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查尔斯?弗雷泽《冷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3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4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

5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6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7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开题报告+论)

8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0 企业文化对其竞争力的影响

11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

12 从毛姆《刀锋》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知识分子形象

13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4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15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16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7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

18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奴的命运

19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的意象分析

20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21 母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22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汉译

23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4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

25 《当幸福来敲门》和《肖申克的救赎》两部电影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26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

27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

28 浅析《蝇王》的人物及其象征意义

29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30 归化与异化在《老友记》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31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32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3 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

34 古诗词中数字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35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求职简历汉译英

36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37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38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

39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

40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41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42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43 《安尼尔的鬼魂》中“鬼魂”的象征意义探究

44 论英语习语的语言和文化功用

45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46 从现代性角度浅议商标名的改写技巧

47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桃花源记》的翻译策略研究

48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49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

50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

51 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

52 An Analysis of Daphne du Maurier’s Female Identity Anxiety Reflected in Rebecca

53 中美非言语交际中的时空观差异

54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55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56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57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

58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雷雨》的英译本

59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60 《一件小事》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61 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研究

62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63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

64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65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66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

67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68 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

69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化妆品商标词的翻译

70 A Cultural Analysis of Love in The Joy Luck Club

71 Terror of the Soul-Analysis of Features in Poe’s Gothic Fictions

72 《屋顶上的女人》和A & P 中的人物比较及分析

73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

74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75 An Analysis of F. 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76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77 浅析丹尼尔?笛福《摩尔?弗兰德斯》的主题思想

78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

79 通过会话原则分析手机短信语言

8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1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82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83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84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85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

86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87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

88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89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90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91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论语》英译

92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93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94

95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96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

97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98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

99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100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01 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02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

103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

104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

105 试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两个奴隶的性格和命运

106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10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8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09 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

110 论《海狼》中拉尔森船长本性的双重性

111 A Study of English Classroom Scene Sett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112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11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114 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

115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116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117 论翻译的艺术

118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美动画片对比

119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120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121 仿拟在广告中的运用

122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4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

125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126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127 中餐菜名英译中的文化亏损现象探析

12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29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130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

131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132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开题报告+论)

133 高校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134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

135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

136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137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138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139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140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

141 希望和宿命论之间的挣扎-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形象

142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

143 中美交往中的道歉言语行为研究

144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

145 A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146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

147 (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食品比喻表现的中日对照研究

14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149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150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151 On Feminism in Persuasion

152 小说《白鲸》中亚哈布船长的人物悲剧解读

153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54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

155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

156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157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

158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159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人的意象

160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

161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162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163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

164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YeYuJiBei

165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166 哥特式风格特征在《远大前程》中的诠释

167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美国黑人英语

168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

169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主题思想

170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

171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

172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

173 论广告与文化

174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Catchwords

175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76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

177 成长于丧失童真与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爱丽丝漫游仙境》之后现代主义解析17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179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180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181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182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

183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84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185 An Analysis of Dick Diver’s Tragedy in Tender Is the Night Based on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

186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187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88 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189 困境重生—《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性格浅析

190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191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92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193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194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

195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196 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讽刺艺术

