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3)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成就 (3)

第二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形势 (4)

第三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5)

第二章总体要求 (5)

第一节指导思想 (5)

第二节基本原则 (5)

第三节发展目标 (5)

第四节战略布局 (6)

第三章重点任务 (8)

第一节发展全域旅游 (8)

第二节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9)

第三节丰富旅游供给 (10)

第四节延伸产业链条 (13)

第五节实施精准营销 (14)

第六节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15)

第七节推进智慧旅游 (15)

第八节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5)

第九节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16)

第十节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17)

第十一节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17)

第十二节建设旅游生态文明 (17)

第四章保障措施 (18)

第一节推进改革创新 (18)

第二节加强政策扶持 (18)

第三节强化人才支撑 (19)

第四节推进创业创新 (19)

附件1 全省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图 (20)

附件2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单位分布图 (21)

附件3 全省旅游度假区创建重点单位分布图 (22)

附件4 全省5A级景区创建重点单位分布图 (23)

附件5 跨区域旅游风景道规划图 (24)

为科学指导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豫政〔2016〕22号),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持续加大投入,完善功能设施,注重市场营销,改善服务品质,旅游产品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综合带动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全省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日益壮大。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5.1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35亿元,年均增长14%和15.8%。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9.9%上升到2015年的13.3%。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招商引资总额达7200亿元。

发展合力日益凝聚。建立了河南省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豫政〔2014〕4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豫政办〔2014〕152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土地、财政、税费、金融等方面对旅游产业给予了支持,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景区提质增效步伐不断加快,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53家。云台山等5家景区被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尧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栾川县重渡沟村、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稳步推进,新增6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旅游形象日益靓丽。“老家河南”国内旅游形象和“河南·中国历史开始的地方”国际旅游形象得到普遍认可,品牌传播效应明显。通过开展回老家过大年、重走客家路、探访中原古都、老家河南·寻城记等旅游营销推广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客源市场;开展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省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带动功能日益凸显。旅游产业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2015年,全省旅游从业人数达200万人。“十二五”期间,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省脱贫人数的15%。旅游产业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二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大众旅游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假日制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产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旅游产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产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地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更多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带动企业投资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旅游产业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为跨区域、跨国界政策融合、设施互通、旅游合作带来难得机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中原城市群等“三区一群”战略实施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仍将处于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不少挑战:旅游开发整合提升不够,融合发展不够,有效供给不足,要素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培育、功能集合构建不够;旅游资源挖掘营销不够,国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不强,旅游品牌、龙头企业较少,

入境游占比较低;旅游功能配套不够,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交通与公共交通衔接不够充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第三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消费大众化。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推进,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助游、自驾游成为主要出游方式。

需求品质化。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竞争国际化。各地普遍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参与国际市场分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纷纷出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旅游市场全球化、旅游竞争国际化,竞争领域从争夺客源市场扩大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发展全域化。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旅游产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

产业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创意、经营管理和高端人才对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的应用更加广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标准化为方向,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强化旅游品牌塑造,实施旅游精准扶贫,优化旅游市场环境,促进全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努力打造全面小康型旅游大省。

第二节基本原则

“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旅游市场内在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体制机制,释放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形成宏观调控有力、微观放宽搞活的发展局面。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产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全过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旅游产业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旅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幸福产业。

第三节发展目标

立足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推动产业融合,通过规划先行、项目带动,注重营销、品牌塑造,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将旅游产业培育成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力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展示我省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将我省建设成华夏历史文明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旅游发展示范区、旅游精准扶贫样板区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省接待游客量达到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量达到3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8800亿元;旅游投资总额达到1060亿元,形成一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影响面广的旅游产品。

第四节战略布局

以建设郑汴洛旅游产业发展核心区,沿黄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南太行旅游区、伏牛山旅游区、桐柏—大别山旅游区、豫东平原旅游区为重点,积极构建“一核两带四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一、一核

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整合郑州、开封、洛阳三市旅游资源,打造国际知名华夏文明旅游目的地、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时尚购物、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业态。推进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建设,引入国际知名的休闲娱乐、免税购物、商务会展、动漫游戏等品牌,发展现代时尚旅游。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现代娱乐等旅游产品,加快建设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嵩山少林景区为依托,延伸功夫产业链,开发嵩山主题度假、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以黄帝故里景区为引领,整合黄帝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根亲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以建设郑州古商都历史文化休闲区为抓手,创新大遗址保护开发模式,打造全景展现郑州历史、满足都市休闲娱乐需求的休闲街区。整合沿黄旅游资源和城郊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推进环城游憩带建设,将郑州打造成国际商都城市、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我国中部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

依托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建设,发展创意设计、文化演艺、医疗旅游及旅游商品制造等,构建国际文化贸易和人文旅游合作平台,促进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开封宋文化,塑造大宋皇城、北方水城、汴京菊花、铁面包公、味道古都等五大旅游品牌,实施文化旅游创新、重点景区提升、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业融合、生态环境改善、旅游综合体建设六大工程。策划

宋文化体验游、民俗风情游、遗迹奇观游、名街名巷游、黄河生态游、乡村休闲游、研学体验游等七大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区、童世界文化旅游园区、银基文化产业园区、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尉氏休闲生态园区五大旅游增长极,将开封建设成全城一景、宋韵彰显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持续强化洛阳“华夏之源、丝路起点、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品牌打造和形象推广,加快建设洛阳都市文化旅游中心区和黄河文化旅游带、洛河文化旅游带、伊河生态休闲旅游带。在自贸试验区洛阳片区,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研发设计、旅游装备制造等项目,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强龙门石窟世界遗产文化园区、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关圣文化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玄奘文化景区、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推出丝绸之路游、国学研修游、河洛寻根游、黄河文化游、生态山水游、温泉养生游、博物馆游、工矿体验游、特色乡村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将洛阳建设成具有古都特色、中原风格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二、两带

