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周易的阴阳思想

周易的阴阳思想

周易的阴阳思想
周易的阴阳思想

周易的阴阳思想

经济与管理学院 104140282 施云飞

内容摘要:

阴阳是《周易》的核心思想,阴阳二气的特性形成了天地

阴阳是《周易》的基本理念,但究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

《易经》的阴阳观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用《矛盾论》的观点看《周易》阴阳观的实质

中医与《周易》中的阴阳观念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然后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中都有提到阴阳。阴阳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历法、中医、建筑,占卜等。

阴阳理论是《周易》的基础,复杂艰深的《周易》思想,其实就奠定在阴阳两个小小的符号基础之上。《庄子·杂篇·天下》里说:“《易》以道阴阳”,意思就是说《周易》是讲述“阴”和“阳”的道理的书。《周易》书中的六十四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阴阳”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阴阳”二字在《周易》经文里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它的全部文字都是紧紧围绕着阴阳变化这一主题展开的。从逻辑上来讲,先有阴阳思想,然后有八卦和六十四卦,最后才有《周易》卦辞、爻辞;八卦和六十四卦是由阴阳思想创造出来的模型,《周易》卦辞、爻辞等文字都是对“六十四卦模型”进行说明的。

“动静”、“刚柔”、“起伏”、“进退”、“明暗”、以及“雌雄”、“男女”这些相对概念,都是对阴阳所做的简单阐释,但却不是“阴”和“阳”的本初含义。东汉的文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第一次对阴阳有比较明确的解释:“阴”是暗的意思,“阳”是高或明的意思。但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给出的解释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因为“阴”和“阳”这两个字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广泛使用了,比如《诗经》和《尚书》里都很多次出现这两个字。

中国古代先哲们在最初的文化创造中,非常注重直观,他们往往用最简单的概念直接把握住本质世界。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国文字,还是中国哲学,都体现得非常充分。所以,归根结底,“阴”和“阳”是最基本的关于物质的简单概念。正如《庄子·杂篇·则阳》中所说的:天和地,在有形的“物”中是最大的概念;阴和阳,在没有形体的“气”中是最大的概念,“道”则总括一切。古人认为:“天”是气中“轻清”的那部分——即“阳”——上升漂浮而成的,“地”是气中“重浊”的那部分——即“阴”下降凝聚而成的。

所以,“阴”和“阳”的准确含义是组成世界的两种基本物质,即“阴气”和“阳气”。相对而言,“阴气”比较现实,所以容易下降,而“阳气”比较清扬,就是轻飘飘的容易上浮。“天”是“阳气”凝聚成的,而“地”是“阴气”凝聚而成的。在这里“天”和“阳”是一类,“地”和“阴”是一类;在总体上,物质世界被分为“阳”和“阴”两部分。

阴阳二气的这种特性形成了天地。阴阳二气,即阴气和阳气,其中阳气有运动、发散、上升、轻清和温热的特性,阴气则有静止、凝结、下降、寒凉、沉浊等特性,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特性形成了天地。天是阳气的聚积,由于阳气扩散、轻清,不停地运动,因而没有形体。地是浊阴的堆积、凝结,沉重而混浊,因而积累的阴气形成了具有形体的大地。

阴阳的现代定义:

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阳外延的合并。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无不

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易传》的阴阳观

1、“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是表现在它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命题,把“阴阳”概念与“道”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使原始阴阳说发展为一种“道”论,更使诸子百家常用的特别是作为道家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概念改造和发展为以“阴阳”为其独特内涵的辩证矛盾概念。

2、“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易传.系辞上》一开头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作者赋予了自然秩序以社会伦理和政治意义,把经验直观中天在上、地在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说成是自然界的尊卑贵贱关系,并宣称这种自然秩序是定位不移的。这是论证社会上夫妇、父子、君臣的尊卑贵贱的伦理和政治秩序是合乎“天地之道”的,是不可改变的。《易传·文言》:“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用《矛盾论》观点看《周易》阴阳观的实质

