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一.相关知识

1.“论语”名称的含义

论,有条理地说。语,交谈对话。(《说文解字》:“论难曰语。”)

2.《论语》的编撰

《论语》成于何人之手,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该书是由子夏、子游编撰而成,有人说是书成于琴张、原宪等人,还有人说《论语》是由曾子、有子的学生编定的。具体情形究竟如何,似已不可考。笼统地来看,《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

3.《论语》的内容和体例

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论语》共二十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4.《论语》的传承和版本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

篇章,参考齐古,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后来,《论语》逐渐被人重视,研究的人也很多。至唐文宗时,被列入经书。宋朱熹又把它与《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孟子》合为《四书》,并为《论语》、《孟子》作了集注,成为官定的读本,《论语》从此更为一般人所重视了。

《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清代学者黄式三的《论语后案》汇集《集解》和《集注》,详加论析,质量较高,便于学习,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5.读《论语》的态度和方法

(1)不拔之过高,不求之过深,将心比心,务求平实。不神化孔子,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来看待。他和同时代一般人的区别大概就在于他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

(2)《论语》是语录体文献,吉光片羽往往分散各处,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应该综合各处文句。每读一处,要和书中其他相关的论述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才不会过于片面。

(3)《论语》所记录孔子言行,是孔子弟子记忆所及,因为

是语录,所录孔子某句话常常没有上下文,且缺少这句话的具体语境,而孔子在说这句话时往往是有具体针对性的,并非泛泛而议。所以,读《论语》,还应该将孔子的话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孔子本人经历以及所涉及人物事件的具体情况之中来理解。

二.文选

(一)学而[1]

(1)子曰[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

[1]“学而”是篇名。《论语》本来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篇第一句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2]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3]时,以时,按时。时习,按时诵习(依王肃说)。

[4]说(yùu),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

[5]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愠(yùn),怒。

[7]君子,旧指所谓道德高尚的人。

(2)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

[1]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2]日,每天。省(xǐng),检查。

[3]为(wai),介词。谋,策划,考虑,这里指考虑事情。

[4]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温习。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1],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2],就有道而正焉[3],可谓好学也已[4]。”

[1]无,通毋。

[2]敏於事,在办事情上敏捷。慎於言,在说话上谨慎。

[3]大意是:在学业上有弄不清楚的地方,向有道德的人请教,以正定其是非(依邢昺说)。就,走向,接近。

[4]好,读hào,去声。已,通“矣”。

(二)为政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1]罔,指罔然无所得。

[2]殆,疑惑(从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通说上》)。

(3)子曰:“由[1],诲女知之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

[1]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2]诲,教导。女,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写作“汝”。

[3]是,指示代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几句大意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大车无輗,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1]而,连词,这里含有假设的意思,等於说“如果”。可,可以,行。

[2]大车,指牛车。輗(ní),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指马车。軏(yua),辕端上曲,钩衡(衡,横木)以驾马者。

(三)里仁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子曰:“参乎[1]!吾道一以贯之[2]。”曾子曰:“唯[3]!”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

[1]参,曾参。

[2]一以贯之,指用一个道理把一切事物之理贯串起来。以,介词,有“用”或“拿”的意思。“一”是“以”的宾语,提到前面去了。

[3]唯,答应的声音。

[4]恕,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3)子曰:“君子喻於义[1],小人喻於利。”

[1]喻,明白,懂得。

(4)子曰:“见贤思齐焉[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1]思齐,想要和他看齐。齐,用如动词。

[2]内,内心。自省(xǐng),自我检查。意思是说,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一样的毛病。

(四)公冶长[1]

(1)宰予昼寝[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3],粪土之墙,不可朽也[4]。於予与何诛[5]!”子曰:“始吾於人也[6],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7]。”

[1]公冶长,孔子的弟子,公冶是复姓。

[2]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画寝,白天睡觉。

[3]朽,腐烂。

[4]污(wū),同圬,涂墙,这里指粉刷。

[5]於,介词,有“对於”的意思。与(yú),语气词,下文的“与”同。诛,谴责。这

句是说,对於宰予这样的人,责备什么呢(即“不值得责备”的意思)。

[6]始,等於说“先前”,“起初”。

[7]改是,改变了这个(听其言而信其行)。

(2)子贡问曰[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子曰:“敏而好学[3],不耻下问[4],是以谓之文也。”

[1]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

[2]孔文子,名圉(yǔ),卫国大夫。“文”是他的谥号。谓,叫做。

[3]敏,理解问题快。

[4]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1],子闻之曰:“再[2],斯可矣[3]。”

[1]季文子,名行父(fǔ),鲁国大夫。“文”也是谥号。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只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应看做确数。

