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教学目标]

1.知道按城市规模可以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等级。

2.掌握城市化群必须具备的三大特征以及形成城市群的基本条件。

3.在地图上落实世界六大城市群的分布,分析其形成的具体条件。

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概括城市群形成的基本条件,训练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1、按城市规模可以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等级。

2、世界六大城市群的分布,分析其形成的具体条件。

[教学过程]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城市体系

1、什么是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密切联系、互相依存所形成的城市集合。

2、按城市规模划分

按城市规模可以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等级。

在世界范围内,一些城市的影响具有全球或国际意义。这类城市多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服务中心或国际政治文化中心,集聚和辐射大量国际信息,经常举办重要的大型国际性活动,集聚众多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国际影响。这类城市分为世界城市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两级。

⑴、世界城市

纽约、东京、伦敦是公认的三大世界城市。他们在世界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喻为当今世界的篮全球性金融结合点竹。如纽约位于美国东海岸北部,是国际经济、金融、艺术与信息中心,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西半球.的文化娱乐中心,美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众多知名银行、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集聚在这里。

⑵、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代表性的城市有巴黎、布鲁塞尔、香港、苏黎世、法兰克福、多伦多、新加坡等。这些城市在国际区域空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某些领域具有全球意义。如我国的香港不仅是亚洲的经济、金融中心,也是世界重要的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之一,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图6.15)。

截止到2004年,我国有建制城市661个,建制镇8 000多个。根据不同的规模与作用,除香港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外,我国的城市体系划分为六级(图6.16):

⑶、全国性中心城市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第二大城市,铁路和航空运输总枢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属于全国性中心城市。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全国第一大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贸易中心,在金融、信息和航运等方面具有国际影响。

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这类城市的辐射作用超过省区是几个省(市、区)所组成区域的中心城市。我国华南的广州、深圳,华中的武汉,.西南的重庆,华北的天津,东北的沈阳和大连,西北的西安和兰州,它们是区域的经济中心或航运、贸易、工业中心等。这些区域中心城市多数也是省区行政中心所在地。

⑸、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

此类城市共30多个。除了第一级和第二级中的省会城市,其余的省会城市均属于第三

级有的省区除省会城市外,还存在一个与省会城市经济地位相同或接近的主要城市,如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吉林省的长春和吉林等都是典型的省区双核城市。

⑹、省内区域中心城市

此类城市约200多个。典型的如浙江的温州、宁波,江苏的苏州、无锡等。

⑺、县级中心城市

浙江的嘉善,江苏的昆山、江阴等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繁荣的县级经济中心城市。

⑻、县以下中心镇

如浙江的西塘镇,江苏的周庄镇都是因旅游而闻名遐迩的县级以下的中心镇。上海著名的汽车城安亭镇,水乡古镇朱家角也属于此类。

城市体系中不同城市的等级地位是与城市规模基本对应的。我国用城市中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的规模。其中,人口5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人口1 00万以上的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的为大城市,20万~50万的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3、按城市的职能又可以将城市划分为综合性城市和专业性城市两类。专业性城市职能单一,包括行政城市、交通城市、工矿城市、贸易城市、旅游城市等。一般而言,综合性城市多为大城市,专业性城市以中小城市为主。

一个区域(如我国的省区)的城市体系由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的城市构成,城市间形成区域的发展轴带。

合理科学地规划城市体系,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浙江省,根据所在地行政机关的级别不同,以省级机关所在地、全省最大城市杭州为中心,以杭州一嘉兴、杭州一绍兴一宁波、杭州一金华一温州等交通轴心为发展轴,形成省会城市一省内区域中心城市一县级中心城市一县以下中心镇四个层次,由行政中心城市、旅游城市杭州,纺织工业城市绍兴,港口城市宁波、温州,商贸城市义乌等构成的城市发展体系(如图5.1 7)。城市体系内的大小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密切联系,既发挥了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又形成了其他城市的发展特色,实现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整体提高。

二、城市群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城市集聚现象。

1、城市群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具有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二是以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为核心;三是城市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

2、城市群形成的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世界六大城市群都处于温暖、湿润的中纬度沿海地区,优越的环境为城市的集聚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群所在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聚集大量城市人口,为城市的集聚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城市群远远多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群都集聚在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如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河航运、海运、空运、铁路、公路交通都很发达。通过长江黄金水道、海港以及密集的航空网络、通讯网络联系着全国和全世界,通过沪宁、沪杭、杭甬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连接着城市群内的主要城市。

城市群社会经济发达,经济效益高,是国家、大洲乃至全世界经济、政治中枢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对地区经济起到引领作用。

3、世界六大城市群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大城市以及200多个市镇。形如带状,长约1 000千米,宽50~200千米,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占美国总面积的1.5%。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I:1的22.5%,

