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息生物学课程论文

全息生物学课程论文

全息生物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全息生物学原理与应用

课程名称:《全息生物学》

学院:农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年级:09级

学号: 0909010161 学生姓名:黄林

指导教师:徐刚

2012年 5 月17 日

浅谈全息生物学原理及应用

【摘要】:全息生物学是张颖清教授在研究了大量的生物现象和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发现了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介于细胞与整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提出了全息胚的概念,创立了全息胚学说,并以此为中心创立了全息生物学。全息胚学说与细胞学说之间是包含关系。全息胚学说认为,全息胚是作为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一个生物体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和具有不同特化的多重全息胚组成。在生物体中,整体是发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细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全息胚,真正的胚胎是全息胚的特例,而一般的全息胚是生物体上结构和功能与周围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全息胚内部又有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完整性。

【关键词】:全息;细胞全能;克隆;形态学;

一、全息生物学发展简介

系统论指出,复杂系统是由多个物质层次组成的,每个层次有自己特殊的运动方式。但是,不同层次之间在运动规律上有相似性。人们称它为“自相似性”。这实际上是我们早已经知道的一条辩证法原理:复杂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统一性原理”。没有事物之间的特殊性,就没有世间的事物差别,没有事物之间的统一性,特殊性质的新生事物也不会出现。矛盾的转化,新质的出现,都是依靠这

个统一性。这个原理应用在社会生活中还能够让人理解,但是,因为没有必要的研究,在物质领域,在自然科学中还没有应用的可能。近几十年世界科学在系统理论方面的进步,终于在物质世界发现了与社会科学中同样的辩证法理论。只是名称不一样。一个叫辩证法,一个叫系统论或者混沌论之类。

20世纪80年代,张颖清创立了全息生物学,全息生物学是研究全息胚生命现象的科学。

张颖清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生物体新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全息胚。张颖清指出:全息胚是作为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一个生物体是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多重全息胚组成的。这样就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整体观,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发生根本性的和观念性的改变。

全息胚学说打破了生物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绝对界限,揭示了生物体不同部分之间的统一性;给出了生物体的体细胞的全能性在自然条件下最普遍最一般的表现形式;给出了相关部位在整体上的一般分布规律;对生物进化的途径、发育和分化、癌机制等问题从新的角度作出了理论解释。

在1985年,张颖清在全息生物学中提出了“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即发育成新个体的潜在能力”的理论。这一理论在1997年被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著名的克隆羊实验所证实。张颖清理论的提出比克隆羊的实验早12年,这和科学史上关于植物体细胞全能性的研究一样,均是理论在前,实验在后。

众所周知,1902年Gottlieb Haberlandt 提出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他指出,植物细胞保持着向完整植株发育的潜在能力。56年后的1958年,F. C. Steward在人工条件下用胡萝卜根部的细胞培育出了新植株。继而,众多的植物可以被用体细胞繁殖。

二、全息胚胎学说

(一)全息与细胞全能

科学家在植物身上取下一小块组织,比如从新长的嫩芽上切下一个小芽尖,放在试管里,给它提供一定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最后长成一株幼苗。再把幼

苗移栽到土地里,就能够长成一棵完整的植株。这在生物学上叫组织培养法,这是在试管里育苗常用的方法。在试管里育苗还有一种方法,比组织培养法更奇妙,这就是细胞培养法,人们只要从植物身体的某些部位取下一个细胞,就能够培养出一棵幼苗。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在很多植物上都试验成功了,这说明,植物的一个小部分,甚至是一个细胞里,包含着整株植物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现象。全息现象在生物界里普遍存在。最早研究这种现象的是山东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张颖清,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了生物全息现象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而且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用来指导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及农业生产等等。1980年张颖清在《潜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他认为,生物体的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和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

(二)全息论与克隆

作为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体细胞是全息胚――处于发育时间轴起点即受精卵发育阶段的胚胎。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胚胎不只限于在哺乳动物的子宫中,而在生物体上是广泛分布着的。这就是泛胚性。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动物具有泛胚性。“生物的泛胚性可以通过一个全息胚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方式得到明显的表现。”

在群体性十分明显的低等动物,组成群体的各个小个体通常都具有发育成新整体的能力。换言之,各个小个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胚胎,从而胚胎在群体上是广泛分布着的,这他称之为泛胚性。低等生物的群体性和泛胚性在高等生物中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隐蔽地和潜在地存在着。在高等生物,每个全息元就是一个潜在的、已向某个方向特化了的小个体或已向某个方向特化了的潜在的胚胎——潜胚。这样,高等生物已经具备了潜在的群体性和泛胚性。在细胞和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生活在人工配制的固体琼脂或液体营养培养基上。在这样的条件下,潜胚可以实现完全性显化,长成新的小植株。而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的全息元的如某一整枝是着生在植株主体上的。全息元是生活在特殊的天然培养基――植物主体上的。

