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及构造运动表

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古生代开始的构造运动趋向于使用世界公认术语,分别为:

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orogeny)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东南西向的加里东造山带.传统的加里东运动仅指早古生代发生的造山运动,而且典型的造山运动时代应接近志留纪末期;有人主张加里东运动既包括造山运动亦包括造陆运动.史蒂勒(1924)和许多人均将此词用于一个造山时期——包括从奥陶纪到志留纪甚至更晚时期的一系列脉动,并划分出3个构造作用幕,即塔科尼幕(Taconian,奥陶纪与志留纪之间),阿登幕(Ardenian,志留纪内部)和伊利幕(Erian,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 由于劳伦古陆、冈瓦纳古陆和波罗的古大陆之间的艾佩塔斯洋(原始大西洋)闭合有关,而引起的早古生代造山运动.这个地壳遗迹在现今认为这次造山运动影响了格陵兰、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均可见到..

海西运动(Hercynian orogeny)

又称华力西运动(Variscan orogeny).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有人认为这一运动始于晚泥盆世,延续整个石炭纪.还有人认为这一晚古生代造山期包括整个石炭纪和二叠纪.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Wilhelm Hans Stille)1924年将此造山期划分为五个构造作用幕:布雷顿幕(Bretonian),晚泥盆世至泥盆纪末;苏台德幕(Sudetic),早、晚石炭世之间;阿斯图里幕(Asturian),石炭纪晚期,威斯特伐利亚期(Westphalian)和斯蒂芬期(Stephanian)之间;萨尔幕(Saalic)早、晚二叠世之间和普法尔茨幕(Pfalzian,Palatinian),二叠纪末.关于‘Hercynian'和‘Variscan'二术语的用法,在欧洲分为两派:德国地质学家用‘Hercynian'描述欧洲北西走向褶皱带,而没有赋予‘Hercynian'以时间概念,在讲时间时用‘Variscan';法国和瑞士的地质学家则把‘Hercynian'用于表示时间,因此说到阿尔卑斯山北部结晶岩块的时代时用‘Hercynian',而不用‘Variscan'.

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 (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现在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差别,如中国东部和东亚濒太平洋地区,其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具有自西向东愈

加强烈的演变规律,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具有长期性与多幕性相统一、渐进与激化相交替的特点,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次性.翁文灏(1927)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原意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翁文灏又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分别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谢家荣(1936,1937)分为5期,分别以前门头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岭台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黄汲清(1945)认为谢家荣的第一幕应属印支旋回,并将北京西山地区分为前九龙山组与髫髻山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3幕,后来(1960)黄汲清又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分为5期,并认为是中国东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的主要造山运动,甚至波及到中国西部.《中国地质学》(1999)把发生在侏罗—白垩纪阶段的燕山运动分为早、晚两期:中国东部,二者的划分系以辽西义县组、北京西山东岭台组以及时代与之相当的岩组之底界(为一较清晰广泛的构造运动界面)为界限,在各自的中期与末期又分别划分出2个区域性构造幕;中国西部,则划分为相当于侏罗纪阶段的与相当白垩纪阶段的早、晚两期,又进而划分出4个构造幕,与东部2期4幕的划分颇为近似.燕山期为中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乃至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重要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Himalaya movement)

1945年由黄汲清创用.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这一运动中,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青藏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因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成为湿润季风区.一般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分为3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青藏地区成为陆地,从而转为剥蚀区;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地壳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形成现代地貌格局.我国所有高山、高原现今达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上升的结果.

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c movement)

所谓新构造运动,是相对地史期间的构造运动而言的,其下限各家认识不一,有说上新世以来的叫新构造,有说第四纪以来的叫新构造(第四纪的下限认识也不一致,国外放在1.64Ma,中国现置于2.48Ma),有人则认为只有几千年或上万年,直接与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有关.

勘察成果整理资料

勘察成果整理

第七章勘察成果整理 勘察成果整理是在搜集已有资料后,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检验与监测所得各项原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反分析和勘察报告的编写。 第一节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取 一、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是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岩土工程设计的基础。评价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设计计算是否可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土参数选定的合理性。岩土参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评价指标,用以评价岩土的性状,作为划分地层鉴定类别的主要依据;另一类是计算指标,用以设计岩土工程,预测岩土体在荷载和自然因素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和变化趋势,并指导施工和监测。 工程上对这两类岩土参数的基本要求是可靠性和适用性。可靠性是指参数能正确反映岩土体在规定条件下的性状,能比较有把握地估计参数真值所在的区间。适用性是指参数能满足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的假定条件和计算精度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对主要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参数。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土体受到扰动的程度和试验标准。它涉及到两个问题: ①取样器和取样方法问题; ②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问题。 通过不同取样器和取样方法的对比试验可知,对不同的土体,凡是由于结构扰动强度降低得多的土,数据的离散性也显著增大。对同一土层的同一指标,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和标准发现,所获数据差异很大。 二、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 由于岩土体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以及参数测定方法、条件与工程原型之间的差异等种种原因,岩土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较大。故在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时,应在划分工程地质单元的基础上作统计分析,了解各项指标的概率系数,确定其标准值和设计值。 岩土参数统计分析前,一定要正确划分工程地质单元体。不同工程地质单元的数据不能一起统计,否则因不同单元体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差异较大而导致统计的数据毫无价值。由于土的不均匀性,对同一工程地质单元(土层)取的土样,用相同方法测定的数据通常是离散的,并以一定的规律分布,可以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分布密度函数来表示。

