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鱼的用餐环境,一家比一家会玩!

探鱼的用餐环境,一家比一家会玩!

探鱼的用餐环境,一家比一家会玩!
探鱼的用餐环境,一家比一家会玩!

探鱼的用餐环境,一家比一家会玩!

众所周知,早期探鱼打破以往传统烤鱼店位于街边大排档的刻板印象,将烤鱼店搬到了购物中心。整个餐厅装修风格以古典、怀旧为主色调,将文艺、复古、美食结合在一起,通过怀旧的风格唤起大家对八十年代的回忆,让消费者与探鱼从情感上产生共鸣。

随后在2014年9月的时候,探鱼更是在店面布局及装修上大胆推出升级之作,淡化从前的“文艺”味,使用更加迷离的灯光,更加炫丽的色彩,墙上的卡通鱼涂鸦也更为“街头范”,打造成为“梦幻浪漫餐厅”。

如果你以为探鱼只会玩文艺怀旧风,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探鱼现在都出3.0

版本了,在上海特力时尚汇,新版的探鱼餐厅启用了新的装修风格,新型餐厅的设计理念——体验深海魔幻现实之旅。餐厅新的装修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三个夺人眼球的集装箱引人停下脚步,丰富的色彩冲击着视觉,又营造着码头即视感,大面积的橙色犹如跃动的火焰,给人温暖。不说是烤鱼店,别人还以为来到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呢。置身于探鱼中,想象与现实世界的交织,让吃鱼也成了一件妙趣横生的事。

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 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 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 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 第二章:生长 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 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长的影响。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鱼的形态特征

鱼的形态特征 初二(3)班李家乐 为什么鱼能在水中生活,而我们人类不行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鱼的形态吧。 我拿了一条鲤鱼,发现鱼的身体构造很奇特,于是我根据生物课与课外书上知道鱼的构造.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像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

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鱼是怎样适应水生生活的》教学设计

“鱼是怎样适应水生生活的” 教学设计 授课人:赵克祥授课时间:20XX年10月20日上午第二节教学目标 1.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鱼类的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1、教师:鱼缸、鲫鱼、剪刀、放大镜、挂图。 2、学生:观察鱼在水中的游泳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探究实验课 教学思路: 一、质疑:鱼为什么能适于在水中生活? 鱼的哪些结构适合水中生活?出示观察提纲, 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三、质疑:并提出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师: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 师: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生:体型呈梭形,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师:鲫鱼的体色是什么颜色?背部和腹部一样吗?有何作用? 生: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起保护作用。 师:用手去捉鱼,有何感觉?说明鱼体表有什么?有何作用? 生:滑溜,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师:鱼的体表覆盖着什么?有何作用? 生:鳞片,起保护作用 师:鲫鱼身体两侧的正中各有一条什么,有何作用? 生:侧线,感知水流方向速度的作用。 师: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有几种? 生:鳍是运动器官,胸鳍、腹鳍、尾鳍。 师:用剪刀剪去一边的胸鳍或腹鳍,鱼有什么变化?说明两者有何作用? 生:鱼会失去平衡,说明两者起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师:鱼游泳是尾鳍是如何运动的,说明尾鳍有何作用? 生:不停地左右摆动,说明能产生动力,并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生:交替张合,完成呼吸。 师:大家用摄子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 生:鲜红色。弧形。(分为鳃弓、鳃耙、鳃丝) 师:质疑: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生:鳃丝内有许多毛细血管,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氧气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师:鱼为什么能在不同的水层活动? 生:鱼的体内有鳔。它能改变鱼的比重。 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 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的训练,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提倡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后,独立自主设计并完成探究过程,构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知识体系。 二、实验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鲫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本节课通过学生独立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提炼鲫鱼的形态、运动和呼吸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概括出鱼类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生性活泼,教师要以情激趣,把握教学重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生物学习,对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提高实验技能,完善合作意识。 教学条件分析:教师准备PPT课件,水槽、活鲫鱼、面包屑、颗粒鱼食、双面胶、夹子、橡皮筋、筷子、红墨水、滴管、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学生准备课下收集的鱼类生活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得出。 难点及突破方法策略: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学生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完成。 四、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鱼类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团队合作精神

