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上_与_下_不对称的认知研究

_上_与_下_不对称的认知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1、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园里的科学。 2、智能实体——是人类、动物和智能机的泛称。 3、研究人类智能的科学有心理学、心里语言学;研究动物智能的有动物心理学 和比较心理学;研究机器智能的科学有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学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4、神经科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均以“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各个水平上阐明其机制,以及预防、诊治神经和精神疾病患”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胚胎学。。P2。。。等。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互相支持,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构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5、《人治神经科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就是阐明组成脑的分子和细胞如何以其可 塑性参与脑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形成,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系统映射的进化,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意识和多层次的精神活动。 6、人治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 (1)物理符号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特征检测理论 (2)联结理论、并行分布处理和群编码理论 (3)模块论或动功能系统论 (4)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科学家们一直把认知过程堪称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或智能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环境作用的观点则 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而不是简单 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5)机能定位论:试图为每一种高级功能在脑内找到一个中枢,或一种特意的细胞。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以半讽刺的方式,否定了祖母 细胞是识别熟悉面孔的特意细胞。 7、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 成像技术;另一类是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

隐喻认知理论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隐喻认知理论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张文奕 (甘肃中医学院公共课部,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把隐喻认知理论应用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其记忆效率。 关键词:隐喻隐喻认知理论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仅仪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Lakoff&Johnson在他们标志性的著作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指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一种称为“隐喻概念体系”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1。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源泉,与词汇有着密切的联系。 1隐喻认知观 I丑l【罐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orconceptualmetaphor)o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在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中,人们总是先从隐喻的源域(本体)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然后把它投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喻体)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二者的映射关系。受话人依据此映射关系进行概念的跨空间投射和映射。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翻。这一过程即隐喻认知过程。如时间域TIME,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为抽象的同标域,如金钱域MON—EY。人们常常会说“浪费时间,花费时间,节省时间”是因为人们把金钱域内的概念投射到了时间域,把时间作为金钱来对待,即时间是金钱TIMEISMONEY。 2医学英语词汇特点 医学英语文章中通常包含有三种词汇:普通词汇、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即日常生活词汇.如:nune酣h动.跳动)、transformation(转变,变化)。半专业词汇就是在普通英语和医学英语中都能常见到的词汇,但词义不同,如以下两个例子,前面为普通英语词义,后面为医学英语词义。pupil(/b学生.瞳孔)、toilet(_卫_生间,洗涤创口)。专业词汇是指一般仅出现在与医学有关的文章中而且词义单一的词汇.这些词绝大多数都是名词。如:vascuk一血管的)、pm'itonitis(腹膜炎)。专业词汇中,还有许多药品名、以发现者命名的疾病名和用开发者命名的医疗技术名词,这些词的首字母一般都要大写。血ll:Stersne去氢氢化可的松(prednisolone泼尼松龙的商品名)。Hodgson’sdisease霍奇森病(主动脉起端部动脉瘤样扩张)。还有很多缩写词如:IgA(免疫球A)、WHO(世界卫生组织)。 医学英语文献以专业词汇为骨干。以半专业词汇为实体,以普通词汇为纽带,构成其独特的词汇文体特征;同时,熟悉词汇的构成和组合,是掌握医学英语的—个重要环节。 3隐喻认知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拥有的最具语言生成力的力最,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把隐喻的认知理论引入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必将会产生更为符合认知规律,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3.1重视基本范畴词汇 医学英语中大约有80%的专业词汇来源于日常英语基本词汇。虽然来源于基本词汇的专业词已具有新的词义,所表示的概 念与原词已不同,却常常仍不失其内在联系,如:bridge含义是 “桥”;医学上表示“《假牙上的)齿桥”,“plastic”在普通英语中意为“可塑的、塑料的”,在医学英语中意为“整形的”,而“tabour”在普通英语中意为“劳动”,在医学英语中意为“分娩”。 3.2深入讲解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十分普遍,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现象(包括不同义项和不同词性)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31。 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的各义项问存在着隐喻联系,如:a旷 pendix附录,阑尾、cataract瀑布,白内障、valve阀门,瓣膜、kt培焦点,病灶。它们的普通义是隐喻的本体,医学义是喻体。认识到多义词各义项之间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产生联想,充分认识人的隐喻思维发展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他们循着隐喻思维规律,根据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其各个喻义。 