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 习 题2014.6(1) 2

复 习 题2014.6(1) 2

复  习  题2014.6(1) 2
复  习  题2014.6(1) 2

复习题

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奥氏体与渗碳体均为面心立方晶格。×

2、F与P是亚共析钢中室温时的主要组成相。×

3、金属的加工硬化是指金属在塑性变形后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4、钢淬火时的冷却速度越快,马氏体的硬度越高。×

7、当把亚共析钢加热到Ac1和Ac3之间的温度时,将获得由铁素体和奥氏体构成的两相组织,在平衡条件下,其中奥氏体的碳含量总是大于钢的碳含量。√

8、在铁碳合金平衡结晶过程中只有成分为4.3%C的铁碳合金才能发生共晶反应。×

9、20钢比T12钢的碳含量要高。×

10、再结晶能够消除加工硬化效果,是一种软化过程。√

11、过共析钢中,网状渗碳体的存在使钢的硬度和塑性均上升。×

12、正火是将钢件加热至完全奥氏体化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13、65Mn是合金调质结构钢。×

14、回火索氏体的性能明显优于奥氏体等温冷却直接所得到的片层状索氏体的性能。√

15、T10A和60号钢均属于高碳钢。×

16、晶体缺陷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能引起晶格畸变。√

17、位错是实际金属晶体的一种面缺陷。×

18、体心立方晶格的致密度为74%。×

19、塑性变形指的是外载荷撤销后变形不能恢复的变形。√

20、当过冷度较大时,纯金属晶体主要以平面状方式长大。×

21、室温下,金属晶粒越细,则强度越高、塑性越好。√

22、一般来说,钢的强度高于铸铁的强度。√

23、65Mn的淬透性比65号钢的淬透性差。×

24、从C曲线中分析可知,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在A1-550℃的范围内发生贝氏体转变。×

29、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是一种扩散型转变。×

30、60钢比T12钢的碳含量要高。×

31、标识为100HBS的材料硬度大于标识为60HRC的材料硬度。×

32、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当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体积要收缩。×

33、再结晶过程是有晶格类型变化的结晶过程。×

34、当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冷却发生珠光体转变时,温度越低,其转变产物组织越粗。×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铁素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奥氏体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

方。

2、细化晶粒可以通过增大过冷度和加入变质剂两种途径实现。

3、在金属学中,通常把金属从液态过渡为固体晶态的转变称为结晶而把金属从一种固态晶体结构过渡为另一种固态晶体结构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构转

变。

4、共析成分的铁碳合金室温平衡组织是珠光体其组成相是铁素体和渗碳体。

6、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8、金属材料热加工和冷加工划分是以再结晶温度为界限的。已知铁的T再=600℃,铅的T再=-33℃,那么在室温下,铁的变形加工称为冷加工,铅的变形加工称为热加

工。

10、HT200牌号中“HT”表示灰口铸铁,数字”200”表示最低抗拉强度。

1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呈羽毛状状,而下贝氏体则呈针状状。

12、金属凝固时,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间的差值称为过冷度,冷却速度愈大,凝固时过冷度就愈。

13、奥氏体是_____C在γ-Fe______ 的间隙固溶体,马氏体是C在α-Fe 的过饱和固溶体。

14、合金钢的______淬透性_______比碳钢大,其原因是大部分合金元素都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____降低______。

15、按碳的质量分数对碳钢进行分类,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

三类。

16、QT600--3牌号中“QT”表示球墨铸铁,数字”600”表示最低抗拉强度,”3”表示延伸率。

17、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根据含碳量的多少,马氏体的组织特征有板条状状、和针状状

其中板条状的力学性能要好。

18、衡量金属材料的塑性好坏有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两个参数。

20、铸铁中的石墨有球状、团絮状和片状、蠕虫状等四种。

21、共晶成分的铁碳合金室温平衡组织是莱氏体,其组成相是奥氏体和渗碳体。

三、单项选择:

1、制造弹簧应选用:1-10、cabcb,abccb,11-16、cdcacb

a. T12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

b. Cr12MoV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

c. 65钢经淬火后中温回火。

2、为消除T12钢中的网状碳化物, 选用的热处理为。

a. 球化退火

b. 正火

c. 调质处理

d. 回火

3、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是:

a、非扩散型转变

b、扩散型转变

c、半扩散型转变

4、钢经调质处理后获得的组织是

a、回火马氏体

b、回火屈氏体

c、回火索氏体。

5、淬硬性好的钢

a、具有高的合金元素含量

b、具有高的碳含量

c、具有低的碳含量。

6、制造手用锯条应选用

a. T12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

b. Cr12MoV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

c. 65钢经淬火后中温回火。

7、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相同。

a、溶质

b、溶剂

c、不同于溶剂和溶质的其它晶型

d、a、b、c都有可能

8、T10钢的含碳量为

a、0.10%

b、10.0%

c、1.0%

d、0.01%

9、钢的回火处理是在:

a、退火后进行

b、正火后进行

c、淬火后进行。

10、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右移,钢的淬透性将:

a、降低

b、提高

c、不改变。

11、挖掘机的挖斗要求表面具有高耐磨性和高的疲劳强度,最好应选用:

a、20CrMnMo

b、65Mn

c、ZGMn13

d、T8

12、铁碳合金中,随着碳质量百分数的增加,硬度增加,强度。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13、铁素体的机械性能特点是:

a、低塑性、高强度

b、高塑性、高强度

c、高塑性、低强度

d、低塑性、低强度

14、钢经低温回火处理后获得的组织是:

a、回火马氏体

b、回火屈氏体

c、回火索氏体。

15、0Cr18Ni9Ti不锈钢中的含Cr量为:

a、0.18%

b、1.8%

c、18%。

16、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温度区间等温转变时,所形成的组织是:

a、索氏体

b、下贝氏体

c、上贝氏体

d、珠光体。

四、名词解释题

1、固溶强化在合金中,随溶质原子的加入发生晶格畸变,形成固溶体使金属强度和硬度提高的现象

2、热硬性(红硬性)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钢经淬火后,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硬度降低,但在加入了较多的合金元素的情况下(高合金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钢仍可保持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3、调质处理钢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淬火+高温回火=是淬火加高温回火的双重热处理,其目的是使工件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4、加工硬化金属塑性变形时,随变形度的增加,强度和硬度升高,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