沿黄旅游带。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战略机遇,深入挖掘和展现沿黄古都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根亲文化、佛教文化,突出峡谷奇观、黄河湿地、地上悬河等自然景观,加强黄河两岸生态建设,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因地制宜开发黄河游轮、摩托艇、皮划艇、气垫船等水上观光、休闲娱乐产品,加快建设一批集餐饮、住宿、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码头。将我省沿黄旅游带打造成荟萃华夏文明、彰显中原丝路文化特色、凸显生态黄河风光的国际旅游精品带。

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整合南水北调中线沿线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等水利工程特色景观打造。加快沿线城市近郊游憩、休闲农业、康体养生产品开发和干渠两侧生态廊道建设,打造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带。

三、四区

南太行旅游区。深入挖掘殷商文化、神农文化、周易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积极开发山岳观光、山地休闲、避暑度假、健康养生、猎奇探险、户外运动、低空旅游、研学旅游等产品,建设一批时尚康体运动旅游基地。将南太行旅游区打造成以山岳观光为基础、运动养生为特色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旅游区。

伏牛山旅游区。突出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构造独特性,在巩固山水观光、山地休闲等知名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温泉养生、康体健身、休闲度假、漂流滑雪、野营探险等特色旅游产品。将伏牛山旅游区打造成以山水休闲、养生度假为特色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旅游区。

桐柏—大别山旅游区。突出豫风楚韵、淮河文化、民俗文化、根亲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积极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红色教育、姓氏寻根等旅游产品。加强与安徽、湖北两省合作,面向闽台地区开拓客源市场,共同打造大别山无障碍旅游区。将桐柏—大别山旅游区打造成以红色教育、生态休闲为主的国内知名旅游区。

豫东平原旅游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创新展示手段和形式,展现史前文化、姓氏文化、龙文化、道家文化、古城文化、汉梁文化、农耕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豫东平原旅游区打造成以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为精髓的特色旅游区。

第三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发展全域旅游

以优化旅游空间为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旅游产品,加快产业融合,扩展服务要素,推动我省旅游产业由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围绕“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实现产业发展模式七种转变,即从重点景点景区建设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点景区内部“民团式”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旅转变,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管主抓向多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动转变。

以自贸试验区为载体,通过创新旅游体制机制,推动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建设。创新规划理念,将全域旅游发展贯彻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类规划中,在旅游引领“多规合一”方面取得新突破;补齐短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在推进“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在文明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在健全旅游产业统计体系方面取得新突破;保护城乡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在优化城乡旅游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推动郑州、开封、洛阳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新需求和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先行先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3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二节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适应大众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推进中国功夫、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山地休闲、养生度假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坚持景观延续性、文化完整性、产业集聚性原则,依托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连接重要旅游城市和品牌景区,打造九大精品旅游线。

二、开发休闲度假产品

大力开发山地、温泉、森林、滨水、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发展特色鲜明的休闲度假项目,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旅游度假区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休闲度假需求的国民度假地。加

快推进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的近郊休闲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发展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等慢行系统,拓展城市休闲空间。努力打造黄河小浪底滨水度假旅游产业集群、南太行山地运动度假旅游产业集群、伏牛山山水养生度假旅游产业集群和大别山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全省争取创建2—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30—40个国民度假地,培育2—3个国家旅游休闲区。

三、建设精品景区

坚持A级景区创建与品质提升并举,完善A级景区复核和退出机制,实现高等级景区退出常态化。在全省资源特色突出、市场开发成熟、发展潜力大的旅游景区中遴选一批精品景区,进行重点打造,力争“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5个5A级旅游景区。

四、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

培育旅游产业园区。推进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培育产品业态丰富、产业要素集聚、产业功能配套、管理体制科学、综合效益突出、带动作用显著的旅游产业园区。“十三五”期间,全省基本建成10个投资100亿元以上的旅游产业园区。建设旅游综合体。以郑州、洛阳、开封等市为重点,加快推进融合观光、游乐、休闲、运动、商务、会展、度假、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建设。“十三五”期间,全省建成5个功能复合、业态丰富、要素完善的旅游综合体。

第三节丰富旅游供给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融合、促进作用,实施“旅游+”战略,通过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

一、创新发展文化旅游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挖掘古都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农耕文化、戏曲文化等,开发文化体验、根亲拜祖旅游产品。创新特色旅游体验方式,在景区、服务点、商业街区等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鼓励民俗技艺传承人在景区、旅游展销会和节庆活动中展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完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的旅游服务功能。

推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绿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平台,研发推出一批中原文化特色衍生品。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商务会展为重点,在全省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创意街区、创意旅游区、动漫研发中心等。

创建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支持洛阳、开封、安阳、商丘、登封等市进一步挖掘人文旅游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加强城市商业休闲空间建设,积极创建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

二、突出发展乡村旅游

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积极培育创意农业、定制农业和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建立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开展乡村旅游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旅游点延伸。创新乡村旅游组织管理方式,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创建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以乡情教育为特色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加强以巩义市海上桥村、鹿邑县曲仁里村、汝阳县杜康村、孟津县卫坡村、宝丰县马街村、郏县临沣寨村、卫辉市小店河村、修武县一斗水村、博爱县寨卜昌村、三门峡市陕州区庙上村、渑池县赵沟村、内乡县吴垭村、罗山县何家冲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保护开发,打造“老家河南”乡土文化的载体。推广栾川县重渡沟村、嵩县天桥沟村、修武县岸上村、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商城县七里冲村、新县许家洼村等旅游特色村发展经验,将一批旅游资源独特、旅游产品特点突出、旅游开发基础较好的村庄打造成可憩可游的旅游特色村和乡村度假地。

到2020年,全省建成4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推出200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打造3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7亿人次,形成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持续发展红色旅游