五、实验准备 准备的材料有:新鲜鲫鱼、面包屑、颗粒鱼食、双面胶、筷子、红墨水、滴管、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各种形状纸板、橡皮筋、曲别针、纱布、细线),放大镜及相关问题的资料。 六、教学流程图 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观看录像,产生兴趣 通过观察提出问题 围绕问题提出假设 →→ 观察鲫鱼并设计探究实验,完成探究 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实施实验 操作实验并得出结论 各小组发布实验结论,全班一起总结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通过随堂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

鱼类解剖实验报告

实验室开放实验鱼类的分类识别与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鱼类外部形态的观察,熟悉鱼类外部形态的特征,掌握鱼类的外部测量方法,掌握形态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编制检索表的技巧;正确识别常见鱼类。 2、通过对鱼类内部构造的解剖和观察,熟悉鱼类躯体内部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特征及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3、学习硬骨鱼类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用品 1、不同种类鱼类样品,鱼类浸制标本和骨骼标本; 2、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镊子、解剖镜、培养皿、直尺、投影仪、笔记本电脑、乳胶手套 3、甲醛、酒精、乙酸乙酯、乙醚 三、实验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鱼类外形的观察与测量 1、鱼类的一般测量和常用术语 全长:自问吻端至尾鳍末端的长度 体长:自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体高:躯干部最高处的垂直高 头长: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不包括腮膜)的长度 躯干长:由鳃盖骨后缘到肛门的长度 尾长:由肛门至尾部基部的长度 吻长:由上颌前端至眼前缘的长度 口裂长:吻端至口角的长度 尾柄长:臀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尾柄高:尾柄最低处的垂直高度 2、体型 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不规则型 3、口式 前口式、下口式、上口式 4、鳍与鳍式 1)奇鳍:背鳍、尾鳍、臀鳍

2)偶鳍:胸鳍、腹鳍 鳍的结构 鳍式:一般用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用罗马数字表示鳍棘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条数目。鳍式中的半字线代表鳍棘与鳍条相连,逗号表示分离,罗马字或阿拉伯字中间的一字线表示范围。 鲻鱼:D.Ⅵ,1-8;AⅢ-8;P.16-17;V.1-5;C,14; 5、侧线与鳞式 侧线:躯体两侧从腮盖后缘到尾部的小孔排列成的点线结构 鳞式:侧线鳞数与=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 (二)内部解剖与观察 解剖步骤 1、将鱼置于解剖盘,腹部向上,用手术刀在肛门前与体轴垂直方向剪一小口。 2、使鱼左侧向上侧卧,自肛门向背方剪到脊柱,沿侧线下方前至鳃盖后缘,再至鳃盖后缘剪至下颌。 3、将左侧体壁肌肉揭起,暴露心脏和内脏;拭净器官周围血迹及组织液,置于盛水解剖盘内观察。 注意:揭开左侧体壁前先将体腔膜与体壁分开,以免内脏器官与体壁分开时被损坏。 4、原位观察 (1) 在胸腹腔前方、最后1对鳃弓腹方为围心腔,内具心脏; (2) 胸腹腔脊柱腹方为白色囊状鳔,前、后鳔室之间暗红色组织,为肾脏一部分。 (3) 鳔的腹方为长形生殖腺,雄性为乳白色精巢,雌性为黄色卵巢; (4) 胸腹腔腹侧盘曲管道为肠管;肠系膜上,具暗红色、散漫状分布肝胰脏;肠管和肝胰脏间细长红褐色器官为脾脏。 5、生殖系统 (1) 生殖腺 雄性有精巢1对,性未成熟时往往呈暗红色,性成熟时纯白色,呈扁长囊状; 雌性有卵巢1对,性未成熟时呈淡橙黄色,呈长带状,性成熟时微黄红色,呈长囊形, 几乎充满整个腹腔,内有许多小型卵粒。 (2) 生殖导管 生殖腺表膜向后延伸短管,即输精管或输卵管。 6、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咽、食管、肠、和肛门及肝胰脏、胆囊等。 (1) 食管 肠管前端接于食管,较端,其背侧有鳔管通入,以次为食管和肠分界点。 (2) 肠 展开肠管,肠为体长2-3倍,前2/3段为小肠,后部为大肠,最后为直肠,以肛门开口与臀鳍基部前方。 (3) 胆囊 暗绿色椭圆型囊,位于肠管前端部右侧,大部分埋在肝胰脏内; 7、鳔 位于腹腔消化管背方,银白色,分前后2室后室前端腹面发出细长的鳔管,通入食管。8、排泄系统 (1) 肾脏 紧贴腹腔背壁中线两侧,1对,红褐色;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节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分1课时来进行教学。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尝试学习“提出问题”“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实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鱼类学实验报告五