5、马氏体碳原子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6、变质处理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

7、冷加工冷加工是指在低于再结晶温度下使金属产生塑性变形的加工工艺,如冷轧、冷拔、冷锻、冲压、冷挤压等。冷加工变形抗力大,在使金属成形的同时,可以利用加工硬化提高工件的硬度和强度。

8、相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他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9、残余奥氏体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马氏体转变结束后剩余的奥氏体。

10、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在930±10℃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定的钢中晶粒的大小。

11、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后形成的固相的晶格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的相同,这种相称为固溶体。

12、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的最高硬度。

13、奥氏体奥氏体是碳在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

14、铁素体铁素体是碳在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体心立方晶格。

15、同素异构转变由于条件(温度或压力)变化引起金属晶体结构的转变,称同素异构转变。

16、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7.钢的淬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c3(Ac1)+(30—50℃),保温一定的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以大于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快速冷却,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8,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727到912摄氏度之间以上40~6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去除材料的内应力,增加材料的硬度(若正火前为淬火件,则正火后硬度降低)。

19,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一般用于减低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

20,硬度: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称为硬度。固体对外界物体入侵的局部抵抗能力,是比较各种材料软硬的指标。

21,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强度是衡量零件本身承载能力(即抵抗失效能力)的重要指标。强度是机械零部件首先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22,刚度是指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是材料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一个象征。材料的刚度通常用弹性模量E来衡量。在弹性范围内,刚度是零件荷载与位移成正比的比例系数,即引起单位位移所需的力。它的倒数称为柔度,即单位力引起的位移。刚度可分为静刚度和动刚度。

五、问答题

1、试各举出一类钢材,说明通过热处理方法,可在室温下得到下列组织。

①粒状珠光体②针状马氏体③回火索氏体④回火马氏体

答题要点:液体金属中加入孕育剂或变质剂,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的处理方法。

粒状珠光体:T12A等过共析钢,球化退火

针状马氏体:65等高碳钢,淬火

回火索氏体:45等调质钢,调质处理

回火马氏体:T10等工具钢,淬火+低温回火

2、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有何异同。

答题要点:都是一种奥氏体,奥氏体: 碳在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过冷奥氏体: 处于临界点以下的不稳定的将要发生分解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M转变结束后剩余的奥氏体。

3、下列零件或工具用何种碳钢制造,说出其名称、至少一个钢号以及其热处理方法,手锯锯条、普通螺钉、车床主轴、弹簧钢。

答题要点:手锯锯条采用碳素工具钢制造,如T10A,采用淬火+低温回火普通螺钉用普通碳素结构钢制造,如Q235,在热轧状态下使用普通弹簧采用弹簧钢制造,如65Mn, 采用淬火+中温回火车床主轴中碳调质钢制造,如45,采用调质处理

4、用一根冷拉钢丝绳吊装一大型工件进入热处理炉,并随工件一起加热到1000℃保温,当出炉后再次吊装工件时,钢丝绳发生断裂,试分析其原因。

答题要点:冷拉钢丝绳是利用加工硬化效应提高其强度的,在这种状态下的钢丝中晶体缺陷密度增大,强度增加,处于加工硬化状态。在1000℃时保温,钢丝将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组织和结构恢复到软化状态。在这一系列变化中,冷拉钢丝的加工硬化效果将消失,强度下降,在再次起吊时,钢丝将被拉长,发生塑性变形,横截面积减小,强度将比保温前低,所以

发生断裂。

5、退火的方式主要有几种?各适用于哪些钢材?

常用的退火工艺有:

①完全退火。用以细化中、低碳钢经铸造、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过热组织。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

②球化退火。用以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高硬度。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40℃,保温后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珠光体中的片层状渗碳体变为球状,从而降低了硬度。

③等温退火。用以降低某些镍、铬含量较高的合金结构钢的高硬度,以进行切削加工。一般先以较快速度冷却到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奥氏体转变为托氏体或索氏体,硬度即可降低。

④再结晶退火。用以消除金属线材、薄板在冷拔、冷轧过程中的硬化现象(硬度升高、塑性下降)。加热温度一般为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50~150℃,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加工硬化效应使金属软化。

⑤石墨化退火。用以使含有大量渗碳体的铸铁变成塑性良好的可锻铸铁。工艺操作是将铸件加热到950℃左右,保温一定时间后适当冷却,使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

⑥扩散退火。用以使合金铸件化学成分均匀化,提高其使用性能。方法是在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并长时间保温,待合金中各种元素扩散趋于均匀分布后缓冷。

⑦去应力退火。用以消除钢铁铸件和焊接件的内应力。对于钢铁制品加热后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100~2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即可消除内应力。

球化退火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扩散退火用于高质量要求的优质高合金钢的铸锭和成分偏析严重的合金钢铸件;去应力退火用于铸件、锻件、焊接件、冷冲压件及机加工件;再结晶退火主要用于去除加工硬化。

6、对照Fe—Fe3C相图中回答,20钢、45钢、T8、T10钢在室温时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各是什么?