地质年代表及口诀记忆法

地质年代表 (Geological Time Scale) 地质时代、地层单位及其代号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Ma) 构造阶段 生物演化阶段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时间间距 距今年龄 大阶段 阶段 动物 植物 中国主要 地质、生物现象 全新世(Q 4/Q h ) Holocene 0.012 第 四 纪 (Q) Quaternary 人 类 出 现 约2-3 更新世(Q 1Q 2Q 3/Q p ) 2.48(1.64 ) Pleistocene 冰川广布,黄土生成 上新世(N 2) Pliocene 2.82 5.3 新近纪 (N) 注:1、表中震旦纪、青白口纪、蓟县纪、、长城纪,只限于国内使用;原来的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分别更名为古近纪和新近纪。 地史单位表 国际性 地方性 时间(年代)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时代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 宇 Eonthem 宙 Eon 界 Erathem 代 Era 系 System 纪 Period 上 Upper 晚 Late 中Middle 中 Middle 统Series 下Lower 世Epoch 早 Early 阶 Stage 期 Age 时带Chronozone 时Chron 群 Group 组Formation 段 Member 层 Bed 中新世(N 1) Miocene 18 23.3 西部造山运动,东部低 平,湖泊广布 渐新世(E 3) Oligocene 13.2 36.5 哺乳类分化 始新世(E 2) Eocene 16.5 53 蔬果繁盛,哺乳类急速 发展 12 65 ( 新阿尔卑斯阶段 ) 喜 马拉雅阶段 新 生 代 (Kz) Cenozoic 古近纪 (E) 哺 乳 古新世(E 1) Palaeocene 动 物 繁 盛 (我国尚无古新世地层 发现) 晚白垩世(K 2) 被 子 植 物 繁 盛 白垩纪(K) Cretaceous 早白垩世(K 1) 70 135(140) 造山作用强烈,火成岩 活动矿产生成 晚侏罗世(J 3) 中侏罗世(J 2) 侏罗纪(J) Jurassic 早侏罗世(J 1) 73 208 恐龙极盛,中国南山俱成,大陆煤田生成 晚三叠世(T 3) 联 合 古 陆 解 体 (老阿尔卑斯阶段) 燕 山 阶 段 中三叠世(T 2) 42 250 印支阶段 爬 行 动 物 繁 盛 中 生 代 (Mz) Mesozoic 三叠纪(T) Triassic 裸 子 植 早三叠世(T 1) 中国南部最后一次海侵,恐龙哺乳 类发育 物 繁 晚二叠世(P 2) 盛 二叠纪(P) Permian 早二叠世(P 1) 40 290 世界冰川广布,新南最大海侵,造山作用强烈 晚石炭世(C 3) 中石炭世(C 2) 石炭纪(C) Carbonifero us 早石炭世(C 1) 72 362(355) 两栖动物繁盛 气候温热,煤田生成,爬行类昆虫发生,地形低平,珊瑚礁发育 晚泥盆世(D 3) 蕨类 植物 繁盛 中泥盆世(D 2) 晚 古 生 代 (Pz 2) 泥盆纪(D) Devonian 早泥盆世(D 1) 47 409 印 支|海西阶段 海 西 阶 段 鱼类繁盛 无 脊 椎 动 物 继 续 演 化 发 展 森林发育,腕足类鱼类极盛,两栖类发育 晚志留世(S 3) 裸蕨 植物 繁盛 中志留世(S 2) 志留纪(S) Silurian 早志留世(S 1) 30 439 珊瑚礁发育,气候局部干燥,造山运动强烈 晚奥陶世(O 3) 中奥陶世(O 2) 奥陶纪(O) Ordovician 早奥陶世(O 1) 71 510 地热低平,海水广布,无脊椎动物极繁,末期 华北升起 晚寒武世(∈3) 中寒武世(∈2) Phanerozoic 显 生 宙 (PH) Palaeozoic 古 生 代 (Pz) 早 古 生 代 (Pz 1) 寒武纪(∈) Cambrian 早寒武世(∈1) 60 570(600) 海生 无脊椎 动物 繁盛 硬壳动物繁盛浅海广布,生物开始大 量发展 震旦纪(Z/Sn) Sinian 230 800 联 合 古 陆 形 藻 成 加 里 东 阶 段 裸露动物繁盛地形不平,冰川广布, 晚期海侵加广 新元 古代 (Pt 3) 青白口纪 200 1000 蓟县纪 400 1400 类 及 菌 类 繁 盛 真核生物出现中元古代(Pt 2) 长城纪 400 1800 普宁 阶段 沉积深厚造山变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 成 Precambrian 元 古 宙 (PT) Proterozoic 元 古 代 (Pt) 古元古代(Pt 1) 700 2500 (绿藻) 地 台 形 成 吕梁 阶段 新太古代(Ar 2) 500 3000 原核生出现 Archaean 太古宙 (AR) Archaeozoic 太古代 (Ar) 古太古代(Ar 1) 800 3800 早期基性喷发,继以造山作用,变质强烈,花 岗岩侵入 冥古宙(HD) 4600 2800 陆核形成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地壳局部变动,大陆开 始形成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 绪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 ①油气成因问题 ②油气成藏问题 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石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 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3.油田水 广义 : 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 13C1 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 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 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 非烃气体: 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 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 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 NaHCO3型、 Na2SO4型、 MgCl2 型、 CaCl2 型; 油田水主要为 CaCl2 型 NaHCO3型和 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 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 地层封闭性: CaCl2>NaHCO3>MgCl2>NaSO4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 储集层 :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 为储集层。 2, 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 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Q—单位时间内流体的通过岩石的流量,/s F—岩石的截面积, U—液体的沾度,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统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场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口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 2.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营运的实施过程中,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 第2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地球的构造 地壳(crust):由固体岩石构成,分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玄武岩层)。 地^(mantle):上地幔主要是硅氧,呈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主要是铁镁氧化物和硫化物。 地核(core):由铁银组成,密度大。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 地壳运动主要起因于地幔物质的对流 组成地壳的化学成分,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 0(49.13%)、Si、Al、Fc、Ca、Na、Mg... § 2.1主要造岩矿物 §2.1.1矿物的基本概念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 矿物(mineral):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行程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2.1.2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决泄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 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颜色:由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 自色:(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所组成的)矿物的本身的颜色 他色:某些杂质引起的颜色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造岩矿物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 具体又分为:①玻璃光泽②珍珠光泽③丝绢光泽④油脂光泽和树脂光泽⑤金刚光泽 ⑥土状光泽 透明度是指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矿物的硬度 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硬度是矿物的一个重要鉴左特征,鉴别矿物硬度时,是用两种矿物对划的方法来确左矿物的相对硬度。 由软到硬分十度,称为摩氏硬度汁: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解理和断口 解理一受外力作用,矿物能沿一泄方向破裂成平而的性质。 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或不完全解理 断口一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而以外方向破裂。