3.3解释复合词和派生词 复合词和派生词多是由基本范畴词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模 式创造出来的,其词义一目了然。较长的医学术语主要由复合词 和派生词两种构词方式,前者如wind(风)和¥Ufl(太阳)分别加上stroke(打击)变成windstroke(中风)sunstroke(中暑)。后者如ten—sion(紧张)的前面加上前缀hyper-(亢进的)变成了hypertension(高血压)、加上hypo-(f氐下的)变成了hypotension“氐血雎)。 3.4讲解新兴词汇 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作用。医学英语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hospital原指“宗教人士开办的收容所”,现赋予新义为“临终关怀医院”。ableism“对残疾人的歧视”是仿racism(种族歧视)和B既i哪(性别歧视)类比构成的新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3.5注重跨文化异同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注意对医学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让学生不但掌握其音、形、义,而且能恰当地使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有时会出现空缺现象。如“13”在西方文化中有不吉祥的意义,病房和病床没有13号,而代之以“12B或14A”,请客避免13人,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的13日等等。而在中国病人忌讳…4’,因为和中文中的“死”谐音,所以病人很忌讳住尾数为“4”的病房和病床,重要的活动避开尾数为“4”的日子。 4结束语 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模式,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独自的词汇学习心理体系,学会正确使用词汇,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医学英语学习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L止off,G.&Johnson,M.MetaphonWeLiveBy【M】.Chicago:The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l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1.外语教学.2004,(6):9一12.【3】姜志芳.李佐文.从隐喻角度看词汇多义现象【J】.学术研究,2003,(8):100—103. 173  万方数据

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第20卷第10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ol.20 No.10 2007年10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 2007 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吴佳琦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 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在英、汉语言中, 采用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 式比比皆是。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是由人类相同的身体、相似的物质经验以及英、汉文化 差异所决定的。 关键词:爱情隐喻;文化差异;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7)-0068-04 Metaphor(隐喻)一词源自希腊文“metaphora”,意为“transference, carrying over”。指:“The transfer of a name or descriptive term to an object different from, but analogous to, that of which it is properly applicable”。(Drabble,2005:665)。Metaphor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以表明相同关系,但它不用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现代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28)。在人类其它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koff & Johnson (1980:4—5)也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他们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而形成的”。这种投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也就是人们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事物相联系,转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对已知事物的认知来表达新概念。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结合情感研究,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工作。1986年,Kovecses在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一书中,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总结出爱情隐喻的概念体系(conceptual systems),并且提出采用典型性(prototype)理论分析和研究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因素。国内学者周秀娟等(2001)认为中、西方爱情隐喻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如“爱情是整体”、“爱情是战争”、“爱情是火”、“爱情是容器中的液体”等隐喻概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运用英汉语料,通过对比爱情隐喻概念的异同,试图揭示隐喻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 英汉爱情隐喻的共性分析 “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征性涵义。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人们也不可能充分理解它。中英文惯用的爱情隐喻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隐喻源于共同的源域形成一系列隐喻的表达,而这个概念在中英文中具有普遍意义。 收稿日期:2007-09-16 作者简介:吴佳琦(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国外认知隐喻识别研究述评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第31卷第1期2018年1月 Vol.31No.1Jan.2018 国外认知隐喻识别研究述评 姚志英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模式。近年来,认知隐喻一直是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国 内学界并没有对隐喻识别(隐喻分析的关键步骤)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此,首先梳理了隐喻识别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和评述了国外隐喻识别方法,以期对隐喻识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从而更好地进行隐喻分析。[关键词] 认知隐喻;隐喻识别;述评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2015B03);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7A0422); 外研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7050902)[作者简介] 姚志英(1969-),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随着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认知隐喻理论及其应用早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认知隐喻理论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并得到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和应用。