实验五不同家鱼部分生物学形状观察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掌握鱼类鳞片上的年轮标志,认识性腺成熟分期的特征,了解食性的研究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一)工具解剖盘,解剖刀,解剖剪,尖头摄,药用天平,秤,直尺,分规,解剖镜,显微镜,载玻片,透明胶纸,目微尺,培养皿,吸管,4%福尔马林溶液。 (二)材料2龄以上,已达性成熟的新鲜鱼;已做好的鲢(或鳙)鳞片片子;年轮示范——鲢鳍条切片,镢(或鲈)鳃盖骨,鲇脊椎骨,沙塘鳢胸鳍辐鳍骨,大黄鱼(或小黄鱼)的耳。 三、内容和方法 (一)测定鲤的体长、体重。然后在鲤的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左右体侧取6—10枚鳞片(不取再生鳞和侧线鳞)浸入淡氨水或温水中数分钟,用牙刷或软布轻轻擦去表皮及粘液,再放到清水冲洗,拭干后夹在两载玻片之间,用透明胶纸固定后即可用作观察年轮。用剪刀在鲤肛门前方剪一小口后沿腹中线向前开腹壁肌肉,注意不要损坏内脏,剪至鳃盖下方为止,然后剪去左侧腹壁肌肉,观察性腺成熟度和肠的充塞度。 (二)性腺成熟度鉴别 1. 根据性腺大小、·颜色、血管分布状况、卵细胞牲状等标准,目测性腺成熟度的分期等级。 I期:性腺呈透明细线状,紧败矛鳔下诱侧的体腔膜上,肉踉无法区别雌雄。 Ⅱ期:卵巢为扁带状,淡红色,表面有分枝状的细长血管,卵相互紧依,肉跟看不清卵粒,用放放大镜可见卵粒,精巢呈线状或细带状,半透明或不透明,血管不显著。 Ⅲ期:卵巢椭圆形,黄橙色,前部宽大,表表有血管分布,肉跟可见卵粒;邻粒开始沉积卵黄,精巢圆杆状,粉红色,压挤精巢或剪开精巢无精液流出。 Ⅳ期:卵巢增大,橘黄色,占据大部腹腔,卵巢膜具弹性,血管发达,卵粒大而饱满,充满卵黄。到Ⅳ期末,肉眼可见卵核。精巢呈乳白色,早期阶段无精液流出;晚期能挤出少量白色精液。 V期:卵粒流动;提起鱼钵;卵屈生殖孔滞出。提起雄鱼或轻压腹部,糟液从生殖孔涌出。 Ⅵ期:当年生殖过的性腺,卵巢体积大大缩小,松软,表面充血,外观呈紫红色,残留少量卵精巢体积显著缩小,呈淡红色。 2.取下性腺称重,计算成熟系数。 成熟系数=(性腺重/去内脏体重)×100 在卵巢前后部位各取主0—20粒卵,放在培养皿里,即置于有目微尺的解剖镜下测量称取1克IV期卵巢,前后部平均取,放入4%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全部计数,将所得乘以性腺总重,就得到绝对怀卵量。

