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肌电图

肌电图

肌电图
肌电图

临床肌电图——针极肌电图——自发放电对于骨骼肌的针电极肌电图检测,由四个步骤组成:1.插入电活动—在肌肉中移动针电极所产生的电活动;2、自发电活动—在肌肉处于静息状态下,将针置于放松的肌肉中不动,而记录的电活动;3、MUP—肌肉随意轻收缩期间,运动神经元零星发放所诱发的电活动;4、募集和干扰型电活动—逐渐增加力量,一直到最大用力收缩期间,电活动的变化。一、正常肌电图 1、插入电位

在电静息条件下,插入及移动针电极的瞬间,针电极机械地刺激肌纤维所诱发的动作电位,称为插入电位。插入电位与神经支配无关,而是肌纤维受机械刺激引起的。它的特征是,针电极移动一旦停止,插入电位随即消失。插入电活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动针的幅度和速度。根据波形和从其声响,插入电位有正常、减少、增加几种类型。当肌肉纤维化时,肌电量明显减少,而在失神经和炎症状况下,肌纤维就易激惹,肌电量增加。这样,就首先给出肌电图异常的提示。 2、终板电位

在终板区,由于针尖激惹肌肉内神经末梢,从而产生终板活动。终板活动主要有两种成分: (1) 终板噪声是一种反复出现的低电压、短时限的负性电位,这种活动最常表现为不规则的基线,通过扬声器,可听到特征性的海啸样声响。 (2) 终板棘波是高波幅的、以快速不规则形式发放的电位。是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性刺激后,继发的肌纤维放电。典型者先有负相、说明起源于记录针尖。其声响好似肥肉在煎锅里噼啪作响。

终板棘波与终板区记录到的纤颤电位从形态上不好区别。但是终板区外记录到的纤颤电位,在主负棘波之前有一个小的正波。因此,稍稍一动针尖的位置,即可改变初始呈负相的终板棘波的极性。所以,终板外的纤颤电位才有病理诊断价值。二、异常肌电图 1、插入电活动

插入活动减少见于:①周期性麻痹的发作期;②在肌病或神经源性病变中,肌肉为结缔组织或脂肪所代替。在纤维化或严重萎缩的肌肉中,正常肌纤维数目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应除外技术上的因素,如导线断裂、记录针质量出现问题,或针极插入不够深以致停留在皮下脂肪内等等。

插入活动异常延长:即停止动针后,插入活动仍持续一段时间,常提示肌肉激惹,表明了肌膜的不稳定,常见于①失神经状态②肌强直性疾病③某些肌源性疾病,如肌炎。 2、纤颤电位

同心圆针极检测,纤颤电位为三相或双相棘波,时限1~5ms,波幅20~200uV,起始相为正相。在扬声器中为一种清脆的声音,似水泡破碎或下雨时雨点露在薄铁片上的声响。一般认为失神经的肌纤维及运动终板后膜对血中乙酰胆碱敏感性升高,容易引起去极化。还有一种认识,可能是失神经支配肌纤维上有新的钠通道产生,减少了钠的稳定性,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渐进性的放电阈值下降,从而导致周期性的电活动。

服用Ach酯酶抑制剂如新斯的明或温度升高后,纤颤电位增多,温度下降或缺氧条件下则会减少。因此肌电图检查时肢体过冷会影响纤颤电位的发现。另外,纤颤电位出现的阳性率也与针极深浅、寻找接近病损肌纤维有关。

在通常情况下,可将纤颤电位作为失神经支配的特征性依据,但是,出现一次纤颤电位,不能认为是异常的绝对指征。当在肌肉至少两个不同部位,出现了可重复的纤颤电位发放,常常提示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疾病。肌源性疾病有时也可出现纤颤电位,提示膜的激惹性增加,或肌肉内神经纤维的的炎性变化,或局部的变性使得部分肌纤维离开终板区,导致了功能性的失神经支配。

正常肌肉、单纯废用性肌萎缩、上运动神经元疾病不出现纤颤电位,应注意有时将神经电位、肌痉挛电位、终板噪音误认为是纤颤电位,造成误诊,应注避免混淆。

3、正锐波

为长时限的双相电位,形态像锯齿样,初始为正相、较锐利,其后为时限较长的负相有时不出现负波,是因为记录针电极很接近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受损肌纤维。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常可同时记录到,但因正锐波时常尾随插入电位,所以正锐波常先于纤颤电位出现。这可能是因为,在已经受到激惹的肌膜中,插针是可触发正锐波。

与纤颤电位一样,正锐波可见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也可在肌源性损害的疾病中见到。正锐波和肌强直放电的个别波形相似,但正锐波与失神经支配有关,且缺乏在肌强直中的特征性变化(波幅逐渐增大和逐渐减小),所以还是可以鉴别的。 4、束颤电位

束颤是指自发的肌肉抽动,为一组运动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肌纤维自发放电所致。一般临床检查不能发现源自肌肉深部的束颤,通过肌电图,即可检测出来。束颤电位呈随机、不规则发放,扬声器中好似较大的雨点落在屋顶上的声响。

典型的束颤电位多在前角细胞病变时出现,也可见于神经根病变、嵌压性神经病变以及肌痛性束颤综合征。还可在正常肌肉中出现。总之,束颤电位本是不能作为异常的绝对指征,除非伴有纤颤电位和正锐波。除健康人外,出现束颤电位,可提示从前角细胞到轴突终末任一水平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5、肌纤维颤搐

是同一运动单位的重复放电,可导致皮肤上出现肌肉蠕动,简称肌纤颤。外形与正常MUP 相同,起发放型式和节律固定,发放时,听起来好似“行军士兵”的声响。

多见于面部肌肉,患脑干胶质瘤和多发性硬化的病人,有时也可见于慢性周围神经病。目前认为肌纤颤起源于脱髓鞘运动纤维的异位兴奋。 6、肌强直电位

肌强直是自主收缩之后或者是电或机械刺激之后肌肉的不自主性强直性收缩。肌电图上出现一组在插入或者动针电极时激发的节律性电位发放,持续时间较长。肌强直性电位有两种型式:正锐波和短时程负棘波。其特征性表现是波幅和频率逐渐增大和逐渐减小。在扬声器中可听到类似于“轰炸机俯冲”的声音,或摩托车自动或熄火时发出的声音。

肌强直电位可见于先天性肌强直症、先天性副肌强直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高钾型周期性麻痹等。肌强直电位,不一定只在肌强直症患者出现,也见于多发性肌炎、Ⅱ型糖原累积病时出现。。

7、肌强直样放电

是成群的肌纤维动作以一定的频率,几乎成同步性的发放,又称为奇异重复放电或假性肌强直放电。其特征性表现是,突然开始,以恒定的发放频率持续短暂一段时间后,有突然停止或波形突然变化。在扬声器上,类似于机关枪的声响,或像偶尔发动不起来的汽船。乍一听与肌强直放电有些类似,但不是逐渐增大和逐渐减小的形式。

肌强直样放电见于许多慢性疾病,在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疾病均可出现。

单个前角运动细胞轴突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同步收缩,所记录到的波形即MUP。一个MUP可以观察波幅、时限、相位数等。这些参数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并能控制某些影响因素后,通过确定MUP的特征,可以帮助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结论。

用作定量分析的运动单位,其上升时间不应超过500us,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判读记录针是否靠近运动单位,从而得到一个合适的MUP以进行波幅的定量评定

一、波幅

是在一个MUP里面,最大负峰和最大正峰之间的幅度差。单位为电压,一般用uV或mV。同一运动单位在不同的记录部位,可产生许多不同波幅的MUP。针电极与放电肌纤维的距离越小,波幅越大。MUP的波幅,也随年龄、受检肌肉以及肌肉温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婴儿到成人平均波幅增加2~5倍,是由于肌纤维直径的增加所致。不同肌肉的波幅不同,可能

由于肌肉形态学上的不同,如肌纤维密度、体积或Ⅰ型或Ⅱ型纤维的分布(Ⅱ型纤维的直径较Ⅰ型纤维要粗)。降低肌肉温度,可使MUP的波幅增高,时限变长。

波幅增高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这是由于运动轴索数目减少,导致功能性MU的数量减少,但存留的MU通过侧支芽生形成了一个比正常大得很多的MU。波幅减小,提示肌源性损害,这是由于运动单位的部分肌纤维丧失所致。在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患者,可以出现MUP波幅时高时低,或逐渐减低下来,这种现象提示,在发放的过程中,有各不同肌纤维间的传导受阻,或即刻可用的乙酰胆碱的减少。

但是在正常老年人群里(尤其是较瘦的人)可以发现,他们的远端肌肉中是可以看到波幅增高(甚至波幅高达5000-7000uv)的MUP,这时是不能断定为神经源性损害的。另外,头面部的MUP的波幅较四肢小的多,此时也不能将其考虑为肌源性损害。二、时限

MUP的时限包括了构成一个MU 的全部肌纤维兴奋、放电的时程。距离记录针电极较远的肌纤维活动反应在时程前后两端的部分。距离针电极1mm以外的肌纤维,构成了MUP起始或终末部分的低波幅成分。而针附近的少数肌纤维,则决定着高波幅的棘波。因此,MUP 的时限,所反映的是上述所有肌纤维的电活动。在神经源性疾病,时限通常增加,这是由于运动单位区域增大所致。由于轴突的芽生,有更多以前丧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加入到这个运动单位中来,导致所记录到的MUP时限增宽;另外,除了解剖范围的扩大,再生神经轴突的长度变化,以及传导偏慢,可能是时限增宽更为重要的因素。在肌病,时限减小,主要由于运动单位的部分肌纤维丧失或失去功能所致。三、相位

是指从离开基线,至回到基线之间的MUP部分。MUP多于4相者,称为多相波。多相波增多在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损害均可以见到,它是反映一个MU的肌纤维放电的不同步性或称离散程度的一个指标。MUP明显的离散是神经末梢分支传导不一致或是肌膜传导不均匀的结果。在正常人中,胫前肌和肱二头肌、三角肌既有快纤维又有慢纤维,所以MUP的多相电位发生率增加。要注意在肌纤维不同步发放时,MUP会出多相电位转折永远都只出现在基线的一侧,而多相电位则在基线的两侧都出现

一般而言,肌电图上MUP的波幅和时限增大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包括运动神经元病、小儿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以及周围神经病等,MUP波幅和时限减小是肌源性损害的表现,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疾病、肌炎、周期性麻痹晚期、神经肌肉接头病晚期等。所以,神经源和肌源性损害可以根据肌电图测定加以区别。但应注意,在失神经支配的早期阶段,受损MU支配的肌纤维可能只有少数几条,故此时的MUP可以是多相、短时限和低波幅的。还有一种神经源性损害,只是轴索末端部分分支的坏变,这种情况也可以有类似肌源性损害的肌电图所见。相反,肌病在恢复、再生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宽时限的多相波,这常常被误诊为神经病。这是其晚成分也可以和原来的主波相隔很远,如同神经损害时出现的一样。而且肌病在恢复再生是,若MU的肌纤维密度增加,也会出现高拨付。因此,这可以部分解释有时肌电图上的神经源和肌源性损害与临床诊断的不相吻合。现转折,与多相电位的区别是,

临床肌电图——针极肌电图——募集

临床肌电图——针极肌电图——募集

每个运动单位所支配的是属于一种类型的肌纤维,其组化性能与生理性能一致。Henneman 提出了运动神经元活动的“大小原则”,即运动神经元的大小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阈值成反比,小的运动神经元的兴奋阈值低,大的运动神经元的兴奋阈值高,因此当一个运动神经元

