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属热胀冷缩说课稿

金属热胀冷缩说课稿

金属热胀冷缩说课稿
金属热胀冷缩说课稿

《金属热胀冷缩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是学生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很自然地想到的一个问题,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教材选用金属固体物让学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分为三个部分: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金属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许多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些固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2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的体积变化。

3、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

4、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如何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的变化现象。

教学过程这课教学安排我是这样想的。对于学生来讲听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一始我就采用了一段故事引入今天的学习,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铜球材料是研究金属热胀冷缩的好材料。

通过实验能清楚的看到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很能说明问题。所以我认为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进行实验很重要,当然正确使用酒精灯,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也很重要。

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反映在体积上,金属条的热胀冷缩的现象更多的反映在长度的变化和面积的变化上。由于小的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很难靠眼睛直接发现,教材上的方法我们几个科学老师尝试着去做发现根本看不出来。另外由于方法的不固定,材料很难准备,操作上安全上都有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上只进行了方法的选择,而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改为教师教具的演示。观察了两种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转入“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仅靠一两个事实下全称定义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仅要看他的科学知识的多少,更要看能不能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安排了寻找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例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海南省海口市义龙中学 罗长超 Joshua87899@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19162905.html,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 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 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 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 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怎样观 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 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 上套小气球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 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

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课时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难点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

五年级科学下册2.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教科版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围绕液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两个活动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探究水的冷缩,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最后一个实验是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醋、酱油等液体和水受热、遇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受冷有什么不同。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受冷、受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了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已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四、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 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 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A.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B. 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 有关的化学问题。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A.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 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 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 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条件是重点 运用金属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 液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 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引导─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 方法 2.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 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法:通过对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及与酸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置换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热胀冷缩名师教案 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 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一、单元构架及学情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6课。本单元共有8课,《热起来》《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前5课重点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6课、7课观察探究热传递现象,8课重点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本单元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观察的变化,即热现象。由此可见,学习本课时,学生对热现象中的热胀冷缩已经掌握,对热传递处于懵懂状态。所以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 二、内容及难点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热》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隐性的,所以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把隐性的热传递过程通过实验让它直观地显现出来。 三、目标及依据 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其次,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三,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据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目标确定了三条。 1.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法,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说课教案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化学实验为重要方法和手段,本章所涉及的实验和化学反应为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加强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和书写补了充感性认识的材料。 本章的知识内容分为单质、化合物和金属材料三大块。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的知识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这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的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也为今后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与水反应,会写方程式,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了解镁与水、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根据三种金属与水的反应现象推出金属性活动性越弱,与水反应的程度越弱这一规律。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了解钠、铁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协作意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 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设计中快乐,在探究中成长。 2.通过学习,认识化学知识在公共危险性事故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钠与水的反应。 教学难点: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研究物质的方法。已经知道金属的化学性质,能与酸、非金属等反应,知道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存在不足,对实验现象描述不清,解释不明;学生虽基础较差,但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三、说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小组交流讨论、自主构建新知、根据现象分析、归纳和总结。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有孩子说用热水烫。为什么烫了就能鼓起来呢?

最新《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下面我从教学分析、实验材料、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把我设计的这一课向大家汇报一下,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方面。 1、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热”主要研究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传递现象。通过第二课“给冷水加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将进一步研究水和其它液体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学生分析: 对于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头脑中早有了热胀冷缩这个概念。这堂实验课,重要的不在于得出科学结论,而是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掌握细致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论证假设、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改进实验装置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4、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水以及许多液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后体积会缩小,液体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②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改进实验装置和探究水、牛奶等液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使本节课有序有效的进行,我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平底烧瓶1个,玻璃细管1个,橡皮塞1个,量杯1个,量桶1个,水槽1个,高锰酸钾,暖瓶,记录表1张。 教师准备材料:“试管气球皮”实验装置、酱油、醋、牛奶、料酒、红茶、露露等液体。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这节实验课能有序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我事先准备好实验物品,先在办公室做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实验前让学生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小组分工明确,注意事项明确。在实验中让学生做到:规范操作实验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等观察完实验现象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在实验后我要求学生整齐地摆放好实验物品。总之,本堂实验课我力求围绕着“有序有效”来开展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二、小组讨论,改进装置。 三、自主探究,实验验证。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在第一个程序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前一节课“试管气球皮”的实验,然后,我往这2个杯子里倒入温度不同的热水,把这2个装满凉水的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时候学生发现两个气球皮都稍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与温度》中的教学内容。 二、实验器材 (一)自制探究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装置 (图1)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装置组成图 实验装置由树莓派、摄像头、补光灯、显示屏、酒精灯、支架以及利用python编写的是实验软件组成。(图1) (二)不同种类及形状的探究材料 分别有柱状、片状、球状的铜、铝、铁、钢四种金属作为探究材料。(图2) (图2)不同种类及形状的探究材料