肉鱼鲜度变化检测报告

鳙鱼在冰藏中鲜度变化的检测 07食安(4)何嘉雯 200730610407 摘要:从冰鲜鱼类鲜度的感官鉴别指标可以知道,本实验提供的是实验鱼是不新鲜的。根据盐溶性蛋白测定的原理,可以知道冰鲜鳙鱼的新鲜度要比新鲜鳙鱼要低很多。而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与动物性食品的腐败程度之间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是评定动物性食品新鲜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对二者的测定中,挥发性氨基氮高,则表示新鲜度低,同理,三甲胺也一样,可以知道冰鲜鳙鱼的新鲜度要比新鲜鳙鱼的要低。所以,鳙鱼在冰藏中的鲜度变化是挺大的。 关键词:鳙鱼感官鉴定盐溶性蛋白挥发性盐氨基氮三甲胺 前言 虽然低温可以减缓蛋白质的变化速度,不过依然会发生变化。在水产品的腐败变质中,蛋白质分解几产生的化合物对风味,安全性问题产生显著的影响。人在食用组胺含量高的鱼类时产生过敏性食品中毒,鱼肌肉组织中组胺含量超过2g/Kg也可产生毒性作用。感官检验能快速地判断鳙鱼的新鲜度,肉的嫩度是肉品的重要感官质量之一,是反映肉的质地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意义上的嫩度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对肌肉蛋白质性质的总体概括,它与肌肉蛋白质的机构,变性,聚集,分解等有关,且方便快捷,不需仪器。盐溶性蛋白的含量与新鲜度有直接关系。而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与动物性食品的腐败程度之间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是评定动物性食品新鲜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检测鳙鱼在冰藏中鲜度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新鲜鳙鱼及冰藏鳙鱼,高离子磷酸缓冲液,低离子磷酸缓冲液,15%三氯醋酸,1N NaOH,双缩脲试剂,0.01N硫酸标准溶液或盐酸标准溶液,0.2%甲基红指示剂,0.1%甲基蓝指示剂,20%三氯醋酸溶液,40%碳酸钾溶液,2%硼酸溶液,硼酸吸收剂,水溶胶,甲醛溶液。 1.2 实验仪器 天平,烧杯,研钵,高速离心机,离心管,100ml容量瓶,25ml容量瓶,752分光光度计,移液管,100ml量筒,滤纸,滤斗,10ml试管,康威皿,微量滴定管。 2 实验方法 2.1 鱼肉感官品质的检测 冰鲜鱼类鲜度的感官鉴别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冰鲜鱼类鲜度的感官鉴别指标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综述鱼类寄生虫、寄主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寄生虫是指一种生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住于另外一种生物体内,被寄居的生物称为宿主或者寄主,寄生虫的寄生行为同时对卑寄生生物产生损害。寄生行为时寄生虫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依靠寄生虫自身一些特化的器官附着于宿主或者寄主体外,以从中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甚至繁殖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者是庇护其不受其他不利因素干扰的行为。此外,更加广义地说,就是小型生物依附大型生物来生存,可以被称为寄生,因此病毒也是可以称为寄生虫。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甚至因此而产生一些适应宿主的结构或者功能。 由于寄生虫的寄生活动,寄生在鱼类上的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是比较大地,显著时可引起被寄生鱼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鱼类的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如机械性损伤带来的感染、炎症等。二是压挤与阻塞。某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鱼类体内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对鱼类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五是引起寄主的超敏反应。寄生虫或者是寄生虫产生的物质被寄主体内识别为抗原,引起寄主体内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寄主的损伤。 寄生和互利共生一样,都是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只是寄生是对宿主有害,而互利共生是双方都有利。而寄生关系的其原由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由空间联系发展到食物联系。先有简单的共栖,再过渡到宿主体上,进而进到体内共栖,不同程度的共栖为发展营养联系建立基础。食物联系可能开始时只是一种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当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体液来维持生活,即发展为寄生关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捕食过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过渡的痕迹。第三条途径是未来的宿生物偶然的潜入体内,虽然寄主体内是暂时的生活地点,但对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为兼性寄生物。寄生关系从上述共栖、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条途径产生后,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由寄生产生的这三种途径可以看出,寄生是进化过程中生物个体为了生存而演变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演变中,寄生虫在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等方面就产生了许多的变化。首先,寄生虫为了生活需要确定它们的寄主,还要适应寄主体内的环境。这就迫使它们要有所变化。为了寻找寄主或者在寄主体内迅速到达寄生部位,它们的运动结构在不同的寄生环境便演化出不同的适应方式。 鱼类的寄生虫感染鱼类的途经有三个途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和经血感染。经口感染:很多虫卵、幼虫或包囊可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鱼体中。鱼吞食受污染的饲料及带有幼体的中间宿主,而受感染,如艾美虫、绦虫及寄生于肠道中的吸虫等。经皮感染:即是感染阶段之寄生虫通过鱼类皮肤、鳃、鳍而感染鱼类。它们可主动侵袭鱼类(如双穴吸虫的尾蚴)或从伤口进入鱼体。经血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在鱼体上较少见。它是通过动物媒介的叮咬而将病原接种到鱼类血液中,病原通过体外寄生虫的口器而达鱼类的血液或组织,如蛭类叮咬鱼体而传播寄生于血液中的原生动物,如锥虫。 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其实寄生虫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建立检疫制度。对从外地引进,或引种到外地去的种鱼、苗种进行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每年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杂物、杂草,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必须坚持年年清塘消毒,才能达到预防鱼病之目的。清塘消毒工作主要包括:清整池塘:每年冬天,待鱼出池后,排干池水,修补池埂,拔除池边杂草,并挖去过多的淤泥。药物清塘: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饼、氨水等。生石灰不但能杀灭塘内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而且还有改良土壤、水质和施肥作用。

