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统资料 (2)

国统资料 (2)

国统资料 (2)
国统资料 (2)

国统资料

第一章总论

1. 统计的三种含义:1指统计活动也是指统计工作。2指统计资料3指统计科学。。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的发挥统计作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指导作用。。

2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

3.统计的作用: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讲,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在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5.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结合。。

6统计总体的特点:a根据任务的要求来确定,b是客观存在的,c 统计总体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7,标志:指总体单位的特性或属性的名称。按其表现形式有数量标志也有品质标志。。

8 变量:统计中可变化的数量标志。

9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的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10.统计指标的分类:按反映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按其数据指标可分成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分成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11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1其反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莫伊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效果和工作质量等,2数值表现不同,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一般用平均值,相对数表示。

12,流量: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指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存量: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照一定的时点核算出来的。。(流动资金,储备金等,)

13流量与存量的关系:a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想应存在的,有流量必将有存量。B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对应的存量。。c 在流量与存量共存的经济现象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的。D两个流量或两个存量或者其中之一对比计算得到的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14.统计体系指标的分类:a按指标反映的内容的不同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b按指标体系的内容不同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c按照指标体系的作用不同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第二章数据统计资料

1 统计资料的来源:直接来源主要是通过统计调查得来。间接来源是通过国内外刊物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刊物。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数据资料的过程。意义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个阶段能否顺利进行。

3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

4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他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某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5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上而下提供统计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调去资料的方法之一。

6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另一种是利用定期的统计报表经常性的对一些重点单位调查。

7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者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或者具有代表性单位进行调查。

8、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询问法、报告法、观察实验、1询问法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2报告法是基层单位根据上级要求,一各种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3实验观察是通过调查者zhij9ie的观察或实验获得数据的方法。。

9统计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的任务和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的项目与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

10、调查组织计划的内容: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及工作进度,确定调查的方式与汇总的方法;组织领导,在组织实施计划中要明白什么机关领导此项调查工作,以及调查人员的组织;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

11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承前启后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占有重大作用。内容:主要从完整性与准确性两方面进行;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汇总,将汇总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报表以备分析之用;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

12、统计分组:进行统计分组可以发现其特点与规律也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1计分组的原则: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要根据现象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分组标志。;2统计分组的方法:按品质指标分组和按数量指标分组;按标志的多少分组。

13、品质数列:是按照品质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的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

14、数量数列:是指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不同数量的单位分布状况。标志的变量有两类:离散变量又叫不连续变量,只能用整数表示,另一类是连续变量,可以用任意值表示。

15、统计的标准化的内容:指标体系标准化、分类标准化、基本术语标准化,编码标准化。

16、国民统计常用的几种分组:经济类;三次产业分类;基本单位分类,机构部门分类。

17、机构单位:指拥有产权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第三章综合指标

1绝对数指标: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加总,就可以得到说明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就是绝对值指标。

2、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它既是人们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又是计算其他统计分析指标的基础。分类: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

3时期特点:a 不同时期的指标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的总发展。B 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C 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积的结果。

4、时点指标的特点:a 不同的时点不具有可加性,b 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C时点指标是间接计数的。

5/实物指标指表明现象整体使用价值的总量,价值指标是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额,以货币单位计量。6、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反映实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以相对数形式表示。

7、相对指标按其作用和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多种,常用的有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8、结构相对指标:指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值对比求的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计算公式为: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指标数值×100%

9、比例相对指标:指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计算公式:总体中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

10、比较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的不同总体的同一指标对比的结果,可以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公式: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除以另一总体该项指标数值。

11、强度相对指标:两个不同性质而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公式: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的数值。

12、动态相对指标:指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公式: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或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或降低百分比。

13、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作用:1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总和特征。2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3 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14、算术平均数:是某一数量标志之和除以总体单位数,计算公式: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有两种计算方法: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法。

15、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分简单调和平均法是先计算总体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简单算平均数,然后再求其倒数。公式:H=

加权调和平均法是先计算总体单位标志值的倒数的加权算术数然后再求其倒数。公式是:

