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原理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原理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原理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原理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与时俱进

B、科学性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B、实现人权

C、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D、实现共产主义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2、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6、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哲学是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

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

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

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9、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10、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

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11、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12、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

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5、在下列说法中,哪个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A、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经济路线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方针、路线对了头,吃喝穿用不发愁

D、“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1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1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8、“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观点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辩证法

D、相对主义

19、下列说法中能反映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的是()

A、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B、要想发,不离“八”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2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间接的、短暂的联系

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23、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2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28、“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0、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32、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质

C、事物的量

D、事物的运动

33、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度是指()

A、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的关节点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C、质变的准备阶段

D、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变的交错点

34、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

A、看其是否是新产生的东西

B、看其是否暂时力量强大

C、看其是否一时发展迅速

D、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B、构成事物的要素排列组合的变化

C、物体位置的移动和场所的变更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辨证内容和辨证形式

B、形式和状态

C、源泉和动力

D、方向和道路

39、辩证否定即“扬弃”是指( )

A、彻底抛弃旧事物

B、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新事物和旧事物融为一体

D、完全否定旧事物

40、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

B、事物中有消极影响的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41、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

B、事物中有积极影响的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5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4、“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

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运动、发展的原理

5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时间的()

A、有限性

B、不可逆性

C、客观性

D、相对性

5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60、《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运动观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庸俗唯物主义

62、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本质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63、空间是()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64、时间是()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65、时间的特点是()

A、间断性

B、一维性

C、广延性

D、伸张性

66、空间的特点是()

A、三维性

B、一维性

C、可知性

D、连续性

67、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普遍性 B.物质性C.规律性 D.连续性

68、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A、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

B、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

C、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

D、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

79、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8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81、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82、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1、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2、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3、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凡是唯物主义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5、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

6、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7、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抛弃”。

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9、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10、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必然的联系

11、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三、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4、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简述意识的本质。

6、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8、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9、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0、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11、简述实践的涵义、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2、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13、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4、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论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5、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6、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重要意义?

7、运用量变和质变规律,结合学习、生活等实际,谈谈如何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8、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五、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

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的观点

A、比较重要

B、首要的和基本的

C、次要的

D、唯一的

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6、认识的主体是()

A、客观事物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的意识

D、人

7、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有生命的肌体

C、生命个体

D、现实的人

8、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9、认识的客体是()

A、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客观存在的事物

10、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的标准

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

1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工人炼钢

C、法官审理案件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3、成为人类其他一切活动基础的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日常生活实践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7、感觉、知觉、表象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8、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觉器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

他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20、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它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C、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思想形式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4、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

A、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B、与客观事物没有什么差别

C、是正确的认识

D、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以及检验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2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D、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28、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特点

A 、自觉能动性B、直接现实性C、社会历史性D、主观随意性

2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3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3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3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3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46、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47、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48、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直接性

B、主观性

C、摹写性

D、抽象性

49、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1、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认识一定是真理,而少数人认为正确的认识一定是谬误。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类不同的真理。

3、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4、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5、有用就是真理。

6、绝对真理就是终极真理

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8、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9、马克思主义把反映论引入认识论,从而科学揭示出认识的本质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简答题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6、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怎样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五、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

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5、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生产组织

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2、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14、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5、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16、.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的历史观

A、唯物主义

B、宿命论

C、唯意志论

D、循环论

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文化传统

D、生产方式

19、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

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

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20、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4、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管理体制

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30、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3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3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33、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3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5、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3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人物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7、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38、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39、国体指的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

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40、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

D.先进阶级的利益

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42、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43、社会改革是()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44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47、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

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9、“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50、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51、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

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

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52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1、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时势造英雄。

4、任何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积极作用的。

5、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

6、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9、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3、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4、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5、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6、简述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7、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0、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1、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4、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说明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性。

5、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

6、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

能性。

7、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五、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2: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同学们回答如下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各代表什么样的思想倾向?这两种思想倾向有什么共同点?