《周易》的“易”,上半部是个日字,下半部是个变形的月字,合在一起成为“易”字,以示“易”的含意,就是专门研究有关日和月,即阴和阳的问题。现在把易当作容易的“易”,就是说,按阴阳运行规律办事,一切就都容易做到;再如交易的“易”,这实际正是指阴阳矛盾由对立走向统一的一个表现。说明这“易”字的含意,正是由这阴阳的关系引申而来。所谓《周易》,既是指周人祖先进一步研“易”的成果,也是指周人祖先用于指导后人怎样研“易”和用“易”的—部专著,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后人从中总结出五个方面,这就是:(1)阴阳对立观,(2)阴阳互根观;(3)阴阳消长观;(4)阴阳转化观; (5)扶阳抑阴观。

中医与《周易》中的阴阳观念:

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动力,是大千世界纷繁灿烂而又井然秩序的幕后指挥。对于人体而言,人体的奥秘在于阴阳。

中医学上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说,人是一个有形的整体,所有一切组织结构,即使有机联系,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以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以脏腑划分,则五脏(心、肝、脾、肺、肾)为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阳。若在具体到每个内脏,还有阴阳之分,如心脏可分为心阳、心阴,肝脏可分为肝阴、肝阳,肾

脏可分为肾阴、肾阳等。

中医还按照人身整体的阴阳类型,把人分为太阴型、少阴型、太阳型、少阳型、阴阳平和型五类,这五类人精态不一样,筋骨气血也各有不同。

《周易》里面用“六”和“九”两个数字代表阴阳二气的互相转化的极点,“七”和“八”两个数字则代表了阴阳二气的正常运转状态。就人体而言,女子内阳而外阴,男子內阴而外阳,阳气在内的女子可以用数字“七”来表示,阴气在内的男子可以用数字“八”来表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女子和男子的生长规律就完全是按照“七”和“八”两个数字来的:

