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

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

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
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

经努力,程起瑞先生《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一书授权在海陵时空论坛独家发布。

程起瑞先生曾多年从事行政区划的调查研究,并多次参加有关泰州市行政区划问题的论证。退休后,先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和掌握的大量资料,写成《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一稿,共分26个章节,全文约10万字。初稿曾送请江苏省人大原副主任戴为然同志审阅,戴老认为“这份资料有存历资政的意义”。此后,为了保证史料的准确性,作者一直在向了解情况的同志征求意见,对原稿不断加以修改和补充,迟迟未予定稿。许多同志听说有这样一份资料,纷纷索阅,作者均以“未定稿”为由,从不轻易出示。

今年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十周年,为作献礼,作者现选发该稿的《前言》,以及《(一)一场风波》、《(二)引起学术界关注》、《(三)费孝通的意见》、《(十七)难得的热心人》、《(十九)牵动学子的心》、《(二十一)最后一篇论文》、《(二十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等章节,以飨读者。

目录

写在扉页 (1)

序二 (3)

引言 (1)

(一)一场风波 (3)

(二)引起学术界关注 (7)

(三)费孝通的意见 (10)

(五)新的动向 (14)

(六)谋求计划单列 (17)

(七)“市管县”好不好 (20)

(八)再一次论证 (22)

(九)“三泰市”方案的由来 (25)

(十)不同的反应 (29)

(十一)访问华师大 (31)

(十二)准备接待调查组 (34)

(十三)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调研后的结论 (37)

(十四)一份《内参》的产生 (41)

(十五)增添紧迫感 (44)

(十六)争取外界的推动 (48)

(十七)难得的热心人 (52)

(十八)截然不同的观点 (55)

(十九)牵动学子的心 (58)

(二十)未能发出的报告 (61)

(二十一)最后一篇论文 (66)

(二十二)寻求突破 (69)

(二十三)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 (71)

(二十四)见到了“曙光” (75)

(二十五)水到渠成 (78)

后记 (87)

跋 (90)

夏如山同志的来信 (91)

潘祝平同志的来信 (91)

刘君德教授的来信 (92)

李振坤教授的来信 (92)

附录:泰州行政区划建置简史

引言

泰州称得上是一个“老牌市”。1949年1月21日泰县全境解放,次日,便以原泰县城厢的6个镇设置泰州市。同年5月,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泰兴、靖江、泰县、海安、如皋、东台、台北7个县。1950年,扬州、泰州两个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曾辖扬州、泰州2市及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9县。泰州建市后的前15年中,行政区划变动频仍,1964年9月以后才稍许稳定。直至1984年底,整整有20年时间,泰州的辖区一直局限在西起九里沟、东至斜桥、北至林家河、西南至老通扬运河、东南到灌溉总渠这个范围内,总面积只有37.92平方公里,是全国10 个最小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50人,建成区密度高达12312 人,又是全国10个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泰州城市的空间便显得越来越狭窄。1984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泰州城市的地位进一步相对下降,特别是由于行政区与经济区不相一致,不仅妨碍了泰州城市作用的发挥,而且制约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现象,很快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不少专家学者先后发表过论述和建议,国家机关、省级有关部门也相继派调查组进行过调查研究,他们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这就是:行政区划必须作合理的调整。1996年,在中央和省委的关怀下,终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对扬州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地级泰州市,并适当扩大泰州市域范围(同时组建的还有地级宿迁市)。这项决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完善市管县领导体制,优化城市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从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已有海陵县算起①,到南唐烈祖升元元年(公元937年)置泰州,前后经历了1054年。从南唐建州到这次组建地级市,又经历了1059年。唐代的海陵,已是全国比较富庶的县份之一,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来建州创造了条件。在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到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的172年间,虽曾设过海陵郡,但其中有91年海陵县并不归海陵郡管辖,而且那时处于战乱和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那时的海陵郡远没有后来的泰州影响大。泰州始置时,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县,境域超过了汉代的海陵县。宋代的泰州是“上州”,海陵是“望县”②,那时已有“淮海名区”之称。可以说,如果不是“州建南唐”,也许就不会有以后的“文昌北宋”③。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以后,泰州管辖的范围不断缩小,城市的地位也不断下降,只有在战争年代有时才例外。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后,泰州虽仍称“州”,但地盘只相当于一个县。解放后的泰州市,其辖区虽比解放前的泰县小得多,但它一度是苏北和泰州地区的行政中心。19 64年,为符合当时城市的农村人口不得超过全市总人口的20%的规定,将寺巷、鲍徐、野徐、塘湾、白马、

港口、朱庄、淤溪、杨庄、里华十个公社的全部和郊区、泰东、泰西三个公社的一部份地区划归泰县后,泰州市只剩“弹丸”之地,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了。

回顾历史,我们便可以看出行政区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行政区划是国家根据行使国家政权和执行国家任务的需要,兼顾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经济联系及民族分布等实际状况,对国土实行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行政区是行政区划的结果,属于政治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它的基础。行政区划分得确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制约作用。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话,我们从地级泰州市诞生所经历的过程可以看出,要真正认识客观实际并不那么容易,而真正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更不容易。

注:

①海陵何时设县,史无确切记载。“元狩六年置海陵县”一说出于后人的推测。据《汉书?地理志》,西汉临淮郡有29个属县,海陵县是其中之一。元狩六年设置临淮郡,并不是说郡属各县也是该年设置。有人据《汉书?枚乘传》推测,海陵县始置时间可能在景帝之前。若此说能够成立,则海陵设县的时间还应向前推移数十年。

②唐宋时,州县按其地位轻重,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

③199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泰视察,元宵之夜曾作《踏莎行》一首。“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是这首词的开头两句,这里借用。

(一)一场风波

1982年下半年,中共江苏省委开始酝酿进行体制改革。在考察学习辽宁省实行“市带县”的经验之后,着手研究制订方案。起初考虑分两步走:在经济比较发达、中心城市已经形成的地区,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暂时保留扬州、淮阴、盐城三个地区,将邗江县与扬州市合并,同时适当扩大泰州市郊区,待条件成熟后,再撤地建市。省委的这一改革思路,11月中旬传达到泰州,干部和群众都表示衷心拥护。可是,到了12月中旬,从扬州不断传来消息,说扬州地区也将撤地建市。还传说,不久前胡耀邦总书记在南京视察时,对江苏省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希望江苏改革的步子迈大一点,苏北地区的改革可以一并进行;扬州地改市后带10县太多,可由扬州、泰州两市各带几个县。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体制改革成为泰州全城议论的热门话题。

当时,群众中谈论得比较多的、带有普遍性的意见是:泰州在历史上就是苏北沿江的“三州”(通州、扬州、泰州)之一,解放后一度是苏北行署和泰州地专机关驻地,

这几年工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对国家的贡献也是比较大的,条件不比盐城镇、清江市差,为什么他们都能升格为省辖市,泰州却要成为扬州市的辖市?!

许多机关干部则认为,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自然经济区域,解决经济生活中城乡分割、条块分割、流通堵塞、运输浪费、领导多头、互相牵制等不合理现象。扬州和泰州本来是两个自然经济区,如果泰州市隶属于扬州市,势必不能充分发挥泰州在这个经济区中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部门工作的同志就更为担心。他们认为扬、泰两市原来都是地辖市,因为扬州是地委、行署所在地,在重点项目的定点、物资和资金的分配等方面,得到许多优先照顾,但地区毕竟在两市之间还得考虑一些平衡。如果改为“市管市”,扬、泰两市将变为上下级关系,今后泰州市的经济发展必将受到更大更多的制约。

此外,还有不少同志认为“市管市”的体制不符合宪法,因为宪法中只有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的条款。

在群众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些部门和基层的负责人因为不了解底细,纷纷向市委、市政府查询,并强烈要求市领导要从四化建设的全局、从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如实向上级反映群众的意见。市委当时由于不了解上级党委的意图,对社会上流传的一些说法很难向群众解释。直到12月31日,市人大副主任张晓明列席省人大常委会议后归来,证实了“泰州市将隶属扬州市”之后,市委觉得有必要将干部群众对体制改革的反映向上级党委作一汇报,便将市委办公室编印的《内部情况》(第五期)上报扬州地委并报江苏省委。市委办公室同时将这一材料送中共中央办公厅10份,请分报给**书记、赵总理等中央领导参阅。

1983年1月4日,扬州地委召开体制改革动员会议。有些同志唯恐市委向省、地委反映问题不够尖锐,不能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于是在市委书记黄扬去扬州开会

