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热 练习题

发热 练习题

发热   练习题
发热   练习题

发热

一、单项选择题

1.体温持续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日温差在1℃以内,属于:B

A.不规则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弛张热

2.发热的病因最多见者为:A

A.感染

B.变态反应

C.内分泌代谢障碍

D.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3.内源性致热原的成分是:D

A.矿物质

B.糖类

C.脂肪类

D.白细胞介素Ⅰ

4.临床表现为稽留热的疾病常见于:A

A.大叶性肺炎

B.败血症

C.风湿热

D.疟疾

5.弛张热型伴有寒战者常见于:D

A.麻疹

B.伤寒

C.病毒性肝炎

D.败血症

6.发热原因由于产热过多所致,可见于:A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血清病

C.风湿热

D.重度脱水

7.体温39℃以上,日温差2℃以上,波动度大,属于:D A.不规则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弛张热

8.驰张热体温一天内波动范围是:C

A.不超过1℃

B.发热无一定规律

C.差别达2℃以上

D.在3℃—5℃之间

9.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C

A.无菌坏死组织的吸收

B.结缔组织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C.感染性疾病

D.内分泌代谢障碍

10.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不包括:D

A.甲亢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大量失血

D大叶性肺炎

二、填空题

1.引起发热的病因临床上大致可分为_____和______两大类。

答案①感染性,②非感染性。

2.正常人的体温是由______和___________所控制。

答案①大脑皮层,②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3.正常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温度为________;直肠温度为________,腋下温度为___________。

答案①36.2~37.2℃,②36.5~37.7℃,③36.0~37.0℃。

4.一般来说,体温升高1℃,脉搏每分钟增加_____,呼吸每分钟增加_____。

答案①10~20次,②3~4次。

5.弛张热的体温在_____以上,一天之内的体温差别在______以上。

答案①39℃,②2℃

6.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地维持在________以上,持续______,昼夜波动范围不超过___。

答案①39~40℃,②数日或数周,③1℃。

7.白细胞致热原属______致热原。

答案①内源性。

病理生理缺氧、发热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缺氧一、选择题 A型题 1.影响动脉血氧分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血红蛋白的含量 B.组织供血 C.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D.肺呼吸功能 E.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活性 2.影响动脉血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A.细胞摄氧的能力 B.血红蛋白含量 C.动脉血CO2分压 D.动脉血氧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含量 3.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 A.氧离曲线左移 B.血温降低 C.血液H+浓度升高 D.血K+升高 E.红细胞内2,3-DPG 含量减少 4.检查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主要反映的是( )

A.吸入气氧分压 B.肺的通气功能 C.肺的换气功能 D.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E.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 5.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动脉血氧变化的最主要特征是( ) A.血氧容量降低 B.P50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6.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7.0kPa(53mmHg), 血氧容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其缺氧类型为( )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缺血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7.易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是( ) A.氰化物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硫化物中毒

D.砒霜中毒 E.甲醇中毒 8.红细胞内2,3-DPG 增多可引起( ) A.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 B.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C.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增加 D.红细胞向组织释放氧增多 E.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9.某患者血氧检查为:PaO213.0kPa(98 mmHg),血氧容量12 ml/dl,动脉血氧含量11.5 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 ml/dl,患下列哪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 A.哮喘 B.肺气肿 C.慢性贫血 D.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E.严重维生素缺乏 10.引起循环性缺氧的疾病有( ) A.肺气肿 B.贫血 C.动脉痉挛 D.一氧化碳中毒 E.维生素B1缺乏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复习课程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

第一节发热 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中等度热;高 热;超高热。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 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和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常见的功能性低热 有:、、、。 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8.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 10.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②;③。 11.临床上常见的热型 有:、、、 、、。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13.弛张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等。二、判断题 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3.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 ①弛张热型() ②稽留热型() 弛张热型() 稽留热型() 不规则热型() 波状热型()回归热型()驰张热型() 4.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5.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6.低热是指37.3—38℃。() 7.高热是指39.1—41℃。() 三、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2.稽留热(ontinued fever)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5.波状型(undulant fever)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完整版)病理学

