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笔者认为,思辨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联系知识和觉悟的桥梁。思辨能力越强,分析、归纳、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觉悟提升的空间就越大。政治教师应从课堂表述训练、构建知识体系训练、思维训练、开展专题辩论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课堂表述训练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充分发展是分不开的,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越高,其发言就越能够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思辨能力就越强。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笔者在每堂课前,都要求学生把上一堂课所学的原理进行简洁、流利地概括总结,并且要条理清晰地分析概念、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了“国民收入的分配”的内容后,学生不但要表述出所学的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积累、分配等概念,还应分析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积累和消费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作者:————————————————————————————————日期: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校长管理论文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达毅 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可是怎样才能让他们理性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呢?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理解掌握政治生活的参与原则之一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学生阅读教材后,我讲了如下故事: 超市,一名初中女孩在小食品柜台前,随意扯开包装吃自己喜欢的食品。监控录像中保安发现后,过去及时制止,将这个女孩带到收银台,要求她支付拆开包装的商品。她没有钱。于是保安找来一块纸板,上面写着“我是小偷”字样,用带子挂在女孩的脖子上展览示众达两小时。导致大量顾客围观。 问题一:保安的做法合适吗?小女孩的什么权益受到侵犯? 学生的回答积极性非常高。基本的观点有:小女孩的人身权利受到了侵犯。人身权利,公民依法享有的与人身直接相关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不受侵犯,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等。小女孩的行为确实不当,理应受到惩罚,根据法律规定,她造成的损失由家长予以赔偿,而不是通过这种侵害她的人身权利的方式去解决。 问题二:如果你是超市老板,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超市对于违法的顾客,没有处罚的权利,最好的办法是打110报警,由警察根据超市的录像,对小女孩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理。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学生理解就很容易。在此基础上我讲了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 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 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 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 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 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 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 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 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 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从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 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缓慢而不敏捷。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 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也是用面积高求出。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以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形式赛快,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速度训练,能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发展。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 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勇的重要环节。农村的小

思辨能力的培养

谈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钟红军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堪称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也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由于长期受“教材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有着许多误区:一种是表面上鼓励学生质疑,却按照自己的思路预先给学生的质疑进行思维定向,甚至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学生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另一种则是教师袖手旁观,撒手不管,听凭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随意驰骋,放弃了对价值判断的引领作用;还有一种是沉溺于无数“小切口”的探究,不见深层次的思维,沉溺于形式的创新,回避了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回避了对人类生存发展终极意义的思考。更不可取的则是哗众取宠,依据错误的价值观念得出错误的历史结论,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向歧途。 1、具备独立的人格品质是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根本前提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大都囿于统一的思维模式里,板着同一副老面孔,用同一种教训人的腔调面对学生,时间一久,学生变成了被动容纳各种知识点的容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品质。我们的历史教师感叹:不论是义不独生的邓世昌、愈挫愈奋的辛亥志士、玉石俱焚的抗日英烈都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每每讲到这些教学内容请同学阐发内心的感受,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学生有着惊人一致的标准答案:“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奋奋斗。”僵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无数毫无个性的标准答案如同标签一样陈列于课堂上、试卷中,却无法变成血液融入学生的心灵。 真正具有历史思辨能力的学生,不会因自己的年轻而放弃思想,敢于用自己的心灵和历史对话,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和前人的喜怒哀乐。他们会吸收别人的学说和理论,但是杂取各家,为我所用,而非顶礼膜拜,独尊一术,真正实现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因懂得独立思考而个性张扬的生命。 2、拥有正确的的史学价值观是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必备基础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必须时时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正向度发展。即要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对学习中原有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问题的确应当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产生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这个问题自己讲了许多次了,可学生照样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印象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作为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学生何时因独立思考问题的兴奋而累,而不是因为纯粹的记忆而累。在我的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刻让学生回答。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或是我总结问题答案,或是我说出自己的答案。这种教学只能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它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寻求自我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次思考不出来,可以两次、三次……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予以引导,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如此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会增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表扬独立思考较好的同学。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就能使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其次,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采取个案教学;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老师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提出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讨

论思考,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听人讲话要想一想,你认为他讲得对还是不对。对,为什么是对的?不对,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同意?不同意又是为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见解,经过你独立思考产生的独立见解。不仅是听人说话,对待周围的事物都要善于想一想,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分析,不要一棍子打死,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要帮助学生如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并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在这方面取得不错的成就。