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位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集中了20多个人I:1 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是北美重要的制造业区。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部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城市群。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又称东海道城市群。从东京湾的千叶开始,经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大阪、神户直达北九州的长崎,呈条带状,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达1000千米,占13本总面积的6%。人口将近70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61%。

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伦敦一利物浦为轴线,由伦敦大城市经济圈、伯明翰城市经济圈、利物浦城市经济圈、曼彻斯特城市经济圈、利兹城市经济圈构成,面积4.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的1 8.4%,人口3665万,占总人口的62.7%。该城市群集中了英国经济总量的80%。

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它们地跨法国、荷兰、l:t禾ll时、卢森堡、德国。总面积14.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600万。其中,人口达到10万以上的城市有40座。

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上海及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城市组成,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人13超过7000万,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形成四大城市群,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外,还有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附: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城市

我国一些城市不顾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扩大规模,搞高标准,目前已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城市。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8月12日召开的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列数了目前城乡规划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少城市的形象工程(如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超标准政府大楼等),与基础设施(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短缺并存;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一个领导一套规划,不顾实际地提出要建国际化城市;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一个地级市内有各自为政的200多个自来水厂,却没有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等。

谁将成为国际性大城市

2000年11月27日《经济日报》

90年代初以来,全国40多个城市提出要把自己建成国际性大城市

“把××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面对眼前这条大标语,同行失笑起来,说,话说得也太大了。马路上整天车乱停,行人乱穿马路,建筑东不东,西不西,像个农村似的。现在这样子,建得真正像个城市都难,还想建成国际性大都市!?

这是不久前记者在某省省会城市采访时,晚饭后与同行上街散步时发出的感慨。其实,在城市建设中提不切实际口号的情况,目前在国内许多城市都能看到。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或者说国际性大城市呢?

(一)由国家计委、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大学众多专家、学者完成的建设部“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战略研究》)对什么是国际性城市的概念进行论述后,按国际公认的国际标准对我国内地18座主要特大城市经济实力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下世纪初叶至中叶,在这18座城市中,最有可能进入国际性城市之列的城市只有两座,依托天津的北京和上海,加上回归后背靠深圳的香港,最终形成三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城市。

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1992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我国出现了一股建设国际性城市热,全国先后有40多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目标,它们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青岛、烟台、大连、连云港、威海、南通、宁波、温州、汕头、福州、厦门、珠海、海口、三亚、北海、武汉、南京、长沙、成都、南宁、沈阳、长春、哈尔滨、郑州、济南、无锡、苏州、九江、惠州、昆明、重庆、贵阳、乌鲁木齐、丹东、珲春、黑河、满洲里。

40多座城市中为什么只有京津、上海加上背靠深圳的香港有条件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呢?

《战略研究》说,所谓国际性大都市,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在劳动分工国际化、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作用的中心城市。

一般认为,国际性大都市按其国际化程度又可分为两类:一,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概念最初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提出。主要是指在全球或世界某一大区域范围内起到经济枢纽作用,具有高度现代化基础设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与国际服务功能,集中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城市人口规模大部分在5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有的是已成为超大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二,国际性城市(International Metropolis)。首先,其规模一般较大,功能相对综合,城市经济基础雄厚,在生产、流通、消费及科技、文化服务领域乃至国际政治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国际地位。其次,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城市,既是国际资本和各国商品的集散中心,也是国内、国际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又是国际间政治、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的交流中心。

(二)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战略研究》认为,国际性城市的特征虽然很多,但主要特征是两个:一是国际性,二是大都市。

所谓国际性,主要包括:(1)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集中了较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际经济与政治组织,是国际资本集散中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和影响全球经济活动;(3)具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通行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生产服务业,特别是通信、信息、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

事业发达,具有快捷的高速市际和市内交通系统;(4)国际性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集散中心,国际性新思想、新技术、新体制的创新基地等。

所谓大都市,主要包括:(1)除了城市人口众多、面积巨大外,还依托一个大城市连绵区,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环渤海城市带;(2)除了有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流量和内外贸易额;(3)除了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外,还要有显示现代化的公用事业、高层楼群和生态环境。

(三)统计显示,1999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个,按市区非农业人口计算,其中,拥有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34个,占城市总数的5.1%,人口近1亿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18.5%。

