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能够使幼儿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并且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使幼儿与他人更好地交往,有利于幼儿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幼儿分享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幼儿分享行为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以期对目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of individual, sharing behavior is a common social behavior. Culture shar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can make children adapt to social life, and comple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socializ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make children better with others to help children, base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lay a solid. Because of this,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Based on the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defini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hildren sharing behavior train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middle class children sharing behavior to help.

Key words: Infant; sharing behavior; training strategy

目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二)研究目的 (1)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1)

二、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

(一)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2)

(二)概念界定 (3)

1.分享 (3)

2.幼儿分享行为 (3)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与问题 (4)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 (4)

(二)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5)

1. 独占现象普遍,分享意识不足 (5)

2. 分享技巧欠缺,社交能力不足 (5)

3. 分享重视互惠,重物质轻精神 (6)

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7)

(一)注重幼儿的行为体验,树立良好的分享意识 (7)

(二)注重分享技能的传授,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7)

(三)注重同伴间精神分享,激发分享行为的动机 (8)

五、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变化,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而分享行为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它的作用则就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趋于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特殊的分享行为,如交换行为、赠予行为等。这些分享行为都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社会行为。我国对于个人道德水平的要求较高,积极鼓励个体社会性向正向发展,因此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要从小开始。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明确指出了要培养幼儿与人交往,并且懂得合作和分享。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也曾经提出了在实现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提到了友谊和爱心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内容。现如今,幼儿的社会性能力普遍较低,幼儿社会行为中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分享行为的缺失,成为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阻碍。这是由于城镇化的背景下,家庭一般都居住在小区,并且独门独户,再加上“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娇惯,让很多幼儿养成了“独占”、“独享”的想法。根据众多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幼儿的这种独享行为非常常见,首先分享意识就非常缺乏,从而造成了幼儿不良心理和行为的行为,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极为不利,此时就需要加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二)研究目的

目前,幼儿的“独享”想法和行为十分普遍,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本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以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希望能够在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文献研究法,另一种是观察法。具体地,文献研究法,为了完成本文的撰写工作等,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通过相应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等进行了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在对文献阅读的同时进行了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观察法,对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的幼儿分享行为进行观

察,将其作为本文研究分析的补充。

二、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分享行为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了较好的成果。W.Damon(1997)在其研究中就发现幼儿在分享方面如果做的比较好,那么他们在社会性问题以及帮助他人等方面就会表现出较好的能力;Ugure-Semin(1952)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在4岁到5岁之间时,他们的“吝啬”倾向将会达到顶峰。在上世纪80年代针对幼儿分享方面的研究表明,从婴儿的第二年时就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分享行为,到12个月大时,幼儿会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分享给他人,如会将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同伴玩。两三岁的幼儿会对产生伤心情绪的同伴产生同情的感受。不仅如此,他的研究还发现,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年龄越大的幼儿更倾向于向同伴分享;Gill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幼儿的分享行为不仅与年龄有关系,还与分享对象有着直接关系。比如对于一些不被幼儿所喜欢的同伴,6到8岁的儿童和9-11岁的儿童对其的分享倾向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根据实践调查表明,年龄较小的幼儿与年龄较大的幼儿相比更愿意对不被喜欢的同伴进行分享。到了90年代,国外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受到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影响,将研究角度开始从生态和文化中入手,认为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进入21世纪后,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更加细致化,如Alina Georgeta Mag(2011)以分享教育为主题,分别以家长和早期教师为例从而确定情感教育和培训计划,以实现共同教育的优良效果;Tehila Kogut (2012)细致分析了幼儿的分享行为,研究表明3岁到8岁之间的儿童分享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当孩子能够进行更多分享行为时,他们对于分享的满足感也就越高。Markus Paulus(2016)在研究中表明友谊与幼儿之间的需要相比更为重要,从而分析了社会关系以及他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2.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国内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最早始于80年代,与西方研究相比时间稍晚一些,最早进行的研究为幼儿的分享行为。岑国桢,刘京海(1988)的研究显示出儿童主要对需要的同伴进行分享,这种分享趋势在9岁时最为明显;郭忠

玲(1996)对3.5岁到5.5岁的幼儿进行的分享水平测试,幼儿自身所具有的分享物品数量与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分享物品的数量越多,幼儿更倾向于进行分享行为;王美芳(1997)利用自然观察的方式,发现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进行分享行为的也就越频繁。丁霞(2012)针对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进行相关培养研究,认为中班幼儿在分享意识和行为上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很多国内的学者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如李德显(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3岁时女孩的分享意识要优于男孩,杨爱莲(2004)也有类似的研究。高畅,单宝顺(2015)同样针对中班幼儿分享认知以及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在分享技巧上不足,分享时过分情调互惠,因此提出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如注重行为体验、精神分享、分享技能传授、激发分享行为等。

