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设计一等奖作品)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设计一等奖作品)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设计一等奖作品)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设计一等奖作品)

地球公转与季节

安徽桐城余双红

[ 关键词 ] 黄赤交角公转季节

[内容摘要]

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一直是地理学科中的难点和重点,空间抽象思维和数字逻辑思维都很强,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大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这样,往往成效还不大,大都还很难理解和把握其实质内涵,本文可取之处在于把握住公转的内涵,即黄赤交角,以黄赤交角的运动规律来统领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

[背景资料]

前两节讲述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本节开始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其实地球的运动非常复杂,除了自转和公转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形式。教材主要从与人类的关系考虑,只介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这体现了新课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同时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也是模块1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本课时重点分析了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关系,依据新课程教材,涉及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没有像以往教材分成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三部分,而是以四季统领全文,要旨清晰,思路明朗,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成功之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一直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四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学生学习并掌握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同时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归根结底也还是要搞清这些难点,无可避免的。

[研究方案]

首先要抓住公转及意义的两个本质问题,第一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内涵及为什么会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方法是通过反证法求解,让学生更容易把握实质;第二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公转意义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其次在传授过程中以人们司空见惯的季节变化现象作为引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采取互动方式,逐渐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逐步调整学生的思路方向,让学生顺利的把握内容。

最后要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查问答和适当的检测,以展示课程研究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及成因

2、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形成,并掌握其运动规律。

3、通过观察书上图片及多媒体动画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规律,了解四季的划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获取

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相互协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的动画演示,提高学生利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

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

2、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四季变化背后的主宰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务实求真的态度。

3、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联系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

维方法。

4、通过分析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数量变化关系,

进一步提高学生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

5、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

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

[教学重点]:

1、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4、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讨论式、分析法、多媒体综合法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及多媒体动画分析思考并讨论活动,获取新知,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数量变化的分析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划分。

五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 教科版

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 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 ok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 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 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

高中地理新教案模板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教师姓名学生姓名上课时间2013.3.13 辅导学科地理年级高三教材版本湘教版 课题地球运动学生课时 计划 第(1、2)课 时 共(2 )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重难点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本节知识点知识点1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情况较好知识点2 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掌握情况一般知识点3 晨昏线的应用掌握情况一般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提要(1000字以内) 一: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二:地球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 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填写主要活动 1、跟随老师引导,回忆 整合理论知识 2、理解并掌握意象及 其内涵 3、和教师互动,掌握例 题 4、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三:晨昏线 1.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0)。 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3.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四:时间计算 1.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2.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3.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4.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5.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五:黄赤交角 1.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三原“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 一课时。 【课程标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 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 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 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公转概况——黄赤交角的形 成及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线索,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规律、正午 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重点,层层推进,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趣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4 页第一段文字, 读图1-3-2“地球的公转”,观看动画,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完成填空。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 公转速度: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7 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公转方向:自向。 地轴指向: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 ,叫做一恒星年。 想一想:从9 月24 日——2 月11 日地球公转的速度怎么变化?观看视频, 通过展示视 频,让学生在 观察和比较的 过程中获取新 知,锻炼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 力 检查学生的 自学成果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文 字,自主学 视频、教材 习地球公转 的相关知识 小题快 练 学生思考, 回答PPT 的“ 想一想” 过渡: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的叠加,在运动中的关系如何呢?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课标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并解释产生的季节变化。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地理观测等方式理解地球公 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 (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 (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2,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3,在公转的四个位置上画出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说出纬度。 4,指图描述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轨道、方向及周期。(此环节先不涉及公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承转)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活动探究)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桌上蜡烛)演示公转。事先用纸带在地球仪上明显标出赤道、回归线和极圈,让蜡烛火焰对准北回归线,从夏至位置(学生观察在讲桌左侧)开始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发现的多。 (1)第一次演示,观察公转的轨道、方向、并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 (2)第二次演示,观察地轴的倾斜和空间指向特点,归纳出公转的重要特征: (3)第三次演示,观察公转到四个特殊位置时阳光直射的纬度(蜡烛火焰依次对准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请一位学生在黑板略图上画出阳光直射的位置,(此处点明回归线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公转示意图,由学生说出阳光直射点移到四个位置时的节气、日期,教师在黑板略图上填写,完成公转示意图的绘制。 (4)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关于高中必修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关于高中必修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一些的内容,洗对你们有帮助,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梅州市东山中学王宇红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地球的公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点时,受太阳直射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时二分二至点,总结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规律。 ⑵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⑶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三、教学重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情况的差异。 2.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50cm长棒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教学情 景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一些知识: 1.地球公转的轨道是?(黑板画出椭 圆轨道) 2.地球公转的方向?(教鞭比划自 西向东) 3.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 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变化? 板图 学生依次回 答:椭圆、自 西向东、倾 斜、没有。 拿出草稿纸 跟着画图 让学生回忆太 阳的公转,方便 下面新知识的 理解。 板图加深学生 已学知识 让学生产生对 四季划分作为 二分二至的背