DZT ××××—2011(代替DZT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DZT ××××—2011(代替DZT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2011(代替DZ/T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 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ed Compilation and Study on Geological Data about Solid Mineral Exploration (征求意见稿) 2011-×-×发布201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多年来矿产勘查、开发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试行)》(地矿字〔1980〕290号)、《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的基础上,参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和《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199-2002)等18个矿种(类)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矿产资源储量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

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核工业地质局。 本标准起草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吐血整理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2.基本烈度:指在今后一定时间(一般按100年考虑)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 可能遇到的大烈度。它是由地震部门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地区地震地质条件等的综合最分析 给定的,对一个地区地震危险性作出的概略估计,作为工程抗震的一般依据。 3.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 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 4?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 渗流水力梯度。 5.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6.斜坡变形破坏: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 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 7.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 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8.RQD :岩石质量指标,RQD值越大,说明岩石性质越好 9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亦称喀斯特。

10.渗透稳定性:是指在渗流水作用下,其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危及岩土体的稳定。 11地面塌陷:是地面垂直变形破坏的另一种形式。它的出现是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其 地面表现形式是局部范围内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 12.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 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引用) 13.水库诱发地震:是指由于人类修建水库工程,水库畜水所引起的地震活动, 称为水库诱发地震。 14.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15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地基沉降、水库 渗漏等。 16滑坡:斜坡岩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动面(带)产生的向坡外以水平运动为主的运动或现象。 17振动液化:饱水砂、粉砂土在振动力的作用下,抗剪强度丧失的现象。 18卓越周期: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 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 期。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 19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性有所增强,这种 增强的溶 蚀效应叫做混合溶蚀效应。 21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或运动称为崩塌。

地质年代表(配图)岩石分类

宙代纪世距今年数生物的进化 显生宙新 生 代 第四纪Q 全新世1万 人类时代现代动物 现代植物更新世200万 第三纪 新N老E 上新世N2600万 被子植物和 兽类时代中新世N12200万 渐新世E33800万 始新世E25500万 古新世E16500万 中 生 代 白垩纪K亿 裸子植物和 爬行动物时代侏罗纪J亿 三叠纪T亿 古 生 代 二叠纪P亿 蕨类和 两栖类时代石炭纪C亿 泥盆纪D亿 裸蕨植物 鱼类时代志留纪S亿 奥陶纪O亿 真核藻类和 无脊椎动物时代寒武纪∈亿 隐生宙元 古 震旦纪Z 亿 亿 细菌藻类时代 亿 太 古 亿地球形成与化学进化期 >50亿太阳系行星系统形成期备注:白垩纪二叠纪震旦纪早晚世其它都为早中晚世