一、某男,70岁,以“胸闷、气短一小时”为主诉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扩 冠、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略缓解,之后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家属认为死因不明,对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疑问。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 二、答案;1医院许保留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志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对家属有疑问,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做尸体解剖。尸检必须由医院和死者法定监护人双方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尸检应在死者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请当地法医参加。 二、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尸检见: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以左支为重,左心室壁厚1.5cm,有苍白色病灶。镜下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病灶周围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褐色颗粒样物。心肌间质中脂肪组织丰富,由心外膜伸入至心肌细胞间。脾小体中央动脉和肾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粉染,管腔狭窄。请问该心脏、脾脏和肾脏发生了哪些基本病变? 参考答案: 该患者心脏发生了心肌坏死(心室壁苍白色病灶,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心肌细胞肥大(左心室增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深)、萎缩(心肌细胞体积缩小)、病理性色素沉积(心肌细胞周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脂肪浸润(脂肪组织伸入心肌细胞间)。肾脏、脾脏发生玻璃样变(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等基本病理变化。 三、患者,男性,46岁。因腹痛、腹胀、发热并呕吐及便秘5天入院。入院时腹部明显膨隆,叩诊呈鼓音。右下腹可扪及14cm*19 cm包块,有明显压痛,腹部其他部位有轻压痛,肌稍紧张,肠鸣音微弱。诊断为阑尾脓肿合并肠麻痹。行保守治疗。3天后,腹痛加重并出现明显中毒症状而再次住院,即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有血性混浊液500ml,右下腹有8 cm*5 cm之脓肿,脓肿边缘有约20 cm的小肠段呈黑色。此坏死肠管之两端扭曲折叠粘连成团块,行手术切除。切除呈黑色18 cm小肠。剖开肠管肠内容物呈血性。 问题: 该病例诊断是? 引起此类坏疽的常见原因有哪些,机制是? 此类环疽最佳处理方式是?如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试解释病人为什么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坏死 四、患者男,37岁,以“规律性上腹痛2年,加重一周”为主诉入院。查体:上腹部剑突下偏左有压痛。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溃疡”。经给予甲氰咪胍等制酸剂和氢氧化铝凝胶等胃粘膜保护剂治疗,症状逐渐缓解,6周后复查胃镜见胃溃疡已愈合。请问:在胃溃疡愈合过程中都有哪些组织的再生?其中哪些组织的再生属完全再生?哪些是不完全再生? 参考答案:该患者的病理诊断为胃窦部消化性溃疡。溃疡为皮肤、粘膜较深的坏死性缺损。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5发热

第六章发热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尿 D.粪 E.肌肉 [答案] B 2.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答案] A 3.关于发热本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答案] D 4.下列哪种情况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急性肺炎

C.环境高温 D.妇女月经前期 E.先天性汗腺缺乏 [答案] B 5.下列哪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流行性感冒 E.中暑 [答案] E 6.下列哪种物质是发热激活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 [答案] E 7.下列哪种物质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血细胞凝集素 D.螺旋体 E.疟色素 [答案] A 8.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发热激活物? A.尿酸结晶

B.流感病毒 C.螺旋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白细胞致热原 [答案] E 9.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变态反应 B.病毒感染 C.细菌感染 D.恶性肿瘤 E.无菌性炎症 [答案] C 10.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 E.巨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IL-1 [答案] E 11.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促进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刺激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E.加速分解代谢使产热增加 [答案] B 12.不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是

发热习题

发热 【名词解释】 1.发热 2.过热 3.发热激活物 4.内生致热原 【填空】 1.发热的机制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基本环节。 2.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______而引起的______体温升高。 3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______。通常将体温上升超过______称为体温升高。 4病理性体温升高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5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______细胞产生和释放______,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6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______。一般认为,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______%。 7.体温上升1℃,心率每分钟增加______次,这主要是由于______对窦房结的刺激所致。 【单项选择题】 1.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原因是 A.药物反应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2.下述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月经前期 B.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中暑 E.流行性感冒 3.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 A.酷热时中暑 B.妇女月经前期 C.剧烈运动 D.中毒性休克 E.流行性出血热 4.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 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引起产热增加 C.激活单核细胞 D.激活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 E.激活中性粒细胞 5.下述哪一物质属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介素-1 B.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l E.抗原抗体复合物 6.临床上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副作用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内生性致热原污染 7..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的基本因素是 A.外源性致热原 B.内生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5-羟色胺 E.环磷酸腺苷 8. 关于发热本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产热超过散热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9. 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促进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刺激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E.加速分解代谢使产热增加

