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

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

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
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

《“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有机会与大家交流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变”来“变”去的盐》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荣幸。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变”来“变”去的盐》这一课是《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物质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

本课由“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制作一个蜡星星”3个活动组成,从感知物质的可逆变化到建立、明晰概念,最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课程的安排上,我仍然把它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科技史“青铜器的生产”和活动3的教学。今天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在知识结构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研究过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已经有了一些感知。

本册教材能力培养重点是在学生原有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能力。基于以上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和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2.科学探究:设计探究实验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体验过程,建立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通过将盐“变”来“变”去的实验现象引申建立起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五、教学难点:判断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六、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性质,我遵循开放性、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以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七、教学准备:

(分组)纯净水、已消毒的筷子、一小包食盐、烧杯、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

火柴、试管夹、 (酒精灯与三脚架一定要配套,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小

学生来说,太大的酒精灯卡在三脚架下拿不出来,存在安全隐患;太小

的酒精灯火焰的高度就不够高)(讲讲盐的饱和度)

(演示)拉力器(弹簧)、香蕉、苹果、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流程。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可逆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合作探究 、感性认识;概念生成、提升认识;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而这样恰当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主体部分的学习。

教学开始了,我拿出一根拉力器上取下的弹簧,让孩子们回忆弹簧能够产生弹力,然后我介绍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了“拉力器”用来锻炼臂力。我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展示他的臂力,在他拉开弹簧后,我问其他的同学:“这根弹簧还是原来的样子吗?它怎样了?”当他松开手臂,弹簧回复原形后接着提问“现在呢?”刻意强调孩子们口中说出的“变”字,引出并板书课题“变来变去”。 “其实,弹簧变来变去还只是在外形上变变,有些物质本事更大,还可以把自己变“没”了!”怎么回事呢?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

(二)合作探究 感性认识

《科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强调体验,本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开展两个探究活动,从中体验盐变来变去的变化过程。

探究活动1:把盐溶解

这个环节,我首先会说:“孩子们,请打开你们桌上的小纸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盐的特点。”当学生观察时,要特别强调不要轻易尝试不知名的物体,进行安全教育。

然后我让孩子们试着利用桌上简简单单的材料(烧杯、水、消毒的筷子),做个变化的实验,“要把盐变没了,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开始做起了把盐溶解于水的实验。实验中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盐不见了”“盐变成盐水了”“盐溶解与水里了”)。当发现个别盐没完全溶解的组,及时引导:你们组的盐怎么还看得见?那你有什么办法尽快的让盐变得看不到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如何加快溶解速度”的方法。

实验后及时总结:“你刚才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及时板书:

加水溶解

(板书:盐 盐水)

探究活动2: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Ppt 出示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根据材料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分析变化过程感受可逆变化”)

“各位同学真不错,竟然能够像魔术师一样,把盐变没了。魔术师们,你们能把盐变回来吗?”在问题的指引下,进入本课的重要环节。孩子们猜想后,开始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想。讨论结束后,我让各组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们了解盐水中的水分蒸发后,可以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水尽快的跑掉?”比较沸腾和蒸发的效率。

在学生选择了沸腾的方法后,出示实验材料:“这些材料可能对你们有帮助。”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一、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二、仪器使用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引导、梳理,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如介绍蒸发皿(ppt 蒸发皿)的作用,完善实验方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ppt 出示注意事项:1、不要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2、正确使用酒精灯,水快干时,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在这个环节中特别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和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操作。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安全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上,也为能够安全的、规范的进行实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时学生早已跃跃欲试,坐不住了。实验开始时我会再次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分工合作,认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Ppt 出示实验表格)。

在学生实验时,走到学生当中去,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引导改进实验细节。

实验后,请学生汇报交流各自的发现,求证盐变回来了。

这样的教学思路,学生亲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特别是,学生在实验开始前与他人合作中讨论、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

“各位魔术师把盐变没了,又变回来了,能够再变没吗?”这样的提问,再次让学生对盐变来变去的过程与方法有一个完整的、深刻的印象,老师及时补全课题。(ppt 板书设计)