7、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试比较在下列铸造条件下铸件晶粒的大小:1)金属模浇注与砂型浇注;2)变质处理与不变质处理;3)铸成薄件与铸成厚件;4)浇注时采用震动与不采用震动。

答题要点:金属模浇注比砂型浇注晶粒细小;变质处理晶粒细小;铸成薄件的晶粒细小;浇注时采用震动的晶粒较细小。

8、何谓共晶反应、包晶反应和共析反应?试比较这三种反应的异同点。

答题要点:共晶反应:指一定成分的液体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成分和晶格均不相同的两种晶体的反应。包晶反应:指一定成分的固相与一定成分的液相作用,形成另外一种固相的反应过程。共析反应:由特定成分的单相固态合金,在恒定的温度下,分解成两个新的,具有一定晶体结构的固相的反应。共同点:反应都是在恒温下发生,反应物和产物都是具有特定成分的相,都处于三相平衡状态。不同点:共晶反应是一种液相在恒温下生成两种固相的反应;共析反应是一种固相在恒温下生成两种固相的反应;而包晶反应是一种液相与一种固相在恒温下生成另一种固相的反应。

9、指出下列名词的主要区别:1)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2)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3)加工硬化与变质处理;4)热脆与冷脆。

答题要点:1)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拆去后前者可恢复原来的形状及尺寸,而后者却不能。2)前者在断裂前产生了大量的塑性变形;且在正应力的作用下,金属晶体常发生脆性断裂;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则发生韧性断裂。3)前者是由于变形使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降低,后者使晶粒细化,使强度硬度提高,且塑性韧性增加。4)热脆:S在钢中以FeS形成存在,FeS会与Fe形成低熔点共晶,当钢材在1000℃~1200℃压力加工时,会沿着这些低熔点共晶体的边界开裂,钢材将变得极脆,这种脆性现象称为热脆。冷脆:P使室温下的钢的塑性、韧性急剧降低,并使钢的脆性转化温度有所升高,使钢变脆,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10、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

答题要点:①晶粒越细,强度硬度逾高,这是因为晶粒越小,单位面积上晶粒的数量越多,晶界的总面积越大,因晶界变形的抗力较大,所以整个金属的强度水平较高。②晶粒越细,塑性韧性逾好,这是因为晶粒数愈多,金属的总变形量可分布在更多的晶粒内,晶粒间的变形不均匀性减小,使塑性较好;晶界的影响较大,晶粒内部和晶界附近的变形量差减小,晶粒变形也较均匀,所以减小了应力集中,推迟了裂纹的形成和发展,使金属在断裂之前可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③由于细晶粒金属的强度较高,塑性较好,所以断裂时需要消耗较大的功,所以韧性较好。

二语习得复习题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P19)(1)。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 论初创阶段。在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当时站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2)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发展的阶段。 偏误分析应运而生,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一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二是克拉伸的“监控模式”等(3)上世纪80 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受其他学科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如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等。 2.语言输入观P18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 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否定学习者内在因素的作用。(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3)“互动论”的观点。Elis认为,在互动论的旗帜下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3.学习策略的含义P30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 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学习策略的分类P306:(一)Skehan(1989)的分类:1.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1)主动参与策略(active task approach)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并参与练习活动,反映积极。(2)解释与确认策略(clar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学习者利用查字典和意译的方式,获得词语等的应用实例,并从句子里确认词语等的意义。 2.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1)跨语言比较策略学习者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推论出二者的同和异。(2)归纳策略对语言形式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一定规律。 3. .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1)监控策略学习者验证自己的假设,自我纠正,注意错误产生的原因。(2)自我评价策略根据精确性和完整性来检验自己语言学习的成果。(二)O’Malley等(1987)的分类:O’Malley等根据信息加工模型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认知策略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的分析、转换或综合以解决问题。这些策略都具有认知处理的功能。(1)重复策略学习者通过练习和不出声的复述,反复模仿语言结构。(2)记笔记策略学习者把口头呈现的的重要的语言点记录下来。(3)关联策略学习者把新信息和记忆里的旧信息相联系。 2.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知识,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来管理语言学习。这类策略具有执行功能。(1)直接注意策略学习者对语言输入里的某些方面进行集中注意,从而忽略干扰事物。(2)自我管理策略学习者了解哪些条件可以有助于学习,并可以自己创造安排这些条件。 3.社会/情感策略学习者自己选择与其他学习者或目的语者进行接触的方式。(1)合作策略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并共同分享信息,模仿语言行为。(2)要求解释策略学习者向教师或目的语本族语者要求重复、意译和解释某种语言现象。(三)Oxford 的分类 学习策略直接策略记忆/认知/补偿策略 简介策略元认知/情感/社会策略 Ellis认为Oxford的分类是最好理解的1.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进行心理操作。2.简介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

土木工程材料期末试题及答案

《土木工程材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亲水材料 2、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3、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 4.合理砂率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25分) 1、水泥的水化反应和凝结硬化必须在()的条件下进行。 2、新拌砂浆的和易性包括()和()两方面。 3、Q235-A.Z牌号的钢中,符号Q表示()。 4、合理砂率实际上保持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和()的最小砂率。 5、钢材的热处理方法有()、()、()、()。 6、材料的耐水性用()来表示。 7、硅酸盐水泥适用于()的混凝土工程。 8、配制混凝土时,若水灰比()过大,则()。 9、砂浆的保水性用()表示。 10、普通碳素钢按屈服点、质量等级及脱氧方法分为若干牌号,随牌号提高,钢材 ()。 11、()含量过高使钢材产生热脆性。 12、材料的体积吸水率()与质量吸水率()存在如下关系:() 13、在100g含水率为3的湿砂中,水的质量为()。 14、普通混凝土破坏一般是()先破坏。 15、砂浆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16、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宜选用()水泥。 17、矿渣硅酸盐水泥与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比较,二者()不同。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常用的炼钢方法有转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电炉炼钢法三种。() 2.抗压性能是建筑钢材的重要性能。() 3.洛氏硬度一般用于较软材料。() 4、道路水泥、砌筑水泥、耐酸水泥、耐碱水泥都属于专用水泥。() 5、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以边长150㎜的正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其集料最大粒径为40㎜。() 6、混凝土外加剂是在砼拌制过程中掺入用以改善砼性质的物质,除特殊情况外,掺量 不大于水泥质量的5%() 7、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含有少量游离氧化镁,它水化速度慢并产生体积膨胀,是引起 水泥安定性不良的重要原因() 8、凡细度、终凝时间、不溶物和烧失量中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时,称为废品水泥() 9、砼配合比设计的三参数是指:水灰比,砂率,水泥用量。() 10、按现行标准,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超过45 min。() 四、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在土木工程中普通混凝土有哪些主要优点?