池开始活动,产生从弱到强的肌肉收缩时,小的运动神经元总是首先被募集,大的运动神经元然后被募集。小的运动神经活动所引起的肌肉收缩张力较小,速度较慢,但不易疲劳。而大的运动神经元有传导速度快的粗轴索,并支配数量较多的肌纤维,活动时引起的肌肉收缩张力大,速度快,但也容易疲劳。根据大小原则,早期所激活的运动单位主要由较小的Ⅰ型肌纤维组成。这些MU发放频率保持在5-7Hz。加强肌力会引起两个互相独立又关联的MU发放形式的改变:①先前处于失活状态的运动单位的募集,②先前已经处于活动状态的MU的发放率快速增加。这两个机制同时起作用。随着的Ⅱ型肌纤维的募集,肌张力逐渐增加,而此时Ⅰ型电位将作为基线变得不再明显。

开始评价募集时,机器应该设定为扫描每个10毫秒和增益每格200~500微伏。进行募集检查时,应该告诉患者收缩所检查的肌肉。观察单个MUP放电,它通常以2~3Hz的不规则图形开始放电。

正常人在大力收缩时,足够的MU募集在一起,不能分辨出基线,各MUP相互重叠,此时形成干扰相。如果没有足够的MU发放,就只能呈现单个MUP顺序出现,此时基线明显,为单纯相。若约摸可以看出基线,MUP不完全重叠,为混合相。肌病时,肌纤维坏变严重,MUP的波幅很低,出现低波幅的干扰相,称为病理干扰相。。

在肌病,每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量减少了,有产生短时程、低波幅的MUP放电以增加其速度的早期募集趋势,从而从数量上对每个运动单位因力量减退而进行功能性补偿。维持一定力量所需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增加程度,与无效发放的运动单位的数量成比例。因此,在肌病晚期,只要轻用力收缩,许多轴突几乎即刻就开始发放冲动。即使不用最大力量收缩,也呈完全型干扰电活动,但是波幅低。

在运动神经元、神经根或周围神经病中,随着可兴奋性运动单位数的减少,尽管增加了收缩肌肉的力量,募集仍是受到限制的。为了维持一定的力量,残存的运动神经元必定会不恰当地增加发放频率,以补偿在数量上的不足。在很严重的病人,最大用力收缩时,单个MUP 的发放可以高于20Hz,呈现单纯相。另外,当我们在检查中遇到募集为单纯相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是否是病人因疼痛或其他原因不愿配合检查,没有大力收缩肌肉,呈现出的单纯相,而不能将其考虑是神经病性募集

周围神经受损时,主要表现为三种病理形式:1、华勒变性:周围神经纤维轴突损伤断裂,阻断轴浆流的营养保护作用,纤维远端的轴突和髓鞘变形。一般周围神经断裂约3个月,远端的髓鞘和神经纤维将完全消失。2、轴突变性:有多种原因(如维生素缺乏、代谢障碍、中毒、感染等)引起,胞体蛋白质合成障碍或轴浆运输阻滞,远端轴突得不到必要的营养,出现轴突变性,继而髓鞘碎裂,若向远端蔓延,则可导致运动终板变性。3、节段性脱髓鞘:周围神经纤维上发生局限性髓鞘破坏,而轴突基本正常,但神经传导速度可减慢。病变呈斑点状,有些髓鞘受破坏,有些则正常。

在多数急性压迫性神经病中,缺血缺氧会造成局部神经的脱髓鞘。在电生理上主要表现为动作电位波幅明显下降,传导速度降低。在机械因素造成的卡压性神经病(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脱髓鞘引起临床上麻痹主要是传导阻滞,而不是传导减慢。长期失神经支配后,麻痹的肌病中可有自发电位出现,但其轴索的结构是完整的。轴索损害会导致远端节段的连续性丧失和华勒变性,随着远端兴奋性的降低,由远端刺激引出的复合动作电位直线下降。在轴突断裂后1-2周可记录到正相电位,2-3周可记录到纤颤电位。一、运动神经传导

刺激电极由阴极和阳极组成。当电流在两电极之间通过时,阴极使神经去极化,阳极使神经超级化。在双极刺激中,两个电极都在神经干上,将阴极尽可能靠近记录部位,以避免阳极的传导阻断。同样,将阳极偏离神经干也可防止其超级化作用。为了避免在表面测量一个刺激部位的阴极到另一个刺激部位阴极的距离时出现差错而导致传导速度计算错误,我们应该

一直保持在阴极的同一点进行不同刺激部位距离的测量。刺激强度常常决定所测得诱发电位的大小。快传导纤维的阈值较低,次强度刺激就可以将其兴奋,表现在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起始潜伏期。给予最大强度刺激乃至超强刺激(引起最大肌肉动作电位的强度,再增加20%—30%的量)时,将所有神经纤维兴奋,可以诱发出最大肌肉动作电位,其波幅反映了轴突兴奋的数量。

在评价来自所有放电单位的作用时,可以用表面电极记录。而针电极收集到的是其附近的肌肉动作电位,其起始部更清楚,来自邻近肌肉放电的干扰更小。对明显萎缩的肌肉或近端刺激不能单独兴奋的肌肉,针电极的应用会更有帮助。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可用一对电极,记录电极(G1)置于肌腹,参考电极(G2)置于肌腱。这样可以产生一个简单的双相波形,初始为负相。如果记录电极放置位置不当,在负峰之前可以产生一个小的正电位。如果G1的位置有偏差,可能记录到来自一部分肌肉的正电位和另一部分肌肉的负电位,产生的抵消效应使得最初部分等电位,看起来像是起始部延迟,潜伏期延长。这是来自于无意中对附近肌肉的记录。G2的放置位置也会对记录电位的波形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记算传导速度需要测定运动纤维上的两个点,用两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刺激的潜伏期差,其结果为每秒传

二、感觉神经传导

进行上肢的感觉传导检测时,刺激指/趾神经可在近端部位诱发出顺向感觉电位.或则刺激近端神经干时,可以在指/趾远端记录到逆向手指感觉电位以及近端混合神经电位。记录电极置于神经,参考电极放在足够远处,此时记录的顺向电位初始为正的三相波形。若是逆行测定,则初始正相波消失,这对于测量不利。这是因为逆向法是使用环状电极记录,从而抵消了两极之间的电位差。

因为没有神经肌接头的参与,感觉传导速度可以直接由刺激到记录点的距离及潜伏期计算出来。感觉传导在神经干不同的部位上所记录到的电位形状也不同。这是由于传导速度不同的纤维在越来越长的距离的传导过程中越来越离散所致。不论是运动传导还是感觉传导,传导速度的明显减慢提示神经纤维的脱髓鞘,而在轴突断伤时,不论是在损伤的近端还是远端的刺激,均可导致复合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的下降。三、注意事项

在神经传导检测中,对刺激伪迹的控制常常成为主要技术问题。随着刺激部位与记录部位之间的距离减小,以及G1和G2之间的距离增大,刺激伪迹都将增加。刺激之前,用酒精擦拭皮肤可是因出汗而潮湿的皮肤变得干燥,乙醚可溶解皮肤表面的油脂,有胼胝的皮肤可用钝刀或细砂纸轻轻打磨,以乳剂或导电性高的乳剂或溶剂擦皮肤,可减小电极与其下组织之间的阻抗。理论上,将地线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之间,可减小刺激伪迹。

低温可以减慢神经和肌肉电位的传导,同时会使波幅增加,而在体温较高时,神经冲动的传单会增快。因此,传导速度测定是必须在温暖的实验室进行,室温保持在21—25℃之间,若到26—28℃会更好。

神经传导速度,下肢比上肢慢,可能是由于长纤维比短纤维传导要慢。远端比近端传导也慢,这也是与神经纤维长短、神经到了末端逐渐变细、体温逐渐下降有关。

神经传导速度还与年龄、身高等因素有关。足月新生儿传导速度约为成人的一半,3~5岁时差不多到成人值。到了60岁传导速度一般会下降10%,年龄超过40岁以后波幅逐渐减小,较离散。而身高与感觉电位波幅呈负相关,与远端潜伏期呈正相关。

目前,神经传导检测更多的应用于四肢的远端神经节段。对我们了解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周围神经功能有重要贡献。尽管其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针极肌电图及其他项目检测,可以评估损伤的程度和分布,并对轴突和脱髓鞘疾病进行鉴别。导的米数。为了准确起见,一般两刺激点间的距离不能少于10cm。

临床肌电图——F波、H反射、瞬目反射

F波

周围神经接受超强刺激后,引起一个大的顺行传导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称为M波。随后又出现一个小的肌肉反应电位,称之为F波。如果顺序将刺激点由周围神经的远端向近端移动,M波潜伏期逐渐延长,而F波潜伏期逐渐缩短。这证明神经接受超强刺激后的电兴奋是双向走行的,其中向心的冲动经过运动神经的近端段逆行传向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然后返回到远端肌肉的记录电极,引起F波电位反应。F波的波幅较小,形态和潜伏期多变。其波幅一般最高达M波的5%。在许多上、下肢肌都可引出。检查时,为了避免刺激器的阳极阻滞逆行性冲动,一般用阴极置于神经干的近端,阳极在远端,记录电极置于肌腹运动点,参考电极置于相同肌肉的肌腱上。临床上常选用的神经是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一般重复10—20次。在测定F波时,肌肉应该在休息状态下进行,防止肌肉收缩引起易化作用而影响F波的判定。

F波的研究对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病变部位的确定以及对功能恢复的动态观察特别是累及近端的神经损害的观察,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H反射

H反射是一个通过脊髓单突触或少突触反射的检测方法,反射弧的传入部分起自于肌梭的Ⅰα型粗大有髓纤维,冲动到达脊髓的前角细胞经突触联系后,其传出部分由较细的α-运动神经纤维所组成。在从阈下刺激到次强刺激这一强度范围内,H反射的波幅逐渐增高。当电流进一步加大时,H波的波幅逐渐减小而M波逐渐增大。当刺激强度达到可以诱发出最大M波时,H反射消失,为F波所取代。

一般经常采用腓肠肌诱发。患者俯卧位,刺激电极阴极置于腘窝中部以兴奋胫神经,阳极置于远端。记录电极置于腓肠肌,参考电极置于比目鱼肌,此时的H反射的波形为双相波;如果参考电极置于肌腱上,H反射为三相波。

H反射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近体段的周围神经损害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瞬目反射BR

瞬目反射是一种脑干反射,指刺激一侧三叉神经时,在同侧眼轮匝肌引出潜伏期短,波形简单的R1波和潜伏期较长,波形相对复杂的R2波,在对侧眼轮匝肌也有一个潜伏期较长的R2’波。R1是皮肤外感受性反射,其反射途径是从三叉神经传至三叉神经感觉核,再由同侧面神经核传至面神经,是三叉神经到同侧面神经的少突触发射,其中枢位于脑桥。整个过程仅涉及1-3个中间神经元的短链回路。R2为一多突触性的反射活动,且广泛分布于延髓外侧和脑桥,它易受丘脑、大脑皮质及生理、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检查时受试者应眼微睁,表面记录电极置于下睑中部,参考电极置于眼角外侧,地线放置于手腕或前额,刺激电极的阴极置于眶上切迹。

BR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评估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脑干功能障碍;二是作为三叉神经、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检查方法。

临床肌电图——重复电刺激

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突触结构,由神经末梢(突触前膜)、接头间隙和肌肉终板(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含有许多微小囊泡,每个囊泡含有多达10000个乙酰胆碱分子。在静息状态下,这些囊泡随机迁移进入接头间隙。在肌肉终板,它们使突触后膜产生小的去极化,即微终板电位(MEPP)。这些MEPP不能达到产生肌肉动作电位的临界水平。在轴突终末端,突触前末梢的去极化触发Ca2+内流,从而启动Ca2+依赖的即刻可用的囊泡释放入接头间隙。乙酰胆碱活性极大增强和同步化,使得许多MEPP总和,从而产生尚不能传播的终板电位(EPP)。当EPP超出了肌细胞的兴奋阈值,就可产生动作电位。肌肉电位的传播,即可通过兴奋-收缩耦联激活肌肉收缩。

