿产资源开发简况 十五、北极资源与中国经济 十六、北极资源开发困难重重 十七、北极航运要冲西北航道

十八、北极“共用土地”各方必争 下面是正文 一、地球南极与北极的由来 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南极和北极地区,海陆分布似乎恰恰相反。在南极地区,以极点为中心向外扩展的是南极洲大陆,大陆周围是洋面;相反,在北极地区,以极点为中心向外发射的是北冰洋洋面,洋面四周几乎全为陆地或岛屿所包围。如果比较南极洲和北冰洋的面积,两者竟然非常接近,前者为1425万平方公里,后者为1321万平方公里。若把南极洲大陆自东向西转动100经度,然后再将南北两极地区重合在一起,不难发现,南极区的大陆几乎正好填充了北极区的海域。据此,有人推测,在地球发展史上的某个阶段,似乎有某种宇宙压力,施加到北极一端,造成一块巨大的凹陷区域,使北冰洋的平均深度达1097米;这种宇宙压力再通过地球内部传导到南极一端,形成一个巨大的隆起区域,从而使南极大陆平均隆起高度达2350米。 上述现象也许仅仅是个偶合,但是南极洲大陆的由来却是有其渊源的。地质学家公认,南极洲大陆是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漂移而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 简单说来,在距今1.95亿年以前,整个地球为一块巨大的“联合古陆”。此后,这块超级大陆逐渐分裂为两个大陆: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大约在距今1.7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又分裂为东、西冈瓦纳大陆。东冈瓦纳大陆由南极洲、印度、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组成。大约在距今0.53亿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开始分离。之后,大约在距今0.39亿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最后分离,并经过逐渐漂移,南极洲大陆漂移到了现今这个位置。 二、北极自然地理概述 1、北极与北极地区 地球北极的英文名称为:north pole、North Pole或Arctic Pole。地球北极(点)是指地球自转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它位于北冰洋中,其纬度是90°N,是所有经线的共同交点之一。 地球北极地区(北极地方)泛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包含的所有地区,亦即北极圈以北(以内)的地区。它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亦即包括北冰洋及其沿岸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大陆北部以及北冰洋中的许多岛屿。以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公里。 北极地区包括整个北冰洋以及格陵兰岛(丹麦领土)、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州、俄罗斯、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八个国家的部分地区。

北极国家新北极政策的共同取向及对策思考

北极国家新北极政策的共同取向及对策思考 * 在地理学上,北极地区是指以地球北极点为中心的、包括整个北冰洋(含岛屿)及其周围的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北部边缘地区在内的广大区域,通常以北极圈(北纬66°33')作为北极地区同其它地区之间的分界。在北极圈内存在领土的国家被笼统地称为北极国家。 从2006年年末到2009年7月,丹麦、挪威、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欧盟等北极国家或国家集团陆续发布或更新其北极政策,掀起一波北极“政策浪潮”。北极国家(或集团)密集发布其北极政策具有什么样的背景?其北极政策包含何种共同取向?我国应该做出什么反应?这些问题值 得我们分析和思考。 一、北极国家新北极政策 的出台及其背景 随着北极地缘政治竞争加剧,近几年来,一些北极国家(或集团)纷纷推出新的北极政策。2006年12月,挪威发布了《挪威政府的北极战略》。[1] 2009年3月,挪威政府又推出了该战略的后续政策,题为《北方地区新的建设领域——政府北极战略的下一步骤》。[2] 2008年5月,丹麦外交部和格陵兰地方自治政府发布联合报告,名为 [摘要] 北极变暖在给北极地区及其居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又造成许多新的和未知的挑战,并引起国际政治的深刻变化,发展出新的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北极国家纷纷出台新北极政策,其政策取向的共同出发点是资源利益、环境利益、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美国和俄罗斯等国还包含深远的安全利益的考虑。各国在加强竞争的同时,还提出了进行“国际治理”的主张,但范围通常局限于北极国家内,显示其国际合作的有限性和排他性。对此,中国应该尽快开展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评估,加大对北极地区科学研究和调查的力度,加强同北极国家以及北极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谋取并扩大在北极事务中的参与权。 [关键词] 北极国家;北极政策;取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 D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489(2011)03-0063-07 陆俊元 (江南社会学院 四系,江苏 苏州 215124)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1 No.3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3 期* 本研究得到科技部项目“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综合科学考察与多边合作研究”(项目编号:2008DFA20420)资助,获得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项目“北极地缘政治与我国对策研究”(项目编号:NBQY200908)资助。