女子七岁,肾气开始旺盛,所以乳牙脱落,开始换牙,毛发生长。

女子二七一十四岁,肾气达到全盛,冲开血脉,所以开始有月事,可以怀孕了。

女子三七二十一岁,肾气平稳,所以真牙长成,骨骼发育完全,个子长到最高。

女子四七二十八岁,筋骨强壮,头发长得最好,身体最为健壮。

女子五七三十五岁,气血开始衰弱,面容开始枯黄,头发开始稀少。

女子六七四十二岁,面容全部枯黄,头发开始变白。

女子七七四十九岁,肾气衰竭,形容毁坏,月事断绝,也就不会怀孕了。

男子八岁,肾气开始充实,所以乳牙脱落,开始换牙,毛发生长。

男子二八一十六岁,肾气旺盛,精力充实,开始遗精,可以使女人受孕。

男子三八二十四岁,肾气平稳均衡,筋骨强壮,真牙长成,骨骼发育完全,个子长到最高。

男子四八三十二岁,筋骨壮盛,肌肉饱满、壮硕。

男子五八四十岁,肾气开始衰弱,所以头发开始稀少,牙齿也要出毛病。

男子六八四十八岁,肾气衰弱,面容枯黄,头发斑白。

男子七八五十六岁,肾气和肝气都很弱,所以形容枯槁,体力极弱,精液也很少。

男子八八六十四岁,肾气枯竭,头发和牙齿全部掉光。

男子八八六十四岁之后,女子七七四十九岁之后,精气衰竭,一般就不会再生育了。

由此看来人体也是清清楚楚地按照阴阳二气的规律来运行的。

参考文献:《周易趣谈·跳出周易看周易》周朋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自《周易》一书诞生后的几千年间,历代学者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与诠释,而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即“易学”。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同样受到极深的影响,故有“医易相通”之说。 《周易》卦象在藏象学中的应用 自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易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大发展时期,这成为易学从庙堂走入民间,在全社会普及的一个契机。在医学领域内,宋代援儒入医的潮流导致大量儒医的出现,使得医生行业内平均的素质与学养大为提高,易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构建医学理论的思想重要工具之一,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与以往易学对医学只有间接影响不同,明代之后的医家更倾向于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引文与卦象来说明其学术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坎》、《离》的卦象来比喻肾藏与心藏。 以卦象喻五藏最初源自其五行属性归类,《难经集注·荣卫三焦第四》曰:“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乾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 而后,《坎》卦与肾藏的关系引起了医家们的注意。自刘完素首倡新“命门”学说以来,命门、相火与肾藏的关系就成了医家门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肾中藏先天真阴、真阳的结构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为说明这一理论,《坎》卦的卦象作为最佳的理论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坎》为水,喻肾藏,其卦象为二阳夹一阴及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中藏命门真阳。《医贯·医巫闾子医贯序》曰:“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还藏于水也。其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于此相对,《离》卦卦象也被用来暗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曰“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即指“真水实生于心”。 “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但此说只是以心肾之间静态感应,来解释《内经》中“心主耳”的说法,而并无明确的动态升降交流。首先明确提出肾升心降理论的,可见于五代时期的道家内丹学经典《钟吕传道集》中“肾气”与“心液”的理论,而在医学界内,则首见朱丹溪“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说。易学认为阳气向上运动,阴气向下运动,以乾坤二卦代表阴阳,若初始状态即是阳上阴下的话,阳气越升越高,阴气越降越低,两者分离,是为《否》卦,是不好的趋势,将会招来灾祸;反之,若初始状态即是阴上阳下的话,阴气自上而下降,阳气自下而上升,阴阳相交而融合,是《泰》卦之象,故称“阴阳交泰”,最为吉利。更进一步说,坎卦为水属阴,但其象为二阴夹一阳,又象征阴中之阳;离卦为火属阳,但其象为二阳夹一阴,象征阳中之阴。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卦,阳升阴降,阴阳相济,代表事情成功与顺利;而离上坎下为火水《未济》卦,阳逾升而阴逾降,不能相交,代表事情尚未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完全是模仿《泰》卦与《既济》卦而设计的,故又有“心肾交泰”或“水火既济”之称。故《医学入门·脏腑》曰:“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 由《坎》、《离》两卦卦象进一步分析,即得出肾阳与心阴乃人体之真阴真阳的结论,而此真阴真阳又恰恰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二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于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于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 一、《周易》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易经》有六十四别卦,每卦皆有六爻。爻象只有两种,要么是阴爻,要么是阳爻。为什么把爻称谓阴阳呢?据郭沫若先生生前考证,卦、爻象由来已久,它们最早是生殖文化时代的象形文字,阳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男性生殖器,谓之阳根;阴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女性生殖器,谓之阴根,阴阳称谓由此而来。周易的八经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爻的不同排列构成的,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分别由两个经卦的排列构成的。这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卦象都是阴阳的组合,卦象的不同,仅在于组合情形的不同而已。 更主要的是,在《周易》作者那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社会与自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以六十四卦都是专卦。例如乾卦是官贵者专卦、坤卦则是民佣者专卦、师卦是军旅专卦、

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浅谈周易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徐丞彰 摘要:《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在书法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着阴阳辩证关系,可以说,周易的思想是深刻影响书法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周易阴阳书法艺术传统文化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家居装饰中挂一些书画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在家中挂上几幅装饰书画可以改变一下家庭的格调和为家中增添福气磁场,并且还可以改变房屋的风水,增添文化气息。本文从周易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书法艺术与周易阴阳的“同源合一”关系。 探讨书法艺术与周易的阴阳的关联,首先要了解一下阴、阳。因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源于远古的卜筮,成型于《周易》。《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 书法的起源发展与变革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字演变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种类。 汉字书法为中国汉族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的文字始于书法艺术始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书法艺术也从甲骨文开始。历经2000多年的沿袭和发展,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书法的发展变革与周易的理论相联相关。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安吴论书》说,“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唐代书法家张怀灌在《文字论》说:“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明代书法家项穆在

中医阴阳学说起源与临床应用

中医阴阳学说起源与临床应用 ——黎川县中医院付朝今 一、中医阴阳学说起源: 1、中医起源: “中医”一词早在东汉时代出现,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唐柳宗元《愈疾赋》云“尖与医疗未萌之兆,中医攻有兆之者”。此时中医有2种释义:中等医疗水平的医生,中等医生水平的治疗效果。真正有方位和地域概念的“中医”名词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当时在中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把起源于我国中原地区(古代中国)为主的医学简称为“中医”,与西医区别。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订《中医条例》法定“中医”这个名河。中医经典名著如《内经》名称《中医内经》、《本草钢目》不称《中药纲目》等等,20世纪50年代各地建立中医院。 2、阴阳起源: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的涵义是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但阴阳的广大涵义是丰富的…… 如《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

