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鹤峰山水7.木耳山生态茶园

鹤峰山水7.木耳山生态茶园

鹤峰山水7.木耳山生态茶园

7.木耳山生态茶园

木耳山生态茶园位于走马镇,距县城85公里,海拔1200米左右,总面积1万亩,是全国连片规模最大的生态有机茶叶基地,有“世界茶谷”美誉。木耳山地貌多浑圆山丘,遍植茶树,万亩连片,起起伏伏,形成茶山绵延、千山一碧、碧浪万顷、浩如烟海的壮观美景,让人如走进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2015年,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发起“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评选活动,经20天、30万人的网络投票及专家评审,“木耳山生态茶园”被评为“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木耳山生态茶园优美的茶山风光吸引南来北往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考察,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文选自《鹤峰年鉴》(总第十四卷)

城市痛_田园梦_荒野情_生态批评视野中的_我的田园_张守海

文艺评论·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2013·01 城市痛·田园梦·荒野情 ○张守海任南南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 《我的田园》 2010年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当代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 (共十部,450万字),这部作品在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之后更是引起了评论界的热议,其本身也被称作“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高原”。《我的田园》 是这十部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 ①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中呈现的城市、田园和荒野这三种空间意象,并试图借此把握小说中对城市异化的批判、对田园的梦想和对荒野的眷恋这三种基本情愫所构成的情感基调。 一、城市乌托邦的异化之痛 新时期文学以来,城市和乡村一直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下展开现代性的想象视野。城市和乡村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 愚昧与文明的紧张复杂的缠绕。然而,在张炜的长篇小说《我的田园》里还存在着多组悖论:流浪/还乡,怨父/寻父,撤离/守望,野地/文明等意象,正是这些悖论构成张炜小说文本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是张炜小说这诸多悖论存在的前提,几乎所有的冲突性结构都在城市与乡村的艰难取舍中完成,也是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标举善良与凶残、清洁与污浊、正义与邪恶的最后决战,呈现出作家的伦理维度。 城市虽然早已产生,但是现代化大都市却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也在飞速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与现代化基本成了同义词。不同于许多作家表现现代生活时的昂扬乐观,张炜的作品往往充满辗转与痛苦,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关注城市乌托邦幻象的种种细节。城市本来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从理论上讲,人们构筑城市,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但是现代都市已经异化了,它似乎让人越来越远离幸福,甚至成为痛苦的根源。“现代人陷入的一个最可怕的困境,就是不得不居于自己亲手创造的一个怪物的体内———这是一个急剧繁衍的大都市。这里空气污浊,噪音刺耳,交通堵塞,食物陈旧,人流拥挤,已经没法体面地生活,却又一时离不开。 人自己最后成了一座城市的奴隶,而不是主人。” ②《我的田园》中,作家反思着已经走过的历程,透视着当下尚未明显显形却又蕴育生长的恶果,主人公看重世俗的救赎、拒绝平庸,通过营造自己的理想乌托邦对现代社会的不公正和黑暗起着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 作者多次写到了宁伽在他生活的城市中所感受到的痛苦。 虽然已经娶妻生子,还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单位,但是他在这座城市中依然没有归属感,甚至于感受到的是难以存活的痛苦: 我不属于这座城市,这座焦干的城市早晚会榨掉和耗尽我最后的一滴水。 午夜的嘈杂围笼着我,这不眠之夜真是太长了。我大概从来没有在这座城市里享受过一个安宁的夜晚,脆弱的神经已经被各种尖厉的声音切割得支离破碎。 在一座被各种欲望煎磨得越来越烫、眼看就要融化成一滩泥水的城市里,我的心却变得越来越凉。 在这里,张炜用文学的方式有效地回顾了启蒙现代性的童话中,城市的迅速崛起和噩梦般地膨胀的过程。张炜在一篇文章里写到,“我如果能像一个外人一样遥视自己,会看到这样一个图像:一个人身负行囊,跋涉在一片无边的莽野之上。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奔赴和寻找,往前看正没有个终了……”,这种在城市镜像包装的现代化想象中生存的焦虑感,以及个体生命的幻灭感,形成了新的“过客”和越来越 文本阐释 文本阐释 72 DOI:10.16566/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18689558.html,ki.1003-5672.2013.01.012