整合我省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基地。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加强统筹规划,注重与脱贫攻坚、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相衔接,促进融合发展。加强与周边省红色旅游区域协作,打造大别山红色圣地游、长征精神游、中原抗日故地游、中原解放战争战地游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整合红色旅游景区周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等旅游资源,打造推出一批复合型旅游产品。以“三山一滩”区域为重点,拓展红色旅游扶贫富民功能,支持当地群众参与餐饮、住宿等经营服务,因地制宜发展适合革命老区的种养殖业和特色手工业,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4—6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四、加快发展健康养生旅游

促进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鼓励汝州、辉县、修武、温县、禹州、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峡等地加快推进医药康疗、运动康体、道家养生等康养旅游业态与观光、度假、研修等旅游业态的产业联动,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加快温泉与中医药结合的温泉养生产品研发,完善以温泉为载体的度假、养生、娱乐、观光等复合型温泉

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旅游与中医药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旅游产品创新、医疗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的国际交流合作。“十三五”期间,争取创建1—2个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5—8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6—8家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基地)、15—20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基地)。

五、鼓励发展研学旅游

推进研学旅游与国民教育结合,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形式,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安阳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红旗渠景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济源市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建设。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古村落、博物馆、科技馆、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一批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六、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鼓励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工业企业、产业园区依托工业生产过程、企业文化,发展工业观光旅游、工业体验旅游和商务考察旅游。利用废弃矿山开发矿山公园,废旧厂房及工业设施建设文化创意基地,废弃铁路机车、线路等打造铁路主题旅游产品。鼓励发展游艇、游船、旅游房车、旅游小型飞机、旅游小火车、景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等户外用品制造业。

七、加快发展特色城镇旅游

支持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焦作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推动许昌、南阳、商丘建设文化旅游名城,加快以浚县、卫辉、内乡、鹿邑等为代表的古城建设。以特色商业区、商务中心区建设为载体,加强集休闲游憩、文化体验、文化娱乐、旅游购物、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休闲街区建设,提升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近郊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等休闲场地。重视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禹州市神垕镇、淅川县荆紫关镇、社旗县赊店镇等名镇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整体风貌保护,推动由食宿、观光旅游向休闲、体验、度假旅游转变,打造古镇旅游升级版。加快巩义市康店镇、汝州市温泉镇、永城市芒山镇、林州市石板岩镇、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等旅游风情小镇建设。通过聚集创新创业要素、扩展旅游服务功能,在中心城市周边打造一批现代化特色旅游小镇。

八、支持发展体育旅游

加强旅游与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的融合发展,鼓励特色体育场馆、设施和基地向旅游者开放。依托登封嵩皇体育小镇、中牟黄河湿地赛车公园、栾川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林州国际滑翔基地、辉县万仙山国家攀岩公园、焦作太极体育中心、睢县水上运动赛事基地等,大力发展运动体验、赛事观赏、户外运动、体育节庆等。依托郑开国际马拉松、强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太极拳交流赛、功夫擂台赛等打造体育旅游品牌。规范发展漂流、滑雪、滑草、攀岩、滑翔、登山、自行车、航空运动、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项目。到2020年,全省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1—2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九、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

发挥郑州、开封、洛阳、焦作等旅游城市的商旅会展功能,积极发展商贸会议、行业会展、区域年会、文化艺术交流会、产品发布会等商务旅游产品,支持郑州建设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争取更多有影响力的大型会议、赛事、博览会、交易会等在我省举办,促进旅游产业与会展业融合发展。

第四节延伸产业链条

通过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优化传统旅游要素结构,实现旅游市场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

一、创新发展旅游购物业

依托老字号品牌,突出我省文化元素,推出“老家礼物”系列旅游商品。将少林功夫、开封菊花、汴绣、木版年画、洛阳牡丹、唐三彩、太极文化、钧瓷、汝瓷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消费品设计,开发实用、美观、便携的旅游商品。建设一批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创客基地。在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休闲购物街区和旅游商品集散市场,在机场、高铁站、旅游服务中心、重点旅游景区等地设置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区。“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20—30家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设3—5个大型旅游商品交易中心和旅游

商品创意园区。

二、构建新型旅游住宿业

注重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引进国际知名品牌连锁酒店,加强度假酒店建设,加快传统酒店提升改造,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主题酒店,积极发展特色乡村酒店、汽车旅馆、青年旅舍、主题风情客栈和文化民宿,鼓励发展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帐篷酒店、露营地等新型住宿业态。

三、丰富完善旅游娱乐业

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进一步优化《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功夫诗·九卷》等演艺项目,鼓励4A级以上旅游景区开发有本地特色的表演项目。结合古城、古镇、古村开发,加快发展以文艺表演、夜游等为主要内容的夜休闲活动。利用豫剧、曲剧、越调等地方戏曲及曲艺、杂技等特色资源,丰富旅游娱乐业内容。

四、优化提升旅游餐饮业

挖掘我省传统菜系和地方特色餐饮,弘扬豫菜文化,推出“老家味道”系列美食产品。支持我省餐饮知名企业规模化发展,打造特色餐饮品牌。支持在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焦作、南阳、信阳等重点旅游城市打造一批特色美食街区。鼓励依托特色景区、古镇古村、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美食小镇、美食乡村、美食农庄。

第五节实施精准营销

建立立体化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实施旅游精准营销,充分释放旅游需求,拉动旅游新消费。

一、宣传旅游形象

在国内市场讲好“老家故事”,持续宣传“豫见中国·老家河南”品牌形象。在国际市场讲好“河南故事”,强化“河南·中国历史开始的地方”整体旅游形象。积极发挥各类平台作用,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推介我省旅游形象。发挥品牌引领功能,推出“老家美景”“老家印象”“老家味道”“老家礼物”“老家小镇”“老家乡村”“老家客栈”等系列“老家”品牌,形成支撑“老家河南”形象的旅游品牌体系。创新营销方式,强化线上线下结合、虚拟网络与实体服务对接。综合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全方位宣传推介我省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