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台也。”所以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的属性,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曰“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周易》是阴阳的鼻祖,没有《易经》便没有中国的阴阳文化,更没有中医学。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唐太宗时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无不眙始于《周易》其中: 1、《周易》阴爻阳爻的阴阳关系,以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2、《周易》无极,太极图是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的根基。 3、《周易》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导源。 4、《周易》交爻与中医六红,六经体学,六经辩证密切相关。 5、《周易》乾元坤牝阴爻阳爻八卦布阵是中医气化学说,运气学说干支格局的蓝图。 6、《周易》乾坤天地是中医气一元论的溯源。 7、《周易》的阿洛数理与中医九宫八风,子午流注,灵龟的法,七损八益密切相关。

浅谈周易的阴阳观

浅谈周易的阴阳观 《易经》的阴阳观 《周易》有64卦,这些不同性质的卦象是由不同的数所决定的。在这里,数的不同,归根说来,就是数的或奇或偶,或阴或阳。故卦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说到底是取决于数的偶奇或阴阳。《周易》思想的精华就是在于根据蓍草之数的阴阳来确定卦象,亦即所谓“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这个思想蕴含了用阴阳来解释天地万物及其变化的观点,因而带有朴素辩证法的性质。这种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是《易经》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重要源头的内在根据。 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之核心的阴阳学说,在《易经》毕竟还处在萌芽状态,只是到了《易传》,这种思想萌芽才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形态。《周易》对后世所发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在极大程度上是通过《易传》来实现的。倘若没有《易传》,《易经》就难于为后人读懂,从而也很难对后世产生多少实际的影响了。 《易传》的阴阳观 从《易传》的思想内容来看,它是一部地道的哲学著作,其性质有别于《易经》——如前所述,《易经》是一部用来占卦的宗教书籍,尽管其中也包含某些哲学思想的因素。 《易传》的哲学思想是在吸取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是表现在它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命题,把“阴阳”概念与“道”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使原始阴阳说发展为一种“道”论,更使诸子百家常用的特别是作为道家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概念改造和发展为以“阴阳”为其独特内涵的辩证矛盾概念。 2、“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易传.系辞上》一开头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作者赋予了自然秩序以社会伦理和政治意义,把经验直观中天在上、地在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说成是自然界的尊卑贵贱关系,并宣称这种自然秩序是定位不移的。这是论证社会上夫妇、父子、君臣的尊卑贵贱的伦理和政治秩序是合乎“天地之道”的,是不可改变的。《易传.文言》:“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用《矛盾论》观点看《周易》阴阳观的实质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阴阳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史,其概念的出,至在殷周之已文字,而成一种古代哲学范畴的阴阳学,盛行于春秋国期。根据史文献分析,作一种和方法,阴阳概念的提出和演了不同的和展段,反映出古人阴阳学的具有一个不断深 化和完善的程。 阳光向背,正与反两方面的朴素 阴阳概念的最早提出,其原来含是很朴素的,不是指日光的向背而已。如《氏 春秋 ? 重已篇》:“室大多阴,台高多阳”。是房舍大能遮阳,阴凉就多;地高而无遮,阳光得以充分照射,阳就多。而,凡是向阳光或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即阳; 凡是背阳光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阴。所以,《文》注:“阴, ?? 也。”“阳,高明也。”可,阴阳的最初理解,是阳光多少的直而已。 古人期生活在自然境之中,不断接触到日往月来、白天黑夜、晴天阴天等两极象的比和影响。而且古人的作息律又完全受着日出日入的支配,因而便自然地生了阴与阳两个概念,形成了正与反两个方面的感性。 阴阳运的物的理解 随的深化,古人又逐把阴阳的理解建在物的运化之上,并用阴阳的物化来解某些当以明的自然象。[例明]更得的是,当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 年)我国生大地震,周朝的史官伯阳父斥了天命鬼神降灾异于人的迷信,用阴阳的运化地震的生行了科学的推断。指出“夫天下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阳失其所而阴,于是有地震。今三川灾震,是阳失所而阴也”。(《国 ? 周》)[解]又《国 ? 周》:“阳气俱蒸,土其” ,是阳气蒸,冬眠之昆虫或物方能活起来;《左》:“ 石于宋??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而管子用阴阳的运化来明四季的更迭和昼夜的迁。 可以看出,阴阳概念至此已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已展到阴阳本身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力量,而且彼此之生着作用,从而致了自然化的生。而且到自然界的阴阳运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和律,当其律生紊乱,自然界的化就会生某些异或灾害。 “一阴一阳之道”,古代的哲学 古人于阴阳的哲学,是运用“近取身,取物”的方法,通期的生活践和生活的察,逐步、抽象而建立起来的。古人众多的事物或象,都是由两个不可分离的立面所成,随即形成了一种立的共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 2