[2]再,两次,和又、复等字不同。

[3]斯,就。

(4)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各言尔志[2]。”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3],与朋友共[4],敝之而无憾[5]。”颜渊曰:“愿无伐善[6],无施劳[7]。”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8]。”

[1]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季路,即子路。侍,卑者陪伴在尊者身旁叫侍。

[2]盍(h?),“何不”的合音。

[3]裘,皮衣。唐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见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

[4]共,动词,指共同享用。

[5]把它用坏了也不怨恨。敝,破,坏,这里是使动用法。憾,恨。

[6]伐,夸耀。

[7]无施劳,指不把劳苦的事加在别人身上。【晖按】施,夸大。劳,功劳。

[8]对老年人,使他们安,对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能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我。怀,归(依孔安国说)。

(五)雍也

(1)哀公问[1]:“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2],不迁怒,不贰过[3]。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4]!未闻好学者也。”

[1]哀公,鲁哀公。

[2]者,语气词。

[3]迁,移。不迁怒,不把怒气转移到与那件事无关的人身上。贰,重复一次。不贰过,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亡,通无。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1],在陋巷,人不堪其忧[2],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饮,用如名词,饮料。

[2]不堪,忍受不了。

(3)冉求曰[1]:“非不说子之道[2],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3],今女画[4]。”

[1]冉(rǎn)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

[2]说(yua),后来写作“悦”。道,这里指孔子的学说。

[3]中道,半路。废,停止,这里指因疲乏而走不动了(参照《礼记·表记》“中道而废”郑玄注)。

[4]画,指给自己画定一个界限,不肯前进。

(六)述而

(1)子曰:“默而识之[1],学而不厌[2],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3]?”

[1]识(zhì),记住。

[2]厌,满足。

[3]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

(2)子曰:“德之不修[1],学之不讲[2],闻义不能徙[3],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修,通修,培养。

[2]讲,讲习,研究。

[3]大意是: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放下暂时可以不做的事,而改从应当做的事。

(3)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而枕之[2],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1]饭,旧读上声,动词,吃。疏食(sì),粗粮。

[2]曲,弯曲,使动用法。肱(gōng),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枕(zhan),动词,当枕头

用。

(4)叶公问孔子於子路[1],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1]叶(sha)公,名诸梁,楚国大夫。

[2]云尔,如此而已。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1]三人,等於说几个人,并非确指“三”。行,走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这里指代“三人”。

[2]这两句意思是: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藉以改正自己身上与他们相同的缺点。

(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1],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2]。”公西华曰[3]:“正唯弟子不能学也[4]!”

[1]抑,转折连词,这里有“不过”的意思。为之,指学习“圣人之道”。

[2]云尔已矣,等於“云尔”。

[3]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

[4]唯,句中语气词,表示判断。

(七)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2],不亦重乎?死而后已[3],不亦远乎?”

[1]弘,大,这里指心胸宽广。毅,刚强。

[2]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

[3]已,停止。

(八)子罕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不舍昼夜[2]!”

[1]逝者,消逝的事物。斯,指示代词,指川水。夫(fú),感叹语气词。

[2]不舍昼夜,是说川水日夜不停地流。舍,止。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1],匹夫不可夺志也。”

[1]这句是说,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三军,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诸侯大国有三军。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1]。”

[1]雕,通凋,凋谢,凋零。

(九)乡党

厩焚[1],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厩(jiù),马棚。

(十)先进

(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1]?”子曰:“师也过[2],商也不及[3]。”曰:“然则师愈与[4]?”子曰:“过犹不及[5]。”

[1]师,颛(zhuān)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字子夏。两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2]过,超过。

[3]不及,没有达到。

[4]愈(yù),胜过。与(yú),疑问语气词。

[5]犹,像……一样。这句是说:超过或没有达到,都是不好。孔子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准则,所以认为“过”与“不及”同样不好。

(2)季氏富於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2]。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

[1]季氏,季孙氏,鲁大夫,权威大於鲁侯。於,介词。富於周公,比周公富。

[2]求,冉求。聚敛(liǎn),指搜刮钱财。附益,增加。

[3]徒,徒党。小子,指门人。鸣,这里是使动用法。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2]!”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3],故进之[4];由也兼人[5],故退之。”

[1]闻,听见,这里指听见了应当做的事,即“闻义”。斯,就,马上。行,实行,实践。诸,“之乎”的合音字。

[2]如之何,等於“如何”。

[3]退,指遇事畏缩不前。

[4]进,使动用法。下文“退”的用法同此。

[5]兼人,指胜人。这是说子路喜欢胜过别人。

(4)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则曰[3]:'不吾知也[4]。'如或知尔[5],则何以哉[6]?”

子路率尔而对曰[7]:“千乘之国[8],摄乎大国之间[9],加之以师旅[10],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

夫子哂之[14]。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6]。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18]。宗庙之事[19],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焉[22]。”

“点,尔何如?”