期间,个别部门便直接向上级主管部门发电报、写报告,反映意见(如今在市档案馆还可以查到当时市计委发给国家计委和省、地计委的《按照地理经济条件,扬、泰两市分别管县的建议》)。

同时,民主党派人士王石琴等,也自发地联名向中央和省的四套班子发了电报。据当时担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的赵守楚同志说,民主人士的电报稿拟好后,曾有人拿到机要室想用传真电报传出,他没有同意,因为传真必须由书记签发。

1月5日上午,市委召开常委会,传达地委体制改革动员会精神,经认真讨论形成了四条贯彻意见: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决服从上级党委的决定;二是按正常渠道积极反映干部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干部和群众在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不同意见,一方面采取耐心说服,积极疏导,另一方面又允许干部群众提意见,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的不同意见和要求,可直接向市委、市政府反映,由市委办公室负责综合上报,如有人为此上访,将采取积极措施,坚决劝阻;三是稳住干部群众的思想情绪,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当前生产和工作方面来;四是从长远考虑,还是需要适当扩大郊区,以增加三个公社为宜(1月20 日,市委正式以泰委发[1983]8号文件向地委报告,请求将寺巷公社的城南大队与泰东、泰西、朱庄三个公社一并划归泰州市)。

就在常委开会的这一天,民盟的王石琴、农工民主党的韩钟泉、民建的章定甫和民革的李友诚去宁准备向省有关方面反映情况和意见。市委得知后,即派统战部副部长董学诗专车赶往南京进行劝阻。

1月6日,市委书记黄扬奉召去省委。待黄扬回泰后,8 日召开市委常委会,10日下午召开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11日下午又召开了全市基层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和贯彻省委的指示,主要有四点:一、苏北三个地区行政体制改

革的方案,是省委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从全省的战略布局出发,参照外省的先进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后作出的决定。二、省委在作出扬州地区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定时,也曾反复考虑过泰州市是否升格的问题,鉴于目前处于省、地两级机构体制改革的大变动时期,牵涉面已经很广,无论“地市合并”或“地改市”,任务都很艰巨,如果要把象泰州这样的地辖市新建为省辖市,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难度较大,而且目前泰州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还是等以后各方面条件更成熟了再考虑为宜。三、省委肯定了泰州这些年来工作的成绩。并指出,泰州过去是苏北棉粮油集散地,实行统购统销以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泰州仍然是一个经济中心,但这个中心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今后如何发挥这个经济中心的作用,大家还没有研究清楚。四、不能以老概念看待地改市以后的扬州市,地改市决不是只换了一块牌子,更不是为了保存地专机关,而是按中央指示精神,把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行的一次大改革。

经过逐层逐级的传达动员,而且省委的决策已上报中央,大局已定,干部群众的思想波动不久便平静下来。

1983年3月,扬州地区正式撤地建市,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领导。

如今人们谈论起当年的这场风波,常常会提及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许家屯召见黄扬这一节,都说黄扬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所以后来的市委领导人在行政区划问题上,都变得谨慎小心起来。当年许家屯召见黄扬,他们究竟谈了些什么呢?1996年3月14日,我和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丽珍去扬州看望黄扬,他给我们谈起了这一段往事:1983年1月6日,黄扬接到地委书记傅宗华的通知,说许家屯要找他谈话,要他第二天一早去省委书记办公室。黄扬按通知准时到达,看到许家屯、省委常务副书

记柳林和扬州地委书记傅宗华同志等三人已在座。许家屯说这次谈话是“交换意见”,于是黄扬便谈了泰州多数干部、群众对这次体制改革的看法,主要有三点:一、扬州带10个县、市,范围太大,是小马拉大车;二、地管县(市)改为市管县(市)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三、通、扬、泰三个城市是历史形成的,各有特色。扬州和泰州历史上就是两个经济区,人为地把它们捆在一起,不利于经济发展。许家屯对黄扬阐述的意见甚为不满,说:“这是你编出来的一套理由”,“你们是对盐城升市不服气”。许家屯一再强调,这次对苏北三个地区行政体制的改革,省委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黄扬对此又作了一番争辩,他从泰州的历史地位、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物资流向、工业基础、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影响,作了简要的阐述,并认为,从战略上考虑,泰州也应是这一地带的中心城市。许家屯对此不同意见大为不满,说:“不用说了,情况我比你清楚,早在抗战期间,我就在那里当过县委书记。泰州过去是里下河地区的粮油集散地,有所谓…买不完的东南,卖不尽的西北?之称,可以说是那一带的中心城市,但自从实行统购统销后,泰州就不再是一个中心城市了。你说泰州是一个中心城市,你调查过没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还说,“原来你就是这种观点,怪不得泰州干部群众的意见那么多,来信、来访如雪片飞来!”这时,傅宗华同志在一旁插话:“无非就是想水涨船高嘛”!?

黄扬认为,反映民意、争取有利于发展的区域条件,是为公;想水涨船高、图升官晋级,是为私。谁是谁非,任人评说。于是他又申述了两点意见,其大意是:一、向上级党委如实反映群众意见是我职责所在,是符合组织原则的,至于民主人士上访,我们事前并不知晓,知道后是坚决劝止,积极去做思想工作的;二、泰州如上升为省辖市,干部是由组织上安排,不可能都水涨船高,只要对经济发展、四化建设有利,对泰州干部怎样安排,我们决无怨言。这次谈话成了辩论,气氛有点紧张,已不能心

平气和。辩论的结果,谁也未能说服谁。看来谈话已无法继续下去,柳林同志说:“这次省委工作中也有不周到的地方,事前没有跟你们通一通气,使你们没有思想准备,工作有些被动,但现在省委已经作了决定,并已上报中央,老黄,你就表个态吧!”黄扬表示:一、服从组织决定,回去做好工作;二、保留意见,让历史检验。许家屯不高兴地挥挥手,说:“好,让历史检验去吧!”就这样结束了这次谈话。

据了解,当年市委办公室将泰州干部群众对体制改革的意见反映到北京后,中共中央办公厅是重视的。

1983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函告泰州市委:“去年12月31 日来函及所附材料收悉,并已送中央领导同志。请你们对干部和群众做好工作,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向省委和中央反映了,在省委没有改变原来的决定之前,大家应集中精力把今年的生产进一步搞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此函同时抄送江苏省委。

1992年为高港港对外开放一事,我陪副市长李强、曹金泰与高港港务管理局局长李伯和去江阴会见国务院口岸委主任时,在长江饭店巧遇省民政厅民政处处长夏如山和民政部的朱孝庆处长,谈起泰州的区划问题,朱处长说,这个问题完全在江苏。198 3年批准江苏地改市实行市带县体制的文件就是他起草的,一直到国务院文件付印时,他还奉命给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挂了电话,询问江苏省委对方案是否有变动。回答“没有变动”之后,国务院批准文件才正式下达的。

江苏地市合并全面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后不久,民政部发觉其中淮阴、盐城、扬州三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具备管县的条件,建议国务院考虑将其再改回来。国务院要民政部派人下来看看,考察一番以后再作研究。据此民政部派主管行政区划工作的民政司陈继远副司长来江苏,省民政厅派民政处夏如山处长全程陪同。第一站到扬州,听取了汇报后,陈副司长根据国务院批文下达前泰州民主党派在这方面反映强烈

的情况,提出去盐城时想顺道在泰州稍作停留,以便听听看看,并请市里派人参加。

扬州市民政局刘霞龙副局长请示后奉命答复说:因情况复杂,以不看为好。陈副司长

的设想未能实现。尽管如此,在途经泰州时,陈副司长还是要夏处长引路将车子开进

市区,看了主要干道和市容市貌。陈副司长回京后,曾给夏如山同志来过电话,告诉他:民政部已再次向国务院作了汇报,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要让江苏试行一下。于是

此事到此作罢。

回复引用qjhlz_021发表于:2006-6-16 22:54:36第4楼(二)引起学术界关注

泰州在历史上就是苏中地区的一个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

如今已不作为政治中心,但地区性的经济中心的地位是否还存在呢?学术界认为这是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时,正好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在寻找研究课题,省社联和省

社科院便委托他们就这个问题作一番调查。1984年4月,李振坤副教授和徐正佑讲

师完成调查任务,写出《关于以泰州为依托发展三泰地区经济问题的调查报告》,刊

登在《江苏社联通讯》1984年第六期上。

调查报告首先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详细的分析,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泰州具有省以下中心

城市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高港是里下河地区进出长江的要冲,泰州和扬州同为苏中的水陆交通枢纽,扬