我国油气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油气行业发展现状 油气储运分为油气储存和油气运输两部分,油气储存方式主要有地表压力容器、海上储罐和地下岩洞储库;油气运输有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和管线5种运输方式。由于公路运输费用高,只适用于少量油气的短途运输;水路运输比较经济,加上我国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内河航道,油气的水路运输占有一定的比例;铁路运输目前是我国成品油输送的重要方式之一;航空运输运费高昂,除了极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会采用航空运输;管线运输是这几种方式里面最经济、最安全、效率最高的一种,而且还具有输送连续、密闭、损耗小等优点,也是目前我国油气运输的主要方式。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内已建油气管道的总长度约6万km,其中原油管道1.7万km,成品油管道1.2万km,天然气管道3.1万km。原油管道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长江、东北及西北地区为主的原油加工基地的布局,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初步形成了东部输油管网,西北各油田内部管网相对完善,外输管道初具规模。成品油管道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管输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在西北、西南和珠三角地区建成了骨干输油管道,但尚未形成区域性的成品油管道供应网络。天然气管道随着西气东输、川气东输、陕京二线、冀宁线等大型管道系统的建设得到极大的发展,就全国而言,川渝、华北及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管网,中南地区、珠三角地区也基本形成了区域管网主体框架。 随着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油气储存能力和规模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第一期项目已选定在大连、黄岛、镇海和舟山4个地区建立储备基地,4个基地的总储备能力约为1400万吨。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已经开始筹建,计划储备能力为2800万吨。随着LPG的大量进口,我国已在东南沿海建成LPG 地下岩洞储备库,单库储量已超过20万m。而在天然气储存方面,我国已在天津市大港油田建成了4个储气库,总调峰气量为8亿m;在江苏金坛盐矿和刘庄建成了总调峰气量为20亿m的两个地下储气库,同时为配合川渝天然气东输以及保证一些大城市的用气调节,还将在长江中游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周边等地区建设地下储气库,以确保这些地区的安全供气。目前我国建设的地下储气库主要是用于天然气的调峰应急,而在战略储备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全球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文|康玉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全球共发育上千个沉积盆地,它们的形成演化以及所经历的构造作用非常复杂,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沉积盆地类型进行过多种划分,但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笔者基于对全球主要大型盆地进行的几十年的研究工作成果,对沉积盆地提出以下划分标准: ①大地构造背景及环境、构造体系特征、地球动力学因素等; ②盆地形成演化及纵横向结构特征; ③盆地充填沉积及相变。 据此将上千个沉积盆地总体上划分为3大类型: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其演化特征、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规律等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研究盆地类型及盆地演化特征,不但可以丰富石油地质 理论,而且对油气勘探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古生代克拉通盆地 1.1克拉通盆地的概念 克拉通盆地的概念:有广泛沉积、-般规模较大,以浅海相沉积为主,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岩浆活动较弱,多呈碟状、大而平缓的沉积盆地。该类盆地主要发育在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

全球克拉通盆地分布广泛,在各大地块均有。如中国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俄罗斯西伯利亚盆地,美国密执安、二叠盆地,中东波斯湾盆地,非洲利比亚木祖克盆地等(图)。 1.2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1.2.1中国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中国大陆的形成及演化情况如表所示。 中国克拉通盆地演化共分4个阶段(表),塔里木、华北、扬子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演化特征如图所示。