(三)建立概念 提升认识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学生感知了可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到概念理论层次, “像盐和弹簧的变化过程,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现象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接着评价孩子们刚才的表现,“呵呵,你刚才汇报时表现很不错,老师奖励你们吃香蕉和苹果,每个小组请一个同学剥香蕉皮,一个同学把苹果平均切成四块,“盐能变来变去,那你们能把香蕉和苹果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学生经过思考辩驳,认为不可以, “像这样变过去却不能变回来的变化过程,就叫做不可逆变化过程。”

因为可逆和不可逆就是在对比中建立起来的概念,离开了其中的一个空谈另一个是不完整的,所以提供这样的案例,让学生试着进行判断——这个变化过程可逆吗?来掌握可逆变化过程和不可逆变化过程两个概念。

(四)联系生活 拓展运用

科学课堂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生活”的理念,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 在学生了解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举例生活中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的变化事例,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接着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并能加以应用,我用了判断题的方式来考考学生的运用能力,进一步分清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概念。其中“种子发芽”的例子引起了争议,反复争论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变化过程是否可逆”的要点,区分了这两个概念。在学生的恍然大悟中,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在练习题中反映生活,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我们的科学课堂生活的本色,让科学课堂向生活延伸。

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础上,拓展部分以“煮海为盐”的资料展示了人类灵活运用可逆变化过程的事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达到我

们开设科学课程的目的。

九、板书设计:板书利用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随教学进程将盐变盐水、从盐水中提取盐的过程和方法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来,简化复杂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最新八年级物理《透镜》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透镜》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透镜》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奠定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因此,本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道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体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师生双边教

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光的折射规律,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学生对于透镜应该有感性认识,但缺乏科学认知。如:透镜都能当成放大镜用。要纠正学生在经验感知中所形成的错觉,在教学中就必需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另一方面,大多数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而实验教学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透镜、电熨斗,圆规,直尺; 学生:透镜 五、教学过程设计

把盐藏起来

把盐藏起来 市二小姚久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经历对盐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过程,经历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实验所需要条件的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于探究事物的欲望,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合作交流,了解科学和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通过实验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理解实验过程中要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 【器材准备】 教师演示用:粗盐、玻璃棒、烧杯、冷水、热水、实验报告单、勺子等。 小组实验用:粗盐、玻璃棒、烧杯、冷水、热水、实验报告单、勺子等。 【教学活动过程】 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猜谜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们来猜个谜语

家住大海,走上岸来,太阳一晒,身体变白。 来自水中,却怕水冲,回到水里,无影无踪。 恭喜您!答对了!这个谜语卡就奖励给您。 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人不可一日无盐。如果长期不吃盐,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老师这儿有一段和盐有关的故事片,想看吗?2、学生看影片,师随机介绍故事背景。(这是1933年的冬天,敌人把红军封锁在山上,红军缺少食盐。小红军潘东子和爷爷去给被困在山上的红军送盐......敌人在通往山上的路口设了关卡,盘查得非常严......哎呀,走在潘冬子前边的这个人,竹竿里的盐被敌人发现了......) 敌人搜查得这么严,小红军该把盐藏在哪儿才能安全带上山呢? 今天我们都来当一下小红军,帮潘冬子把盐藏起来,安全通过关卡,要想通过敌人的关卡,我们先要闯过三道关。 出示课件:科学大闯关 让我们走进第一关:智力猜猜猜 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 开动小脑筋,猜一猜。 1、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可能的猜测: 生1:小红军把盐藏在帽子里带上山。 生2:小红军可能是把盐装在口袋里,快到封锁线时,顺着旁边把盐扔过去。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稿