州是京杭运河东侧里下河西部通向长江的门户,而泰州则系里下河腹部大部分地区通

向长江的门户。泰州作为水运中心,早就在历史上形成为物资的集散中心。建国以来,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变化和行政区划的几经变动,确实影响了泰州在交

通方面的地位,但它仍不失为交通的中心。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到泰州将修建一条二级航道的引江河。引江河通航后,则将会加强泰州作为交通中心的地位。

第二,交通是形成经济中心的必要条件,而经济中心,首先应当是商业中心,即商品流通的中心。商品购进和调入的总额以及销售和调出的总额,反映了泰州商品流通的规模和交换的发展程度。而从商品流通的关系以及银行的货币投放量和回笼量的关系来看,泰州市的购买力约有40%是来自外地。由于现有的体制妨碍了商品的自然流向,限制了泰州作为商业中心的作用,因而不能完全反映泰州作为商品中心的客观性质。如果对现有体制按照客观要求进行改革,泰州作为商业中心的作用将更大,而不是更小。

第三,经济中心,必须以工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才会有活力和吸引力,保持其经济中心的地位,泰州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并有一些骨干企业和比较先进的设备,掌握一定的拳头产品和部、省优产品。1982年的城市人均产值,泰州除低于南通外,高于苏北其他所有城市,还高于苏南的镇江。因此,不能低估泰州的工业实力。

第四,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省以下的经济中心同时必须是科技的中心。就泰州同周围地区的比较来看,泰州的技术力量较邻县为强,而且泰州在科学技术和科技信息方面已经成为邻县的中心。泰州随着在智力投资和开发上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在科技方面发挥更大的中心作用。

调查报告的结论是:“泰州作为省以下一定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客观存在。但是,在发挥它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以加快苏北经济的发展上,存在着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几十年来,泰州在作为经济中心和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上,一直是处于不自

觉的状态。现存的体制则妨碍着它发挥中心城市的应有作用。因此,建立以泰州为中心的经济区和经济区为基础的行政区划,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不容缓”。

后来李振坤教授来信告诉我,他们这次到泰州调查,实际上是省经济研究中心委托的,这篇文章是在向省政府汇报后形成的。当时,张绪武、李寿章两位副省长都参加了汇报会。她在信里写道:“如果说,我们的集体成果有了一些社会效益,那首先是泰州──这个苏中的明星,确实引人注意,她的干部和人民那样的艰苦奋斗,那样的顾全大局。我们只作为省有关部门派出的社会调查队,如实地反映了情况,给省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

1984年6月26日到30日,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社科联联合在盐城市举办了“江苏省加快发展苏北经济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省级机关、11个市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代表,共90人。这次会议,是对苏北发展战略的再探索。与会者各抒己见,提出了各自的战略设想和有关具体建议。我们也以泰州市经济研究中心的名义提交了一篇题为《城乡必须结合经济才能起飞──试论泰州在开发苏北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文章,参加了交流。

在讨论中,与会同志一致强调在加快发展苏北经济中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重要性。会间有一种说法:苏北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一般不如苏南,市带县在苏南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而在苏北却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苏北市管县是“小马拉大车”,搞得不好,只会产生“市刮县”的情况,起不到市带县的效果。针对这种说法,有些同志认为,有必要研究苏北城市的特点,探索强化和发挥苏北中心城市的合理途径。

许多同志着重议论了加强苏北与苏南城市间的经济技术协作问题。他们认为,要进一

步打破按行政区划管理经济的框框,坚决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组合城镇群体。有些同志提出:行政区域不变,经济区划可以交*组合或适当调整。可以根据条件,以经济基础较强的县城为中心,组织一些较低层次、较小范围的经济区和经济网络。同时,趁农村发展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机会,通过为专业户提供各种服务和流通渠道等的实际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这样,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以及小城镇之间,分层次地组合,分工协作,加上苏南大城市的助力,“小马力”可以转化为“大马力”。会上,有人提出设置泰州经济区的专题建议;也有同志提“三、二、三”方案:即南线以通、扬、泰为中心,中间以淮阴、盐城为中心,北线在徐、连之间重点发展一个城市,以便城乡网络的形成。

继南师大李振坤教授为首的调查组之后,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又于1984年10月31日来泰州考察。他对泰州辖区范围之小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形象地把泰州市比喻为“有核无肉”。以后,他在公开发表的《小城镇新开拓》一文中,有一段专门写泰州:“在泰州,我听到了一个值得引起注意并应加以研究的新问题,那就是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当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之间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地说,一是扬州市在经济上带不动它属下的泰州市,人们把这种情况叫做‘小马拉大车’;二是泰州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划归扬州市管辖以后,它就与早先作为其经济影响范围的周围几个县处于同等的行政地位,它们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就或多或少地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因而泰州市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它在区域发展上的中心作用,而且它本身的经济发展也就陷于没有后方、没有余地的局促状态。”

“从历史上看,扬州与泰州可以说是长江北岸毗邻的一对孪生子,这对同胞兄弟各自在自己影响所及的地区起着商品流转中心的作用。解放后,两市均属扬州地区,在事

实上扬泰之间虽有亲疏,但属同级。1982年江苏省撤销地区一级行政建制,领有原扬州地区的范围,泰州市变成了县级市,归扬州市领导。原来的同级关系一下子变成了上下级关系。然而一个城市对其影响区域的经济联系,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有着必然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并不能人为地加以割断或干预,因而就出现了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费孝通认为,“总的说来,江苏全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对于打破行政区划,实行合理的区域经济联系,加速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并取得了实际的收效。但是由于当时实行新体制时,时间急促,不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深入的研究,象泰州那样新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

他在苏南与苏北的调查中,发现苏北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相对弱小和缓慢一些。他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类似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那样的经济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因而苏北的有些县城升格为市以后,‘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苏南则相反表现为一些原先有一定发展特点或规律的城镇,失去了它所影响的区域”。他说,“这一问题在苏北与苏南的不同表现,在泰州与扬州的关系上集中体现了出来。对此我们应当认识到,问题既然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引起,就必须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去解决”。

最后,费孝通教授“建议江苏省能进一步开展社会经济区域发展战略的研究,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对现有行政区划作适当的调整”。

1993年初,已经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费孝通在苏北视察时,又进一步指出:江苏的经济发展不能离开苏北的发展。他还针对苏北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出了“三

二三”网络建设的构想,即北沿东陇海铁路线建设好徐州、新沂、连云港三个中等城市,中间发展淮阴、盐城,南沿长江北岸建好扬州、泰州、南通三市。以这8 个中

等城市为龙头带动一批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以形成现代化城镇网络。后来,在全

国人代会期间,他在江苏代表组又详细阐述了这一构想。

回复引用

ID: 08467 646

qjhlz_021发表于:2006-6-16 22:56:26第6楼(四)拓宽了视野

怎样看待泰州城市的地位?在1984年7 月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技术鉴定会上,这是

专家们集中议论的一个话题。专家们一致认为,不能就泰州论泰州,而应该把它放在

一定的区域规划中来看泰州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要从发展苏北经济,发展长江流域

的经济这样一个整体当中来看泰州这个城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景熹认为,泰州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城市,在两

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经济上几经盛衰,解放后体制也几经变动,但是它依然存在

和发展,这说明泰州市的城市发展有它存在的客观依据和发展的条件。泰州城市的发

展基础,一个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就是广大的农产品地区。翻开江苏的地图来看,泰州市的位置,好象就处在人的脐部这个位置上,它处在里下河通向长江,长江通向

里下河这个通道上,处在江苏省五个大的农业区的交点上。这就是它的地理特征。

丁景熹对江苏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情况作了一番分析:南岸有苏、锡、常,有南京,

中心城市比较发达,经济实力很强,只有在镇江这个地段,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薄弱,

但是镇江现在有它发展的有利条件;江北的几个比较大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实力

都比江南差一点,南通以西、扬州以东形成了苏北地区经济上的软弱地段,在这个地

段中间没有一个有力的中心城市。如何把这个地方的经济搞上去?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因此,要使泰州成为一个中心城市,行政区划也要有所调整。从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泰州市的行政地位要和它的经济区域和繁重的任务相称。