三基三严试题含答案发热完整版

三基三严试题含答案发 热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急性发热】 (注:在搜索中难见“急性发热”的相关题目,故如下题目均与“发热”相关,敬请注意!) 一、选择题 1.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2.下述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中署 E.流行性感冒 3.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中性粒细胞 B.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骨骼肌 D.皮肤血管 E.汗腺 4.下述哪种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是一种 A.小分子蛋白 B.大分子蛋白 C.磷脂 D.多糖 E.淋巴因子 6.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骨骼肌 C.产EP细胞 D.皮肤血管 E.汗腺 7.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细菌 B.类固醇 D.致炎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 8.下述哪项为中枢发热介质 A.内毒素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类固醇 9.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的基本因素是 A.外源性致热原 B.内源性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精氨酸加压素(AVP) E.环磷酸腺苷 10.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1.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2.体温下降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3.热型是根据下述哪项决定的A.体温的高低 B.体温的上升速度 C.体温的持续时间

发热习题

一、A型题 1.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答案]D [题解]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 2.发热是一种重要的 A.临床症候群 B.病理过程 C.独立疾病 D.综合征 E.体征 [答案]B [题解]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 3.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 A.脊髓 B.中脑 C.脑桥 D.延髓 E.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答案]E [题解]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而延髓、脊髓等部位也对体温信息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功能,被认为是体温调节的次级中枢所在。 4.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 A.0.1℃ B.0.2℃

D.0.8℃ E.1.0℃ [答案]C [题解]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5.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 A.酷热时中暑 B.妇女月经前期 C.剧烈运动 D.中毒性休克 E.流行性出血热 [答案]A [题解]酷热中暑时是因散热障碍引起的非调节体温升高(调定点不上移),是属过热。而妇女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引起的是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毒性休克或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属发热。 6.下列哪种情况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先天性汗腺缺陷 C.夏季高温中暑 D.妇女月经前期 E.流行性脑膜炎 [答案]E [题解]流行性脑膜炎是由发热激活物脑膜炎双球菌进入体内,通过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再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使中枢发热介质变化,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汗腺缺陷、夏季高热中暑、妇女月经前期则不会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 7.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 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引起产热增加 C.激活单核细胞 D.激活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 E.激活中性粒细胞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发热

发热 (一)名词解释(1~9) 1.发热(fever ) (二)选择题(1-25 ) 1. 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是: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 B .血管内皮细胞; C.血小板; D .肝细胞;E.以上都不对。 2. 下述体温升高何种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 .妇女妊娠期;C.剧烈运动后; D .先天性汗腺缺陷; E.流行性脑膜炎。 3. 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出汗; B .对流; C.血流; D .传导; E.辐射。 4.下述何为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介素1; B .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 .白细胞介素6; E.抗原抗体复活物。 5.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 .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 .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代谢分解,产热增加。 6.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 .恶性肿瘤;C.变态反应; D .细菌感染;E.病毒感染。 7.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 前下丘脑; B .延脑;C.桥脑; D .中脑;E.脊髓。 8.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 .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10. 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散热; B .散热>产热;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相对平衡; D .辐射热明显减少; E.对流热明显减少。 11. 退热期可导致: A.Na+ 潴留; B .Cl - 潴留;C.水潴留; D .脱水; E.出汗减少。 13.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D .水中毒;C.高渗性脱水; E.水肿; 16.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发热(习题)

