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届 中图版 生物群体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

2018届 中图版 生物群体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

2018届 中图版 生物群体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
2018届 中图版 生物群体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

2018届中图版生物群体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

1.如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

A.食物链B.食物网

C.生物圈D.生态系统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植物是生产者,鸟和虫是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以上各种成分构成了群落,同时图中显示了该群落的无机环境,所以该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D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 D

3.绿眼虫是一种原生生物,在有光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无光条件下却能在水中摄取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它 ( )

A.是生产者

B.是分解者

C.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

D.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解析】在有光条件下,绿眼虫可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在无光条件下,绿眼虫以环境中的有机物为食,属于分解者。

【答案】 D

4.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

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 B.①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⑥⑦

【解析】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各级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分解者属于腐生生物,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一营养级。

【答案】 B

5.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图示可代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

【解析】细菌是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环节。图中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答案】 A

6.下图为长期停留在太空站的太空人获得所需物质的模式图。其中生物X和Y分别表示( )

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

【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为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而太空人产生的废物要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被处理掉。

【答案】 B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组成

【解析】由于有的动物以多种生物为食,所以会使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树为生产者,体型大于昆虫等消费者,因此,生物体型的大小与营养级高低无必然的联系;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答案】 C

8.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五个种群(A1、A2、A3、A4、A5),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

A.10条B.15条

C.20条D.25条

【解析】由B→E和B→C→E的食物链有4条,加入A后就有20条,由A→D的食物链有5条,所以共有食物链25条。

【答案】 D

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蜘蛛、蟾蜍均属于初级消费者

C.若土壤遭到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的污染物浓度可能最高

D.食虫鸟和蛇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解析】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蟾蜍属于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蜘蛛属于次级消费者;食虫鸟处于第四营养级,而蛇则处于第四、五两个营养级。

【答案】 C

10.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有关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

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c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受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是消费者,b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自养型的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等,A项正确;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如根瘤菌、寄生细菌类,B项错误;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D项错误。

【答案】 A

11.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解析】一般春夏季水生生物种类较多,冬季较少,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正确;芦苇和藻类属于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量,C 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等含N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

【答案】 B

1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解析】A项,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项,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后,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C项,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可能具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这些生物能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D项,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对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农田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答案】 B

13.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答案】 B

14.右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

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

况是( )

A.鲈鱼的引入会导致土著鱼的减少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a、b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锐减后再急升最后近于稳定。由鲈鱼以土著鱼为食可知,A项正确。

【答案】 A

1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①能量输入②能量传递③能量储存④能量转化⑤能量散失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的输入、传递、转化和

散失的过程。

【答案】 C

16.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

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从C 传递到D的效率是指D同化的能量与C同化的能量之比;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 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分解者;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也越多。

【答案】 C

17.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C2+D2)

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1+C1+D1)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解析】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是生产者的输出量D1,等于(A2+B2+C2+D2),A错误;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W1,等于(A1+B1+C1+D1),B错误;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生产者的同化量)×100%,即D1/W1×100%,C正确;图中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是(W1-A1),D错误。

【答案】 C

18.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解析】 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故选B 。

【答案】 B

19.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消耗植物( )

A .10千克

B .40千克

C .100千克

D .280千克

【解析】 由题意可知人的能量来源于三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植物→人,②植物→羊→人,③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人。设通过①②③三条食物链最少消耗的植

物分别为a 、b 、c ,则a ×20%=1×12,b ×20%×20%=1×14,c ×20%×20%×20%=1×14,

求出a =52,b =254,c =1254,进而求出a +b +c =40。

【答案】 B

20.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B .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解析】 图中①、②分别是兔和狐摄入的能量,②与①之比不能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C 错。③是兔排出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兔是初级消费者,初级

消费者的粪便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而应属于生产者;④是由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应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A正确。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而①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B错。分解者分解遗体,其中的能量最终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而热能不能被绿色植物固定利用,所以D错。

【答案】 A

21.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A项,虎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取能量少,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项,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含量高,蓝藻会进行爆发式繁殖,但是没有体现出食物链,所以不适宜用能量流动规律来分析;C项,牛、羊属于初级消费者,直接从生产者获取食物,获得的能量多,因此成本低;D项,能体现出食物链,能用能量流动规律来解释。

【答案】 B

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解析】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总能量的10%~20%。初级消费者越多,向下可传递的能量也就越多,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