南京大学吴友仁副教授也认为,在当前努力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充分利用长江水运,发展长江两岸经济的形势下,泰州市将是进一步改变江苏省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状况的前沿阵地之一。因此,以泰州市为中心,根据经济实力和经济联系,实行市管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吴友仁和丁景熹都不主张我们继续把泰州称作“里下河的门户”。因为,在历史上,泰州曾经是“里下河的门户”。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它在交通运输和物资交流上所处的地位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由物资的集散地变成中转地又变成通过地。目前,里下河的“门户”在高港。他们认为,泰州市领导的战略思想要有一个转变,必须从江苏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发挥背负江淮平原,面向江、海和太湖平原的地理位置和优势,采取各种各样的途径,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面向苏南,面向国际市场,为发展社会经济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没有战略思想的转变,就很难把泰州市建成一个象样的中心城市。

南师大副教授李振坤指出,推广搞经济区,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她通过调查,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泰州确确实实具有作为中心城市的基础,应该明确建立这个地区的经济中心。

至于泰州这个经济区的范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三泰一兴”比较合适。

参加这次鉴定会,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正是这一次会议,把我的注意力开始引向研究高港、研究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上来。

过去我们由于对城市功能的理解比较肤浅、片面,在较长时间里,一直是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小型工业城市”作为目标,没有从经济发展的连因互补关系考虑,重视发挥城市的多种功能。由于种种原因,泰州原有的某些功能反而被削弱。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视野不够宽阔,在泰州、高港修建船闸以后,仍然把泰州看作里下河的“门户”,而对如何利用长江和加强对外联系,却没有很好地研究。1984年,我在《重视高港研究高港》一文中,发出了“要重视高港”的呼吁。高港虽在泰兴境内,但位于泰州正南方,是南官河的入江口,也是未来泰州引江河的引水口,与泰州市区相距仅23公里,它的经济腹地是里下河地区,就经济上的联系来说,它与泰州的关系要比泰兴密切得多。高港港是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重要中转港口,兴建万吨泊位后,将成为苏北地区又一个可承担远洋海运的转口港。城市离不开港口,港口也必须有城市为依托。这篇文章里曾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组织力量对高港进行调查研究,撇开行政区划,从经济区的角度提出规划和设想,积极与有关方面联合起来,共同开发高港。

1986年初,高港港务管理局委托中国港口开发咨询服务公司研究高港港发展战略,王晓波经理来泰调查时,我们对高港港的发展前景曾作过一次讨论。从统计资料来看,该港1985年的货物吞吐量已达379万吨,但其中属于苏北地区进出口的货物比重很小,乍看起来,内河船队可从长江直达苏北各地,高港只不过是一个通过地而并非中

转地,似乎建设高港港对苏北经济发展关系不大。但该地河势稳定,深水贴岸,水域宽广,并且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一旦具备条件停泊海轮,情况必将大大地改观。基于这一考虑,我在《发挥高港优势振兴苏北经济──关于开发高港港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在高港建设深水泊位、扩大海轮进出口中转业务、创造条件争取对外开放等设想,同时还建议港口建设与城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有计划地沿江沿河布置工业,形成“T”形产业带。这篇论文除分发市领导和本市有关部门参阅外,同时还送给了省计经委、省交通厅、高港港务管理局和中国港口开发咨询服务公司。不久,中国港口开发咨询服务公司组织的高港港发展战略课题组来泰州调查,他们表示赞成我的观点。1986年6 月下旬在泰兴召开了“高港港发展规划论证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港港具备建造深水泊位的有利条件,应不失时机地开发高港港。会议结束时张绪武副省长讲了话,他说:“高港的开发本身是为三泰地区以及整个苏北服务的。除了对高港港的论证以外,作为三泰地区,作为港务局本身,应该对苏北地区和社会发展情况要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研究”。他十分赞成代表们提出的建议:三泰地区和高港港务管理局应迅速联合起来,成立开发高港港领导小组,设立日常办事机构,负责联合开发高港港的工作。

在交通厅老厅长周赤民的亲自指导下,三泰一港联合开发高港港领导小组很快成立,并且设立了办公室。虽然三泰都有一名政府负责同志参加领导小组的工作,但其性质仍然属“民间组织”,且碍于行政体制,并没有能真正发挥领导作用。我也是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前后共参加过5次会议。这期间由于政府负责人变动频繁,每次会议往往都成为礼节性的会晤,研究实质性的问题较少。如果讲成绩,由于打出了“三泰一港联合开发”的旗号,应该说对过驳平台的建成、口泰公路的改造、疏港公路的建

设和高港港的对外开放,还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尽管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不可能作出重大的决策,但不应该让联合开发的气氛冷下来。1989年12月12日,我曾建议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回顾一下自上次会议以来的工

作情况,商量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以“三泰一港”的名义近期至少可以开展以下几项

工作:1、协助港务局落实疏港公路的建设资金和有关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协助

港务局扩大宣传,四方组织货源,充分发挥过驳平台的作用,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远

洋货轮的挂港作业;3、积极争取深水泊位工程项目的列项。遗憾的是,上述建议没

有能得到实现。不清楚究竟出于什么原因,自1989年起这个领导小组的活动便中断了。

回复引用

ID: 08467 646

qjhlz_021发表于:2006-6-16 22:57:57第7楼(五)新的动向

体制改革时,市委书记黄扬在动员大会上说:“地改市以后,其任务、要求、工作内

容和领导方法等方面,按中央指示精神都将比过去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今后,新的

扬州市委、市政府,将按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总原则,在城乡经济布局、建设

投资、工业项目定点和商品流向等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继续发挥扬州城区和泰州市两个经济中心的作用,并更好地发挥各县城和农村集

镇的作用”。显而易见,这是传达的上级领导讲话精神,目的是要大家提高认识,消

除顾虑。

1984年10月,扬州市经济研究中心提交讨论的《扬州市发展战略设想》也是这么写的:扬州市拟采取“开发提高,东进西靠,外引内联,城乡一体”战略。要“把扬泰

两市建成为多功能的中心城市,使扬州与六圩港、泰州与口岸港,联成两个带形的江

河海联运的港区,以此为双翼,通过科学、教育、生产、流通等多线条的联合协作,建立市、县、镇三层次的梯度经济,连接小集镇向农村推移,逐步形成网络,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并说,“扬泰两市和沿江带形地区,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工业集中,城镇繁荣,有条件向新技术、新产品进军,走技术、知识密集的道路,成为全市对外引进吸收对内消化转移的核心经济区”。

这一战略构想,后来没有能够真正具体贯彻实施。最早人们是从扬州市工业生产发展规划中看到了一些重大转变的迹象。1984年扬州市公布的“六五”后两年和“七五”期间的规划中,全市拟组建42条专业协作“龙”,扬州市区占48%;规划形成的6 3个拳头产品,扬州市区有33个,占52.4%;准备集中力量着重抓好在行业中有影响的42个项目,扬州市区就有21项,占50%,而泰州只有8项,仅占19%。扬州市84 年第一批更新改造措施计划,共计24个项目,投资额为1847万元,国家拨款 312万元。其中扬州市区10项(其中上年结转2项),投资额为1064万元,国家拨款175万元;而泰州市仅有2项(均为上年结转),投资额为140万元,国家拨款40万元。扬州市个别领导曾讲:“泰州有的产品,扬州都要有;扬州已经生产的产品,泰州不能重复上”。厚此薄彼,已显而易见。在非正式场合的交谈中,扬州市的同志也流露了他们的真实思想:“你们不是说‘小马拉大车’吗?这是为了把马养肥了好拉车呀!”