鼓瑟希[23],铿尔,舍瑟而作[2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5]。”

子曰:“何伤乎[26]?亦各言其志也[27]!”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30],浴乎沂[31],风乎舞雩[32],咏而归[33]。”

夫子喟然叹曰[34]:“吾与点也[35]。”

[1]曾晰(xī),名点,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

[2]这两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今依孔安国说,大意是: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乎,於。尔,你们。

[3]居,间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4]知,了解。

[5]或,有人,无定代词。

[6]等於说: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7]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8]乘,兵车。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

[9]摄,逼近。摄乎大国之间,意为处於大国中间不得伸展。

[10]加,加到……上。之,指千乘之国。师旅,指侵略军队。

[11]因之,等於说“继之”。饥,谷不熟。馑,菜不熟。饥馑,泛指荒年。

[12]比及,等到了。

[13]方,道义的方向。

[14]哂(shěn),笑。

[15]如,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同。这两句是指周围六七十里和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16]足民,即使民富足。

[17]如,若,至於。俟,等待。

[18]我不敢说我能够做,但是,我愿在这方面学习。

[19]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20]会,指诸侯会盟。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21]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端和章甫这里都用如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里指小相所服(依刘宝楠说)。

[22]相(xiàng),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按:宗庙会同,都是诸侯的事。公西华愿为小相,只是谦词。

[23]希,稀。这里是说瑟的声音已近尾声。

[24]铿,象声词。铿尔,等於说铿然,这里形容推瑟发出的声音。在古代汉语中,象声和绘景是用同一种构词法,所以加“尔”或“然”(比较:率尔、喟然)。舍,舍弃,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舍”。这里指放下。作,起,这里指站起来。

[25]撰,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

[26]伤害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27]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28]莫(mù),后来写作“暮”。暮春,指三月。者,语气词。

[29]冠(guàn)者,成年人。古时,到了二十岁的男子,须行冠礼,此后,就算成年人了,所以用冠者称成年人。

[30]童子,未冠的少年。

[31]1)沂(yí),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32]风,用如动词,吹风,乘凉。舞雩(yú),是古时求雨的坛,在曲阜县东面。

[33]咏,唱歌。

[3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

[35]与(yù),赞成,同意。孔子当时知道他的政治主张已经实行不了,所以这样说。

三子者出,曾晰后。曾晰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是故哂之[4]。唯求则非邦也与[5]?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6]?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8]?”

[1]夫(fú),指示代词。

[2]已矣,罢了。

[3]让,谦让。

[4]是故,等於说“因此”。

[5]这句大意是:[子路谈的固然是治理国家的大事,]难道冉有说的就不是治国大事吗?唯,句首语气词,帮助判断。邦,国家。

[6]安见,怎见得。者,语气词。

[7]不是诸侯的事情是什么?这是说,那也是国家大事啊!

[8]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末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之,指诸侯。小,小相。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下句同此。

(十一)颜渊

(1)司马牛问君子[1]。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2]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3],夫何忧何惧?”

[1]司马牛,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弟子。问君子,问怎样才算是君子。【晖按】注意动词“问”的用法。现代汉语中“问”是一个双宾语动词,完整的结构为“问+某人+某事”。但在《论语》中,动词“问”的完整结构为“问+某事+於+某人”,用介词“於”引出问的对象,而问的内容可以直接充当宾语。例如:

孟孙问孝於我。(为政)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述而)

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微子)

可以省略引进对象的介宾短语,“问”后直接带表示问话内容的宾语。例如:

子贡问政。(颜渊)

不问马。(乡党)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雍也)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宪问)

如果要表示问话的对象,必须用介词“於”引入。例如:

哀公问於有若。(颜渊)

卫公孙朝问於子贡。(子张)

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颜渊)

问於桀溺。(微子)

《论语》一书中尚未见到这种用法:问话对象本身不用“於”引介而直接充当宾语。这是和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2] 斯,连词,则,就。

[3]内省(xǐng),内心反省。疚,病。这里指有愧於心。【晖按】司马牛觉得孔子的回答过于简单,成为“君子”的标准过低,所以追问了一句:“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担心司马牛理解有偏差,所以特意强调了一个前提,只有时刻修身内省而又能“不疚”的,才是君子。非谓无忧无惧的莽夫也。

【评】

孔子认为:君子立身端正,心胸开阔,常能自省,有浩然正气。“君子不忧不惧”,类似的看法在《论语》中多处出现,体现了孔子的一贯思想。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论语》中记载了多次弟子问君子的对话,孔子的回答并不相同。例如: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宪问)