岩石分类:最常用的岩石分类方案就是: 火成岩(岩浆岩)——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顾名思义,就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分类比较复杂,一般可按沉积物质分为母岩风化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生物遗体沉积。 变质岩——顾名思义,就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 三大类岩石是可以通过各种成岩作用相互转化的,这也就形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 岩石可分三大类:1,岩浆岩{喷出岩}.2,沉积岩.3,变质岩. 1、岩浆岩主要有:花岗岩,安山岩,闪长岩,流纹岩,玄武岩辉长岩等等. 2、沉积岩主要有:石英砂岩,石灰砾岩,泥铁岩,白云岩,泥岩,石膏等. 3、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绿泥石片岩,千枚岩,大理岩,云母片岩等等 岩石硬度划分: Ⅰ最坚固最坚固、致密、有韧性的石英岩、玄武岩和其他 各种特别坚固的岩石。(f=20) Ⅱ很坚固很坚固的花岗岩、石英斑岩、硅质片岩,较坚固 的石英岩,最坚固的砂岩和石灰岩.(f=15) Ⅲ坚固致密的花岗岩,很坚固的砂岩和石灰岩,石英矿 脉,坚固的砾岩,很坚固的铁矿石.(f=10) Ⅲa 坚固坚固的砂岩、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黄铁 矿,不坚固的花岗岩。(f=8) Ⅳ比较坚固一般的砂岩、铁矿石(f=6) Ⅳa 比较坚固砂质页岩,页岩质砂岩。(f=5) Ⅴ中等坚固坚固的泥质页岩,不坚固的砂岩和石灰岩,软砾 石。(f=4) Ⅴa 中等坚固各种不坚固的页岩,致密的泥灰岩.(f=3) Ⅵ比较软软弱页岩,很软的石灰岩,白垩,盐岩,石膏, 无烟煤,破碎的砂岩和石质土壤.(f=2) Ⅵa 比较软碎石质土壤,破碎的页岩,粘结成块的砾石、碎 石,坚固的煤,硬化的粘土。(f= Ⅶ软软致密粘土,较软的烟煤,坚固的冲击土层,粘土质土壤。(f=1) Ⅶa 软软砂质粘土、砾石,黄土。(f= Ⅷ土状腐殖土,泥煤,软砂质土壤,湿砂。(f= Ⅸ松散状砂,山砾堆积,细砾石,松土,开采下来的煤. (f=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地质矿产部1980年颁布实施) 第一章总则 一、资料综合整理是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通过这一工作,编制出必要的综合图表,提出各种研究成果,以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并据以编制地质报告和科研报告。 二、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综合整理研究,才能把野外和实验室所获得的丰富感性认识,上升成为理性认识,逐步提高对区域及矿区地质矿产情况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客观地质规律办事,合理部署各项地质工作,及时提交合乎质量要求的地质报告,达到以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大的地质成果,多快好省地完成地质任务的目的。 三、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它贯穿于整个普查勘探工作的始终。在整个地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边调查施工、边整理资料、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交地质成果。按资料整理的程序、工作性质和时间要求可分为:当日资料整理,阶段性资料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以及报告编制时的资料整理。后者是在各项原始料齐备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编制出各种图件、表格和文字报告。 以上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经常性的资料综合整理整个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必须切实认真的抓好,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四、资料综合整理要注意点(矿区或矿点)与面(区域)的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要不断提高工作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为工作部署和指导普查勘探工作提供较可靠的地质依据。为此,大队与分队(工区)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应各有侧重。 分队是从事经常性综合整理工作的基本单位,要根据地质工作的任务,合理安排综合整理研究内容或课题,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区域或矿区(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矿产分布和赋存条件及成矿规律,矿石质量,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普查勘探方法和储量计算等方面的问题。有条件时也可对地质矿产理论问题作一些研究与探讨。 大队主要研究工作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分布规律,进行远景预测,搞好选区工作,指导普查勘探工作部署、提出地质工作规划,并根据实践结果进行修正补充,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有条件的大队还应对区内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问题进行专门性工作。 五、各地质大队要安排足够的力量和时间进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应在大队主

地质工作综合整理、综合研究

辽宁省地勘局2007地质培训班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 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DZ/T0079-1993) 一、目的任务 二、基本准则 三、野外地质资料系统整理 四、勘查过程中的综合研究 五、勘查报告编写前的最终综合整理