16、计算相对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可以表示为:以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以将其作为权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已知相对标志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17,几何平均数是N 变量乘积的N次方根。几何平均法适用于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G=

加权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G=

18.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量值。确定众数的方法①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②组距数列确定数列,其计算公式是:

3、众数也可以根据占总体的比重来确定。。

19 中位数:将总体个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就是中位数。一般用Me 表示。。

19、2中位数的确定方法:1由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公式: 2、单项式分组确定中位数:直接用公式:表示。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表示方法是:

20应运平均指标赢注意的问题:1必须注意总体的同质性,2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平均数,3计算是应注意极端数值的影响,除此之外用平均数进行分析还应该注意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把平均数与典型事例结合起来。

21、标志变异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常用的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标志变异系数。

22、全距:是总体单位标志值中最大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即:

23、平均差:是指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算术平均值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方法:a简单平均法。公式: b加权平均法。

24、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雨算术平均数离差算术平均值的正平方根。方法:1简单平均法:步骤:第一步,计算总体平均数,第二步,求出各单位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第三步,求出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第五步,将第四步的值开平方得到标准差,,公式:

2加权平均法:在分组的情况下,就是各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乘以各组次数,然后除以总次数,再开平方。。公式:

3交替标志的标准差。(1)成数:具有某种表现或者不具有某种表现的单位数占总体的比重。。

(2)交替标志的平均数。(3)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25、总方差、组内方差与组间方差:用组距分组列数计算标准差时,可以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来计算,也可以按组距分组的组平均数代表各组平均水平来计算,其结果是不同的,前者是整个总体的总离差,它是个单位标志值与总平方数计算的标准差,后者是各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前者是总方差,后者组间方差。另外反应各组内标志值的离散程度的是组内方差。。三者之间的关系:总方差=组内方差+组间方差

26、平均差与标准差之间的异同点:(1)相同点: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标准差也是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方根。二者涵义基本相同,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2)不同点:在数学处理上。平均差是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正负问题,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正负值。计算结果标准值稍大于平均差这对于进行抽样估计、提高保证程度具有一定意义,且在数学上,标准差的计算过程比平均差简便,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

两者都可以测定总体差异程度是因为二者反映个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以可以测定。。

27论述: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的重要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是必然因素起决定作用有些是偶然因素,通过平均可以消除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差异,显示出由于必然影响因素达到的一般水平。(2)平均数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表现不同,但有一定的规律,一般靠近平均数的多,中心也是平均数,因此可以用来表示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对比分析,从而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时间数列

1.时间数列:又被称动态数列,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由另部分构成,一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个标志值变化的数列。

2、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平价和预测。

3、时间数列的种类:按其指标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4、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绝对数时间数列):是将总量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是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水平及增减变化情况,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的值是以绝对值形式表示,总量时间数列又可以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5、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特点:(1)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2)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3)数列中各指标值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6、时点数列:是由时点指标构成的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的总量特点。特点与时期数列完全相反,不连续统计,不可相加,没有直接关系。

7、相对指标数列:将一系列同类相对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其数值是用绝对值表示,各个指标值不具有可加性。

8、平均指标时间数列:将一系列平均指标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数值为平均值表示,不具有相加性。

9、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1)注意时间单位的选择、时间长短应该一致。(2)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统一(3)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4)计量单位有统一(5)计算方法要相同(6)缺失的资料要尽可能吗弥补。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10、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和水平。既可以是总量指标又可以是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实际上就是动态数列中各项具有的数列指标数值。一般用

表示。

11、平均发展水平:是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故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12、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来反映总体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共同点:都是讲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

13、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的计算方法:(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方法是简单算术平均法,公式: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a 连续时点数列: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法。公式:

B资料不是逐日登记的只有数值在变化时才登记,需要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

(3)不连续时点数列:第一种时点数列间隔想等。计算公式:

第二种:时间间隔不相等,。先对每两个现象的数量变化求出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然后再用间隔时间为权数,计算加权序时平均数。计算公式:

13、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

注意其基本公式表达为:先计算出分子、分母两个总量指标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然后对比求出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14、相对指标:利润率=利润额÷销售额平均利润额=利润额的平均发展水平÷销售额的平均发展水平

15、平均指标:劳动生产率=产品实物量÷平均人工数

平均劳动生产率=产品实物量的发展水平÷人工数平均发展水平

16、增长量: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值。计算公式:增长量=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

由于对比的基期不同,增长量分为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固定期水平

17、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1)前者之和等于相对应的累计增长量,(2)相邻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

18、平均增长量:是各个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用以说明所研究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绝对数量。其计算公式: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数学公式: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19、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计算公式: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计算发展速度时由于基期不同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20、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定基发展水平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两者的关系: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的速度,

21、增长速度:也称增长率。是根据增长量与基期水平对比求得,用来说明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增长了若干倍。用公式表示: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 定基增长速度不等于环比增长速度,之间的换算是: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22、平均发展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

23、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1)水平法。就是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求平均发展速度一般用几何方法,将一段时期的各期环比发展观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公式:

(2)累积法也称方程法。

24、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选择合适的基期。第二、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水平速度,以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

作用: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建筑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状况或增长程度,可用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器完成情况,并且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用此预测未来发展水平。

第四节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

25、长期趋势:L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受到某些决定因素的作用在一段长的时间内持续向上或向下运动的趋势,记为T、

26、季节变动:指客观现象受自然条件、社会风俗习惯等原因的影响,在一个日历年内完成的周期性波动,记为S。

27、循环变动:又称周期性变动,指现象在一年以上时间内出现涨落相间的波动。记为C。

28、不规则变动:指经济现象由于受到临时的偶然的因素或不明原因引起的不规则,无周期变动,记为I.

29.研究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1)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的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有可能延伸到未来。(2)时间树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3)测定长期趋势,它把从时间数列分离出来有助于更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及不规则变动。

30.几种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1)时距扩大法,把原来的时间数列中所包括的各个时间上的观察值加以合并,得到的长期时期上的观察值。作用:可以消除因短时而产生的季节、循环变动而引起的波动,突出长期趋势的发展。(2)移动平均法,通过移动平均形成的派生时间数列,把原数列中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动削弱或消除,从而更清楚的反映现象的发展趋势,而且派生的数列与原数列基本保留相对应的项目,使之更与实际水平接近。基本做法:先确定一个时间长度,然后以该长度为固定的时间间隔,递次地计算逐期移动平均数,最后以一系列扩大的时距的序时平均数列作为对应期的趋势值。(3)方程法,分段平均法和最小平均法。

31、时距扩大法操作应注意的事项:a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有周期,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如果没有明显的则按经验逐步扩大。B 只适用于时期数列也是其缺点,c 时距的选择不能过长也不能太短。D 时距前后要一致。

32、运用移动平均法求长期趋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时间间隔的选取,第二时间数列的完整性,第三,移动平均法采用的算术平均数属于等差平均适用于现象发展趋势是直线的时间数列,不适应曲线趋势发展的数列。

33、季节变动分析:指现象在一年内随着季节变化更换而形成的有规律的变动,测定的目的是确定现象过去的季节变化规律,消除时间数列中的季节因素,方法:按月(季)平均法。

第五章指数

第一节;指数概念及种类

1指数:广义指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的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所谓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是指那些由于各个部分的不同性质而在研究其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进行加总或直接对比的总体。

2指数的种类:(1)个体指数与总指数: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与总指数。表示单一要素构成的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时成为个体指数,表示多要素构成的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2)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指数:指数按其所标明的经济性质不同,分为数量与质量指标指数。(3)动态指数与静态指数。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

3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1)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在经济管理与研究中,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都常常需要了解某些复杂经济现象的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的方向和程度。(2)分析经济现象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些现象的变化发展是其他一些现象变化影响的结果。

第二节综合指数

4、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编制综合指数的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引进同度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2)将同度因素固定,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

5、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原则:一般原则是采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因素。这一原则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应以质量指标作为同度因素,第二是将同度量因素定在基期。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表示数量指标的综合指数,表示数量指标,表示质量指标。