第六章发热 一、选择题 1.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2.下述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中署 E.流行性感冒 3.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中性粒细胞 B.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骨骼肌 D.皮肤血管 E.汗腺 4.下述哪种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cAMP D.肿瘤坏死因子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5.EP是一种 A.小分子蛋白 B.大分子蛋白 C.磷脂 D.多糖 E.淋巴因子 6.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骨骼肌 C.产EP细胞 D.皮肤血管 E.汗腺 7.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细菌 B.类固醇 C.cAMP D.致炎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 8.下述哪项为中枢发热介质 A.内毒素 B.cAMP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类固醇 9.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的基本因素是 A.外源性致热原 B.内源性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精氨酸加压素(A VP) E.环磷酸腺苷 10.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1.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2.体温下降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3.热型是根据下述哪项决定的 A.体温的高低 B.体温的上升速度 C.体温的持续时间 D.体温的曲线形态 E.体温的波动幅度 14.发热时糖代谢变化为 A.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增强,血糖升高,乳酸增多 B.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减少,血糖升高,乳酸减少

三基三严试题 含答案 发热(特选内容)

【急性发热】 (注:在搜索中难见“急性发热”的相关题目,故如下题目均与“发热”相关,敬请注意!) 一、选择题 1.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2.下述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中署 E.流行性感冒 3.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中性粒细胞 B.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骨骼肌 D.皮肤血管 E.汗腺 4.下述哪种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cAMP D.肿瘤坏死因子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5.EP是一种 A.小分子蛋白 B.大分子蛋白 C.磷脂 D.多糖 E.淋巴因子 6.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骨骼肌 C.产EP细胞 D.皮肤血管 E.汗腺 7.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细菌 B.类固醇 C.cAMP D.致炎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 8.下述哪项为中枢发热介质 A.内毒素 B.cAMP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类固醇 9.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的基本因素是 A.外源性致热原 B.内源性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精氨酸加压素(AVP) E.环磷酸腺苷 10.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

加,体温恒定 11.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2.体温下降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3.热型是根据下述哪项决定的 A.体温的高低 B.体温的上升速度 C.体温的持续时间 ? D.体温的曲线形态 E.体温的波动幅度 14.发热时糖代谢变化为 A.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增强,血糖升高,乳酸增多 B.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减少,血糖升高,乳酸减少 C.糖原分解减少,糖异生减少,血糖降低,乳酸增多 D.糖原分解减少,糖异生增加,血糖降低,乳酸减少 E.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减少,血糖升高,乳酸增多 15.发热时蛋白代谢变化为 A.蛋白分解加强,出现血浆蛋白增多,尿氮排泄减少, B.蛋白分解加强,出现血浆蛋白减少,尿氮排泄减少 C.蛋白分解加强,出现血浆蛋白增多,尿氮排泄增加 D.蛋白分解减少,出现血浆蛋白减少,尿氮排泄减少 E.蛋白分解减少,出现血浆蛋白增强,尿氮排泄增加 16.急性发热或体温上升期 A.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B.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C.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D.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E.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上升 17.发热时 A.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增多,胃肠蠕动增强 B.交感神经抑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 C.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

病理学 发热重点

发热 1概述 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 point)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也称为调节性体温升高。 发热反应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包括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所引起的核心体温的升高、内分泌、免疫及急性期反应等。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又称为过热,此时调定点并未移动,但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使体温被动性升高,其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perthermia)。临床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全身性麻醉药(如氟烷、甲氧氟烷等)等导致的高热;散热障碍见于:环境高温、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 生理性体温升高是在某些生理条件下,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应激时,其体温也可超过正常值0.5℃,但其本质并非发热,而属于生理性反应。例如,剧烈运动时体温可升至38℃,甚至更高,这是由于产热过多所致。月经前期、妊娠期体温可轻度升高,与孕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病理过程。发热常常出现于疾病的早期,而首先被患者察觉,因而,发热是疾病的信号之一,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 2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致热原(pyrogen)是指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并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包括来自体外(外致热原)或某些体内产物(内生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是指通过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引起发热的物质。 2.1外致热原 2.1.1细菌及其毒素 (1)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进入体内引起发热,主要是内毒素的作用。内毒素(endotoxin, ET)为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由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个部分组成。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有明显的耐热性,160℃、2小时才能灭活,一般方法难以去除,ET的分子量很大(1000~2000kD),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外实验表明,微量的ET与白细胞共同培养,可使后者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家

发热(习题)