重症肌无力(MG)患者由于突触后膜异常,Ach受体不敏感,尽管释放的Ach量子的数目正常,神经冲动所诱发的EPP的波幅还是减低。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表现为Ach量子释放的异常,属于突触前膜异常,但是其储存的可用的量子数是正常的。

目前主要使用重复电刺激技术(RNS)来研究神经肌肉接头肌病的诊断。

方法记录电极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对神经给予超强刺激,记录到初始为负的电位,代表整个肌纤维群总和的电活动,其发放相对同步。在临床上应选择时限相同的一串动作电位,以比较它们的波幅变化。

可用来做重复刺激的神经包括:①腕部尺神经,在小鱼际肌记录;②腕部正中神经,在大鱼际肌记录;③腋部肌皮神经,在肱二头肌上记录;④桡神经,于肘后肌记录;⑤腋神经,三角肌记录;⑥面神经,较灵敏,在眼轮匝肌上记录,参考电极放在对侧或鼻梁上,病人仰卧,用力时就收缩肌肉;⑦股神经,在股四头肌上记录。

低频刺激 1-5Hz为低频刺激,引起的动作伪差不大,病人能够忍受。观察第4或5波与第1波的波幅下降的百分比。正常人的波幅递减不超过5%-8%,一般以15%作为波幅正常递减范围的最高限。在MG病人中,第2个电位就开始下降,最明显处在第4与第5波,以后稍有回升。

高频刺激一般采用10、20、30Hz刺激,由于比较痛苦,人为的动作伪差比较大。在肌无力综合征病人中,刺激的首次电位波幅很小,当以20-50Hz的频率重复刺激时,可使连续产生的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明显递增,当递增达到100%以上,有临床意义。

肌肉收缩后,会先有短暂的强化,2-4min后出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性的降低,这可能与长时间收缩期间可用的Ach储备耗竭有关。因此在可疑病人时,让病人主动收缩肌肉10-15s,可以增加重复电刺激技术探测神经-肌肉传递的敏感性。注意重复电刺激时,肌肉收缩引起的记录电位变化,使记录电极离开肌腹或刺激电极离开神经,造成人为的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因此,必须将受试肢体固定好,才能减少这种伪差。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影响重复刺激的结果,最好短期停药,以使测定更灵敏些。在气温暖和的情况下,MG的症状会加重,电生理异常也更明显。寒冷可以加强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是由于突触前膜递质的补充得到加强、第一次刺激留下可利用的Ach增多、Ach的水解过程减慢、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对Ach的灵敏度上升。所以为了诊断上的目的,必须使所测肌肉上的皮肤温度保持在34℃以上。最好的办法是,在进行重复电刺激检测之前,先用温水浸泡肢体。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对躯体感觉系统(感觉或含感觉纤维的周围神经或感觉径路)的任一点给以适当刺激,较短时间内在该系统特定通路上可检出的电反应。该反应具有特定形式并与刺激明显的锁时关系,称为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它有三个特征:反应的形式恒定,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范,SLSEP各波有相对固定的潜伏期。检查时,受检者取半卧位(靠椅)或平卧位,保持安静,全身放松,以减少肌电伪迹干扰。室温20~24℃。通常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阻抗在5k Ω以下,并给予适当固定。头部记录电极安放常以脑电图国际10~20系统为标志。刺激对侧上肢腕部正中神经时:①头部皮层电位:常以C3’和C4’两点(Cz后2cm或2.5cm向左/右旁开7cm)作为记录点,参考电极可以放在Fz或FPz;②锁骨上电位:Erb点(即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锁骨交点的上方2~3cm处),两者互为记录和参考。

刺激下肢胫神经(内踝)时:①头部皮层电位:记录电极位置取Cz’,即Cz正中后2cm或2.5cm。参考电极可以在Fz或FPz或FPz’。②腘窝电位:记录电极置于腘窝皱折上约4~6cm,略偏内侧,参考电极可旁置于膝关节内侧面。

检测SLSEP时,电刺激法简便实用,分别接近神经处的表皮刺激混合神经,强度略高于运动阈值,即可见指(趾)微动,速率以3.1c/s为宜。神经发生源:

①锁骨上电位N9:该电位表现为P-N-P型三相波,健康人均可检出。其特征为:记录电极位

置在锁骨上窝由臂丛远髓端向近髓端移动时,N9潜伏期随之延长;当臂丛损伤在后根神经节前(近髓端),N9尚保持,如损伤在后根神经节后(远髓端),N9消失。以上两点说明N9系臂丛复合动作电位,源于臂丛远端。②头部近场电位:N20:多数学者认为系一级体感皮层的原发反应(S1PR),近年发现N20有三个或五个亚成分,可能与丘脑到皮层的投射纤维的不同弯曲有关。另有一些学者认为N20系丘脑远场电位。P25: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级体感皮层的另一个反应波。N35:可能为细径纤维经丘脑腹后外侧核投射到一级体感皮层有关。

③腘窝电位N8:系胫后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以Ia传入纤维为主,其发生源与上肢锁骨上电位相同,但临床应用价值不如锁骨上电位。④头部近场电位:P40:为一级体感皮层的反应波。N50:该波起源尚不清。P60:其神经发生源偏后可能与顶叶凸面有关。

临床意义:

① N9潜伏期延长:提示周围神经病损,需进一步检测SCV、MCV等,以确定病变所在。

② N8潜伏期延长:提示腘窝以下周围神经外周段病损。

③皮层病损时,主要为波幅降低或波形缺失。当传导通路不全阻断时,波幅降低,可伴有峰潜伏期延长。

④波幅异常增高,往往见于伴有皮层体感区兴奋性异常增高的病人。

针极肌电图常用神经及肌肉—正中神经

正中神经由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在腋部组成。外侧束来自颈五、六、七脊神经,内侧束来自颈八和胸一脊神经。在肘窝,正中神经在旋前圆肌两个头之间向远侧走行到达前臂,分布于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指浅屈肌。然后,它分出一个纯运动支骨间前神经,支配第二、三指深屈肌、拇长屈肌和旋前方肌。继而正中神经在前臂下行,通过腕管,进入手掌,分布于第一及第二蚓状肌,发出鱼际返支至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浅头)和拇对掌肌。正中神经还分出感觉支至皮肤,分布于掌外侧,指骨末端背侧面,拇指、示指及中指的掌侧面和半侧环指。

在上臂下部,来自肱骨髁上面前的骨刺很少突出,它被一强健韧带(Struther韧带)连接至内上髁。在神经分布至旋前圆肌的近侧,此韧带可压迫正中神经。在前臂上部正中神经受损见于旋前圆肌综合征,是由于创伤、骨折或特殊情况下正中神经在旋前圆肌两个头之间受压,纤维束在此肌肉出现时受压所致。在前臂远端,前骨间分支可被创伤或神经痛性肌萎缩所损伤。骨间前神经的嵌压也可由纤维束或异常的肌肉导致。在腕部,正中神经的损害常由其在腕管中受压所致,即腕管综合征。

【拇短展肌】

神经支配:受正中神经、内侧束、下干及C8、T1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掌侧支持带和舟骨及大多角骨结节止点: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

进针点:第一掌指关节掌侧面和腕掌关节连线中点,进针0.6~1.3cm。动作:外展拇指(拇指在掌平面向外运动)可收缩此肌肉。

注意点:如果进针太靠内侧,可进入拇短屈肌(拇短屈肌有两个头,浅头受正中神经支配、深头受尺神经支配)。进针太深,可进入拇收肌(受尺神经支配)。

意义:骨间前综合征该肌EMG正常,腕管综合征,旋前圆肌综合征,Struther韧带综合征,内侧束损害,C8、T1神经根病。Klumpke麻痹(C8、T1根撕脱)等EMG异常。

【旋前方肌】

神经支配:受骨间前神经,正中神经,外侧束和内侧束,中干和下干,C7、C8、T1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尺骨远端四分之一掌侧面。

止点:止于桡骨远端四分之一的外侧缘和掌侧面。

进针点:在尺骨茎突近端2~3cm,恰于尺骨外侧(桡侧)向背侧进针,深度为2~2.5cm。使针轻轻地向桡骨体倾斜,穿透骨间膜。动作:前臂旋前。

注意点:进针过深,可进入指浅屈肌(受正中神经支配)。

意义:在腕管综合征,此肌EMG检查正常。骨间前圆肌综合征、Struther韧带综合征、C7、C8、T1神经根病,根撕脱等EMG异常。

【桡侧腕屈肌】

神经支配:受正中神经,外侧束,上干和中干,C6、C7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肱骨内上髁。

止点:止于第二掌骨底前面。

进针点:前臂前面内上髁远侧7~9cm,沿指向腕部肌腱的直线进针。动作:屈腕并向桡侧。注意点:如果进针太靠外(桡侧),可扎到肱桡肌(桡神经支配),进针太靠外侧和近端,可扎到旋前圆肌(正中神经支配)。进针太靠内(尺侧),可扎到指浅屈肌或掌长肌(正中神经支配);进针太深,可扎到指浅屈肌(正中神经支配)。

意义:旋前圆肌综合征,Struther韧带综合征,外侧束损害,C6、C7神经根病等该肌EMG 异常。

旋前圆肌

神经支配:正中神经,外侧束,上干和中干,C6、C7神经根支配。

起点:旋前圆肌起点有两个头,一个起自肱骨内上髁,另一个起自尺骨喙突。止点:止于桡骨干中间水平外侧面。

进针点:在肱二头肌腱远侧2~3cm、内侧1cm进针

动作:前臂旋前。

注意点:如果进针太靠外(桡侧),可进入肱桡肌(桡神经支配)。如果进针太靠内(尺侧)或太靠远端,可进入桡侧腕屈肌(正中神经支配)。进针过深,可进入指浅屈肌(正中神经支配)。意义:旋前圆肌是由正中神经支配的最近端肌肉。旋前圆肌综合征该肌EMG通常正常。Struther韧带综合征,外侧束损害,C6、C7神经根病等该肌EMG异常

针极肌电图常用神经及肌肉——尺神经

【尺神经】

尺神经是臂丛内侧束的主要延续。其纤维通常来源于第八颈和第一胸神经根,起在上臂无支配肌肉。在肘部,尺神经位于由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突构成的沟内(髁后沟)。它通过腱膜弓形组织(肘管)进入前臂支配尺侧腕屈肌和第4.5指指深屈肌。在前臂中部,尺神经分出掌皮支,分布感觉神经于近端手掌的内侧部分。在腕部近端7cm它还分出背皮支,分布感觉神经于手背内侧部分和第五指及第四指内侧的背近侧部分。在腕上无尺神经感觉分布。因此,在前臂或上臂出现感觉缺失不是尺神经损害的特征。在腕部,尺神经和尺动脉位于由内侧为豌豆骨,外侧为钩骨钩组成的管道内(Guyon管)。在此区域内尺神经分为浅支和深支。浅支分布到第五指尺侧和第四、五指的毗邻侧。深的肌支发出小鱼际支支配小指展肌、小指対掌肌、小指屈肌。然后它随掌深弓的行程穿过手。支配骨间背侧肌、骨间掌侧肌和第3、4蚓状肌。其在拇指和示指之间终止时,分布于拇短屈肌(深头)和拇收肌。在

肘部,嵌压性尺神经病常见。在髁后沟内,尺神经位于骨上,仅由一薄层皮肤覆盖,常由多种原因使其慢性受压。在其远侧1~2cm,尺神经可在肘管内被嵌压。在Guyon管因浅支或深支受累程度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模式的感觉运动障碍。【第一骨间背侧肌】

神经支配:受尺神经、内侧束、下干和C8、T1神经根支配。

起点:第一骨间背侧肌起自第一掌骨尺侧缘(外头)和第二掌骨桡侧缘(内头)。止点:止于示指近节指骨底桡侧。

进针点:在第二掌指关节近侧,沿肌腹向喙侧倾斜进针。动作:示指外展(向桡侧偏斜)。意义:在腕部(Guyon管)尺神经病、肘部(肘管、髁后沟)尺神经病、C8、T1神经根病、Klumpke麻痹(C8、T1根撕脱)中,针极肌电图显示异常表现。【小指展肌】

