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要点

生理学要点

生理学要点
生理学要点

(一)绪论

内环境:细胞的直接生存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外环境:人体生存的大自然环境。

稳态:正常体内,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均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正反馈:受控部分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使控制信息的作用加强。例:排尿,排便,射精,胎儿分娩过程。

负反馈:受控部分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相反方向发展。维持人体血压和血糖水平恒定的机制。

前馈:当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活动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在接受来自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的同时,还能及时得到前馈信息的调控,使活动更加准确。例:一见到食物就分泌唾液。

各种调节方式的特点:

(1)神经调节:反应迅速、短暂、精确。

(2)体液调节:反应较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局部的,调节范围小,灵敏度低。

(二)细胞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α-螺旋或球形蛋白质。

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1.不耗能 2.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3.顺电-化学梯度)

(一)自由扩散:不需载体和能量。O2.N2.NH3.CO2.尿素,乙醇

(二)易化扩散:①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②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③选择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④饱和性(结合位点是有限的)⑤竟争性(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

(1)载体转运(载体蛋白协助转运,例: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抑制性。

(2)通道转运(特殊通道蛋白,转运一些离子:Na+.K+.Ca2+.Cl-)

特点:离子选择性,离子转运速率快,离子通道的门控。

根据门控的控制因素不同,通道可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二、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

(一)原发性主动转运。“泵蛋白”直接分解ATP获得能量。

钠钾泵生理意义:

①钠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可避免细胞内钠的过度增高,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形态。

③建立一种生理性势能储备,是细胞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

(二)继发性主动转运。小肠粘膜吸收葡萄糖。

三、胞吐和胞吐。

体内一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跨膜转运,是一个主动过程。

(三)血液

一.红细胞

1生理功能:通过血红蛋白运输O2和CO2;有四对缓冲物质,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

2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血沉:RBC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数值:男子为0~15mm,女子为0~20mm 血沉越快,悬浮稳定性越差。

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减小。

趋化因子:

二、白细胞:

1.生理功能:白细胞在机体发生炎症、过敏或者损伤时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进行机体防御的功能。具有的变形、游走、趋化、吞噬等特性,都是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变形:白细胞伸出伪足。游走:渗出血管外的白细胞能借助变形运动在组织内游走。趋化:白细胞向某些化学物质迁移、游走)

(1)中性粒细胞: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也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能够攻击摧毁循环

血中的细菌。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2)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肝素、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趋化因子A。

(3)嗜酸性粒细胞:无杀菌作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参与对寄生虫

的免疫反应;去除某些毒素的功能,可以阻碍局部炎症的扩散过程。

(4)单核细胞:发育成吞噬细胞,还可以参加其他细胞生长的调控;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

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5)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三、血小板:

生理功能: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修补破损的血管。②凝血和止血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

维持血浆PH值稳定的因素或物质:(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血浆渗透压:与由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主体)。人体正常渗透压约为313mOsm.

病例:肾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血浆蛋白浓度↓→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静脉端回收↓→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水肿

阜阳大头娃娃:劣质奶粉蛋白质含量极低,造成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水肿。

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自我复制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多项分化则可以形成各系定向组细胞。

定向祖细胞:发育这一阶段,就限定了分化的方向。如形成红细胞的定向组细胞叫红系定向组细胞,另外粒-单核系组细胞、巨核系组细胞、TB淋巴系组细胞等。

生理止血过程:血管收缩→初步止血过程(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

输血原则:基本原则是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和溶血。具体是①首先应输入同型血②在血液紧缺无法得到同型血而又必须输血的紧急情况下,可适当(缓慢和少量)输入异型血。

(四)血液循环

1.以心脏缩舒、压力升降、瓣膜开关、血流方向和容积变化为基础说明心脏射血和充盈的过程:

(1)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心房容积↓→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处关闭状态)→挤血入心室→心房舒张

(2)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急剧↑→房室瓣关闭(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继续收缩

(3)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开放(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迅速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70%)→心室容积迅速↓