我们注意到,《论语》所载孔子师徒之间对话,孔子的回答往往有具体的针对性。故所问之事虽同,若所问之人不同,则孔子之答亦异(参看教材188页“闻斯行诸”章)。据《史记·孔子世家》,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不忧不惧”的回答大概也是有针对性的。下章有“司马牛忧”,正与此处相呼应。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1]。”子夏曰:“商闻之矣[2]:'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君子敬而无失[4],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5]--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亡,通无。

[2]闻之矣,听说过这样的话了。

[3]这两句反映了宿命论观点。

[4]敬,严肃。失,这里指放纵,随便。

[5]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所以称中国为四海之内或海内。

【评】注意“恭”与“敬”含义的区别。也要注意文中“失”的意义。

(3)子贡问政[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3],於斯三者何先[4]?”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

[1]问政,问怎样管理政事。

[2]民信之,人民信任国家。【晖按】“兵”的本义是“兵器”。此处用的

是本义。先秦古书中,“兵”表示“士兵”、“军队”的用法较为少见。

[3]去,去掉。

[4]何先,先做哪一样,这里是说先去掉哪一样。

[5]人民对政府没有信任,国家就立不住。民无信则国不立。

【评】信,为人之本(为政篇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亦为政之本。足食、足兵,则为政之目标。故以本为先。

(4)棘子成曰[1]:“君子质而已矣[2],何以文为[3]?”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4]。驷不及舌[5]!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6]。”

[1]棘子成,卫国的大夫。

[2]质,朴质无华。

[3]何以,何用,为什么用。文,文采。为,句末语气词,经常与“何以”相应。

[4]夫子,指棘子成。这句意思是:夫子这样说明君子,真可惜呀!“夫子之说君

子也”是主语,“惜乎”是谓语。

[5]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已经说出了的话。舌,这里指说出的话。

[6]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等於说文质不分。鞟(ku?),去掉了毛的皮。这几句是说:

如果只要质不要文,那么君子与非君子就不能区别了,就像虎豹的鞟和犬羊的鞟不能区别一样。

【评】“文”与“质”,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在《论语》中常出现。“文”除了表示文采、文饰以外,还可以包括礼仪文化等因素。因为仪礼文化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所以孔子及其弟子主张不能忽视“文”,除了“质”以外,也要重视外在表现、外在形式。这一点和后来的墨家正好是相反的。儒尚周、尚文,墨尚夏、尚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5)哀公问於有若曰[1]:“年饑,用不足[2],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3]?”曰:“二[4],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5]?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即有子。

[2]国家的财用不足。

[3]盍,何不。彻,十分抽一的税率,这里用如动词。

[4]二,指十分抽二的税率。

[5]百姓富足了,您跟谁不富足呢?意思是,您也富足了。

【评】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民贫则国弱。朴素的民本思想。

(6)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2],使无讼乎!”

[1]讼,诉讼。听讼,断案。

[2]必,一定,必须。

【评】孔子认为,自己在审理案件上,能力和表现与他人无异。但心中以“无讼”为善,必使之实现。欲使无讼,则归根结底,要落实在教化上。故孔子一生,以礼义教化为最终之目标。

(7)季康子患盗[1],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2],虽赏之不窃[3]。”

[1]盗,偷东西的人。

[2]苟,如果。欲,指贪财。之,介词。

[3]赏,奖励。

(十二)子路

(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1]?”子曰:“必也,正名乎[2]?”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3]!奚其正[4]?”子曰:“野哉由也[5]!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7]。事不成,则

礼乐不兴[8]。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9]。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1]。”

[1]奚,何。奚先,先做什么?

[2]正,使动用法。名,名称,名分。正名,使名分正。儒家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社会上的人各从其类,各守其位,行事都合乎他的名分。

[3]迂,远,这里指远离实践。后代凡脱离实际,而只知道搬书本,都叫做迂。这句大意是:你竟迂到了这种程度。“子之迂也”是主语,“有是哉”是谓语。

[4]为什么要“正”?意思是没有正名的必要。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5]野,鄙陋。

[6]盖,句首语气词,有“大概”的意思,实际上表示肯定。阙,通缺。如,词尾。阙如,指存疑,即阙而不论。

[7]事,指政事。

[8]礼乐,指教化。兴,盛。

[9]不中(zh?ng),指不得当。

[10]措,放。今本“措”作“错”。无所措手足,没有放手脚的地方,意思是说,不知如何是好。

[11]苟,不严肃,跟“敬”相对。

【评】此处之“卫君”,即卫出公辄,卫灵公之孙,蒯聩之子。蒯聩本为卫灵公之太子,与夫人南子有恶,欲杀之而为南子所察觉,因此逃奔国外。卫灵公郊游时,其少子子郢为僕,灵公许立其为太子,子郢拒绝。灵公死后,南子让子郢继位,曰此灵公遗命也。子郢却让蒯聩的儿子辄继位为君,是为卫出公。出公继位后,拒绝其父回国,以祖父灵公之庙为父庙。故孔子此处强调“正名”,实有针对性。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令,下命令。行,指教化得以推行。