可是,隐喻研究和分析必然涉及的一个关键性前提问题——隐喻识别的方法或程序,学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完全达成共识。但是,也有少数国外隐喻研究者意识到或提出这个问题。Deignan ,Charteris-Black 和Koller 均指出,隐喻性表达的识别(尤其是在语料库中)之所以复 杂困难,是因为缺乏一个统一的隐喻识别标准。 [1-4] 隐喻概念的理解和定义、隐喻分类标准等因素都会对隐喻识别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在进行隐喻分析之前,隐喻研究者必须明确其研究所涉及的隐喻标准(即:什么算作是隐喻)。明确隐喻标准有利于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有助于其他学者对该研究进行重复验证性研究。但是,很多研究者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没有在自己的研究中非常详细地陈述其对隐喻的理解及识别标准,而是直 接呈现分析结果(相关的隐喻性表达、概念隐喻或分析数据)。目前,也有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并广为其他学者所采用的隐喻识别方法,例如:Char?teris-Black 及Deignan 的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 法,[3,5]Pragglejaz Group 的MIP ,[6] Steen 团队的MIPVU 。[7]然而国内很少有学者对隐喻识别问题 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梳理了隐喻识别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和评述了国外的隐喻识别方法,指出了隐喻识别中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期对以后的隐喻识别工作和研究有所启示。 一、隐喻识别涉及的相关概念 (一)隐喻的定义 在隐喻识别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必然影响我们对隐喻构成的直觉判断。如果想识别语篇或话语中的隐喻,首先要明确隐喻的定义,即什么样的语言(思维概念的表征)才能被称为隐喻。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纯粹的语言现 - ---115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作者:陈家旭, CHEN Jia-xu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爱尔兰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刊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4(1) 被引用次数:12次 参考文献(6条)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 1997 2.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 199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636784.html,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4.Ning Yu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636784.html,koff 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636784.html,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陈家旭.Chen Jiaxu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2.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 3.杨瑶.Yang Yao英汉语"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秦耀咏.QIN Yao-yong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 5.吕文静.LV Wen-jing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2) 6.曹蕾英汉"红"之情感隐喻意义对比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7) 7.卓静单一型情感隐喻和冲突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学位论文]2006 8.孙毅.SUN Yi汉语"心"义族衍生的隐喻路径求索[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39(1) 9.程浩.CHENG Hao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5(6) 10.樊辉.宫雪.戴卫平刍议"心"的隐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5) 引证文献(12条) 1.李荣娟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期刊论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2) 2.武贝贝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3(10) 3.欧国芳汉式英语原因分析及英语教学对策探讨[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9) 4.谢暮松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根源分析[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2) 5.向友青英汉"恐惧"的认知原型研究[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 2010(6) 6.胡玲玲英汉“恐惧”情感隐喻对比分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3(55) 7.金花漫奥巴马就职演说辞的隐喻特色解读[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8.金花漫英汉语"火"词语的情感隐喻认知[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9.袁红梅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4) 10.胡越坚.王菊兰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研究生《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概要

附件二: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推荐评审教授综合材料一览表 推荐部门(公章)2010年3月21日 姓名邓晓红性 别 女 出生 年月 1967.9 高校 教龄 7年党政兼职系主任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及任职时间 副教授(2005.9) 4.5年 原学历学位及毕业时间、学校、专业1990年6月在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 医学学士学位,医疗专业 最后学历学位及毕业 时间、学校、专业 2003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毕业 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历 工作简历1990.6 - 1997.9:湖北省梨园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1997.9 - 2003.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硕、博 2003.9 – 2005.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国内访问学者 2005.1至今: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计 算 机 年 度 级 别 成 绩 免 试 外 语 情 况 年 度 级 别 成 绩 免 试 考 核 等 次 2007 2008 2009 20 09 高 级 合 格 √ 优 秀 合 格 优 秀 进 修情况2003.9 - 2005.