6、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原则: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因素,两层含义:一是要以数量指标作为同度因素,第二,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7、拉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1964年首先提出来的,成为拉斯贝尔公式。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采用基期同度因素的指数。

8、派氏指数:是德国经济经济学家派许于1874年首创的,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

第三节平均指数

9、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10.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1)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

(2)加权调和平均数:公式:

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应用的一般法则: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基期的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形式;计算质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报告期的总量质量为权数的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形式。11、固定权数: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整理后的资料,以比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通常用w表示。公式:

12、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从区别看:(1)是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时的思路不同,综合指数是通过引进同度因素,先计算出总体的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后对比,而平均指数实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先对比后综合。(2)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综合指数需要研究总体的全面资料,应有一一对应的全面实际资料,平均指数既适用于全面的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的资料。总指数除了可表明复杂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外,可以从指标变动的绝对效果上进行因素分析。平均指数一般只能通过总指数表明复杂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不可以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

第四节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13因素分析法:在综合指数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产生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指数因素分析法。该方法的基础是指数体系。

14、指数体系:从广义上来讲: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整体;从狭义来讲,是

指不仅经济上有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15、指数因素法分析的步骤:第一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分析的对象及影响因素。第二步:根据

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第三步: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第四步: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

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每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相应因素指数公式及对应的绝对量关系式计算的。

16、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应用:(1)简单现象的两因素分析,在简单现象的条件下,总量指标的变动从总体

单位数和总平均水平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因素指数可以直接计算。(2)复杂现象的两因素分析,如果是复杂的则不能直接计算总体的单位数和总平均水平两种指标,此时因素指数必须用综合指数形式编制。

17、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意义: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是一种重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管

理与研究有重要意义,总体各部分水平,只要决定于各种分内部的状况,反映了各部分内部各种因素的作用,而整体结构则是一种与总体全局有关的因素,总体结构状况决定着总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经济管理与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优化结构,是结构合理化,平均指数的因素分析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18、平均指数因素分析的几种方法:(1)可变指数:可变构成指数简称可变指数,他是根据报告期和基期

总体平均指标的实际水平对比计算,包含了总体各部分水平与总体结构两个因素变动的综合影响,它全面地反映了总体平均水平的实际变动状况,(2)固定构成指数:将总体构成固定在报告期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3)结构影响指数:是蒋各部分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19、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

20、居民消费指数:是就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编制物价指数,反映其对应的价格水平变动程度。

作用:反映通货膨胀状况,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21、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某一种股票市场上多钟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相对数,简称股价指数。常见

的股价指数:第一道氏指数,它是采用不加权平均法计算,第二种,标准普尔指数;第三种是恒生指数,第四种是日经指数,第五种是上证股价指数,第六种是深圳股价指数。

第六章抽样推断

1、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以推断样本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2、总体:是指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一般用大写字母N表示。

3、样本: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整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所组成的整体,组成样本的每个单位称样本单位,一般用n表示,也就是样本容量。

4、总体参数:又称总体指标,它是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5、统计量(抽样指标):又称样本指标,它是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6、重置抽样:是从总体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的有关标志以后再把它重新放回总体去,再从整体中抽取第二个样本,记录相关的有关标志后再放回去,以此类推直到选出n个。

7、不重置抽样:是从总体中抽取第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范围的样本标志后,不再放回总体中参加下一轮抽取,然后从总体n-1个单位中抽取下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标志后也不放回总体去,下次从整体n-2个单位去选,照此下去直到选出n个单位样本。与重置抽样的区别:(1)抽取样本的数目不同,重置的要多。(2)计算公式不同。(3)抽样误差的大小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重置抽样误差大于不重置抽样。

8、抽样推断的特点:第一,抽样推断是由部分推断整体的一种研究方法,既省时。省力又经济,并能准确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这一目的。第二,抽样推断建立在随机抽取样本的基础上,遵循随机抽取的原则是对总体进行科学估计和推断的前提。第三,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第四,抽样推断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