【答案】 C

2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若E种群中的总能量为5.8×109kJ,B 种群中的总能量为1.6×108 kJ,则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 ) A.2.0×108 kJ B.2.32×108 kJ

C.4.2×108 kJ D.2.26×108 kJ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E种群中的能量传递有三条途径,但只有两条途径能传递到A种群。C种群和D种群获得的总能量为5.8×109×20%-1.6×108=1.0×109kJ,

所以A种群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0×109×20%=2.0×108 kJ。

【答案】 A

24.下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小于①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解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所以⑤可能比①小,故A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所以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故B错;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不完全相同,故C错;能量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D正确。

【答案】 D

25.图A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P表示生产者,Q1表示初级消费者,Q2表示次级消费者。图B表示对图A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C.b或d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解析】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b+c+d+e;c指的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生产者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中;e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或d 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c1为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被次级消费者同化

的能量。

【答案】 B

26.研究人员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甲、乙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若两生态系统的其他因素都一样,则 ( )

A.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总能量

B.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总能量

C.甲、乙两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相等

D.甲、乙两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的总能量

【解析】甲、乙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总能量相等,且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种类少于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种类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因此消费者剩余的总能量就越少。各级消费者均会由于生命活动而消耗掉许多能量,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小于生产者的总能量。

【答案】 A

27.如图为某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问题。

(1)此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是________,该食物链有________个营养级,鹰在此食物链中是________级消费者。

(3)此食物网中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4)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

(5)由上述简图可知,鹰与蛇的关系是________。

【解析】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鼠→蛇→鹰、草→蝗虫→食虫鸟→鹰。在最短的食物链“草→鼠→鹰”中,鹰处在第三营养级,属于二(次)级消费者。根据食物网可知,鹰与蛇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答案】(1)3 (2)草→鼠→鹰 3 二(次) (3)草(4)鹰(5)捕食和竞争28.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据图回答:

图1 图2

据图1回答:

(1)从营养功能的角度来填写成分:B.__________、

C.________。

(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和__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填字母)。

(4)最主要成分和最活跃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据图2回答:

(5)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6)鹰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作为最高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8)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________。

(10)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1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能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为终点,图2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共有8条食物链;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4个营养级,其中鹰占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

物链;蛇和鹰存在捕食关系,都以食虫鸟或老鼠为食时,二者是竞争关系;该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若蛇绝种,鹰会以老鼠、食虫鸟为食,鹰获得的增多,数量增加;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会锐减,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D B (4)D A (5)8 (6)4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7)捕食和竞争 (8)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9)增多 (10)食虫昆虫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29.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A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会争夺光照、生态瓶中的无机盐等,因此两者为竞争关系。(2)B瓶缺乏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降低;藻类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使其数量减少,也会导致瓶内O2含量减少,而浮游动物又以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会因食物和氧气不足导致其种群密度降低。(3)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

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答案】(1)生物群落竞争(2)降低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降低氧气与食物不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

3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利用图中箭头的序号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2)图中________为分解者,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哪个箭头是不应存在的?________。

(4)?的能量最多时只有④的能量的几分之几?________。

(5)B属于________性动物,它的粪便中的能量会被________利用,通过过程________表示。

【解析】生产者(图中A)固定的太阳能即图中的①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图中B、C、D是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A、B、C、D都有能量流入E,则E为分解者,但E能量不会倒流入A、B、C、D,故图中⑦不存在。?的能量最多有⑨的1/5,⑨最多有④的1/5,故?最多有④的1/25。

【答案】(1)① (2)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 E (3)⑦(4)1/25 (5)植食 E(分解者) ⑥

31.下图是对某湖泊的能量调查结果[单位:千焦/(厘米2·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这说明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的,也就是说食物链越长,________________越多。

(3)D(热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产生的能量。

(4)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不循环的特点,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①识图不准,分辨能力差,把487.28当成正确答案;②能量传递效率应该通过计算回答,不能填写10%~20%;③热能是通过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而释放出来的,这部分能量是不能再利用的,只能散失。“呼吸作用”此时不能用“分解作用”或“代谢作用”来代替。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0.46 (2)13.5 逐级递减能量流失

(3)呼吸作用

(4)呼吸放出的热能

32.下面是一水域生态系统在一年之内的能量流动情况资料[能量单位:kJ/(m2·a)]。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kJ/(m2·a)。

(2)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________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如此之低,是因为大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________。