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国内访问学者 进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教学 奖励 情况 07-09年度湖北大学优秀教师标兵(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条件) 2004年湖北大学首届青年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 任现职至今每学期教学质量评价全部为优秀 2009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篇) 2008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 2006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指导教师 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排名第三) 主讲的《心理学》为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三) 近年教学工作情况授课门数 6 主要 授课 名称 本科生:《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学基础》 研究生:《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认知心理学研究》、 《医学与认知心理学专题》 是否 公共课 心理学基 础是公共 必修课 教学 质量 评价 优 秀 良好 一 般 较 差指导研究生数9 核定年教学工作量188 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461 √应完成全日制本专科教学工作量333 实际完成工作量1533.4 任现职以来科教研情况科 教 研 项 目 项目名称、来源、时间本人承担的具体任务及排序 授奖或签定部门及获奖 级别、鉴定结论 1.《右侧颞顶联合区在注意瞬脱中的门控作用:fMRI、ERP和TMS研究》 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合作项目) 2.《不同亚型强迫症反应抑制缺陷的研究》 200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3.《强迫症患者抑制能力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009年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4.《武汉地区本科毕业生择业焦虑与心理健康及自杀意念的关系》 2009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 5.《强迫症患者的冲突监测处理系统功能研究》 2009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6.《强迫症执行功能障碍的研究》 2004~2006年湖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第二主持人经费5万 主持经费2.5万 主持经费1.2万 (另0.8万2010年划拨) 主持经费0.3万 主持经费0.3万 主持经费0.6万 在研 已结题 在研 在研 在研 已结题 著作、论文名称(作者序、刊物、时间、出版社、书刊号) 代 表 作 1.《强迫症患者反应抑制缺陷及注意的调节作用》. 第一作者.心理科学, 2006,29(5): 1203-1205 (重要核心) 其 它 著 作 论 文 2.《注意瞬脱的暂时性失控理论》.第一作者.心理科学, 2008, 3: 751-753 (重要核心) 3.《注意瞬脱神经机制的研究》. 第一作者.心理科学, 2006, 29(2): 508-510 (重要核心)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二主持人(重要核心1篇) 5.指导学生获2008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1篇(重要核心1篇,普通期刊1篇) 6.指导学生获2006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1篇(重要核心1篇) 7.《忽视症多感觉通道缺陷研究的新进展》. 独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1): 109-110 ( CSSCI期刊 ) 8. 参编《心理学导论》第三章(教材).2006年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 9.《阈上及阈下情绪线索条件下的返回抑制容量》. 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会议交流。 10.指导的《情绪面孔对注意范围的调节作用》获2009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申报)(普通期刊) 11.指导的《阈下情绪对空间注意定向的影响》获2009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申报)(普通期刊) 12.《阈上和阈下不同情绪线索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第一作者.心理学报,2010,3:1~9(2010年3月出刊,2009年9月录用)(权威期刊) 13.《单侧空间忽视的类型及发生机制》.第一作者.中外医疗,2010,6: 21~22(已出刊,2009.12录用) 14.《情绪效价对注意范围的影响》.第一作者.科技创新导报,2010,5: 243~245(已出刊,2009.11录用) 15.《阈下情绪面孔对注意的自动调节》.第一作者.科技创新导报,2010,7 (2010年3月出刊,2009.12录用) 16.《不同情绪效价对返回抑制容量的影响》,中国科技纵横,2010,4(2010年3月出刊,2009.11录用) 17.《不同情绪效价对返回抑制时程的影响》,中国科技纵横,2010,4(2010年3月出刊,2009.12录用)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636784.html,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作者:陈婷婷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 内容摘要:隐喻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不仅从隐喻理论本身出发,更有结合其他领域如外语教学、语料库等进行研究。本文简述了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主要观点。 关键词:隐喻认知 隐喻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尤其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更成为当前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并逐步涉及到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探讨。 一.国外隐喻研究 在现代西方隐喻研究著作中,metaphor(隐喻)可以指语言中的隐喻性文字表述,或者指制约语言隐喻性表述的思维机制,甚至指概念化过程本身。国外的隐喻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替代论 最早的隐喻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直接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词之间属于一种对比关系。这种替代论把其看作是加工语言的手段,而没有把隐喻和人类的语言交际结合起来,缺陷在于难以确定准确的替代方式,仅仅分析了可以互为取代的可能性。 2.比较论 亚里士多德由替代论发展形成比较论——隐喻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者说是明喻的缩略,这种理论符合人们的直觉。与替代论相比,比较论将隐喻研究置于更大的拓展空间;但仍局限于语言本身,并没有涉及到人的思维和符号的使用问题,这明显区别于我们现在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3.互动论 1936年,Richards在《修辞哲学》中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他认为:1)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2)隐喻存在两个方面:主体和喻源。由于主体和喻源这两个成分的概念中存在着共同点,因而主体和喻源之间可以产生互动。