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使用导学案的四大危害

使用导学案的四大危害

使用导学案的危害

○聂忠凯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3期刊载陆安老师《阉割课堂:“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必然后果》一文,读后感同身受。现将笔者使用导学案半年多的体会阐述如下:危害一:导致教学模式僵化。

导学案的使用是配合“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主观目的是追求学习上的高效,但是实际上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之间差距很大。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学模式化,不符合“教无定法”。有了模式,很容易僵化。先独学,再对学、群学,接下来展示,最后检测,这样一系列的流程,使课堂陷入僵化的泥潭,使无趣充斥课堂。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发挥出来,教师的日常教学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太多。导学案只是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而这种教学形式过于夸大其功能,无论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内容都往这种形式里按,则会变成内容为形式服务,本末倒置,甚至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做法。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使用导学案。

危害二:导致内容一刀切,使用不便。

导学案的编写由多人合作完成,具体到历史课是每人一课。从表面上看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减少了,但是使用别人设计的导学案,难免“水土不服”。原本对于备课就存在糊弄的问题,现在只让他们备一部分的课,岂不正好撂挑子?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导学案也扼杀了老师的个性,使得一些“天才型”的教师受制于导学案的框框,个人特色无法发挥。因为教学这件事,每个人对内容的理解不同,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同,编写出的导学案千差万别。例如,笔者编写的导学案,同事感觉太难,不适合学生现状,同事编写的笔者感觉太简单。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千篇一律的在全年级使用一种导学案,使教学内容一刀切,对老师伤害不小。教学应有教师个人的创造性、差异性。

危害三:导致加重学生学习的无趣化。

导学案“诲人不倦”,学生在课本上找答案,学到的东西是彼此缺乏联系的。这种学习使历史学科的碎片化更加严重。导学案不易保存,让学生学习过程中损失不小。一张张下发,个别学生学一课丢一课,往往是昨天下发的,今天上课就找不到了。舍弃配发的地图册和练习册,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模式。

(作者地址:陕西省户县第八中学,710308)13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