《生活中的标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早上好,我叫***,来自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八年级上册中的主题《生活中的标志》。依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教学的基本原理,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法、结束语这五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从街头的交通信号灯,到市场里琳琅满目的商标;大到联合国,小到一个学校、银行、企业、社团,都有自己的标志。我们看到,标志与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认识这些标志,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如避免发生危险,指示、指路等等。 《生活中的标志》这一主题,主要让学生超越文本,认识生活中多种不同的标志,同时了解这些标志的意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本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情感的满足。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并进行分类,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方便自己的生活。 2.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小组收集有关标志的历史传说、故事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工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创造性地设计出五种标志,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讨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完成任务,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因为标志的强烈实用性,因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认识标志,了解标志的意义及作用。 难点:1.会把标志进行分类处理。 2.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事物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创造性地设计五种标志。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食盐才是盐的一种,盐的广泛用途与工农业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的,教学中应渗透关于盐的知识。 盐的学习在酸和碱之后,相比较于酸和碱,盐对学生来说,是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但是学生所熟悉的盐食盐,并不是我们化学中所说的盐,所以在酸和碱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一些有关于盐的知识。 在这节课的开始首先再次强调了盐的定义,虽然什么是盐在初中阶段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为了让学生能从感性上分辨酸、碱、盐,还是为学生简单介绍了盐的定义。接下来的教学就是为学生介绍需要掌握的四种盐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和碳酸钙,教学过程中利用幻灯片上丰富的图片,为学生介绍了这四种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从而也让学生们更加明确了化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 一)、在课程的中间阶段,主要是为学生介绍这几种盐的化学性质: 1、盐与金属的反应,在学习金属的时候已经介绍过,在这里需要对有关金属的知识进行复习,并让学生了解到金属中所说的化合物指的就是盐。 2、盐与碱的反应只需要掌握一个,就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反应中生成的白色沉淀碳酸钙往往是推断题的突破口,所以白色沉淀是碳酸钙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 3、盐与酸的反应在学习制取二氧化碳时已经接触过,就是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掌握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课上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这不仅

巩固了有关化合价的知识,也是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了进一步的思路。 4、经过实验的观察发现含有碳酸根的盐与酸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有气体产生就会有明显的现象冒气泡,所以由此总结出了检验碳酸根的方法酸,如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就说明这个物质中含有碳酸根。 二)、课程的最后阶段为学生介绍了生活中的小常识,让学生了解到了胃酸是盐酸,当胃酸过多时需要用碳酸氢钠来治疗。 这节课在为学生讲解盐的新知识的同时,也复习了盐与金属的反应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旧的知识。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入手,了解盐在生活中的用途,最后有回到生活,了解了碳酸氢钠能够治疗胃酸过多。这一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又可以应用于生活。但是关于碳酸根的检验问题,在本节课中强调的不够明确。碳酸根的检验往往是中考中实验探究题的主要出题点,但由于时间有限,在本节课上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讲解透彻,所以还需要在今后做练习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主要设计思路为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完成对碳酸根离子鉴定和复分解反应及条件的学习。 通过游戏来引入几种常见的盐类物质并同时学习了它们的性质及用途。本人重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物质来完成教学任务,如利用钙片来检验碳酸根离子,利用白醋、柠檬来代替稀HCl。同时通过动画展示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复分解反应及条件的学习。在上课过程中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

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小学美术——《设计生活标志》说课稿

《设计生活标志》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设计生活标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美版第八册第4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即尝试从形状与用选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甩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对生活标志的认识与欣赏,掌握标志的用途、特点和基本的设计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校园设计实用、美观的标志,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及美化生活的能力。新课标对此学段课型的要求是: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由此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造型、设计、制作能力,但设计易于识别、简洁、美观的标志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上利用教学课件把各种标志图形直观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标志有比较清晰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降低知识的难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别生活中的标志,了解有关标志的文化,初步学习标志的构思、设计要领。 【过程与方法:】 用画或剪贴造型的方法设计班级标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标志的识别、欣赏、研究、启发学生设计、创作生活中、校园中需要的标志,培养学生物以致用的时实践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提高形象表达力及创作欲望。 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应该服务于生活。另外,有些学生喜欢根据自己想法设计生活标志,但又不知该怎么去表现,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因此我将本课学习重、难点确定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别标志,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标志的创作设计方法。 【难点:】 设计的标志易识别,简洁、美观。 五、说教法