一、目的任务 1 系统整理、综合研究矿产勘查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用文字、表格和图件形式,阐明矿床特征,总结成矿条件及矿化富集规律,及时指导勘查工作,最终为编写勘查报告提供资料及图件。 2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程序可分为: 矿产勘查过程中的野外资料系统整理 勘查过程中的综合研究 勘查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

二、基本准则 1 必须贯穿于地质勘查工作的始终 边勘查、边整理及综合研究、边指导施工,及时提交报告。 2 三个结合: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要做到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现象相结合的原则。 3 民主 根据地质理论及实际资料,对客观地质体(事件)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探索和认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派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讨论或争鸣。在

二、基本准则 4 阶段性 分日、月、季及年终或阶段的整理研究;验收前的整理研究;最终编写报告前的综合整理。 5 审定 对有疑义的原始资料,必须会同当事人至现场复查或工程验证后,将其结果报请技术负责人审定后方能修正。综合研究成果一旦定稿,未经技术负责人批准不得修改。 6 质量检查 系统整理及综合研究成果,必须经过严格质量检查验收。

↓一、目的任务 ↓二、基本准则 ↓三、野外地质资料系统整理 四、勘查过程中的综合研究 五、勘查报告编写前的最终综合整理

地质年代表(最全版本)

:1、表中震旦纪、青白口纪、蓟县纪、、长城纪,只限于国内使用 地史单位表 国际性 地方性 地质时代、地层单位及其代号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Ma) 构造阶段 生物演化阶段 中国主要 地质、生物现象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时间间距 距今年龄 大阶段 阶段 动物 植物 Phanerozoic 显 生 宙 (PH) 新 生 代 (Kz) Cenozoic 第 四 纪 (Q) Quaternary 全新世(Q 4/Q h )Holocene 约2-3 0.012 联 合 古 陆 解 体 ( 新阿尔卑斯阶段) 喜马拉雅阶段 人 类 出 现 无 脊 椎 动 物 继 续 演 化 发 展 被 子 植 物 繁 盛 更新世(Q 1Q 2Q 3/Q p ) Pleistocene 2.48(1.64) 冰川广布,黄土生成 第 三 纪 (R) Tertiary 晚第 三纪(N) 上新世(N 2Pliocene 2.82 5.3 哺 乳 动 物 繁 盛 西部造山运动,东部低 平,湖泊广布 中新世(N 1Miocene 18 23.3 早 第 三 纪 (E) 渐新世(E 3Oligocene 13.2 36.5 哺乳类分化 始新世(E 2Eocene 16.5 53 蔬果繁盛,哺乳类急速发 展 古新世(E 1p alaeocene 12 65 (我国尚无古新世地层 发现) 中 生 代 (Mz) Mesozoic 白垩纪(K) Cretaceous 晚白垩世(K 2) 70 135(140) ( 老阿尔卑斯阶段) 燕 山 阶 段 爬 行 动 物 繁 盛 造山作用强烈,火成岩活 动矿产生成 早白垩世(K 1) 裸 子 植 物 繁 盛 侏罗纪(J) Jurassic 晚侏罗世(J 3) 73 208 恐龙极盛,中国南山俱成,大陆煤田生成 中侏罗世(J 2) 早侏罗世(J 1) 三叠纪(T) Triassic 晚三叠世(T 3) 42 250 中国南部最后一次海侵, 恐龙哺乳 类发育 中三叠世(T 2) 联 合 古 陆 形 成 印支|海 西阶段 印支阶段 早三叠世(T 1) Palaeozoic 古 生 代 (Pz) 晚 古 生 代 (Pz 2) 二叠纪(P) Permian 晚二叠世(P 2) 40 290 海 西 阶 段 两栖 动物 繁盛 世界冰川广布,新南最大 海侵,造山作用强烈 早二叠世(P 1) 蕨类 植物 繁盛 石炭纪(C) Carboniferous 晚石炭世(C 3) 72 362(355) 气候温热,煤田生成,爬行类昆虫发生,地形低 平,珊瑚礁发育 中石炭世(C 2) 早石炭世(C 1) 泥盆纪(D) Devonian 晚泥盆世(D 3) 47 409 鱼类 繁盛 森林发育,腕足类鱼类极 盛,两栖类发育 中泥盆世(D 2) 裸蕨 植物 繁盛 早泥盆世(D 1) 早 古 生 代 (Pz 1) 志留纪(S) Silurian 晚志留世(S 3) 30 439 加 里 东 阶 段 海生 无脊椎 动物 繁盛 硬壳动物繁盛 珊瑚礁发育,气候局部干燥,造山运动强烈 中志留世(S 2) 藻 类 及 菌 类 繁 盛 真核生 物出现 早志留世(S 1) 奥陶纪(O) Ordovician 晚奥陶世(O 3) 71 510 地热低平,海水广布,无脊椎动物极繁,末期华北 升起 中奥陶世(O 2) 早奥陶世(O 1) 寒武纪(∈) Cambrian 晚寒武世(∈3) 60 570(600) 浅海广布,生物开始大量 发展 中寒武世(∈2) 早寒武世(∈1) Precambrian 元 古 宙 (PT) Proterozoic 元 古 代 (Pt) 新元 古代 (Pt 3) 震旦纪(Z/Sn) Sinian 230 800 裸露动物繁盛 地形不平,冰川广布,晚 期海侵加广 青白口纪 200 1000 地 台 形 成 晋宁 阶段 沉积深厚造山变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 