(胡壮麟,2004)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09-09-21T10:05:04.95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罗红玲 [导读]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 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阳550001 摘要: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跨文化隐喻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英汉隐喻认知跨文化对比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uo Hongling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e article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within metaphors,which will help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m properly. Key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CognitionCross culturalContras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29-02 1.引言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西方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隐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词替换”到当代语用学家Mac Cormac的“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学者们试图从多维视角对隐喻进行阐释,但是在解释隐喻的深刻内涵方面遇到了问题。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在口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概念体系决定了人们感知的内容及其行动方式。“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1] 2.当代隐喻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或者说人类的认知以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因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在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结果,即经验具有文化差异。这些认知结果以概念的形式存在。和这些概念相对应的是语言表达形式。因此,研究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自身和外部世界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Lakoff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在隐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Lakoff和Joh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叛。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80年代以来Lakoff不断发展和完善了隐喻理论,他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他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 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socially based),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由于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英汉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就非常有意义了。本文作者探讨认知隐喻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深化对概念隐喻的认知作用的认识,以求对认知化隐喻理论加深认识并对隐喻的理解有所启示。 3.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 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中的很多隐喻表达方式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基础。这种跨语言的共核构成英汉隐喻能相互理解的基础,也是英汉隐喻中许多不谋而合的隐喻现象存在的终极原因。 3.1英汉隐喻在工作机制上的共同点。Lakoff和Johnson已经指出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他们进一步说明隐喻的本质即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里所谓的“一种事情”即指的是始源域;“另一种事物”就是目标域。作为始源域的事物是隐喻的认知基础,通常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往往是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隐喻是用较具体的、为人所经常体验的“journey”去映射“life”,而反向的映射几乎不能成立;其它诸如Time is money以及用空间关系表达抽象的时间感情的隐喻用法都可以说明隐喻的这种工作机制。从认知角度看这符合人们的一条基本认知原则,即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更为自然,英汉语言中的隐喻在工作机制上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即都体现的是由基本认知域到抽象复杂认知域的隐喻认知方式。 3.2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方面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英汉语言中对于情感的表达。研究表明在英汉语言中人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表达情感而较少用直接方式表达。这种隐喻概念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Lakoff对于“怒”进行的实例研究,以及林书武以英汉语料为基础的对“愤怒”的概念隐喻的研究都表明情感概念具有生理基础。如:“怒”常常是根据人的体温、热度和内压进行概念化的,人们发怒时的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的基础。所以,尽管隐喻概念在英汉语言中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其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的:Anger is heat Anger is fire或Anger is gas in a container、汉语中的说法诸如:“一腔怒气郁结于心中”、“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发泄怒火”等等。这些英汉语料都证明对情感的隐喻化表达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并且体现出语言间的共性。 3.3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物质基础。隐喻的物质基础指的是隐喻认知赖以产生的具体的、有形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英汉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于空间概念。根据方位主义( Localism )的观点,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的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在认知和语言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如在英语中我们惯于用方向介词“up”和“down”来谈论我们的感受。“up”代表肯定、积极,而“down”代表否定、消极。如:“I’m feeling up”,“He is really down”等;在汉语中“上”通常与好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比如:“考上大学”,“赶上火车”,“上调”,“下场”,“下调”等。由于具有相同的认知物质基础,在这方面的汉英隐喻语言体现了很大的共同性。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比”与“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尽管人类早已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除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