2、概述产生这两种思想倾向的根源

绪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B 3C 4B 5C 6A 7 C 8B 9 D 10 D

11C 12C 13A 14 D 15B 16C 17C 18 A 19B 20A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科学体系。它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D 6B 7B 8D 9C 10C

11A 12C 13D 14B 15A 16A 17D 18B 19C 20A

21C 22D 23B 24C 25A 26C 27B 28C 29D 30C

31A 32A 33B 34D 35A 36A 37D 38 C 39B 40D

41C 42D 43A 44C 45C 46C 47A 48 D 49 C 50B

51 C 52 D 53 D 54 B 55A 56C 57B 58B 59D 60A

61D 62C 63C 64A 65B 66A 67B 68C 69C 70D

71C 72A 73D 74B 75A 76B 77B 78D 79D 80B

81B 82C 83C 84B 85B 86D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1、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答:此观点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对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区别在于,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人脑只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它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2、错误。

3、错误。

4、错误。

5错误。

6正确

7、错误。

8、正确

9错误。

10、错误。

11、错误。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答: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重大意义是: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

8、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新的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1、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四、论述题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结合实际阐述尊重客观规律性

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谈谈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3、意识具有指导人们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要把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的特殊性要与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否则会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中,否则会脱离中国国情。(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又要注重中国的国情,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基本国情出发,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5、7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既是我们在工作中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原则。

这一规律启示我们,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就要重视量的积累,工作和学习都应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同时要防微杜渐。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就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的飞跃。要重视新生事物的发现,重视社会前进与人生发展的契机,敢闯敢干,跃上新的台阶。

6、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把握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

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要充满必胜信心。既然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无论怎么曲折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要满怀信心,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其次,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往往不是一帆风顺。总之,我们要把坚定的革命性和灵活的斗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8、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对待向国外学习的问题上,要“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地批判。

五、材料题参考答案

(1)①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病因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③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

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材料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本题中,州官倪寻因为饮食过多引起头疼发烧,州官李延因为受凉感冒引起头疼发烧,而华佗正是因为两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

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综上,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C 5C 6B 7D 8C 9C 10A

11C 12B 13A 14A 15A 16C 17C 18 D 19B 20D

21A 22C 23D 24D 25B 26C 27C 28B 29D 30C

31C 32D 33A 34A 35 C 36C 37D 38B 39D 40A

41B 42C 43B 44A 45C 46D 47B 48D 49A 50B

51C 52D 53A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1、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认识一定是真理,而少数人认为正确的认识一定是谬误。

答:此观点错误。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真理,少数人认为正确的认识不一定就是谬误。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类不同的真理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类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两重不同属性。绝对真理表明每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其客观内容,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接近,从这一点来说是绝对的;相对真理表明每个真理性的认识又只是对其对象大致近似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对同一客观对象的反映的真理只有一个,即客观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

4、

5、

6、

7、正确

8、

9、

10、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要求一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坚持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成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6、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范畴。

真理的根本属性(本质)是客观性,表现在:

真理内容是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

四、论述题

2、运用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绝对真理表明每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其客观内容,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接近,从这一点来说是绝对的;相对真理表明真理性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个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第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原理可以指导我们树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要坚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要发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件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

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主要表现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怀疑论”、“过时论”。

五、材料题答案:

(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说的是实践的探索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本身是不确定的,任何实践都不可能是完全正确、完全按照科学的模式进行的。实践也有未知因素,任何实践都是一定时间意识条件的产物,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具有不确定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实践本身还具有探索性,具有反复性。反复性就是说,实践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的实践,也有失败的实践。一次成功往往需要反复的实践才能够获得。所以说“无论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都是难免的”。比如,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它本身就具有探索性,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邓小平要“摸着石头过河”,梅兰芳也需要“摸”,都必须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新的实践,就像人不可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任何人的第一次实践与第二次实践都不可能完全是一样的。

(2)(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材料中梅兰芳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其中“入戏太深”、“恨”是情感,是非理性因素,梅兰芳此次发生错误就是由于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就是非理性,就像看戏的人也会“入戏太深”一样。“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其中“下意识”也是非理性因素。“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去扶他不合常理”,“常理”是理性因素,是理论、规范。即,梅兰芳犯错误时由于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改正谬误则需要理性对实践的指导与规范作用,需要理性对实践的调节、调整作用。“马上意识到”,上升到“意识”,说明梅兰芳结合“常理”,根据自己对角色深刻的理性把握,能够在一瞬间理性认识占主导地位,。这是一种