适应水生生活鱼类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地位 ?具上下颌及成对的附肢(偶鳍); ?骨骼为软骨或硬骨; ?脊柱替代脊索功能; ?身体流线型;波浪式运动和尾部摆动获得动力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体被骨质鳞片或楯鳞,体表具侧线; ?呼吸器官为鳃;单循环; ?具调节体内渗透压机制。 鱼类是最低等的有颌类、变温脊椎动物,适应水生生活而发展出许多特有的结构。它是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一支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由于骨组织的不同分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一)软骨鱼纲 1.外形 ?身体为流线型,适应游泳; ?身体分头、躯干、尾,最后一对鳃裂是头与躯干的分界,泄殖孔是躯干和尾的分界; ?口腹面,横裂,口前面有对鼻孔; ?头背面两侧有一对眼,具上下眼睑和舜膜; ?有些种类俩眼后各有一个喷水孔与咽相通; ?有5个鳃裂均开口于体外。 ?躯干部具有奇鳍和偶鳍,偶鳍水平位; ?尾鳍为歪尾型,尾椎骨歪向较大的上叶; ?偶鳍和尾鳍对推进、控制身体位置、游泳方向有重要意义; ?俩腹鳍之间有泄殖孔,雄性具有鳍脚。 2.体表的结构 1)皮肤:表皮和真皮均为多层细胞,皮肤与肌肉紧密相连,皮下组织极少,使整个身体为结实的实体。表皮内有单细胞腺体,分泌粘液使身体粘滑。 这些特点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粘液有免疫和提抗寄生物的作用。 (2)鳞片 软骨鱼为盾鳞,体表的刺突和真皮内的基部构成,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内有髓腔、血管和神经。 鳞片具保护作用,在游泳运动中起辅助作用,楯鳞的棘突和栉鳞后缘的栉状突可减少游泳时体表的湍(tuan)流。 3.支持和运动系统 脊柱、头骨、带骨、附肢骨及肌肉,构成了支持和运动系统。 (1)骨骼系统: ?全部为软骨,有些部位因钙盐的沉积而变坚硬; ?头颅为完整的软骨囊,保护脑和嗅、视、听觉器官; ?7对软骨弓构成咽颅围绕并保护消化管的前端,也支持鳃的活动, ?第一对为颌弓,上下颌的骨骼; ?第二对为舌弓,其中一块舌颌骨将咽连接在脑颅上; ?其余5对为鳃弓