中元古代(Pt 2) 蓟县纪 400 1400 长城纪 400 1800 (绿藻) 古元古代(Pt 1) 700 2500 吕梁 阶段 早期基性喷发,继以造山作用,变质强烈,花岗岩 侵入 Archaean 太 古宙 (AR) Archaeozoic 太古代 (Ar) 新太古 代(Ar 2) 500 3000 原核生 出现 2800 陆核形成 古太古代(Ar 1) 800 38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冥古宙(HD) 4600 地壳局部变动,大陆开始 形成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中资料整理分析研究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中资料整理分析研究 张志军*1,李志国2,李爱勤3 (1.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有色勘察总院,河南郑州462000; 2.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河南郑州462000; 3.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河南郑州462000) 摘 要:以有色金属地质勘查资料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地质填图资料、物化探资料、水文地质资料、探矿工程资料及综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作者工作经验,提出研究建议。 关键词:地质勘查;资料;整理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16(2013)01—0159—02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中的资料包括野外勘查资料、前人研究成果及相关的数据、文字报告、图纸等,对该矿区进行地质研究意义重大,整理这些资料意义也就相应重大。在总结野外勘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图纸,分析测试数据,编写报告,可以大致查明该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规模与矿化特征,圈定矿脉带。大致了解该矿区地表主要矿脉带的产状、形态和分布情况,初步查明矿石结构、物质组分,初步了解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从而基本上查明该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物征,查明其矿脉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矿化富集规律,查明矿石有益、有害组分,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同时圈定矿脉,估算储量。 1 地质填图资料 提供综合整理的图件及资料,收集野外地质填图的草图、采样点位及相关数据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1~2条系统剖面和重要地质现象的标本、薄(光)片,结合野外特征系统观察补充描述,对其中有重要地质意义的重要标本,必要时应照相。将完工工程分批投绘到地形地质图上,对工程中揭露出的地质现象(地层界线、标志层、矿体界线、蚀变带、主要脉岩、断层)进行联结或修正,或布置浅部工程揭露,使地表与地下资料吻合。对采集的标本与样品分别进行不同的岩矿鉴定,分析其岩性、光性等。并辅以岩石化学分析,分析其氧化物成分,利用相关岩石化学分析岩石特征,如确定矿物成分、相关参数等。按照规定图式、内容,编制矿床(区)地形地质图,建立图幅资料。 2 物化探资料分析物化探资料的设计,如进行野外采样、布点,按照网度及比例尺进行布置,按照规范进行采样,并记录好样品号、样品属性。对化探数据进行分析,如果进行原生晕、次生晕,要进行层位、粒度实验,分析取样哪个层位比较适宜,然后采取标准的样品,进行加工、分析测试,然后通过不同的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成图分析,圈定异常范围,结合地质条件进行解译,完成报告;对物探数据,选择合适的方法,适合电法的选择电法,适合磁法的选择磁法,如EH4测试断层、采空区十分成功,但是水的干扰很大,另要及时成图,一般利用surfur软件,并同地质专家一起分析地质原因、解译,完成报告。 3 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对矿山可研性研究非常重要,可以涉及到选矿、尾矿库选址等,所以应系统检查补充原始编录资料。如水文地质图、钻孔水文地质柱状图、坑道水文地质图、坑道工程地质图等图件中的有关地层代号、矿体(层)编号、水质资料等,用以研究水的来源、水的特征等。 4 探矿工程资料 系统检查、补充原始资料,及时更新图件。如地层及代号、产状情况、矿体界线及编号、断层编号、推测隐伏断层、采样位置及样号;对岩石、矿石名称及内容补充或修正。将完工的探矿工程资料,投绘到有关的综合图件上(如地质图、采样平面图、中段地质图、剖面图、投影图等),对所取得的样品进行详细记录、保存,并进行系统的测试。坑探工程:列表计算各工程采样点的矿体厚度、品位;坐标及标高,在素描图上标明各类样品的采样 9 5 1 2013年第1期 西部探矿工程 *收稿日期:2012-10-10 第一作者简介:张志军(1972-),男(汉族),河南林县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找矿技术工作。