(三)生物形态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可以说是在细胞层次,人类找到了一种统一的东西。虽然不同的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很不相同,但是都被称之为细胞。1665年,胡克在伦敦英国皇家学会上宣布了他的"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质"的结果。他观察到了细胞。但是一直到一个半世纪之后,人类才开始认识了细胞,才知道细胞是动植物体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单位。1838年,施莱登宣布,细胞是一切植物体结构的基本的活的单位和一切植物借以发展的根本实体。细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单位,并且因此而有两个生命:一个生命是它自已的,这是首要的;另一个生命是属于有组织植物结构的部分,这是次要的。1839年,施旺把细胞的概念扩大到动物界。

人们过去对生物体在细胞层次之上的结构单位的认识,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从而有各种器官的详细的划分。但却忽视了这些形态各异的器官和部分的统一性。而张颖清却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揭示了生物体在细胞层次之上还存在着统一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这显然是人类对生物体认识的一个重大进步。由于一般的全息胚是在细胞层次之上,所以研究全息胚生命现象的科学──全息生物学有着比细胞学更为丰富的内容。

(四)泛胚论

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和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使生物体的任何体细胞都具有了与原初的受精卵(有性生殖过程中)或起始细胞(无性生殖过程中)相同的一整套基因。既然受精卵或起始细胞可以发育成一个新整体,那么由受精卵或起始细胞复制而来的与受精卵或起始细胞具有相同的一整套基因的体细胞为什么就不可以向一个新整体发育呢?体细胞并不应该有所例外。事实上,本书所提出的见解正是:体细胞都在向着新整体发育着。

无论是动物的体细胞,还是植物的体细胞,都具有潜在的发育成新整体的能力,或者叫做全能性。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已于本世纪初被哈勃莱特(G.Haberlandt)提出。斯图尔德(F.C.Steward)用胡萝卜的单个体细胞和小细胞团在离体组织培养时得到了新植株。现在,已经在许多植物,体细胞离体组织培养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但对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在天然生长条件下,在亲体上

正常生活时的表现还未被人注意。在动物,虽然通过核移植,即胚胎体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中的方法,已经可以无性繁殖出青蛙甚至小鼠,但在亲体本体上体细胞全能性的一般表现形式还没有被人注意。

(五)全息胚学说

全息胚在其自主发育过程中的动态性状变化,与真正的胚胎或小个体在一段发育过程中的动态性状变化基本相同。处于某一发育阶段的全息胚,已大致重演了个体发育的从受精卵到这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这在全息胚的发育过程中明确地证明了全息胚是一个胚胎或小个体。例如,马齿苋全株的个体发育过程,是由双子叶苗期到四叶苗期,再到多叶苗期的。而马齿苋的一个枝条这样的全息胚,它在发育历程中的动态性状变化,与马齿苋全株的个体发育过程是相同的,也要经过这些前后相继的发育阶段。首先,枝全息胚也要经过双子叶苗发育阶段,这时的枝全息胚,是长在全株主体上的具有两个叶的苗,这两个叶可以称之为全息胚的子叶,即全息胚子叶。枝全息胚的下一个发育阶段,则是四叶苗期发育阶段,这时的枝全息胚,是生长在全株主体上的具有4片叶子的小苗。

三、全息生物学在各方面的例证

(一)形态学方面的例证

物整体形态的信息,如叶柄长的植物,对应在主干和大的枝条上,不着生枝条和叶的区段就明显加长。叶在全株或枝条的总体分布情况与叶的形状有全息对应关系,对于全株或全枝叶生株顶或枝顶,植株下部或枝下部少叶或无叶的植物,对应的叶形使叶的上部有较多的叶物质,从而使叶成为倒卵形、倒披针形、倒三角形或匙形等,如菱叶海桐的叶聚生枝顶,叶为倒卵形。米兰的叶在全株由下向上渐变大,每一片叶也是由叶基部向上部渐变宽。对于叶在全株上部较少或较小的植物,对应的叶形则会使叶的上部有较少的叶物质,叶就成为与上述情形相反的卵形、披针形或心形,如甘青虎耳草全株下部的叶多且大,叶为卵形。植物的果实在全株的空间分布情况与果实的外形也有全息对应关系,对于果实

主要结于株顶或枝顶的植物,果物质在果先端的分布就多,使得果实为倒卵形,如鸭梨和无花果。对于果实主要结于枝的中部,枝上部果实急剧减少的植物,果物质在果先端也急剧减少,使得果实成为尖嘴大肚的形状,例如桃。对于苹果和梨等植株,主干基部没有大的分支,枝相对均匀地分布在空间的各个方向上,对应地全息表现于果实的形状,就使果实表面没有沟和槽,而桃、李、杏等植株主干的近地表处有一些大的分支,这种枝在空间方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全息表现在果实的外形上,使果实表面有一浅沟。