生态城市

中文名称:生态城市英文名称:eco-city 定义: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目录 释义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的提出 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 编辑本段释义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编辑本段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 修复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环境保护厅(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整合财政资金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为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意义 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长期以来,受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生态系统破损退化严重,部分关系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不断下降。此前开展的一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由于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客观上存在各自为战的状况,生态整治修复效果不尽理想,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亟待进一步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作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迫切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开创生态保护建设的新局面。 二、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各地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部署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指导开展工作,充分集成整合资金政策,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真正改变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一般应统筹包括以下重点内容:(一)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我国部分地区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和对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特别是在部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仍存在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威胁。要积极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突出重要生态区以及居民生活区废弃矿山治理的重点,抓紧修复交通沿线敏感矿山山体,对植被破坏严重、岩坑裸露的矿山加大复绿力度。 (二)推进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应围绕优化格局、提升功能,在重要生态区域内开展沟坡丘壑综合整治,平整破损土地,实施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治理、耕地坡改梯、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工程。对于污染土地,要综合运用源头控制、隔离缓冲、土壤改良等措施,防控土壤污染风险。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加快对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并对已经破坏的跨区域生态廊道进行恢复,确保连通性和完整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带动生态空间整体修复,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提升。 (四)推动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要选择重要的江河源头及水源涵养区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重点流域为单元开展系统整治,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功能重要的江河湖泊水体休养生息。 (五)全方位系统综合治理修复。在生态系统类型比较丰富的地区,将湿地、草场、林地等统筹纳入重大工程,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河湖水系连通、岸线环境整治、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三、加强对地方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和支持 (一)加强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地方要在全面摸清本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 理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的第一大湖,也是我国内陆湖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湖泊淡水资源总量的9.16%,是滇池的13倍、洱海的7倍、太湖的4倍。但是受流域磷矿开发、山地垦植、人口快速扩张等因素影响,抚仙湖2002年局部暴发蓝藻,污染负荷逐步增加,大部分水域水质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流域生态退化日趋严重。2017年开始,抚仙湖地区被纳入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围绕突出问题,推动抚仙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流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管控。玉溪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人,在整合原有多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编制了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合理规划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城市建设等发展水平,构建了以抚仙湖为核心,以山体、河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为生态屏障的生

态安全空间格局。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四条红线”,即抚仙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内不得建永久性设施,严格控制生活生产取水并严禁取水做景观,污水零排放、垃圾无害化和设施景观化,严禁建设高密度地产项目,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二是推进腾退工程。按照“湖边做减法、城区做加法、减轻湖边负担”的原则,推进抚仙湖流域腾退工程,还自然以宁静。强力推进抚仙湖“四退三还”(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共退出农田8400亩、鱼塘493亩,最大限度地减少面源污染。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16家私营企业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退出地块面积1343.19亩,拆除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开展抚仙湖径流区餐饮住宿专项整治,共关停153户,整改达标户全部安装油、气、水等处理设备。抚仙湖径流区内退出规模畜禽养殖1090户、水产养殖149户;全面禁止机动船艇,取缔机动船艇2000余艘。同时,实施抚仙湖环湖生态移民搬迁3万余人,采取“进城、进镇、进项目”的方式进行集中安置,并按照规划要求,将腾退空间用于还湖、还水、还湿。 三是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实施修山扩林工程,加大磷矿山废弃地修复和矿山磷流失控制力度,减少流域磷污染负荷。实施调田节水工程,推广清洁农业、水肥一

生态城市建设中“伪生态建设”问题突出亟待叫停

生态城市建设中“伪生态建设”问题突出亟待叫停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省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战略。然而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一种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违背自然规律的“伪生态建设”,集中表现为“广场热”“草坪热”“水景热”等,误读和曲解了生态城市理念,对生态城市内涵认识不清。“伪生态建设”不但制约着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也对整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亟待叫停。 一是造成公共资源的大量浪费。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许多错误观念,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和大量建设、管理和维护资金的浪费,导致城市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方向错误和负担加重。如长春市建设的大草坪,一年只有两个月供市民活动使用,春秋两季风多,造成大风扬尘、垃圾漫天,夏季晴天多、温度高,不适宜市民乘凉。从投入成本来看,草坪的管理费是一般乔灌木的3-5倍,而发挥的生态效益却只有同样面积乔、灌、草复合群的1/4。又如长沙市近年来因为道路扩建改建,移栽了大量成龄树木,但由于移植地与原产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差异太大,这些花巨资移来的大树成活率并不高。而在西北某些相对缺水的县区,人造水景被认为可以增添城市“亮丽色彩”而受到推崇,人工打造高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喷泉,至于普通的音乐喷泉广场,更是常见。 二是引发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快速绿化效果和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地方出现大量采挖移植