神经支配:受尺神经、内侧束、下干和C8、T1神经根支配。起点:豌豆骨。

止点:止于小指近节指骨底内侧。

进针点:在第五掌指关节(掌指折痕)和豌豆骨尺侧面(远侧腕折痕)之间中点倾斜进针。动作:小指外展。

意义:在腕部(Guyon管)尺神经病、肘部(肘管、髁后沟)尺神经病、C8、T1神经根病、Klumpke麻痹(C8、T1根撕脱)中,针极肌电图显示异常表现。【尺侧腕屈肌】

神经支配:受尺神经、内侧束、下干和C8、T1神经根支配。

起点:一个头起于肱骨内上髁,另一个头起于鹰嘴突和尺骨后缘三分之二。止点:止于豌豆骨、钩骨和第五掌骨。

进针点:在内上髁远侧5~8cm,沿连接内上髁和豌豆骨的直线进针。动作:屈腕并向尺侧偏斜。

意义:在肘部(肘管、髁后沟)尺神经病中此肌肉的针极肌电图可正常也可有异常表现,在C8、T1神经根病、Klumpke麻痹(C8、T1根撕脱)中,针极肌电图显示异常表现。

针极肌电图常用神经及肌肉—-桡神经

【桡神经】

桡神经是臂丛的的最大分支,起源于后束和第五、六、七及八颈神经根,在腋后壁起源后,在腋部和臂-腋角发出至肱三头肌和肘(后)肌的分支。它沿肱骨后面在桡神经沟内倾斜穿过,发出分支至肱肌(此肌肉主要由肌皮神经支配)和肱桡肌。桡神经依次支配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在外上髁前面,桡神经分成两个终末支:骨间后神经和桡浅神经。骨间后神经是纯肌肉神经,在前臂后缘依次分布于尺侧腕伸肌、指总伸肌、小指伸肌、拇长展肌、拇长、短伸肌和食指固有伸肌。桡浅支主要是感觉神经。它发出皮神经分布于环指外侧的手背面,拇指背面,鱼际桡侧和示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背面,远至中节指骨。

在臂-腋角内,使用拐杖不恰当或肱骨上三分之一骨折可导致桡神经受压。在螺旋沟和外侧肌间隔区,压迫性桡神经病已被广泛认识。桡神经最常由肱骨骨折或深醉酒期间上臂垂于床沿、椅沿而致损伤(星期六夜间麻痹)。骨间后神经容易在桡骨上三分之一骨折受损。桡浅神经的损伤可由手铐过紧(手铐神经病)或静脉输液粗心操作导致。【示指固有伸肌】

神经支配:受骨间后神经、桡神经、后束、中干和下干,C7、C8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尺骨干下半后面,毗邻骨间膜。止点:连接指总伸肌腱至食指。

进针点:在尺骨茎近端5-7cm,恰于尺骨干桡侧进针。动作:伸示指。

意义:是桡神经后骨间支支配的最远端肌肉。在腋部桡神经、上臂桡神经、骨间后神经损害中,当压迫产生轴索损害时,显示神经源性改变。【指总伸肌】

神经支配:受骨间后神经、桡神经、后束、中干和下干,C7、C8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指总伸肌经肱骨外上髁起自总伸肌腱。止点:止于2-5指所有指骨的背侧面。

进针点:在前臂正中,尺骨和桡骨之间进针。动作:伸2-5指指骨。

意义:在腋部桡神经、上臂桡神经、骨间后神经损害中,当压迫产生轴索损害时,显示神经源性改变。

【肱桡肌】

神经支配:受桡神经、后束、上干,C5、C6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肱骨外侧髁上嵴的上三分之二。止点:止于桡骨茎突底外侧面。

进针点:在肱二头肌外侧2-3cm进针。肱桡肌是肱二头肌腱外侧的第一块肌肉。动作:在中立位屈前臂(旋后肌或旋前肌均用力使前臂回到中立位)。

意义:是唯一不受肌皮神经支配的主要肘关节屈曲肌。在腋部桡神经、上臂桡神经损害中,当压迫产生轴索损害时,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在骨间后神经损害中,针极肌电图检查正常。【肱三头肌】

神经支配:受桡神经、后束、上干、中干和下干,C6、C7、C8神经根支配。

起点:外侧头—起自肱骨干后面;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下面;内侧头—起自肱骨干后面,在螺旋沟之下

止点:止于尺骨鹰嘴突后面。

进针点:外侧头—在肱骨干外侧面后部臂正中水平进针,长头—在上臂后面正中线、上臂中上三分之一交界进针;内侧头—在鹰嘴突近端4-5cm、恰于肱骨干内侧进针。动作:在肘关节伸前臂。

意义:在腋部桡神经损害中,当压迫产生轴索损害时,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在上臂桡神经、骨间后神经损害中,针极肌电图检查正常。

针极肌电图常用神经及肌肉———腋神经、肌皮神经

【腋神经】

腋神经是源于腋窝后束。其纤维来自第五和第六颈神经前支。腋神经在腋动脉后面和肩胛下肌前面下行。在肩胛下肌下缘穿过四边孔,分成前和后终末分支。后支分布于小圆肌和三角肌的后部纤维。然后发出一个分支臂外侧上皮神经,到达并发出分支至三角肌表面皮肤。前支环绕肱骨外科颈向外侧旋转,分布于三角肌中间及前部纤维。

腋神经损害可继发于肩关节肱骨下脱位(神经横过肱骨头被拉伸)、肱骨外科颈骨折、深穿透伤和高拱拐杖在腋窝向上的压力损伤、臂丛神经病。【三角肌】

神经支配:受腋神经,后束,上干,C5、C6神经根支配。起点:

前部—起自锁骨外侧三分之一的上面和前缘;中部—起自肩峰外侧缘及上面;后部—起自肩胛冈嵴下沿。

止点:止于肱骨干中点外侧面的三角肌粗隆。进针点:

前部—肩峰前缘正下方3~4cm进针;中部—肩峰外侧缘正下方4~5cm进针;后部—肩峰后缘正下方3~4cm进针动作:

前部—上臂前屈并内旋。中部—上臂外展。

后部—上臂后伸并外旋。

意义:当腋神经受损产生轴索损害(即钝伤、肱骨头骨折或脱位、臂丛神经病)时,C5、

C6神经根病(中度以上)时,C5、C6根撕脱时,针电极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改变。有多次肌内注射史可混淆针电极检查结果。【肌皮神经】

肌皮神经主要源于第五和第六颈神经根,有时来自第七颈神经根。神经干起于接近胸小肌下缘的臂丛外侧束。它下行穿过受其支配的喙肱肌到达支配肱肌和肱二头肌,并在肘下穿过肱二头肌腱外侧,延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此分支分布皮神经至前臂外侧面,向前及向后达正中线,向远端达鱼际基底和腕部背外侧面。创伤和深穿透伤、特发性臂丛神经病、肌皮神经在通过喙肱肌是受嵌压都可导致肌皮神经损害。

【肱二头肌】

神经支配:受肌皮神经、外侧束、上干,C5、C6神经根支配。

起点:起自肱二头肌内侧头或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外侧头或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止点:止于桡骨粗隆后面。

进针点:在上臂中间前面进针。

动作:使前臂在肘部屈曲并旋后。。

意义:在肌皮神经受损、臂丛神经病中、C5、C6神经根病或根撕脱中,针电极检查可显示神经源性改变。

针极肌电图常用神经及肌肉———肩胛上神经、胸长神经

【肩胛上神经】

肩胛上神经是源于第五和第六颈神经根。有时单独源自第五或第五和第四颈神经根。肩胛上神经来自臂丛上干,向外斜行通过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下方,到达肩胛骨肩胛切迹。此切迹被肩胛上横韧带桥接组成骨纤维空,肩胛上神经通过此孔进入冈上窝。在冈上窝内,肩胛上神经位于受其支配的冈上肌下方。

肩胛上神经继续环绕弯曲游离的肩胛冈外侧缘,到达肩胛冈关节盂切迹。此切迹由肩胛(或肩胛冈关节盂)下横韧带覆盖,也组成一骨性纤维孔,肩胛上神经通过此孔进入冈下窝。在冈下窝内,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下肌。冈上肌和冈下肌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对肩关节提供保护;冈上肌在上面支持,阻止肱骨头向上脱位,冈下肌(和小圆肌)在后面保护,阻止向后脱位。肩部创伤、肩胛骨或肱骨骨折、穿透伤可直接导致肩胛上神经损伤;在肩胛骨肩胛切迹或罕见地在肩胛冈关节盂切迹的嵌压可引起肩胛上神经损害。【冈下肌】

神经支配:受肩胛上神经,上干,C5、C6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肩胛冈冈下窝止点:止于肱骨大节结。

进针点:在肩胛冈内侧三分之一下2~4cm插针进入冈下窝。动作:肱骨外旋。

意义:当肩胛上神经受损导致轴索损害时,针电极检查可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在上干及C5、C6神经根损害时,也可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冈上肌】

神经支配:受肩胛上神经,上干,C5、C6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肩胛冈冈上窝止点:止于肱骨大节结。

进针点:在肩胛冈(肩胛冈外侧缘容易触摸)之上的冈上窝进针。进针至骨,轻微回撤。动作:上臂外展。

意义:当肩胛上神经受损导致轴索损害时,针电极检查可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在上干及C5、C6神经根损害时,也可显示神经源性改变。【胸长神经】

胸长神经由来自第五至第七颈神经根的前支构成。上两个神经根穿入中斜角肌,在肌肉内合并,然后第七神经根加入,它走行与此肌肉的前面。胸长神经在臂丛后面下行,横过第一肋外侧缘,然后在前锯肌几个指状突的细丝支配此肌肉。颈后三角的创伤直接引起神经损伤。当颈和肩之间的角度被用力增加时发生牵拉伤。罕见的可由于中斜角肌肥大嵌压引起胸长神经损害。

【前锯肌】

神经支配:受胸长神经和C5、C6、C7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上八或九肋的外表面及上缘。止点:止于上角到下角的肋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进针点:在肋骨上方、背阔肌块前面,女性在乳房组织后面,沿腋中线进针。。动作:上臂前屈并推对抗物激活肌肉。

注意:针电极检查前锯肌引起气胸的发生。

意义:前锯肌通过胸长神经直接接受C5、C6、C7神经根的支配,可通过检测该肌以鉴别神经根和较远侧的神经病变。

针极肌电图常用神经及肌肉———腓总神经

腓总神经源于第四及第五腰前支和第一及第二骶前支。它沿腘窝外侧、在股二头肌腱内侧倾斜下行,远至后者的附着处腓骨头。它发出两个皮支:腓肠外侧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肠交通神经。前者分布于小腿前面、外侧面和后面的皮肤,后者在内侧下行,在两个腓肠肌之间的沟内连接腓肠神经。腘窝内的关节支分布于膝关节。然后腓总神经环绕腓骨颈向外侧弯曲,分成两个终末支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之前,在腓骨长肌两个头之间穿过。在腓骨头和腓骨颈,神经表浅,可由腓骨骨折、自外侧打击膝部、浅表裂伤、模型应用不当所致的压力,习惯性小腿交叉导致的压迫和缺血,任何硬面的压迫所损害。消瘦和体重减轻也是造成神经损伤的因素。腓深神经(又称胫前神经)向内侧穿过趾长伸肌深部和骨间膜前面。它在骨间膜下行至踝部,分成外侧和内侧终末支。在小腿的肌支支配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和第三腓骨肌。外侧终末支在足背面向外侧走行,支配趾短伸肌。它还发出骨间支至跖趾关节和第二骨间背侧肌。内侧终末支在足背面向远端走行,终止与第一间隙,在此处它分布皮神经至踇趾和第二趾相邻侧的皮肤。它还发出分支至跗及跖趾关节和第一骨间背侧肌。