思辨能力

青少年思辨能力的培养 谷振诣 一、什么是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 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如果在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通常是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什么是“恶性循环”?比如,有这样一段议论:“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别人的。可是,话又说回来,要了解自己也确实困难,因为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这段议论就是“恶性循环”,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又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让人听了就会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下面让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完整word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一、思维的本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是通过思维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恩格斯把它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思维的重要性。 1、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而其他智力因素都为它服务,为它提供加工的信息原料,为它提供活动的动力资源。没有思维这一加工机器的运转,则信息原料和动力资源都只能是一堆废物。另外,其他诸因素,都必须受思维力支配,即必须有思维力参与,才能有效地进行。 2、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将高智力因素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的表现。也可以这么说,创造力是在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达到最高水平,养成一定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 3、思维培养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之一。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传承人类的智慧,包括人类积累下来的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类社会

的认识,对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人生是有限的,知识增长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仅靠机械传授、被动接受知识是断然不行的,古人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渔”,实质上是指教给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这才是教育之本 三、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思维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培养思维能力要注意社会实践运用; 3、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发展; 4、要努力改变传统思想的误区,比如习惯于顺境思维、趋同思维、经验思维、局部思维等。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不光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方面下功夫。为此,我们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六度,(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敏捷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 华志远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至理名言至今对后人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观世界各国教学大纲也无不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及四大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外,明确提出“要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爱因斯坦语).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前提. 2.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3.1 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采用的方针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成就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了“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3 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

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辨析的能力。思辨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如今高考历史重点考察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当今学生最为缺乏的能力之一。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一些做法: 例如必修一中的辛亥革命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设计“请你结合史实说明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相应结论,深化学生对这一重点历史事件的认识。又如在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之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经济基础、政体、发展趋势等方面将雅典与中国进行对比,得出“不同的经济基础孕育了不同的政治文明”的结论。与此同时,很多学生都会非常赞赏雅典的民主政治,认为中国逐渐发展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历史的遗憾,在这种情况下,遵循孔子“不愤不启”的做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来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分析让学生认识雅典民主制的局限,让学生学会客观理智的等待历史。或者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选题,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通过日常教学的实践,我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了如下的认识: 1、转变学生观念是前提。初中生的思维大多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而且养成一种“唯书”、“唯上”的习惯,不懂质疑,更不敢质疑,引导他们学会质疑,转变观念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前提。 2、教师引导是关键。哪些内容适合或者值得用于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教师引领得当,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以问题为引领。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得出新认识、新结论,养成思辨的习惯。 4、夯实基础知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历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结论,否则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历史科教师一项长期而艰 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 一、什么是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 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如果在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通常是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什么是“恶性循环”?比如,有这样一段议论:“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别人的。可是,话又说回来,要了解自己也确实困难,因为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这段议论就是“恶性循环”,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又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让人听了就会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下面让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见到: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首先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因为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或结论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比如“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在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它是一个容易解决和不大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在理论或者科学的层面上,它变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一个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其次,要注意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这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讲究层次和条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进行解释和论证,比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解释和论证要明白、有力,比如,概念的使用、语言的表达要清楚、准确,理由的陈述、结论的导出要明白、有力。 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他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阅读圈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652931.html, 阅读圈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翠 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10期 摘; ;要:目前,在大学生中,思辨缺席的症状不仅明显,而且一直在蔓延。表现在大学生不会思考问题、无法发现问题,更无法很好地分析问题,更不用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课程设置主要以讲授为主,即使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也很难有对问题深层次的探讨。学生很少提问、不敢质疑,大多时候被动接受知识。讨论、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很少。阅读圈是集合作学习、问题为本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思辨能力;阅读圈;提问;合作学习 20世纪90年代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列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倡导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技能未能得到全面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交际中分析和思考、综合和推理能力不足、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准确性。 1; ; 思辨能力的内涵 孙有中将思辨能力作以简述:情感态度层面,思辨能力指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徐锦芬等认为,思辨能力的实质是个体通过质疑和好奇发现问题,运用分析、推理和评价等高级认知技能分析问题,并发挥开放、自信、坚毅等情感特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根据夏纪梅研究归纳,与教育和学习有关的思辨能力包含“低级思维”“高级思维”等。苗宁、苗兴伟认为思辨能力包括认知技能和人格倾向两个维度,其中认知技能有较低和较高层次之分。所以,基于以上研究,在本文中,笔者采用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思辨能力包含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层面。学生的思辨能力应该从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方面来培养。 2; ; 阅读圈(Reading Circles)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性的技能,它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Carrell&Grabe指出阅读理 解涉及目标确立、图式建立、阐释推理、意义发展及主动评判等多项认知能力。阅读圈(Reading Circles)鼓励学生阅读与思考,是小组成员阅读、思考、讨论和分享的过程。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共同阅读同一阅读材料,在自读的过程中,完成每个角色需要完成的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都匀十一小吴堃 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小学教育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二、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