道解《周易》

道解《周易》 大道至简,玩索而有得。 如果您相信《道德经》,那么就按照它里面说的去玩(修行),如果您喜爱《易经》,那就静下心来玩玩(阴阳八卦)。玩是开心地实践!只有在玩时,你才能全然地投入!会玩是一种修行,玩能玩出“禅定”。您只有在玩时,你才能心无旁骛,体验到什么是“活在当下”! 玩能玩出真知,玩可以玩出超越。经典等着我们去陪她玩,需要我们不断修改,不断超越,不需要我们的迷信它。它的思想恰恰鼓励我们“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正如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导弹,不还是从“爆竹”玩出来的么?正如功能不断增加的手机,不还是从“大哥大”玩出来的么? 《周易》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起源,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活水。 不懂《易经》就不能全面真实地读懂中华文化。 从而“触类旁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文化是包含万有的智慧源泉,是能让你彻悟的“万经之王”。里面拥有无比灿烂的大千世界,只是喜欢她的你现在还没有找到一扇打开它的门!终有一日,你打开那扇门时,

会在打开们的刹那,被她那里面“无所不有”的风景所倾倒,被他那“无比玄奥”又"如此简约"的至理所折服··· “玩懂”《易经》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祖根,才可以对整个人类文明,乃至自然大道“一览众山小”。 让我们一起通过“玩”——继承中华文明“最本源”的能量,探索里面包含万有的奥秘(像二进制的发现一样),并激发出其中巨大潜能,不断“创新进取”自强不息!我们可以相信,将来我们可以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现在很多人说“现在是末法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大家不会玩“法”,不会玩,就没有一个能够创新超越的,要知道世上没有一个法是究竟完美的(只抬头仰望圣贤的垂怜,而不踏踏实实地修行实践),人们只顾眼前得失,往往舍本逐末——“以术御道”而非“以道御术”。渐渐的,佛法、道法当然要衰微了!道法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发扬”,最起码,要有人敢于“正本清源”吧!(这一点当今净空老法师行的最殊胜)。 继承——心诚即可,很多人会做。发扬——却需要智勇双全,

浅谈周易的思维方式

浅谈周易的思维方式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适应环境演化发展的成果,是每一个民族深层思维的根。因此西谚有云:「不以自己的文化来观察、思考、推理、解决问题,则一切都是无根的」。现代科学哲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趋向指出,现代及未来广义信息化时代(智能时代)的主流思维方式将从「西方传统的机械典范」转向「东方传统的系统典范」;在教育方面也将由传统的分科教学逐渐转向统整或合科的跨学科及跨学门的教学,由「本位主义的小教育观」转向「立足整体、综观全局」的大教育观(例如我国教育改革中「九年一贯的课程纲领」所提出的「统整课程与协同教学」的前瞻性观点)。学者的研究早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丰富的系统典范思想,本文尝试以现代系统典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观点来筛选、整理<<周易>>的思维方式以与现代认知科学和科学认识论的部分研究成果(与系统典范相通者)进行对比,相互启发,期能以「思维方式」为切入点,为自然与人文的多元交流建立另一个管道,为「国语文与自然科学之课程统整与协同教学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认知模式、认知规律、思维模式、思维成长机制、统整典范、系统典范、周易思维。 何谓「思维」 「思维」的定义目前尚无共识,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人强调「思维=利用信息(吸收、储存、加工、传递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人认为「思维=不包括感知觉的高层次认知」,有人认为「思维=心智中的表征结构以及在这些结构上进行操作的计算程序」等等。本文拟采广义的说法把「思维直接等同于认知」(原因参本文),是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的有机整体(状态与过程相互建构支撑、不断成长的整体(明确的内涵参图一及第五小节),并于下文中以与现代认知科学和科学认识的研究成果相一致的系统典范观点,根据思维的要素、层次、结构和运演机制等来分类和描述「认知(思维)」。 科学认识(思维)过程及其范畴结构 较简单的认知目标可以由上述较低层次的认知来达成,但对较复杂的任务,就需要较高思维层次的「科学认识」来解决。科学的认识以概念及概念的结构(图式)为主要要素,以逻辑为主要(但非唯一,参下)的推理「规则」,因此科学的认识过程主要就是概念和概念结构的发生、成长和运用的过程。根据运演(操作)水平的不同来分类,科学概念由低至高可以分为潜概念、前概念、初概念和逻辑概念等四层次,分别对应于皮亚杰的四个认知或思维阶段(即感知运动时期、前运演时期、具体运演时期,以及形式运演时期)。因此,科学概念及其结构的发生和发展是在感知活动、经验事实(包括感知性经验和实验基础;与意象、符号等要素相联系)和观察实验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稳定结构都具有数理逻辑结构的特征。科学概念的数理逻辑结构是科学概念成长的结果,但它又会反过来(反馈)加深主体对既有概念的理解,并且建构更多的新概念、新规则(法则、原理、定律、公理等产生式或程序性系统)。它们(概念的逻辑数学结构)同时也被用来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技能、检验和熟练科学方法的应用等等;而这些应用的实践成果又会反馈回去,对于概念和概念结构的成熟和进步提供助益。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学概念的数理逻辑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它藉由概念的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相互支持、相互建构的耦合反馈,使得科学认识能不断的成长。另外,在科学概念及其结构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方法(规则)(例如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并不是唯一的方法,非逻辑的直觉、