《战略研究》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行,我国已有一批中心城市赢得了世界声誉并具备了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基础。但是,从经济实力来看,目前我国最有经济实力的大城市也刚刚接近和达到世界国际性大城市60年代的水平。从产业结构分析,广州、上海、北京,第一产业的比重,除上海在0.5%以下外,广州和北京两市的比重分别都在10%左右。而新兴国际性大城市,如新加坡、开罗、圣保罗、汉城等一般只有0.42%,成熟的国际性大城市只有0.07%;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广州等三市的就业比例都高达39%,比新兴国际性大城市高出近17个百分点,比成熟的国际性大城市高出近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更是低于新兴国际性大城市和成熟的国际性大城市,仅为新兴国际性大都市的27%—32%,成熟国际性大都市的15%。从代表竞争实力的主要指标看,金融保险业不到总就业人口的10%,仅为新兴和成熟国际性大城市的10%左右。针对国内40多个城市提出要把自己建成国际性大城市目标的情况,《战略研究》指出,我国内地现有城市距离国际性大城市的目标更远。

(四)《战略研究》指出,世界城市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际性大城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外国资本的进入,可以说,我国城市目前已经有了与世界城市体系相对接的基本条件。

《战略研究》按照城市现代化和国际性包含的诸多因素,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所列的28个评价指标,就此建立了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1,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国际性水平;2,是将上述两个目标进一步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金融资本的国际影响力及国际交流水平五个指标集;3,是29个可具体定量化的评价指标(表1)。然后,用这一指标体系来对目前我国18个主要特大城市各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排序(表2),发现排在最前面的4个城市分别是北京(38.7%)、上海(37.5%)、广州(34%)和天津(30.2),比后面城市得分高出较多。

《战略研究》说,这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4个城市综合实力突出,应成为国家建设国际性大城市优先选择的重点城市。从表中可以看出,北京在国际交流水平上名列各城市之首,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上海并列第一,另外在服务业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和金融资本的国际影响力3个方面排在第二位,这与北

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以及金融结算管理中心的首都地位是分不开的。上海总体实力很强,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各项指标都偏低,导致综合实力得分屈居第二,这两个城市是目前国内最具竞争实力的城市,有望在21世纪上半叶跨入国际性大城市的行列。但是,北京要真正实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目标,还需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加大基础设施现代化综合能力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中,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建设国际性、现代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北京能否成为国际性大城市的关键。上海要真正实现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目标,除了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建设必要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外,也需要针对目前并不乐观的生态环境,提高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城市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广州借助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优势,服务业发展水平迅速,列总排序第三。随着香港的回归,借助深圳的发展空间,香港将成为该地区当之无愧的国际性大城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州在华南地区的地位。天津列第四,主要受北京经济辐射影响,其空港建设、国际交流水平都稍显不足,但由于地处京津唐城市群,又有港口,因此可望与北京共同跨入国际性大城市的行列。位于第五、第八位的大连、武汉、青岛和南京,得分接近,实力相当,主要看今后发展。

另据有关国际组织对世界公认的11个国际性大城市进行的综合评估,除伦敦、东京、纽约3个城市外,巴黎、芝加哥、香港、悉尼、新加坡、汉城、莫斯科、法兰克福等8个城市目前也只具备了国际性城市的一部分功能。

《战略研究》最后建议,从我国现有条件出发,国家应统一规划,有重点、分层次、按步骤地建设培育若干个国际性大城市。首先,将香港作为发展国际性大都市的战略重点,尽快将其发展成为亚洲仅次于东京的国际性大城市,与深圳一起,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和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商务人才培训中心以及高新技术的生产中心,领导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的城市发展;其次,在21世纪初叶,将上海建设成为新兴的国际性大城市,综合发展经济、金融、技术贸易,领导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发展;第三,在21世纪中叶,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与天津一起使之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科教中心和大型制造业中心,为中国北方城市工业提供技术指导。同时,按东、中、西三大地带,选择若干个区域性大、中城市,将其培育为不仅能够与世界城市体系接轨,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城市,而且,也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枢纽。

谢然浩

中国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1.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 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可以预期,这将是下一轮发展的必要准备。 长三角城市群应结合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布局,实施功能分区,提高资本、土地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地方化,保持城镇集群特色,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与区域性交通网络的衔接,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2.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由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等11个城市组成,外加清远市作为其辐射城市。它是我国沿海开放区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不将香港和澳门计算在内,该城市群仍旧吸纳了全国近1/6的外资。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二,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二、现实竞争力第一、成长竞争力第三。 (1)先天竞争力。位于华南地区的该城市群,其发展是伴随珠江三角洲的 其 、 20位。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得分也不够理想,排名仅为第12位。今后该城市群的发展应仍旧以香港为城市群核心,以澳门、广州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圈层,并以此城市结构来带动城市群经济的新发展。“城市群由原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带动,逐步走向服务性的产业带动,这种发展方向的转换将使珠三角城市群成为南方强有力的经济重心。” 3.京津唐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位于环渤海湾地区、华北平原北部,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