(4)减慢射血期:迅速射血入动脉后→心室容积继续↓→室内压略<动脉压→射血能=血液的动能,继续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30%)→心室容积继续↓→心室舒张前期

(5)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急剧迅速↓( 室内压仍>房内压,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6)快速充盈期: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负压) →心房和大静脉内的血液快速入室→心室容积迅速↑

(7)减慢充盈期: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前半期为大静脉血液

经心房流入心室;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挤血入心室。

2.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特点是音调低,历时较长,产生原因是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

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期开始。特点是音调高,历时较短,产生原因是半月瓣关闭振动,血流冲击动脉壁的振动。

3.血管分类及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

特点:①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在心室收缩射血期被动扩张,贮存部分血液。②心室舒张期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释放贮存的部分血液,维持血流的连续性。

意义:心脏间断射血,而血流是连续的。

(2)阻力血管:包括分配血管(弹性贮器血管以后的,小动脉之前的动脉管道)、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意义:通过阻力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起到调控血压和分配血量的目的。

(3)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仅由单层内皮Cell构成通透性高,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容量血管:指静脉,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可扩张性小,可容纳循环血量的60-70%。

4.血压形成:①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②心脏射血

动脉血压的形成:①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②心脏射血及外周阻力③大动脉的弹性

5.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具体:体循环平均压↑,v回流量↑;心缩力↑,V回流量↑;骨骼肌收缩,↑;呼吸运动,↑;立→卧,↑(头部回流↓,下肢回流↑);卧→立,↓(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6.基本概念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经历的时间。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量。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即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排出的血量。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或压强。

收缩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达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达到的最低值。

脉压:即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五)消化系统

1.名词:

消化:食物经消化道转变为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切割、磨碎,与消化液混合,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各种消化酶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

胃的排空及速度: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水>糖类>蛋白质>脂肪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2.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全身主要器官的位置

3.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上消化道: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2)消化腺:最主要的消化腺是肝脏。

4.消化腺主要有:(1)大消化腺: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2)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道各部的管壁内如胃腺、肠腺等。

5.重要的消化腺与消化液:(1)胰腺。胰液:胰液为无色碱性液体,pH8.0,渗透压≈血浆。呈间歇性分泌,分泌量约为1~2L/每日。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2)肝脏。分泌胆汁(在胆囊内储存):(3)小肠。小肠液:是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1~3L/日)。(4)胃。胃液:无色,ph0.9-1.5。(5)大肠。大肠液:pH8.3~8.4

6.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特征:(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较骨骼肌低)

(2)伸展性大(能容纳性舒张而不发生明显的压力变化和运动障碍)

(3)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4)自动节律性(不规则的节律性,不如心肌规则)

(5)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对切割、电刺激等不敏感)

7.胃液中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和HCO3- 等无机物。

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酶适宜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胃蛋白酶,水解蛋白。

内因子: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

粘液和HCO3-: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①润滑:防止食物机械损伤;②中和胃酸。③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

8.胰液功能:(1)水合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提供最适pH环境。(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3)胰脂肪酶: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4)蛋白质水解酶:水解蛋白。……

小肠液的功能: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

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9.小肠的吸收途径:(1)跨细胞途径(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顶端膜进入细胞内,在通过基底侧膜进入细胞外间隙,最后进入血液或淋巴。)(2)细胞旁途径(通过小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再进入血液。)

机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10.各种营养素的吸收部位、吸收机制:

1)水的吸收:通过渗透作用被吸收

2)无机盐的吸收

①钠的吸收:通过肠上皮细胞膜上的钠泵转运

②铁的吸收:通过肠上皮细胞释放的转铁蛋白,与铁离子结合为复合物,进而以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进入胞内。

③钙的吸收:通过刷状缘膜上的钙通道进入细胞内,再通过基底膜的钙泵或通过钙钠交换进入血中。

④负离子的吸收:通过电位梯度转运。

3)糖的吸收:以单糖的形式,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被吸收。

4)蛋白质的吸收:以氨基酸、二肽和三肽的形式,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被吸收。

5)脂肪的吸收:以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胆固醇等形式,在胆盐和载脂蛋白的协助下吸收如血液或淋巴。