(二)临床医学方面的例证

人的第二掌骨侧有一组有序的穴位群,并在后来发现了穴位全息律。他揭示出人体任一长骨节肢或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的穴位,如果以其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的名称来命名,则穴位排布的结果使每一节肢或其他相对独立的部分恰象整个人体的缩小,并且,每两个生长轴线连续的节肢或每两个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总是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的。从张颖清教授给出的穴位全息律概图和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详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人的第二掌骨节肢、桡尺骨节肢、肱骨节肢、股骨节肢等都象缩小了的人体:整体上有头,这些部分上有头穴,整体上有胃,这些部分上有胃穴,如此等等,并且穴位的排列顺序与整体上的对应部位或器官的分布顺序相同。

(三)生理学方面的例证

植物的开花顺序也显示出植物的部分中含有整体的的信息。如水稻的开花次序是最上部的枝梗先开花,最下部的最后开,而在低一级的全息胚,如一个小穗的开花顺序也是最上部的花先开,最下部的花最后开。木槿和石榴的情形与此相似,木槿的全株顶部先开花,而下一级的全息胚各主枝及下二级全息胚即各主分支也都是顶部先开花。石榴的全株花开于植株上部或上部先开花,而以下各级别的全息胚如主枝和主分枝、次级分枝也都是花开在顶部或枝上部的叶腋间。棉花开花的顺序与上述实例相反,在整体是最下部的花先开,最下部的花后开,而各个第一分枝的开花顺序也是最下部先开花,最上部的最后开。另外,棉花的落蕾率在全株从上部向下部递减,在低一级的全息胚即一个整枝上,落蕾率也是从

上部向下部递减的。

(四)生物化学方面的例证

这方面的例证很多。福建农学院全息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叶永在教授研究了水稻谷粒中RNA含量的全息分布情况,发现水稻穗全息胚中谷粒RNA含量呈梯度分布,即顶部谷粒中的RNA>中部谷粒的RNA>基部谷粒的RNA,而低一级的全息胚枝梗谷粒RNA含量也呈梯度分布,即顶部谷粒RNA>中部谷粒RNA>基部谷粒RNA。又例如甜菜(一种糖料植物),其全株的上部是叶和花序,中下部是块根,最下部是根系,含糖量最高的部位在全株的中下部,而在块根这一级全息胚,含糖量分布与整体类似,含糖量最高的区域也在块根的中下部。高粱中有一种物质叫氰酸,在全株是上部的叶含量较高,下部的叶含量较低,而在一片叶这样的全息胚中,氰酸的含量也有相同的分布形式,也是叶上部的含量高,叶下部的含量变低。茶树的茎和叶中含有咖啡碱,在全株,上部的嫩茎比下部的老茎咖啡碱含量高,而在低一级的全息胚,如在一个完整的枝上,也是上部叶比下部叶咖啡碱的含量高。

(五)遗传学方面的例证

马铃薯的块茎结于全株的下部,即全株的下部对结块茎这一性状有更突出的表现,对于块茎这一级全息胚,张颖清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进行了种植试验,结果显示块茎的下部即顶部比基部对结块茎这一性状有更突出的表现,用顶部切块作种比用基部切块作种平均增产19.2%。玉米的棒子结于植株的中下部,换句话说,玉米植株的中下部对结籽粒这一性状有较突出的表现;对于玉米棒上的籽粒而言,种植试验显示,选用玉米穗上中下部的籽粒作种对比选用上部和基部的籽粒作种增产可高达35%。山东临沂地区种子站的邢作福等人对18种农作物作了类似的种植实验,都不同程度地显示了增产效果。

四、全息生物学的贡献及其应用前景

(一)全息生物学的贡献

全息生物学理论界的贡献是建立在全息胚学说基础上的全息生物学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果说伟大的达尔文进化论打破了物种的种与种之间的绝对界限,是生物系统的进化论,那么全息胚学说就打破了生物个体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绝对界限,是生物个体的进化论。全息胚的发现,以及全息胚学说的提出同细胞的发现以及细胞学说的提出有着相同的、重要的科学意义。全息胚学说是张颖清全息生物学的核心理论,它使人类对生物界的认识有了新的改观。这一理论告诉人们,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全息胚组成的;全息胚是生物体上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在生物体上是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上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全息胚,细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全息胚;全息胚都有着向新个体自主发育的能力,都是整体发育的缩影,包含着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细胞作为全息胚的一个特例,也被包括在全息胚学说中。只是由于受到整体的控制,它们在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发生了特定变化,特化成了生物整体的一部分--如植物的叶片、枝条,动物的器官、节枝等。全息学中讲局部可以反映整体并且具有整体的特性,也就是全息性。这种全息性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例如对于考古学中对古生物的研究中,在没有任何完整样本的前提下,运用全息生物学中局部是整体的缩影的理论,推断出古生物体形特征,对古生物原型进行复原。在没有有效的办法之前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啊,对于古生物的研究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全息生物学的应用及其前景