1.2.1.1裂陷-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Z-O2) 震旦纪早期-早寒武世昆仑-秦岭裂谷带已扩张成洋盆,发育了完整的洋脊型蛇绿岩套,华南陆块与华北-塔里木-柴达木陆块分离。此时,后3个陆块尚未分离,遍布于华北陆块南缘,如河淮、豫西、北秦岭、北祁连镜铁山、北山,柴达木陆块欧龙布鲁克、阿尔金山,塔里木陆块鲁克塔格等地,震旦系-下寒武统冰碛岩是充分的证据。 祁连-阿尔金的裂谷期延续到中寒武世早期。甘肃郭米寺一带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早期大面积出露的富钠酸性火山岩和少量双峰式基性火山岩,含有多金属硫化矿产的较深水硅泥质沉积标志了裂谷轴之所在。中寒武世中晚期洋脊型-裂谷型蛇绿岩的出现表明北祁连已从裂谷阶段演化到了洋盆阶段。这时塔里木陆

中国油气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油气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结构调整 2015年,中国GDP增长6.9%,增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低。全年经历了股市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人民币大幅贬值等重大事件,CPI和PPI分化加剧,工业生产低位徘徊。国内投资增速显著回落,外贸下降幅度较大,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首要力量。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对GDP增速贡献率下降至41.8%;外贸出口估计下降1.8%,对GDP增速贡献率为-1.2%;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7%,对GDP 增速贡献率上升至59.4%。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2015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一些积极变化。非必需品消费占比明显提升,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34.6%,通信器材增长35.9%。贸易结构优化转型,在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机电产品出口增长0.2%,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7.6%,船舶、航空航天等资本品出口已具备一定优势。工业生产迈向中高端,资源类、高耗能等传统行业增速放缓。随着“一带一路”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我国对沿线泰国、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出口均呈两位数增长。 石油消费情况 石油消费持续中低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首破60%,成品油净出口量连续三年大幅递增 2015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估计为5.43亿吨,比2014年增加0.25亿吨,剔除新增石油储备和库存因素,估计实际石油消费增速为4.4%,较2014年增加0.7个百分点。石油净进口量为3.28亿吨,同比增长6.4%,增速比2014年高0.6个百分点。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0.6%。 天然气消费情况 天然气消费增速创10年来新低,供应总体过剩,淡季压产冬季供应紧张;气价改革持续推进 2015年,受经济增速放缓、气候温和、气价缺乏竞争力等因素影响,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全年表观消费量为19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7%,创近10年来的新低。受压产影响,全年产量为1318 亿立方米(不含煤层气),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天然气进口量为62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7%,管道气和LNG进口量分别占56.7%和43.3%,对外依存度升至32.7%。全年天然气总体供应过剩,但受季节性用气不均衡、储气库工作气量不足等因素影响,淡季被迫压产,冬季仍面临调峰保供的压力。

中国近海盆地油气资源概况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概况 海洋,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形成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滨海的砂矿、洋底的多金属结合、海山区的富钴结壳、磷块岩和深海多金属软泥,以及洋中脊的硫化物矿藏,这些来自海洋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人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1]。通过对海洋资源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海洋中蕴含着人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矿产以及绚丽的海洋生命形态,并对海洋资源中讨论最热的油气资源产生浓厚兴趣。报告结合所学内容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对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勘探历程、技术方法及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前言 海洋资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对于人类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来源,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上和浅海老油田区新发现难度的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勘察家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海洋的深水区[2~3]。当前,以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BP、荷兰皇家壳牌、法国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全球掀起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潮[4]。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竞相投资的热门领域,全球 18个深水盆地(水深大于500m)均已进行了勘探。但大部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墨西哥湾、西非沿海(主要是安哥拉和尼日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沿海深水区[5]。这三个地区是当前最热门的深水勘探地区,不仅如此,这三个地区也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深水油气储量和产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区发现储量的 88%,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效益最好的地区,成为所谓的深水油气勘探的“金三角”(图1)。