(六)呼吸系统

1.名词:

潮气量: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入气量。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呼出气量。

残气量:最大呼吸后,肺内仍然残留不能呼出的气量。

功能(机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余留的气量。

肺活量:在做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肺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之和。

解剖无效腔:从上呼吸道→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无效腔: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2.呼吸的过程(见图)

3.各种呼吸运动中吸气和呼气的主被动情况、压力变化情况

①平静呼吸:吸气为主动,呼气为被动。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平静呼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

②用力呼吸:吸气和呼气均为主动。用力呼吸时,参与呼吸的肌肉增加,胸廓容积进一步扩大

③人工呼吸:使肺内与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

4.胸膜内压的生理意义: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5.气胸的危害:两层胸膜彼此分开,肺回缩塌陷。肺通气功能发生障碍,危及生命(七)能量代谢

1.名词:

新陈代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即机体不断进行的自我更新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相反的过程。

能量代谢:生物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食物的热价:某种食物1g在体内氧化所释放的热量。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的能量消耗的作用。

2.ATP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ATP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直接供能物质。

肥胖的治疗原则:低能膳食,控制碳水物,足量膳食纤维,充足维生素、矿物质,低脂膳食,适当提高蛋白质;加强体力运动和锻炼;选择有助于减肥的食物。

(八)内分泌

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对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

2.激素的主要作用方式:

远距分泌: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的方式。

旁分泌: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细胞的方式。

自分泌: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自身的方式。

3.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与物质代谢,对机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均有影响,对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的作用更显著。幼年缺乏,患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缺乏,儿童易患呆小症。过多,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肿。

胰岛素: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缺乏易患糖尿病。

论述题:从膳食因素方面阐述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促进或降低)并给予预防指导措

一、膳食因素与高血压:(1)食盐摄入过多:导致体内钠潴留,血压升高。

(2)钾:通过直接的扩血管作用及尿钠排出作用而降血压。

(3)高钙高镁膳食:有利于降低血压。

(4)VC:可改善血管弹性,降外周压力,有一定降压作用。

(5)脂肪与碳水物摄入过多:导致机体能量过剩,发胖使血脂升高、血液粘滞系数增大、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6)脂肪组成:饱和脂肪和血压成正相关;n-3和n-6 PUFA和MUFA高的膳食可降血压。(7)蛋白质:一些特殊AA如精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和谷氨酸可能降血压。

(8)膳食纤维:可降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有一定降压作用。

(9)酒精:过量与血压升高和较高的高血压流行程度相关联。

预防指导措施:(1)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2)改善膳食结构减少钠盐,≤6g。相对增加钾摄取量,4,700mg/d。保证膳食钙和镁:分别达1g和500mg。足够蛋白质(15%Q),以优质蛋白为主。减少膳食脂肪:<25%,P/S=1;改善脂肪来源组成。

(3)限制饮酒:男性<2个乙醇单位,女性<1个乙醇单位

(4)其他:

增加体力活动: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50%-70%最大心率范围内的运动是安全的。

最大心率=220-年龄。

中等强度的运动=180-年龄。

运动频率一般3-5次/周,持续20-60min/次。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二、膳食因素与糖尿病(不确定)

(1)能量:能量过剩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2)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代谢紊乱的主要代谢标志是高血糖,并可引起全身性的代谢紊乱。(3)膳食纤维:有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及改善葡萄糖耐量的作用。

(4)蛋白质:日前还无确切的证据表明膳食蛋白质含摄与糖尿病发病有直接关系,但蛋白质代谢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密切相关。

(5)矿物质和维生素:目前还无深入确切的研究。

预防与指导措施:

(1)教育:了解认识糖尿病,建立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学会调节心理平衡;

(2)饮食:应量按膳食指南要求,合理膳食;

(3)运动:至少3-5次/周,45-90min/次,预防肥胖,提高机体抗病力

(4)药物:高血压或血脂异常者坚持用药,血糖值较高者适当选择降糖药

(5)自我监测: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做到早发现时治疗。

(6)饮食方面的调控方法:

控制能量;三大营养物质比例要合理

碳水物55%-65%,同时考虑低GI食物。忌食易吸收的糖、增加食物纤维;

控制脂肪(20%-25%)、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300mg/d);

蛋白质15%,尽量选用优质蛋白质食物;

适度摄入V和无机盐避免盐过多;

食物多样化;少吃多餐。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 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 TSH 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窦房结自律性?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快,房室交接处

《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基本情况 《医学基础》就是我院助产专业学生得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得专业技能与就业状况,根据社会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我们针对《医学基础》课程跨度大得特点,仅平面教学,学生学习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目前教学存在得问题,从优化理论教学、改进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与加强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改革《医药基础》课程得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医学基础》课程得教学规律,建立具有高职特色得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医学知识得掌握,提高学生得综合素质。 2.课程性质 本课程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助产专业学生得一门必修课程,它就是研究正常人体得组成、代谢、功能与在病理状态下人体得形态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机制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传统课程中得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内容。本学期学习得内容就是基础医学概论中得正常人体结构与正常人体功能。其任务就是:使助产专业得学生获取所必需得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得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她医学课程与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得能力,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打下一定得基础。 3.课程定位 3、1 课程面向得专业岗位需求 通过前期得社会调研,结合近期得深入调查与论证及岗位得需求,确定课程面向得职业岗位主要有:妇产科专业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等。 3、2 专业课程需求 对于助产专业,《医学基础》就是一门专业核心课,为以下后续课程提供必需得理论基础,如《正常人体结构》、《成人护理》、《高级助产》、《妇科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精神科护理》、《社区护理学》等 3、3 本课程与其她相关课程得关系 医学基础得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掌握有关医学得基本理论知识,为医学基础教学奠定了基础。医学基础为后面得《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为后续得教学实习、护理实践打下坚实得基础。 4.课程目标 通过对《医学基础》课程得学习,使学生能概述现代医学相关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得工作任务,不仅具有妇产科护理得特色专长,还要具备普通护士得基本条件,能够应用所学得知识分析与解决生产中得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得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得职业道德观念。 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熟知人体得基本结构与功能。 (2)知道常见疾病得概念、病因、症状。 职业技能目标: (1)能够准备描述人体得基本结构与功能。 (2)能够准备识别常见疾病。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认真细致,为人民健康负责得工作态度。 (2)培养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新得医药知识。 (3)具备良好得职业道德。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人体工程学课程标准

人体工程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升本) 适用年级:二年级 课时数:90(理论40+实训50) 主编:马丽媛 主审:李平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人体工程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为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即人体工程学概述、人体工程学基础知识、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与室外环境设施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人体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率能为主要目标,同时,要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为今后的功能性设计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人体工程学的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能力和认识的提高,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人体工程学概述 教学内容: 1、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2、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 3、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教学要求: 掌握人体工程学的定义;熟悉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第二章人体工程学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人体测量学 2、视觉系统 3、听觉系统 4、嗅觉系统 5、运动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人体的结构尺寸、功能尺寸、人体测量点、人体感官系统特点,并可以熟练应用。第三章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教学内容: 1、人的行为习性; 2、人的环境行为特征; 3、环境构成和行为内容; 教学要求: 掌握人的行为习性;熟悉人的环境行为特征;了解环境构成和行为内容。 第四章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1、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2、人体工程学与店堂设计 3、人体工程学与餐厅设计 4、人体工程学与展厅设计 教学要求: 掌握人在不同环境中人体活动空间尺度的要求;熟悉家具设备空间尺度的要求;掌握知觉空间尺度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 第五章人体工程学与室外环境设施设计 1、人体工程学与步行设施 2、人体工程学与服务性设施 3、人体工程学与无障碍设施