二、开拓旅游市场

大力提振入境旅游。优化入境旅游政策,推进入境旅游签证、通关便利化。提升入境旅游公共服务和商业接待水平,提高入境旅游服务品质。积极发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省观测站的平台作用和国际民间交流团体、国际性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建设河南旅游海外营销推广中心。加强与境外知名旅行商合作,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在促进入境旅游发展方面先行先试的作用。

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进一步加强长三角、京津冀、泛珠三角等客源市场开发,实施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的互游计划。发挥高铁旅游联盟平台作用,积极开展针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客源城市的宣传促销活动。鼓励5A级景区在主要客源市场城市设立营销推广机构,实现市场营销常态化。

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强化出境游业务旅行社资质的审核和监管,加强对出境旅游产品的引导和监控,倡导文明出游和文明消费,建立完善出境旅游目的地安全预警制度,不断提升出境旅游的服务质量,维护出境游客的合法权益。

三、打造节会品牌

积极打造以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华源”国际文化旅游推广周等为代表的节会活动品牌。鼓励

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组织策划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旅游活动,提升我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六节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引导旅游企业做优做强,推进大型旅游企业多元化扩张、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发展、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拓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旅游集团投资落户我省,实现与本省企业的融合发展。鼓励省内骨干旅游企业采取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连锁、联合发展。支持我省大型工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他企业集团跨界进入旅游产业,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打造中小微旅游企业创新创业公共孵化平台。鼓励在线旅游企业进行全产业链运营,提高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推动传统旅行社转型升级,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旅行社服务网络进社区、进农村。加强旅行社行业自律,打造诚信品牌旅行社。“十三五”期间,力争培育3—5家年综合收入超20亿元的旅游企业,打造2—3家全国百强旅行社。

第七节推进智慧旅游

提升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机场、车站、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等重点涉旅区域的无线网络建设,推动游客集中区、环境敏感区、高风险地区物联网设施建设。加快洛阳、郑州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步伐,支持更多城市创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加快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培育一批“互联网+旅游”创新示范基地,支持互联网旅游企业加快发展。至2020年,全省5A级景区及部分4A 级景区建成智慧旅游景区,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无线网络、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视频监控等功能全覆盖。建设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旅游与交通运输、公安、工商、气象、国土资源、卫生计生、文化、航空、通信管理等部门、行业的数据共享,实现对旅游产业运行的有效监测。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以在线办事、行政审批、人才培训、行业监管、游客流量监测和风险隐患防控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运行管理系统建设。以行业大数据为基础,建立全省一体化旅游营销宣传体系。

第八节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旅游公共信息、交通集散、安全保障、便民惠民等服务水平,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构建以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高清实时视频观景平台、触摸终端、手机应用软件等为媒介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互动体验技术、移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旅游产业中应用。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查询、产品推荐、行程规划、门票酒店预订、景区导游导览、虚拟旅游、旅游地图等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加强旅游咨询中心、咨询服务点建设,完善覆盖城市主要旅游中心区、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点以及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聚集区域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为散客和自驾游客提供人工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

二、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对旅游道路特别是桥梁、隧道等的交通安全管理,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旅游设备定期开展安全监测,对旅游用车、用船进行动态监测,开展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管控和专项检查。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重点治理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旅游者权益的突出问题,落实旅游市场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和保障能力,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文明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深化旅游保险合作,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提高保障额度,扩大覆盖范围,提升理赔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旅游应急处置机制,落实旅游企业安全责任制,推动旅游企业建立应急队伍、完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开展应急培训演练,实现一线从

业人员旅游安全培训全覆盖。

三、实施旅游交通通达工程

加快通达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积极构建航空、铁路、公路、城市公交、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强化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旅游交通枢纽作用,构建连接全球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空中通道。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开通郑州至国内旅游热点城市的“空中快线”,提高郑州至重点客源城市的航线密度。加快支线机场建设,积极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将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和低空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发展空中观光、空中巴士、驾驶体验、航拍摄影等低空飞行旅游产品。依托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加强我省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山东半岛等客源市场的互联互通。建设沿南太行、伏牛山旅游通道,研究规划沿大别山旅游通道。加强重点景区与高速公路连接通道建设,实现高速公路基本覆盖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加快黄河中下游两岸旅游通道、滨河绿道和自行车慢道系统建设,加强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旅游通道建设。实施县乡道路提质工程,提升乡村旅游的通达性。加强省区协作,建设太行山旅游风景道、大别山旅游风景道、黄河中下游旅游风景道、南水北调中线旅游风景道四条跨区域旅游风景道,实施沿线立体景观营造工程,加强观景游憩设施建设。

完善旅游集散体系,加快省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强化旅游指挥调度、信息咨询、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引导、协调功能,构建覆盖全省的旅游集散指挥平台。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加强洛阳、安阳、信阳、商丘、焦作、南阳、三门峡等市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综合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全要素聚集、辐射周边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功能,融入旅游信息咨询、休闲、购物、美食、娱乐等元素,加强景观营造,将服务区打造成自驾游休闲驿站。提高乡村旅游道路等级,加强道路养护,推进乡村旅游公路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广旅居生活方式,加快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一批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自驾车旅居车租赁业务,支持汽车租赁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

鼓励景区增加免费开放空间,推动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免费开放,落实残疾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未成年人、学生等景区门票减免政策。鼓励各地发行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为游客、市民提供旅游便利服务。加强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典型示范,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重点抓好乡村旅游厕所改造,着力推进山区和平原缺水地区厕所技术革新,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

第九节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社会监督,创新监管机制,推进依法治旅、依法兴旅、依法强旅。健全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构建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依法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或变相强迫旅游消费、虚假广告宣传等行为,切实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信用信息公示制度,打击旅游失信行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探索建立旅游市场秩序综合评价制度,建立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公开承诺和监督制度。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健全旅游综合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逐步实现旅游综合执法。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构建旅游标准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旅游标准化服务与管理水平。在全省推广洛阳、开封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淮阳、西峡、新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河南嵖岈山旅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淮阳县太昊陵管理处、河南八里沟景区有限公司、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洛阳龙门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的经验。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文明旅游法规体系,落实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行动指南。开展文明旅游主题活动,