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一课时)》说课稿人教版

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 说课稿 东夏中学季叶想 使用的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 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进而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还可以将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将起到小结的作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整体说课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整体说课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4.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6.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7.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透镜及其应用》实质上是前一章《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主要学习透镜的初步知识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它单列一章。本章中的重点考点是:1.透镜对光的作用;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4.透镜的应用。中考中关于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一般不单独出题,经常渗透在其他问题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常以作图题形式出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中考卷中频频出现。生活中的透镜常以填空、选择题出现。

1.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及平时生活中已接触过透镜,并且通过上一章”光现象“的学习,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为透镜的学习做好了思想和心理准备。本章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用处也比较大,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但初中生对其理解不是太容易,尤其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因其成像原理比较抽象,也难看到内部结构,教师可采用渐进的模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基础,并通过实验应用和作图讲解使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有了初步了解。 1.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探究实验时可以提出问题开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探究实验之后,再以“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 2.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课本上提供的简单模型和分析手段,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透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要注意结合实际去认识,学以致用。

2014三年级科学下册 把盐藏起来教案 大象版

把盐藏起来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老师这还有更难的呢!敢接受挑战吗?(敢)好,让我们走进第一关,智力猜猜猜,(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板书课题) (用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情节造成的悬念,引起学生大胆的猜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学生选择,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 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想)那么,要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生交流) 请各组组长来材料超市选择你们需要的材料。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交流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我就是科学家的感觉,科学活动才是愉悦的) 2、实验揭秘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 对,盐真的能化在水中,那么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同学们,你们太棒了,老师宣布,第一关成功!让我们走进第二关:比比谁最快! 3、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中,但当时处境一定非常危急,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想法非常好,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请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初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生活中常见的盐》

初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生活中常见的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今天,小熊还邀请小朋友们到他们家做客,小熊家住在哪里呢?(住在山洞里,生说师板书课题)让我们一块去他们家看一看吧!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

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 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

把盐藏起来

【教学内容】 本课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第一课时,课本38~40页的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 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本课教学活动较多,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 本课教学中在第一次研究时,重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突出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计方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由“扶”到“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盐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过程,经历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实验所需要条件的猜想能力。 2、知道盐能在水中溶解。 3、培养敢于和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的重、难点】 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器材准备】 教师演示用:粗盐、筷子、烧杯、自来水(装水的桶)、热水、实验报告单、抹布等。 小组实验用:粗盐、筷子、烧杯、自来水、热水、实验报告单、抹布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 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

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引导学生对快速溶解的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故事设定的情景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1、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弄碎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 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大小。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与交流。 1、汇报 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 搅拌、弄碎、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 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 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标志设计说课稿-定稿

《标志设计》课程 标志设计 授课人:刘晔虹系(部):建筑艺术系 授课班级:10包装技术设计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课程是《标志设计》,我将从六个方面阐述本课程的教学: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一)、授课对象:2010级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全体学生。 (二)、学时分配:每周14课时,开设5周,共70课时。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一)课程性质:《标志设计》是“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一门专业应用课程。 (二)课程地位:《标志设计》是一门“承前启后”的专业课程,所谓“承前启后”,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从时间安排理解,经过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部分专业课程学习,同学们对所学专业已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并在理论和技能上有了一定的储备,因此对应用型课程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愿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2、从课程内容理解,《标志设计》是对一年级所学课程以及二年级所开课程的应用,更是后续核心专业课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基础。本课程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案设计》课程为基础,以《图形创意》、《字体设计》课程为依托,同时以《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软件课程为技能,引导学生学会把之前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进入应用型课程的学习。并给后续的《VI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置作用:如今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信息量巨大,要求信息的传播快速、准确并能够引人注意。标志是信息传达的载体,在文明历史的发展中,由于其基本的沟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的传达更直观,印象更为深刻。标志可以打破文字的限制,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本课程的开设正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这一社会的要求,引领学生学会运用专业知识,从创意、草图、正稿,来完成标志设计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职业能力。