1985年,扬州市政府曾把扬州东部几个县的负责人召集到泰州,商讨东部地区今后的经济发展问题。会后,扬州市政府根据这次会议商讨的精神,于九月三日发了一个通知:“为了搞好我市东部地区的城乡横向联系和经济协调工作,经研究决定建立扬州市东部地区经济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由虞振新、吴元康、吕光国、陈在均、潘家礼、翟祖芳六同志组成。虞振新同志任组长,吴元康同志任副组长”。通知下达以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

(1)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丨高考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日,一直以来人们都会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也有人调侃说是「人生中最后一次不看脸的竞争」,但这又何尝不是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掌握命运的机会呢? chi哥前两天发起了一个「用诗词为高考学子加油」的话题,诗友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学子们的祝福,今天chi哥就把这些诗词分享给大家,这里面有对联,有古诗,也有诗友自己写的作品,诚意满满,快来欣赏吧~ 看完这些其实chi哥已经热血沸腾了,好像又回到了那年高考时,那个时候的努力程度真的足以令人感动到哭。 最后chi哥要借用诗友们的一句话再次祝福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长风破浪自起航,金榜题名定辉煌! 今日话题 对你来说,高考意味着什么?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点击下方广告,支持chi哥^_^o~ ﹀ ﹀ (2)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 中考近在眼前,对每一位考生而言,这都是一次举足轻重的考试。在考前这个时刻,想把美好的祝福和鼓励的诗句送给即将奔赴考场的你,祝大家信心满满,取得好成绩! 12句励志古诗词 送给即将中考的你 其实除了送祝福外,还想给大家鼓鼓劲,加加油。下面这些励志古诗词,正能量满满,送给每一位考生。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檗《上堂开示颂》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的四种阶段教案资料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的四种阶段 “六度空间”理论的再度提出,打开了互联网世界的另一扇大门,将早期社交性网络的概念引入互联网,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SNS。目前,社交网络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成为投资圈最为炙手可热的追捧领域。回首SNS的发展,回首SNS 的发展,从国外的MySpace、Facebook、Twitter到中国的开心网、人人网等泛娱乐SNS 应用,再到目前中国大行其道的微博、米聊(微博)、微信,乃至垂直类SNS的应用形态,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深入互联网精髓。 一定意义上来看,社交网络其实是源于网络社交的需要,基于此种思路,清科研究中心认为,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四种阶段,如下图所示: 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四种阶段一些事 (一)早期社交网络雏形BBS时代 从社交网络的深层演变来看,社交网络应该是从WEB1.0时代的BBS层面逐渐演进。相比于E-mail形态,BBS把社交网络向前推进了一步,将点对点形式演变为点对面,降低

交流成本。此外,相比于即时通信和博客等轻社交工具,BBS淡化个体意识将信息多节点化,并实现了分散信息的聚合。此时,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产品都是BBS时代的典型企业。从VC/PE关注度来看,2006年年以前,资本主要关注BBS及博客形态的社交网络产品,但是后期来看,这类企业的发展多不尽人意。 (二)娱乐化社交网络时代 经历了早期概念化的六度分隔理论时代,社交网络凭借娱乐化概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外社交产品推动了社交网络的深度发展。2002年,LinkedIn成立;2003年,运用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的Myspace成立;2004年,复制线下真实人际关系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Facebook成立,这些优秀的社交网络产品或服务形态,一直遵循社交网络的“低成本替代”原则,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与成本,取得了长足发展。 纵观中国,国外社交网络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中国社交网络产品相继出现,如2005年成立的人人网、2008年成立的开心网,乃至2009年推出的搜狐白社会等,拉开中国社交网络大幕。这段时间大体跨越了2006-2008年三余年,VC/PE在此间经历了大幅投入之后,2008年进入缓步投入阶段。 (三)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 新浪微博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产品,140字的及时表达,及根据用户价值取向及兴趣所向等多维度划分用户群体,用户通过推介及自行搜索等方式构建自己的朋友圈,这种产品迅速聚合了海量的用户群,当然也吸引了众多业者(如腾讯、网易、盛大)的追随。这种模式也再次将广义社交网络推向投资人视野。

齐心谋发展 开创新明天——XX公司十年庆典演讲稿

齐心谋发展开创新明天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XXXX,来自XXX。我演讲的题目是《齐心谋发展开创新明天》。 十年磨一剑,百年铸商机。十载辉煌路,我的心情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兴奋,我的信念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刚强。 十年奋斗,十年发展。我们前进的脚步,既象万里长江浩浩荡荡,又象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曲曲折折,既充满着风和日丽的美好时光,又伴随着风霜血剑的艰难岁月。这十年不仅是肯定了我们公司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的昂首阔步迈向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更是对我们公司的天时、地利、人和相互结合的一个阶段性测验。十年磨一剑,我们的公司在煤炭行业已经是一把有力的宝剑,在开拓挖掘市场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路风风火火。 十年的风风雨雨,承载着多少汗水,又包含着多少夙愿,它是黑色的图腾,是金色的誓言!十年,是一瞬间,我们公司由年轻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活力盈满的强势企业;十年,是艰辛的历程,在公司的英明领导下,全体员工奋力拼搏,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劲,为了共同的希望,齐心协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正是靠着我们公司的适时革新、适时创新经营策略,靠着全体员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不懈动力,靠着我们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不断地给公司带来勃勃生机,让我们的公司顺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壮大。看到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我为她感到自豪与骄傲。 在十年历史回顾之际我们看到了一个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公司,十年来我们以不倒翁精神,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让每一次危机都转化成发展的动力,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越,锻造出一个日益辉煌的公司。在诚信、互惠、优质、创新的经营理念指引下,我们群情激昂,充满斗志的公司全体员工,驾驶着发展的巨轮不断的前进。 一个英雄的时代,铸就一段英雄的历史;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企业,铸就一支顽强拼搏的职工队伍,“实事求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改革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医疗管理】十年磨一剑多学科协作模式创新促灾难医学跨越式发展

多学科协作模式创新促进灾难医学跨越式发展 前言 10年前,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在中国医学界乃毫无准备之时发生,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在毫无过往经验教训可依靠,无成熟的制度流程可启动,无科研成果可支持的情况下,我们仍恪守医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倾我全院之力立即启动紧急医学救援。在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再创造华西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到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医疗机构脆弱性分析、灾前物资人员储备体制、灾情-伤情-医疗资源信息沟通、现场医疗救援介入时机、伤员转诊分流的标准和流程,小到现场救援个人装备、现场罹难人员尸体处理等问题,都亟需进一步开展系统性的探索研究。 一、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灾难医学学科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背陆面海、海陆兼备,拥有多种多样的地质地貌。近年来,大型地震、泥石流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四川及周边地区亦呈现多发趋势,如何降低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为紧急医学救援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灾难事件的救援又有其自身多样性、特殊性、复杂性、不可预见性等特征。例如,开展玉树地震的紧急医学救援时发现,高海拔气候地理特征下的特殊紧急医学救援需进一步细化方案;在出现灾难事件时应快速评估救援需求,科学调配医疗资源,以避免医疗资源不能满足救援需求或救援资源过度调用。昆明暴恐事件使如何应对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的卫生应急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天津爆炸事件是我们意识到危化品等特殊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是灾难医学研究领域中亟待探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 因此,加强研究灾难医学救援的科学规律、方法、组织,正在被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医学专业人士广泛关注;大力建设与发展世界关注、群众需求的完整的灾难医学学科体系,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势在必行。 二、从无到有,从有到新,多学科协作的复合交叉式学科发展模式创新 1.应对灾难处置的复合型需求,解构重组传统学科,创新学 科方向 (1)开展广泛调研,探索灾难医学本质 灾难医学是集公共卫生、急诊医学和灾难管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涉及医学、教育、管理、公共卫生、工程学等多

十年磨一剑,百日铸辉煌——演讲稿

十年磨一剑,百日铸辉煌——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在这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 们学校全体师生聚集在这里,隆重举行“迎中考百日誓师大会”,在此,我谨 代表初三年级全体师生向大家致以春天的祝福! 同学们:风雨拼搏了十几年,距离我们期盼的中考只有三个月了。中考梦,是人生梦的起点,没有经历过中考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为了冲击中考,我 们披星戴月,寒暑不停,我们读过可以摞成山的书籍,写过可以铺满地的试卷,我们有过成绩一步一步上升的喜悦,也有成绩一落千丈的悲伤,才终于有了今天,才终于有了这冲天一飞的机会。 作为同样是初三的我,看着我们每个人桌子上堆积如山的书本,回想着我 们曾流过泪,经历了多少艰辛,付出了多少努力,承受了多少压力和痛苦,但 毕竟人生能有几回搏?曾几何时,那每一个阳光遍地,书声琅琅的清晨,成为 了我们的怀念;曾几何时,那每一个朴实真诚。灿烂如花的笑脸,成为了我们 的回忆;曾几何时,那每一个激情四射。青春悸动的身影成为了我们心海中最 美好的记忆;曾几何时,这些都以变为了过去,变为了我们心中那一抹美好的 夕阳。 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同学都知道剑客,他的精神,他的精髓,就在于不管你 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首先要亮出自己的宝剑,要敢于亮出自己的气势,即便倒 下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即便倒下也要维护一个剑客的尊严。懦弱不能赢得对 手的同情,只能留下笑柄,甚至在懦弱中灭亡。同学们!此“剑”不亮更待何时?我们不为中考而生,更不会为中考而死,但它既然已经挡在了我们的人生 道路中间,我们必须跨过去,勇敢的跨过去!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寒窗苦读十几载,到今天才算走了一半路,剩下 一半就是我们这最后的三个月。决定胜负的三个月啊!也是最艰难的三个月。 老师的殷切希望,父母期待的目光,都是我们奋勇向前的巨大动力。有一首歌 唱的好:“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 “十年磨一剑,六月试锋”,在剩下的一百多天里,每一天都是挑战!每 一天都是冲锋!每一天都是拼搏!同学们,十多年的付出即将得到回报,人生 将从这里起航。如今,寒梅飘香,宝剑在手,背水一战的时刻来到了!作为和 你们一样大的学生,我将与你们风雨同行,相信有你们的地方,有你们的时刻,就会有我的身影,我们将会一起共度这个紧张而充满希望的与挑战的一百多天! 至于我们的老师,我相信,只要有我们在努力,一定会有他们的身影,他 们一定会与我们同舟共济,“干将心血化成雨,润出桃花一片红”“春蝉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的成功将会成为他们莫大的欣慰和骄傲!