考研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是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 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 2.磷酸化:通常指二磷酸腺苷与磷酸根在连接,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胞浆内一个不需养的代谢过程;另一种是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是一个需氧而复杂的代谢过程。 3.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 形成的整体,称之为能量统一体。他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5.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6.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 7.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8.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波动,这种可逆性的迅速变化的膜电 位成为动作电位。 9.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兴奋过程和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 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10.强直收缩:若增加刺激频率,使每次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时间,肌肉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 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11.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肌肉长度缩短。 12.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13.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14.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1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他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16.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17.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 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8.内分泌: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他与神经 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调节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能适应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19.应激反应:通常将机体操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 2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成为肺活量。 21.酸碱平衡:集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 酸碱平衡。 22.碱储:NaHCO3 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 酸氢钠看成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23.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根据各个成分的生理功效不同,常把体重分为体脂重和去脂 体重。身体成分以体脂%表示。 24.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 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25.体质指数:时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 26.免疫: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 生理功能。免疫反应的结果不总是对机体有利。 27.肌肉力量:集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 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28.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29.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4.生理学课程标准(临床专业)

《生理学》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基础部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 , 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制,属生物医学的分支。 生理学是临床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 基础上开设的,并为后续基础医学课(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和临床医学课(诊断学、内科学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结合基层临床工作要求以及后续基础课的授课需要,合理取舍生理学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适当增加课程新进展 , 以便更好的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服务。 本课程安排在第 2 学期,理论学时为52 学时,实验融入机能实验(生理相关实验16学时)。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生理学基本概念; 2.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 3.熟悉各系统间功能联系; 4.了解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正常的生命现象; 2.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 3.能分析不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应机制。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3.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要求

序教学教学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设计建议课时 号名称任务 1.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 1. 能用兴奋性的 生理概念 1. 以人体的生命表 相关知识解释刺 学的 2. 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现导入 生命基激与人体反应的 基本调节机制,负反馈、正 2. 教学内容:运用举本特征联系,并用于实际 一内容反馈的概念例讲解生理基本概2(理论)及功能生活 及相 3.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念、研究方法,对比调节 2. 能说出人体功 关概法法讲解机体功能调 能调节的方式及 念 4.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任节方式的特点 特点 务和内容 1. 细胞1.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 1. 通过制备蛙类 1. 从新陈代谢导入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 膜的物 现象及其产生原理坐骨神经 - 腓肠肌细胞功能的讲解 质转运 细胞 2.熟悉刺激引起兴奋的标本,能正确使用 2. 教学内容:借标本 2. 神经 的基条件;肌细胞收缩的原常用的手术器械实例讲解神经、肌细 4(理论)二细胞及 本功理 2. 能用物质转运胞的兴奋性及其表 肌细胞 能 3.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兴奋性的知识现,解决因内容抽象兴奋表 上传导的原理;肌肉收点来解释生理现学生不易理解的问 现及联 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象题 系 析 1. 血浆 渗透压 2. 血细 胞生理 功能三血液 3. 血液 凝固 4.ABO 血型及 的鉴定 输血1. 掌握血浆渗透压,各 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 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 1. 能初步鉴定ABO 本过程, ABO 血型及输血型 血 2. 能将输血原则 2. 熟悉血浆酸碱度,各及注意事项运用 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于临床 Rh 血型系统 3. 能利用不同的 3. 了解血沉,红细胞的手段来影响凝血 生成,抗凝物质,纤溶,的速度 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凝 集 1.以输血的由来导 入血液的功能及血 型 2.教学内容: 结合腌制食品讲解 血浆渗透压内容,以 4(理论) 临床病案为例讲解 血液凝固和输血,通 过血型鉴定实验加强 对血型分型原则的理 解 血液四 循环1.心脏 1. 掌握心肌的生物电现生 理象,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 心脏的泵血功能,动脉 泵血机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 制)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2.血管的因素 生理 2. 熟悉心音的种类和意 (血压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形 成、及其意义,微循环的组组织 液成及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 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 成)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 3.心血节 管活动 3.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的 调节特点,微循环的调节 1. 能用心肌细胞 的自律、兴奋、传 导和收缩特性解 1. 以人体基本生命 释心脏的泵血过体征(心率和血压) 程、机制,解释临导入循环系统 床一些心脏用药 2. 教学内容:借心血 的原理管系统的临床病案, 8(理论) 2. 能分析不同的分析心血管的功能 生理状态下,血压及机制,讲解可通过 的变化及机制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3. 会用组织液生或用比喻来帮助学 成的影响因素分生理解 析病生水肿出现 的原因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最新生理学复习提纲