腓浅神经在腓骨长肌和趾长伸肌之间转向下并从它们之间在小腿中下三分之一出现,在此处分成外侧和内侧终末支。在其行程中,它分布于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两个终末支为皮支。内侧分布于足背内侧面、趾内侧和第二、三趾相邻侧。外侧分布于足背外侧面和第三、四趾及第四、五趾毗邻侧。【胫骨前肌】

神经支配:受腓深神经、腓总神经、坐骨神经腓骨部分、骶丛和L4、L5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胫骨外侧髁和胫骨干外侧面近侧半。止点:止于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底毗邻部。进针点:恰在胫骨干近侧半的外侧进针。动作:足背屈。【趾短伸肌】

神经支配:受腓深神经、腓总神经、坐骨神经腓骨部分、骶丛和L5、S1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跟骨前面及上外侧面。止点:止于趾背腱膜。

进针点:插针进入位于足背近端外侧的肌肉组织小丘。动作:伸足趾。【腓骨长肌】

神经支配:受腓浅神经、腓总神经、坐骨神经腓骨部分、骶丛和L5、S1神经根支配。起点:腓骨长肌起自腓骨头和腓骨外侧面近端三分之二。止点:止于第一跖骨底外侧面和内侧楔骨。

进针点:沿腓骨外侧,在腓骨头之下5~7cm进针。

针极肌电图常用神经及肌肉———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是骶丛较大的上束的延续,由腰骶干(L4,L5)和第一、第二及第三骶前支构成。它是人体最宽的神经(起源处2cm),由独立的胫骨部分和腓总部分组成,尽管单纯解剖显示双重结构,但通常在大腿根部联合。在大约10%的病例中,这两个分支从开始便保持分离。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缘下方通过坐骨大孔离开骨盆,在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沿大腿后部下行。恰在腘窝上方分成其两个终末分支。

在臀区(在梨状肌下方出现后),坐骨神经位于臀大肌深部。离开臀区后,继续在大腿中线下行,与股骨干紧联。肌支分布于股二头肌(短头由腓骨部分支配,长头由胫骨部分支配)、半腱肌、半膜肌和大收肌坐骨髁部。关节支分布于髋关节。

尽管坐骨神经或其分支可在任何水平被穿透伤所累,但在有些区域神经易受某些类型的损伤。被梨状肌嵌压可导致梨状肌综合征。在臀区,由于臀部是注射治疗的常用位置,所以坐骨神经存在受损的危险。坐骨神经还和髋关节紧密相联,关节的损伤可累及神经。髋关节或股骨的手术也可以发生坐骨神经损伤。在大腿,股骨骨折或座椅坚硬边缘的压迫可使神经受损。

对于大部分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纤维具有较大的易损性。这与大腿腓骨部分的位置暴露等多种因素有关,与血供差也有关(滋养动脉差)。此外,索的大小、数量和分布也使腓骨部分易受损伤,与胫骨部分相比,组成腓骨部分的束少而大,结缔组织少。腓纤维还被牢固地固定在坐骨切迹和腓骨颈,因此要承受较大伸展。【股二头肌长头】

神经支配:受坐骨神经(胫骨部分),骶丛和L5、S1、S2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坐骨结节。止点:止于腓骨头。

进针点:沿腓骨头和坐骨结节连线的三分之一至中间进针。动作:屈膝激活肌肉。【股二头肌短头】

神经支配:受坐骨神经(腓骨部分),骶丛和L5、S1、S2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股骨干后外侧面粗线的外侧唇和外侧肌间隔。止点:止于腓骨头。

进针点:在腘窝触摸股二头肌长头肌腱。恰在肌腱内侧进针。动作:屈膝激活肌肉。

意义:它是由坐骨神经腓骨部分支配的唯一大腿肌,在腓神经损害中,此肌肉非常重要,因为它对于确定近端损害很关键。

针极肌电图常用神经及肌肉———股神经

股神经是腰丛的最大分支。起于第二后股至第四前支,位于腰大肌实质内。它自腰大肌外下缘、在此肌肉和髂肌之间的沟内出现,沿沟下行,经过腹股沟韧带下方进入大腿。在髂窝内,它分布小分子至髂肌(髂肌和腰大肌一起联合起来被称为髂腰肌)。在腹股沟韧带之下,它发出一个分支,在股鞘后面向内侧走行,分布于耻骨肌。

一进入股三角,股神经位于髂肌之上及股动脉外侧。它在腹股沟韧带远端大约4cm处分成前股和后股,并依次再分产生更多分支。前股几乎立即分成肌支至缝匠肌,和两个皮支——大腿中间及内侧皮神经。

大腿中间皮神经分布感觉至大腿前面,向远端至膝部。大腿内侧皮神经分布神经于大腿内侧和前内侧,并继续分布至恰在膝部以下的小腿内侧。后股立即分成隐支和肌支。隐神经下行至膝部,此处位于皮下。它毗邻隐静脉,向下伴行至小腿内侧。隐神经分支分布感觉至小腿内侧皮肤,并继续分布神经至踝内侧和部分足内侧皮肤。肌支呈喷雾状起自母支,支配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和股内侧肌。临床重要的解剖特征与后腹壁有关,腹膜后血肿或

出血可压迫神经。血友病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出现股神经损害的体征或症状,强烈提示神经被血肿或出血所累。在此区域内神经受压还可由良性或恶性肿瘤或脓肿导致。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神经很少在腹股沟或股疝修补术时受损。术后股神经单神经病也有报到,发生于手术台上,体位保持截石位大腿被严重屈曲。在这些病例,神经受累可能与其交叉腹股沟韧带呈锐角有关。在股三角内,枪弹伤和其他穿透伤常致命,因为股动脉和股静脉也被切断。肌支以喷雾状起源位置的远端损伤引起分支的各种受累;有些可免于伤害,而有些则可受累,这依赖于损伤的精确位置和损伤的性质。

【股直肌】

神经支配:受股神经、腰丛后股和L2、L3、L4神经根支配。

起点:起自髂前下棘和髂骨髋臼之上的沟。这是唯一起于髂骨的四头肌;其他三个起于股骨干。

止点:经四头肌腱止于髌骨底。

进针点:插针进入大腿前面髂前上棘和髌骨之间中点。动作:屈大腿并伸膝。【股外侧肌】神经支配:受股神经、腰丛后股和L2、L3、L4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股骨转子间线、大转子下缘、臀肌粗隆和粗线。止点:经四头肌腱止于胫骨结节。

进针点:大腿前外侧、髌骨上方8~10cm进针。

动作:屈大腿并伸膝。【股外侧肌】

神经支配:受股神经、腰丛后股和L2、L3、L4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股骨转子间线、大转子下缘、臀肌粗隆和粗线。止点:经四头肌腱止于胫骨结节。

进针点:大腿前外侧、髌骨上方8~10cm进针。动作:伸膝。【股中间肌】

神经支配:受股神经、腰丛后股和L2、L3、L4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股骨上干三分之二前面和外侧面。止点:经四头肌腱止于胫骨结节。

进针点:大腿前面,髂前上棘和髌骨之间的中点。此肌位于股直肌深部。动作:伸膝。【股内侧肌】

神经支配:受股神经、腰丛后股和L2、L3、L4神经根支配。

起点:起自股骨转子间线、螺旋线、粗线、内侧髁上线和长收肌腱、大收肌腱。止点:经四头肌腱止于胫骨结节。

进针点:大腿前内侧、髌骨上方5~7cm进针。动作:伸膝。

针极肌电图常用神经及肌肉———臀上神经、臀下神经

【臀上神经】

臀上神经起于第四、五腰后支和第一骶前支。它和臀上血管经过梨状肌之上的坐骨大孔离开骨盆,分成上下两支。上支顺臀小肌起点线走行,分布于臀中肌。下肢在臀小肌和臀中肌之间倾斜交叉,在终止于阔筋膜张肌之前,分布细丝至这两个肌肉。当对侧足在步态周期的举步时相时,臀中肌和臀小肌在维持躯干直立方面必不可少。在此时相中,非支撑腿的重量趋向于使骨盆下陷。这被支撑侧的臀中肌和臀小肌所抵抗,它们在髋骨上施加了强大的牵引力,实际上使非支撑侧的骨盆轻微抬高。臀肌对对侧骨盆的支持作用依赖于此两个肌肉分布的保持和髋关节组成成分之间的正常关系。当不能达到此状况时,比如臀上神经损害、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臀肌的支持效应被消除,骨盆在其举步时相向对侧足下沉。这导致特征性的蹒跚步态。臀中肌和臀小肌麻痹是影响髋部的最严重的肌肉残疾。【臀中肌】神经支配:受臀上神经、骶丛和L4、L5、S1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髂骨外面,其上方为髂嵴,下方为臀前线。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的外侧面。

进针点:在髂嵴中点远端2~3cm进针。动作:外展大腿。【臀小肌】

神经支配:受臀上神经、骶丛和L4、L5、S1神经根支配。起点:起自髂骨外面,在臀前线和臀下线之间。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的前外侧面。

进针点:在髂嵴和股骨大转子之间中点进针,进至骨然后轻微回撤。动作:外展大腿。【臀下神经】

臀下神经起于第五腰后支及第一、第二骶前支。它经梨状肌下方的坐骨大孔离开骨盆,分成许多分支,进入臀大肌深面。臀大肌是臀区最大且最表浅的肌肉。它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臀部突起。【臀大肌】

神经支配:受臀下神经、骶丛和L5、S1、S2神经根支配。

起点:起自髂骨臀后线及线上髂后嵴、竖脊肌腱膜、骶骨下部及一侧尾骨和骶结节韧带及覆盖臀中肌的臀筋膜。

止点:止于阔筋膜髂胫束和股骨臀肌粗隆。进针点:在想象的直角三角形内进针,此直角三角形的的斜边由连接髂后上棘和臀沟起始的直线构成。这可避开坐骨神经,坐骨神经更靠外侧及下方出骨盆,位于梨状肌下面,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下行。

动作:伸大腿并屈膝。也可以让患者收缩或绷紧臀部肌肉。

肌电图临床应用及基本知识

肌电图临床应用及基本知识 尽管“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制定了《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详细规定了常用的肌电图检查项目的规范检测” ,但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至今的临床应用价值仍未显现出来。 临床工作十多年以来,从接触到使用肌电图以后,感觉她和TCD一样,其临床意义真的很神奇:一、神经科有助诊作用的疾病范围较大——(1)、单神经受累如:正中、尺、桡、腓神经等;(2)、周围神经病变如G-B-S、面瘫、糖尿病神经损害、酒中毒、药物神经损害等;(3)、神经肌肉接头病如MG、L-E-S等;(4)、脊髓病变如MND、脊灰炎等;(5)、遗传及变性、肌肉疾病如DMD、C-M-T 病、MS、肌病等等。 二、骨科某些疾病的确诊需要肌电图的鼎力支持,如单神经嵌压、骨折神经断裂与否、颈腰椎病变范围等。 三、皮肤科及免疫风湿科的某些疾病如皮肌炎、结缔组织病的助诊、治疗效果与预后评判,更需要肌电图的帮助。 四、诱发电位对眼科、耳鼻喉科应用价值不可或缺。 五、儿科、肿瘤科、放疗科的一部分疾病也少不了肌电图的检查。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电图是神经科疾病诊断、预后判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但我发现园中好像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多,以下是整理的肌电图应用的总结,请大家指正。 肌电图检查 病人准备:①了解病史和检查目的,确定检查的肌肉及步骤和项目。②根据病情检查需要取合适的卧位或坐位。③向病人讲清检查目的和方法,以取得病人合作。 检查程序:肌电图检查无固定的程序,依各个病例的具体情况而异。做肌电图之前应认真采集病史,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提出临床诊断的初步意见及希望肌电图解决的问题。肌电检查者尚需熟悉神经肌肉解剖生理,能确定各肌内的部位、并了解其神经支配。在检查前根据其病史和体征,制定一个初步检查计划。一般地说,希望肌电检查时能确定哪块肌肉有异常电位,此肌肉属于哪条神经支配?异常肌电图的性质如何?为此,必须在选定的肌肉上,至少做如下几项观察: ①插人电位; ②自发电位; ③运动单位动作电位。自发活动一定要在所有各检查点上寻找,在检查过程中,必须确定所看到的电位是否为自发的。在记录单个运动单位电位时,为了测定电位的平均时限,要求肌肉作很轻微的收缩,以免引起各个运动单位的干扰,为了确认一个运动单位,最好连续记录三次。不宜在荧光屏上判断运动单位,因为荧光屏上一些微小的变化难于辨认,容易作出错误判断。在检查最大用力收缩时,正确估计病人的肌力是否正常或减低。这项检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检者的合作程度,如受检者未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则不能获得干扰相。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是研究神经在传递冲动过程中的生物电活动。利用一定强度和形态(矩形)的脉冲电刺激神经干,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用同心针电极或皮肤电极记录所诱发的动作电位(M波),然后根据刺激点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发生肌收缩反应与脉冲刺激后间隔的潜伏时间来推算在该段距离内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定量检查神经功能的方法。神经冲动按一定方向传导,感觉神经将兴奋冲动传向中枢,即向心传导;而运动神经纤维则将兴奋传向远端肌肉,即离心传导。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1. 电极