综合国内外对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研究表明,幼儿分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享行为上,对于分享意识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此外,在针对幼儿分享行为性别差异上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未来对于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也应该更倾向于实践性,提供切实可行的促进幼儿分享过程,促使幼儿相互沟通、支持,从而弥补教育中的缺陷之处。

(二)概念界定

1.分享

“分享”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定义为个体与他人共同进行使用和享受,而在商务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分享”的定义解释为与他人分着享受,享受的内容可以是欢乐、幸福,也可以是好处、益处等。该定义更侧重于幸福和欢乐等精神上的分享,对“好处”的揭示则是对人或者事物有利的因素以及使人所得而得到满意的事物。因此,可以将分享的概念认定为个体与他人共同享受,享受的内容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2.幼儿分享行为

幼儿分享的产生必定伴随着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所谓幼儿分享行为,指的就是幼儿分享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关键形式。幼儿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让他人使用和享受,或者是将所拥有的东西赠送给他人,亦或是将自己所感受的幸福和欢乐分享给他人,这些行为都属于幼儿分享行为。换言之,也就是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和享受的欢乐幸福与他人共同使

用或者享受。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在于让自己与他人都分享到拥有着的资源和心情,从而让自己与他人都从中获取益处。由于幼儿分享在内容上不仅包括物质上,还包括精神上的,所以,幼儿分享行为不仅包括了物质的分享行为,还包括了精神和情感的分享行为。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园观察中很难注意到幼儿的情感分享行为,它与物质分享行为存在一定相似性,而且为了更好地观察幼儿的分享行为,因此本文仅对幼儿的物质上的分享行为加以观察和分析。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与问题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

目前,社会各界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研究日益关注,力求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首先,幼儿分享行为的年龄差异。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大,尤其身处分享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独占”现象的趋势在不断降低。这是因为幼儿在年龄的增长下,智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除此之外,幼儿的道德水平、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幼儿在成长中越来越会感受到,“独占”这种利己性的行为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幼儿自身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另外,还有研究表明3岁到5岁的幼儿,他们的分享行为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一般来说,3岁幼儿在心智上成熟度不高,分享意识不足,同时也毫无分享技巧可言,社交能力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分享意识提高,分享行为日益增多。而5岁的幼儿除了拥有成为成熟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同时他们也拥有了成熟的物品拥有观,对于分享的对象也有自己的判断,此时的幼儿更倾向于向特定的对象实施分享行为;其次,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通过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幼儿普遍存在分享意识不足的现象,导致“独占”现象较多,但是由于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幼儿的这种“独占”的分享行为的出现比率逐渐降低。还有很多低龄幼儿智力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从而出现认为自我的分享行为是正确的现象。总而言之,整体上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还是非常乐观的,通过教师的鼓励以及引导,幼儿同伴之间的帮助,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效果日益良好。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不仅与年龄有关,还与幼儿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所以,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要方式,从而减少批评式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独占现象普遍,分享意识不足

通过笔者对幼儿园中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结果发现其中小红在玩玩具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独占”行为较为明显,尤其是幼儿所喜欢的玩具,这种“独占”行为的表现力更为显著。有各别的幼儿将玩具放在手中不愿意放下,而且对于幼儿同伴的东西却还总是想夺过来自己玩,一旦玩具拿不到,便会一直哭闹,有时甚至还会采用抢夺得方式处理问题。

情境1:幼儿园分享日活动开始的时候,很多幼儿都拿出了自己带来的玩具,但是没过一会就出现了幼儿间的争吵声,刚开始,仅仅是询问要求交换玩具的请求,得到另一个同伴的拒绝后,便出现了争吵,最后出现了抢夺的场景,被抢夺的幼儿没有抢回自己的玩具,伤心地哭着,嘴里还说着:“这是我的玩具,你快还给我”。

情境2:教师组织幼儿课外活动时,有些幼儿开始吃零食,其中小刚表现出非常的不自然,紧紧护住自己的书包,想吃的时候就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吃,并且还对其他的小朋友们说:“这都是我妈妈给我的准备的好吃的,都是我爱吃的,我要吃的饱饱的。”紧接着,教师问:“你吃饱了的时候,吃的东西还能那么多,怎么办呢?”此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等我饿的时候再吃,到时候就能吃完了。”然而这个孩子对于别人分享给他的食品,他都会欣然接受。

从上述情境1和情境2中,不难看出,幼儿对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事物的“独占”意识很强,对于其他幼儿同伴的东西或者是事物也有很大的占有欲望,并且对于别人的馈赠,乐意接受。这两名幼儿在访谈中都说到愿意与人分享,但是实际上遇到喜欢的东西和事物并不愿意分享,甚至出现了抵触行为,使得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意识不相符合。究其原因就是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不高,导致此时幼儿的分享认知不全面。大部分的幼儿分享意识不足,当询问他们为何不愿意分享时,回答多数为“不知道”。因此,幼儿的社会道德体系还未全面建立起来,进而导致分享意识的缺乏。一旦幼儿遇到喜爱程度的差异时,就会更倾向于实现自己的需求,此时就会产生“独占”的现象。