(3)按图中的能量传递效率,若食肉动物增重1 kg(有机物干重),则需消耗生产者约________kg(有机物干重)。

(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百分比,但由于各营养级的呼吸消耗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但也可能低于10%。食肉动物增重1 kg,则需消耗的生产者

为1

11.4%×16.2%≈54.1(kg)。人类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能量。

【答案】(1)20 810 (2)5.5%~16.2% 被各营养级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掉分解者 (3)54.1

(4)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人教版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强化训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解析】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可以形成血浆也可以形成淋巴,进入淋巴的药物最终随着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物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答案】C 2.内环境的pH调节方式属于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pH的调节主要依靠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属于化学物质参与的体液调节,基本不涉及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答案】B 3.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 ) ①组织发生水肿 ②组织发生脱水 ③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浓度增加

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浓度降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导致组织液回渗至淋巴系统的物质(主要是水)减少,发生组织水肿,因而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相对数量降低,浓度相应降低。【答案】C 4.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皱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 A.x>y>z B.y>x>z C.z>y>x D.z>x>y 【解析】红细胞在y浓度食盐水中破裂,说明水逆浓度进入细胞,因此x>y,同理在z浓度食盐水中红细胞皱缩,得出x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题精选(含答案)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⑥ 6.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不正确的()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7.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 述是()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 C.3和5可以相互渗透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完整版)人教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2.细胞内液是指 A.人体内全部液体B.人体细胞内的液体 C.人体循环系统内的液体D.人体细胞外的液体 3.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下列哪种液体 A.细胞液B.血浆C.组织液D.淋巴 4.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和组织液 5.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血浆B.淋巴C.食糜D.组织液. 6.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7.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 A.a=b B.a=b+c C.a=c D.a>b+c 8.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9.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10.一金鱼缸中有正常生长的金鱼藻、小鱼,现将金鱼缸密闭,通入适量的C18O2,—段时间后在小鱼体内存在放射性18O的部位有 ①肺②血浆③组织细胞基质④组织蛋白⑤脂肪组织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11.体内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向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B.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C.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12.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13.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环境与稳态考试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环境与稳态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1.5分)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2、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其主要原因是() A、未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少 B、入侵地生态污染严重 C、破坏了入侵地的非生物因子 D、使入侵地食物链被破坏 3、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且迅速蔓延,造成当地的马尾松林大面积枯死。试问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华南沿海地区() A、气候条件适宜 B、缺乏这种林业害虫的天敌 C、马尾松未竞争过入侵害虫 D、马尾松林的生活能力弱 4、调节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最重要的器官是() A、汗腺 B、肾 C、大肠 D、肺 5、多数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存在状态是() A、稳定的化合物 B、不稳定的化合物 C、单质 D、离子 6、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是因为() A、降温 B、维持水分和钠盐代谢的平衡 C、清洁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7、抽血化验中发现血钾含量增高,则表示() 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胰岛素分泌增加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醛固酮分泌增加 8、当人情绪激动时,分泌量会增加的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激素 C、肾上腺皮质激素 D、胰高血糖素 9、吃糖1h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10、艾滋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A、血液和精液 B、握手和拥抱 C、衣物和卧具 D、空气和食物 11、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人的体温的是() A、口腔温度 B、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 D、ABC 3项都是 1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质 B、核酸 C、多糖 D、球蛋白 13、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这属于()

高考生物第一轮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专题精练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第一轮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专题精练新人教版1.用燕麦幼苗做如下图所示的两组实验。甲组: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③水平放置,分别取两 个琼脂块①、②紧贴在③的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乙组:将附有琼脂块X 和Y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去掉尖端的胚芽鞘⑤将直立生长B.去掉尖端的胚芽鞘④将向左弯曲生长 C.④的右侧生长素多,右侧生长快D.⑤的两侧生长素浓度不相等 解析: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发生①→②的运输,所以②中的生长素含量多,右侧生长 快,④向左侧弯曲生长;X、Y受到旋转的影响,生长素的含量相同,⑤直立生长。 答案:D 图1 2.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一名技术员用几种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然后在沙床中培养,观察生根情况。 图1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的促进作用的示意图,图2为α-萘乙酸促进枝条生根的情况。请据图1和图2判断,在下列各项浓度值中,最好选用() 图2 A.3 mg·mL-1B.6 mg·mL-1C.9 mg·mL-1D.4.5 mg·mL-1 解析:根据实验结果先排除C项,显然是浓度过高抑制其生根。A项和B项浓度相差很 大,而生根情况几乎一样,显然这两个不可能都是“最适浓度”,据图1生长素对生根促进作用的“浓度—效应曲线”可知,A项3 mg·mL-1相当于b点,B项的6 mg·mL-1相当于d点,所以最适浓度应在3~6 mg·mL-1之间。 答案:D