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再为得星多的孩子发些小奖品。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对此,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如学习《兰兰过桥》一课时,有学生问:“到哪儿能看到这些桥呢?”这完全出自学生学懂课文后对各种新型桥的向往,是真情的流露。这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告诉孩子,这些新型桥有的已经在投入使用了,有的还在研究当中,如:潜水桥。在我国许多城市有海洋公园和海底隧道,这两种建筑合二为一,就是文中提到的潜水桥,不过,因为造这么长的海洋公园花费太大,所以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会有机会见到这种桥的。又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我就鼓励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让他们自己理解: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作用,如果装在别

培养思辨能力

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分析论点的能力。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对材料进行理性的分析的能力,增强文章说服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分析论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我们先看这样几组成语,思考:这些成语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呢?(讨论交流)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长 (2)唇亡齿寒;一叶知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吃一堑,长一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出高徒 (6)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什么是辩证思维?明确: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认识问题时注意事物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等关系。 2、为什么要辩证思维? 明确:首先这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论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事物,必须明确二者关系的指向。 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1)依存关系。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连在一起。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 (2)主次关系。例如:“成绩与缺点”、“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就要分清主要与次要,主流与支流,切忌平均使用笔墨。 (3)取舍关系。例如:“自卑与自强”,自卑会使精神萎靡,未老先衰,才华和智力被埋没在哀叹之中;自强是事业的“催化剂”,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惟有自强才能使我们的人生熠熠生辉。两个事物一正一反,感情色彩一褒一贬。 (4)条件关系。例如:“树木?森林?气候”,众多的树木形成森林,森林改变气候,也就是说森林是改变气候的根本条件。 其次这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决定的

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2015年第1期重庆三峡学院学报No.1.2015第31卷(155期)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 ol.31 No.155 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罗玉交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中山 528402) 摘要:自从黄源深1998年提出外语专业学生存在“思辨缺席症”后,外语界一直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诟病颇多,似乎形成一种共识: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较差,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和谨慎断言。通过对中国知网的研究现状的数据分析得出结果:由于众多的研究成果均出自外语学界,就使得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得到了格外的关注,把本来可能属于所有大学生共有的现象归结到了外语专业学生身上;有关研究结果也证明外语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不弱于(甚至优于)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但这并不能说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存在任何问题,思想意识重视不够和教育功利主义是影响他们思辨能力培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思辨能力;思辨缺席;反思;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5)01-0149-06 DOI:10.13743/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652931.html,ki.issn.1009-8135.2015.01.035 一、“思辨缺席”的提出 黄源深教授于1998年根据外语专业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现象,如他们“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脑子里常常会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认为有这些表现的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因为他们“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此提法在外语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纷纷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问题进行探讨,如:高一虹[1]认为思辨能力的缺失是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指出:我国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才的思维能力培养,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毕业生在逻辑思维和条理性方面表现较差,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黄源深[3]2010年再次谈到“思辨缺席”问题,指出“‘思辨缺席’的痼疾不除,外语学生难有出头之日”,并进一步描述了思辨能力薄弱的外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主要表现:“在工作中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有创新意识,出不了创造性的成果”。胡文仲、孙有中[4]也意识到: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总之,很多专家学者表现出了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关注和担忧,他们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总结,也得出了一些让人警醒的结论:外语专业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存在思辨能力缺失这块“短板”,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毕业生显现出思辨能力较差和智性不足,等等。 二、思辨能力的概念及其原则 既然那么多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偏弱,我们不妨先厘清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收稿日期:2014-09-03 作者简介:罗玉交(1969-),男,湖南耒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资助科研项目(JY201442)阶段性成果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请选择本专题中的一个案例,谈谈您对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心得。 2、在日常教学中,您是否有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问题?通过学习,您打算通过哪些途径加以破解?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哪些要求? 以课标要求为基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就像专家在视频中讲到的那样,学生一直以来都认为历史背一下就可以考高分——“背多分”,往往忽视对自我思辨能力的培养,机械的识记一些历史知识,自然对历史的学习就达不到一个较好的效果,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我认为,历史教师不单单对学生有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会让学生在未来的一生的学习、工作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让人终生受益。那么怎么样通过历史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呢? 专家给我们指明方向,首先必须以课标要求为基础,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依据。站在对人来历史文明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就拿历史必修一来说,主要是政治模块,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本模块的基点就是通过对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让学生裂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人来社会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概括能力,学生概括能力的高低往往受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制约,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他们身上已经开始发展。不过,毕竟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时也会把正确的与错误的成份混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都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展开。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历史上列强发起地一系列侵华战争,就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背景、地点、经过、结果、签订的条约、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概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混淆。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强。 此外、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一些典型历史活动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过程特点的分析归纳,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中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上所学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来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总结得出一般的共性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即为落后的生产关系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兴资产阶级必然要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同时,革命之前,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运动都为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清教运动、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前启蒙思想在北美殖民地的传播)。通过对革命过程的分析,得出共性的认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受到各种旧势力的百般阻挠,必然是曲折前进。通过对革命影响的分析得出:革命初步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