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情感和基本颜色等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有关国内外隐喻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隐喻研究从作为从属地位的修辞格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研究的过程为线索,对国内外从古代到当代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确立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一次从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与文化的一致性等方面对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四章主要从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投射模式与对应程度以及英汉语中的优势分布等几个方面来集中探讨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五章主要考察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及对数量、状态、范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何相似和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结构隐喻化认知、本体隐喻化认知这三种类型的隐喻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它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9,№4 Serial №241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朱建新,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9-02-18(修改稿)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朱建新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 ichards &B lack 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 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 on 的“关联理论”。本文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研究;三种认知理论 A Study on the Cogn iti ve I n terpret a ti on of M etaphor ZHU J ianx in (Fo re ign L anguage D ep a rt m en t ,H ua iyin Ins titu te of Techno logy ,H ua i πan 223001) Abstract:Based on thre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ofmetaphor,namely,Interaction Theory,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the pa 2per explores their motivations,ways and li m itations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Key W ords:metaphor;cognitive study;three cognitive theories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8-04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 统,三是语言学传统。三种研究传统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修辞学家关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哲学家关心的是隐喻对思维的影响,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与词的组合、词的意义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 (1936)&Black (1962)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on (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on (1995)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本文试图对这三种认知理论作一综述,并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和方式,以及它们阐释隐喻的局限性,以便我们能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1.Richards &Black 的“互动理论”与隐喻阐释 从人类的认知角度谈论隐喻的,最早可追溯到雪莱(Shelley )。雪莱说,“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严世清,1995)。但对隐喻的认知特征阐述得最明确、最系统的要首推Rich 2ards 。首先Richards (1936)引入了“本体”(tenor )和“喻体”(vehicle )的概念,认为隐喻就是由喻体和本体这两部分构成的。如在隐喻“a seed of hope ”中,seed 是喻体,hope 是本体。其次,他认为隐喻的含义来自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互作用。Richards (1936)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Richards,1936)。Richards 对隐喻的论 述,突破了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辞格来研究的局限,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奠定了其在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Black (1962)在Richards 观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隐喻“互动理 论”。Black (1962)认为,“次项”(即Richards 所说的“喻体” )是一个语义联想集,它被当作是理解“主项”(即“本体” )的一个“透镜”(lens )或“过滤器”(filter ),隐喻的含义是“主项”和“次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对隐喻“Man is a wolf ”的理解:wolf 是一个可供联想的语义体系,听话人以此为“透镜”来认识man,从而突出了wolf “凶猛”这一普遍认同的含义。于是wolf 和man 两者相互作用,听话人在头脑中重塑对man 含义的理解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wolf,从而理解了“Man is a wolf ”的隐喻含义。总的来说,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把隐喻次项的联想含义应用于主项,因此可以认为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因而是一个认知问题。(参见林书武,1997) Black (1997)的“互动理论”后来发展成为隐喻的语义观的基本理论。他(1997)认为,隐喻是一种述谓现象(predication ),其表达形式是句子,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词语;隐喻是在做出一项陈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实体的重命名。这样,Black 就将隐喻从词语层次提升到了句子层次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来考察,这一转变也将隐喻纳入了篇章的认知范畴。隐喻的语义观利用语义特征来阐释隐喻。该理论认为,隐喻违反了语义的“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 ),是一种语义异常现象(semantic anomaly )。如:The stone died .通过义素分析,发现stone 具有以下语义特征:physical object,natural,non 2living,mineral,concreted 。die 具有如下语义特征:processwith result,namely,that some living entity x ceases to be living (Levinson,1983)。很显然,此句并不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