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版)毛概——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2015年版)毛概——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全面从严治党

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列毛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政党是有阶级性的。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都有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其一,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其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要求和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宣部《25个理论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现代先后产生过300多个政党,大都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政党能够担负起领导和凝聚中华民族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其80年的光辉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正确选择。

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在她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奋斗,终于推翻了三大敌人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

党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

第一,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新中国。

第二,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

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什么是党的领导(内涵)

思想领导是解决理论指导和思想统一的问题,就是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教育全党。政治领导就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组织领导是解决政治路线由什么样的人来贯彻执行的问题,就是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党的领导的内涵、方式、途径

?内涵: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方式: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

?途径: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的领导。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为什么要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目前,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怎样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两大课题: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三方面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三大优势: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改善党的执政方式

?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这一方略,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第三,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939年10月04 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1994年9月2日,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新时期的党的建设称为“新的伟大的工程”。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建设成为一个用马列毛邓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

怎样建设党?

?思想建设:用马列毛邓三个代思想武装全党。

?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德才兼备有效率。

?作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从严治党:防止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建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三个代表”

?总体目标:把党建设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考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执政考验。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同时,执政对党的考验也是严峻的,因为权力的诱惑,容易形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甚至出现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

改革开放考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难点。

市场经济考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但是,市场机制也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陷。

外部环境考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的考验越来越严峻。

新形势下,党在面临上述“四大考验”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精神懈怠是指一个人、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这是和平时期最容易出现的危险,也是任何长期执政的政党都要面临的重大考验。

能力不足的危险。总体上看,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这也是党能够战胜来自经济、政治领域和自然界风险挑战的根本所在、依托所在。但是,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一部分党员干部能力仍显不足。

脱离群众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肌体的一个毒瘤。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

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员和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具体来说,就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为什么要加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

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驾驭市场经济的规律,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

国内外形势严峻考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对党提出更高要求

党内不正之风存在,需要党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包括:

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

总揽全局的能力

习近平强调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

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第一,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第二,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思想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第一,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第二,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第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的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势。第一,作风是人们思想、工作和生活态度的集中反映,是品格的体现。第二,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体现着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第三,党要树立好形象,必须培育好作风。

牢记“两个务必”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8-1439页)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学习、服务、创新,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学习是基础,服务是目的,创新是能力。

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党的先进性同党的纯洁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然,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与发展的。

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赢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历史,也是党不断实现、保持、发展自己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

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执行者;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试金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骨干素质,夯实组织基础,推动领导干部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

第三节全面从严治党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加重视党的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所谓“从严”,就是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比对普通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强调“从严治党”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二、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和工作主线,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

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只有加强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确保制度建设的方向,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制度体系提供思想保证。

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在思想建设中理想信念至关重要。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从严治党,就必须严格以制度治党。

总之,正如习近平指出:“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只有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吏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狠抓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我们党之所以强大,之所以成为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坚强马克思主义政党,靠的就是党组织的先进性、铁的纪律和优良作风。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因此。。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

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还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

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

全心全决心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一,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二,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三,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

第四,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第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

第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第四,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本章小结: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09 测绘2009092503 程志山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 第三,对于将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小平也做过一些原则设想。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樗。社会主义特征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或意识形态。它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应具备的一般特点。社会主义体制是在不同国家和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形式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实现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制度的总称,即通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核心内容框架及页数对照

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P1 1.两大主要历史任务,推进了三件大事。P2 2.两大历史任务间的关系 P2下 3.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2)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3)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十六十七十八大目标),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P3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体现为三个紧密联系) P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原因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P5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重要性、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本质属性、根本要求、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明确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提出了党面临 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战略任务)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断、 发展的目的和依靠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P8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重要性与重要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P9(1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回答的主要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性、内涵、具体内容: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各项具体制度(体制))中特社义的优势—5个有利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P11 (1)改革开放30年,中特社义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历史性的重大变化;(2)走中特社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3)中特社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P11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12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2.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4.坚持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十七大上胡锦涛主席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阐述:“解放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是互为条件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后者是最终目标与实现方式。”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经济、文化、教育突飞猛进,这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密不可分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明知决策,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到终极就是共产主义. 在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前我们还能稳步的发展,这与我们的社会性质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与其他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要求,是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结构,是由哲学基础、基本理论与具体理论三部分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体系,它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并围绕着这一主题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15个方面。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显示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认识 摘要: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走“依附型”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还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今天的中国更需要公正与平等。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不能为了生产力的一时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论;公正;平等 在邓小平理论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点是一个很有创新的观点。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变迁,我们有必要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新的认识。