全息生物学中“全息”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借助其中的某些观点来观察及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现象,可以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新的生物观。不仅如此,在全息胚学说指导下众多的全息生物技术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园艺学上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重建整体的形态,得到人们所需要的新性状或强化某种新性状;在医学上根据全息胚与整体间的全息对应关系,对人体的许多疾

病作诊断和治疗;在农学上根据作物整体期望性状部位与整体之间的全息对应关系进行全息定域选种;在药学上根据药用植物整体与各部分间的全息对应关系来确定药用部位,以便扩大药用资源的范围,或指导有效药用成分的提取等等。

全息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交叉于动物学、植物学、胚胎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古生物学、医学、农学等领域,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农业上,应用全息生物学,可以使马铃薯、玉米、高粱、棉花等作物增产,可以防止退化。此外全息生物学在古生物学、兽医学、植物组织培养、园艺学、中草药学等都有重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颖清, 全息生物学概论,全息生物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1-21,

[2] 张颖清,全息胚学说与穴位经络的实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7,11,1。

[3] 张颖清, 生物全息诊疗法,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4] Zhang Y Q, ECIWO Biology and Medicine,Neimenggu People’s Press, Huhehaote, 1987.

[5] 张颖清主编, 第二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 张颖清主编,第三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青岛出版社,1996.

[7] 朱文锋,中医学所揭示的“生物全息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08期

[8] 易夫,生物全息律[J];江西中医药;1982年03期

[9] 宋为民,生物全息律及其在祖国医学中的体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1985年02期

[10] 唐杰,从经络、虹膜看人体全息规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85年02期

[11] 职莉琴,试谈身形五脏论与生物全息律的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12] 陈少宗,全息生物医学介绍[J];中医药信息;1986年05期

[13] 张铭韬,中医脏象和生物全息论[J];中医药信息;1986年06期

论文

成绩

年月日

农业气象学课程论文

近年来四川盆地暴雨时空分布规律探讨 专业班级:资环(生态)2010-1 姓名:兰艳学号:20107879 摘要四川盆地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其特殊地形对其气候降水有明显影响,近年来通过各种研究发现,四川盆地由于受高原地形、高原涡、青藏高原切变线及副高等因素的影响,暴雨时有发生。通过对各研究资料的总结得出其时空分布规律:(1) 对盆地年降水整体分布来说,盆西多于盆东,盆周山区多于盆中丘陵区。(2) 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3)暴雨绝大部分从5 月开始结束期大多在9 月。(4) 暴雨日数、强度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情况看,年均暴雨日数从西到东呈“增—减—增”的总体变化趋势。 关键词四川盆地暴雨时空分布规律 正文 1 引言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与我国东部平原的过渡区,气候复杂,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盆地按方位可以细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盆地边缘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川西北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特殊的地形使得盆地气候复杂,降水分布不均,各地旱涝灾害不一,对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更显重要。 2 暴雨及其形成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劳动力,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 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经济学论文

摘要:经济与生活密切相连。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经济学无疑是每位在校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必备课程,对其择业、就业、创业有较深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学市场生活就业创业指导关系密切 在机电系,每天与汽车机械生活在一起,浑身沾染着浓厚的理工味,我本是文科生出身,没有才华但渴望文学,酷爱文学,文学可以让我似乎徜徉在一个隐逸的无比平静的世界。但大二开设经济学与生活这门课程后,才感觉到要融于当今的现实社会,真正感触现代生活,不能追求陶渊明一样的隐逸,说这些并不是不在喜欢文学,只是要同时注意投资理财、就业创业、个人发展这些词汇,做一个德才兼备,适应社会的当代大学生。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当今社会是个经济时代,经济学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谈判、营销、管理乃至人际交往、职场竞争、爱情婚姻…无时无处不与经济有关。大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小到个人日常消费的计划。经济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问,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

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写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参考文献的内容外,本人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声明人(签字): 2012年7月15日

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学号:115311298435 姓名:兰静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发挥经济的“后发”效应;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必须与国民经济信息化同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于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加强和改善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关键词: 农业信息经济市场 全国人民对农业信息化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张燕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李道南认为农村信息化简单为四个字:程度,就是普及的程度。过程,农村信息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它是若干年的发展过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程度和过程。 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二、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电视网、电话网和电脑网的“三电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农业信息化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三、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现在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如果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遭受损失。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正是以自身很强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搜集、筛选、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农业信息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民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

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对武术传承的意义 【摘要】武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意蕴深邃。然而,进入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革命不断向更高层次延伸,以及在勃兴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下,中华武术正面临着自身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外来强势体育文化冲击的双重压力。 【关键词】武术大众传媒传统体育中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早已置身于半个世纪以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预言的电子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传媒已不可避免地置身于跨文化表达之中。根据媒介理论家詹姆斯·W·凯利(James ·W·Kelly)关于传播和现实之间联系的理解——传播是一个符号程序,现实在这个程序中被创造、被维持、被修复、被改变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传播就是文化的基础。因而,在这场文化话语权的相互碰撞与争夺中,无论是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的绝地反思,还是美国学者特德·梅杰(Ted Madger)针锋相对的质疑②,都无时无刻不在从正反两方面敦促武