鱼类 习题(含答案)

鱼类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 鲫鱼在水中不停地用口吞水从鳃排水,其主要目的是() A. 排泄 B. 调节体重 C. 平衡身体 D. 呼吸 2. 下列哪项不能减少鱼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A. 身体呈流线型 B. 用鳃呼吸 C. 体表有黏液 D. 体外没有突出物 3. 以下哪个动物不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A. 鲨鱼 B. 蚯蚓 C. 草鱼 D. 白鳍豚 4. 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无关的特征是() A. 身体呈流线型 B. 用鳃呼吸 C. 体温不恒定 D. 用鳍游泳 5. 鱼在游泳时,主要的前进动力来自() A. 鳍的前后摆动 B. 头的左右晃动 C. 鳍的左右摆动 D. 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6. 小强观察到鱼缸内的小金鱼的口和鳃盖不停地交替张合,这是鱼在() A. 取食 B. 呼吸 C. 喝水 D. 运动 7. 我们到菜市场买鱼时,你认为哪类鱼是新鲜的() A. 鳃丝呈黄色 B. 鳃丝呈黑色 C. 鳃丝呈鲜红色 D. 鱼体挺直 8. 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列特点中最关键的是() A. 鱼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 B. 鱼必须在水中繁殖 C. 鱼的体形呈流线型,减少水中阻力 D. 鱼体表有鳞片 9. 鱼离不开水的主要原因是() A. 鱼离开了水,就不能游泳 B. 缺少水分会使鱼体表干燥 C. 鱼要不断喝水和吐水 D. 缺少水分会使鱼鳃丝粘连,不利于气体交换 10. 鲫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下列关于“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性”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A. 鲫鱼在水中用肺呼吸 B. 鲫鱼主要靠眼感知水流的方向和速度 C. 鲫鱼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胸鳍和腹鳍 D. 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少游泳时遇到的阻力 11.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江河湖泊,因此鱼类十分丰富,据调查我国的淡水鱼就有1000多种,其中属于四大家鱼的是() A. 鲫鱼、鲢鱼、草鱼、大马哈鱼 B. 鲫鱼、乌鱼、草鱼、鲳鱼 C.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D. 鲫鱼、乌鱼、草鱼、鲳鱼 12. 下列动物中,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体表被覆鳞片的是() A. 乌龟 B. 鲤鱼 C. 海豚 D. 珊瑚虫 13. 鱼离开水后会很快死亡,原因是() A. 不能游泳 B. 不能呼吸 C. 不能保温 D. 不能取食 14. 下列哪种动物是真正的鱼() A. 甲鱼 B. 娃娃鱼 C. 鲨鱼 D. 章鱼 15. 下列各种生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鱼类导学案