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推荐阅读:古人云:"一日当三省吾身",通过"三省"而思过往、观如今、知将行。我觉得,作为革命军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常发忧患之感、常怀进取之心、常抱创新之志,坚定信念,奋发有为,不辱使命,做到"经常四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古人云:"一日当三省吾身",通过"三省"而思过往、观如今、知将行。我觉得,作为革命军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常发忧患之感、常怀进取之心、常抱创新之志,坚定信念,奋发有为,不辱使命,做到"经常四问"。一问任务是否完成。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是军人的职责、军人的誓言、军人的荣誉。凡是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和事业心责任感的军人,都会经常自问自查任务完成情况,始终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局在胸。对目标任务要随时了如指掌。尤其对本单位的基本任务、年度重大任务和临时性突击任务的标准要求、时间节点、保障要素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统筹规划、有的放矢。对工作进展要经常总结反思。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掌握任务特点和工作规律,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提高工作效益。不善于总结反思的领导,不仅难以圆满完成任务,而且难以提高自己。对重点难点要及时攻关

破局。要善于补"短板"、突"瓶颈",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及时制订和落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出色完成。二问职责是否履行。作为医务人员,"肩上有千钧重担,身后有千军万马",其履职尽责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医院全面建设的推进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因此,必须履行好条令规定的职责。条令条例是军人必须遵守的"法",对每一级别的干部职责要求都作了明确规定。要忠诚使命,牢记职责,时常对照条令规定的职责要求,满腔热情干事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履行好党章要求的职责。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章,遵守拥护党章,带头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叫响"向我看齐"、"跟我上",廉洁自律,遵守章纪,为大家立好标杆、做好表率。必须履行好岗位所需的职责。三问能力是否提高。能力素质是一名医务人员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单位作战能力强弱的内在尺度。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常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干部应当通过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扩展基础知识,强化业务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当今知识极度爆炸、极速更新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先进性要求,努力把单位建设成为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火车头"。要不断提高科室作战能力。这是提高能力素质的最高体现和最高目的。四问安全是否保证。高度纯洁、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是科室全面建设的根本要求,是部队科学发展的保底工程,是军人的政治责任。无论执行何种任务、进行何种工作、开展何种活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第九章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第一节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含义和作用 1.概念: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特点:阶级性、历史继承性、规范性、渗透性、稳定性、自律性。 3.道德的社会作用:第一,道德能够促进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第二,道德能保护或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第三,道德能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四,道德能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二、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道德 1.概念: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地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 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科学性,群众性,实践性。 3.提倡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性:首先,人是需要有道德的;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最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 三、继承和弘杨优良道德传统 1.弘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2.继承和弘杨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等。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一、为人们服务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1.提出就发展P236 2.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总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中国新时期的人们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一切坚持和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公民、以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1.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道德核心问题P238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其一,为人民服务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其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其一,弘杨为人民服务精神,是保证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首先,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其次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一,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第二,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 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 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 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最后,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 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 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所以,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2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质疑的根本原则。 首先,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浙民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过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比较快的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第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第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如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第三,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消灭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这需要在存在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其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的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的得到充分体现。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第一,这一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二,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士提到一个心得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优秀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答案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50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主题是() A改革B开放C发展D建设 答案:C 2、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 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A 3、()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科学发展、B社会和谐C科学发展、社会和谐D坚持改革答案:C 4、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A 主体 B 主题 C 主线 答案:B 5、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全体党员B统治阶级集团 C最广大人民群众D工人阶级 答案:C 6、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怎样发展和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 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B 7、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A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B 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A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D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答案:C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答案:C 11、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毛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探讨 1.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长期思考的结果,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同志更加频繁地提出这个问题。在前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加以论述。在论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 1980年邓小平首次论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我们在实践中搞不好,理论上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包括体制),那么也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他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时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90年邓小平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形成共识。 2.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以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所作的高水平、深层次的提炼。因为这种提炼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作了科学的概括。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一个突出,三个统一)。 (一)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它纠正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一味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左”的错误认识,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建设,都要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恢复。 (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这是对以往认识的一个突破。以往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存在制度、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⑨因此,邓小平关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点