古诗剑客·十年磨一剑翻译赏析

古诗剑客·十年磨一剑翻译赏析 《剑客·十年磨一剑》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贾岛。其全文古诗如下: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 【前言】 《剑客》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全诗率意造语,直吐胸臆,语句简捷,感情强烈。“十年磨一剑”之“磨”,含有打造、磨制之意。花了十年的功夫,这剑自然非同一般。“霜刃未曾试”,即非常锋利的宝剑还没有用过,便有“跃跃欲试”之意。“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即今天把它拿出来给您看,目的是如果您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我就可以仗剑扶危。此处的“剑”,用的是比喻象征意义,托物言志,抒写作者十年寒窗,磨炼才干的生涯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注释】 剑客:行侠仗义的人。 霜刃:形容剑风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把示君:拿给您看。 【翻译】 用了十年工夫磨制出一把宝剑,剑刃寒光闪闪却还没有试用过。今天,把它拿给您看,请告诉我谁有不平的事要伸张。 【赏析】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而此剑是“十年磨一剑”,可见其制作精良足可与传说中的龙泉宝剑比肩。开篇先侧写一笔,已显示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颜色如霜雪,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虽说“未曾试”,而跃跃欲试之意已流于言外。此剑一出,定会使人“咨嗟叹奇绝”的,这里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充分自信。这位剑客经过潜心修养,苦练多年,身怀绝技却还没有机会一显身手,便不禁跃跃欲试,期盼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两句咏物而兼自喻,意在以宝剑未试来比喻自己抱负和才华不得施展。诗人未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未正面写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然而通过托物言志,已可洞悉诗人的心理。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为何铸剑十年却从未露过锋芒呢?只是因为能识此宝之人尚未 出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怀才不遇者正如抱玉的卞和,如果赏识自己的人始终不出现,岂不是要活活哭死。幸运的是,韬光十载,而如今终于得遇知贤善任的知音——“君”,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于是今日剑客便毫不犹豫地亮出了宝剑,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此句将剑客的豪侠之风表现得痛快淋漓,仿佛剑鸣于匣,呼之欲出,读之使人顿感血脉喷张,怒发冲冠,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同样以咏宝剑言志的诗还有唐代郭震的《古剑篇》,此诗化用古

互联网发展历程

互联网发展历程 1969年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 下将美国 互联网 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学)、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Carnegie-Mellon(卡内基梅隆大学)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NASA/Ames(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兰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1968年,当参议员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听说BBN赢得了ARPA协定作为内部消息处理器(IMP)”,他向BBN发送贺电祝贺他们在赢得“内部消息处理器”协议中表现出的精神。互联网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最初的网络是给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用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家庭和办公计算机,并且任何一个用它的人,无论是计算机专家、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不得不学习非常复杂的系统。以太网-----大多数局域网的协议,出现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学学生BobMetcalfe(鲍勃.麦特卡夫)在“信息包广播网”上的论文的副产品。这篇论文最初因为分析的不够而被学校驳回。后来他又加进一些因素,才被接受。由于TCP/IP体系结构的发展,互联网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迅速发展起来,这个体系结构最初是有BobKahn(鲍勃.卡恩)在BBN提出来的,然后由史坦福大学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温特.瑟夫)和整个七十年代的其他人进一步发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个结构,到1983年,整个世界普遍采用了这个体系结构,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1978年

三十年磨一剑

三十年磨一剑 ——记会发镇三十年发展历程 1978年,我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会发镇党委和会发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会发人民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会发人民的面貌,会发镇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温饱篇 1982年,党的第一轮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会发推广开来,这就像给长跑运动员解开了束缚已久的枷锁,会发农村开始了大踏步前进。农村的各种闲话中心自动关闭,再也见不到蹲在井台闲扯的人,从大人到小孩好像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活,没黑没白的在自家地里忙碌着,农民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自家的责任田,铲了一遍又一遍,简直比照顾自家的孩子还要精心。山崖下,河滩边的五荒地也迅速地被农民开垦出来,种上庄稼。很难想像生产力的解放会让农民释放出多少激情,会给农村事业怎样翻来覆去的变化。当然付出也会有相应的回报,除去积极主动去交公粮,家家户户都存放着吃不完的粮食。 二、发展篇 人们手里虽然有了粮,再也不用为饿肚子发愁,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事情离不开钱,可无论怎样精耕细作,粮食的产量并没有太大改观,农民的付出再也换不回更多的钱。正当会发人彷徨时,1984年日

本友人藤原长作将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传入方正县,使水稻亩产突破1000斤大关。农民看到了希望,有条件的地方纷纷旱改水种了水稻,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手里的钱多了,许多农民盖起了砖房,装上了电视、电话,用上了自来水,农村市场也日渐火爆,个体工商户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出来。 三、小康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发水稻种植也经历了三步走即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优质稻米再向现在的绿色有机水稻的三重转变。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更加鼓舞和推动老百姓的积极性。2001年,合乡并镇,把会发、永丰、珠河三乡合并成现在的会发镇。现在的会发镇辖一个社区、14个行政村、68个自然屯,幅员面积479.1平方公里,与宾县、延寿接壤,哈同、同三、铁通公路横贯全境。全鎮6206户,29102口人,(其中镇区内6000人),辖两个林场和18所中小学(3所中学),一个国有粮库。现有耕地面积156802亩,水田10万亩。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会发镇在党的号召下,向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在会发镇历届党、政班子的努力下,会发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一)镇区环境基础设施完善 1、道路建设。中央大街、方庄路主干路2条,改造里程1584米,面积2.05万平方米,由原来10米宽砂石路面改造为15米宽白色路面。南环路、文化路、幸福路、友谊路次干路4条,硬化里程20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拓宽次干路22条,8750米,563万平方米,建桥涵70座,上砂石2.4万立方米。铺设人行路3700延长米,10500平方米。 2、供、排水工程。根据水文资料记载,会发镇地下水源丰富,水质好,现有深水井2眼,年供水30万吨以上,供水采用生活生

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

经努力,程起瑞先生《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一书授权在海陵时空论坛独家发布。 程起瑞先生曾多年从事行政区划的调查研究,并多次参加有关泰州市行政区划问题的论证。退休后,先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和掌握的大量资料,写成《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一稿,共分26个章节,全文约10万字。初稿曾送请江苏省人大原副主任戴为然同志审阅,戴老认为“这份资料有存历资政的意义”。此后,为了保证史料的准确性,作者一直在向了解情况的同志征求意见,对原稿不断加以修改和补充,迟迟未予定稿。许多同志听说有这样一份资料,纷纷索阅,作者均以“未定稿”为由,从不轻易出示。 今年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十周年,为作献礼,作者现选发该稿的《前言》,以及《(一)一场风波》、《(二)引起学术界关注》、《(三)费孝通的意见》、《(十七)难得的热心人》、《(十九)牵动学子的心》、《(二十一)最后一篇论文》、《(二十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等章节,以飨读者。 目录 写在扉页 (1) 序二 (3) 引言 (1) (一)一场风波 (3) (二)引起学术界关注 (7) (三)费孝通的意见 (10)

(五)新的动向 (14) (六)谋求计划单列 (17) (七)“市管县”好不好 (20) (八)再一次论证 (22) (九)“三泰市”方案的由来 (25) (十)不同的反应 (29) (十一)访问华师大 (31) (十二)准备接待调查组 (34) (十三)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调研后的结论 (37) (十四)一份《内参》的产生 (41) (十五)增添紧迫感 (44) (十六)争取外界的推动 (48) (十七)难得的热心人 (52) (十八)截然不同的观点 (55) (十九)牵动学子的心 (58) (二十)未能发出的报告 (61) (二十一)最后一篇论文 (66) (二十二)寻求突破 (69) (二十三)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 (71) (二十四)见到了“曙光” (75) (二十五)水到渠成 (78)