1)、一天当中,早晚和中午什么时候气温高?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2)、一年当中,最热的是什么季节?最冷的是哪个季节?哪个季节正午时分太阳升得高一些,那个季节低一些?与冷热有什么关系? 3)、一年当中,不同时间白天时间长短一样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冷热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有关。 教师讲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用手电筒演示直射和斜射,让学生讨论哪种情况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下面,我们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球公转的模拟演示。讨论回答 做笔记 目光由黑板 转向教师手 中的地球仪, 观察起来 景知识的理解 理解并记忆 通过地球仪进 行地球公转的 模拟,加深学生 对地球公转的 理解。 二、新课教学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所 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 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 我们通过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到A、 B、C、D四个特殊位置时,用长棒模 拟光线,分别找出其对应的直射点。 我们先来观察D点,其太阳直射点在 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受热比北半球 多,北半球处于冬季,D点在12月 22日前后,为冬至日。 再来观察A点,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此时南半球与北半球受热同样多,北 半球处于春季,A点在3月21日前后, 为春分日。 然后是B点,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 线,此时北半球受热比南半球多,北 半球处于夏季,B点在6月22日前后, 为夏至日。 最后是C点,与A点相似,其太阳直 学生积极思 考,并认真听 讲,在书中分 别对A、B、C、 D四个特殊位 置做相应的 笔记。 通过地球仪模 拟地球公转,长 棒模拟光线的 直观演示,使学 生正确理解二 分二至日太阳 直射情况的差 异。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得地理意义》 滦县第二中学蔡红艳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就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得重点内容,也就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得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得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得地理意义就是并列得内容。地球得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得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得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得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这节课又就是前边所讲内容得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得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得地理意义与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得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就是联系发展得思想意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得基本规律与太阳直射点得回归运动,这就为这节课得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与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得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在这方面得能力又比较弱,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得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规律。 2、理解四季更替与五带得划分;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得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与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得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得科学态度;树立科学得宇宙观,宇宙中所有得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得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就是联系得、发展变化得。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与季节得变化规律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与季节得变化规律及成因。 四、教学方法 (一)Flash演示法 地球得公转本身就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得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得必要手段之一。 (二)图解法 图解导析就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得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得平台。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观瞧动画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瞧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得巩固与以后得复习深化。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得方法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就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得,加强理论与实际得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得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得掌握。如解释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调整:下午上课与晚自习得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 五、教学流程图 (一)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说出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二、展示交流,质疑 三、精讲点拨 1、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教师演示)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中学地理教案范例】 【篇二: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必修1、2、3/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 …… ……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 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平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doc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滦县第二中学蔡红艳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与口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对象分析 前面学生己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乂比较弱,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

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夭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 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一)Flash演示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图解法 图解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观看动画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看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如解释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调整: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 五、教学流程图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顺时 针转动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逆 3.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 (1)平均速度?? ?'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 (2)速度变化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