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

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 书》:“人之生死由乎气。”生死过程归根到底也 就是气的聚散过程。生命起始于气的聚合,终止于 气之离散。一旦气绝,生机便息。《类经附翼·医 易》:“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钟。”总之, “太极元气学说”深刻认识了气与形的关系,从而成 为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 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2卦爻与中医理论 《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上所述,当外界给予太极以 能量,则出现两仪而成天地。然如《素问·生气通天 论》所言:“天运当以日光明。”即天体的运动也当有 太阳光的照射,即处于两仪状态的物质也还会受到 太阳辐射能的影响,致使其运动幅度加大。故而还 可从阳仪、阴仪这两种运动状态中,进一步分辨出其 上升或降落的程度上有较强部分与较弱部分的不 同,也即在阳仪中有的能上升到极点,有的仅上升到 中途;阴仪中下降的情形也如此,有的能下降到最低 点,有的仅下降到中途。于是就出现了四种情形(两 仪生四象):只能上升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 较少,故名之曰“少阳”;能上升到极点的是因其所获 得的外能最多,故名之曰“老阳”;只能下降到中途的 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较少,故名之曰“少阴”;能下降 到最低点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最多,故名之曰“老阴”。倘若外界所给予的能量再加大,运动幅度再随 之相应加大,同样的道理,少阳可分为“小阳”、“中 阳”;老阳可分为“太阳”、“纯阳”;少阴可分为“小阴”、“中阴”;老阴可分为“太阴”、“纯阴”。这样就出 现了不同的八种情况,也即其物质处于八种不同的 阶段。易学将阶段称着“卦”,八个阶段即称“八卦”, 即小阳、中阳、太阳、纯阳、小阴、中阴、太阴、纯阴。(四象生八卦)为了简明扼要、趋于直观地表述其物 质在八个阶段中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易学象征 性地将其分别命名为:乾、坤、震、艮、坎、离、巽、兑。同时还采用了“爻”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符号,用一 长横“-”代表阳,称作“阳爻”或“刚爻”;用两短横 “--”代表阴,称作“阴爻”或“柔爻”。并以这两个奇 数和偶数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 现象的刚柔动静的性质与作用。正如《说卦传》所 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 刚柔而生爻。”《系辞上传》:“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八卦推演交互重叠而成六十四卦,基本就能满足其 阐明宇宙观和方法论的需要,即可象征天下万物。

中国古代阴阳观

中国古代阴阳观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范畴。古往今来,中国人常用“阴阳”来解释种种亊情,判断各种行为。它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 用“阴阳”和“五行”来解释自然现象乃至社会现象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殷商西周乊际。它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到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事气说,仍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収展,形成了事元化的阴阳学说。西汉儒家大师董仲舒对阴阳学说的収展在于:他把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提炼成“三纲”,深化了宗法伦理关系,同时构建了“天人阴阳”观念,形成了三元化的阴阳学说。 (一)夏商时期的阴阳观念: 1、表示自然现象 早期的阴阳,最初的意思非常简单,分别指太阳照到没照到:阳就是有太阳,晴天;阴就是没有太阳,阴天。后来,渐渐地被用来描述地,说地也有“阴阳”,比如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可见,阴阳的早期含义就是对天地现象或者说是最简单的自然现象的描述,没有任何哲学思想,神秘思想。 在传世文献中,甲骨文乊后很长的时间里,阴阳的意义只是用来表示下雨、不下雨;低处、高处;背阴、向阳等等,有时候也引申为白天和黑夜。 《诗经》为我们探讨阴阳思想提供了很好的例证。《诗经·公刘》在描述周人先祖公刘率众迁徙时,使用了阴阳一词。这是我们迄今収现的最早把阴阳合用