Chapter 1 绪论 名词解释 1.生理学2.兴奋性3.刺激4.可兴奋组织5.内环境6.稳态7.反射8.神经调节8.体液调节9.自身调节13.反馈信息14.负反馈15.前馈 问答题 1.人体生理学从哪些水平进行人体功能的研究?试说明各水平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3.在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有何特点? 4.体液调节主要调节人体的哪些生理功能?举例说明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chapter2 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兴奋5.阈强度6.绝对不应期7.相对不应期8.静息电位9.动作电位10.阈电位11.极化12.去极化13.超极化14.超射15.后电位20.“全或无”现象21.电压门控通道22.化学门控通道23.局部兴奋24 电紧张性扩布25.时间总和26.空间总和27.量子式释放28.终极电位29.三联管结构30.兴奋一收缩耦联31.前负荷32.后负荷33.等长收缩34.等张收缩35.最适初长度6.单收缩37.不完全强直收缩38.完全强直收缩 问答题 1.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试比较以“载体”为中介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3 .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4.试述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基本原理。 5.论述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6.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在产生过程中Na+、K+通透性有什么变化? 7.试述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有哪些功能状态?它们与膜的通透住有什么关系? 8.局部兴奋有哪些特点?它是如何转变成为锋电位的? 9.论述兴奋在同一细胞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10.试用肌丝滑行理论来解释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11.论述骨骼肌兴奋一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 12.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 13.何谓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说在最适初长度时肌肉的收缩效果最好? Chpter 3 血液 名词解释 1.内环境2.红细胞比容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4.红细胞沉降率5.血浆胶体渗透压6.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7.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8.生理止血9.出血时间10.血液凝固11.凝血因子12.抗凝系统13.纤维蛋白溶解14.人血小板粘附与聚集15.促红细胞生成素16.凝集、凝集原、凝集素17.ABO血型系统18.Rh因子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有哪些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品作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运动生理学(自己整理版)

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 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1、新城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 4)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人体有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它们的生理活动在空间和 时间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细胞及组织与外界环境不发生直接接触,而是生存与细胞外液之中。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优缺点?神经调节:内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特点:作用迅速, 调节准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体液调节:机体细胞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肌细胞又称为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60微米 (μm),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 称为肌内膜。 2)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由粗肌丝和细肌丝规则排列构成的肌纤维亚单位。肌原纤维 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 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 3)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它主要由肌动蛋白(肌纤蛋白)、 原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4)肌动蛋白:肌动蛋白体呈球状(称G-肌动蛋白)。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螺旋 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 5)原肌球蛋白:它也呈双螺旋状,位于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 在安静状态下,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之上,阻碍横桥与肌动蛋 白结合。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7个活性位点。 6)静息电位产生原理?两个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 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7)※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部而发生电位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8)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 图形。 9)肌丝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肌细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10)骨骼肌的搜索形式四种收缩定义:①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②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中收缩叫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③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④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 等的肌肉收缩,也称为等速收缩。 11)骨骼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①快肌纤维②慢肌纤维。根据 收缩的新陈代谢可分为①快缩、糖酵解型②快缩、氧化、糖酵解型③慢缩、氧化型。 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可分为①快缩白②快缩红③慢缩红。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 Ⅰ型和Ⅱ型。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 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 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二.细胞的跨膜电变化1.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性与与阈刺激:反变关系,阈刺激增大表示细胞兴奋性下降。 刺激的三要素:刺激强度(衡量兴奋性的客观指标)、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2.静息电位RP: ⑴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 去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超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⑴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AP ⑴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⑸兴奋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锋电位,兴奋性降至0,多大刺激也不兴奋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兴奋 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兴奋性超过正常,阈下刺激即兴奋 低常期:正后电位,兴奋性低于正常 ⑹.局部电位: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变化。 特点:①不是全或无;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⑺.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耦联因子Ca2+、结构基础三联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