2. 分享技巧欠缺,社交能力不足

笔者进行了两个情境的调查,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幼儿愿意去分享自己的东

西或者食物,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分享,有时还会出现幼儿之间的不愉快。

情境3:小明带来了自己的玩具车,并且告诉老师这是带来和其他同伴一起来晚的,但是玩具带来当天,很多小朋友都想玩,但是小明只准让他们看,却不准他们去触摸,后来经过老师的劝导,小明才和其中一个小朋友交换了玩具。

情境4:小阳带来自己特别心爱的浣熊,同样也告诉老师这是带来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但是实际上,小阳和自己的小伙伴小亮的在玩耍时,小亮想玩她的小浣熊,但是被小阳拒绝了。此时,小雨主动提出:“我们将我们自己暂时不玩的娃娃给小亮玩吧”,然后小阳就、小亮、小雨等小伙伴一起玩起来了。

从上述情境3和情境4中都可以看出,小明和小阳都有分享物品的意愿,但是在实际的玩耍过程中,却提出各种原因去拒绝分享,从而导致与小伙伴的关系不太融洽。分析其一原因,可以认为是幼儿分享技巧的匮乏,其中小明虽然有分享的意识,但是却不知道该将玩具分享给谁,这么多小朋友,到底该给谁玩呢?还是就是小明不理解在分享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将会得到什么益处。而小阳的问题则是他同样也有分享意识,但是他在好朋友和一般朋友之间进行了抉择,小阳则更倾向于向好朋友进行分享。整体而言,小明和小阳都缺乏一定的分享技巧,经过教师和他人的指导和沟通,才完成了分享行为。

3. 分享重视互惠,重物质轻精神

中班幼儿对分享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对于分享的内涵还很难清晰的理解,所以,幼儿在与同伴进行分享的过程中较为重视互惠,同时也比较重视物质,认为如果同伴之间没有互惠,那么分享行为也很难做到。

情境5:在幼儿园举行秋游活动时,小青和小东之间总是偷偷说话,小青对小东说:“小城没有带好吃的东西,这下和小朋友分享的时候,他就吃不到东西了”,后来小城的家人把吃的东西送到之后,小青又说,“这下可以分享啦。”从这段对白中不难看出,由于小城没有带吃的东西,小青和小东就认为小城失去了食物分享的机会,并且认为和小朋友们分享就是互相交换,都可以吃到对方的东西。

由情境5中可以看出,在这些小朋友的认知里,分享必须建立在分享对象都具有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互换,这种互换过程才是分享。换言之,如果分享对象中,如果有其中一个幼儿没有可分享的东西,那么针对该幼儿的分享行

为将不会产生。这种分享观念是非常长不正确的,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分享行为很难培养起幼儿的分享意识,也很难培养幼儿拥有健全的人格。要想改变幼儿的这个不良观念,需要幼儿教师加以引导,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幼儿的行为体验,树立良好的分享意识

由于中班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对年龄较大的儿童稍差一些,并且对于认知水平的发展也不高,这就造成了中班幼儿对分享意识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正确或者是难以形成正确的分享行为。另外,中班幼儿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幼儿往往更注重从行为的结果去判断,而不是从行为的动机、意向等方面去判断,这就容易造成幼儿很难享受到行为体验的益处。所以,作为中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打破传统的口头传授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教育方式,这种以口头形式让幼儿注意到分享的重要性的方式,很难让幼儿对分享行为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分享经验活动,让幼儿可以在实际活动中切身体验到分享的行为。具体来说,首先,在进行分享经验活动的创造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其次还需要善于把握住分享契机,在最为自然和适合的时候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通过实际的行为体验,学会分享,建立正确的分享行为。

(二)注重分享技能的传授,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很多幼儿往往有分享的意识,但是分享行为却迟迟难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分享技巧的重要性,幼儿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分享技能的传授,进而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将分享技能的传授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朗诵一些名人分享的故事或者是有关分享的文学作品,利用文学熏陶让幼儿意识到分享的必要性,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分享技能;其次,通过合适契机的把握,向幼儿传授分享技能。例如开展幼儿园野餐活动,亦或是幼儿园分享日活动的开展等,从而让幼儿在实际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分享行为,并且掌握分享技能,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当幼儿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时,便更能加强分享行为的培养。