运动神经元病胸锁乳突肌肌电图特征分析

运动神经元病胸锁乳突肌肌电图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运动神经元病(MND)胸锁乳突肌(SCM)的肌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61例MND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整理349例非MN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均进行SCM肌电图检测,对比分析其特征的差异性。结果MND组患者的SCM肌电图异常情况较多,其异常率道道了60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的异常情况与患者的诊断情况呈现正比关系,确诊患者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初诊患者,患者的异常情况以自发电位和轻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异常为主;而患者的延髓症状的SCM肌电图的特异性较高。结论MND患者的SCM肌电图异常率机器特异性较高,患者的差异情况手延髓肌受累的影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病症进行确诊诊断。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胸锁乳突肌;肌电图特征在检查过程中,患者SCM的EMG检查结果当中MND组患者的异常率高于非MND患者,患者的自发电位、运动单位异常和单纯相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非MND组,详细的比较情况见表1。 在患者的不同诊断过程中,其SCM的异常情况检查当中,不同的诊断结果患者的异常情况差异也具有不同情况的表现,其中确诊患者的异常率整体较高,比例较大,但在其他患者的检查当中,对非MND组患者相比,其异常情况还是较为明显,但3中诊断当中的差异情况不大,P>005,详细的比较情况见表2。 在延髓症状检查当中,具有延髓症状的患者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无延髓症状的患者,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相比的比较情况见表3。 在MND组SCM的不同部为检查当中,其EMG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患者的自发电位、波幅异常率及单纯相运动单位点位中肢体的异常率较高,与椎旁肌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的比较情况见表4。3 讨论 MND是一种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的病损范围可能较为广泛,在初期的诊断当中,患者的可能仅表现为颈膨大,逐渐延伸至患者的颈髓及延髓,或是胸髓、腰骶髓[1]。在临床病损的程度当中,往往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四肢情况,在MND的SCM检测当中,不同病程、不同级别患者的检查异常率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临床的特征情况差别较大[3]。 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MND患者与非MND患者进行SCM的EMG检查,在临床特诊的判定当中,不同病程患者的异常率较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面,具有延髓症状患者的特异性最高,其次在表现当中患者的四肢检测的异常率也较高。与非MND相比,患者的临床EMG检查的特异性较为明显,无论是什么时期MND患者的异常率均高于非MND组,在临床上的特征较为明显。

肌电图应用领域与适应症

肌电图应用领域与适应症 通过肌电图、诱发电位、神经传导等检测人体的神经、肌肉功能。由神经系统引发的颈部、腰部、四肢疼痛,手指麻木、疼痛,肢体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可疑单发性周围神经病,可疑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等内科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骨折或其他外伤引发的神经损伤,腰椎神经、大脑神经及大脑的认知功能检查等。 1.主要用途划分 A.临床检查:根据应用的科室对象,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检查服务 B.功能评价:跟踪评价病人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状态及其他健康指标(以神经及肌肉 系统为主) C.运动研究:用于运动生理研究 2.临床应用科室与对应检查项目 仪器可用于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儿科、康复科。也可以用于神经肌肉功能方面的研究,类似于康复学,自然医学,职业医学,运动医学等。 1)功能检查室: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室、诱发电位室 2)神经内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3)神经外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4)骨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5)眼科:视觉诱发电位仪,视觉诱发电位、闪光诱发电位 6)耳鼻喉科:诱发电位仪,听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 7)精神科: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P300、P50 8)儿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9)康复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表面肌 电 3.为多种临床疾病提供诊断思路 各种周围神经、肌肉以及中枢神经疾病的定位诊断及甄别诊断等;听阈测定,听通路

肌电图的正常值

肌电图的正常值 严格地说,每个实验室应有自己的正常值。目前尚未建立有自己的正常值的单位,可参考表1—3中所列的正常值,但应力求检查方法一致。 B.3.1 肌电图正常值 B.3.1.1插入活动:针极插入后放电持续不超过2s。 B.3.1.2安静时一般不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波、正锐波)。(约4.3—10%的正常肌肉可于一个部位出现自发电位。) B.3.1.3运动单位平均时限:20个运动单位的平均时限的正常值见表B1。 表B.1 20个运动单位平均时限正常值ms 注:表中各栏正常值分别来自[1]Ludin HP(汤晓芙等译):实用肌电图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2]汤晓芙等:10名正常人的肌电图所见。中华医学杂志1984,64(2):91 B.3.1.4 多相电位百分数:运动单位的位相在5相或5相以上者为多相电位。一般肌肉的多相电位不超过20%,三角肌不超过25%,胫骨前肌不超过35%。 B.3.1.5 大力收缩时呈干扰相。 B.3.1.6 影响运动单位电压的因素较多,可根据各实验室的正常值进行判断。 B.3.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见表B2 B.3.3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见表B3 B.4 神经源性损害的判断标准 B.4.1 肌电图 B.4.1.1 在一块肌肉3个部位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波、正锐波)。 B.4.1.2 小力收缩时20个运动单位平均时限较相应年龄组正常值延长20%以上。 B.4.1.3 小力收缩时多相电位百分数增多,一般肌肉20个运动单位中超过20%,三角肌超过25%,胫骨前肌超过35%。 B.4.1.4 大力收缩时呈混合相或单纯相。 以上4项中必须具备头2项之一,参考其它两项,方可定为神经源性损害。 B.4.2 神经传导速度 具备下列之一者,可定为神经源性损害: B.4.2.1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B.4.2.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或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B.4.2.3 感觉电位波幅下降(超过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

肌电图

肌电图(EMG)基础 附属医院神经科电生理 第一部分概况 一、概述 (一)EMG的概念 EMG是研究肌肉静息电位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狭义EMG: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既常规肌电图。 广义EMG: 1、神经传导速(NCV: MNCV、SNCV) 2、重频电刺激(RNA) 3、反射(瞬目反射\皮肤交感反SSR) 4、单纤维肌电图(FEMG) 5、巨肌电图、 6、运动单位计数。 7、扫描肌电图 (二)国外动态 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 优点:无创无痛没有感染的危险。 缺点:是不能记录单个MUAP 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研究(2)人体工程(3)康复研究(4)运动医学 2、多导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为活检提供依据。 3、疲劳研究 (三)EMG在临床上的应用 EMG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技术等检测不能取代的临床手段。(四)EMG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病变 二、EMG的检测的临床意义 1、常规EMG:反映部分运动单位的大小形态等变化。鉴别神经源和肌源性损害。排除神经肌肉接头病 运动单位的概念:指由一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纤维,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单位。 MU的大小:N和M的比例是不同的Eg : 眼肌1:3 腓肠肌1:1934 它与肌肉的活动精细程度有关 2、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的测定 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功能诊断和鉴别髓鞘或轴索的损害F波反映近端运动神经功能 与EMG结合具有定位诊断价值 3、RNS 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鉴别诊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病变 是诊断肌无力(MG)、副肿瘤综合征(LES)的特异性手段 4、FEMG 主要了解神经肌肉接头(NMJ)的传导功能 可鉴别神经源或肌源性损害 了解运动单位(MUAP)内纤维的分布。记录范围的直径为此300微米。 了解神经再生情况。 5、各种反射 瞬目反射:三叉神经——面神经通道 皮肤交感反射(SSR) 第二部分常规EMG EMG检查原则、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1、熟悉解剖知识及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2、掌握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病变 3、了解禁忌症: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3000 、乙肝,HIV阳性用一次性针电极。

肌电图知识简介

肌电图知识简介 肌电图学是研究神经和肌肉电活动的科学。其价值在于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神经病变的定位、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等方面。 一、哪些情况需要做肌电图检查 当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疼痛、肌萎缩、肌痉挛、抽搐等症状,怀疑患有运动神经元病、颈椎病或腰椎病、神经损伤或局部神经受压、重症肌无力、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时,需要进行该项检查。 二、肌电图主要适应症:主要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前角细胞及以下损害,也就是确定运动或感觉神经元、神经、肌肉以及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正常与否,并对异常功能区域进行定位。 主要包括: 1、运动神经元病:前角细胞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就是其中最常见一种,俗称”渐冻人”) 2、周围神经病变(①神经根病变②神经丛病变③单神经病④多数性单神经病⑤多发性神经病) 3、神经肌肉接头病变(重症肌无力等) 4、肌肉病变(皮肌炎等) 三、我院可行肌电图检查的科室 1、神经内科:应用肌电图检查最广泛的科室,包括运动神经元病, 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2、内分泌科:主要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病人 3、骨科:骨科颈腰椎手术前排除四肢周围神经病变,以确保手术疗效。 4、肾病科:主要为肾病周围神经病病人。 5、各中医类科室:颈腰椎病、腕管综合症、面瘫及所有有麻木、无力、萎缩症状的病人都可行肌电图检查。 6、皮肤科:主要为皮肌炎的病人。 四、肌电图检查过程 肌电图检测一般包括神经传导检测和针极肌电图检查两部分。前者指对神经予以刺激,从而记录神经或肌肉的电活动;后者指将针插入肌肉中记录其电活动,以了解疾病累及的是神经还是肌肉,及其病变之性质。 五、检查前、后注意事项 1、检测前一般无需做特殊准备,但最好穿宽松的衣服;检测完后 可进行正常日常活动,但最好24小时内暂不洗澡。检测完后一般当天可取报告。 2、有以下情况应提前告知医生: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安装了起 搏器、电复律-除颤器心脏装置;严重的心脑血管病;传染病患者。 3、神经外伤的患者在受伤2周以后检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应停 药18—24小时后检测;肌酶检测要在肌电图测定前进行。 4、整个过程可能会有麻木酸胀或些许疼痛的感觉,但一般都可以

肌电图解读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的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肌电诊断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的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的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的。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的肌电图 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的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的脊髓分节的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的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 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二)神经根压迫症的肌电图 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的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的。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的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神经根后支支配的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②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但并不显著。 3. 传导速度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即使有明显的肌肉萎缩时也是如此。