(3)子适卫,冉有僕[1]。子曰:“庶矣哉[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3]?”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仆,驾车。

[2][卫国]人真多啊!庶,众,指人多。

[3]何加,增添些什么?意思是再办些什么。

(4)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子曰:“无欲速[2],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3],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莒父(jǔfǔ),鲁邑名。宰,相当於县长之类的官。

[2]办事不要企图很快成功。

[3]达,到达。不达,指达不到目的。

(5)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1],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好(hào),动词,喜欢,跟恶(wù)相对。

【评】此章与下文“乡原,德之贼也”同意。

(十三)宪问

(1)子曰:“为命[1],裨谌草创之[2],世叔讨论之[3],行人子羽修饰之[4],东里子产润色之[5]。”

[1]命,辞令,指外交场合的言辞。

[2]裨谌(pích?n),郑国大夫。草创,指起草。

[3]世叔,游吉,郑大夫。讨,研究。论,评论。注意“讨论”与今义的差别。

[4]行人,外交官。子羽,姓公孙,名挥,郑大夫。修饰,指对文章进行修改。

[5]东里,地名,子产所居。润色,指修辞方面的加工。

【评】此章有二层意思:(1)郑国之外交辞令,皆由数位贤人反复推敲,故其应对诸侯多无败事,可见其外交审慎,为政尽心详密。此为政之道也。(2)子产为政,各任其贤,各尽其长,以成其事,此亦为政之道也。故《子路》篇仲弓问政,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各司其职,各尽其长,子产得之。

(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1]。”曰[2]:“未仁乎[3]?”子曰:“桓公九合诸侯[4],不以兵车[5],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6]!”

[1]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后来襄公被杀,管仲和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国。鲁送公子纠回齐国,没有打进去,而公子小白先进入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桓公使鲁国杀了公子纠,把管召二人送回齐国。召忽自杀了,管仲请坐囚车至齐。由於鲍叔牙的推荐,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就是指这件事。死之,等於说“殉难”。

[2]这个“曰”字和前一个“曰”字是同一人说话,这种重复的“曰”字常常表示另起一个头。这里表示叙事已毕,再用“曰”字提出问题。

[3]不算是仁吧?

[4]九合,指多次会合。【晖按】关于“九合”,众说纷纭。(1)有人认为“九”为实指,引《史记》“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为证,并为此一一找出所谓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的经历(见皇侃《论语疏》)。(2)有人认为“九”为虚指,泛指很多次。(3)有人认为“九”为通假字,本字是“纠”,意思是“督察”(今语有“纠察”,同义并列词)。(见朱熹《论语集注》)(4)有人认为“九”是“勼”的通假字,意思是“聚集”。《说文·勹部》:“勼,聚也。從勹,九聲,讀若鳩。”段玉裁注:“《莊子》作‘九’。”

[5]不凭藉武力。

[6]如,等於说“乃”。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依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

(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2],民到于今受其赐[3]。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4]!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5]?”

[1]相,辅佐。

[2]匡,匡正。

[3]赐,恩惠,好处。

[4]微,[如果]没有。其,句中语气词,有“恐怕”的意思。被(pī),披。衽(ran),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发左衽,指当时所谓“夷狄”(四方外族)的风俗,意思是说中原被夷狄所占。

[5]匹夫匹妇,指庶人,百姓。谅,信用,这里指道义上的固执。经,上吊,吊死。渎(dú),小渠。

(4)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

[1]怍(zu?),惭愧。

【评】为人不自省,则言语不怍;言语不怍,则必大言;大言则欲践行之也难。

(5)子曰:“君子道者三[1],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2]。”

[1]君子道,君子之道。

[2]自道,自己说自己。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

[1]其,指自己。

(7)子路宿於石门[1],晨门曰[2]:“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4]。”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石门,地名,在今山东省平阴县北。

[2]晨门,掌管早晚开闭城门的人,即守门的人。

[3]奚,何。奚自,从哪里[来]。

[4]孔氏,指孔子。

(十四)卫灵公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1],有杀身以成仁。”

[1]害,损害。

(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

[1]远虑,长远的打算。近忧,迫身的忧患。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1],不以人废言[2]。”

[1]大意是:君子不因为这个人言论好就荐举他。言,言论。举,荐举,推举。

[2]大意是:不因为这个人不好就废弃他的好言论。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1]?”子曰:“其恕乎[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3]。”

[1]一言,这里指一个字。

[2]其,句首语气词,有“大概”的意思。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八个字说明什么是“恕”。

(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

[1]过,错误。第一个“过”用如动词,第二个“过”为名词。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子曰:“当仁[1],不让於师。”

[1]碰到要发挥仁的精神的时候。当,动词。当仁,按字面解释是“在仁的面前”。

(十五)季氏[1]

季氏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於孔子[3],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4]。”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8],何以伐为[9]?”