操作系统期末试卷(含答案)79149

操作系统复习题1 一、判断题 1.分时系统中,时间片设置得越小,则平均响应时间越短。() 2.多个进程可以对应于同一个程序,且一个进程也可能会执行多个程序。() 3.一个进程的状态发生变化总会引起其他一些进程的状态发生变化。() 4.在引入线程的OS中,线程是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 5.信号量的初值不能为负数。() 6.最佳适应算法比首次适应算法具有更好的内存利用率。() 7.为提高对换空间的利用率,一般对其使用离散的分配方式。() 8.设备独立性是指系统具有使用不同设备的能力。() 9.隐式链接结构可以提高文件存储空间的利用率,但不适合文件的随即存取。() 10.访问控制矩阵比访问控制表更节约空间。() 二、选择题 1.在设计分时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A);在设计实时操作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B);在设计批处理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C)。 A,B,C :(1)灵活性和适应性;(2)交互性和响应时间;(3)周转时间和系统吞吐量;(4)实时性和可靠性。 2.对一个正在执行的进程:如果因时间片完而被暂停执行,此时它应从执行状态转变为(D)状态;如果由于终端用户的请求而暂停下来,则它的状态应转变为(E)状态;如果由于得不到所申请的资源而暂停时下来,则它的状态应转变为(F)状态。D,E,F:(1);静止阻塞(2);活动阻塞(3);静止就绪(4);活动就绪(5)执行。 3.我们如果为每一个作业只建立一个进程,则为了照顾短作业用户,应采用(G);为照顾紧急作业用户,应采用(H);为能实现人机交互,应采用(I);而能使短作业、长作业和交互作业用户满意时,应采用(J)。 G,H,I,J:(1);FCFS调度算法(2);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3)时间片轮转算法;(4)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5)基于优先权的剥夺调度算法。 4.由固定分区发展为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的主要推动力是(K);由分页系统发展为分段系统,进而发展为段页式系统的主要动力分别是(L)和(M)。 K,L,M:(1)提高内存利用率;(2)提高系统吞吐量;(3)满足用户需要;(4)更好地满足多道程序进行的需要;(5)既满足用户需求,又提高内存利用率。 5.在存储管理中,不会产生内部碎片的存储管理方式是(N);支持虚拟存储器,但不能以自然的方式提供存储器的共享和存取保护机制的存储管理方式是(O)。 N:(1)分页式存储管理;(2)分段式存储管理;(3)固定分区式存储管理;(4)段页式存储管理。 O:(1)段页式存储管理;(2)请求分区页式存储管理;(3)请求分段式存储管理;(4)可变分区存储管理;(5)固定分区存储管理;(6)单一连续分区式存储管理。 6.磁盘调度主要是为了优化(P),下列算法中能避免磁盘粘着的现象的是(Q)。P:(1)寻道时间;(2)旋转延迟时间;(3)传输时间。 Q:(1)SSTF;(2)FCFS;(3)SCAN;(4)CSCAN;(5)FSCAN。 7.文件系统中,目录管理最基本的功能是(R),位示图的主要功能是(S),FAT 表的主要功能是(T)。 R,S,T:(1)实现按名存取;(2)提高文件存储空间利用率;(3)管理文件存储器的空闲空间;(4)指出分配给文件的盘块(首个盘块除外)的地址;(5)管理文件存储器的空闲空间,并指出分配给文件的盘块(首个盘块除外)的地址。 8.文件系统采用多级目录结构,可以(U)和(V)。 U,V:(1)缩短访问文件存储器时间;(2)节省主存空间;(3)解决不同用户文件的命名冲突;(4)方便用户读写文件;(5)提高检索目录的速度。9.计算机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安全包括(W)、(X)和(Y)三个方面,其中程序被删除属于(W)方面的威胁,数据被非法截取属于(X)方面的威胁,消息被更改属于(Y)方面的威胁。 W,X,Y:(1)保密性;(2)完整性;(3)可用性;(4)方便性。 三、填空题 1.操作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1)和(2),最主要的任务是(3)。 2.引入进程的主要目的是(4),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是(5)。 3.(6)是指通过破坏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来防止死锁的发生。引起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中,(7)是不应该被破坏的,但对某些特殊的资源(如打印机),该条可通过(8)来破坏;而其他能被破坏的三个必要条件分别是(9)、(10)和(11)。 4.虚拟存储器管理的基础是(12)原理,在请求分页管理方式中,页表中的状态位用来只是对应页(13)修改位用来只是对应页(14),引用位则是供(15)使用;而在请求分段系统还增加了增补位,它用来指示(16)。 5.设备驱动程序是(17)与(18)之间的通信程序如果系统中有3台相同的单显和2台相同的彩显则必须为它们配置(19)种设备驱动程序 6.廉价磁盘冗余阵列可组成一个大容量磁盘系统,它利用(20)技术来提高磁盘系统的存取进度,而利用(21)技术来增加磁盘系统的可靠性 7.包过滤防火墙工作在(22)层,采用代理服务技术的防火墙则工作在(23)层 8.UNIX文件系统对文件存储空间采用(23)分配方式,它通过(24)来管理空闲的文件存储空间。 四、问答题 1.假设某多道程序设计系统中有供用户使用的内存100k,打印机1台。系统采用可变分区管理内存:对打印机采用静态分配,并假设输入输出操作的时间忽略不计:采用最短剩余时间优先的进程调度算法,进程剩余执行时间相同时采用先来先服务算法;进程调度时机在执行进程结束时或有新进程到达时。现有一进程序列如下: 假设系统优先分配内存的低地址区域,且不需移动已在主存中的进程,请:(1)给出进度调度算法选中进程的次序,并说明理由。 (2)全部进程执行结束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请用信号量解决以下的过独木桥问题:同一方向的行人可连续过桥,当某一方向的行人必须等待:另一方向的行人必须等待:当某一方向无人过桥是,另一方向的行人可以过桥。 3.提高内存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 4.何谓脱机输入/输出技术? 5. 将目录文件当作一般数据文件来处理有什么优缺点? 操作系统复习题1答案 一、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错 9、对10、错 二、选择题 1、A :(2);B:(4);C:(3)。 2、D:(4);E:(3);F:(2)。 3、G:(2);H:(5);I:(3);J:(4)。 4、K:(1);L:(3);M:(5)。 5、N:(2);O:(2)。 6、P:(1)寻道时间;Q:(5)。 7、R:(1);S:(3);T:(5)。 8、U:(3);V:(5)。 9、W:(3);X:(1);Y:(2)。