197 《红楼梦》中的女性主义及其英译

198 从摩尔?弗兰德斯看世纪英国女性地位

199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

200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

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

自然主义 (一)概况介绍 定义:自然主义是十九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真实性,否认文学的典型化原则,主张作家应超越政治和道德,对社会采取纯科学态度,把社会的人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用生理学、遗传学去解释人的思想活动和社会现象。 作为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自然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于七十到八十年代特别盛行,突出地表现在这一时期的法国文学中,并逐渐影响到其它国家。 自然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当时颇有影响的实证主义哲学,以法国哲学家孔德为代表。他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十九世纪人类的认识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即实证阶段。特点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等,主张研究社会艺术也应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学家丹纳(泰纳)当时根据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又根据贝尔纳的生物进化和遗传观点,进一步提出文学创作和发展的决定论——种族、环境、时代。种族强调生理遗传,环境指民族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时代指国家的文化传统。这三点才能决定国家的文学创作。这给自然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最初的哲学基础。 最后,法国作家左拉提出自然主义的文学观点。他在《实验小说论》中主张作家应忠实记录生活,不带政治目的,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进行文学创作,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通过实验达到对人的科学认识,依靠科学解剖人类社会。这样,当时许多作家放弃任何功利目的,用纯客观的态度,描写人的遗传特性和动物本能,用生理学来分析解剖。 理论家是爱米尔?左拉,文学上的代表作家是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德国的霍尔茨、霍普特曼和哈尔特兄弟,英国的班奈特、乔治?吉辛和乔治?莫尔,美国的诺里斯?德莱赛和杰克?伦敦。 (二)特征: 1、在描写现实上,与现实主义一致,都是一种指向客体的艺术;但如何描写有不同的形式,自然主义将艺术的再现功能发展得更绝对、更彻底,追求具体而周全的描写,把客观场景和事物都作为描写的对象,在他们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再现的对象,即便是卑污的事物、丑陋的事物、尴尬的事物、人的道德观念无法容忍的事物,都有如实进入艺术领域的权利。柳鸣九说:“应该看到,由于自然主义,人类的文学才完全超出了沙龙、舞会、林荫道、乡间别墅的天地,而才有了矿井、坑道、小酒店、贫民窟、洗衣坊、工厂里的车间、农村里的集市、大城市中的菜市场,以及农民在地里头的劳动、工人的操作技术、乡间酿酒的程序、交易所里的各种金融业务……”甚至使场景事物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不是服从主题的需要。“而且,所有这些都不是作为背景被粗略地加以勾画,而是作为文学表现的内容被加以细致详尽的描写”。 2、自然主义引进自然科学,力求避免浪漫色彩、主观性、人为的安排,排斥一切小说性、戏剧性的成分,全力追求平淡无奇甚至琐碎的生活图景,也就不再选择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开始显示出自然主义小说情节淡化的趋向。 3、自然主义引进科学方法,比现实主义更追求严酷的现实性,更大胆直面现实丑恶,去描写各种丑恶现象,真正做到了让任何现象都得以进入文学作品,拓宽了文学表现范围。 4、自然主义在分析人物,解剖现实,运用了生理学、遗传学,这是第一次开始从新的角度(生理、遗传)观察、表现、分析人,侧重于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可以说自然主义在表现人方面增加了角度,开拓了写实,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有启迪作用。 5、自然主义敢于引进科学,注重全面描写,不受主题限制,也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上层社会,更多表现人民的贫困生活,左拉、龚古尔兄弟以其作品更多更具体地表现了社会下层生活和当时突出的劳资矛盾。

(精选)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席卷全欧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南欧和东欧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增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而且打破了整个欧洲的封建体系,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的功勋正如列宁所说:“这次革命……给资产阶级做了许多事情,以至于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一、“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 近代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 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罗曼蒂克”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堂吉诃德式的”多重含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了17世纪末,这些中世纪的罗曼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总称为“浪漫的”诗歌。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就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1777年,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中使用了这个字:“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 二、文化风气 十九世纪初期的整个文化风气,就是浪漫主义的盛行。浪漫主义(Romanticism)成为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 在19世纪初期,政治、哲学、音乐、绘画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它们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互相影响,互为联系,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风貌。 三、自由主义思潮 文学与政治的联系,西方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像浪漫主义文学与当时的政治时局的联系那样紧密,浪漫主义几乎成了自由主义的同义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被看成是一回事。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30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同盟”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裁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19世纪前30年,法国自由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贡斯当和“空论派”思想家(一些大学教授和作家组成)。 自由主义思潮表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口号的不同解释。它修正了卢梭的契约论思想,认为自由平等不在于政权建立在全体人民的社会契约上,而在于要保证个人自由,即个人独立于社会和国家约束之外的自由。 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很多作家自觉把政治自由原则用到文学运动中,坚持文学的自由主义。 雨果认为,“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的自由主义一定和政治的自由主义能够同样地普遍伸张”。“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浪漫主义所涉及的“自由”、“理性”和“感情”,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意义,以至浪漫主义这个词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四、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对自我的强调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 康德的天才灵感说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只有在艺术中才有天才,它是一种天生的、别人学习不到的独创的能力。他说,天才是“天生的创造功能”,“天生的心理的能力”。天才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感是怎样涌上心头的,连艺术家本人也不清楚。 费希特的自我论 费希特(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主张“自我”创造一切,“自我”之外没有独立自在的其他事物。 “自我”学说,着重阐发了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他把“自我”看作行动着的主体,自我要用行动来