十年磨一剑演讲稿

十年磨一剑演讲稿 十年磨一剑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在这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们学校全体师生聚集在这里,隆重举行“迎中考百日誓师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初三年级全体师生向大家致以春天的祝福!同学们: 风雨拼搏了十几年,距离我们期盼的中考只有三个月了。中考梦,是人生梦的起点,没有经历过中考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为了冲击中考,我们披星戴月,寒暑不停,我们读过可以摞成山的书籍,写过可以铺满地的试卷,我们有过成绩一步一步上升的喜悦,也有成绩一落千丈的悲伤,才终于有了今天,才终于有了这冲天一飞的机会。作为同样是初三的我,看着我们每个人桌子上堆积如山的书本,回想着我们曾流过泪,经历了多少艰辛,付出了多少努力,承受了多少压力和痛苦,但毕竟人生能有几回搏?曾几何时,那每一个阳光遍地,书声琅琅的清晨,成为了我们的怀念;曾几何时,那每一个朴实真诚。灿烂如花的笑脸,成为了我们的回忆;曾几何时,那每一个激-情四射。青春悸动的身影成为了我们心海中最美好的记忆;曾几何时,这些都以变为了过去,变为了我们心中那一抹美好的夕阳。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同学都知道剑客,他的精神,他的精髓,就在于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首先要亮出自己的宝剑,要敢于亮出自己的气势,即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即便倒下也要维护一个剑客的尊严。懦弱不能赢得对手的同情,只能留下笑柄,甚至在懦弱中灭亡。同学们!此“剑”不亮更待何时?我们不为中考而生,更不会为中考而死,但它既

然已经挡在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中间,我们必须跨过去,勇敢的跨过 去!“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寒窗苦读十几载,到今天才算走了一半路,剩下一半就是我们这最后的三个月。决定胜负的三个月啊!也是最艰难的三个月。老师的殷切希望,父母期待的目光,都是我们奋勇向前的巨大动力。有一首歌唱的好: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十年磨一剑,六月试锋”,在剩下的一百多天里,每一天都是挑战!每一天都是冲锋!每一天都是拼搏!同学们,十多年的付出即将得到回报,人生将从这里起航。如今,寒梅飘香,宝剑在手,背水一战的时刻来到了!作为和你们一样大的学生,我将与你们风雨同行,相信有你们的地方,有你们的时刻,就会有我的身影,我们将会一起共度这个紧张而充满希望的与挑战的一百多天!至于我们的老师,我相信,只要有我们在努力,一定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一定会与我们同舟共济,“干将心血化成雨,润出桃花一片红”“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的成功将会成为他们莫大的欣慰和骄傲!三年的时光里,作为与你们同甘共苦的同学,我将与你们朝夕相伴,有幸陪同大家一同走过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春寒陡峭中有我们执着的追求,夏雨磅礴中有我们跋涉的身影,秋风瑟瑟中有我们勃发的激-情,冬雪飘飞中有我们坚定的足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砺剑百日策马闯雄关,一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师生同心,奋勇拼搏,就一定能够取得中考的胜利!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十月围城:十年磨一剑_800字

十月围城:十年磨一剑_800字 十月围城里面,好的坏的,年轻的年老的,都死得差不多了。就为了保护一个未曾谋面的人,大家团聚在一起不惜牺牲性命。革命与正义,即使是在那个阴云密布的黑暗年代,依然遮不住它耀眼的光芒。 所谓的青山依旧在,毕竟东流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同样,爱若来了,挡也挡不住。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其实不是革命,不是死亡,不是爱情。 -----是明天。这是一部关于明天,关于希望的电影。 明天与希望,这才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旋律。 欲求革命之幸福,不得不经革命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王伯杰对谢霆锋说:“你每天晚上闭上眼,梦到的都是阿纯的样子;我每天闭上眼,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革命不是闹着玩的,革命需要牺牲。 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革命烈士的流血牺牲,才铸就了今日的和平与安宁。 死亡的残忍,从反面衬托了历经革命之后的幸福。 没有痛苦的奋斗,就没有幸福。 幸福从来都是来之不易的。这幸福,不管是在那个年代,身处哪种环境,必须靠你,靠我,我们携手并进,才能最终

抵达遥远而又耀眼的彼岸。 十月围城让我知道了陈德森导演。十月围城是他用了十年才拍成的。 十年磨一剑,只为铸就内心未完成的完美的梦。 而最终,他成功了。电影里面的很多镜头是值得为之动容为之哭泣的。一个月以前全球首映的时候,阿登买票去电影院看了第一场。他说他也哭了好几次。偌大的影院,没有不流泪的。这一点也不夸张。如果你不相信,那自己去亲自体验一下吧。 中国的电影,除了无休止的花里胡哨的打打杀杀,大场面大牌明星,几乎没有如外国电影那样触动人心弦的经典之作。在当前经济为中心的大环境下,细心与平和似乎是两个早已被抛弃的孩童,孤独的走失在茫茫金钱的洪流里。 但是,往往还有比成功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理想,信念。 虽然,这两个词真的距离现在的我们很远很远,远到触手可及的反方向。 那时候不顾死活的革命,正是为了日后的民主,平等,以及幸福。而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历史的诉说应该可以唤醒一些人尘封已久的心灵。 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渴望幸福。 把自己安置在历史的某个角落来思考,现在的我们,无

税务演讲稿-十年磨一剑 青春献地税征文演讲

---------------------------------------------------------------范文最新推荐------------------------------------------------------ 税务演讲稿:十年磨一剑青春献地税征文演讲 十年磨一剑青春献地税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十年的寒来暑往,容纳了多少艰辛与欢笑、汗水与成功。十年的点点滴滴,填充了我美好的记忆,在漫漫长路上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 95 年,我刚刚调 *** 地税时头顶国徽的神圣庄严,肩扛税徽的光艳闪亮,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久…… ,然而,二个月后带我的老师因事休长假,我不得不单独面对企业和纳税人,纳税人各种各样的疑问,如何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这些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使我面临严峻的考验,需要我有一个正确的选择。记得,有一次一个老会计问了我一个税收业务问题,由于知识累积的不够和经验的缺乏,我不知该怎样回答。老会计不满的看了我一眼,又去问了税政科才满意离去。他虽然没有说我什么,但他看我的眼神,像无声的批评,让我羞愧难当。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作为肩负使命的税务工作者,必需珍惜自己的岗位、珍惜手中的执法权力、珍惜集体的荣誉。因为我们的工作一头牵着纳税人的利益,一头系着税法的尊严,来不得半点疏忽。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我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十年来,我不断的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向上、在探索和总结中慢慢成长。科技加管理,让我们有了紧迫感,明白了新形势下的地税干部不再是仅要 1 / 8

懂税收法律法规、财会知识的“ 单一型人才” ,还要是懂电脑、英语、 W T O 、 ISO9000 的“ 复合型人才“ 。你看,那满头白发的老同志还在学计算机,尽管那双手在键盘上远没有他拔打算盘那么灵巧,然而他总是不气馁地说:“ 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年轻的一代当然更不应落后,要知道当今世界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转向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税收工作也从手工操作转向电脑操作,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了国家的税收事业,我们必须勤于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诗人艾青曾说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而我要说,为什么我的心里常装着纳税人,因为我对税收事业爱得深沉。曾经,我们被有些人称为“ 傻子” ,因为我们婉拒了企业送来红包和礼品;曾经,我们有意避开亲友期盼的眼神,因为我们不能滥用手中的权利,为他们安排哪怕一个再不起眼的工作;曾经,我们背负着“ 六亲不认的骂名” ,因为我们不能丧失税务工作者的良知和原则,为朋友和熟人的不法行为开脱。我们深知依法征收是我们的天职。只有依法治税,忠于职守,才能树立一身正气、光明磊落的公仆形象,树立文明执法、服务人民的窗口形象,树立廉洁办税、严于律己的税官形象,树立精通业务、勤奋工作的敬业形象。不能忘记,搬入新的办公楼时,房间宽敞明亮,环境优美舒适,心中的喜悦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回首往事,我感慨万千:前天,我们手工操作;昨天,实现了人机结合;今天,完全的计算机操作并达到了与纳税人之间的互动……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 ****