肌电图相关知识

一、肌电图检查的基本原理; (一)肌电图是记录显示肌肉活动时产生的电位图形 运动神经细胞或纤维兴奋时,其兴奋向远端传导,通过运动终板而兴奋肌纤维,产生肌肉收缩运动,并有电位变化成为肌电图。一条肌纤维产生的电位变化时限约3毫秒,但是针电极记录的运动单位电位时间较此为宽。这是因为运动单位是合成电位,神经纤维进入肌肉后脱去髓鞘并分支支配各条肌纤维,自分支点至各肌纤维的距离不同,兴奋传导的时间不同,因而各肌纤维兴奋开始的时间不一,这样造成该合成电位时间分散,时限延长。 肌电图检查的是下运动单位的电生理状态。下运动单位包括脊髓前角细胞、周围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神经支、神经肌肉接头和肌纤维。 (二)周围神经的正常电生理 下运动单位的任何部分都有电兴奋性但是神经部分与肌肉部分的电兴奋性不同。神经部分的兴奋可以向近心端与远心端双向扩布,而且在躯体运动与感觉纤维上是沿髓鞘的朗飞节跳跃式传导,速度为50~80m/s,而在无髓鞘的自主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只有每秒若干米。肌纤维的电兴奋性在神经肌肉接头处远高于无神经肌肉接头处,因此肌肉的兴奋实际上都是由神经肌肉接头向两端扩布,其传导速度也仅有每秒若干米。 (三)周围神经损害的病理和电生理 周围神经损伤分为失用、轴索离断、神经离断三类。神经失用亦称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神经在解剖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仅为功能性改变。轴索离断是指髓鞘的完整性尚好但有轴索变性,其轴索变性的过程类同神经离断,只是由于髓鞘的完整,有引导与刺激轴索恢复功能存在,故预后良好。神经离断是指轴索与髓鞘同时离断,可以有神经内膜、束膜、外膜离断,一般手术中肉眼可见, 神经的再生在伤后数天开始,自近心段轴突发出许多原纤维,进入远端的施万细胞构成的室管,以每天0.5~5mm的速度再生,直至运动终板。此外也可以从损伤部位近心端的郎飞结发出侧芽再生、再生速度快慢取决于再生条件和治疗条件的好坏。 神经损伤后即有损伤部位的传导功能丧失,但是远端尚未变性部分仍保持正常的兴奋性和传导性,直到变性下延到该处时。故在神经损伤后极早期,包括肌电图在内的各种神经电生理方法均难以作出准确可靠的诊断、神经再生的早期由于轴索与髓鞘的功能均不正常,故兴奋性和传导性均很差运动传导速度较慢,运动单位电位振幅较低。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也可能受到正常的或其他再生的神经纤维侧芽支配,新的运动单位范围扩大,兴奋电位的振幅和时限增加,基至时限增加到出现卫星电位和轴突反射的现象。 二、肌电图的基本参数; 肌电图是变异极大的图形,基本图形如下,有以下基本参数。 1.相数 (1)相与峰:相(phase)是指波形偏离基线(零电位)再回到基线为一相。图2-7-1中的波为3相。峰或折(peak,turn)是指每次电位转向幅度超过20μV为一峰,不论其是否过零线。图2-7-1中波为4峰。 (2)多相运动单位的确认:正常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为1~3相,其中必有一相为负相。四相以上为多相,正常人可有20%以下的多相,其发生率因肌肉、年龄等而异。应该建立自己的标准,在检查方法、定义和标准相同时也可以参照他人标准,以确定多相电位(polyphase potential)是否过多,是否属于异常。过多的多相电位为异常。 (3)多峰电位的确认:超过5峰的电位为多峰。多峰电位与多相电位的意义相同,均表示运动单位的时间分散。其原因有三:或是神经性异常后同一轴索的各分支的传导速度减慢,

肌电图操作常规

肌电图操作常规 目录 第一章一般常规 (2) 第二章肌电图 (2) 第一节针极肌电图 (2) 第二节单纤维肌电图 (5) 第三节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6) 第三章神经传导检查 (6) 第一节运动神经传导检查 (7)

第三节 H反射测定 (9) 第四节 F反射测定 (9) 第五节瞬目反射 (10) 第六节神经重复刺激 (10) 第四章诱发电位 (11) 第一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11) 第二节磁刺激皮层诱发电位 (16) 第三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17) 第四节视觉诱发电位 (17) 第五节事件相关电位 (18) 第六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19) 第五章报告的书写 (22) 第六章检查室规则 (22) 第一章一般常规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申请单。应注明肌肉萎缩及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发生时间及进展情况,有无疼痛、皮疹、疲劳现象、假性肥大及家族史。写明有关检验及活检结果。神经损伤者写明外伤史,记录手术所见。并根据临床需要,说明检查目的、内容、侧别及肌肉名称,以供肌电检查时参考。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注明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情况,一般在停药18h后进行检查。 2.肌电图室医师应认真复习病历,有重点的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结合经治医师要求,选择检查项目,决定受查神经及肌肉的部位,并填写肌电图存档表格。 3.查前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和配合检查的要求。针极肌电图检查前需训练患者作用力程度不同的肌肉收缩。婴幼儿检查常不能合作,应动作敏捷,选择重点,伺患儿躁动后休息之机准确观察。检查应取合适体位,使肌肉充分放松。 4.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项目、部位、结果、拟诊根据、诊断意见。肌电图诊断意见可分为正常肌电图、神经原性损害(尚可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或周围神经病变)、肌原性损害、神经-肌原性损害、神经肌肉接头损害。注明损害部位、范围、程度及恢复情况。 第二章肌电图 肌电图(EMG)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活动的电生理诊断技术。狭义EMG通常指常规EMG或同心针EMG,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活动特性。广义EMG指记录神经和肌肉病变的各种电生理诊断检查,包括常规EMG,神经传导速度(NCV),重复神经电刺激(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 第一节针极肌电图 【适应症】 1.脊髓前角细胞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炎及脱髓鞘病等。 2.周围神经疾病 周围神经损伤,颈椎病,前斜角肌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腓骨肌萎缩,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 3.肌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强直综合征,其他原因引起的肌病。 4.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 5.肌内注射肉毒毒素的有效部位选择。 6.肌肉活检合适部位的选择。 【禁忌症】

肌电图学习1

临床肌电图与神经 传导检查

临床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查 一、概述 肌电图是研究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运动和感觉神经的电活动变化或用针电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用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检查。狭义的肌电图是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needle electromyography),广义的肌电图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F波、重复频率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H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等。 肌电图是骨关节疾病康复中一项重要的评定内容。不仅能协助临床疾病的诊断,还能对神经损伤程度、范围进行判断,从而为临床及康复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诊断及鉴别诊断:肌电图能够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害及损害范围,并能早期发现无症状的失神经支配。众多骨关节疾病会累及到神经损伤,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损害相应神经根,表现出肢体相应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而神经系统内科疾病也可出现类似表现,如运动神经元病早期也可表现为单一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其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仅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资料难以做出诊断。临床上可能会将运动神经元病早期误诊为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进行手术治疗。通过肌电图检查,可协助鉴别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肌电图表现不仅局限于萎缩肌肉的异常,无症状的肌肉也可表现为失神经支配,即表现为多神经节段的神经源性损害特点;而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的神经根损害仅局限于相应节段,所以肌电图异常仅局限于相应脊髓节段支配的肌肉。 (2)神经损害程度评定:骨折、软组织损害、卡压均可损伤周围神经。肌电图可明确判断神经损害程度是完全性损伤还是部分性损伤、损伤类型是运动纤维受累还是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均受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方案的制定。如腕管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正中神经嵌压性损害。神经传导可确定正中神经损害程度以及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受累情况。 (3)神经损害的定位判断:通过节段神经传导及肌电图检查还能确定神经损害的部位和范围。如临床表现为足下垂者,临床上往往习惯上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但腰5神经根损伤也可以表现为足下垂,如果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缺乏典型

肌电图

电生理检查是近50年发展起来的诊断技术,它将神经肌肉兴奋时发生的生物电变化引导出,加以放大和记录,根据电位变化的波形、振幅、传导速度等数据,分析判断神经、肌肉系统处于何种状态。最初应用直流电变性反应,检查强度-时间曲线(时值)。50年代针极肌电图开始应用临床,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广泛采用诱发电位方法和平均、叠加技术,更增加了电生理检查的使用范围和价值。 临床上将电生理检查分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和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等。有人习惯将神经电图归入肌电图中,概念上不够准确。由于神经电图产生的原理与诱发电位相同,是使用脉冲电诱发出的神经肌肉兴奋电位,故归入诱发电位较妥当。本节将电生理检查分为肌电图和诱发电位两大类。 肌电诱发电位仪所开展的项目: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什么是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是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结合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利用肌电图检查可帮助区别病变系肌原性或是神经原性。对于神经根压迫的诊断,肌电图更有独特的价值。 神经肌肉单位又称为运动单位,由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正常的运动单位在静止时肌纤维呈极化状态。神经冲动传到肌纤维时,肌纤维呈去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收缩,收缩之后又恢复极化状态。由于神经、肌肉病变性质及部位的差异,动作电位也不同。通过多级放大后将其显示在阴极示波器上,可用肉眼观察波形。 1.确定有无损伤及损伤的程度完全损伤时肌肉不能自主收缩,记录不到电位,或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部分损伤时可见平均时限延长,波幅及电压降低,变化程度与损伤的轻重有关。 2.有助于鉴别神经源性或肌源性损害一般认为,自发电位的出现是神经源性损害的特征。 3.有助于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神经再生早期出现低波幅的多相性运动单位波,并逐渐形成高电压的巨大电位。定期观察其变化,可以判断神经再生的质量和进展。如再生电位数量增多,波型渐趋正常,纤颤波减少,提示预后良好,否则预后不佳或需手术治疗。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active potential,SNAP)、肌肉动作电位(muscle active potential,MAP)及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等。 各电位的观察指标有波形、波幅、潜伏期和传导速度等。传导速度较稳定,是最常用的观察指标。其计算方法是将两刺激点所诱发出电位的潜伏期差除两点间的距离,即传导速度=距离/时间。正常成人肘以下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为55~65m/s,感觉传导速度(SCV)为50~60m/s。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快于下肢,近端快于远端。SEP主要观察潜伏期,以第一个

肌电图室的安装要求

脑电图、肌电图室的安装要求 一、脑、肌电图室位置的选择及内外环境。 1. 脑、肌电图室应远离电动设备,高频电辐源射如放射科,理疗科以及使用大电流按地方 如计算机机放,以免引起基线不稳或50Hz交流电干扰.及远离人群,车辆及高楼,以保持环境安静,必要时加用隔声设备如隔声板,重门,双层玻璃窗,橡皮地板,吸声门帘等,测听阈值时,应建立隔声室或消声室,达到几乎完全隔音。 2.肌电图室应有良好通风以及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以免受检者焦躁,出汗或寒颤。必须安装一台独立冷暖空调机及除湿器,保持空气干燥。 3.肌电图室应有良好的照明条件,并能调节控制。,还要一定的遮光设备,如:窗帘要两层:一层遮光,一层普通,作视觉诱发电位检测,黑暗更适合。 4.肌电图室应宽敞,要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使工作人员能比较容易地接触病人和仪器,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分为两间,一间作为仪器的操作及病人的检测,另一间分析、整理和储存资料及发报告等。工作室所有门的大小应适宜,既能保证隔音效果,又能允许病人的轮椅和推车出入。 二.电源的设备 电源的供应最好由配电室直接接出专线供应,并配备有相应功率的稳压器装置,工作室最好有单独的电源开关和电闸,除了必须的电线外,室内和墙壁中不要有其它的电压线。 三.地线的埋设 肌电,诱发电位检测仪都是较精密的电子设备,需要良好的地线以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以及人员的安全。仪器的良好接地非常重要,地线安装的好坏常常对记录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仪器外皮或金属框架的泄漏电流超出50μA(IEC定安全限值)时,须通过导线导入大地,以减少交流干扰及保障人员与设备的安全。 取3mm粗足够入室长度的7股绞合铜导线和约60×40×0.3cm(长×宽×厚)铜板,铜板与铜导线的质地应相近,在中心部与铜导线垂直焊牢,平放、深埋入检查室附近的地下约2米深,铜板上、下撒放研细的木碳粉约1cm厚,每填±50cm 时分层加水、夯实,保持潮湿,以与大地接触良好,以摇表(电工用欧姆器材表)测对地阻值3~5欧姆,越低效能越佳。 不推荐在铜板周围放置氯化钠,实践证明极易腐蚀铜质材料,破坏接地的完整性,无铜材时可用四根长度约1米的钢质或镀锌管(均为不易生锈的材质)焊成“米”字形,依上面方法平放埋入地下即可。如拟新建检查室,可在建筑物四周一米以下埋设钢质或镀锌管组成“环形地线”,然后向上延伸接入各室电源插座的接地端线,此方法具有经济、方便、一线多用之效。每台电脑、电极和相关仪器及屏蔽室等应共用同一接地并注意合理连接,如用铜质导线,直径应略粗、距离勿过长,不推荐使用自来水管或供暖管道,因阻值过高或浮设地面。 一般地线多采用直径1.0-1.5CM,长80-100CM的黄铜棒,或40X40CM大小,厚2-4CM 的铜板,至少埋入地下2M深,其一端与一根较粗的铜线紧密焊接,另一端与仪器相接。