日本唯美主义

日本的耽美主义文学 刘珊日本的耽美主义也称唯美主义、耽美派、享乐主义,产生于日本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是当时日本文坛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最初本意是反对以暴露人性的丑恶为主的自然主义,主张追求官能美,为艺术而艺术。其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现代的三岛由纪夫等,代表作有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纹身》《钥匙》,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等。 日本唯美文学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1916-17年前后发展到巅峰,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自然文学主义,与标榜人道主义的白桦派文学,新现实主义的新思潮派文学一起雄居日本文坛。 中国的先行研究 黎跃进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实绩』,主要是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了介绍。 唐月梅的『美的创造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这一论文,主要是从唯美派的文学主张、唯美文学的特征、以及唯美派文学的意义三方面来论述日本的唯美主义。本文是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说明的,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的作品来分析的。 李芒在『美的创造——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存在着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倾向方面。他们在艺术形式上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在内容方面也追求新刺激。这种刺激在恋情和性爱,以及人的生死问题上便表现的最为强烈。通过对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以及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来分析说明的。他还指出不少唯美主义作品仍保留着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 『异域之美的接受——论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就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表现及特点进行了说明,并论述了其形成的原因——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主义』(王向远),本文主要是通过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西方唯美主义对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的对比,说明了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暗进入的、局部的,进而提出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变异』(张能泉)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被中国现代作家接受的过成中,由于文化、环境、动机、条件等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现象。 『唯美主义与谷崎润一郎』(张琳)一文通过唯美主义对谷崎小说的影响,来探讨其小说的精髓(对美的追求)以及艺术第一,生活第二的主张。 上述资料,主要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自身、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的。还有从某一作家或作品来看日本的耽美主义的,主要是以其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及其作品来进行分析论述的。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不仅表现在小说方面,诗歌也是日本唯美主义的重要实绩,但从诗歌方面来研究唯美主义的还不多。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gel and Devil: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Hero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 3 听说法与交际法的区别 4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8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 9 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0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2 通过《推销员之死》探究现代人生存困境问题 13 永恒的精神追求—《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分析 14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15 浅析歇后语翻译中直译的可行性 16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17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 18 金钱在婚姻中的角色:《爱玛》和《名利场》中女主人公婚姻观的差异 19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20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 21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 22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23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2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5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的男性霸权意识 26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7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三个世界 28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 29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30 消极商务信函写作策略 31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32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33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 34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35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 36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37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38 “逍遥骑士”——浅析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 39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 40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41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外国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文学经历了从浪漫情绪到现实情绪再到绝望情绪的历史变迁。) 社会背景 (1)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并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 (2)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农业文明语境下的大众理想和偶像受到普遍怀疑,那种坚定的宗教信仰与怀旧的国民心态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死亡。然而,旧的理想与偶像的消失需要新的理想和偶像的补充和替代。新的工业资本家取代了上帝或精神寄托者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3)从社会层面上讲,传统小说中的和谐社会转化为残酷竞争社会,传统小说中的“父亲”与“家庭”则转化为竞争社会中的“老板”与“工厂”。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代替了原来农业文明中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不再是依据明显的家族或政治遗传权力形成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按照