加强对出境旅游者的文明提示和团组管理,提高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经营者的文明自觉。持续开展旅游志愿者服务活动,完善旅游志愿者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建立一批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2020年全省注册旅游志愿者超过1万人。

第十节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以“三山一滩”地区为基础,以我省纳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的1065个村为着力点,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80万人脱贫。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改善通村公路、供水、供电、网络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到2020年实现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交通干道全连接。强化“六小工程”建设,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加快推进贫困户“三改一整”(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工程。组织全省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咨询策划机构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规划。组织旅游企业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与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方式帮助发展旅游产业。

第十一节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以旅游带动开放,助推我省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与沿线国家联合举办丝绸之路艺术节、河南文化年,推出一批丝路旅游精品线路。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积极推动联盟城市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送、人员培训、市场开拓等合作。到2020年,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发挥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联盟的作用,加快构建跨省的中原无障碍旅游区。建立区域旅游投诉受理处置机制,加强中原经济区各城市之间旅游互动和务实合作。联合沿黄九省(区),共同打造黄河文明之旅、古都之旅、寻根之旅、名胜之旅、风光之旅五大国际精品线路和黄河度假之旅、红色之旅、峡谷之旅、湿地之旅、美食之旅五大国内精品线路。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五省(市)旅游合作,对工程节点形成的大型水利景观、总干渠沿线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联合打造一条贯穿中国内陆腹地的精品生态文化旅游带。依托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荥阳故城、道口运河古镇、浚县运河古镇、黎阳仓遗址等为重点,加强与京津冀、苏皖浙等省(市)合作,共同开发大运河精品旅游线路。

第十二节建设旅游生态文明

实施绿色旅游开发。支持洛阳白云山景区,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南阳宝天曼旅游区、老界岭景区,商丘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信阳南湾湖风景区、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驻马店老乐山景区,信阳固始西九华山风景区等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栾川、嵩县、鲁山、修武、西峡等申报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争取创建5—8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3个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以沿黄河、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区为重点,建设3—5条国家级非机动车旅游风景道,培育5—8条国内知名的徒步游览线路。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为重点,完善森林旅游产品和设施,推出一批具备森林游憩、疗养等功能的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公园。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建成生态停车场,所有新修步道和80%以上的旅游厕所实现生态化。建立健全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标准体系,推行绿色旅游产品、绿色旅游企业认证制度。建立旅游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达到最大承载力的旅游景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完善旅游预约制度,建立景区游客流量控制与环境容量联动机制。完善旅游开发利用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

倡导绿色旅游消费。践行绿色旅游消费观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发布绿色旅游消费指南。鼓励酒店实施客房价格与水电、低值易耗品消费量挂钩,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引导旅游者低碳出行,提高节能环保交通工具使用比例,大力推广公共交通、骑行或徒步等绿色生态出行方式。开展绿色旅游公益宣传,加强生态文明、绿色旅游教育和培训,引导全行业、全社会树立绿色旅游观念,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推进改革创新

完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省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综合协调作用,增强旅游部门综合协调和行业统筹能力。鼓励发展旅游中介组织,将旅游景区、旅游饭店、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和行业培训、宣传促销等职能交由评定委员会或行业协会承担。推进以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政策引导、联合执法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方式。加快栾川县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力争新设1—2个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

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以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为重点,构建产权关系明晰、责任主体明确、市场对接充分的景区经营管理体制。建立景区旅游开发备案制度、景区旅游建设与经营项目会商制度、景区建设经营负面清单制度等。推动景区旅游实现特许经营管理,推进经营决策、劳动用工、薪酬制度等去行政化改革。完善景区建设经营活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景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景区预约预报预订机制。

推进导游旅行社体制改革。以市场主导、执业灵活、服务规范、社会监督为目标,推进导游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导游准入制度。改革导游注册制度,明确导游资格证终身有效。依法开展导游自由执业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旅行社委派执业制度和导游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导游社会化评价、监督体系和品牌制度,健全导游保险保障体系。优化完善旅行社分社网点设立、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旅行社委托招徕、出境旅游保险等政策。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违规退出机制,对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下降、投诉较多的旅行社和A级景区、星级饭店,给予警告、通报、降级、取消等处理,实现常态化、动态化管理。

建立健全旅游核算体系。按照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有关要求,建立省、市、县三级旅游数据中心和旅游统计数据共建共享机制,提高旅游产业统计服务决策、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积极构建包含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旅游者停留天数、人均出游次数、人均旅游消费、旅游增加值核算等内容的旅游统计调查监测系统。加强旅游产业统计和数据分析工作,确保旅游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第二节加强政策扶持

一、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将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

二、完善土地供给政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旅游用地布局。在年度土地供应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优先保障纳入国家规划和建设计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和旅游扶贫用地。对利用荒山、荒地、荒滩及石漠化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办旅游企业。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可依法通过承包经营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未利用地,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林业和养殖业。在全域旅游示范区,探索推出用地扶持政策,推动空心村旅游开发,支持工矿企业、农场、院校等利用闲置房产兴办旅游服务项目,盘活土地存量、释放土地活力。

三、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发行上市条件的大型旅游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旅游消费信贷,探索开发满足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知名旅游企业参与我省旅游投资建设。推出一批景区、宾馆、餐饮、交通等商业性旅游投资项目,吸引国内外大型旅行商、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等来我省投资。

四、完善旅游财税政策

乡村旅游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方面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同等政策。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乡村旅游经营户可以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细化对经营入境游企业减免税等相关扶持政策,为旅游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五、争取入境旅游优惠政策