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11]:'陈力就列[12],不能者止。'危而不持[13],颠而不扶[14],则将焉用彼相矣[15]?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16],龟玉毁於椟中[17],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18],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1]。盖均无贫[22],和无寡[23],安无倾[24]。夫如是[2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6]。既来之,则安之[2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2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29],而谋动干戈於邦内[3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1]。”

[1]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

[2]颛臾(zhuān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3]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见(xiàn),谒见。

[4]事,指军事。

[5]恐怕要责备你吧?无乃,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是,代词,复指宾语“尔”。过,责备。

[6]先王,指周之先王。东蒙主,主祭东蒙山神的人。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四十里,西南接费县界。主,主祭人。

[7]指在鲁国疆土里边。

[8]是,代词,指颛臾。社稷,代表“国家”,这里指鲁国。

[9]为,语气词。

[10]夫子,指季康子。

[11]周任,古代的良史。

[12]陈,陈列,摆出来。陈力,这里有“量力”的意思。列,位次,职位。

[13]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把着。

[14]颠,倒,跌。扶,搀着。

[15]相(xiàng),扶着瞎子走路的人。

[16]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7]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椟(dú),匣子。

【晖按】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监守之人有责,难辞其咎也。这

是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的批评。“虎兕出於柙”,比喻季氏出兵。“龟玉毁於椟中”,比喻颛臾被灭。

[18]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fai)县。

[19]君子厌恶那种态度:想这样,却撇开不谈,而一定要为它作些别的说辞。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后来写作“舍”。

[20]“国”是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是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1]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春秋繁露·制度篇》和《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寡,指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

《论语》是属于全人类的经典 1 下列选项中,哪一部经典不属于“四书”?(C) A、《论语》 B、《孟子》 C、《孝经》 D、《中庸》 2【多选题】 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必须满足哪些条件?(AC) A、经受了时间与历史的考验 B、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拥戴 C、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出类拔萃 D、销量永居榜首 3【判断题】 《论语》为孔子亲手所写。(答案:错) 研读《论语》的现实意义 1 “内圣外王”最先出自哪部文献?(C)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道德经》 2【多选题】 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这里的“时”有哪些意思?(ACD) A、孔子平日里做事都很准时 B、孔子思考着时代的根本问题 C、孔子能根据时代的需求回应时代的问题 D、孔子为人处世都合乎中道,无可无不可 3【判断题】 孔子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原因在于他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答案:错) 孔子的生平 1 “知人论世”是哪位思想家的理论?(B)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曾子 2 孔子的祖先是哪里人?(D) A、安徽 B、陕西

C、山东 D、河南 3【判断题】从“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可以看出,孔子只是把俎豆当作很普通的玩具来玩耍。(答案:错) 孔子治学 1 孔子几岁有志于学?(B) A、12 B、15 C、18 D、20 2 孔子读哪一部经典时韦编三绝?(C) A、《诗经》 B、《尚书》 C、《周易》 D、《春秋》 3【判断题】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并不存在作为一门职业的儒生团体。(答案:错) 4【判断题】孔子区分了“君子儒”与“小人儒”,赋予了“儒”以崭新的意义与使命。(答案:对) 孔子从政 1【多选题】孔子当政时期所施行的有远见的政治举措有哪些?(AB) A、夹谷之会 B、诛杀少正卯 2【多选题】孔子“堕三都”,针对的是哪三家?(ACD) A、叔孙氏 B、赵孙氏 C、季孙氏 D、孟孙氏 3【判断题】孔子认为,臣子必须对君王绝对地服从。即使君主不行君道,臣子也要对君主不离不弃。(答案:错) 孔子周游列国 1 孔子周游列国长达几年?(B) A、13 B、14 C、20 D、22 2 下列哪一个国家,孔子周游列国时没有去过?(C) A、卫 B、郑 C、秦 D、齐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结合步步高用) 01为政以德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 与举 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 矜鳏 ⑶无乃尔是过与与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⑵曰:“富.之。”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 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 ..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 季氏将有事 .......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 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 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 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 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 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 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 ⑾何以伐为疑宾前 02克己复礼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 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 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而》) 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学而》)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看重情谊,而小人看重自己的利益。” 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治长》)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1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则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1、弟子问仁 、重点字词 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 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 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 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 词 6.樊迟未达达:明白 、通假字 1. 错:同“措”,放置 2. 乡:同“向”,刚才 、词类活用 1. 直:正直人,形作名 2. 立:使.... 站得住 3. 达:使……行得通 4. 远:远离形作动 四、古今异义 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 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 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 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 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 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