非常深刻的理性把握,能够深入本质,把握规律。“随机应变”,这是一种直觉、一种创作灵感,属于非理性因素。在理性指导下,创作意识被激发,非理性因素发挥了正确的作用。由“推到”、“扶”到“轻轻的推”,不但将两次错误全部转化为正确,甚至成为了“经典之作”。“轻轻的推”一方面是由于理性指导,一方面则因为灵感,因为非理性因素的正确作用。梅兰芳犯错误是由于非理性因素的错误作用,改正错误则是其正确作用。所以,非理性因素具有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在材料中全部表现了出来,中间环节则是理性指导。非理性因素在有谬误到正确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概而言之,由谬误到正确,一方面需要理性指导,把握本质规律。梅兰芳对角色的深刻理性的把握,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定心盘”、“主心骨”的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丰富到实践经验。梅兰芳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才会出现那种“随机应变”的直觉、灵感与创意。所谓“有准备的头脑”一方面指理性认识,一方面就是指实践经验。非理性因素的正确作用建立长期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实践基础决定一切。由此,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的检验条件下,正确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二者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3)(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论原理)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主要强调的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强调实践的精神。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全部认识的基础,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梅兰芳的“戳”、“扶”、“推”这一系列动作中的各个环节,如果没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想把错误变成正确,甚至是“经典之作”,是不可能的。实践本身就具有探索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②强调理性指导。在实践中要改正谬误,就一定要有深刻的理性把握,要有理论指导和科学规范。理论指导能够使我们掌握本质规律,能够使我们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调整错误,尽可能减少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且,犯错误以后,又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使错误转化为正确,使原来的失误转化为成功的探索与创新。

③强调创作、创新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梅兰芳的成功有两个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梅兰芳深刻的理论造诣,对角色的深刻的理性的把握;另一方面是梅兰芳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为基础。两个方面相结合,才促成了梅兰芳“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动作”。所以,具有了深刻的理论认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错误也能够转化为成功。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A 5A 6C 7C 8B 9D 10D

11C 12C 13B 14C 15D 16C 17B 18D 19D 20D

21D 22B 23B 24D 25C 26C 27A 28D 29D 30D

31B 32B 33B 34C 35A 36D 37B 38B 39A 40C

41C 42B 43C 44C 45B 46 B 47D 48A 49B 50A

51D 52D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

6、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此观点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可超前于社会存在也可落后于社会存在。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10、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3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分,共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ch3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ch3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ch3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ch3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ch3 A.生产对象; B.生产工具; C.生产者; D.生产资料 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C)ch3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ch3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ch3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最新《环工原理》部分课后作业及答案

第一篇 第二章 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 某室内空气中O 3的浓度是0.08×10-6 (体积分数),求: (1)在1.013×105 Pa 、25℃下,用μg/m 3 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105 Pa 和15℃下,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1)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 空气混合物的体积为 V 1=V 0·P 0T 1/ P 1T 0 =22.4L ×298K/273K =24.45L 所以O 3浓度可以表示为 0.08×10-6 mol ×48g/mol ×(24.45L )-1 =157.05μg/m 3 (2)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 空气的体积为 V 1=V 0·P 0T 1/ P 1T 0 =22.4L ×1.013×105 Pa ×288K/(0.83×105 Pa ×273K )=28.82L 所以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08×10-6 mol/28.82L =2.78×10-9mol/L 2.2 假设在25℃和1.013×105 Pa 的条件下,SO 2的平均测量浓度为400μg/m 3 ,若允许值0.14×10-6 ,问是否符合要求? 解:由题,在所给条件下,将测量的SO 2质量浓度换算成体积分数,即 3396 5 108.31429810400100.15101.0131064 A A RT pM ρ--???=??=??? 大于允许浓度,故不符合要求 2.6 某一段河流上游流量为36000m 3 /d ,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为3.0mg/L 。有一支流流量为10000m 3 /d ,其中污染物浓度 为30mg/L 。假设完全混合。求: (1)求下游的污染物浓度; (2)求每天有多少kg 污染物质通过下游某一监测点。 解:(1)根据质量衡算方程,下游污染物浓度为 1122 12 3.0360003010000 /8.87/3600010000 V V m V V q q mg L mg L q q ρρρ+?+?= = =++ (2)每天通过下游测量点的污染物的质量为 312()8.87(3600010000)10/408.02/m V V q q kg d kg d ρ-?+=?+?= 2.7 某一湖泊容积10×106m 3 ,上游有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流入该湖泊,流量为50m 3 /s 。一工厂以5 m 3 /s 的流量向湖泊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改错题(在错误之处下方划横线并改正过来,亦可用自己语言做出简要解释)。 1、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原创的狭义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5、可知论即唯物论。(所有唯物论一定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论也是可知论) 6、有些事物是绝对运动的,,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任何事物及过程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即既是绝对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 7、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8、事物发展方向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前进性特指事物发展方向,曲折性特指事物发展道路) 9、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实践,二是书本(或他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他人知 识是间接知识,是:“流”最终源于实践) 10、检验认识真理性有两个标准:一为实践,二是逻辑证明。(唯一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是实践检 验的补充,依赖于实践) 11、实践检验的不确定性指的是有些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不能检验。(实践最终能检验所有认识的真理 性,这是确定的,不确定性指因条件限制特定一次实践不能完全检验某一认识真理性,必须不断检验。) 12、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 13、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并居核心地位的是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是有些社会意识不被社会存在制约。(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 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5、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它怎样生产,而在于它生产什么。(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而在于它怎 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生产,意思是生产工具是各种经济时代划分的标志。同理:“手推磨代表着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代表工业主为首的社会”) 1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国家政权) 18、“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该社会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阶级矛盾是 由此规定的。) 19、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原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 争是由此规定的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杠杆)) 20、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基本矛盾此终存在,只有 尖锐化时才会引起社会革命。) 二、分析题。 1、材料1:韩非子:“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人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 材料2: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点是鸟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如果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另外一头牛。” 问题1、结合材料1、2回答“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的含义。 问题2、材料1是如何评价人的思想观念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1:含义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与现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包括感性形式(感觉)和理性形式(思维)。感觉和思维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感觉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思维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材料1、2说明任何意识和观念,无任正确、错误、荒唐,无任其主观特征多样,归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529180.html, D.人口增长的快慢 4.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采集者退散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考试大论坛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0.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运输设备 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考试大论坛 D.生产工具 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529180.html, 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7.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 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I 篇 习题解答 第一章 绪论 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工程学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 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 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 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 D.客观性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是() A、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观点和看 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要看法和认识 C、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看法 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 A、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使自然和社会既联系又区别的基础是() A、社会意识 B、社会劳动 C、人的作用 D、生产资料 5、在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是() A、血缘关系 B、思想关系 C、法律关系 D、生产关系 6、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全部和局部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7、地理环境是指() A、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 B、一地的气候条件 C、一地的动植物分布状况 D、一地的矿产资源状况 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根本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B、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C、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作用 D、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的自然历史前提 9、人口因素是指()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密度 D、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 10、人口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B、完全否认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C、重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 D、主张对人口数量和质量进行积极调控 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客观规律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1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为了()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减轻国家负担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3、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b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c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d 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3.商品经济是 a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 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 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注意企业 B 劳动者资源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5.市场经济是 A 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B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 C 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 D 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一种经济形式 6.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B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 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7.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 A 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对立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 D 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 9.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 A 价值构成的 B 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 资本构成的 D 货币构成的 10.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 A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B 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体 C 商品的出现 D 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11.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 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绪论 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答案: (1)关于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