3.(2009·佛山质检)农田农作物大多数是单子叶植物,杂草以双子叶植物为主;果园的果树和杂草则相反。如图所示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效果。据此可知用生长素类似物所配制的除草剂主要用于农田还是果园,理由是() A.果园低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果树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B.果园高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果树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C.农田低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D.农田高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解析:题图中曲线表示不同植物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因此高浓度的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答案:D 4. (原创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已不再存在于细胞内或内环境中,故它们已不属于体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答案:D 提醒:本题为易错知识点,应重点掌握。 5.(2010·郑州质量预测)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③为组织细胞,则各物质变换过程如下图所示: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单元练习测试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单元练习1.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2.根据右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3.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4.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 5.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6.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8.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9.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0.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11.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和外环境 (1)对于细胞来说:①内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 (2)对于人体来说: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 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2)内钾外钠: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 2、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 3、NaH2PO4/Na2HPO4 3、温度:37℃左右 五、内环境的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

沭阳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21人体的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3学案苏教必修3

课题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水平衡调节(第 4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水的代谢过程; 2.了解水的调节过程。 【重点难点】 水的调节过程 【学习过程】 一、人体内水分的来源和去路 1.人体内水分处于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和实现的。 2.人体内水分的来源:和,其中是主要来源。3.人体内水分排出的途径:主要途径是,、和也能排出部分水。 二、水平衡调节过程 根据水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 问题: 1.人体水平衡调节方式是 ,调节中枢是。 2.调节水平衡的激素:, 其分泌产生的部位:; 作用部位:; 作用:促进对的重吸收,尿量 减少。 【作业布置】 1. 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因缺乏淡水而出现()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2.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渴觉中枢位于下丘脑 B.血浆渗透压升高,排尿增加 C.醛固酮升高,排尿增加 D.细胞外液中无机盐浓度降低,排尿增加 3. (2016届苏州模拟)当健康人处于炎热、缺水的环境中,会发生( ) A. 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 B. 皮肤汗腺的分泌增强 C.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D.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4. (2015届徐州模拟)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C.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5. (2015届苏州模拟)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 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 正常体温保证了酶的催化作用正常发挥 D. 在炎热环境中人体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0.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摄入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B.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C.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学习反思或作业订正】

人教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组织液大部分回流到血浆中,少部分流入淋巴中 B.组织液来自于血浆、淋巴和细胞内液 C.血浆中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2.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兴奋,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某些水生植物细胞液中K+的浓度也比水中高C.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D.无机盐和蛋白质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在各种无机盐中,Na+与Cl-在含量上占明显优势 3.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内环境中的CO2不能对人体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C.神经递质在内环境中合成并发挥作用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可维持内环境稳态 4.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0ml,尿量在短时间内将显著增多,其原因最可能是 A.肾小管中液体渗透压增高 B.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速率增加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胰岛素分泌增加 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次性大量饮水可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C.组织液渗透压髙于血浆渗透压可引起组织水肿 D.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 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6.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A液、B液、C液共同组成内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液、淋巴 B.与B液相比较,A液C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B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D.A液B液C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7.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人教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

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A卷学业水平达标)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 HCO3、HP0 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选A 血红蛋白分布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 (2014海南)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 .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 ?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解析:选A 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3.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解析:选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由兴奋部位向两侧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突触处发生“电信号T化学信号T电信号”的转变;神经纤 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4?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 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 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抑制尿液的形成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7.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个体的稳态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个体的稳态练习题及答案] 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把所学生物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下面 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个体的稳态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题文】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 __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食物消化后,才能被小肠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等物质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再运输到全身各处被机体利用。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