北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北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 1907年,加拿大最早提出用于解决北极领土主权的扇形原则,声称位于两条国界线之间直到北极点的一切土地应属于连接这些土地的国家,以此作为加拿大对北极地区主张领土主权的依据;1926年4月15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单方面宣称:凡位于苏联沿北冰洋海岸,北极和东经32。4ˊ35〞至西经168.49ˊ30〞之间的所有陆地和岛屿,无论是已经发现的或将来可能发现的,都是苏联领土。2007 年8 月2 日,俄罗斯“和平1 号”深海潜水器在4261 米深的北冰洋底罗蒙诺索夫海岭插上俄罗斯国旗,主张其对北冰洋的权利。俄罗斯的举动直接升温了本次北极争端,事发4天,美国即派“希利”号重型破冰船火速赶往北冰洋海域进行北极科考,随后,加拿大、挪威等国的科考队也先后奔赴北极,自此,国际社会引发的北极争夺战愈演愈烈。本文从北极热点出发,通过对比南北极的情况,分析北极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探讨北极的法律地位,寻求北极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北极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极条约解决途径 近年来,随着北极冰层逐渐融化,北极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地缘战略地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以及巨大的经济和科研价值,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地区,并引发各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冰雪覆盖、人烟寥寥的北冰洋地区,注定了是一个难得清静的地方。 一、北极的范围、性质及其法律地位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海域,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以及北冰洋中的许多岛屿。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北冰洋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后,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与浮冰。北极地区的大陆架上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沿岸地区及沿岸岛屿有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其海洋生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鲟等等,经济价值极其丰富。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发表报告称,在全世界尚未发现的矿藏量中,20%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埋藏在北极圈。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部长特鲁特涅夫估计,仅在俄罗斯所属北冰洋大陆架就蕴藏着大约1000亿吨的油气资源,可见其资源丰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逐渐融化,北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日益凸显。专家预计,按照北极冰盖目前每10年5%的递减趋势,到了2040年“北极航线”即可全面通航。届时即可形成一个囊括俄罗斯、北美、欧洲和东亚的环北极经济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面临重大挑战。 各国的北极科考行为,名义上是科学考察,实际上无非是把北极当做无主地,想通过先占原则宣示对北极的主权,那么,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定义一下北极地区的性质,而定义北极的性质前,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无主地的含义。无主地在传统的国际法上是指从未被占有或不属于任何国家占有的土地,或曾一度属于一个国家所有但后来又被改过抛弃的土地,或虽有土著部落居住,但还未形成“文明”国家的土地。1975年,国际法院在关于西撒哈拉问题的咨询意见中指出:“凡是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有组织的部落或民族居住的土地,就不能认定为无主地。”北极地区通常指的是北极圈以北的区域,主要有陆地和水域组成,陆地包括格陵兰岛、新西伯利亚群岛等,水域主要包括北冰洋。按照国际法,北极地区的这些岛屿先后归属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等8个环北冰洋国家,因此北极的陆地部分显然已不再是无主地。而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地球上的四大洋均属公海,北冰洋自然不例外。由此可见,北极是向任何国家开放的,而非无主地,既然如此,各国的先占行为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得不说北极是联合国海洋法的一个缺陷,它没有像南极一样形成一个条约体系来系统地规定其法律地位,导致北极争端愈演愈烈。在北极海域的管辖权方面,北冰洋国家如美国、苏联都宣布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冰洋国家可依据占

世界石油分布情况

世界石油分布情况 巴西深海油田 2007年年底以来,巴西在被称为“盐上层”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油田。所谓的“盐上层”地区,延伸数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储备区域。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油田,国际地质学家预计该油田的最大埋藏量为330亿桶,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 马拉开波湖 马拉开波湖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 总面积1.4344万平方公里。马拉开波湖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石油湖,开采历史已有90多年,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诞生在这里。在马拉开波湖东南部500多公里,是全球有名的奥里诺科重油带,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委内瑞拉政府和石油专家估计该地区蕴藏着2350亿桶重油。 墨西哥湾 在美国东南角近海地区,墨西哥湾上钻井平台星罗棋布,717个海上平台每天生产130万桶原油、2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美国原油产量26%、天然气产量11%。墨西哥湾也是墨西哥石油工业的集中地。2006年,墨西哥在墨西哥湾西部尤卡坦地区坎佩切湾的坎塔雷尔巨型油田每天生产原油370万桶,占墨西哥原油总产量80%。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的水闸型运河,经过狭窄的巴拿马地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由于巴拿马航道的影响,只能通过载重6万吨至8万吨的油轮,因此,能够顺利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油轮被称为巴拿马型