工程材料复习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2.空位属于__________缺陷,晶界和亚晶界分别__________ 缺陷,位错属于_______________缺陷。 3.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4.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分布不同,可将固溶体分为_______________固溶体和_______________ 固溶体。 5.室温下Fe-Fe3C合金中的4种基本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6.常见的金属的塑性变形方式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7.钢的热处理工艺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个步骤组成的。 8.铁碳合金为双重相图,即_______________相图和_______________相图。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 20分) ()1.两种元素组成固溶体,则固溶体的晶体结构。 A.与溶质的相同 B.与溶剂的相同 C.与溶剂、溶质的都不相同 D.是两种元素各自结构的混合体 ()2.铸造条件下,冷却速度越大,则。 A.过冷度越小,晶粒越细 B.过冷度越小,晶粒越粗 C.过冷度越大,晶粒越粗 D.过冷度越大,晶粒越细 ()3.金属多晶体的晶粒越细,则其。 A.强度越高,塑性越好 B.强度越高,塑性越差 C.强度越低,塑性越好 D.强度越低,塑性越差 ()4. 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 A.冷却介质 B.碳含量 C.钢的临界冷却速度 D.其它合金元素 ()5.汽车、拖拉机的齿轮要求表面具有高耐磨性,心部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应选用。 A.45钢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B.45Cr调质 C.20钢渗碳、淬火+低温回火 D.20CrMnTi渗碳、淬火+低温回火 ()6.完全退火主要适用于。 A.亚共析钢 B.共析钢 C.过共析钢 D.白口铸铁 ()7.铸铁如果第一、第二阶段石墨化都完全进行,其组织为。 A. F+G B. F+P+G C. P+G D.Le+P+G ()8.对于可热处理强化的铝合金,其热处理方法为。 A.淬火 + 低温回火 B.正火 C.水韧处理 D. 固溶处理 + 时效 ()9.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

二语习得定义题

IV.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整理成简答或填空) 1. Ferdinand de Saussure 2. Textual function 3. The London School of Linguistics 4. Surface structure 5.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6.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 7. Innateness hypothesis III.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1. Applied linguistics 2. Interlanguage 3. Contrastive analysis 4. face validity 5. Error Analysis 1.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briefly.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behaviorist approach innateness approac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language aptitude: field dependence field independence learning strategies IV.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1. Interlanguage 2. Universal Grammar 3. contrastive analysis 4. Error Analysis 1.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briefly.. applied linguistics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audiolingual meth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esting achievement test validity reliability proficiency test subjective test objective test language aptitude test diagnostic test backwash effect II.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1. applied linguistics 2.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of language teaching 3. the direct method of language teaching IV.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1. Ferdinand de Saussure is a Swiss linguist who is often described as “father of modern linguistics”. The great work,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which was based on his lecture note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linguistics. Saussure’s idea on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sign, one the relational nature of linguistic units, on the distinction of langue and parole and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linguistics, etc. pushed linguistics into a brand new stage. 2. Textual function: The textual function is one of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language is composed of. I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language has mechanisms to make any stretch of spoken or written

(完整版)工程材料期末考试题

工程材料期末复习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机械设计时常用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两种强度指标。 2.若退火亚共析钢试样中先共析铁素体占41.6%,珠光体58.4%,则此钢的含碳量为约0.46%。 3.屈强比是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 4.一般工程结构用金属是多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的性能相同,这就是实际金属的各向同性现象。 5.实际金属存在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种缺陷。实际晶体的强度比理想晶体的强度低(高,低)得多。 6.根据组成合金的各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合金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 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固溶体的晶格结构同溶剂,其强度硬度比纯金属的高。 7.共析钢加热至Ac1时将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其形成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8.把两个45钢的退火态小试样分别加热到Ac1~Ac3之间和Ac3以上温度水冷淬火,所得到的组织前者为马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后者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二、判断改错题(对打√,错打“×”并改错,每小题1分,共10分)()1.随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高,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氏体减少,板条状马氏体增多。(×,片状马氏体增多,板条马氏体减少) ()2.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和过冷奥氏体分解时形成的屈氏体、索氏体,只是形成过程不同,但组织形态和性能则是相同的。(×,组织形态和性能也不同)()3.退火工件常用HRC标出其硬度,淬火工件常用HBS标出其硬度。(×,退火工件硬度用HBS标出,淬火工件硬度用HRC标出;)