全面提高签证签发、边防检查等出入境服务水平。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施离境退税政策,争取在72小时过境免签等方面取得突破。对旅行社组织的大型境外旅游团、系列团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加大对直达我省的国际航线包机特别是跨洲际直达航线包机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际游客落地签、免签等优惠政策。

第三节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提升旅游人才总体素质,加快构建一支由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构成的旅游人才队伍。加快建设立足我省、面向中部、辐射全国的国家中部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利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省内高校旅游院(系)教育资源,高标准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加强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加快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强化对各级旅游部门领导干部和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旅游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建立和完善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技能考核、岗位考核、级别认证等制度,加强对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国际旅游人才开发合作项目,实施我省青年旅游专家交流计划。健全旅游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定期举办全省旅游人才交流会,促进大学生就业和从业人员理性择业,实现全省旅游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整合全省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设计、市场营销、投资咨询等各方面智力资源,建立旅游智库,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重大战略和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第四节推进创业创新

支持条件成熟的旅游名镇、名村、文化街区、文化创意园区和历史文化旅游区积极创建旅游创业创新基地,拓展创客实践空间,构建产业孵化器,打造旅游创业创新品牌。争取创建一批国家旅游文创示范园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旅游创业示范园区和旅游创业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基地。鼓励旅游创业创新项目通过产权交易、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提高创业创新项目成果转化的效率。支持骨干旅游企业和有旅游专业的高校开展创业创新合作。

各地、各部门要把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或者专项规划,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工作实效。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要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制定任务分解具体方案。省旅游局要加强对本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监督检查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附件:1.全省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图

2.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单位分布图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摘要: 一、指导思想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 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 一、指导思想 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山为龙头,以XX湖为引擎,以三区三线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努力推动旅游业突破性大发展,为开创山水一体大旅游新格局,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市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2%以上,其中境外游客13万人次,外汇收入429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唏口29.8%;新增和提档升级A级旅游区5家,新增和提档升级星级饭店和星级农家乐100 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突破12 万人; 旅游投诉结案率和满意率力争均达到100%,旅游安全生产责任死亡事故为零。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1、抓好旅游项目规划和实施。按市政府即将批复的《XX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筛选旅游重点项目,积极申报,争取纳入省和国家项目库。 2、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加快XX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XX 新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基本完成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完成XX XX修复、XX码头等十大工程,启动XX—级客运站等十大工程,形成东中西三大旅游板块。 3、配套完善一批项目。重点推进XX等项目建设,配套发展XX国际大酒店、XX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高质量做好环一江两山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二期建设工程。 抓政策引导,力推三线游持续快速升温 1、继续做好旅游一卡通发行。力争累计发行旅游一卡通达6万张。 2、完善三线游奖励政策。力争将原《实施细则》关于三线游的奖励标准由每人 1 0元调整到每人20 元,奖励资金纳入市政府旅游专项资金。 3、切实做好三线游促销等工作。精心策划包装三线游主题线路,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拓展客源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旅行社招徕外地游客,选择部分旅行社全力推介。创新制作三线旅游宣传品,继续抓好宣传品进宾馆工作。指导各县市区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培育三线旅游热点。 抓理念创新,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推进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用发展旅游的理念统筹相关产业的发展,用发展旅游的思路谋划社会事业的发展,主动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工业、农业当中去,把移民的内安后靠与旅游名镇、名村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工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等创建工作。 2、加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深入挖掘道教养生、道教音乐及吕家河民歌等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节目。探索发展旅游房车、游艇、露营地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3、推动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生产上水平上规模。巩固全市旅游商品大赛成果,对首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

“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较“十一五”增加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亿元,较年增长;中药材种植户超过万户,药农户均收入万元,比“十一五”增加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采收面积万亩。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家。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 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家,个剂型、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个,中药保护品种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家。“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种、品种个。年实现销售额约亿元,利税亿元。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认证。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

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行业发展规划发布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3、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4、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都将大幅度持续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纷纷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愿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非常强劲。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出游消费,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5%,农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以“515战略”为引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治理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以大数据、旅游扶贫、文明旅游与旅游厕所革命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更讲法制与规范的治理准则,更加多元与专业的治理同盟,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治理架构,成为2016年我国旅游治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标志。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43,663座,累计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共5.7万座)的76.6%。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旅游治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截至2016年年底,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区市达到20个,超过了全国省区市的半数以上;13个设区市、34个县成立了旅游警察,5个设区市和9个县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5个设区市和44个县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目前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共计500个,逐步建立全域旅游示范的全国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成为投资热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行业投资增长乏力。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下、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撑下,旅游投资逆势上扬,成为社会投

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本

上海市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纲要版 第一章本规划编制的背景、任务、作用与目的 一、规划背景 浦东新区功能定位及相关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和机遇。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浦东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一个作用、三个区”的新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在更高能级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同时作为浦东“1+4+4”现代服务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而另一方面,浦东旅游业经过“九五”、“十五”期间市场驱动下的超常规发展后也开始进入平稳期,并同时暴露出超常规发展所伴随的一些问题,旅游业自身也有借助新的机遇实现能级提升和开拓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基于对上述背景的认识开展本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项目 《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包括住宿业发展规划(参见《上海市浦东新区旅游住宿业发展专项规划》)。 三、作用与目的 根据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导浦东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旅游资源配置、决策重大旅游项目安排;确定浦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产业布局、规模、速度以及具体对策、措施,为未来五年内浦东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性意见。