大树导致破坏植被、毁坏林地等现象,不仅造成树木原生地自然生态和景观严重破坏,而且树木移植成活率和保存率难以保证,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也对原生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如一些西部城市为了打造“山水田园都市”,利用有限的河流资源,大量建设沿河绿地、公园、健身广场等景观设施,使用橡皮坝等人工建筑物将城区段的河流蓄水,造成下游的河道只剩下“涓涓细流”,河床大面积干涸。又如在平原地区的一些地方,在城市中心建设很大的城市主题广场,并配以代表城市标志或当地历史名人的大型雕塑,以及LED灯光设备。大广场等城市地面过度硬化使得极易滞留地面雨水,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土壤水库功能难以发挥,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同时还加剧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放大。 三是制约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些城市为“视觉效果”而盲目建设、功利发展的问题很突出。由于“伪生态建设”片面追求布局上的整齐性和视觉上的观赏性,使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传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建筑生态群落,逐渐被大同小异的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超高层建筑等替代,丧失了独有的特色和魅力。此外,由于生态城市建设被简单地看作是城市绿化或美化,导致各种矫揉造作的景观作品大量涌现,城市决策者在关注景观整治的形式美和视觉冲击力时,忽视了园林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空间复兴的内涵。如在南方某地调研时发现,一贫困县将对口援建城市拨付的上亿元资金用来修建了一

生态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面对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 会问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必须立即转变,以民主、文明、高效、健康、创新为特征的生 态城市正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城市已 开展建设实践,但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加 以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加快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显得特别迫切。 关键字:生态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 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 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 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 护[1]。“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 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 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 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 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 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 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2]。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 程技术。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 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 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 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 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 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3]。 2 生态城市的环境评价 城市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是加工物质、提供信息的高 效场所。当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城市人口激增,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18689558.html,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作者:叶胜兰牛岩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9年第13期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退 化。石川河项目的综合生态系统修复,主要通过确定科学合理的客土厚度——污染修复——生态重构——保障措施等,以打造一个蕴含“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重塑及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关键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石川河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715027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人口不断增多、社会活动等因素对城市周边的设施、生态环境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生態系统退化情况。针对目前已有的生态退化区域,我国陆续组织开展了相关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等重大工程,这对林草植被的提高、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大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1-3]。但由于不同施工工程之间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考虑,存在着治理方向零乱,修复治理后期功能不全面等现象;这些治理方案形成的局地效果较好,但治理的整体效应较弱等突出矛盾,生态系统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的恢复和提升。近年来山水林田湖草整体生态修复系统的提出,能有效改善各自为政、此消彼长的局限问题。让当地环境达到人文、景观和谐发展。 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在生态保护站的广泛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即合理利用系统的工程并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等改善环境退化区域的生态问题[4]。保持该区域 内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方案与生态保护等达到和谐共生状态,形成持续长效的发展目标。本论文从石川河最初的污染状况到生态治理修复再到对当地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能进一步推广及应用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来改善各污染、退化等状态土壤的环境问题。 1 目前石川河基本情况