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课后练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 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进而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还可以将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将起到小结的作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并知道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常见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用于蒸馒头;碳酸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习方法和技巧: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活动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已有知识设置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按五个程序来说课:一说教学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策略、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评价,主要说每个程序设计的要点。首先,我说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二)分析学生 1.学生是南宁市区的学生,南宁二十六中,学校注重新课程改革,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大多在14~15岁之间,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渴望深入了解,对探究事物的规律比较有兴趣,通过教师必要的引导能使学生通过探究得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比较熟悉放大镜和照相机的应用,但是对于凸透镜成像的完整规律还没有建立,因此必须通过必要的主动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来获取相应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小科学家记录本 教学课题:把盐藏起来 学习目标: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加热、搅拌、研碎等方法可以使盐溶解得更快。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盐溶解的方法。经历问题——假设——实验——汇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把盐藏起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象版《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总体的二级目标是“对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和假设”的具体探究能力训练。 盐是同学们最常见的物质,但是他们对盐的一些特性不是十分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盐会有进一步的人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比实验过程,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是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方法: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实验验证、总结评价、知识运用。

教具准备:盐、冷水、热水、筷子、烧杯、小科学家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视频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5e1473061.html,/programs/view/PhUvm8YOM_Y/)师: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运到山上的?学生提出猜想。 二、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合作闯过。 第一关:探讨小红军怎样藏盐?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交流自己的猜想,选出最佳猜想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出“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并板书溶解的概念: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第二关: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设计方案,集体交流】 用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到材料超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实验材料。 在实验揭秘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适时板书)搅拌、加热、碾碎。还有几种方法合用。 第三关:联系实际学科学

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作者:————————————————————————————————日期:

《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盐和上单元的酸和碱在内容上是同一个体系,所以本课时的学习与酸碱的学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上一单元中已经提出了盐的概念,学生对生活中食盐也较为熟悉,把盐等同于食盐是较常见的误解。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区别,教材接着指出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活动探究,使学生掌握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还增加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肖像及其杰出贡献的介绍,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能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知道的基本知识: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学生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3.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六、教学方法设计 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避免直接给出结论,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能力素质提高的目的。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采用教师演示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章、节内容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理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加深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难点:(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练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

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习为载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等环节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具体操作是:(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 图示幻灯机和投影仪构造,通过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把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弄清楚。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属于了解的内容,知道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 (三)、难点突破 依据显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投影仪、照相机成像特点(四)、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学生交流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五)、教师小结 1、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知识学习、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 2、教师启发:这节课上关于生活中的透镜,到底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是否成立,我们已经从上节课的实验中得到结果了,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说课稿

《把盐藏起来》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把盐藏起来》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于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把盐藏起来》。三年级下册科学的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而这个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的单元,这一节课又是这一单元的基础,它为以后学习《水落‘盐’出》和《沉与浮》等起到领航的作用。 本课的知识点是: 1、理解什么是溶解? 2、讨论并验证加快盐的溶解速度的条件; 3、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粗盐、冷水、热水、筷子、烧杯、研钵、实验记录单。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的影响下,学生对盐的溶解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关于盐的溶解的知识还不太系统、不太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本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与假设,感受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加热、搅拌、研碎等方法可以使盐溶解得更快。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盐溶解的方法经历“问题——假设——实验——汇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过程,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五、教法学法 科学课是以探究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设问探究法的教学方法;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则主要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我设计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自选材料法的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的结合下,达到理解科学与探究科学内涵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通过智力猜猜猜,让学生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运到山上的。用故事导入新课,通过故事的情节造成悬念,引起学生大胆的猜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板书课题(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评析:教师生动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情节造成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大胆的猜想,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闯关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把自主权还给学,让学生自主的交流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使学生有一种我就是科学家的感觉,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愉悦的,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闯三关的教学方法。 第一关:探讨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 (1)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交流自己的猜想,选出最佳猜想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2)用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到材料超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实验材料。 (3)在实验揭秘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出“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并板书溶解的概念: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