(三)注重同伴间精神分享,激发分享行为的动机

众所周知,分享的内容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享,还有精神上的分享,换言之,幼儿可以通过分享行为实现食物、玩具等实物分享,也可以通过分享行为将彼此的快乐幸福、悲伤等情感分享给他人。然而在这些分享行为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仅仅是分享意识就可以顺利完成分享行为的,更要求幼儿有一定的分享技能和一定的社交能力,需要幼儿教师从而引导和教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快乐的情感,从而让幼儿之间的分享行为向精神分享的层次迈进。例如,由幼儿教师建立“心情晴雨表”,将幼儿的情绪记录下来,实现幼儿之间的心情分享行为;还可以鼓励幼儿自己进行情绪体验的分享,鼓励幼儿园中的小朋友对生病的同伴进行同情和安慰,对过生日的同伴献上生日祝福。综上种种,目的就是让幼儿同伴之间的分享行为更注重精神上的分享,促进幼儿更够感受到分享行为的意义,激发幼儿分享行为的动机。

五、结论

幼儿分享行为属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和培养也与越来越关注。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有助于幼儿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本文通过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阐释其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并且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目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从中提取出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独占现象普遍,分享意识不足;分享技巧欠缺,社交能力不足;分享重视互惠,重物质轻精神。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即注重幼儿的行为体验,树立良好的分享意识;注重分享技能的传授,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注重同伴间精神分享,激发分享行为的动机。

致谢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面临学业的又一次结束,心中不禁泛起涟漪。不管是对我的导师,还是教育我的绥化学院,以及帮助我与我一起学习的同学们,我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从课题的拟定、实习,再到开题,都着实让老师十分费心,特别是论文的修改,老师一句一句认真修改,不管是题目的最终敲定,还是论文的表述问题,文章的逻辑关系等,都认真为我讲解,打开我的思路,忠心感谢老师的悉心帮助,为我的大学生活提供了诸多有益建议,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还要感谢我的同伴同学们,非常感谢你们在论文中给我意见观点,在生活中给我帮助,在大学的学习时光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友谊将是我人生中的最难忘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W.Damon. Socialization and the Altruistic Behavior of Childre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6,83:898-913.

[2] Ugure-Semin, R.Moral behavior and moral judgement of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2,47:463-476.

[3] Birch.L & Bill.J. Preschool Children’s Food Sharing with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Child Development,1986,57:387-395.

[4] Alina Georgeta Mag. Parents and early teachers: sharing education.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11:37-41.

[5] Tehila Kogut. Knowing what I should, doing what I want: From selfishness to inequity aversion in young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2,2:226-236.

[6] Markus Paulus. Friendship trumps neediness: The impact of social relation and others’wealth on preschool children’s sha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16,6:106-120.

[7] 岑国桢,刘京海. 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88(1):9-23.

[8] 郭忠玲.对3.5-5.5岁的幼儿分享水平发展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6(5):36-37.

[9] 王美芳,庞维国.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教育,1997(3):15-20.

[10] 丁霞.中班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J].早期教育,2012(10):29-32.

[11] 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56-58.

[12] 单宝顺,高畅.中班幼儿分享认知与分享行为研究[J].江苏幼儿教育,2015(2):49-53.

[13] 韦敏丽.室内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演技[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14] 罗仙玉.对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考[J].幼教研究,2010(1):4.

2020年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工作总结范文

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工作总结范文 针对班中在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期初制订了养成教育计划,并在本学期根据计划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有的做为主体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的在一日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进行养成教育培养。 在平时的活动中发现我班有的幼儿头很低的画画儿、写字,看书时趴在图书区的地板上或距离书较近地翻阅,从测查视力结果看有的幼儿视力偏低,目前有两位幼儿戴上眼镜,另外通过家长调查问卷反映孩子回家看电视时间过长,距离较近,根据孩子目前眼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眼睛的作用入手引导幼儿了解眼睛可以看到各 种各样的东西,还可以用来交流、沟通感情,从而了解眼睛的重要,形成自觉保护眼睛的意识。 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与环境互动,体现幼儿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家长调查问卷中反映幼儿看电视的时间多为一小时以上,距离为2米,根据幼儿现状引导其了解了眼睛的构造、功能,知道由于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5岁的幼儿连续看电视时间为半小时,距离3米左右,我们和家长、幼儿三方共同制订了看电视公约,并开辟了评比专栏,每天将幼儿看电视的情况在专栏中显现出来,在幼儿自己感知3米的基础上在家中能自己用脚测量好距离后将椅子放在此处看