脊柱动物——鱼类学案 【学习目标】 1.说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在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培养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初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要求:认真自读课本80—82页的内容,并结合观察鱼缸中的鲫鱼,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描述鲫鱼的体形和体色,说出对其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鲫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有哪几种类型? 3.鱼靠什么来呼吸?仔细观察鱼缸中的鲫鱼,说出鱼口的张合与鳃盖后缘的张合之间的关系? 4..鲫鱼靠什么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它是鱼的什么器官? 5.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着?用手捉鱼为何感到粘滑?这些特点与水中生活有何意义? 6.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其功能是什么? 7.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二)自学检测 要求:认真审题,独立完成后组内两两交换检查。 右上图是鲫鱼的形态结构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鲫鱼的身体呈______形,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表覆盖_________,上面有________,有利于游泳时减少阻力。 3.口和鳃盖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并用______来完成呼吸。 4.鲫鱼的运动器官是_______,分别称为(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 (4)________,(5)________。 5.图中(6)指的是_________,能够能够感知水流测定方向,是鱼的______器官。 (三)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惑。 2.合作探究一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和,主要与鱼的呼吸有关。 要求:用实验台上老师提供的材料完成探究。 提出问题: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和,主要和鱼的呼吸有关吗? 做出假设: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和,主要和鱼的呼吸有关。 制定并实施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大家知道,鱼类呼吸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水中,所以水严重时就会导致大量鱼类缺氧死亡,因此我们要保护水生生物,首先就要保护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二各种鱼鳍的作用(1、2组负责背鳍,3、4组负责尾鳍,5、6组负责胸鳍 ,7、8组负责胸鳍和腹鳍) 实验时要注意的事项: 1)应设置对照组,而且作为对照的鱼与实验的鱼在种类、大小、活泼程度上应该一致。 2)轻拿轻放,动作既要准确又要迅速。 3)要求各小组用最简洁最直观的方式进行实验,并记录看到的实验现象。要注意安全。 提出问题:鲫鱼的各个鳍(背鳍、尾鳍、胸鳍、腹鳍)在游泳中各起到什么作用? 做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施并实施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当堂训练 1.鲫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因为它的体色是()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实验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实验最大的特色是摒弃传统的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学生现场观察得结论的实验教学,安排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自行进行实验并拍摄整个实验过程,课堂教学的时间则用来展示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实验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探究过程教材中已经完整呈现,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整体思路。另外相关基础性知识放在“信息库”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资料。“超链接”作为辅助板块,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开拓思路,深化对教材主题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2、学情分析: 前一节课学生通过教材的6幅图片及自己查找资料,已经初步认识到水中生物的特点是有利于其生存的,同时,从七年级上开始就已经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且我校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较强,因此本节课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是可行的,尤其是本次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学生们日常熟识的鲫鱼,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3、教学条件分析: 我校班额较大,每班接近70人,如果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无法完成的同时课堂实验效率也不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说起。因此,将课堂实验安排成课下实验可以让多数学生体验探究实验,同时将实验全过程进行拍摄并进行讨论和点评可大大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重、难点:

鲫鱼的解剖

普通生物学实验课须知 1.新生进实验室之前要认真阅读实验室基本知识。 2.每次进入实验室的时间为以课表为准,提前10分钟进入实验室。 3.应严格按照实验平台上预约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不来者,视为旷课。如因特殊情况请假,需在实验开始前至少三天向指导教师说明,在选课平台系统中取消原预约时间,重新预约,一次不做实验或一次不交报告,即按不及格论处。 4.预习实验内容和有关知识,写好预习报告(手写),前四部分内容(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无预习报告者扣10分。 5. 实验过程中应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原始记录(三个实验需要用相机或手机拍照,DNA指纹图谱实验需用U盘拷贝实验结果,请自备拍照工具和U盘)。 6. 预习、课堂操作、课堂纪律、善后处理、实验报告是评分的依据。 7. 实验完毕,要将自己使用的仪器刷洗干净,药品按序恢复原位,台面擦净,把自己做实验的一套东西找齐,经指导老师检查合格并签字后方可离开。 8. 值日生要认真清扫地面、水槽、台面,检查水、电、门窗是否关好。 9. 实验讲义:实验预约系统中可以下载,也可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站下载。 10. 实验报告模板见附件,需注明姓名、学号、组号、做实验具体时间。