[2020年](城市规划)构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先行管控殿后精编

(城市规划)构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先行管控 殿后

构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先行,管控殿后 构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先行,管控殿后 长三角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提法由来以久,并且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但关于这一规划的正式官方文本近日才出台。根据长三角区域总体功能定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提出了“一核六带”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虽然规划已经跃然纸上,但要从规划变成如同伦敦、纽约等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及长三角诸城市无疑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事实上,长三角地区也不是等到规划出台才开始行动,构建城市群的行动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如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港口一体化等进程都已经如火如荼,“三小时都市圈”“长三角港口一体两翼”等提法也成为长三角构建城市群的切实行动的佐证。然而,这样的一些动作要么是来自各城市自主延伸的行为,要么是城市间两两协商的产物,基于全区域、大思路的规划迟迟没有出台,从而导致各种行动之间的无序、重复甚至冲突。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长三角机场建设重复严重,而港口建设尽管有“一体两翼”的定位,但由于没有配套的方案与区域协调机制,一体化成效并不理想。因此呼唤基于国家战略层面、从长三角区域全局出发的城市群规划就显得非常急迫。 国家管控认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城市圈作为国家管控在空间上的载体和精华,在一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美国的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日本的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英国的伦敦城市群;韩国的首尔区;德国的鲁尔区等等都成为一国经济的增长极。美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美国的67%,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日本的70%。而中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必须向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带延伸,使之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聚集的战略平台。《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的催化下产生。 这份规划纲一方面给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群发展制定了总体战略,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一核六带”的关键性提法因为明确了上海在整个城市群中的核心作用,因而具有纲领性意义。这为长三角城市群从规划到实际操作奠定了基石。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 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作者: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节选)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本质载体。 今后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涌流。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专题6 二十二: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思维导图 Word版含解析

微专题二十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1.(2017·江西八校4月联考)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下图为“江西省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各地点房价最大差值(元/平方米)可 能是( ) A.6 000 B.5 000 C.4 000 D.3 000 (2)如果你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购房性价比 最高的地点是( ) A.M点 B.E点 C.F点 D.P点 2.2017年,海南三亚致力于建设“人才海绵城市”、助推“候鸟型”城市发展,即吸引全国“冬来夏返”到海南休养的专家资源,参与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来。据此完成(1)~(2)题。

(1)最能留住“候鸟”专家的城市功能区是( ) A.综合型的中心商务区 B.安居型的住宅区 C.创意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D.海绵型的旅游区 (2)充分利用“候鸟”专家资源,可以( ) A.提高中心商务区的地租水平 B.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C.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D.引导工业向旅游区扩展 3.(2016·新课标全国Ⅰ,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2)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 (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4.(2014·大纲全国,10~1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 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 5.(2015·江苏地理,1~2)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

2017年深圳城市更新专题分析报告

2017年深圳城市更新专题分析报告 2017年7月出版

文本目录 1、深圳城市更新的背景、意义和历程 (5) 1.1、深圳市新增土地供不应求,问题显著 (5) 1.2、深圳市城市更新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8) 2、深圳城市更新的政策、目标 (10) 2.1、深圳市城市更新发展历程深圳市城市更新政策经历三大发展阶段。 (10) 2.2、深圳市城市更新政策 (11) 2.3、深圳市城市更新目标 (13) 3、深圳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和流程 (15) 3.1、深圳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 (16) 3.1.1、综合整治类 (16) 3.1.2、功能改变类 (17) 3.1.3、拆除重建类 (18) 3.2、深圳城市更新的主要流程 (19) 4、深圳城市更新的潜在影响 (20) 4.1、对房地产供应的影响 (20) 4.2、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 (22) 4.3、对深圳市房价的影响 (25)

图表目录 图表 1:深圳建成面积占整个市区面积已经过高 (5) 图表 2:近 5 年深圳供应土地面积偏少 (6) 图表 3:近 5 年一线城市住宅土地供应比较 (7) 图表 4:深圳近年来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保持平稳略增 (8) 图表 5:深圳房价同比涨幅较大 (8) 图表 6:广东省发改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思路 (9) 图表 7:粤港澳大湾区区位图 (9) 图表 8: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优势 (10) 图表 9:深圳城市更新的历史进程 (11) 图表 10:城市更新三种方式 (12) 图表 11:深圳城市更新通过各类政策创新有望实现多重意义 (12) 图表 12:深圳“十三五”规划示意图 (13) 图表 13:分区城市更新目标任务(公顷) (14) 图表 14:分区各类型更新目标任务 (15) 图表 15:深圳城市更新分类及特点 (16) 图表 16:综合整治类的实施主体及经费来源 (16) 图表 17:申请建筑物功能改变流程 (18) 图表 18:深圳城市更新一般流程图 (19) 图表 19:深圳城市更新供应商品房占商品房总供应面积比例 (20) 图表 20:城市更新建设住宅项目分布计划示意图 (21) 图表 21:深圳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6-2020)城市更新分区指引图 (22) 图表 22:深圳城市更新供应商品房占商品房总供应面积比例 (23) 图表 23:深圳去化周期(月) (25) 图表 24:深圳房价(元每平方米) (25) 表格 1:深圳城市更新政策要求 (14) 表格 2:禁止功能改变类城市更新的情形 (17) 表格 3: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补缴地价情形 (18)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之中国城市群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之中国城市群(1)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6年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出炉。新华社发布的《草案》提出,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 材料二中国的城市群发展路线图 (1)阐释城市群形成过程。 (2)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互补作用强。说出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石家庄各自的优势。 (3)描述中国城市群的分布特点。 参考答案:

(1)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圈或都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形成了城市群。 (2)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优势;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业的优势;石家庄具有商贸业的优势。 (3)分布不平衡;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多,西部少;第二、三级阶梯的平原地区多,第一级阶梯少;沿海、沿江地区多;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线沿线多。 典型例题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图 (1)据材料一说出我国城市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构建以陆桥(亚欧大陆)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2)归纳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宏观空间布局的总体特点。这样的宏观空间布局有哪些优点? 材料三从世界各国城镇化态势看,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 (3)分析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有利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 (1) 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沿海地区多,西北内地少交通沿线多,远离交通沿线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山区少 (2) 两横三纵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较多,城市基础较好大部分地区地表起伏小,交通运输便利有利于我国大区域城市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合理分布人口工业生产既有集聚,又有分散有利于缓解多分集中造成的城市环境问题 (3)位于四川盆地底部,地形起伏小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利于人类聚居四川盆地是著名的“天府之国”物产丰富长江水系发达,川渝等多条铁路相连,水陆交通便利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气候湿润,河流众多,城市用水充足有利于合理分布我国人口和生产力有利于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佛山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62035)》041019151003

《佛山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6-2035)》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背景 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市城市更新推进及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上版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佛山市“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修编及动态调整项目(2012-2015)》已于2015年底到期,需要编制新一版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指导我市城市更新工作。 同时,我市现状建设强度已高达38.2%,城市更新和减量规划是我市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逐步搭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管理体系、政策体系,通过高品质的城市更新,实现城市形态提升、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公共配套完善,着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因此,我局组织制定了《佛山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6-2035)》。 二、目标与基本原则 1.远期目标: 通过多元化的城市更新,逐步改善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改善旧城镇、旧村居的人居环境,均衡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完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城市更新项目,为把佛山建设成为“先进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提供空间保障。 2.近期目标: (1)2016至2020年间,全市应完成城市更新规模约为30km2,

其中,拆除重建规模为15km2。在拆除重建规模中应提供3km2的居住用地、5.25km2的工业用地、3km2的商业服务业用地、以及3.75km2的市政公用设施、道路广场、绿地等其他用地。 (2)2016至2020年间,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拆迁费用和直接投资)预计约2500亿元,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累计约4500亿元。 (3)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旧村居改造;基本完成“1+2+5”组团内主要片区的旧村居配套设施完善、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旧城镇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初步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目标。 (4)力争完成3-5个重点产业片区改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腾挪空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 (5)完成2-3条成片岭南建筑的风貌街区;借助历史街区的文化符号、内涵和集体记忆,规划引导公共文化综合体建设,促进文化相关和物质空间的有效保护,提升城市形象品质。 三、城市更新规模 本次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在标图建库的基础上,在综合分析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现状容积率、建筑质量、建设年代、设施水平等因素的背景下,全面梳理了佛山城市更新图斑,总规模约为586KM2,约占现状建设用地比例的41.5%。 其中,已经纳入标图建库的图斑规模约为367.61 KM2,标图建库之外图斑规模约为218.42 KM2。具体详见下表: 佛山市更新对象规模一览表(ha) 图斑类型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市域旧厂房3536.2 13011.7 4389.3 1163 963.1 23063.3 旧厂房旧厂房 299.1 3783.4 3847.1 2310 3558.1 13797.7 (库外) 旧城镇1239.4 2890.1 880.3 1106.9 499.8 6616.6 旧城镇旧城镇 240.6 1829.8 3239.5 552.7 718.1 6580.7 (库外) 旧村居982.4 4347.5 1209.7 211.8 330 7081.4 旧村居旧村居 408.6 376.4 679.4 0 0 1464.3 (库外)