电视,不会认钟表的幼儿有父母提醒半小时时间,会认钟表的幼儿能自己管理自己,半小时后自觉关电视,由原来的他律变为自律。@@的妈妈在联系本上写道:贾雨涛不但每天能按公约做事,而且还主动提醒父母也应该这样做,有了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责任意识;@@家长反映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很好,它解决了我们的难题,过去为了让幼儿少看电视,我们只有用家长的权力限制幼儿,结果幼儿哭闹,家长生气,现在自己能主动关电视和父母外出锻炼,既保护了眼睛又增强了体质,如今我班小朋友用眼睛情况大有改观,如写字画画时能有意识地注意坐姿、距离等效果较好。 孩子们通过观察不同眼睛的神态发现它能表达人的不同心情,老师与幼儿展开讨论,你喜欢什么样的眼睛,为什么?怎样让自己的眼睛明亮,知道每天要有好心情,进而引导幼儿如果别人的心情不好时你应该怎样做,从中渗透礼貌待人,友好交往教育,孩子们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如道歉、讲道理、一起游戏等让伙伴高兴起来,使幼儿友好现象增多,告状、打人、发生矛盾的现象较少了,心情预报专栏中展现的是幼儿高兴的心情,如果偶尔有的幼儿心情不愉快,伙伴们会主动接近他用不同方式让伙伴高兴,培养了幼儿良好交往行为。 在进餐中看到有的幼儿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饭粒,吃得很脏,观察发现是使用筷子不当,方法错误而限制了幼儿发展,如@@夹细小菜粒时夹不上,就用左手帮忙,一顿饭吃完左手油乎乎且到处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目标上要达成一致,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教育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2)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一致家长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也应同幼儿园相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极端:一是过分溺爱;二是训斥打骂。前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

娇惯有加。不少幼儿园老师说,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错,但回家呆一个假期或每当周一来园时,就判若两人,淘气、任性等等。幼儿园老师辛辛苦苦取得的教育成果,常常在家长有意无意间就抵消掉了。幼儿园老师不得不总结了一个奇怪的不等式:2>5。意思是双休日孩子在家的2天的影响,要大于幼儿园的5天所受的教育。家长的过度保护,是同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的。幼儿园教育幼儿要有独立性,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长却喂饭、穿衣、收玩具,样样帮着孩子做。这样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的。有的家长动辄对孩子训斥打骂,一旦孩子哪里没有做好,或者老师对家长说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是耐心教育,而是拳脚相加。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还会迁怒于老师,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因此,习惯培养必须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要主动配合,协调关系,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具体而言,幼儿的良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1)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家庭和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孩子二三岁时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如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对稍大的孩子可与他商议确立规矩,制定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做事的要求。孩子到了三四岁,就应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后一到学习时间,孩子头脑里就会自然的产生学习的愿望,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到了玩的时间也要引导孩子尽情的玩,玩好了就安心休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内容导航】第1页:第2页: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 幼儿心理健康常常表现为:优良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分享”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 在新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近一个多月中,我发现“独占”、“独享”行为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危机。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将来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我认为从小班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优良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Xx县幼儿园小班的30名幼儿 二、调查方法:采用观察方法和解放式的访谈法相察。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幼儿园中活动进行为期五个星期的随机观察。 三、调查内容和过程: 观察案例1:一次晨间活动,卓卓正在玩木马,这时西西跑过来就抢,卓卓急得大叫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木马?”洋洋回答道:“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卓卓不服气地说;“我还没有玩够呢!你为什么抢?”西西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木马在两人的手中,你夺来,我抢去,眼看“战争”即将爆发了。这时,老师发现了,走他们的面前,一把抢过轮胎并训斥道:“不要抢了,老是吵架,真不能干,你们谁也别玩了,都回教室看书去!”两人失去了玩具,又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只好灰溜溜地回教室了……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和策略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及行为培养策略 摘要: 3—6岁是幼儿行为塑造的关键期,也是个人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此次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观察依据对3—6岁的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幼儿行为表现提出合理性的培养策略,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行为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对于幼儿而言,分享行为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成人的溺爱与呵护使得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与人分享。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缺乏必要的分享行为;也有其他研究表明,年龄与儿童分享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及幼儿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自行设计的观察方法对3—6岁的幼儿的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形成。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云南师大幼儿园及昆明市第二十幼儿园随机选取大中小班幼儿共120名,平均每

幼儿分享行为

毕业论文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姓名: 准考证号: 专业: 指导教师: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摘要: 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考察呼和浩特市、临河市某幼儿园4—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儿童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儿童分享行为没有显著性别差异;儿童对不同分享对象的分享具有显著差异,即通过努力获得的奖品分享最多,自带的心爱玩具次之,意外获得的食品分享最少。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以增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分享观念,分享行为, 4—5岁儿童,儿童的分享行为,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分享的涵义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在本文中,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 2、分享行为的涵义 分享行为是人类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通常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运用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 3、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现象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4—5岁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4—5岁幼儿的心理特征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4岁前儿童还带有某些先学前期的特点,4岁以后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飞跃。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4—5岁的心理发展比3—4岁迅速的多。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活泼好动 4岁多的儿童明显地比3岁多的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因为他们身体长得更结实了,动作能力更强了。儿童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了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小班幼儿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中班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3.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玩,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 4—5岁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我们也会看到,4—5岁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