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某区域经纬网图,其中②位于①的正东方向。据图回答1、2题。 1.当晨线经过②⑤两地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全球日出东北,影朝向西南 B.此时太阳直射110°E C.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D.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 2.若两架飞机分别从①⑤出发,沿纬线以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速度分别飞行到②⑥,则( ) A.从①飞行到②所用的时间较短 B.从⑤飞行到⑥所用的时间较短 C.两者所用时间相等 D.两者所用时间无法判断 (2012·淮安模拟)下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完成3、4题。 3.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测到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叙述与右图相符的是( ) A.图中所标注的经度为西经度 B.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C.图示极点为南极点 D.图示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 读下图完成5、6题。 5.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A.20° B.23°26′ C.30° D.66°34′ 6.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当地球越过P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7.(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

(2011·浙江文综)下图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 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 2 上两点Q 1 、 Q 2分别位于经线L 1 的东、西两侧。完成8、9题。 8.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 1和M、Q 2 ,且Q 1 、Q 2 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 A.Q 1、Q 2 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 1 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 1、Q 2 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 1、Q 2 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9.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 1和M、Q 2 ,且Q 1 、Q 2 与L 1 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 1 、 Q 2( )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30 前言走进地理学 教学目的 1 . 2 . 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 3.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地理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 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教具准备 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 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师生互动 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不要太虚伪哦,不要为了给我面子,就举手哦,那就太虚伪了哦。我数数看,1、2、3。。。。啊!?我们班居然有X个学生喜欢地理,太让我吃惊了, 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啦。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不

喜欢地理…哦,是这样。(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有举手,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 …其实你们说的都很正常,地理二字告诉我们地理学是围绕“地” 和“理”两个字展开,初中以“地”为主,即是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4 本书;高中以“理”为主,又分为系统地理(必修模块)和应用地理(选修模块),初中——因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故而你们的初中地理老师基本不“讲”“理”。就知道要你们背诵。而高中老师则既会“讲”“理”,也爱说“地”的,所以地理学就变得有血有肉了,学习地理便成了一种理性的享受。不过提醒你们高中地理可不像初中那样简单了,尤其是我们的自然地理,不可小视之,要做好思想准备哟! 我再提一个问题: 什么是地理?你知道地理是研究什么东西的吗?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不过,严格说地理只研究地球表面,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理表面的一门科学。地理表层通常是指与我们关系十分密切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土壤构成的。 地球表面这么多东西,我们具体研究什么呢?

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4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5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2、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3、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4、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 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6、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第1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教案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重难点)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重点)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重难点)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重点)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三圈环流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课题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 重点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课型新授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法 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1、引入 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 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 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 义》-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地球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能够用语言描述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学过程: 我们的地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除了前面所讲到的自转,还存在着公转。今天我们就开始进入公转的学习。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看教材20页到21页地球公转的内容。请大家在阅读当中,请找出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速度。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公转定义)地球围绕太阳运转 (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样,都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接下来请大家观看一个动画 学生:观看地球运动动画

(轨道)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地在公转轨道上运动,这个公转轨道成为黄道,公转轨道实际是地心的运动轨迹,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椭圆具有两个焦点,太阳就是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接下来请大家观察一下,地球在公转时,日地距离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地球运动动画,回答问题。日地距离在不断变化 正是由于在地球公转中,日地距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距太阳最近时所处的位置称为近日点。地球运动到这个位置的时间大概为一月初。地球距太阳最远时的位置称为远日点,地球运动到远日点这个位置大概为7月初。(在白板上画椭圆讲解) 请大家再观看一个动画,这次请大家注意地球在公转时的速度变化。 学生:观看动画回答。公转速度时快时慢 教师追问:那什么时候速度快,什么时候速度慢呢? 学生:距离较近时运动快,距日较远时运动慢 到底为什么会呈现距日近运动快,距日远时运动慢呢?这其实与物理学中的一个知识有关,那就是开普勒第二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个动画。 教师边演示动画边讲解(图中三个阴影部分是相等的时间内,太阳与地球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这三个阴影面积是相等的) 我们在描述地球自转速度的时候是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的,同样我们的地球公转速度也可以。那大家根据这个图来找一找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图,总结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不管是角速度还是都是线速度都是:距日近快,距日远慢,且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那从近日点运动到远日点期间,公转速度在如何变化呢?远日点到近日点期间,公转速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思考回答: 一月初到七月初这段时间,日地距离在不断减小,公转速度在减慢 7月初到次年一月初,日地距离在不断减小,公转速度在加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