区域规划作业

中国城市群“蓝图”简析 城市群体系建设背景 在中国,要使城市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其城区人口规模应在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这也正是人们都涌向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根源),最好是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但城区人口超过1600万人口时,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群的人口超过5000万时(200公里范围内),也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环境问题(城市废弃物难以就近消纳)和交通问题等。 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将会有10亿城镇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区(中心城市200-1600万人口,200公里范围内1000-5000万人口),建设更多(50个左右)的大都市区(可增设新省或直辖市),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使城镇废弃物就近消纳(200公里内),并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与城市病的矛盾。 “城”辐射带动“镇”的合理半径以不大于200公里为宜(方便乡镇(或城区)人员到城区(或乡镇)办事能当天来回);所以,现有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较大的区域(3万平方公里以上)和较多人口(1000万以上/容易培育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设为新省的省会、建设交通干线枢纽(尤其是是高铁)、建设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等),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从根本上防止全国的人口只集聚在现有的省会或直辖市(使城市病和城市群越来越严重)。其中,以徐州、宜昌、赣州、桂林和宜宾等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均是培育新的大都市区的理想区域。 另外,要使“中心镇(县城)”能有效带动全县乡村,“中心镇(县城)”到县域边界以20—30公里(公交的合理距离)为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将进一步扩大,城市群在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对区域联动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明显所谓城市群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不仅是实施党和国家分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增长极综合优势对全国经济带动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因此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对推进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等十大城市群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以城市群为轴心的城镇化发展路线已明晰,城市群目标定位基本明确。城市群建设从三个层次推进:一是已基本建成的11个城市群,二是正在建设的14个城市群,三是7个潜在城市群。预计到2030年,32个城市群将建设成熟。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确认了次级城市或二三线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方向。大城市资源环保承接能力有限,县域城市建设条件差距仍较大。目前,二三线城市是打造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 中国十大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都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交通干线或河流);二是十大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的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方面具有优化趋势其次,空间结构具有轴线特征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与交通因素密切相关,明显表现出按照一定的交通轴线发生联系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各个城市基本分布在铁路干线的各个节点之上,从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扩散效应上分析,都是以各个城市群核心城市为中心,形成向四个不同方向扩散延伸的态势总体上分析,中国十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主要以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为扩散轴向外扩散延伸. 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比较研究,可以得出:第一,中国的城市群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以后,已经在东部地区出现了绵延的态势,城市群和城市群之间在沿海地区基本上连成了一条带状,同时沿长江流域向中西部延伸呈现出陆大道院士研究发现的倒T型结构第二,中国十大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都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交通干线或河流),核心城市主要以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为扩散轴向外扩散延伸同时,各个城市群中的城市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方面具有优化趋势第三,中国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是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仅有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两个大型的城市群,这对于拉动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中西部地区继续培育新的城市群,加快城市化进程第四,随着城市群战略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群可扩张土地的减少,使得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挤压效应在空间上,反映为十大城市群中的九大城市群由于发展空间的制约,都出现了东南西北走向发展的态势仅有辽中南城市群一个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西南东北走向发展的。 1.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沿海中心城市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层次,延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内陆中心城市要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健全以先进制造业、战略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本专题有“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两部分组成,介绍了世界与中国的城市体系划分以及城市群的特征、形成条件及意义。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上个专题介绍城市个体内部空间特征基础上,探讨城市之间空间关系,前后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城市群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城市集聚现象,也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为下一个专题“城市化”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城市体系分类方法,列举出不同等级的典型城市。 2、根据“中国城市的体系等级层次系统表”和“中心地模式图”,学生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数量。 3、阅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布图”等系列图表,说出城市群的特征和有利条件。 4、阅读“世界六大城市分布图”和“世界人口密度图”,分析出世界的六大城市群共同优越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为案例,学生在对我国最大城市群中的城市分类中,知道城市体系分类方法以及对应的典型城市。 2、通过阅读“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和“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等级体系图”以及相关资料,懂得读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 3、学生以课前小组合作形式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世界重要城市群的经济、人口、交通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重视、关心城市发展意识,提高学习城市地理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体系及其划分、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征、意义 2.难点:中心地理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教学——“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背景思想】“城市体系”划分级别多,知识琐碎、枯燥,对于我国唯一的世界级城市群,又是生活在该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学生,教材却只是以专栏的形式作了简单介绍,教师以此地为例来让学生学习身边熟悉的城市等级,更能体现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理念。 2、图表教学 【背景思想】“城市群”这一部分知识图表资料多,可以通过读图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空间关系。 3.多媒体教学:在重点和难点环节探讨活动中运用幻灯片演示辅助释疑。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长三角地区这几年建造好和正在建造的世界级桥梁雄姿 东海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大桥 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崇启大桥效果图【背景思想】学生们在了解时事地理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可引导学生思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目录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2)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2) 2.川南城市群在四川的地位 (5) 3.川南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6) 3.1区位优势突出 (6) 3.2交通条件较好 (7) 3.3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8) 3.4城镇化水平较高 (9) 3.5产业布局合理 (9) 3.6金融环境宽松 (10) 3.7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4.川南城市群发展前景 (10) 4.1将进行积极主动的经济合作,开创广阔市场 (11) 4.1.1将建立便捷的快速通道 (11) 4.1.2川南各市将错位发展 (11) 4.2努力建设组合城市,促进各市共同发展 (12) 4.3构建大型城市,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13) 4.4编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案,绿色发展经济 (14)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川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南部的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市。 地理背景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影响深远。以下主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资源,以及人文地理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等分析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的釜溪河畔。与内江、宜宾、泸州、乐山等地相邻。自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分为低山、丘陵、平坝、沟谷。气候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5℃至18.0℃,日照1150至1200小时,降水1000至1100毫米。江河分属沱江、岷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460余条。自贡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较短,四季分明,阴云天气较为常见。自贡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卤水、岩盐及石灰石。自贡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尤以盐业遗址、恐龙化石和彩灯文化著称于世。