幼儿园幼儿日常行为规范87132

幼儿园幼儿日常行为规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阶段是人一生的启蒙期,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受益终生。为了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制定幼儿园幼儿日常行为规范。根据幼儿期年龄阶段的一般特点以及各年龄班不同的侧重点,将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分为总则和分则两个部分,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安全意识四个方面。 总则部分 一、生活习惯 1.文明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会正确使用餐具,保持桌面、地面、碗和衣服整洁,餐后擦嘴,用温水漱口,会收拾餐具。 2.学会正确的喝水方法,能根据自己需要喝水。 3.养成饭前便后、手脏时自觉洗手的习惯,正确地洗手、洗脸,不玩水,保持盥洗室地面清洁。 4.养成每日按时大、小便的习惯。大小便时能自理,不随地大小便。 5.能安静地进寝室,有正确的睡眠姿势;独立、迅速、有序地穿脱衣裤和鞋袜,整理好后放在固定的地方;学会整理床辅。 6.爱清洁,讲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会捂住嘴巴。 二、学习习惯 1.理解并遵守学习游戏常规,与同伴友好地一起活动,不打扰和影响他人。 2.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好提问,勤动手,有自信心。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乐于参加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5.乐探究,尝试各种材料进行操作学习,养成轻拿轻放的好习惯。 6.注意坐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文明礼仪 1.热爱祖国,尊敬国旗,升旗时要立正,行注目礼。 2.爱父母,爱老师,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喜欢幼儿园,爱小朋友,遵守集体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乐 于帮助有困难的同伴。 4.礼貌待人,能问候别人,会使用礼貌用语,能注意倾听别人讲 话,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5.会听从劝告,不随意发脾气,乐意帮助弱小和有困难的同伴, 懂得礼让,不争抢、吵闹。 6.懂秩序,守规距,起坐轻便,离座时,桌椅、物品要归位,轻开门窗。 7.诚实、勇敢、不说谎,未经允许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8.能友好地与同伴一起活动,不打扰和影响他人。 四、安全意识 1.认识各种安全标志,主动遵守交通规则。 2.学会保护自己,不玩火,不玩电,不玩危险游戏,不跟陌生人走。 3.懂得自然灾害中逃生的基本方法。 4.有急事时会拨打自己家的电话和119、112、110等紧急电话。 5.了解饮食起居方面的安全常识,防止异物入体及预防中毒等意外事故。 分则部分 一、生活习惯 ——进餐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因此,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背景一:周四(是我班一周里的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一个个都 津津有味的玩着自己今天所带来的玩具,突然,我听到一声叫唤这是我的东西,我不许你动,\给我摸一下不行吗?\不行。\又不是你的。…… 两个小朋友正泪眼汪汪地吵开了,如我不及时制止马上就会动起手来。出现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中一点也不算奇怪,当今社会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全家老老少少都宠爱有加,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于他,于是自然而然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养成了一切听我的、一切事我的坏习惯,具有强烈的独占倾向,要想与他人分享无从谈起,而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总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 分享。 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可见从小对幼儿分享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论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进行展开。.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一)、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 1、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他们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老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和同班老师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那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难得在集体面前表达展现自我的孩子,可有一天,他手拎着一大袋海苔去上幼儿园。问他是给谁吃的,他小心翼翼地说是给全班小朋友分享的。妈妈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在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他从家里带来的海苔,那脸上露出的一脸自豪笑容,在离园活动时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他还会大声地说今天我带海苔给小朋友分享了,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了,瞧,多可爱的孩子呀! 2、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机会 在班级中我们三位老师也开设了各区角,其中有娃娃家、图书角,我还特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让幼儿放学校与大家分享,让他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 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

中班幼儿习惯养成目标

中班幼儿习惯养成目标 生活习惯: 1.佩带手帕,衣着整齐,按时来园,不携带危险物品入园。 2.入园后将自己的东西整齐地放在指定的地方,主动参与值日生活动(放椅子、整理图书、照料自然角等)。 3.正确的盥洗:卷袖子,用肥皂擦手并冲洗干净,保持地面清洁卫生,不随便玩水、玩肥皂。 4.学会自理大小便,整理好衣服。 5.能注意保持自己的个人卫生,勤洗澡、洗头、理发、剪指甲,保持衣裤的整齐干净。 6.愉快进餐,了解农民种粮食的辛苦,学会爱惜粮食。 7.文明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保证桌面和衣服的整洁,学会收拾自己的餐具,餐后抹桌椅。 8.能独立有序地穿脱衣服并整理好,午睡时不影响他人,安静入睡,睡姿正确。 9.自由活动时能控制自己,不拔腿就跑,注意安全。 10.离园时放好小椅子,主动带走自己的物品。 学习习惯: 11.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倾听他人讲话,不随意打断。 12.在集体教学中主动举手发言。 13.遵守活动区规则,爱护操作材料,知道换区游戏,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好活动材料。 14.爱动笔画画写写,握笔看书姿势正确。 15.正确使用玩具、文具,并学会保管,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收拾玩具图书等。 16.能独立看书、爱护图书,会翻阅图书,阅读姿势正确。 17.完成老师交给的简单任务,不怕困难,坚持完成。 18.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锻炼过程中能及时增减衣服、喝水等。 19.注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能与同伴摆放和整理体育活动材料。 交往习惯: 20.能有礼貌地与他人问好、道别。 21.能与他人友好交往,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22.尝试与同伴分享、合作、互相帮助,能够原谅同伴的过错。 23.尊敬长辈,不随意翻别人的东西,不乱发脾气,不随意索要东西。 24.爱护弱小,和伙伴在一起知道谦让,不争抢。 25.了解简单的公共规则,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壳纸屑、不大声喊叫等,并自觉遵守。 26.关心班集体的事,爱护班级的物品。 27.尊敬国旗,升国旗时会立正行注目礼。