最新环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十一章 第一节 (1) 快速去除污染物的关键是什么? (2) 反应器的一般特性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指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质量和能量传递性能等,它们取决于反应器的结构形式、操作方式等。 (3) 反应器研究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什么是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它们一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 1.间歇操作: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反应程度后一 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 间歇操作的主要特点: (1)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 物料的进与出。 (2)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反应器内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3)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小规模废水的处理。 (4)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条件不易相同,不便自动控制。 2.连续操作:连续地将原料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 特点: (1)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2)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内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3)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与产品质量较稳定。 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4)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3.半连续操作: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它成分分批 加入或取出的操作。 特点: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内的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5)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 空间时间: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 v)之比值. 空间速度: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6) 一般情况下,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状态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为什么? (7) 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反应器可分为哪些类型。 理想流反应器和非理想流反应器;完全混合流(全混流)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 (8) 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它通常用到哪几类基本方程? 基本内容: 选择合适的反应器型式;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计算达到规定的目标所需要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练习题单选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是(A) A. 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B.重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C.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发展史 D.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B)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领土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D.政体 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6.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识是(D ) A.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 A. 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8. 社会存在是指( D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0XX环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十^一早 第一节 (1) 快速去除污染物的关键是什么? (2) 反应器的一般特性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指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质量和能量传递性能等,它们取决于反应器的结构形式、操作方式等。 (3) 反应器研究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什么是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它们一般各有哪些主 要特点? 间歇操作: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 反应程度后一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 间歇操作的主要特点: (1)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物料的进与出。 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反应器内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小规模废水的 处理。 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条件不易相同, 不便自动控制。

连续操作:连续地将原料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 特点: (1)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1 / 12 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内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与产品质量较稳定。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半连续操作: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它成分分批加入或取出的操作。 特点: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内的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空间时间: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v)之比值. 空间速度: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6)一般情况下,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状态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为什么? (7)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反应器可分为哪些类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D)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D )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B)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C)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C)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 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B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C )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C) 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C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C)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 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D )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D)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在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 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 二、单项选择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 (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 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 (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 (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 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 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 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 (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 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 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二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_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_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k、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