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如由于机体中含有H2CO3/NaHCO3、NaH 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而使pH 稳定在7.35-7.45,体温保持在37℃左右,渗透压约为770kPa。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之一。 考点:内环境稳态 点评:该题涉及知识点多且重要,需要学生掌握熟练,区分清楚,是一道好题。 2.【题文】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长时间运动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降低了血液pH,在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的缓冲对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NaHCO3/H2CO3等。 考点:稳态的调节 点评:对于稳态的调节,内容多涉及范围广,需要学生仔细认真学习,多记忆勤善比较,才能学好本节知识。 3.【题文】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人体心肌细胞可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A.淋巴B.血浆C.细胞外液D.组织液 2.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 C.CO2、O2D.氨基酸 3.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 5.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当稳定状态叫做 稳态 B.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C.内环境稳态能使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一种不变状态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7.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①组织发生水肿②组织发生脱水 ③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8.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 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10.对于钾盐和钠盐来讲,正常人容易缺乏的是()A.钠盐B.钾盐C.都容易缺 D.都不易缺11.人体小肠中的氨基酸进入骨胳肌的正确途径是()A.组织液→血浆→组织液→肌细胞B.血浆→组织液→肌细胞 C.血浆→淋巴→组织液→肌细胞D.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12.肾小管与周围的毛细血管之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的原尿的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量会()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3.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14.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 ] [ 3 - HCO 约为 ] [ 3 2 CO H 的20倍,如果 ] [ 3 - HCO / ] [ 3 2 CO H <15 时,将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不正确的是()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B.调节细胞的PH值C.参与细胞的遗传D.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15.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必须通过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 16.右图为人体血液循环中某物质的含量变化情形,若横轴中的Ⅰ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Ⅱ代表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Ⅲ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则此物质最可能是下列的() A.尿素B.葡萄糖 C.氧D.二氧化碳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和调节好题、难题

周练六内环境和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判断正误 1.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3.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4.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105.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5.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6.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 7.一个由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个突触结构。 8.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或阴离子(Cl-)的内流。 9.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10.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腺的细胞会合成激素。12.细胞产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都属于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13.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的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1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 15.激素间的作用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协同关系;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单元模拟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生物个体的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D.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3.将青蛙的后趾皮肤剥掉,再将浸有稀硫酸的小纸片贴在该部位,蛙无反应。这是因为已经破坏了该青蛙反射弧的()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纤维 C.传出神经纤维 D.效应器 4.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C.人体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现象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5.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特点() A.植物的向光性 B.根的向地性 C.顶端优势 D.用生长素类似物在农田中除杂草 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是很少的 B.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移动的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 C.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不需要能量 D.单侧光下燕麦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可从向光侧横向运输到背光侧 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植物激素能够调节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 B.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都属于极性运输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细胞中起作用 D.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是不同的 8.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可以用下图表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物质A是氨基酸,物质B是蛋白质 B.物质A转变为物质B发生在囊泡中 C.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参与细胞内的能量转换 D.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 9.关于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附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2019·临川模拟)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及果糖等物质 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内液 C.人体内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都是组织液 D.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 解析:选D 果糖属于单糖,人体的血浆中可能出现果糖;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人体内大多数的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部分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中;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是人胚胎时期机体合成的两种蛋白质,正常成人血液含量极少,癌症患者体内的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的含量比正常人要高些,检测人体内环境中的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含量可以作为癌症诊断的指标,但是要确诊还需要相关的病理检查。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摄入过咸的食物,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 D.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解析:选B 摄入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液中的水可经组织液进入血浆,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即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是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吸水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无机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K+维持的 解析:选C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失水;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血浆中的HCO-3、HPO2-4参与缓冲对的组成,维持血浆pH的稳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Cl-维持的,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4.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单元测试卷有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单元测试卷 张建尚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一、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体液流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 A.A 、B 、C 依次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在A 、B 、C 、D 中,含量最多的是A C.B 、C 、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 中液体可以直接流入D 内 C A 是血浆,B 是组织液,C 是细胞内液, D 是淋巴,A 项错 误,C 项正确;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B 项错误;B 中液 体要通过毛细淋巴管壁渗透到D 内,D 项错误。 2.(改编)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 的是 (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氨基酸、血浆蛋白和激素等 B.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 水、氨基酸、血浆蛋白和激素等存在于血浆中,A 项正确;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B 项正确;体内细胞只有通内过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 项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 项错误。 3.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 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 ) A.①血浆 B.②组织液 C.③水 D.④红细胞 D 红细胞不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4.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A 皮下青紫是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局部水肿是组织液增多。 5.(改编)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③为组织细胞,物质交换过程是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 C.②中的CO 2有害无益 D.④处阻塞可导致组织水肿 D ③处的物质不能直接到达④处,A 项错误;⑤处是动 脉端,含氧气多,①处是静脉端,含氧气少,B 项错误; ①→②→③→④ A B C D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 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 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 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