术传播应担负起历史传承与文化自觉的使命,最终融入到“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中。③这期间,初中生群体将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然而,任何一名体育传播的关注者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今天,西方体育文化,以大众传媒为手段彰显着娱乐精神与明星崇拜对体育文化主导地位的悄然占据。由于诸如NBA等主流体育文化在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强势传播使得我国体育媒介对武术的传播一直以较低“音量”自说自话以及处在不断地被弱化与被边缘化的不利地位。④“武术信息并没有成为诸多媒体的关注内容,甚至已经被某些媒体所遗忘。”⑤甚至是“在国外的发展甚至远远超过了在国内受关注的程度”。⑥结果出现了如乔治·立兹(George Leeds)所言的情况:当我们继续看到全球差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将受到美国舶来品的影响,美国终将会变成所有人的“第二文化”;⑦于是出现了中学生崇拜西方体育明星,而武术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深和以“追逐跆拳道为时尚”的现象。这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核心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初中生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直接和主要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他们的大众传播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对武术的认知、武术参与及相关影响等问题亟待关注。 初中生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也是正值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从认知的特征上看,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能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农业气象学论文

系部名称:_园艺园林_ 专业:___园林___ 年级___09___班级:__1__ 姓名:_章丹_ 学号:_200941737312_ 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摘要:论述了气候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针对各地气候因素,提出趋利避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大棚蔬菜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条件、大棚蔬菜、影响、对策。 正文: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农业种植革命拉开帷幕,“蔬菜大棚”、“菜篮子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等新名词风靡一时。各色瓜果、反季节蔬菜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无论任何季节,人们总是能享受到新鲜美味的蔬菜。大棚蔬菜生产,可以克服大田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不利天气条件造成的蔬菜供应淡季,保证蔬菜均衡上市;可以促进城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变“冬闲”为“冬忙”等,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1]。就气候条件来看,北方地区气候冬春季差异较大,夏秋季差异较小,该文根据这一气候特点,从中找出枣庄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因素,提出一些趋利避害的农业气象技术措施。 1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 大棚蔬菜的生长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大棚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主要是气温和光照条件。 1.1温度 冬至前气温适宜,光照不足,主要表现在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大棚内光照差,见光时间短,影响气温升高和蔬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造成生长缓慢,病害普遍发生,许多大棚出现落花、落果、僵果、沤根等现象。冬至前后几天出现连阴和降雪天气,棚内气温迅速下降,以后的持续低温天气,导致露地地温迅速下降,冻土层加厚,直接影响到大棚地温变化;气温和地温同时降低,导致许多大棚蔬菜严重受冻,甚至绝产。抗寒能力强的叶菜损失较轻,抗寒差的瓜类、茄果类蔬菜损失较重。小寒以来,气温回升,光照充足,对大棚蔬菜和瓜果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1.2光照条件 光照强度对蔬菜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开花、结果及品质都有影响。多数蔬菜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光照不足造成植株徒长纤弱,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如弱光条件下番茄的花粉机能衰退、不育;茄子出现短花柱花,影响授粉。不同蔬菜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一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互动媒体教学设计西方经济学论文 一、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交互活动的安排,以达到充分利用数字互动媒体设备与数字信息资源,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者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利用数字化设备与信息资源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在互动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包含的步骤有:教学活动整体设计、师生交互设计、学习者交互设计、交互内容设计以及交互媒介工具设计。 (一)教学活动整体设计 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通过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来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而结合目标和客体去设计必需的、合理的活动情景主题,明确大致的活动流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从而在后续环节中便于操作和执行。教学活动所具备的情景主题,为师生之间、学习者及其群体之间的共同理解与经验分享创造了宝贵的交互机会。教学情景的设计旨在促使学习者通过原有经验知识的回忆与提取,为学习目标提供共同经验,同时有助于为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基础。 (二)师生交互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人际交互的主导核心仍然是师生双方。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知识的建构、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的变化等,都有赖于教学活动中交互操作的结果。在互动媒体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尽管处于同一个时空维度中,但互动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却可以使双方有多维度的交流和互动———不仅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向的面对面、言语书面信息传播方式,还有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通过多媒体的人———机———人的交互传播模式,从而使得交互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更强。这种师生间的交互形式以互动媒体为依托呈现出言语书面交互、实验操作交互、教师主导交互、学生主导交互的形式。 (三)学习者交互设计 学习者交互的设计是对学习者及学习者团体之间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基于教学活动整体设计的安排可供学习者交互选择的方式有合作式交互、竞争式交互以及角色式交互。合作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在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通过小组讨论、沟通、展示、汇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学习目标的建构。竞争式交互能够使学习者间形成进取的氛围,强化学习者自觉学习的动力。角色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端正认知态度,明确学习动机。 (四)交互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参考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涉及目标内容设计、支撑内容设计、交互规则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交互内容首先让学习者了解学习目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