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山水田园小镇

项目名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山水田园小镇规划 项目规模:10000亩 项目投资:****** 规划时间:2012年 1.策划思路 项目地区域地形丰富,包含山体、河流、丘陵、湖泊、水库、林地、农田、村庄等,整体体现出乡村田园风情,尤其以水系丰富为特色,适于旅游度假开发,便于造景。 在项目地建设山水田园小镇的主题定位,以山、水、田、院为基础承载,以发展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小镇建设、旅游地产为契机,以传承南宁城市生态文明为核心动力,依托山水景观、田园意境的环境优势,突出体现岜音山水美景以及生活于桃源仙境的田园生活体验之感。通过依托东盟经济圈与南宁大都市,再现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田园、山水家园,打造创新型农业旅游休闲综合体,力争使其成为区域开发中的"山水田园生活主题"样板项目。 2.特色产品 (1)田园生活社区:田园生活社区通过方家大院(小镇)的打造,重点突出小镇的功能性与配套完善性。该小镇具有居住、养生、旅游接待等多项功能,同时作为小镇居民,具有周边农田归属权益,以现有种植区域打造以花海、稻田为主题的乡村创意田园景观、体现农耕文化,发展农业产业,同时打造以休闲养生为主要功能的配套设施,如健康管理中心、乡野养生公寓、房车营地、湿地公园等。整体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田园养生生活区。 (2)果香农情社区:果香农情社区以开发下刘村村庄区域小镇为核心,打造徽派小镇,小镇各户住宅均配套良田,所配套农田的种植结构在原有用地上进行改变,突出体现果蔬种植,另依托区域水域环境,打造区域休闲农业与滨江休闲,小镇未来将体现乡土、休闲的和谐画面。 (3)湖畔雅居社区:湖畔雅居社区的整个区域未来将打造成为一个以湖光山色、花海溪流为景观,集居住、度假、休闲娱乐、花卉种植于一体的多功能宜居休闲区。主题小镇将作为主要居住场所,小镇配套山地农庄、湖心乐所等产品,体现度假接待与休闲娱乐功能;同时以风情垂钓园、中心公园、渔火人家作为生活服务配套;另外,开发精品花卉园、聚香苑、花田喜事中心等产品,创造区域农业产业综合效益。 (4)岜音山水社区:岜音山水社区将打造成为整个园区未来核心运动娱乐区。以高尔夫小镇为核心,周边配套建设4A级旅游景区及以牧场为主题的小镇农田配套区风情牧场,形成整体园区的运动配套核心。 该区域依托现有地形及种植,打造岜音山水、山地养生公园等景观游赏产品;以农场风情园理念体现小镇农田配套,做足运动娱乐、运动休闲养生等产品;开发欧美风情小镇,完善服务配套,打造宜居、宜游的品质区域。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读《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有感“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打造示范河湖

2019.11中国水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着力打造示范河湖 宁夏回族自治区河长制办公室 2018年以来,在水利部的关心支持下,宁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碧水保卫战和新时代黄河保卫战,推进河长制湖长制落地见效。黄河宁夏段22年来首次连续18个月保持Ⅱ类水质,全区河湖生态环境面貌及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强化河长统领,践行绿色发展 一是河长统领。各级河湖长既挂帅又出征,主动履职巡河,落实河湖管治保第一责任人责任,抓住问题要害,统筹部门作战,协调解决河湖重大问题。省级领导包抓督办中央环保督察涉水反馈问题整改,自治区党委书记、总河长石泰峰率先垂范全线巡查黄河,发出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的动员令,五级河湖长全年巡查3.6万人次,县级以上河湖长巡河督导5928次,推动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协同检察机关大力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全面禁停黄河宁夏段河道采砂,清理河湖管理范围内堆场、非法企业200余家,拆除违法建筑物71万m2,61个涉河问题启动司法检察程序,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34个,初步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二是规划引领。全力推进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强化“三区三线”管控,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编制河湖管理保护规划、黄河岸线保护利用规划,明确河湖管理保护“责任田”。加快河湖水域岸线划界确权,自治区出台《河湖水域岸线划界确权工作方案》,优先安排保护任务重、涉水事务多的重 点河湖水域划界确权。截至2018年 年底,自治区级河长管理的7条河流 管理范围全部划定;市、县级河流完 成自治区规定的到2018年年底完成 总任务量40%的阶段性目标。 三是立法先行。先后出台《生态 保护红线管理条例》《湿地保护条例》 《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推进 “宁夏河湖保护条例”立法,已列入自 治区2019年立法计划,拟于10月前 出台;建立与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议 制度,形成治污合力,持续完善流域 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 二、坚持系统治理,构建 绿水青山 一是统筹资金。秉承“山水林田 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运用 系统思维解决河湖突出问题和薄弱 环节,统筹项目实施河湖水污染防 治,治理资金同比增长501%,重点投 入到河湖沟库水系连通和生态清淤、 重点河流防洪、中小河流治理、排水 沟综合整治及人工湿地建设、河湖沟 渠岸线绿网提升、水土保持、水污染 防治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黑臭 水体整治、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划定、 水资源水环境监控能力建设等方面。 茹河、渝河生态综合治理修复试点、 石嘴山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和苦水河生态水量研究试点成果斐 然,茹河经验、渝河模式成为自治区 宣传名片;典农河、渝河、茹河、葫芦 河、沙湖、星海湖、南干沟等河湖水生 态修复治理成为样板工程。 二是节水优先。持续深化省级节 水型社会示范建设,大力实施“四大节 水”行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持 续提高,万元GDP用水量比上年下降 7.3%。节水的同时,2018年优先保障重 点河湖生态补水2.22亿m3,超年度计 划34%,切实维护河湖生命健康。 三是绿化国土。动员全社会大规 模开展绿化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912km2、盐碱地28万亩(1亩=1/15hm2), 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荣获首批“国际湿 地城市”称号,“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 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试 点,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受到中央环保 督察组充分肯定。 四是水岸共治。河长主导、部门 联动,上下游联治、左右岸共治、点和 面同治,“大动脉”与“毛细血管”齐抓 并举。全区3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全 部完成提标改造,22个省级工业园区 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13条城市黑 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直接入河湖工 业企业排污口全部关停取缔,农业面 源污染防控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 增长,实行山水田林路庄全面整治, 助推农村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创新治理模式,打造 示范河湖 一是凸显“政府+市场”多元共治 理念。彭阳县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通 过项目整合、PPP模式,大力建设美丽 茹河,形成水环境生态带、风景园林带 和产业经济带,采取控源、截污、修复、 管理4项治理措施,实现流域生态环 境全面提升,形成“茹河建设经验”。 (下转第8页) 河湖管理 13 水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三个实例)