经济生产和劳动分配形成的等级制度。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原来依靠国家机器维持的统治体制逐渐转变成依靠经济机器维持的社会统治。 (4)随着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统治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无形的铁手”,人们在生存的斗争中会觉得有一种难以理解的力量总是在控制着他们,但又不知道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自然主义所叙述的就是社会主体在生存中抗争、在注定的失败中堕落以及在悲剧性的结局中灭亡的故事。但是,这种悲剧化的叙述并不是自然主义作家故意追求艺术效果的产物,而是对当时美国现实的一种心理反映,暗含了作家意识形态和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判断的转变。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1)自然主义文学作家注重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表现主体对自然和社会的生理和心理反映,标志着社会文化意识从理想化到工具化的价值观转变。 (2)作为社会成员行为和动机的内驱力,大众深层意识的转变是社会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内容。自然主义文学作家聚焦人类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以及未曾探测的阴暗角落,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怎样使人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 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 1、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 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 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 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概况 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 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 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 1)华兹华斯 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 自然; 儿童、童心、童趣; 人的孤独感; 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 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3)骚塞 早在华兹华斯前就是桂冠诗人。 作为御用诗人,写有《审判的幻影》,攻击拜伦,也为拜伦所攻击。 : 1)拜伦2)雪莱3)济慈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 长诗《阿多尼斯》纪念济慈的哀诗。 《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文学的在各国的发展 一、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工业化的影响) 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中介环节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同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哲学和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除了外部因素外,还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内部原因,有其历史承传。 二、思想特征 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三、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四、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法国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司汤达(1783-1842) 2、巴尔扎克(1799-1850)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3、梅里美(1807-1870) 一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卡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文学人物画廊中极为鲜明突出的叛逆者形象)。 《嘉尔曼》 唐·何塞:骑兵—下士—中士—盗匪 嘉尔曼:波希米亚姑娘、走私犯、丈夫独眼龙迦奇亚 嘉尔曼的外貌描写: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一) 第八章 授课题目: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理解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掌握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创作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同时进行殖民扩张。拿破仑第三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迫害共和派。由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导致1870年以色当战役的惨败。普法战争的爆发表明普鲁士日益强大,欧洲的几个强国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尖锐矛盾。第二帝国的败北加深了民族矛盾,由此产生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局为了转移矛盾,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哲学思潮广泛流行。 这就是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1798—1857)的实证主义。实证一词即“实在”、“确定”、“精确”的意思。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他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去探索原因和目的。孔德力图将哲学融化于自然

嘉莉妹妹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嘉莉妹妹》中所体现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姓名 专业班级学号 摘要:19世纪末美国著名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一直被奉为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一代宗师,其代表作《嘉莉妹妹》亦被视作自然主义文学的上乘之作,开创了自然主义文学的新纪元。本文从自然主义的概念以及美国自然主义的发展入手,通过分析《嘉莉妹妹》文中主人公嘉莉为满足自身发展而走向迷失,赫斯特伍自甘堕落最终自我毁灭的过程,体现命运的不可抗争和人的无能为力,凸显德莱塞的自然主义文学观在《嘉莉妹妹》的体现。 Abstract: 关键词:《嘉莉妹妹》德莱塞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一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 自然主义原先只是个哲学概念,文学中的自然主义首先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产生和迅速发展,并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波及到美国文坛。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处于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长久以来美国农村题材文学是在工业化语境中逐渐展开的,经历了从浪漫情绪到现实情绪再到绝望情绪的历史变迁。以农业文明为基础所建构的美国民主理想和社会架构,在19世纪初中叶杰弗逊的“农业天然道德论”、泰勒的“田园共和主义”和爱默生的“自然超灵论”这些文化表征沉淀下成为美国大众最朴素的信仰和理想,也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典型代表。 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并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凸现出来,横扫全国的改革运动就是面对这种危机在社会生产、种族歧视、性别差异、个人生活习惯以及贫困化和城市化等层面上进行解决的尝试。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社会改革文学”,记录了人们面对工业化种种困惑所进行的艰难求索,而大多数改革的失败导致那些通过改革完善社会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彻底破灭,并最终导致了19世纪末自然主义生存与暴力论的文学转型。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兴起 与社会改革文学一样,乡土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从美国的现实多样性以及文化多元性中来寻找美国工业社会价值的答案,试图从某种意识形态化的“民主进步现实”中获得建构美国新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这些文学试图以传统农业文明的价值理想“整合”工业化所导致的“分裂性现实”,而这一整合的失败也迫使这些作家在后期创作中皈依自然主义,从而完全承认和认可自然主义作家所持有的社会价值观。另外,自然主义作为当时美国文化重塑过程中的一种文学思潮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不但是欧洲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世界文化的继承者。 总之,自然主义文学在美国19世纪末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工业化进程中文化转型时期的特定意识形态表现,是习惯于农业文明价值体系的美国人面对新的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困惑和思索,更是美国农民逐步在适应工业文明过程中心理震荡和行为失范的正常表现。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_读杰克_伦敦_野性的呼唤_