“数据库技术”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数据库技术概述(一)、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包括了以数据为主体的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系统的系统软件DBMS,还包括了支持数据库系统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环境、管理和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人。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以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即:数据库技术是研究、管理和应用数据库的一门软件科学。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技术研究和解决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在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数据库技术研究和管理的对象是数据,所以数据库技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按照指定的结构建立

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设计出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处理、分析、理解、报表和打印等多种功能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并利用应用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理解。(二)、数据库技术发展数据管理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输入,存储,检索,维护和输出的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从当时的硬件看,外存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没有直接存取设备;从软件看(实际上,当时还未形成软件的整体概念),没有操作系统以及管理数据的软件;从数据看,数据量小,数据无结构,由用户直接管理,且数据间缺乏逻辑组织,数据依赖于特定的应用程序,缺乏独立性。 2、文件系统阶段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磁鼓,磁盘等数据存储设备。新的数据处理系统迅速发展起来。这种数据处理系统是把计算机中的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系统可以按照文件的名称对其进行访问,对文件中的记录进行存取,并可以实现对文件的修改,插入和删除,这就是文件系统。文件系统实现了记录内的结构化,即给出了记录内各

传播学课程论文.

目录 一、摘要―――――――――――――2 二、关键词――――――――――――2 三、发展史―――――――――――2 四、影视传播的概要―――――――――――8 五、结束语――――――――――――11 六、参考文献―――――――――――12 影视与传播 一、摘要: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而在这个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描绘美好爱情的琼瑶剧,或是俊男美女的偶像剧、综艺节目,还是记录客观生活的纪录片、引人深思的文艺片,甚至是天真可爱的动画片、令人恐惧的惊悚片等等,这些集结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各门艺术的影视都可以在人们放松休闲的同时进行传播。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社会活动。而影视传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快最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领域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特别是伴随着国际互联网、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交互电视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影视艺术更是如虎添翼,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艺术魅力和传播能力。二、关键词: 传播学(Communication science 、影视传播(Television transmission、电视(Television、传播(Communication、历史(History、发展(Development、诞生(Birth、发明(Invention三、发展史:

人类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影视传播作为人类传播 活动发展的产物,其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那么接下来,就由我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介绍一下影视传播的发展史。 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符号和信息传播时期,语言文字时期,大众传播时期。而影视传播就属于大众传播时期。 (一影视的诞生: 1.电影的发明: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可以说没有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电影的产生。而电影的产生则是以视觉暂留为物质基础、以摄影与放映为科技基础而诞生的。 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的执着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而从19世纪20年代初,科学家、发明家们把这一现象与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了“视觉暂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会立即消失,而会继续停留一段时间。 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供绘画时成像用的透镜暗箱。以后又出现了氯化银、硝酸银等具有感旋光性能的感光物,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为摄影 术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49年爱迪生实验室发明了“电影视镜”后,电影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电影视镜”是一个可放50英尺胶片的大柜子,影片首尾连接成环,用马达驱动后循环放映,里面装有放大镜,人凑在窥孔上就可以看到放大了的影片画面,中国人称为“西洋镜”。 中国对电影的认识和实践也有比较早的记载。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亡”的学说,是人类对“光影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

农业气象学论文

课程:气象民俗学 专业:翻译班级:翻译班姓名:范屾学号:20121374018 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论述了气候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针对各地气候因素,提出趋利避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大棚蔬菜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条件、大棚蔬菜、影响、对策。 正文: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农业种植革命拉开帷幕,“蔬菜大棚”、“菜篮子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等新名词风靡一时。各色瓜果、反季节蔬菜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无论任何季节,人们总是能享受到新鲜美味的蔬菜。大棚蔬菜生产,可以克服大田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不利天气条件造成的蔬菜供应淡季,保证蔬菜均衡上市;可以促进城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变“冬闲”为“冬忙”等,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1]。就气候条件来看,北方地区气候冬春季差异较大,夏秋季差异较小,该文根据这一气候特点,从中找出枣庄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因素,提出一些趋利避害的农业气象技术措施。 1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 大棚蔬菜的生长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大棚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主要是气温和光照条件。 1.1温度 冬至前气温适宜,光照不足,主要表现在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大棚内光照差,见光时间短,影响气温升高和蔬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造成生长缓慢,病害普遍发生,许多大棚出现落花、落果、僵果、沤根等现象。冬至前后几天出现连阴和降雪天气,棚内气温迅速下降,以后的持续低温天气,导致露地地温迅速下降,冻土层加厚,直接影响到大棚地温变化;气温和地温同时降低,导致许多大棚蔬菜严重受冻,甚至绝产。抗寒能力强的叶菜损失较轻,抗寒差的瓜类、茄果类蔬菜损失较重。小寒以来,气温回升,光照充足,对大棚蔬菜和瓜果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1.2光照条件 光照强度对蔬菜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开花、结果及品质都有影响。多数蔬菜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光照不足造成植株徒长纤弱,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如弱光条件下番茄的花粉机能衰退、不育;茄子出现短花柱花,影响授粉。不同蔬菜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黄瓜、冬瓜、芹菜、莴苣、菠菜对光照强度要求较低;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对光照强度要求较高。植物吸收最多的是橙、红光,其次是蓝、紫光和紫外线,对绿光吸收的最少。橙、红光不仅可以增强叶绿素光合作用的能力,而且有利于蔬菜生长;蓝、紫光对作物的生长和幼芽形成作用很大;紫外线可促进种子发芽和果实成熟,并能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果树上山能促进早熟、提高品质就是利用山上紫外线较强的原理。按对光照时段的要求,可把蔬菜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间型3类。前2类对光照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短于或长于某一光照界限则造成蔬菜不能开花、结果。目前在大棚中种植的蔬菜大都以中间型为主,如黄瓜、番茄等都不要求严格的光照时间。 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与光照条件,直接关系到蔬菜的生长发育。而光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与二氧化碳等条件[2]。因此, 科学合理地调节大棚内的光照条件,使大棚内形成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的小环境,也是提高大棚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目前,大棚内的光照仍以自然光照为主,但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露地环境的40%~60%。因此,要尽可能地提高大棚内的光照,使之满足蔬菜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2对策