实例一沧州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 一现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1 生态格局概况 通过对1995、2000、2005三个年份TM影像的解译,得到各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1995-2000年,沧州市城镇规模总体扩张较小,比较显著的是在东部临海地区工矿用地的增加较多,以及在现港城地区出现建设用地;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且区域零散分布;盐碱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和改善,主要是用做一般农田,以及部分用于城镇建设;部分滩涂湿地资源开始出现退化现象。 总体而言,沧州市属于生态良好地区,但由于重度盐碱化等各方面原因,东西部覆被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主要是中部耕地和草地类型过于集中,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度,属于脆弱生态系统;东部地区虽有南大港、管养场、杨埕等众多湿地资源,而景观格局未成体系。因此,需构建适合沧州市本底条件的生态安全格局。沧州景观生态格局呈现明显的人工化较重、分布较为广泛的态势。在今后的生态格局构建中,开发过程应注重提高质量而非数量;生态建设同样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序地扩大数量。 图9 沧州市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10 沧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11 沧州市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将于2006年12月底解译完成)2景观生态指数计算 根据沧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遥感影象图,作了景观格局指数测算,针对本市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 (一)景观异质性指数 可采用类型图数据,通过斑块的组成和配置来研究。具体选用的指标有: 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绿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Shannon多样性指数SDI=-∑[Piln(Pi)],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对数,然后求和,取负值; 均匀度指数:该指数反映景观中各斑块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表明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得越均匀。 SEI= SDI/ SDImax =-∑[Piln(Pi)]/ln(n),当SEI趋近于1 时,景观斑块分布的均匀度也趋于最大。 (二)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直接反映景观中某一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指标是斑块面积。斑块面积包括斑块总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极差、斑块面积中值、斑块面积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斑块面积偏态系数、最大斑块指数等。 斑块总面积:是景观中某类景观斑块面积的总和。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整体水平;斑块平均面积:MPS,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平均水平; 斑块分离度:表示各类景观斑块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 斑块密度:指各类景观在单位面积上的斑块数; 类型斑块密度:反映某一类景观斑块的分布情况,值越高,该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大。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探究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探究 发表时间:2017-05-23T14:59:09.1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4期作者:寇堃堃 [导读] 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型城市的内涵,其次研究了制定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意义,最后就如何构建及实施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提出了相关建议。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510000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由此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建设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型城市的内涵,其次研究了制定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意义,最后就如何构建及实施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城市规划;规划标准 前言 建设生态型城市不仅是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考核城市现代化程度的准绳之一,还是判别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历史责任感的重要标志。但生态型城市是生态城市的起始阶段,是初级形式的生态城市,是阶段性的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长期性、艰巨性,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加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研究,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确保生态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型城市的定义和内涵 生态型城市,是指以生态城市作为城市性质,城市目标和城市特性,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和谐与科学发展的一种城市类型。而生态型城市的的标准是指直接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服务的,将一般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内容(总则、城市用地、城市建设与建筑控制、道路交通与市政设施等)与生态城市准则、特性及指标加以密切联系而制定的相关城市标准准则与规定。生态型城市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简单的说,生态型城市的概念阐述地说,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在这里自然环境、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这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体现;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型城市具有合理的结构布局,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形式;从生态经济学来看,生态型城市规划是以集约内涵式为思想,以保护自然价值为基础,来创建生态型的产业体系[1]。以上几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叉的。总之,生态型城市规划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自然生态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 2.研究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意义 2.1 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型城市,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既要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又不能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要遵循生态规律搞好开发,又要按经济规律搞好建设,不断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2]。 2.2 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城市 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提高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同时也为构建创新型城市、提高知识竞争力,提供良好的绿色技术支撑。 2.3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和物质同步发展型,生态休闲正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建设生态型城市是优化人居环境,构建宜人家园的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更是一个城市的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创建生态型城市,研究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有利于推进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使城市成为一个适宜人们居住、学习、工作的城市,成为一个“蓝天、碧水、怡人”的美好家园。 3.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构建的原则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一些明晰的思路,确定一些具体的原则,才能对城市制定生态型城市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3.1 坚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思想是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制定的基础,也即是生态型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必须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由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存在地域和地区差别,因此不同地区的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也就不可能统一,规划标准也不相同。因地制宜原则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和客观现实办事,排除主观随意性的影响。为此,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必须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特征,并注意延续地方文化和风俗,寻求本土资源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并要考虑区域内能源、资源、水、土地等的承载力[3]。 3.2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生态型城市的基本性质,也是对生态型城市的基本要求。作为城市一切活动主体的人对城市的存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忽略或忽视了人的作用和影响力,城市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因此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标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和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城市的每个居民都应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3 标准要具有系统性 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不应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要素,而应努力创造一个整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以城市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为例,要对其进行有效治理,首先要对大气污染本身进行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并据此提出控制污染的措施。但同时,还要从宏观的角度