中国十年后(2025年)最富24个城市

中国十年后(2025年)最富24个城市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根据过去五年全国城市发展的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各城市内外环境,从294个城市中选了24个城市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分析。 1.北京。今朝首善之地,明日世界城市。全球格局变化,中国迅速崛起。北京以首都地位对内汇聚全国资源,对外有广泛的国际联系。目前北京城乡差距较大,环渤海城市群尚未形成整体聚焦效用,未来发展空间大。另外,政府立足现实,战略高远。 2.上海。借重中国崛起,建设世界中心。开放的国际市场拓宽了上海获取资源的途径与潜在的发展空间,其全球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实力强劲,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将崛起成为世界级大都市。此外,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高端要素。

3.成都。昔日”中华天府之城“,明日”世界田园之都。成都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全球定位和长远目标,并继续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成都的历史文化浓郁,生态环境优越。信息技术发展,赢得了与沿海地区城市相近的发展机会。

4.沈阳。借振兴东北机遇,展“东方鲁尔”雄风。沈阳的基础条件良好,城市环境优美。国有企业改革率先完成,民营企业与国际接轨。国际投资和国内产业转移,为腾飞提供硬件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为沈阳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5.重庆。老树逢春发新花,迈向国际大都会。国家将重庆定位为西部的重要增长极,使重庆获得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沿海工业梯度转移及重工业加速的双重机遇下,重庆将依托雄厚的基础进行产业升级。此外,城乡统筹发展,拉动了强劲的内需。

2019-2023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比较

2019-2023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比较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 一、行业发展概况 通过数据智能分析、洞察并挖掘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提出推动新经济发展和城市能级的四个重要维度并建立了包含33项核心指标、128项外围指标在内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结合高德POI数据、统计数据、工商数据、银联数据及招聘数据等多源数据,对京津冀、长三角及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48个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注:本次调查数据中,大湾区未包含港澳地区。) 图表三大城市群全景概览 数据来源:零点有数 二、营商环境对比 三大城市群营商环境平均分为0.34分,大湾区以0.37分略胜一筹。(注:由于48个城市最终数据级差较大,本次研究的分值以1分为满分。)从企业生命周期、投资环境、新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四个维度着眼,由科技、人才、资本组成的新经济发展要素是三大城市群共同的瓶颈所在。如何做到技术不断创新、人才不断跃升、资本服务持续拔高是中国“尖子生”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成长烦恼。

图表三大城市群营商环境对比 数据来源:零点有数 三、发展梯队分析 打破区域的限制,对48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分析。值得肯定的是,经过2015年以来持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以及2017年以来多轮的营商环境促提升、大督查等行动,企业全生命周期市场监管、投资环境开放度、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等在各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除绝对领先的第一梯队外,后四个梯队的形成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的要素级差: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要素,尤其是城市整体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的水平。二是新经济发展要素,尤其是技术创新的支撑载体建设、研发投入等水平。凡是这些指标表现不好的,其企业信心指数也会处在低谷。这一现象在第四、五梯队的城市中尤为突出。 图表营商环境五大梯队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绪论 200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承接了湖南省湘潭市、浏阳市、株洲市、衡阳市、永州市、醴陵市、湘乡市和湘西里耶镇等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特别是2001年上半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接受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株潭办”)的委托,承担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的技术咨询工作,该工作从三市一体化的研究高度出发,提出了整体的框架研究报告,保证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工作沿正确的技术路线圆满完成。中规院项目组在2001年8月份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会议上向湖南省党政各级领导详细汇报了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工作基础上,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会上明确提出委托中规院进行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任务。后经长株潭办与中规院多次磋商,确定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项目正式名称。2002年5月双方正式签定合同,中规院将其列为院管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展开。 2002年6月—7月,中规院项目组正式进驻现场,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调查工作,并在调查结束时,向长株潭办作了调研情况的初步汇报交流。 2002年9月6日,中规院项目组向院总工联席会议作了关于现状问题的初步汇报,听取总工意见。项目负责人严奉天等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李晓江、杨保军等院领导发表了意见,蒋大卫、官大雨等院总工提出了下一步的技术工作要求。 2002年底,中规院项目组赴长沙向省直各部门作了城市群区域规划整体框架构思的汇报。 2003年2月,项目组在中规院一年一度的院技术交流会上作了交流。