如何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的行为习惯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3.创造分享机会。 ①设立“分享日”:是指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比如,“玩具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宠物带来与别人分享。再如,“经验分享日”是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②举办“生日会”: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可以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在请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就可请“小寿星”简要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特别是介绍幼儿分享意识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由本课题借鉴。 3、案例研究法:设计关于分享的活动方案和教育个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育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对比,最终得出结论。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观察、研究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行动是否有改善、学会分享。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研究过程】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提高教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虽然意识到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但对其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因此,我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文章,如《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幼儿在分享活动中的体验》等内容。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专题实施过程

中遇到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在《纲要》的“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1) 物质环境的创设,让墙壁也会说话。 近两年来,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无论在内容、色彩、形象还是情趣方面都有了显著地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我们中班的墙面环境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如:墙面布置中的“分享树”,幼儿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然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书等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说说看看,“树”上的内容则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一棵“普通树”由此就变成了“分享树”。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又如“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愿望星”、“心情栏”等系列主题,使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 (2) 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

幼儿园中班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方案培训资料

幼儿园中班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方案

幼儿园养成教育工作方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收益终身,而养成不良习惯,是贻害无穷的。从小养成讲秩序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不良习惯也会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因此,我校抓住入学之初这个有利时机,制定本方案,提前预防,正确引导,强化训练,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班养成教育具体要求如下: 一、生活习惯: 1、尽量少看电视,早起早睡,按时作息。 2、自己穿衣、整理床铺。早晚刷牙,手脸干净 3、饭前便后要洗手,不挑食,不剩饭。 4、服装整洁,勤剪指甲、勤洗澡,做好个人卫生。 5、学会扫地、擦桌椅、擦黑板。不乱扔垃圾,物品摆放整齐。 二、学习习惯: 1、按时上学,不迟到,有事请假。 2、带齐学习用品,做好课前准备。 3、遵守课堂纪律,上好每一节课。 4、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主动改错,提高学习效率。 三、行为习惯——交往礼仪 1、奏国歌时肃立,升降国旗时行礼,会唱国歌。 2、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听从老师的教导。

3、学习使用“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 4、学会与人打招呼,见客人主动问好,右行礼让。 5、和同学做朋友,团结友好,不打架,不骂人。 四、行为习惯——秩序纪律 1、在通路上慢步轻声靠右行,不追跑打闹。 2、集体活动守时守纪,集合站队静、齐、快。遵守游戏规则,活动有秩序。 3、铃响立刻回教室安静坐好,端端正正坐好等老师上课。放学排队,不拥挤,不推搡。 4、发现同学做危险游戏要主动劝阻并及时告诉老师或家长,保护自己和同学的人身安全。 5、不攀爬窗台、栏杆。爱护绿化,不攀折花木,不践踏绿地。 五、身心健康——心理品质 1、诚实守信,不说谎话。 2、坚定顽强,不怕困难。 3、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4、刻苦锻炼,自我健身。 六、身心健康——体育卫生 1、班级环境整洁、美观、安全。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读写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 4、爱护公物,不乱写乱画,不随地吐痰。 5、不乱扔东西,见到垃圾能主动弯腰捡起。

《幼儿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1)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学法守法,依法执教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指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其基本要求是:自觉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爱岗敬业,保教并重 2、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指幼儿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幼教事业中。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幼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基础。其基本要求是:对教育事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教育,热爱岗位;尽职尽责,保教并重;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传播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思想;牢固树立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努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3、尊重幼儿,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尊重幼儿,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全面了解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对幼儿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幼儿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幼儿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保护幼儿合法权益,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锐意创新