全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

全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耕地提质改造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X〕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X〕13号)以及《X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X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区(百色、X、X)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绩效考核目标的函》(X环函〔X〕169号)文件精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市人民政府决定,从X年至X年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以下简称“旱改水”项目),为顺利完成工作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安全、绿色、高效、法制、和谐”的工作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国土资源部提出的质量提升要求,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不能突破、基本农田不能随便占用为总体目标,通过对符合条件的旱地进行提质改造,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加速土壤熟化提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土壤肥力保护,

有效提高耕地产能,缓解我市保护耕地和占补平衡的压力,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加快发展我市的农业现代化,增加粮食综合产能,为我市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二、任务目标 根据我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X—X年“旱改水”立项及用地规模等情况,确定各县(市、区)X—X年实施50310亩“旱改水”项目。其中:X年实施40350亩并通过竣工验收;X—X年实施9960亩并通过竣工验收。具体任务如下:扶绥县11370亩(其中X年9096亩,X-X年2274亩)、大新县4515亩(其中X年3612亩,X-X 年903亩)、天等县4020亩(其中X年3216亩,X-X年804亩)、宁明县9090亩(其中X年7272亩,X-X年1818亩)、龙州县6135亩(其中X年4908亩,X-X年1227亩)、凭祥市510亩(其中X 年510亩)、江州区14670亩(其中X年11736亩,X-X年2934亩)。 三、责任分工 (一)项目责任主体。 项目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为项目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旱改水”项目,按照目标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开拓创新助推项目建设,支持鼓励“以奖代补”方式实施“旱改水”项目。 (二)项目实施主体。 项目实施主体由项目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实施主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看到论文标题,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查百度百科可知其定义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什么又是美丽中国”呢?查百度百科又可知其定义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是的,以上两个观点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五位一体”的新提法,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决策,也是一种无比美好的“中国梦”。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党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十七大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的章程。通过对比,今年十八大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成就,让百姓能充分享受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 十八大报告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美丽中国”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共生”。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繁荣昌盛,自然生态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人民得以美好“栖居”。其次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不仅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且自然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好保护,真正做到青山绿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再次应该是人的生存权与环境权的有机“统一”。“美丽中国”的提出使我国第一次将在美好环境中生活作为人民生存之要义加以明确,从而将环境权纳入生存权之中,使得两者得以统一,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面临着从低端发展到高端创新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的发展,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即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