2003年3月,项目组向院总工室作了技术汇报并发了会议纪要。 2003年3月,项目组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3年4月,项目组先后向湖南省部分老专家、湖南省建设厅作了沟通交流,并向湖南省长办公会作了技术汇报。 2003年8月,中规院李晓江副院长和严奉天高级规划师在第四次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会议上作了汇报。 2003年12月,中规院项目组许顺才、刘贵利、杨明松等赴长沙向省直部门、三市有关部门进行了纲要前的阶段性成果汇报。 2004年5月和6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赴长沙,就区域规划纲要阶段性成果与各有关部门和专家讨论并修改,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2004年8月7日—8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长沙市组织了省内、外16位专家,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对该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分析深入,规划的主要内容,符合该地区的实际和发展要求。规划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并在区域规划的编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评审会主任赵士修认为这是国内第一个内陆城市群区域规划,规格高,难度大,富有新意。为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专家组提出了若干主要意见和建议。专家们同时强调,湖南省是中部地区最早启动区域规划的省份,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先机,为这一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4年8月底,中规院项目组又赴长沙市,与省直各专业部门和三市政府就专家意见逐条进行了落实,并作了补充调研。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一、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并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一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但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并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并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一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并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在于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

佛山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背景 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市城市更新推进及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上版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市“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修编及动态调整项目()》已于年底到期,需要编制新一版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指导我市城市更新工作。 同时,我市现状建设强度已高达,城市更新和减量规划是我市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逐步搭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管理体系、政策体系,通过高品质的城市更新,实现城市形态提升、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公共配套完善,着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因此,我局组织制定了《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二、目标与基本原则 .远期目标: 通过多元化的城市更新,逐步改善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改善旧城镇、旧村居的人居环境,均衡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完成一批具有示性的城市更新项目,为把建设成为“先进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提供空间保障。 .近期目标: ()至年间,全市应完成城市更新规模约为,其中,拆除重建规模为。在拆除重建规模中应提供的居住用地、的工业用地、的商业服

务业用地、以及的市政公用设施、道路广场、绿地等其他用地。 ()至年间,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拆迁费用和直接投资)预计约亿元,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累计约亿元。 ()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旧村居改造;基本完成“”组团主要片区的旧村居配套设施完善、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旧城镇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初步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目标。 ()力争完成个重点产业片区改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腾挪空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 ()完成条成片岭南建筑的风貌街区;借助历史街区的文化符号、涵和集体记忆,规划引导公共文化综合体建设,促进文化相关和物质空间的有效保护,提升城市形象品质。 三、城市更新规模 本次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在标图建库的基础上,在综合分析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现状容积率、建筑质量、建设年代、设施水平等因素的背景下,全面梳理了城市更新图斑,总规模约为2,约占现状建设用地比例的。 其中,已经纳入标图建库的图斑规模约为2,标图建库之外图斑规模约为2。具体详见下表: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目的 1.为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服务,提高湖南省的区域整体竞争力以及协调和促进三市城市发展。 2.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该地区有序发展和资源整合,为建立生态化、网络状城市群提供总体蓝图。 3.为各类建设项目投资提供空间依据和项目库,并强调实用性。 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 1.以树立区域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区域和城市的双向角度,以目标和问题为双重导向,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建设,形成高度的经济、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整体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文明发展道路。 2.主要出发点是提高城市群区域的国际国内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推进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切实保障区域内各城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 3.借鉴国内外城市群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求在新时期、新需求下形成的解决地区空间发展的新问题和新途径。并且从国际城市群比较到国内经济区的分析,努力以整体的观念审视长株潭的发展,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法规条例提供一个实施平台。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它是指导三市总规的上位宏观空间规划,对下一层次的各级各类规划起到指导作用。 三、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作范围 工作范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市市域,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区或规划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地区(含易俗河镇域、河口镇域、梅林桥镇域)约200平方公里,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536.7平方公里(即株洲市辖四区:天元区、芦凇区、荷塘区、石峰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含渌口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约2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核心区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生态保育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重要区域,也是本规划的重点工作范围。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2004—2020年, 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同时提出远景发展框架:2021—2050年。 五、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现实与目标”、“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这四对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本次规划的指导原则: 1.各司其职,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制。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自下而上、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惯性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保持区域经济活力,同时又要适应未来发展转变的要求,针对战略性地区和战略资源的配置,构建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发展调控模式。 2.顺应规律,正确把握“现实与目标”的关系。立足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效率与公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