第二章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发展现状与成绩 1、成绩和经验 初步确立了旅游业产业地位。2005年,浦东新区旅游业景点、旅行社和宾馆三大行业共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5%。2005年,三大旅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7.7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2005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经验数据,浦东旅游增加值约占GDP比重为3.6%(低于当年上海市相应比重6.4%),占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基本实现了“十五”旅游规划确定的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定位。 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截至2005年底,在浦东注册的旅行社8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家,国内旅行社70家,分别约占上海市总数的11.9%和20.72%。共有各类宾旅馆470家,客房23524间,床位40,076张。其中高星级宾馆28家,客房8626间,占上海市总量27.5%。拥有万豪、凯悦、洲际、喜达屋、雅高、香格里拉等6家全球知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旗下共13个国际著名酒店品牌。拥有14个主要旅游景点,其中国家4A级景点4家,占上海市总量23.5%。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建成了相对成熟的陆家嘴—花木都市综合旅游会展板块。经过“十五”期间的继续开发,陆家嘴-花木地区基本形成了景点相对集中、旅游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能在空间上产生集聚效应的旅游板块。同时区域集中专业会展场馆和高星级宾馆为主的会展场馆面积已超过15万多平方米,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会展基础和接待设施体系。2005年,该区域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举办各类会议1500多次,出租展览面积237.87万平方米,占上海市总量63%,奠定了作为重要会展城区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形势与要求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信息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全球信息化已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产业体系已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互联网+”异军突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

显。 (二)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将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业发展对信息化有了新的需求,需要用信息技术推进旅游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消费形态的转变,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三)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近年来,特别是旅游“51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旅游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旅游在线市场初具规模,全覆盖式旅游宣传营销格局基本形成,旅游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对旅游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要求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豫政办[2013]32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3 【实施日期】2013.05.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 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3〕32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对分工负责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进度安排。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牵头单位要负总责,加强协调,其他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了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工作落实中的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5月3日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一、基本公共教育 (一)重点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省教育厅牵头。只明确牵头部门的,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一一列出,下同) (二)基本标准。执行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国家校舍建设、设备配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规范等标准。(省教育厅负责)(三)保障工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普通高中改造工程。(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劳动就业服务 (四)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城乡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以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供更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五)基本标准。实施国家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标准。加强劳动标准体系建设。执行国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上传者知盟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699541.html,

六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较快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我省坚持走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危机和复杂局面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持续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加大;我省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改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自身看,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个至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为实现《规划》目标,我省将实施“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一计划”即: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一工程”即: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3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1〕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 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谋划我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工作不放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43.7亿公斤,连续5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638.3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88.6万吨,奶产量达到290.9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作物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40.72万吨、6624.26万吨、767.33万吨、99.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18.7%、38.1%和9 2.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195.88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8.5%。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河南省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项目名称: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计资质:旅游规划甲级 编制时间:2006年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性质:规划是禹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依据: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制定本规划。规划依据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河南省颁布的地方性旅游管理条例和相关规划、禹州市相关规划和其它相关依据。 第三条规划范围:包括禹州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面积1472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时限:规划为时限2005~2020年。其中近期2005~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第五条规划目标:制定2005—2020年期间禹州市旅游业发展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战略、布局、策略和行动方案。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旅游经济的思想和论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河南省及禹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旅游业发展战略;建设部、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法规;跳出旅游看旅游,顺应大产业、大系统,新阶段、新思路,高标准、可操作的现代旅游业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思想。具体来讲,要突出十六字方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第七条规划原则:突出资源特色;生态保护原则;立足当地“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持续发展原则;系统协调原则;远近结合,有序开发原则;合理布局、分区开发原则;综合效益原则。 第二章规划背景 第八条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在东经113°03′—113°39′和北纬33°59′—34°24′之间。全市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辖乡镇26个,人口115.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3人。199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18个改革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 第九条禹州市地处河南省会郑州、牡丹花城洛阳、煤城平顶山三市之间中心地带,距省会郑州80公里,距郑州薛店国际机场40公里,境内有平禹铁路,禹郸地方铁路,可东接京汉线,西连焦枝线。省道郑州至南阳、许昌至洛阳两条公路干线,纵横贯穿全境,并交会于市区南部,交通十分方便。 第十条禹州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以煤为最,储量约在90亿吨以上,年产原煤600万吨。名优特产多,禹州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禹州属暖温带季

河南省林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载体,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抓好林业产业和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各项林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达到各项指标的要求,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河南林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一)主要成就

1.造林绿化成效明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据调查推算2010年全省林地面积50 2.02万公顷(7530.3万亩),森林面积370.57万公顷(5558.6万亩), 森林覆盖率22.19%,森林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45.61万公顷(684.15万亩)、7 3.81万公顷(1107.21万亩)、 4.42个百分点、2700万立方米。“十一五”以来,继续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了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等一批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县。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1.68万公顷(227 5.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0.27万公顷(2103.96万亩),飞播造林1.73万公顷(26万亩),封山育林9.68万公顷(145.26万亩)。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4亿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0.02亿株。特别是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来,2008-2010年三年的造林面积达到115.49万公顷(1732.31万亩),为前三年造林面积的1.82倍。全省已有74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保障粮食持续增产。平原地区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566.7万公顷(8500.5万亩),控制率达90%以上;94个平原半平原县(市、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呈现了林茂粮丰的新景象,为河南省连续七年粮食增产提供了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和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16万公里的路、渠、沟、河等通道得到绿化,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需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双双提升。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59%和97%;选育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的新品种(系)180个,其中100多个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农业传统产业、农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多个产业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种植面积、单产与总产量均保持稳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形成。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政策更加健全。涉农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高新园区、涉农省级

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与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前沿基础性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广泛展开,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导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纳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农业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和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和高科技依托型转型。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智能化海洋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的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农村经济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传统农民进入城镇市民转换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2016—2020年某市某区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3) 一、规划背景 (3) 二、规划范围与规划内容 (4) 三、规划编制依据 (4) 第二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6) 一、旅游发展回顾 (6) 二、“十三五”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4)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基本原则 (17) 三、发展目标 (18) 第四章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20) 一、大力推进两大旅游产业带开发建设 (20) 二、积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28) 三、“十三五”XX旅游建设项目 (30) 第五章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36) 一、旅游产品体系 (36) 二、游览线路组织 (42) 第六章旅游市场体系建设 (43) 一、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43) 二、旅游总体形象 (46) 三、市场营销策略 (46)