的文献。诗中说:既溥既长,既景既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意思是说:“到了一个地方,先要搞清楚它的宽度和纵深,然后观测日影确定方向,再到山坡上,看高、看低,看东、看西;看南、看北来研究它的阴阳;再看看有没有可供使用的水源。”显然。这里的阴阳就是对地理环境阴阳向背的描述。 2、内涵不断抽象化,附加表征意义逐渐增加 随着文化、哲学的収展,阴阳的内涵日益抽象化。 阴阳可以指天上的两种现象,地上的两种现象,甚至于天地乊间的白昼和黑夜。也就是说,“阴阳”既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空间。请注意这里的阴阳是无形无象,介于虚实乊间的东西。它没有形状,你不能说阴阳是扁的还是圆的;它也是不可触摸的,但是它有“象”。形与象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具体一些;后者更抽象一些。比如一个地方背阴,“背阴”只能是象,不能使形,形必须是长的或方的或圆的。阴天也是如此,只是一种现象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所以,阴阳介于虚实乊间。 (事)西周时期的阴阳观念 经过提炼得以具有哲学意味的阴阳观念不断与《易经》结合。 仍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乊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亊态的収展迚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觃律理论的书。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单纯的卜筮乊书,在卜筮的形式和外壳乊下,通过生活经验和精神智慧的积累,易经孕育出哲学的内容,已经铸造出中国哲学的概念和具有哲学性质的世界模式,因而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开端。 《易经》有符号和文字两部分。最基本的符号是阴、阳。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易经》的文字部分共450条,4900多字。分卦辞和爻辞。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20200521123312)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王成明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 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 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 着不断涌现。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 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 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方为大医。”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木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中

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 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额为火,为阳,舌为火,为阴。鼻为土,为阳,面为土,阴。筋为金,为阳,胸为金,为阴。胫为水,为阳,足为水,为阴。 3、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心为火,属阴火;小肠也为火,属阳火;胃为土,属阳土;脾为土,属阴土;大肠为金,属阳金;肺为金,属阴金;膀胱为水,属阳水;肾为水,属阴水,胆为木,属阳木,肝为木,属阴木。 4、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又分三阴三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5、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6、在诊断基础也分阴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阴:里、寒、虚。阳:表、热、实。 7、中药也分阴阳,四气;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酸、苦、甘、辛、咸。甘辛属阳;酸苦咸属阴。

周易阴阳思想

《周易》的阴阳思想 学院:信息学院学号:094100194 姓名:苏子恒 内容摘要:《周易》是中国历史的心血结晶,它包含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智慧的参考,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很多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学会应用《周易》的阴阳思想去看这个世界,让我们更全面、合理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避免犯错误的几率,可以说是我们的人生向导,起作用不容忽视。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基本内容,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在传统文化及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阴阳思想涉及我们的家庭,养生等很多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情操无疑是很大的提升。阴阳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周易》的“易”,上半部是个日字,下半部是个变形的月字,合在一起成为“易”字,以示“易”的含意,就是专门研究有关日和月,即阴和阳的问题。现在把易当作容易的“易”,就是说,按阴阳运行规律办事,一切就都容易做到;再如交易的“易”,这实际正是指阴阳矛盾由对立走向统一的一个表现。说明这“易”字的含意,正是由这阴阳(即日和月)的关系引申而来。所谓《周易》,既是指周人祖先进一步研“易”的成果,也是指周人祖先用于指导后人怎样研“易”和用“易”的—部专著,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后人从中总结出五个方面,这就是:(1)阴阳对立观,(2)阴阳互根观;(3)阴阳消长观;(4)阴阳转化观; (5)扶阳抑阴观。 我们下面把周易的阴阳观和矛盾观对比来证明周易的阴阳观。 (1) “阴阳对立观”,这是说在一切事物的内部,都是有阴和阳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所组成,事物中如果没有了这种矛盾对立的运动,这个事物同时也就不存在了。这种观点和《矛盾论》中所讲的有关内容很相似,《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 “阴阳互根观”,这是在说,阴阳两方面的对立,都是把对方当作自己存在的根源,也就是说,当作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了对方也就没了自己。这一观点同样和《矛盾论》中所讲的有关内容很相似。《矛盾论》中说;“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3) “阴阳消长观”,这是讲,阴阳在每一事物中所体现出的矛盾与斗争的力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相互处在长期势均力敌的地位上,而往往是以一方为主,—方为次。但在发展中,这主要的一方也会变成次要的一方,使自己在矛盾中所具有的支配地位得到消失;而次要的一方,又会成长为主要的一方,即在矛盾中成长为具有支配地位的—方,从而使矛盾斗争的主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观点和《矛盾论》中有关内容也很相似。《矛盾论》中说:“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而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着”。 (4) “阴阳转化观”,这又是讲,阴和阳本身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东西,互相转化就是指阴变阳,阳变阴,即指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一点《矛盾论》中也作了充分肯定。《矛盾论》中说:“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5) “扶阳抑阴观”,在这个问题上,《周易》的作者是把阳当作是正义的象征,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周易的阴阳思想