()4.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所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当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体积发生膨胀。√; ()5.表面淬火既能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也能改善其心部组织与性能。 (5.×,表面淬火只能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与性能。) (√;)6.化学热处理既能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也能改善其心部组织与性能。 (√)7.高碳钢淬火时,将获得高硬度的马氏体,但由于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终止温度在0℃以下,故钢淬火后的组织中保留有少量的残余奥氏体。 ()8.为了消除加工硬化便于进一步加工,常对冷加工后的金属进行完全退火。 ×,进行再结晶退火; ()9.片状珠光体的机械性能主要决定于珠光体的含碳量。×,取决于珠光体的片间距; ()10.由于钢回火的加热温度在A1以下,所以淬火钢在回火时没有组织变化。×,尽管钢回火的加热温度在A1以下,但是淬火钢在回火时仍有组织变化。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钢在淬火后所得的组织是(A ) A.淬火马氏体 B.回火索氏体 C.回火屈氏体 D.索氏体 2.在淬火钢中,当含碳量增加到0.6%以后,随含碳量的增加,硬度增加缓慢, 这是因为( A ) A. 随含碳量的增加,残余奥氏体的量增多 B. 随含碳量的增加,片状马氏体的量增多 C. 随含碳量的增加,淬火内应力增大 D. 随含碳量的增加,非马氏体的量减少 3.若钢中加入的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左移,则将使钢的淬透性(B )

操作系统期末试题及答案

(答案在后面)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0 分) 评分人 1. 常见的I/O 控制方式有程序I/O 方式、中断I/O 控制方式、DMA I/O 控 制方式和 通道I/O 控制方式四种。 2. 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的两个基本接口是程序接口和用户接口。 3. 若在一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某作业的页表如下所示。已知页面大小为1024 字节,逻辑地址 (3082) 10转化得到的物理地址是6154 。 页号块号 0 2 1 3 2 1 3 6 4. 具有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和交互性特征的操作系统是分时操作系统。 5. 通道用于控制设备控制器与内存之间的信息交换。 6. 事务的最基本特性是。

7. 若盘块大小为4KB ,每个盘块号占 4 字节,在采用两级索引时允许的最大文件长度为 4GB 。 得分二、单选题(每题 2 分,共20 分) 评分人 1. 用磁带作为文件存贮介质时,文件只能组织成( )。 A. 顺序文件 B. 链接文件 C. 索引文件 D. 目录文件 2. 一作业8:00 到达系统,估计运行时间为 1 小时,若10:00 开始执行该作业,则其响应比是 ( C )。 A. 2 B. 1 C. 3 D. 0.5 3. 文件系统采用多级目录结构后,对于不同用户的文件,其文件名( C )。 A. 应该相同 B. 应该不同 C. 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 受系统约束 4. 死锁预防是保证系统不进入死锁状态的静态策略,其解决方法是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之一。下列方法中破坏了“循环等待”条件的是( D )。 A. 银行家算法 B. 一次性分配策略 C. 剥夺资源法 D. 资源有序分配法 5. 进程状态从就绪态到运行态的转化工作是由( B )完成的。 A. 作业调度 B. 进程调度 C. 页面调度 D. 设备调度

工程材料复习题

第二章材料的性能 、 解释下列名词: ⑴强度和刚度⑵塑性和韧性⑶屈强比⑷冷脆转变温度⑸断裂韧度 ⑹疲劳强度⑺蠕变⑻应力松弛⑼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⑽耐磨性 2、拉伸试样的原标距为50mm,直径为10mm,拉伸试验后,将已断裂的试样对接起来测量,若断后的标距为79mm,缩颈区的最小直径为4.9mm,求该材料的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的值。 3、用45号钢制成直径为30mm的主轴,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轴的弹性弯曲变形量过大,问是否可改用合金钢40Cr或通过热处理来减小变形量?为什么? 4、下列各种工件应该采用何种硬度试验方法来测定其硬度? (1)锉刀(2)黄铜轴套(3)硬质合金刀片 (4)供应状态的各种碳钢钢材(5)耐磨工件的表面硬化层 5、一根钢筋试样,其弹性模量E=210GPa, 比例极限бP=210 MPa, 在轴向力FP的作用下,测得轴向线应变ε=0.001,试求此时钢筋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如果继续增加拉力,使试样的轴向线应变达到0.08,然后再逐渐卸除载荷,测得残余线应变为0.075,试问未卸载时钢筋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多大? 6、当某一材料的断裂韧度K Ic=62MPa?m1/22a=5.7mm时,要使裂纹失稳扩展而导致断裂,需要多大的应力?(设Y=) 7、为什么疲劳裂纹对机械零件潜在着很大危险? 8、有两位工程师讨论疲劳破坏。一位说疲劳破坏是脆性的,而另外一位说疲劳破坏是韧性的,试讨论这两种观点的是与非。 第四章二元合金 1.比较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和机械混合物的晶格特征与性能特征。 2.现有A、B两组元,其熔点B>A,组成二元匀晶相图,试分析以下说法是否正确:(1)A、B两组元的晶格类型可以不同,但原子大小一定要相等; (2)其中任一合金K,在结晶过程中由于固相成分沿固相线变化,故结晶出来的固溶体中的含B量始终高于原液相中的含B量; (3)固溶体合金按匀晶相图平衡结晶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结晶出来的固溶体成分和剩余液相成分都不相同, 3.一个二元共晶反应如下:Lα0.15%B+β0.95B,求: (1)含0.50B的合金凝固后,α初和(α+β)共晶的相对量;α相与β相的相对量; (2)共晶反应后若β初和(α+β)共晶各占一半,问该合金成分如何? 4.已知A(熔点600℃)与B(熔点500℃)在液态下无限互溶;在固态300℃时A溶于B 的最大溶解度为30%,室温时为10%,但B不溶于A;在300℃时含B40%的液态合金发生共晶反应。现要求: (1)作出A-B合金相图; (2)填出各相区的组织组成物。 5.有形状、尺寸相同的两个Cu-Ni合金铸件,一个含90%Ni,另一个含50%Ni,铸后自然冷却,问哪个铸件的偏析较严重? 6.共析相图与共晶相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共析体和共晶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共析线附近反复加热和冷却,能否获得特别细密的组织。 7.为什么铸造常选用靠近共晶成分的合金?压力加工则选用单相固溶体成分的合金?8.指出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网状渗碳体之间有何异同? 9.碳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20%、0.40%、0.80%、1.30%的碳钢,自液态缓冷至室温后所得的组织有何不同?试定性地比较这四种钢的σb和HB。