(三)铜球过铁环的探究实验器材 (图3)铜球过铁环的探究实验器材 含有铜球、铁环、烧杯、酒精灯、湿抹布、火柴。(图3)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一)原教材实验不足: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铁路等奇怪的缝隙激发学生思考其存在的原因;活动二:通过观察铜球过铁环实验总结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但是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存在着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金属种类少,归纳不充分,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对科学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教材中只选用了铜球作为单一的研究对象,就让学生归纳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些牵强。 (2)研究对象形状单一,难以让学生对热胀冷缩有充分的认识。 所以整个活动过程只是一个定性的了解,而并非一个严谨的定量探究实验。 (二)改进与创新点: (1)创新探究活动内容 通过观察铜球过铜环的实验来引出学生对其他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形状是否会影响其热胀冷缩性质的思考及探究。 (2)创新实验器材与方法 ①创新金属种类和形态的选择,考虑到金属的热膨胀系数和学生对金属的熟悉程度以及价格,选择了钢、铜、铝、铁等四种金属进行实验。本课中我们主要是以金属的长度来标记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但对于同一种材料,不同规格与形态,对实验影响很大,为了确保非常明显的实验效果,我创新了对实验中金属形态的选择。 ②为了达到非常明显的实验效果,我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任何金属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的实验装置。主要是由酒精灯、铁架台、底板、支架、电子显微镜以及绘制软件组成,首先将金属片穿过卡槽固定在支架上,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赵庆莉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A.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B. 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C.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A.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 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3.在第五单元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 版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 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 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空气 》 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 生:有! 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师:你能把你的猜测说得具体一点吗 (多叫几位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师:可是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拓展思维,以及实验方法的指导,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以事实说话。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 1、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三个提示,先自己静静地思考1分钟,我们再交流。 生:思考1分钟 师:有没有谁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设计意图:“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虽然让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但是仅仅在这一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会全神贯注地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库。 2、小组合作,进入实验探究 /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那这节课我们先来试一种方法。 出示准备好的量杯,热水(红色)、冰水;气球、空矿泉水瓶、筷子、毛巾 实验记录单一“让学生在空烧瓶上画气球的变化”; 实验记录单二“让学生画想象中的空气微粒的变化” 师:同学们能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生:回答,教师做适当提示。 课件出示实验温馨提示: 分工合作、注意安全;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记录。 |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边实验,一边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一。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 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考官上午好,我是化学组号考生,我叫潘永坤。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二单元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教科版五年级下《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南阳市油田二中宋海明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于是便对气体是否也具备这样的性质,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本课将带领学生借助之前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对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并让学生亲身经历模拟物体“微粒”运动的游戏的过程,对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科学解释。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些研究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和技能,对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还具备一定的生活感知经验,但对于如何揭示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如何合理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却缺乏深入研究和了解。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教学策略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从“情境导入,引出主题→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课堂巩固、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学习“微粒”假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探究精神的落实。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②、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

空气的热胀冷缩讲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可行,都应该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很棒。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至于如何处理“游戏”和“微粒假说”之间的关系,就要视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

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教学策略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从“复习旧知,引出主题→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课堂巩固、拓展”,四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学习“微粒”假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探究精神的落实。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人教版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xxx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之后,继续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索。同时,本课题将为以后学习酸、碱、盐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求规律的学习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科学的精神。 依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重点是金属的性质。依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已掌握的知识,我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其次,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学习了铁和镁条与氧气的反应,已了解了一些金属的性质,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上: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自我分析问题、归纳反思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化学实验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小组交流、讲解点拨,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合作交流中不仅学到知识,还懂得会学知识。 接下来我将具体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通过PPT展示黄铜和黄金的图片,黄铜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价格却有天壤之别,因而常常有不法商人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鉴别它们。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样的情境设计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而然的进入了第二个环节:逐步深入、获得新知。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让学生打磨镁条、铝、铜,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会观察到镁和铝表面变暗,铜没有变化。再引导学生操作镁条、铝、铜在酒精灯上点燃的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官产到镁条燃烧,铝失去光泽,铜表面变黑。通过两组实验得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接着,在以“真金不怕火炼”的含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出,有些金属在高温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反应,例如金。进而,给学生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特别说明:该节课是在“热”这一单元前三节内容未进行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的。 一、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逐步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探究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 根据以上理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并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为载体,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直观仪器等教学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再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STS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尝试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科学核心概念。 二、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当中第四节课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未学完前三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对于内容中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作比较这一环节作删除处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如何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清泉学区南湖小学杜金兰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清泉学区南湖小学的杜金兰,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