周易的阴阳思想 经济与管理学院 104140282 施云飞 内容摘要: 阴阳是《周易》的核心思想,阴阳二气的特性形成了天地 阴阳是《周易》的基本理念,但究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 《易经》的阴阳观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用《矛盾论》的观点看《周易》阴阳观的实质 中医与《周易》中的阴阳观念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然后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中都有提到阴阳。阴阳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历法、中医、建筑,占卜等。 阴阳理论是《周易》的基础,复杂艰深的《周易》思想,其实就奠定在阴阳两个小小的符号基础之上。《庄子·杂篇·天下》里说:“《易》以道阴阳”,意思就是说《周易》是讲述“阴”和“阳”的道理的书。《周易》书中的六十四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阴阳”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阴阳”二字在《周易》经文里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它的全部文字都是紧紧围绕着阴阳变化这一主题展开的。从逻辑上来讲,先有阴阳思想,然后有八卦和六十四卦,最后才有《周易》卦辞、爻辞;八卦和六十四卦是由阴阳思想创造出来的模型,《周易》卦辞、爻辞等文字都是对“六十四卦模型”进行说明的。 “动静”、“刚柔”、“起伏”、“进退”、“明暗”、以及“雌雄”、“男女”这些相对概念,都是对阴阳所做的简单阐释,但却不是“阴”和“阳”的本初含义。东汉的文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第一次对阴阳有比较明确的解释:“阴”是暗的意思,“阳”是高或明的意思。但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给出的解释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因为“阴”和“阳”这两个字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广泛使用了,比如《诗经》和《尚书》里都很多次出现这两个字。 中国古代先哲们在最初的文化创造中,非常注重直观,他们往往用最简单的概念直接把握住本质世界。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国文字,还是中国哲学,都体现得非常充分。所以,归根结底,“阴”和“阳”是最基本的关于物质的简单概念。正如《庄子·杂篇·则阳》中所说的:天和地,在有形的“物”中是最大的概念;阴和阳,在没有形体的“气”中是最大的概念,“道”则总括一切。古人认为:“天”是气中“轻清”的那部分——即“阳”——上升漂浮而成的,“地”是气中“重浊”的那部分——即“阴”下降凝聚而成的。 所以,“阴”和“阳”的准确含义是组成世界的两种基本物质,即“阴气”和“阳气”。相对而言,“阴气”比较现实,所以容易下降,而“阳气”比较清扬,就是轻飘飘的容易上浮。“天”是“阳气”凝聚成的,而“地”是“阴气”凝聚而成的。在这里“天”和“阳”是一类,“地”和“阴”是一类;在总体上,物质世界被分为“阳”和“阴”两部分。 阴阳二气的这种特性形成了天地。阴阳二气,即阴气和阳气,其中阳气有运动、发散、上升、轻清和温热的特性,阴气则有静止、凝结、下降、寒凉、沉浊等特性,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特性形成了天地。天是阳气的聚积,由于阳气扩散、轻清,不停地运动,因而没有形体。地是浊阴的堆积、凝结,沉重而混浊,因而积累的阴气形成了具有形体的大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