第六章发热 一、选择题 1、发热就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得主动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得主动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得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得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得主动性体温升高 2、下述哪种情况得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中署 E、流行性感冒擞试鐳龊礴晖箫。 3、内源性致热原得作用部位就是: A、中性粒细胞 B、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骨骼肌 D、皮肤血管 E、汗腺 4、下述哪种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cAMP D、肿瘤坏死因子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5、EP就是一种 A、小分子蛋白 B、大分子蛋白 C、磷脂 D、多糖 E、淋巴因子 6、外源性致热原得作用部位就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骨骼肌 C、产EP细胞 D、皮肤血管 E、汗腺 7、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细菌 B、类固醇 C、cAMP D、致炎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 8、下述哪项为中枢发热介质 A、内毒素 B、cAMP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类固醇 9、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得基本因素就是 A、外源性致热原 B、内源性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精氨酸加压素(A VP) E、环磷酸腺苷 10、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就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1、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就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2、体温下降期热代谢特点就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病理学练习发热。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6℃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2.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尿 D.粪 E.肌肉 3.下述哪一种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先天性无汗腺 E.流行性脑膜炎 4.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延脑 C.桥脑 D.中脑 E.脊髓 5.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发汗 B.对流 C.血流 D.传导 E.辐射 6.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病因是()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7.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性反应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8.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单核细胞等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9.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与下述哪种物质相一致() A.肿瘤坏死因子 B.组织胺 C.淋巴因子 D.IL-1 E.IL-2 10.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 A.外致热原 B.内生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5-羟色胺 E.环磷酸腺苷 11.下述哪一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的量最多()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粒细胞 D.肝脏星形细胞 E.淋巴细胞 12.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 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E.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 13.内毒素是() A.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B.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14.多数发热发病学的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15.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和散热平衡

发热习题

蒅一、A型题 膂1.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袀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膇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薅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薃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莇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羅[答案]D 蚅[题解]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虿2.发热是一种重要的 聿A.临床症候群 蚄B.病理过程 螅C.独立疾病 肀D.综合征 薇E.体征

袅[题解]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 蒁3.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 艿A.脊髓 蒆B.中脑 羄C.脑桥 袂D.延髓 蚇E.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芅[答案]E 肄[题解]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而延髓、脊髓等部位也对体温信息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功能,被认为是体温调节的次级中枢所在。 罿4.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 荿A.0.1℃ 肄B.0.2℃ 肄C.0.5℃ 莀D.0.8℃ 袇E.1.0℃

膄[题解]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螁5.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 薈A.酷热时中暑 袆B.妇女月经前期 芄C.剧烈运动 膂D.中毒性休克 肆E.流行性出血热 蚄[答案]A 莄[题解]酷热中暑时是因散热障碍引起的非调节体温升高(调定点不上移),是属过热。而妇女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引起的是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毒性休克或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属发热。 薂6.下列哪种情况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螈A.甲状腺功能亢进 蚇B.先天性汗腺缺陷 蒄C.夏季高温中暑 蝿D.妇女月经前期 蒀E.流行性脑膜炎

病理学 发热 (1)

1. 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2. 关于发热本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D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3. 下列哪种情况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急性肺炎 C.环境高温 D.妇女月经前期 E.先天性汗腺缺乏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B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4. 下列哪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流行性感冒 E.中暑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E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5. 下列哪种物质是发热激活物? A.IL-1 B.IFN C.TNF

D.MIP-1 E.抗原抗体复合物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E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6. 下列哪种物质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血细胞凝集素 D.螺旋体 E.疟色素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A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7.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发热激活物? A.尿酸结晶 B.流感病毒 C.螺旋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白细胞致热原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E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8. 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变态反应 B.病毒感染 C.细菌感染 D.恶性肿瘤 E.无菌性炎症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9. 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 E.巨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IL-1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E