10机电一班姜亚飞100114025 29号我眼中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上,表现在道德基本原则的殊异上。一切剥削阶级道德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总是强调个人利益的至上性,总是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上,总是把个人利益作为判断人的行为善恶与否的根本价值尺度。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它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活动的基本标准和方向。抛弃了为人民服务,也就等于毁掉了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就等于丧失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灵魂。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 一方面,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先进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还必须注意广泛性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有它的最高要求,也有它的最低要求。它的最高要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既是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对共产党员和一切先进分子的要求。一心为公、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最高要求的体现。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也明确地规定,在党的建设中,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也是从共产党员的标准出发提出来的,是从“为人民服务”的最高要求出发的。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力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使自己的行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历史上早已存在的思想,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低层次上的要求。 正因为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所以在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服务就已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为人民服务已逐步成为亿万人民的主导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要具备的最高道德境界,而且是全体公民应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每个共产党员、公务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都要像焦裕禄、孔繁森、张思德、雷锋那样,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做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最终利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但是,先富起来的人们要帮助尚未富起来的人们,先富起来的地区要帮助尚未富起来的地区,要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扶贫济困、见难相助、助人为乐,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倡导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段话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体现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它包含着以下内容:其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今所有的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唯独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呢?抽象的生产力并没有阶级性,但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都是具体的,从来没有脱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而单独存在的生产力。我们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统一的生产力,是同我们党的纲领相联系的生产力。其二,发展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的决定因素。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才能在国际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说,邓小平同志提出既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这就使我们在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采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保证。从分配制度方面说,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同时又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共同富裕”,最能从目的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高水平发展的生产力与基本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高水平发展的生产,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但有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共同富裕”,还要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保证,社会成员可能有先富后富之别,但不至于使他们之间的差距拉得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提倡先富帮后富,最终使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逐年提高,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pdf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答: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三个方面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4)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首先,邓小平这一科学揭示,为我们坚持,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实现消灭剥削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要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作为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归根到底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转移,并且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 总之,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的辨证关系,要领会: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动态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惑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因此,邓小平本质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古人云:“一日当三省吾身”,通过“三省”而思过往、观如今、知将行。我觉得,作为革命军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常发忧患之感、常怀进取之心、常抱创新之志,坚定信念,奋发有为,不辱使命,做到“经常四问”。 一问任务是否完成。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是军人的职责、军人的誓言、军人的荣誉。凡是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和事业心责任感的军人,都会经常自问自查任务完成情况,始终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局在胸。对目标任务要随时了如指掌。尤其对本单位的基本任务、年度重大任务和临时性突击任务的标准要求、时间节点、保障要素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统筹规划、有的放矢。对工作进展要经常总结反思。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掌握任务特点和工作规律,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提高工作效益。不善于总结反思的领导,不仅难以圆满完成任务,而且难以提高自己。对重点难点要及时攻关破局。要善于补“短板”、突“瓶颈”,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及时制订和落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出色完成。 二问职责是否履行。作为医务人员,“肩上有千钧重担,身后有千军万马”,其履职尽责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医院全面建设的推进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因此,必须履行好条令规定的职责。条令条例是军人必须遵守的“法”,对每一级别的干部职责要求都作了明确规定。要忠诚使命,牢记职责,时常对照条令规定的职责要求,满腔热情干事创业,

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履行好党章要求的职责。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章,遵守拥护党章,带头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叫响“向我看齐”、“跟我上”,廉洁自律,遵守章纪,为大家立好标杆、做好表率。必须履行好岗位所需的职责。 三问能力是否提高。能力素质是一名医务人员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单位作战能力强弱的内在尺度。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常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干部应当通过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扩展基础知识,强化业务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当今知识极度爆炸、极速更新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先进性要求,努力把单位建设成为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火车头”。要不断提高科室作战能力。这是提高能力素质的最高体现和最高目的。 四问安全是否保证。高度纯洁、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是科室全面建设的根本要求,是部队科学发展的保底工程,是军人的政治责任。无论执行何种任务、进行何种工作、开展何种活动,每名军人时刻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始终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时常要问有没有问题隐患。做到见微知著,落叶知秋,不因表面平静而麻痹大意,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及时组织隐患排查,及早发现存在问题和苗头隐患。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