第七章旅游产业配套体系建设 (48) 一、旅游交通 (48) 二、旅游住宿 (49) 三、旅游餐饮 (50) 四、旅行社 (52) 五、旅游商品 (53) 六、旅游娱乐 (55)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6) 一、加强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56) 二、推出鼓励发展旅游新业态的优惠政策 (56) 三、做好对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56) 四、加强对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57)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既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宏观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小康社会的消费需求及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旅游休闲度假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之相适应的是一批宜居型生态城市的兴起。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趋势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自2012年成立XX区风景旅游局以来,XX区旅游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在旅游规划、招商引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XX区召开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明确了提出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和X西南旅游集散中心的战略目标,并提出打响XX画乡、风情东西、城市温泉、乡村旅游四大品牌的具体举措。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XX区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就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按照XX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精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旅游业”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信心、促转型、扩总量、保增长”为主线,用发展的眼光及创新的角度,认真审视XX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文本评审稿) 广东省湛江市人民政府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 2011年3月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阮日生湛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林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李连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梁志鹏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吕冠嵘湛江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成员:李卫湛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林红市旅游局局长 罗锡平市城市规划局局长 杜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罗滇南市建设局局长 张文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罗辉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陈康华市农业局局长 梁车生市林业局局长 车斯文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 李更盛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梁培市财政局局长 陈刘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许敏市体育局局长 黄丽萍市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 陈振华市旅游局副局长 周广超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 陈奇石雷州市副市长 李启明廉江市副市长 麦东生吴川市副市长 符贤徐闻县副县长 曾伟川遂溪县副县长 肖培舜赤坎区副区长 黄毅霞山区副区长 叶焕泉麻章区副区长 詹汉强坡头区副区长

课题组名单 首席专家: 魏小安教授博导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课题负责人: 王林教授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专家组长: 许春晓博士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主要专家: 郑焱博士教授博导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翟辅东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叶文智中国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旅游营销专家 吴甫成教授湖南省地理学会秘书长 赵玉燕博士后北京大学 粟路军博士厦门大学 蔡卫民博士北京理工大学 熊礼明博士四川大学 刘江龙博士后中南大学 李映辉博士教授长沙大学 唐健雄博士后中南大学 刘焱博士湖南大学 周亮博士中南大学 张慧硕士长沙大学 王洁硕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周慧硕士长沙大学 许杰兰硕士北京大学

凤文化主题旅游规划案例:以河南省凤凰谷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凤文化主题旅游规划案例:以河南省凤凰谷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刘传玮(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 晓月公司于2006年初,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景区项目策划的“三条线”理论,并致力于将此理论充分运用到旅游景区项目的规划和策划实践当中去,力求将景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文化线)、游客兴奋点的项目设计(产品线)和项目盈利模式(盈利线)完美的结合起来,并融入到整个项目设计过程当中。2006年,我们在多个项目中对“三条线”理论进行了实战应用的探索,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在此,我们以河南省凤凰谷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详细讲解“三条线”理论如何在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当中进行应用。 一、规划地状况分析 1、资源状况 项目规划地坐落于河南省舞钢市东南部境内,属伏牛山余脉,景区内动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山谷全长约2.2公里,海拔落差450米,旅游区内溪水潺潺,瀑布如银练加丝帛,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春观景、夏避暑、秋赏叶、冬咏雪的旅游胜地。景区东北距漯河市约65公里,西北距平顶山市约75公里,东南距驻马店市约90公里。区域交通主干道路-平驻路在景区大门前通过,交通极为便利。 2、市场状况 由于景区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主要客源市场主要是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驻马店等临近大中城市及周边各县。与国内旅游发展形式相一致,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周边区域的游客量快速增加,为景区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 3、文化积淀 舞钢市历史文化丰富,早在7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以生产龙泉剑等名剑闻名天下。它还是西周时柏子国城遗址。 舞钢市人杰地灵。东汉和帝刘肇时,敢面折大将军窦宪淫威的大司空韩棱,就出生在这里,东汉名臣郅恽父子,三国西陵乡侯和洽祖孙,南北朝时伟大的思想家范缜及其族弟文学家范云,前蜀皇帝王建等也都出生在这里。西汉西平侯于定国、红阳侯王立,东汉光武帝刘秀、驸马李通、中兴名将岑彭,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唐朝名相斐度、著名文学家韩愈、李白,宋太祖赵匡胤,清圣祖康熙,以及现代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历史名人都曾到过这里,并留下佳篇佳话。 本次规划的景区范围内也流传着关于九头凤凰的动人故事传说。 4、规划思路 经过对自然资源、游客市场和历史文化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在自然资源方面;景区资源客观的讲在国内属二流偏下的水平,景区内森林树木以人工次生林为主,没有壮阔的峡谷、溪流。资源方面无法与很多国内著名景区相提并论,在本区域内也没有突出的特色。游客市场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游客出游距离递减理论,游客将主要来自漯河、平顶山、南阳等周边大中城市。由于近几年,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景区通过创意性项目打造和营销宣传,游客的逐年大幅度增长是毫无疑问的。历史文化方面;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后发现,尽管舞钢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真正发生在景区范围内或与景区有直接关联的历史文化和故事传说并不多。仅有九头凤凰和二郎神一起战胜乌龟精的传说故事是与景区有紧密关联。 在对自然资源、游客市场和历史文化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后,项目组经过多次头脑风暴会,最终确定了以凤凰文化为景区项目设计的文化主线,运用文化注入法对景区产品进行设计,将我国几千年的凤凰文化元素注入到景区项目中;以游龙戏水、捕凤捉龙、奶瓶喂鱼、颠鸾倒凤等项目组成景区的产品线,也就是由一个个的新奇好玩的项目串连起来的游客兴奋线;在景区盈利线则由桂花酿酒坊、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