病生发烧习题问题详解

[A型题] 1.有关发热的概念中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是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所致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2.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多少称为发热: A.0.2℃ B.0.5℃ C.1.0℃ D.1.5℃ E.2.0℃ 3.下列哪项不属于过热: A.先天性汗腺缺陷 B.脱水热 C.中暑 D.严重创伤 E.甲亢 4.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尿 D.粪 E.肌肉 5.关于发热概念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是体温调定点上移的结果 B.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 C.与致热源的作用有关 D.机体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E.属病理性体温升高 6.过热见于: A.妇女月经前期 B.妊娠期 C.热射病 D.剧烈运动 E.癫痫发作 7.发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出汗 B.对流 C.血流 D.传导 E.辐射 8.下列微生物或其产物中哪项不是发热激活物: A.葡萄球菌之肠毒素 B.溶血性链球菌之红疹毒素 C.麻疹病毒 D.酵母 E.生理盐水 9.指出下列哪项为发热激活物: A.5-α本胆烷醇酮 B.5-β-H型本胆烷醇酮 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糖皮质激素 E.白细胞致热原 10.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A.无菌性炎症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11.注射青霉素引起发热的直接原因是: A.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 B.局部组织损伤 C.消毒不严 D.剂量过大

E.激活淋巴细胞 12.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合成 B.增强磷酸二脂酶活性 C.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D.抑制磷酸二脂酶活性 E.是肾上腺素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13.毒素是: A.革兰氏阳性杆菌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C.革兰阳性杆菌产生的源性致热原 D.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源性致热热原 E.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小分子蛋白质 14.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主要是: A.激活局部的血管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促进源性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分解代,产热增加 15.寒颤是由于: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B.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竖毛肌周期性收缩 E.竖毛肌不随意收缩 16.下列哪项是产白细胞致热原细胞: A.T淋巴细胞 B.浆细胞 C.肥大细胞 D.单核细胞 E.胰岛R细胞 17.下列哪项不是白细胞致热原的性质: A.是一种蛋白质 B.胃蛋白酶可破坏其致热性 C.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 D.具有耐热性,加热70℃20分钟仍有致热活性 E.具有交叉致热性 18.下列哪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生致热原的量最多: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肝脏星形细胞 E.淋巴细胞 19.下述哪一项不属于生致热原:

发热习题

、A型题 1. 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体温超过正常值0.5 °C B. 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D.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答案]D [题解]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 C),称为发热。 2. 发热是一种重要的 A. 临床症候群 B. 病理过程 C. 独立疾病 D. 综合征 E. 体征 [答案]B [题解]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 3. 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 A. 脊髓 B. 中脑 C. 脑桥 D. 延髓 E.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答案]E [题解]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而延髓、脊髓等部位也对体温信息有一 定程度的整合功能,被认为是体温调节的次级中枢所在。 4. 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 A. 0.1 C

C. 0.5 °C D. 0.8 C E. 1.0 C [答案]C [题解]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Co 5. 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 A. 酷热时中暑 B. 妇女月经前期 C. 剧烈运动 D. 中毒性休克 E. 流行性岀血热 [答案]A [题解]酷热中暑时是因散热障碍引起的非调节体温升高(调定点不上移),是属过热。而妇女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引起的是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毒性休克或流行性岀血热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属发热。 6. 下列哪种情况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A. 甲状腺功能亢进 B. 先天性汗腺缺陷 C. 夏季高温中暑 D. 妇女月经前期 E. 流行性脑膜炎 [答案]E [题解]流行性脑膜炎是由发热激活物脑膜炎双球菌进入体内,通过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再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使中枢发热介质变化,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汗腺缺陷、夏季高热中暑、妇女月经前期则不会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 7. 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 A.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 引起产热增加 C. 激活单核细胞

【三基三严试题含答案】发热

【急性发热】 (注:在搜索中难见“急性发热”的相关题目,故如下题目均与“发热” 相关,敬请注意!) 、选择题 1. 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 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 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 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 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2. 下述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 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中署 E.流行性感冒 3. 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 中性粒细胞 B.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骨骼肌 D.皮肤血管 E.汗腺 4. 下述哪种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 A. 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cAMP D.肿瘤坏死因子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5. EP是一种 A. 小分子蛋白 B.大分子蛋白 C.磷脂 D.多糖 E.淋巴因子 6. 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骨骼肌 C.产EP细胞 D.皮肤血管 E.汗腺 7. 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 细菌 B.类固醇 C.cAMP D.致炎物 E.抗原一抗体复合物 8. 下述哪项为中枢发热介质 A. 内毒素 B.cAMP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类固醇 9. 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的基本因素是 A. 外源性致热原 B.内源性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精氨酸加压素(AVP) E.环磷酸腺苷 10. 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是 A. 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T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T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