大舞台 113 摘要:《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处处体现着作者的自然主义的文学观点。本文试图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出作者深受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影响,并且分析了作者受其影响的原因——当时的美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 关键字:野性的呼唤;自然主义;社会现实;生活经历 杰克?伦敦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大批伟大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写作风格对后代作家具有深远的影响。伦敦作品的主题多为个体与自然界不可抗力量之间的逼真的争斗,深刻反映出他深受当时美国文学中自然主义的影响。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在文学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延续并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写作特点,同时,还为文学发展的现代主义风尚奠定了基础。自然主义在19世纪末的法国兴盛一时,以埃米儿?左拉(1840——1902)为代表,他被誉为文学自然主义的奠基人。他倡导一种追求纯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去理解人的行动的创作理念。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文学力图事无巨细地描绘现实,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文学自然主义者试图运用科学的法则去研究人类。许多美国自然主义者,尤其是杰克?伦敦深受左拉学说的影响,认为人的性格能够通过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加以解释,人受外部的环境和遗传因素的支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人的抗争是徒劳的,是注定会失败的,人唯有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在《野性的呼唤》这部小说里,作者以人的心理来描写动物,小说的主角巴克就有了人所具有的一切心理,通过对其心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受到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1.巴克的心理变化 1.1“棍棒法则”和“狼牙法则” 在故事的开头,巴克在阳光充裕的圣?克拉拉山谷过着舒适的生活,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遗传使得巴克在自己的领地威严得像个国王。如果人们不去北方淘金,或者庄园主的帮工的薪水能够满足他妻子的需求,也许巴克会永远生活在这种舒适的环境里。但不幸的是,庄园主的帮工需要钱,而北方的人也需要强壮的狗,于是巴克就被帮工卖了。由于它总是高贵而温和的,当一个男人把绳子套进它的脖子时,巴克很有尊严地接受了。后来,又一个穿红毛衣的男人买了巴克后,故意激怒它,然后用棍棒打它。巴克一开始不服从这个男人的控制,试图和他进行抗争,但是在遭到痛打之后,它知道了这儿已不再是它那个舒服的领地了,它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它永远没有机会对抗一个手持棍棒的家伙”,只有服从才能继续生存下去。随后巴克被带到北方,它的苦难生活开始了。它认识到要在新的环境中生活下去,只有遵守这个新环境中的生存法则—“棍棒法则”和“狼牙法则” 1.2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来到阿拉斯加以后,巴克的生活环境又改变了,它成为了一只雪橇狗,并且要和其他的狗为伍,在这样的环境中它面临着饥饿,大量的工作和来自其它狗的致命的攻击。为了生存下去巴克学会了打洞取暖,也很快忘掉自己爱挑剔的毛病而变的阴险 狡诈,去偷食物吃,也从同伴的狗群里抢食物。更为重要的是它亲眼看到在柯利病倒在路上时三四十条身体魁梧的狗冲来践踏了它,这使它意识到了环境的残酷,在这充满敌意的北方环境下生存,它不得不调整自己去适应它。巴克受环境的影响变得日益粗暴与凶狠,或者说一次又一次被环境所征服(尽管这种征服是积极的)它使得巴克得以生存,并脱颖而出成为领袖。 1.3 爱的消亡,野性复活 在遇到最后一位主人约翰?桑腾之前,巴克落到了几个毫无北方生活经验的人手里,主人们对于动物的痛苦漠不关心,它不能选择主人而只能被主人选择,它在环境和命运面前是无助的。直到被约翰?斯诺顿救起,巴克的悲惨命运才算终结,他是它的最后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具有怜悯心的主人。从那以后,它在又一个新的环境下改变了很多,并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正当他们开始过上平静生活的时候,桑腾却不幸被印第安人杀害。愤怒的巴克闯进印第安人的营地,咬死了他们。桑顿之死彻底斩断了它和人类社会的链接。它最终响应野性的呼唤,回归森林,成为了嗜血的杀手。家养的环境一度使巴克成为一只好狗,但是现在改变了的环境又驱使它回到最先属于它的野生的环境中了。 从温暖的南方到冰天雪地的北方的漫长旅途也是巴克渐渐发掘他隐藏的本能的旅程。在这当中,环境是它回归的诱因。尽管它有隐藏的本能,但如果不是因为环境的改变,它永远不会回归旷野。野性的呼唤与其说来自森林,倒不如说来自内心深处的本能——尽管这一世代相传的本能曾一度因为被驯化而隐藏,这一过程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巴克以他的过人胆识、智慧征服了北方荒野,赢得了生存的权利;而另一方面,巴克又是一个被征服者,一次又一次在不可逆的环境面前低头,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2.作者受到自然主义影响的原因 2.1 社会原因 19世纪后期,美国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人们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凸现出来,充满了堕落、绝望。美国农业文明语境下的大众理想和偶像受到普遍怀疑,那种坚定的宗教信仰与怀旧的国民心态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死亡。然而,旧的理想与偶像的消失需要新的理想和偶像的补充和替代,于是新的工业资本家取代了上帝或精神寄托者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代替了原来农业文明中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不再是依据明显的家族或政治遗传权力形成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按照经济生产和劳动分配形成的等级制度。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原来依靠国家机器维持的统治体制逐渐转变成依靠经济机器维持的社会统治。随着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统治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无形的铁手”,人们在生存的斗争中会觉得有一种难以理解的力量总是在控制着他们,但又不知道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这就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 2.2 自身经历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 ——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王兵 (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614000) 文艺评论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1.历程: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60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 ,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2.理论: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科学”、“真实”是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 3.风格: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作家在作品中竭力隐去,少有议论。为20世纪许多流派所吸取。 4.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5.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兄弟、左拉。 (二)唯美主义文学 1.发展历程: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口号。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巴那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了又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但是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40、50年代出现的先拉斐尔兄弟会是唯美主义的先声。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到高潮,涌现了王尔德、佩特等一批作家、批评家。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90年代末,他退出文坛,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随之进入尾声。 2.理论: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既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他们甚至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 3.风格: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 4.评价: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独立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和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又在实际上贬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代表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奥斯卡·王尔德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从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看美国的早期自然主义文学