严谨治学、锐意创新是指幼儿教师在研究学问、钻研业务、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经验,做到推陈出新。严谨治学、锐意创渐反映了幼儿教师探求科学真理的端正态度。其基本要求是:学习知识自觉主动,孜孜不倦;教学工作亚格认真,一丝不苟;钻研业务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对待问题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5、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其基本要求是:谦虚谨慎,尊重同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幼儿中的威信,维护集体荣誉,共创和谐园风。 6、尊重家长,热情服务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指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家长,热情为家长服务,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做好幼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要求是:尊重幼儿家长,对所有家长一视同仁,不训斥、指责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服务意识,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7、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事业与利益的关系,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 为 分享行为是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可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这些“小太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精心呵护,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丁点儿的委屈,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只要经济允许,即使价格再高,也会毫不吝啬地买回家,看到孩子吃得高兴,玩得开心,家长比捡了金元宝还要高兴。长此以往,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往往变得唯我自尊,不顾别人的感受。从小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群体里,表现为:东西争着吃,玩具抢着玩,我先拿到的,谁也别想拿去;自己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愿与别人分享事物。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幼儿学会分享,显得尤为重要。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 一、为幼儿树立合作与分享的榜样,萌发分享意识 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给幼儿做出榜样,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配合默契,幼儿会看到,会感受到,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我们有了高兴的事情也会和幼儿

一起分享,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创造分享的机会,体验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的行为。晨间活动、加餐、户外活动等,我想办法为幼儿创设、提供分享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如:晨间活动时,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一筐不同品种的积木,如果每个孩子分几块,根本搭不出成型的东西来,因此,他们之间必须学会协商、合作,共同享用积木来搭建物体,体验合作与分享带来的愉快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我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故事《小铃铛》诗歌《大家一起玩》游戏《二人三足》等。故事《小铃铛》中的小花猫,因为自私,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小铃铛,而失去了好朋友,当它遇到危险,好朋友却不计前嫌地帮助它,使它很惭愧,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和朋友快乐地玩在了一起。这个故事很简单,道理很浅显,也是经常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针对这个故事,我用重点提问的方式:1.小花猫戴着心爱的小铃铛高兴吗? 2.当好朋友要戴一下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 3.当它失足落水后,好朋友是怎样做的?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能够使幼儿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并且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使幼儿与他人更好地交往,有利于幼儿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幼儿分享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幼儿分享行为方面国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以期对目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of individual, sharing behavior is a common social behavior. Culture shar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can make children adapt to social life, and comple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socializ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make children better with others to help children, base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lay a solid. Because of this,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Based on the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defini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幼儿园中班幼儿养成教育内容.doc

幼儿园中班幼儿养成教育内容 、卫生习惯 (1)学会饭前便后和手脏时洗手,并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 (2)能干净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3)能天天带手帕,并学习正确使用手帕的方法。 (4)不随地小便,不乱抛纸屑。 (5)不将手指、杂物放在嘴里。 (6)逐步养成勤剪指甲、勤理发的良好习惯。 (7)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二、注意安全保护 (1)能自如地玩大型运动器具并能注意安全。 (2)了解上下楼梯和乘车的安全知识。 (3)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手中拿东西和转弯时不奔跑。 三、文明礼貌 (1)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礼貌用语:早、好、再见、谢谢、别客气。 (2)别人送给东西要得到父母同意才能接受。 (3)逐步养成说话轻、走路轻、放东西轻的习惯。 (4)初步学会关心老师、父母、同伴、集体。 (5)能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 四、行为规范 (1)初步学会自己脱衣服和折叠小被。 (2)能爱护图书、玩具,用后放回原处。 (3)自己的事情能学着自己做。 (4)能专心投入活动。 五、交往能力 (1)知道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应和大家一起玩。 (2)感受共同游戏的喜悦心情。 (3)学习交往语言: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请让我玩玩,好吗?你先玩,等会儿我再玩,等等。 (4)学会初步表达交往的愿望

赠送以下资料 考试知识点技巧大全 I I ■ 111 ■ I iiiiai iniai n ■■■ n iiiiai iniai i ■■■ n ■■■■■■ in ■■■ i ■■■■■■ i ■■■in i ■ 11 ■ n ■■■■ i ■ ■ in i ■ in i ■ 111 11 ■ in ■ ■ in i ■ 11 ■ i ■ 1111 i■ in i ■ 1111 ■ 11 ■ i ■ mi ■ i ■ 11 ■ ■ mi ■ ■ ■ ■ ■ ■ 11111 ■ i ■ 11 ■ ■ in ■■■ IIIIIB I I I I I ■i iniia in ■■■ IIIIIB I ■ I I I ■i iniia IIIIIB II IIIB I ■ I I I ■i in ■■ ■IIIIIB II IIIB■■■■■■ i 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 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科学研究证实,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量的2%-3%,但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食物所产生的总能量的20%,它的能量来源靠葡萄糖氧化过程产生。 据医学文献记载,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学生3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在120 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9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80 毫克/100毫升,大脑功能尚正常;连续12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6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 我们中考、高考每一科考试时间都在2小时或2小时以上且用脑强度大,这样可引起低血糖并造成大脑疲劳,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发挥,对考试成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建议考生,在用脑60分钟时,开始 补饮25%浓度的葡萄糖水100毫升左右,为一个高效果的考试加油 二、考场记忆“短路”怎么办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