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核心与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核心与基本原则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十五大报告又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这就是说,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必须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关系相适应,并为之服务。就经济关系而言,我国目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政治关系而言,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的根本政治制度。并且,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以及共同富裕,与集体主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客面上要求在全社会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因此说,为人民服务精神和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伦理反映。 今天,我们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运行机制之中,也蕴涵着与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原则相同或相通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市场经济直接同社会化生产密切相关,社会化生产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整体协作精神;市场经济的运行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个人利益通过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来实现,这就把利己和利他有机结合起来,把履行自己的义务同应有的权利统一起来,使为人民服务精神和集体主义原则的实现成为可能。然而,市场活动有其自身的缺陷,如趋利性、投机性等,如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容易诱发各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和贪污腐化等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干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用为人民服务精神和集体主义原则铸造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合力、动力、凝聚力。 与私有制的经济关系相适应,以往剥削阶级的道德,无不从其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坚持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引发其社会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成为“西方社会病”,反映出这一道德原则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昭示着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伴随而诞生、相适应而发展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和集体主义原则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质,是社会主义道德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相区别的标志,更是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对其做出了科学的描述。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不是从人类公平、正义等理性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深刻分析,从中发现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种种物质因素,从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发现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特征。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主要思想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于社会主义的预测,是科学的,但在具体国家和国情下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邓小平1992年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全新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高体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新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方面概括,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又包含了生产关系;既包含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包含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既讲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又讲了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因此,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既是前者的结果,又是后者的条件,是一种关系上的递进。 二、强调了解决与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在过去,我们不知道生产力的重要性,实行计划经济,严重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几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任务。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任务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所在。坚持共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 四、纠正了本本和教条主义倾向。邓小平没有教条式的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而是创新地、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从而引入了市场经济。邓小平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五、设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科学标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和党的指导方针,并以此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判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科学性,就是要看是不是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能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六、突出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这是与资本主义目标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这是社会主义一个最大的优越性。邓小平说,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要消灭剥削制度,还要消灭剥削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 古人云:“一日当三省吾身”,通过“三省”而思过往、观如今、知将行。我觉得,作为革命军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常发忧患之感、常怀进取之心、常抱创新之志,坚定信念,奋发有为,不辱使命,做到“经常四问”。 一问任务是否完成。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是军人的职责、军人的誓言、军人的荣誉。凡是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和事业心责任感的军人,都会经常自问自查任务完成情况,始终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局在胸。对目标任务要随时了如指掌。尤其对本单位的基本任务、年度重大任务和临时性突击任务的标准要求、时间节点、保障要素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统筹规划、有的放矢。对工作进展要经常总结反思。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掌握任务特点和工作规律,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提高工作效益。不善于总结反思的领导,不仅难以圆满完成任务,而且难以提高自己。对重点难点要及时攻关破局。要善于补“短板”、突“瓶颈”,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及时制订和落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出色完成。 二问职责是否履行。作为医务人员,“肩上有千钧重担,身后有千军万马”,其履职尽责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医院全面建设的推进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因此,必须履行好条令规定的职责。条令条例是军人必须遵守的“法”,对每一级别的干部职责要求都作了明确规定。要忠诚使命,牢记职责,时常对照条令规定的职责要求,满腔热情干事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履行好党章要求的职责。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章,遵守拥护党章,带头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叫响“向我看齐”、“跟我上”,廉洁自律,遵守章纪,为大家立好标杆、做好表率。必须履行好岗位所需的职责。 三问能力是否提高。能力素质是一名医务人员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单位作战能力强弱的内在尺度。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常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干部应当通过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扩展基础知识,强化业务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当今知识极度爆炸、极速更新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先进性要求,努力把单位建设成为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火车头”。要不断提高科室作战能力。这是提高能力素质的最高体现和最高目的。 四问安全是否保证。高度纯洁、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是科室全面建设的根本要求,是部队科学发展的保底工程,是军人的政治责任。无论执行何种任务、进行何种工作、开展何种活动,每名军人时刻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始终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时常要问有没有问题隐患。做到见微知著,落叶知秋,不因表面平静而麻痹大意,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及时组织隐患排查,及早发现存在问题和苗头隐患。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维观念深刻变化。我们在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