第29卷第3期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9月JOURNAL OF WUHAN METALLURGICAL MANAGER'S INSTITUTE Vol.29No.3 Sep.2019 从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 看美国的早期自然主义文学 田歌华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19世]末兴起的美国自然主义是美国文学史上较为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杰克?伦敦是杰出的代表,而《野性的呼唤》就是他的代表作,是美国早期自然主义文学的典型作品。自然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根源。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为美国民族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异化;人性;自然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萌芽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它的影响波及许多国家,也深深影响了美国。19世纪末兴起的美国自然主义是美国文学史上较为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杰克?伦敦是杰"的代表,而《野性的呼唤》就是他的代表作。 自然主义旨在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完成文学的使命。这也是自然主义所不断强调的文学使命感的具体达成途径。法国埃米尔?左拉在《实验小说》论述:“简而言之,处理人物、情感、人类和社会的数据时,我们必须像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非生物,像生理学家研究生物一般,决定论主宰一切是科学的调查,是实验论证,将唯心主义者的假设一个个推翻,并以观察和实验的小说来取代单纯空想构成的小说”。从而奠定了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并开创了自然主义创作实践的先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上是自然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特征,这被杰克?伦敦运用得炉火纯青。《野性的呼唤》正是自然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杰作。 一、《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由狗变狼的自然主义描述 从生理遗传角度寻求人物性格或行为的内在原因是自然主义的典型特征。温家宝总理说过:文章编号:1009-1890(2019)03-0091-03 文学就是人学。杰克?伦敦就是通过对动物狗的描写,这样一种途径、视角来表达人的观念。他把狼的遗传特性在狗身上刻画"来。它有长长的狼嘴,有狼的狡猾。野狼狗每天晚上都夜嚎,那是一种悲凉怪诞叫人毛骨悚然的调子,巴克很高兴跟其一起嚎。巴克的野性更是被杰克?伦敦描写得淋漓尽致。“当巴克一口咬住一只喷着白沫的对手的喉咙,咬破了颈静脉,鲜血喷了一身,嘴里那暖烘烘的血味刺激得它更凶猛了”。当巴克追逐着雪兔那种嗜血的欲望和因杀戮而获得的欢乐,发"狼一样的古老嚎叫——这一切都"现在巴克身上。这种种族遗传的潜意识变成了巴克迅速野化的强大心理动因。 如果说,生理遗传是机体内部原因,那么自然和社会是它的外部环境。左拉论述道:“我还认为环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a。在研究一个家族一群人时,我认为社会环境具有首要的重要性”。野性无疑是对这段话的形象阐说。巴克自幼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在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法官家里过着优裕的生活,巴克性格温顺文雅,对人信任。四岁时,被法官家的花匠助手赌徒偷走卖给狗贩子。它开始遭到了有生以来的恶毒对待,老板的冷酷,搬运(的嘲笑,信差的戏弄,特别是训狗师大棒几十次的毒打之后失去知觉,巴克迎面 收稿日期:2019-07-08 作者简介:田歌华(1976-),女,河南?开封市人,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9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