五、特殊句式 (一)状后: 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 选于众 (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 、重点字词 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 4、 士不可以不弘毅 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 8、 盍:何不兼词 逾:逾越,矩:规矩 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 闻:名望,名声 色:外表,取:趋向、求 怀:留恋 、通假字 有:同“又” 三、词类活用 2、立身处世 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 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使动 安:使? 使……信任 怀: :使?……怀念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 在… …之后 6. 士不可以不弘毅 形作名 意志 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 名作动,立志 1.吾 信: 同“凋”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初中:《论语》教学反思

初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初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论语》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初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论语》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课程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先秦诸子散文》的内容编排又以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为主,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当属《论语》最为重要。 上学期末,我们文科三人组便开始研读《论语》选文,感慨于孔子思想的智慧、博大,又基于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以及“国学热”的兴起,我们决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以学习儒家思想为主,将《先秦诸子散文》中13篇儒家选文列入教学计划,其中《论语》七篇、《孟子》六篇,而墨、道、法三家的选文也略有涉及。 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挖掘《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这七篇文章中分别涉及了孔子在从政、为人、处世、处事、教学等不同方面的思想,选文均是《论语》中的精华,且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学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在理解文本内容、挖掘思想价值方面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直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课堂效果也未达到理想中“探究文本、挖掘内涵”的程

度。伴随着新学期的教学改革,课堂进入了学生“发问、提问、释疑、质疑”的新阶段,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有问有答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教学工作。 经过七节课的打磨、交流,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在朝着我们引导的方向在转变。学习的方向逐渐从探究字词翻译转向探究文本大意、思想内容以及联系当下的现实意义。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当下的课堂侧重的是对《论语》思想的解读,文言字词积累放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若在这两个环节还有解决不掉的疑难字词,这则是妨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字词,则可以放到“展”环节展示,以待其他同学解答,对有些字词我们甚至大胆放过,不去过分探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语》选文,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释义都在教材的课下注释有所标注,因而不必字字落实地去翻译,否则会让自己陷入简单重复教材的境地。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讲解,过多的解释字词,解读文本思想成为了课堂的鸡肋,可有可无,或匆匆略过,点到为止,使语文课成为了功利化的得分场,而失去了学习语文、品味经典的意义。 学生对文本分析越来越深入,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探讨的价值,促使我们在备课时更为充分。为了能用精妙的语言点拨学生于困顿中,我只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精炼、更深刻。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便应有一桶水的意味。比如学生问道“克己复礼”的“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那“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孔子谈到“仁”,又谈到

《论语》 导读及经典赏析 教案

《<论语>导读及经典赏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成书过程和内容概要; 2.通过人物故事和专题归类两种方法引导进行学习,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根据《论语》经典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为人,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使学生体会到《论语》之美,并不断去践行《论语》精神。 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2.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论语》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检测版)

《诲人不倦》(检测版) 姓名:学号:得分:批改人: 一、选择题:27分 1、下列字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诲人不倦.(huì)素以为绚.(xuàn)矜.而不争(jīn)三年之丧.(sāng) B、不悱.不发(fēi)贫而无谄.(chǎn)人焉廋.哉(shòu)钻燧.改火(suì) C、如切如磋.(cuō)信而好.古(hào)刑罚不中.(zhòng)曲肱.而枕(gōng) D、巧笑倩.兮(qiàn)向隅.而泣(yú)驷.不及舌(sì)虎豹之鞟.(kuò)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B、女与回也孰愈? C、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B、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②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B、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C、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D、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②见之,虽少,必作. 5、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兼人:敢作敢为,一人相当于两人。 B、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起:启发 C、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愈:更加 D、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移:改变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告诸.往而知来者。②子路问:“闻斯行诸.?” B、①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C、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②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D、①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②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7、下面句子,属于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好犯上而不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B、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选读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理译:The Master said,“Yu,shall l teach you what knowledge is? When you know a thing,to hold that you know it;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this is knowledge.?? 辜译:Confucius said to a disciple,“Shall I teach you what is understanding? To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know,and to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do not know,?that is understanding.?? 2.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理译:The Master said,“It is only the virtuous man,who can love,or who can hate,other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It is only men of moral character who know how to love men or to hate men.?? 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理译:The Master said,“lf a man in the morning hear the right way,he may die in the evening without regret.”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When a man has learned wisdom in the mooring,he may be content to die in the evening before the sun set.??