SLA 二语习得重要问题总结

S L A期末考试提纲 Week 9 Chapter 1 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apter 2 Found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ART ONE: Definition: 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a term that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 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 2.Formal L2 learning: instructed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18786199.html,rmal L2 learning: SLA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s. 4.First language/native language/mother tongue (L1): A language that is acquired naturally in early childhood, usually because it i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a child’s family. A child who grows up in a multilingual setting may have more than one “first” language. 5.Second language (L2): In its general sense, this term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acquired after the first language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its specific sense, this term typically refers to an additional language which is learned within a context where it is societally dominant and needed for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other basic purposes. The more specific sense contrasts with foreign language, library language, auxiliary (帮助的,辅助的) language, and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 6.Target language: The language that is the aim or goal of learning. 7.Foreign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is not widely used in the learners’ immediate social context, but rather one that might be used for future travel or oth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or one that might be studied as a curricular requirement or elective in school with no immediate or necessary practical application. 8.Library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functions as a tool for further learning, especially when books and journals in a desired field of study are not commonly published in the learner’s L1. 9.Auxiliary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learners need to know for some official functions in their immediate sociopolitical setting. Or that they will need for purposes of wider communication, although their first language serves most other needs in their lives. 10.L inguistic competence: The underlying knowledge that speakers/hearers have of a language. Chomsky distinguishes this from linguistic performance. 11.L inguistic performance: The use of language knowledge in actual production.

工程材料期末试题及解答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工程材料按成分特点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又可分为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两类;非金属材料主要有无机非金属、有机非金属;复合材料是指。 2.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强度的主要判据有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强度和塑性可以用拉伸试验来测定;洛氏硬度测量方法简便、不破坏试样,并且能综合反映其它性能,在生产中最常用。 3.理解静拉伸试验过程和应力-应变曲线图。 二、判断题材料所受的应力小于屈服点σs时,是不可能发生断裂的。(×) 第二章 1 名词解释 晶体:指其原子(原子团或离子)按一定的几何形状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的物体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有意地向液态金属中加入某些变质剂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 各向异性:在晶体中,由于各晶面和各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不同,因而导致在同一晶体的不同晶面和晶向上的各种性能的不同形核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所产生的晶核 2 填空 三种常见的金属晶格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 晶体缺陷的形式包括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3 问答 1 简述形过冷度和难熔杂质对晶体的影响。 答:过冷度影响:金属结晶石,形核率和长大速度决定于过冷度。在一般的液态金属的过冷范围内,过冷度愈大,形核率愈高,则长大速度相对较小,金属凝固后得到的晶粒就愈细;当缓慢冷却时,过冷度小,晶粒就粗大。 难熔杂质的影响:金属结晶过程中非自发形核的作用王伟是主要的。所以某些高熔点的杂质,特别是当杂质的晶体结构与经书的晶体结构有某些相似时将强烈的促使非自发形核,大大提高形核率。 2 简述铸锭的组织结构特点。 答:铸锭是由柱状晶粒和等轴晶粒组成的,组织部均匀,不同形状的晶粒对性能由不同的影响。 3.凝固过程中晶粒度大小的控制。 答:主要有两种方法:1增大过冷度,2变质处理 第三章 1.金属塑性变形是在什么应力作用下产生的?金属的塑性变形有哪几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金属的塑性形变是在切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的。金属的塑性形变有滑移和孪生两种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1滑移是金属键一个个断裂,而孪生是孪生面上的键同时发生断裂;2孪生之后,虽然晶体结构为改变,但孪生的晶体的晶格位向已经发生改变。 2.塑性变形对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有哪些影响? 组织结构影响:当工件的外形被拉长或者压扁时其内部的晶粒的形状也被拉长或压扁。 性能影响:强硬度提高,塑韧性降低,电阻增加,耐腐蚀性降低 3.什么叫再结晶?再结晶前、后组织和性能有何变化? 当变形金属加热至较高温度,原子具有较大扩散能力时,会在变形最激烈的区域自发的形成新的细小等轴晶粒称为再结晶。再结晶前后组织上的变化是,在形变激烈能量高的地方形核。性能上的变