金融经济学课程论文

英国脱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摘要: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投票一脱欧派的微弱优势落下了帷幕,虽然英国脱欧还需要两年的时间,但我们依旧需要关注英国脱欧给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英国脱欧对中国贸易投资、人民币以及股市的影响,从而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关键字:英国脱欧贸易投资人民币股市 1 引言 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投票开始,公投结果直接影响英国未来是否留在欧盟。2016年6月24日中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落定,“脱欧派”胜出,英国将脱离欧盟。英国脱欧公投由来已久。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及脱欧公投。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2015年5月29日电据外媒28日报道,英国政府向下议院提交并公布了有关“脱欧公投”的议案,包括公投问题的语句,并承诺将在2017年底之前举行投票。英国之所以要脱离欧盟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英国加入欧盟的道路历经坎坷。早在1960年,英国就申请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但被法国总统戴高乐否决,在1973年才重新加入欧共体谈判,成为成员国。可加入仅仅两年后,英国就举行了脱欧公投,当然未获通过。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计划在1997年后加入使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遭到当时财政大臣戈登布朗阻止。从这一系列的过程来看,英国于欧盟一直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二,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英国并非欧元区国家,可以发行自己独立的货币,有利保持其出口竞争力,拥有自主的财政政策。但这使英国很难真正的加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处理。尤其是欧债危机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种利益分歧明显,这一传统强国正在逐步丧失其在欧盟中的地位与参与权;第三,英国与欧盟之间相互猜忌,欧盟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的“不可靠”也日渐不满,认为英国作为欧盟的一员,在融入欧盟的过程中却表现消极,一直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它不仅否决欧元,不参加欧盟的危机救助方案,不为缓解危机出力,还反对一切金融监管政策,因此英国“出局”对欧盟的发展来说反而是好事,其他成员国在整合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更小。双方的相互信任已经降到历史低点,这种猜忌也表现在英国内部之间,英国内部不仅存在留欧派,也存在脱欧派,认为欧盟的一些政策不仅对欧盟有负面作用,而且也会影响到英国的利益,而欧债危机的蔓延,加剧了两种力量的冲突,加快了英国脱欧的步伐;第四,英国内部的政治投票迫使公投加速进行,英国保守党的支持度一蹶不振,卡梅伦的“脱欧公投”言论或有助于其重新获得部分流向支持脱欧的独立党的选票。卡梅伦亦希望以此作筹码与欧盟谈判,获得对英国更为有利的成员国条件,意图在欧盟内分得更大一杯羹。这四点原因直接导致了英国脱欧公投的发生。 英国脱离欧盟不仅对于欧洲经济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本文就英国脱欧对中国贸易投资、人民币以及中国股市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希望能更加了解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同时对中国目前的对英经济政策有更好的解读。 2 英国脱欧对中国贸易投资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设计 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广西工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课程论文设计 科目金融计量经济学 课题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任课教师杨毅 班级国贸091班 姓名 二○一二年元月

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研究范围: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 【摘要】:运用1990-2009年我国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的数据,建立了ARLM、古典线性回归模型,通过OLS回归、怀特异方差检验、BG自相关检验、非正态检验、多重共线性分析、RESET检验、邹至庄检验等实证分析了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对我国GDP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统计分析和检验方法,拟合出比较优良的GDP模型,得出1990-2009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由此来分析所选取的这四个变量对GDP的贡献情况,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找出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GDP 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巨大成就,持续2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9%,经济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四。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10%。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GDP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的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构可反映社会生产与使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宏观经济效益,对于经济研究、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从1985年我国开始正式统计GDP后,它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GDP的核算中有许多因素在起着作用,为此,本文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作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以期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农业信息化课程论文