《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明确;学生答 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分析课文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 出示需要注意的读音: 訚訚如也:yín 行行如也:hàng 暴虎冯河:píng 2.问: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 明确:子路篇:11.13 7.11 11.15 5.7 6.28 颜渊篇:7.11 11.9 11.10 9.11 子贡篇:19.23 19.24 其他:弟子总画像:5.22 11.13 伯牛:6.10 子游:17.4 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教案 第一课时:《论语》与孔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学习《论语》的思想意义,懂得一些人生哲理; 2.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3.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用灯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汗牛充栋,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普遍的公理性,它能适应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共同探讨世界文化经典之一______《论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 《论语》与孔子 (一)为何校本教材定为《论语》 1.深刻的思想性

2.语言的文学性 3.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4.现实生活中人的缺失 (二) 孔子其人 三.教材的编排体制 % 共三编:主题选讲论语原文综类撷英 四.我主讲的内容:“为政治国”专题简介 孔子与其弟子和当时的诸侯国君的对话录. . . . . .一个人可以无为政之机但不可无为政之才。 五.课后作业: 1.网上阅览《论语》和孔子的相关资料 2.品读《论语》中“为政治国”部分 第二课时:为政治国 一.抽学生谈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语言______思想______理趣 …

三. 南怀瑾先生诠释孔子的为政思想 四. “为政治国”篇选讲 五.作业: 写一篇关于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的文章(特别提示: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就一点阐发引申;标题自拟。) 校本课程教案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 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仁者爱人 zh 1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zh 1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h co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xi Ji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 二.德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_. ”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 了. ”.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论语》选读 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 (2)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通尔;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7)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第一、二、五个“知”,通智) (8)道之斯行(道,通导) (9)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通餍) (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 (11)夫子矢之曰(矢,通誓) (12)毋吾以也(以,通已) (13)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14)鼓瑟希(希,通稀) (15)由,诲女知之乎 /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 (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 (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 (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 (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 (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 (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班刘义义110502010010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人教版高三 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 萧山六中赵一丁 [学习目标] 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 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 光辉,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体现着社 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 他并刻意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做, 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准--“仁者爱人”,有此仁爱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读

1、教师读“子曰”内容; 2、男声读叙述语言; 3、女生读其他对话语言。 三、解题、初步感知 “仁者爱人”,为主谓短语。何为“仁者”?何为“爱人”? 四、研习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仁者?“爱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内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对内,孝 (2)对外,悌 2、仁的主要内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二)探究:在文中“爱人”有哪些具体表现? 仁的实践:爱人 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 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5、大仁: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 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 到仁。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三)“仁者”如何“爱人” 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义”;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国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 五、拓展 (一)“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1不亦乐乎《学而> 2犯上作乱《学而》 3节用爱人《学而》4食无求饱《学而》5居无求安《学而》 6安贫乐道《学而》 7巧言令色《学而》8告往知来《学而》9慎终追远《学而》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学而》 11言而有信《学而》 12从心所欲《为政》成语义:①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13而立之年《为政》 14见义勇为《为政》 15 举直措枉《为政》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成语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翻译: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够的,对于狗马也能做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成语义: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政》 18三十而立《为政》 19 随心所欲《为政》 20 温故知新《为政》 21 一言以蔽之《为政》 22 异端邪说《为政》 23 周而不比《为政》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25 哀而不伤《八佾》 26 不咎既往《八佾》 27 尽善尽美《八佾》 28 了如指掌《八佾》 29 杞宋无征《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去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成语义: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比喻事情缺乏足够的证据。 30绘事后素《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翻译: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粉嫩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 成语义: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31朝闻夕死《里仁》 32 恶衣恶食《里仁》 33 观过知仁《里仁》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同他那一类人是一样的。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类人。成语义: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34 见贤思齐《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圣贤的人考虑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篇一: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时候,我尝试了“学生评《论语》”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昨天用一课时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让学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选一则自己读来最有感触的章节进行评点,在章节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课一开始,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文上能有思考过的痕迹,我又给了学生三分钟时间进一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接下来我就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想不到学生的点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对一章内容进行多角度评点,又能将多个章节融会贯通,结合起来评点,既能读出《论语》的积极意义,又能读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实在另我惊喜!比如第章,学生既能读出编者把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结合对孔子身平的了解,从政治目的方面分析这章。又如第章,对孔子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学生认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话说得过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学生认为正是这样直接毫无掩饰的话语,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是师生,更是父子。再如第章,关于孔子的学说叔孙武叔不能理解的问题,有学生就联系到了现在经典文学无人问津,快餐文学畅销的问题,呼吁同学要静下心来读经典。当然,有些学生的点评由于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说的是“歪理”,但绝大多数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逊于某些大家,而且学生的有些评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却也能让我感觉言之成理,让我真切得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涵义。总之,一次简单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我们老说学生不会说,是我们没有放心让学生说。我相信: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的思想将光芒万丈!篇二:论语教学反思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

《论语》《孟子》选读 名句集锦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 (苏教版) 一、从孔子到孟子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6.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二、人的起点 8.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 9.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 10.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1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孟子》 1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 1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三、仁者爱人 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1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1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2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21.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22.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23.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