油轮。巴拿马型油轮既不是大型原油轮也不是小型成品油轮,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据的份额虽然不大但地位却举足轻重,已成为国际海运中一种标准的油轮类型。 加拿大油砂 在常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占全球石油资源70%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世界上所探明的油砂资源有95%集中在加拿大。其已探明的油砂和重油资源多达4000亿立方米(合2.5万亿桶原油),相当于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蕴藏量。目前,加拿大在阿尔伯塔省共有26个油砂项目投入生产,总生产规模达到每天83万桶,占加拿大石油产量的43%。 松辽盆地 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非海相沉积盆地。位于此的大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大庆也即将迎来油田50岁华诞。50年间,大庆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1976年到2002年实现持续27年原油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东连南海,西接安达曼海,是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桥梁,也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每年经过这一航道的5万多艘船只,运载着占世界运油量一半的原油,即占世界贸易量三成的产品,而且这些

中国油气资源概述

《中国油气资源概述》 课程考查作业 姓名 : 班级 : 学号 : 年月日 中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油气资源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把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证油气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和有效利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因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随后,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和阐释。有人将可持续发展总结为3个特征: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使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石油利用效率低、不合理用油比较严重的国家。与国际通行的石油消费强度比较,我国石油消费强度为0.19,大体相当于日本的4倍,欧洲的3倍,美国的2倍。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预测显示,我国自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的10年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9741万吨,对进口油的依存度超过三分之一。到2020年,我国对进口油的依存

度将达到60%左右。显然,国际油价的波动会对我国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较快,但油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2年,我国汽车发动机每百公里油耗的设计值比发达国家要高10%至15%,而平均单车年耗油的实际值是2.28吨,比美国高10%到20%,比日本高1倍。 我国油田开采的损失率也较大,石油加工过程中的浪费严重。据测算,我国石油资源的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2亿多吨的可采储量。 "由此看来,我国油气节约潜力十分巨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飞说,"在今后国内油气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又需要控制在一定限度的情况下,必须把节约放到优先的地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在努力挖潜节约的同时,还必须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当前,我国油气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十分普遍。根据有关部门调查,2002年我国农业柴油用量为2570万吨,占全部柴油消费量的33%,其中相对固定的动力设备用油约占农用柴油的20%,用量约500万吨。若其中的一半能用电力替代,便有望节约农业用柴油250万吨左右。 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石油法和切实可行的节油政策,将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加工和销售纳入法制化轨道。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必要的立法来促进节油、代油措施的落实,把鼓励节约用油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节约石油资源的石油消费模式。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汽车产业政策,鼓励和促进汽车厂家生产高燃效汽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油型汽车,鼓励车用替代燃料的使用。要大力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形成像节约粮食和水一样节约油气资源的社会氛围。 油气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和实施立足国内、开拓海外、节约优先、鼓励替代、保障安全、保护环境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油气资源战略,坚持走节约和合理使用的道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概况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煤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稳产难度增大。统计表明,到2000 年底,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约为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沿海海域246亿吨;最终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天然气的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已探明量仅占世界的1.2%,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40万亿m3,可采68年。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估计超过38万亿m3,按国际通用口径,预计可采储量7-10万亿m3,可采95年。我国的天然气陆上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海上资源集中在南海和东海。 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在石油净进口状态,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虽然专家对油气资源供需前景预测有所差别,但总的趋势一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GDP年均增长率7.2%,石油消费年增长5%~6%,产量年增长1% ~2%;天然气消费增长略高一点,增长率7%~8%。 我国沉积盆地广阔,适宜于进符油气勘探的盆地500多个,沉积岩面积约670万km2,其中陆上面520万km2,近海大陆架面积150万km2,。在这些盆地中,既有发育在古生代稳定地台上的海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50万km2,又有中新生代陆相断-坳陷沉积盆地,二者常形成叠合-复合沉积盆地。从已发现的油气储量来看,靳生界的石油占石油总储量的44.3%,中生界占44.7%,古生界占8%,前古生界占3%。新生界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储量的33.7%,中生界占20.3%,古生异占41.6%,前古生界占4.4%。由此可知,中新生界