地质学整理

地质学复习提纲整理 绪论 质学:是指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面——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规律性。 将今论古”思维方法:它是指用现在观察到的自然规律去解释地史所发生的同类过程的一种历史比较的方法。 第一章、地球概述 第1节、地球表面特征 1、大陆架:指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是大陆在水下的自然延伸部分。 脊:一般海底的山脉叫海岭。贯穿洋盆,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岭,顶部有中央裂谷的叫洋脊或洋中脊。 弧: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火山列岛。 1、大西洋大陆边缘进一步划分: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基 2、海底地形的划分 形态: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即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和大小。南北两半球并不对称,北极凸出约10m,南极凹进约30m。 平均半径:6371千米 第2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重力异常:是指校正后实测值与计算值不一致的现象。 3、地温梯度:每向下加深100米所升高的温度叫地温梯度。 3、地表以下依温度的分布状况和热源的分层。 由表及里,可分为三层: 外热层——其地温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 。向下温度降低。 常温层——其地温等于或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温度。 内热层——常温层以下的温度层。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1、地壳平均密度:5.52g/cm3 4、地磁场三要素: 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的交角。 磁倾角——磁力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纬度越高,倾角越大,在磁极上为直角,赤道处为零。南半球—北针上倾为负,北半球—下倾为正) 地磁场强度:地球上某一点的磁场强度。 3、地壳浅处平均地温梯度。 地表至70km 2.5摄氏度左右 往下逐渐表小,约为0.5-1.2左右 第3节、地球的结构 4、软流层:超过400千米界限,波速逐渐上升,恢复正常,称该地震波速降低的低速

地质年代表整理

地质年代表整理

————————————————————————————————作者: ————————————————————————————————日期: ?

地质年代、地层单位及其代号 同位素年龄 (百万年Ma) 构造阶段生物演化阶段 中国主要地质、生 物现象 宙(宇) 代(界) 纪(系) 代号世(统) 代号时间 间距 距今 年龄 大阶 段 阶段动物植物 显生宙新 生 代 (K Z) Cennoz oic 第四纪 Q Quat er nary 全新世 Q4/Qh Holocene 约 2-3 0.0 12 联 合 古 陆 解 体 新 阿 尔 卑 斯 阶 段 (喜 马 拉 雅 阶 段) 人 类 出 现 无 脊 椎 动 物 继 续 演 化 发 展 被 子 植 物 繁 盛 (上、中、 下)更新 世 Q1、Q2、Q3 /Qp Pleistoce ne 2.4 8(1.6 4) 冰川广布,黄土形 成 新近纪 (晚第三 纪) N 上新世 N2 Pliocene 2.82 5.3 哺 乳 动 物 繁 盛 西部造山运动,东部 低平,湖泊广布 中新世 N1 Miocene 1823.3 古近纪 (早第三 纪) E 渐新世 E3 Oligocene 13.2 36.5 哺乳类分化 始新世 E2 Eocene 16.5 53 蔬果繁盛,哺乳类 急速发展 古新世 E1 Palaeocene 1265 我国尚无古新世地 层发现 中 生 代 白垩纪K Creta ceou 晚白垩世K270 135 (14 0) 联 合 古 老阿 尔卑 斯阶 爬 行 动 无 脊 椎 造山作用强烈,火 成岩活动矿产生成早白垩世K1裸

原始地质资料整理需要注意的细节

立卷归档基本要求: 一、归档的原始地质资料要齐全成套,每件内容要素构成应完整并符合地质工作规范要求,责任签署完备,应反映一项地质工作的全过程。 二、纸质文件要求: 1、报告正文、附件的幅面:A4幅;附图和附表幅面可为A4、A3幅面纸;图件折成手风琴式,图面朝里,责任栏(图签)朝外。不宜折叠的图件应平放或卷放,并可加图袋(筒)等档案装具。 2、成册(本)的原始地质资料应有封面、扉页、目录页及页码等,扉页应包含题名、责任人及完成时间等。装订不应使用易锈蚀及易老化的材料。单册厚度一般不宜超过20mm。 3、图件右下角应有图签,包括题名、图号、顺序号、责任人、完成时间等。 多拼的图件,在最后一张图的右下角应有图签,其余各张图可仅附图名、图号及顺序号;顺序号应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 4、野外记录应使用适于野外记录并利于长期保存的书写材料。对点号、岩层产状、地层代号、厚度、长度、面积、体积、坐标等重要数据,重要地质现象素描图及其他主要图件均应着墨。 5、原始地质资料应选用利于长期保存的优质载体(纸张、胶片等)。字迹材料要着墨牢固,不应使用圆珠笔、彩色笔等易褪笔迹的材料书写。要求书写工整,符号清晰,着色符合规范标准。 6、每一件原始地质资料应在右上角加盖档号章,图件在责任栏(图签)附近加盖档号章。 三、电子文件要求 1、每一项地质工作的电子文档以一个独立的子目录(一级子目录)臵于根目录下,子目录名即为该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档案的案卷号,该份电子文档的所有电子文件均臵于此子目录下。 2、在一级子目录下按卷内类别建立二级子目录,分别用于直接存放该