鱼的解剖 上课地点:化学楼120 上课时间:选课时 任课教师:徐丽办公地点:生化楼302 课程要求: 预习实验内容,掌握实验目的及原理、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 手写完成预习报告(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试剂、实验方法与步骤),课堂检查预习报告情况。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台上物品按实验室管理老师要求摆放整齐; 2、实验废物按实验室管理老师要求收集; 3、实验结束后,经老师检查后方可离开。 实验纪律: 1、按时上课 2、穿实验服(白大衣) 3、不许吃东西,课堂严禁大声喧哗 4、手机静音 实验成绩: 预习报告:20分 实验操作:40分 报告内容:结果和讨论40分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淮安外国语学校生物备课组于燕琴 一、实验目的 1.知识目标: 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会观察鱼的外形,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总结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2.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教学方法设计: 探究性实验,合作性实验。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和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小组搜集鱼类外形和内部结构的资料,交流汇总。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3.实验材料准备:鲫鱼(每小组一条),水槽,解剖盘,细绳,硬纸板,夹子,纱布,长滴管,红墨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水中鱼类游泳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把小兔子放在水中生活会怎么样呢?那么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呢?学生:讨论交流,大胆推测。 小组1:鱼类的在水中运动主要靠鱼鳍 小组2:鱼类有鱼鳃,所以可以在水中呼吸 小组3: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 小组4:鱼的体形是流线形 小组5:鱼体内有鳔 小组6:…… 看来大家平时的观察很仔细,那么今天我们把鲫鱼请进了课堂,让我们一起以鲫鱼为代表动物,探究一下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16第十六章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十六章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时间安排】 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 2、了解鱼类生活的生物因子。 3、掌握鱼类与生物性因子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1、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 2、鱼类与生物性因子的关系。 ◆鱼类的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 一、水温 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 1、根据对水温适应的情况对鱼类的划分 *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 *温水性鱼类 *冷水性鱼类 2、根据对温度的适应幅度对鱼类的划分 * 广温性鱼类适温幅度最广,多为温水性鱼类。 *狭温性鱼类温幅度较窄,多为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以及冷水性鱼类。 3、水温对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 1)、不同温区对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 2)、水温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4、鱼类对水温变动的适应 二、盐度 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主要通过水的渗透压影响鱼类的生活,这关系到鱼类的分布、洄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很多方面。 1、按照生活于不同盐度的水域对鱼类的划分 * 海水鱼类 * 咸淡水鱼类它们适应于河口咸淡水水域,水的盐度在0.5‰—16‰之间。 * 淡水鱼类 * 过河口鱼类(溯河鱼类、降海鱼类) 2、按照对盐度幅度的忍受能力对鱼类的划分 * 狭盐性鱼类 对于水的盐度要求较严格,只能耐受有限范围的盐度变化。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属狭盐性鱼类。* 广盐性鱼类 3、盐度对于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三、水中的溶解气体 1、溶氧 2、二氧化碳 四、pH

1、一般鱼类适宜中性或弱碱性环境,pH值为7—8.5的范围。鱼类能够生活的pH值一般为5.0一9.5。 2、鲑科鱼类对水的pH值要求较严格,在pH为5—6.5范围内,生长率就明显下降。草、青、鲢、鳙等对pH值的变化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其适应范围为4.6—10.2。 五、光、声、电、水流及底质等因子对鱼类生活的影响 1、光光对鱼类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多方面影响。 光与鱼类的视觉器官 光与鱼类的体色 光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光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光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鱼类对光的反应 2、声 鱼类除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振动和声振动外,还可能感受超声振动,而且许多鱼类还能发声。 按所发声音的性质,有的是机械声,如游动、摄食、呼吸等动作时发出的声音。还有一些是生物声,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如恐吓声、认识声和信号声等。 3、电流 鱼类对电流呈灵敏的反应,但反应的灵敏度因种而异。通常皮肤感受器发达的鱼对电流的反应更为灵敏。例如叉尾鮰对电流的反应比金鱼强烈。 鱼类能用自己的放电器官进行放电。放电可分为两种类型(强电鱼,如电鳐;弱电鱼,如黑海瞻星鱼) 第二节鱼类与生物性因子的关系 一、鱼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1、种内关系 * 同种个体的集群生活 * 不同的鱼类集群生活也各异 * 集群的作用 * 集群生活不利的方面 * 鱼类的非集群生活 * 种内关系的矛盾方面 2、种间关系 * 凶猛鱼类和被食者的关系 * 鱼类之间直接或间接争夺饵料的关系 * 共栖和共生 * 寄生 * 种间对生活环境的竞争与互利 二、鱼类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 1、水域中各种生物与鱼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极为复杂,而其主要方面仍与营养有联系。 2、有不少水生生物与鱼类具有共栖或共生的关系。 3、鱼类生活环境中的水生生物,微小如细菌和原生动物,大至高等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哺乳类,它们的各项活动还关系到环境中各项非生物因子的变动,而对鱼类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