操作系统期末试题及答案

《操 作 系 统》 期 末 试 卷 很好地解决了“碎片”问题的存储管理方法是( A.页式存储管理 B.段式存储管理 C.静态分区管理 D.可变分区管理 多道程序设计是指(D ) A.在实时系统中并发运行多个程序 C.在一台处理机上同一时刻运行多个程序 D.在一台处理机上并发运行多个程序 设有3个进程共享同一程序段 而每次最多允许两个进程进入该程序, 若用PV 操作作同步机制,则信号量S 的取值范围为 ( A. 2, 1, 0, -1 B . 3, 2, 1, 0 C . 2, 1, 0, -1 , -2 10、在提供虚拟存储的系统中,用户的逻辑地址空间主要受( C A.内存空闲块的大小 B .外存的大小 C.计算机编址范围 11、 采用时间片轮转法调度是为了 ( ) ° A.多个终端都能得到系统的及时响应 B ?先来先服务c 优先数高的进程先使用处理器 D ?紧急事件优先处理 12、 () 必定会引起进程切换。 A. —个进程被创建后进入就绪态 B. 一个进程从运行态变成等待态 C. 一个进程从运行态变成就绪态 D ?一个进程从等待态变成就绪态 13、 操作系统根据() 控制和管理进程,它是进程存在的标志。 A.程序状态字 B .进程控制块 C ?中断寄存器 D ?中断装置 14、 ( B )存储管理方式提供二维地址结构。 A.固定分区 B.分段 C.分页 D.可变分区 15、 在进程管理中,当( )时,进程从阻塞状态变为就绪状态。 A ?进程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 B ?等待某一事件 C .等待的事件发生 D ?时间片用完 二、填空题(20*1分=20分) 1、 在单用户环境下,用户独占全机,此时程序的执行具有 _封闭性 _______ 和_可再现性_° 2、 对于信号量,在执行一次P 操作时信号量-1_ ;当其值为__<0__时,进程应阻塞。在执行V 操作时信号量的值应当_信号量+1 _;当 其值为_<=0__ 时,应唤醒阻塞队列中的进程。 3、 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分别是 、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分别是 __运行 _______ , _就绪_和_阻塞(等待)__° 4、 多道程序环境下的各道程序, 宏观上它们是—并行__运行,微观上是—串行_运行。 5、 在单CPU 系统中有 (n>1)个进程,在任一时刻处于就绪的进程最多是 _^1__个,最少是 __0 _______ 个。 6、 分区管理方案不能实现虚存的原因是 —作业地址空间不能大于存储空间 _ ° 7、 段页式存储管理中,是将作业分 _段__段___________ 内分—页 ______ 。分配以_页 _______ 为单位。在不考虑使用联想存储器快表的情况下, 每条访问内存的指令需要 _______ 3___访问内存。其中第_2_次是查作业的页表。 姓名 一、选择题(15*2分=30分) 在操作系统中,JCB 是指(A A .作业控制块B ?进程控制块 C ?文件控制块D ?程序控制块 并发进程之间(D ) A.彼此无关B.必须同步C.必须互斥 D.可能需要同步或互斥 运行时间最短的作业被优先调度,这种调度算法是( A.优先级调度 B ?响应比高者优先 C )° C .短作业优先 D .先来先服务 某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地址寄存器长度为 A. 210 B. 211 5、( D )是一种只能进行P 操作和V A ?调度B .进程C .同步D.信号量 在操作系统中,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 A.在同一时刻 B .一定在不同时刻 24位,其中页号占 C. 214 操作的特殊变量 ° C .在某一时间间隔内 14位,则主存的分块大小是(C )字节 D. 224 D ?依次在不同时间间隔内 B. 在分布系统中同一时刻运行多个程序 D . 1, 0, -1 , -2 )的限制。 D .页表大小

工程材料复习题知识讲解

一、填空题 1.材料的使用性能是指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能,主要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2.材料在外力去除后不能完全自动恢复而被保留下来的变形称为塑形变形。 3.纯铁在室温时为体心立方晶格,而加热至912℃以上则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 4.Fe-Fe3C相图反映了钢铁材料的组织随成分和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工程上为正确选材、用材及制定热加工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5.铁碳合金中的珠光体组织是由 F 和二次Fe3C 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6.把工件表层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快速冷却进行淬火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表面淬火。 7.主要用于制造要求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机械零件、一般需经调质处理后使用的合金钢称 为合金调质钢。 8.钢牌号“60Si2Mn”中,其中“60”表示 Wc=0.6% ,按用途这是一种合金弹簧钢。 9.工程上常用的特殊性能钢主要包括不锈钢和耐热钢两大类。 10.根据载荷作用方式不同,强度可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和抗扭强度等五种。 11.铸铁按碳存在形式分白口铸铁、灰铸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和麻口铸铁等。 12.钢的调质处理即淬火加高温回火。 13.冷变形后金属进行加热,当温度不太高时,金属内部的晶格畸变程度减轻,内应力降低,这个阶段称为回复。当加热到较高温度,不但晶粒内部晶格畸变增大,金属的位错密度增大,使变形的晶格逐步变成等轴晶粒,这一过程称为晶粒的细化。 14.铁碳合金相图是表示在极其缓慢的冷却的条件下,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的_ 组织状态随温度变化的图形。 15.常用的淬火缺陷有氧化与脱碳、过热与过烧、畸变与开裂和硬度不足与软点等。 16.过冷度是指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其表示符号△T 。 17.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和 _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18.合金结构钢与碳素结构钢相比,其突出优点是强度高,淬透性好。 19.表面淬火目的是提高表面硬度。 20.铸造按生产方法分为_ 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两大类。 21.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

《走进第二语言》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走进第二语言》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第一语言是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语言。 答案:错 2、按照克拉申的观点,习得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答案:潜意识 3、“中介语”这一概念是首先提出来的。 答案:塞林格 4、“石化”是指中介语形式没有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永久性停滞状态,常指“语言”的长久停滞状态。 答案:偏误形式 5、“迁移”概念最早是由学者提出来的。 答案:拉多 第2章单元测试 1、第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历史的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

到60年代,人们开始系统研究二语习得,其标志是___。 答案: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学习者语言获得了同自然语言相同的地位,人们开始转向对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其标志是和两种理论的提出。 答案:中介语理论、克拉申系列假说 3、偏误分析理论重新复苏的时代是。 答案: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 4、第二语言研究学者关于偏误分析的文章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偏误分析也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答案:科德 5、中介语也称为“语际语”或“过渡语”,是非本族语者产出的语言,是学习者形成的有关的系统化知识。 答案:目的语 第3章单元测试 1、普遍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 答案:乔姆斯基

2、乔姆斯基建立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体系的标志是1957年出版的《》一书。 答案:《句法结构》 3、乔姆斯基的《》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答案:《生成语法》 4、乔姆斯基理论中经常出现“UG”的概念,“UG”就是。 答案:普遍语法 5、乔姆斯基理论中经常出现“LAD”的概念,“LAD”就是。 答案:语言习得机制 第4章单元测试 1、句子“*老师,你媳妇工作在哪儿?”主要涉及到下面哪些范畴? 答案:准确性、得体性 2、迁移这一概念,是指个体将本族语言文化中的渗透到外国语言文化中去的二语习得现象。 答案:功能、分布、形式、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