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储量及开发

世界及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储量及开发现状据预测,全球陆上的油气可采年限约为30-80年。随着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进入21世纪,世界随之步入了石油匮乏的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后石油时代”。 业内专家表示,海洋油气的储量占全球总资源量的34%,目前探明率为30%,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丰富的资源现状让全世界再次将目光瞄准了海洋这座石油宝库。 据统计,2009年海洋石油产量已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3%,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会提高到35%。2009年海洋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31%,预计2020年,这个比例会提高到41%。 目前,深水和超深水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油气开采的重点领域。TSC海洋集团董事长蒋秉华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海洋石油方面,过去十几年世界上新增的石油后备储量、新发现的大型油田,有60%多来自海上,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深海。” 中国的沿海大陆是环太平洋油气带的主要聚集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储量,据预测,中国海洋油气的资源量达数百亿吨。作为全球石油消费第二大国,2009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因此,加快中国海洋石油工程业务的发展已势在必行。 一、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及储量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评估,世界(不含美国)海洋待发现石油资源量(含凝析油)548亿吨,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78.5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的47%和46%。因此,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测前景良好。 世界海洋油气与陆上油气资源一样,分布极不均衡。在四大洋及数十处近海海域中油气含量最丰富的数波斯湾海域,约占总储量的一半左右;其余依次为: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海域、北海海域、墨西哥湾海域、中国南海以及西非等海域。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但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约占30%。两极大陆架也蕴藏着丰富的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储量产能情况分析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储量产能情况分析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起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年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领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9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冀东油田:位于渤海湾北部沿海。油田勘探开发范围覆盖唐山、秦皇岛、唐海等两市七县,总面积63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3600平方公里,潮间带和极浅海面积2700平方公里。相继发现高尚堡、柳赞、杨各庄等7个油田13套含油层系。 吉林油田: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中原油田: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应用

油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 导读:油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油气资源勘探,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评价及优选,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录 一、理论篇 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1 我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喜获成果 6 西藏地区油气资源潜力与战略选区 8 新疆煤炭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 13 油气回收是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的必要之举 16 油气资源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19 油气资源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应用 24 油气资源分类及评价方法 31 二、发展篇 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简析 36 油气资源税改革下的新疆财税形势浅析 37 油气资源所在地政府构建和谐油地关系的问题与对策 39 油气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41 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探索 45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前景 51 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56 中国石化西部油气资源前景解读 58 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挑战 59 中国油气资源生产发展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研建 66 中国与中亚油气资源合作现状与展望古丽娜尔 70 中哈油气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趋势及启示 72 中日东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及法律适用 77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资源经济研究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彭飞鸽1袁飞2李志学1 (1.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2.江苏省江阴市人事局,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我国现行的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其制订初的目的相悖甚远,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基于石油行业面临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在酝酿对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为了促进改革,国内对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总的来说,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从我国油气资源税费改革研究、油气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国家石油安全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关系研究、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关系研究这四个方面来进行的,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其中仍有不足之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油气资源;有偿使用;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09)02-0005-05 0引言 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中存在油气资源税费远不能反映资源的真正价值、税费体系设计不规范、油气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这些问题已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因此对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1996年,蒲志仲、刘永爱等人提出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为改善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建立科学的油气价值理论,实现矿权配置的市场化,规范油气资源所有者、经营者和作业者之间关系等建议。[1](P24-27)之后,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我国油气资源税费改革的研究 对于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最初,国内学者们大多都是介绍了国外石油税费制度,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比较来讨论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他们的研究增加了我们对国外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了解,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2001年,雷涯邻、赖月莲对我国石油税制进行了分析,并从征收办法这一新角度对国外油气税收制度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存在资源差异考虑不充分、征税方式和计税依据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国内的研究更进了一步。[2](P37-41)2005年,王甲山、李绍 收稿日期:2008-11-28 作者简介:彭飞鸽(1983-),女,陕西武功人,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与审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环境补偿机制研究0(项目编号08E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