份电子文档相应类别所有的电子文件,二级子目录名为案卷号+类别代号; 上图表示: 333档电子档共有底类、测类和观类三种类型,其中底类有4册,底中的第4件中存有一个系统库。 3、同一案卷(或类目)的数据应存储在一张光盘内。若一张光盘空间不够,可存储在多张光盘上。 4、归档的电子文件的载体应 无划痕、斑点、霉变、变形等损伤, 应能在通用读取设备上正确读取 且不携带病毒。 5、电子文件所提供的信息应 齐全、完整、准确。电子文件一般 不加密,如果加密,应将密钥同时 归档。电子文件不宜压缩存储。 四、地质项目成果报告通过评 审并取得最终审查意见后,对该项 目的原始地质档案进行立卷工作, 并向上级地质档案部门申请验收, 并移交局档案馆。地质档案部门验 收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并发给原始地质资料归档验收的有关文件。 五、地质调查项目在项目提交终审前,应完成原始地质资料的整理工作,编制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提交评审专家组审定,确定需要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范。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Ⅰ) 宇(宙) 界 (代) 系 (纪) 统 (世) 阶(期)Ma 显生宇(宙) PH 新 生 界 (代) C Z 第四系 (纪)Q 全新统(世)Qh 更新统(世)Qp 新近系 (纪)N 上新统(世)N2 中新统(世) N1 古近系 (纪)E 渐新统(世) E3 始新统(世) E2 古新统(世) E1 中 生 界 (代) M Z 白垩系 (纪)K 上(晚)白垩统(世)K2 下(早)白垩统(世)K1 侏罗系 (纪)J 上(晚侏罗统(世)J3 中侏罗统(世)J2 下(早)侏罗统(世)J1 三叠系 (纪)T 上(晚)三叠统(世)T3 土隆阶(期) T32 亚智梁阶(期) T31 中三叠统(世)T2 待建 青岩阶(期) T21 下(早)三叠统(世)T1 巢湖阶(期) T12 殷坑阶(期) T11 古 生 界 (代) Pz 二 叠 系 (纪) P 上(晚)二叠统(世) P3 长兴阶 (期) P32 煤山亚阶(亚期) 葆青亚阶(亚期) 吴家坪阶 (期) P31 老山亚阶(亚期) 来宾亚阶(亚期) 中二叠统(世) P2 冷坞阶 (期) P24 茅口阶 (期) P23 祥播阶 (期) P22 栖霞阶 (期) P21 下(早)二叠统(世) P1 隆林阶 (期) P12 紫松阶 (期) P11 石 炭 系 (纪) C 上(晚)石炭统(世) C2 逍遥阶 (期) C24 达拉阶 (期) C23 滑石板阶 (期) C22 罗苏阶(期) C21 下(早)石炭统(世) C1 德坞阶 (期) C13 大塘阶 (期) C12 岩关阶 (期) C11 泥 盆 系 (纪) D 上(晚)泥盆统(世) D3 邵东阶 (期) D34 待建 锡矿山阶 (期) P32 佘田桥阶 (期) D31 中泥盆统(世) D2 东岗岭阶 (期) D22 应堂阶 (期) D21 下(早)泥盆统(世) D1 四排阶 (期) D14 郁江阶 (期) D13 那高岭阶 (期) D12 待建 志 留 系 (纪) S 顶(末)志留统(世)S4 上(晚)志留统(世)S3 中志留统(世)S2 安康阶(期) S21 下(早)志留统(世) S1 紫阳阶 (期) S13 南塔梁亚阶(亚期) 马蹄湾亚阶(亚期) 大中坝阶(期) S22 龙马溪阶(期) S21 0.01 2.60 5.3 23.3 32 56.5 65 96 137 205 227 241 250 257 277 295 320 354 372 386 410 438

工程地质试题及答案(3套综合整理)

综合测试试题 名词解释 1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2.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3.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4.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5.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1.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2.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3.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4.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1.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2.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 3.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渗流水力梯度。 4.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5.斜坡变形破坏: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 6.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渗流:地下水在岩 体、土体空隙中的运动 层流:地下水运动时,水质点有秩序地呈相互平行而互不干扰的运动 沉积岩:指地表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先期形成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由于不能满足某种工程建筑的要求,在建筑物的稳定、经济或正常使用方面常常发生的问题。包括地基稳定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 岩溶: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的改造和破坏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貌及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 岩体结构:把不同形态、规模、性质的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叫岩体结构。褶皱:岩层受构造作用后产生的弯曲变形。 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在地壳中受T、P、流体的影响发生变质而形成的岩石。坡积土:雨雪或雪水将高处的风碎屑物冲洗,顺坡向下搬运,堆积在较平缓的山坡或坡脚处形成的土。 阶地:当地壳相对上升时,河流的下蚀力加强,使原来的谷底、谷坡也相对抬升而河床 相对下切,经多次抬升,在现谷坡上形成台阶状地形选择题 1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和()两种。AC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