农业信息化课程论文-计科1201班-刘怡然-10 遥感技术在农作物估产中的应用摘要:遥感估产是基于作物特有的波谱反射特征,利用遥感手段对作物产量进行监测预报的一种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传统的统计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客观、动态、快速、精准地获得农作物长势、产量等信息。遥感技术必须与其它工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估产。本文主要研究了遥感技术在农作物估产中的应用,先介绍了遥感估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几种与遥感技术结合的估产模型的优劣;然后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例,介绍了两种遥感估产模型;最后,分析了现有遥感估产存在的问题和遥感估产的发展方向,为遥感估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关键字:遥感技术,农业,估产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Estimating Crop Yield Abstract Estimating crop yield by remote sensing is a technology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crop yield by remote sensing based on specific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crop. It

has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it can acquire growing and yield information of crops in a object,dynamic,fast and accurate way. To estimating crop yield better,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must be combined with other technologies.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estimating crop yield is introduced. To begin with,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estimating crop yield by remote sensing are mentioned, then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estimating models integrated into remote sensing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 are statemented, which proposed direction and thoughts for next researches.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Agriculture,Yield Estimation 1 农业信息化课程论文-计科1201班-刘怡然-10 目录 1引言--------------------------------------------------------------3 2遥感估产的原理和方法----------------------------------------------3 2.1基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下的网络传播模式相比以前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更加强调了交互性传播和分众化传播,网络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本文将以微博为例,来分析网络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环境和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特征。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微博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

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那么什么是碎片化,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

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① 在网络传播中,“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得受传一体化,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

信息经济学结课论文

信息经济学角度谈企业招聘 商学院2012级经济学2班 崔嘉伟 201222361019

一、信息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商品。信息社会通常被定义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集中。信息集中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需求以及此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因此,一种看待信息社会是否形成的方法是评价信息的交换强度及信息内部流动的持久性。信息的价值在当今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显而易见。 1、信息的首要经济作用就是以市场信号的形式显示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方向是否合理、手段是否有效、决策结果是否经济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以某种形式显示出来,经济信息即充当了资源配置有效程度的指示器的角色。市场经济中充当资源配置指示器的经济信息系统就是通常所言的市场价格体系或价格机制。 2、信息的第二个经济作用是估计或确定经济关系。我们知道只要决策的结果不是唯一,不确定性就会自然出现。不确定性的减少,有赖于信息的获取,减少不确定性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决策模型。没有信息,经济管理者就无法给出决策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关系。由于基于信息处理而获得的经济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的高低,因此,经济信息的质量和人们把握已有经济信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决策的经济效用。 3、信息的第三个作用体现在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通俗地说,经济信息能够全面记录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反应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和改

进管理效率提供依据。 二、企业招聘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防范措施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核心已经聚焦于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因此,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力资源是个关键的因素。而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是获取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是企业产生良性循环的重要工作。招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但经济环境的变化已使得企业招聘今非昔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聘已经是一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样就加大了招聘的难度。同时,在招聘过程中,由于人性的多变,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常常又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例如企业举行多次招聘想要寻找最好的人才,而应聘者则多家求职以求得最好的工作,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均没有得到最满意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企业在这场与求职者展开的多重交叉博弈中缺乏准确的定位,盲目追求最优秀的人才,而不是最适合的人才。由此可见,招聘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招聘者与求职者双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达到对招聘者和求职者均最有利的目的,即怎样才能有效的招聘,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针对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招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企业招聘过程,来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与建议。 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指招聘方与应聘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致,招聘方与应聘方互相不了解对方的私人信息,导致招聘不成功的一种现象。往往存在企业招聘中,当企业新招聘的某位员工入职时,

(完整版)农业气象-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010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Syllabus for Agrometeorology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 2010年4月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气象学》Agrometeorology课程编码:Z101205 总学时/总学分:40/2.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32/2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0.5 适用专业:植保、农学、资环、林学和园艺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植保、农学、资环、林学和园艺专业学科基础课程 2、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大农学类各专业所必须的农业气象基本理论,掌握各气象要素观测方法及气象资料整理统计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观测和分析数据的实践操作基本技能;重点掌握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农业生物的关系,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的变化规律及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对策,气候形成的因素和中国气候基本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在校期间对其它平行学科和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绪论 1学时 第一节气象学 第二节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三节农业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课内要求学生了解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发展简史,理解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课堂教学以板述和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的教学方法。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第一章大气 1学时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第二节大气污染 第三节大气与农业 教学要求:课内要求学生了解CO2浓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大气污染物和影响及防治,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及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课堂教学以板述和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的教学方法;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章辐射 8学时 第一节辐射基本知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