肌电图参数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技术参数 一、数量:1套 二、技术参数及要求 (一)硬件技术参数 1、电压灵敏度:div到10mV/div分档控制; 2、主机要求:工控主机; 3、系统噪音电压≤ RMS,(非单独部件); ★4、系统共模抑制比:≥117dB(非单独部件)(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5、分辨率:24比特; 6、采样率:≥200千赫/每通道; ★7、频率范围:~10KHz,电压测量误差+5%-- -15%(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8、刺激强度≤125dB刺激耳给予Click声,刺激极性:密波,交替波; 9、最大Click声强:125-135dB; 10、恒流源:最大电流脉冲输出强度:100mA(安全上限),有自动复零功能。 (二)软件功能和要求 1、肌电图软件包:干扰相、运动单位电位、静息电位、单纤维、同步电位; 2、神经传导速度软件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重复电刺激、运动单位数目估计、瞬目反射、交感皮肤反应; 3、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软件包:听觉脑干诱发、多道听觉诱发;

4、体感诱发电位软件包:上肢诱发电位、下肢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 5、视觉诱发电位软件包:常规棋盘格视觉诱发、LED闪光诱发。 (三)配置要求 ★1、仪器符合YY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实验标准要求(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2、系统工作站:具有处理软件功能;中央处理器:工控主机,主频≥处理器内存:≥2G、硬盘:≥320G、标准接口、显示器:≥19”液晶,打印机:黑白激光; 3、配稳压隔离电源。 三、售后服务 1、免费质保期:≥1年,终身维修; 2、保修期外收取零配件费,不收维修费; 3、接到用户维修通知后, 2小时内作出响应,并在24小时内派员到达用户现场实施维修; 4、免费提供操作和维修培训。 注明:招标文件中标注“★”号的为关键技术参数,对这些关键技术参数的任何偏离将导至废标。

肌电图管理制度(3)

五、心电图室仪器设备管理、使用、维修制度一、各种检查仪器、设备,按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建立档案,定期检修、保养。二、各级人员必须经过操作培训后上岗。二、各种仪器设备需仔细校正有关数据后方可使用,按操作常规进行有程序的工作。三、新购仪器、设备,经总务科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五、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及时报修并报告上级领导。六、登记仪器故障维修情况。七、严格执行卫生清洁,消毒隔离制度。 六、心电图“危急值”报告制度一、心电图检查发现危急值结果;二、确认仪器设备录图正常;三、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人员;四、于危急值登记本上记录报告时间及临床科室接电话人员姓名;五、进一步明确诊断后,书面报告送达临床科室。 七、心电图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工作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留长指甲。(二)在接触患者前后,应彻底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三)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在可能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在操作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四)仪器设备应每天清洁,如接触传染病患者后,接触部分应以酒精擦拭。(五)设立检查区、清洁区。(六)每周定期更换被服一至两次,并进行清洗、消毒。遇特殊病例按感染管理要求更换、清洗、消毒。(七)医疗垃圾,依“医院废弃物处理规定”执行。(八)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九)检查室的桌、椅、门、窗及地面每日检查结束用消毒液擦拭一次,用紫外线消毒30分钟。八、心电图室报告审核制度一、日常报告签发制度:日常报告均需要具有执业执业医师以上的医师进行审核签发。二、遇疑难病例诊断,需经上级医师审核确定,后方可签发报告。三、夜班的急诊报告可单独发出,遇疑难病例诊断需要留下患者的联系电话及地址,第二天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如有遗漏则联系患者收回原报告再发更正报告。四、进修医师及见习医师无单独发报告的权限。九、心电图室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一、建立医疗事故差错登记本,及时登记所发生的差错事故的原因、经过、后果等,并用登记表一式两份,上报医务科及质检科各1份。如情况紧急、严重者除书面汇报外,需口头向院长报告。二、发生严重差错或医疗事故时应立即报告医务科,采取补救措施,以减轻和消除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按本制度第一项的规定逐级报告。 三、发生差错事故的各种有关记录及各种有关记录等应指定专人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四、发生差错、事故的当事人和科室应如实反映情况,按规定报告。差错事故责任者应在三日内提交书面检查材料。如隐瞒不报,事后被领导或他人发现时,则按情节及后果责任予以处理。五、科主任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分析差错事故原因、性质、教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正和防范措施。六、差错、事故的性质定级,按上级有关文件处理。

肌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参考《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综合整理,总结并辑录为四部分:概论、检测和意义、常见疾病检测方法和报告书写。 第一部概论 电生理诊断目的 一.补充临床的定位诊断:当根据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存在困难是更具有价值。 (1)辅助临床明确病变的部位 (2)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发现临床下病变 (3)辅助发现临床不易识别的病变 (4)鉴别中枢和周围神经病变,判断病变累及的范围 二.为临床定性诊断提供线索 (1)NCV的测定提示病变部位是轴索损害为主,还是脱髓鞘为主,或二者并重。 (2)某些电生理的特异性所见有助于缩小疾病诊断的范围,甚至是唯一确诊的方法。 (3)有助于判断病变处于急性期、恢复期或稳定期。 三.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客观评价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 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技术。导电极有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两种。表面电极可以导出深处全体肌肉活动的合成电位,但不能分辨单块肌肉的电位。将针电极插入欲检查的肌肉可以导出个别肌肉的动作电位。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 ;2.针极肌电图检查(needle electromyography) ;3.诱发电位检查(evoked potentials)。 神经传导检查:以电极刺激受测神经,而于其支配的感觉神经或肌肉上记录电位,以得到感觉神经电位波(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及特殊反射的电位波(H-reflex及F-response)之检查。检查方法是以超大电量刺激(supramaximal stimulation)来刺激受测神经(H反射例外),以使该神经所有轴突均同时兴奋,而得到一最大反应波,根据此最大反应波之传导潜期(latency),振幅(amplitude),表面积(surface area),及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再与正常值作比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的轴突病变(axonopathy)或髓鞘病变(demyelination)。例如在髓鞘病变可见潜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变慢,而轴突病变或有肌纤维丧失则可导致振幅或表面积减小。 F反应及H反射:F反应是利用超大电量刺激神经,使去极波沿运动神经轴突逆向传到脊髓,再经同一运动神经元或数个中间神经元后传回下运动神经元,引发其支配的肌肉收缩所产生之反应波,这一电位多出现在手、足部小肌肉,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减小。经由一定次数之刺激(20-100次)可计算其出现频率及传导潜期,当出现频率变少或传导潜期延长则表该运动神经至脊髓的近端传导径路有问题。

表面肌电图的分析与应用研究

4 表面肌电图的分析与应用研究 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图在电生理概念上虽然与针电极肌电图相同,但表面肌电图的研究目的,所使用的设备以及数据分析技术与针电极肌电图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对与针电极肌电图而言,其捡拾电极为表面电极。它将电极置于皮肤表面,使用方便,可用于测试较大范围内的EMG信号。并很好地反映运动过程中肌肉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同时,它提供了安全、简便、无创的客观量化方法,不须刺入皮肤就可获得肌肉活动有意义的信息,在测试时也无疼痛产生。另外,它不仅可在静止状态测定肌肉活动,而且也可在运动过程中持续观察肌肉活动的变化;不仅是一种对运动功能有意义的诊断方法,而且也是一种较好的生物反馈治疗技术[50]。 4.1 肌电(electromyography, EMG)信号的产生原理及模式 4.1.1肌电信号的产生原理 肌肉收缩的原始冲动首先来自脊髓,然后通过轴突传导神经纤维,再由神经纤维通过运动终板发放冲动形成肌肉收缩,但每根肌纤维仅受一个运动终板支配,该运动终板一般位于肌纤维的中点。当神经冲动使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肌蛋白发生一系列变化,使细胞丝向暗带中央移动,与此相伴的是A TP的分解消耗和化学能向机械功的转换,肌肉完成收缩。在肌肉纤维收缩的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微弱的电位差,这就是肌电信号的由来。 人体骨骼肌纤维根据功能分为Ⅰ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亦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Ⅱa型和Ⅱ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红肌”力量产生较慢,其特点是ATP产生是氧化代谢产生的(即其含有较高的氧化能力),可以维持较长的工作时间,作用主要为保持耐力。快肌纤维则主要是无氧酵解(糖原代谢)途径,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易产生疲劳和乳酸堆积[46]。所以,不同纤维类型因其收缩类型不同,能量代谢改变不同,生理作用不同,故其收缩时的肌电信号也有不同特征,故而肌电信号反过来也可相应反映耐力、生化改变,也就是疲劳度、代谢等方面的情况。 4.1.2表面肌电信号产生的模式 肌肉内组成单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都被包围在兴奋和未兴奋的众多肌纤维及其它导电性良好的体液和组织中,各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都会在其外部介质中形成“容积导体导电”现象。产生动作电位的各肌纤维形成一个共同的

肌电图的有关知识

肌电图的有关知识 一、什么是肌电图? 肌电图学(electromyography),是研究神经和肌肉细胞电活动的科学,简称EMG,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肌电图是指以同心圆针插入肌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及肌肉处于静息状态或肌肉作不同程度随意收缩时的电活动。广义的肌电图学,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诱发电位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二、肌电图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众所周知,神经系统是通过动作电位传递信息,而动作电位起源于细胞体或轴突终末,并沿神经纤维传播。肌电图学就是记录神经和肌肉生物电活动,以判断其功能的一种电诊断方法。检查时将针电极插入肌肉或电流刺激神经,通过放大系统将肌肉在静息或收缩状态的生物电流放大,再由阴极射线示波器显示出来。动作电位的变化以静息电位为基础,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呈正电位,细胞膜内呈负电位,膜内外有90mv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叫静息电位,也叫极化状态。当给予神经足量的刺激或肌肉收缩时就产生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和下降支,上升支也就是去极化状态,是由于Na+离子通道开放,而使细胞外的Na+离子扩散进入细胞内而形成,下降支即复极化状态,是由于K+离子通道开放而使细胞内K+离子扩散进入细胞外而形成。

三、肌电图检查的范围和目的是什么? 肌电图检查的范围主要是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即原发性运动神经元如脊髓前角细胞,原发性感觉神经源如后根神经节,脊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本身。肌电图检查的目的主要是确定神经和肌肉损害的部位,性质和范围,为神经和肌肉病变提供更多的有关损害的电生理损害类型,损害程度,病程和预后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临床医生对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有目的性。 四、肌电图检查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肌电图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神经传导检查:神经传导检查是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记录在神经干受到刺激时,神经或肌肉产生的电活动。神经传导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导和感觉神经传导。运动神经传导研究的是运动单位的功能和整合性,其原理是通过对神经干上远近两点超强刺激后,在该神经所支配的远端肌肉上可以记录到诱发出的混合肌肉动作电位(简称CMAP),通过对此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时,时程及速度来判断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的传导功能。 2、针电极肌电图检查:通过针电极记录肌肉在放松时产生的自发电位以及肌肉在主动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变化。对每一块需要检查的肌肉通常分四个步骤来观察:①插入电位:将记录针插入肌肉时所引起的电位变化。②自发电位:观察肌肉在完全放松时是否有异常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