十年磨一剑 百日铸辉煌-公司、单位成立十周年演讲稿

十年磨一剑百日铸辉煌 黄河古道,蕴育着亘古不变的誓言,沃土之洲,轮回着春秋灵气的锦绣。十年来,我们用智慧和汗水筑起空防安全坚实的壁垒;十年来,我们用坚定和执着**着高原雄鹰的起航;十年来,我们奉献青春燃烧岁月,点亮生命中最重要的灿烂和辉煌。 春寒陡峭中有你执着的追求,夏雨磅礴中有你跋涉的身影,秋风瑟瑟中有你勃发的激情,冬雪飘飞中有你坚定的足迹。那一年,刚刚走进*******时年轻的你激情澎湃;那一年刚走进****的你心中充满了忐忑和期待,当你走到****,看到这里每一个人身上洋溢的激情和满满的自信,你被深深的感染了,取而代之的是坚定。还记得那一年,被洪水淹没着的机坪上捍卫空防的你无惧风雨;是的,那一天你从熟睡中被叫醒,紧急集结后,你发现围墙被冲倒,洪水正不断的涌进机坪涌向航站楼,顾不上多想的你在一声令下之后,冲进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的搬沙袋,堵洪水,直至险情被控制住时,你才发现,自己浑身湿透,满身是泥,可是,顾不上休整的你换了一身衣服便又投入到安抚旅客的行列中。还记得那一年,攻坚克难时挥洒汗水拼搏奉献的你。是的,从2012年年初,你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几乎没有一天完整的休息,几乎没有时间照顾一下家人;在决战***,亮剑****

的号召中,五加二白加黑就是你工作的真实写照,你克服了凌晨早班的困倦,战胜了通宵值守的疲惫,在完成***的工作之后,你不惧长水冬天凛冽的寒风,在****里挥洒汗水;终于在你的辛勤和努力下,终于迎来了你期待已久的*日,那一天,你星夜兼程,完成*之后又紧急投入到*的运行中,直到新长水第一个航班起航后,你因日夜劳累而消瘦的脸庞上才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十年岁月如歌,最初带你的师傅已然老去,十年风雨兼程,曾经青涩的你已成长为一名坚实的***人;十年峥嵘坎坷,曾经在岗位上流泪的你已独挡一面。 在我们拼搏进取,创新求实,共创辉煌的历程上,是你为我们提供发展和表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丰富着阅历充实着自我;是你用阳光雨露温润着我们茁壮成长,在你的熏陶下我们用激情点燃着梦想;是你为我们点亮生命中的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若干年后,当我们再回首在机场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回首那些我们为了的理想,为了荣誉而努力拼搏的时刻,相信我们会为自己能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我们会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骄傲。著名学者李大钊曾说:“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地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我们何尝不是以青春之我,来创造如冉冉旭日东升的青春之-----。十年风雨历程,十年峥嵘坎坷,十年经营发

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互联网发展历程 世界互联网发展史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伦纳德.克兰罗克( )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地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了互联网地标准通信方式.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是将用户传送地数据划分成一定地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在每个分组地前面加上一个分组头,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地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地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世界互联网发展史 ?年:美国国防部开始起动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阿帕网. ?年:位于美国剑桥地科技公司地工程师雷.汤姆林森( )开发出了电子邮件. ?年:宣布将把过去地通信协议“”向新协议——“”过渡. —— —— 什么是协议 ?是地基础协议,也是一种电脑数据打包和寻址地标准方法. 在数据传送中,和就像是两个信封,要传递地信息被划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个信封,并在该信封面上记录有分段号地信息,再将信封塞入大信封,发送上网.在接受端,一个软件包收集信封,抽出数据,按发送前地顺序还原,并加以校验,若发现差错,将会要求重发. ?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地学生(当时)史蒂夫.多那( )开始开发电子邮件软件“”. 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地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 )开发出了万维网( ).他还开发出了极其简单地浏览器(浏览软件).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地学生马克.安德里森( )等人开发出了真正地浏览器“”.

?该软件后来被作为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年,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由德国维纳·措恩()教授于月日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地序幕. ?年月底,中国计算机科技网( , )在北京建立 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 ?年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从这个时间一直到年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含中科院、北大、清华三个学院网)联入互联网,可以看作中国互联网发展地第一个阶段,即非开放性地学术网络阶段. 瀛海威公司与互联网民用化 年月,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地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进入商业化网络阶段. 网络媒体地发展 ?网络媒体: ?从广义上说通常就指基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 地网站. ?从狭义上说则是指比较专业地、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地新闻网站. 中国网络媒体地发展分期 ?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 这一阶段是中国网络媒体地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地发展,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开始上网,最大特点是各类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起最初地“网络版”、“电子版”形态. 这一阶段网络媒体尚未形成巨大地影响力,不仅表现在自身形态简陋方面,还表现在上网用户数量十分有限方面,网络媒体地市场规模尚很弱小. 中国网络媒体地发展分期

十年磨一剑_初中作文

十年磨一剑 左思十年日积月累,写成《三都赋》,锲而不舍创造了“洛阳纸贵”奇迹;谢霆锋经历十年风雨磨炼,成为香港杰出艺人,持之以恒终成大器;爱迪生屡败屡战,十年间经过五万次失败试验后,坚持不懈研制出蓄电池。十年铸剑,唯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积累,方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到达成功的巅峰。 成功需要坚持。“十年寒窗磨一剑,是非成败在今朝”,时光匆匆十年,悄无声息地将我们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变为求知若渴的少年。坚持就像是闪着寒光的出鞘宝剑,我们将用其去追逐成功。那削铁如泥的锋刃背后,是无数能工巧匠用十载光阴和血肉之躯换来的。 十年的坚持可以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宝剑闪过一道寒光,那是曹雪芹批判封建礼教的武器。曹雪芹家道中落,但他愤世嫉俗,日复一日地写作,创造出了千古佳作《红楼梦》。他专心著书,将《风月宝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如果没有曹雪芹废寝忘食的十年坚持,又怎么会有人记住那个蔑视权贵的曹雪芹,又怎么会有那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十年坚持如一把斩断封建麻木心灵的宝剑,铮铮铁骨,更启示着我们成功需要坚持,坚持是目标实现的基础。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和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经过主办方近十年的坚持,从一枝独秀,1/ 3

到蔚然成林,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作文赛事,培养了一 大批文学人才,圆了无数莘莘学子的青春梦想。 十年的坚持可以使我们成就人生的非凡。 剑气如虹,那是风云人物们不见血的奋斗。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不愿过普通人的生活,辞去大学教师工作,创办英语翻译培训,偶然的机会了解了互联网,尽管创业艰难,而这一做便是十多年。正是马云十多年的坚持努力,造就了阿里巴巴的成功。马云成为中国首富离不开他自始至终的坚持,他的非凡验证了只有坚持才会创造奇迹。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年、数十年的坚持,不仅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宝剑不仅仅需要锋利,它更需要使用它的人能够稳准狠。坚持亦是如此,坚持不是钻牛角尖,不是一条道走到黑。那些坚持错误方向的人,终究碌碌无为,宝剑上也早就锈迹斑斑。 上世纪苏联卫星升天后,美国开始感到惶恐。他们试图“从幼儿园开始彻底重来”,在坚持了十年的“学科结构运动”后,改革效果 不尽如人意。倘若美国能够在改革初期发现错误方向,没有在改革中2/ 3

思想汇报十年磨一剑

思想汇报:关于“十年磨一剑” 2011-02-28 12:36 著作权所有,仅供参考! -----------------------------------------------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常常被人提起的一句话,是“十年一剑”。语出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谁有不平事”。2006年“汉芯”造假事件后,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告,套改了这首诗,“十年磨一剑,未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后,泰山不可挡!”。我想就“磨剑”想。 首先,“磨剑”要有明确的目的。贾长江人称“诗囚”,因为他太喜欢推敲,常常是“两句三年得流”,但是贾岛并未点出他磨剑的缘由,磨剑铸剑都是匠人意志的体现,十年磨一剑,其中艰辛旁漫长的岁月里,磨剑者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波折和困难,究竟是什么理念和目标可以支撑他完成十壮举?我们谁都不知道。与此相比,李白的“铁杵磨成针”则更加的目的明确,要把铁杵磨成绣花的时间不一定会比十年少,甚至也有可能会超过,但是目的明确,也有有了坚持的能量。想曾经白暗无天日的中华大地,如果那些革命先驱们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没有建设新中国,解放劳苦目标,革命的火种也许就在某一场暴风雨中熄灭了,但正因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列主义践和升华,才使得亿万民众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反抗高压统治压迫、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道路上路越宽! 其次,“磨剑”也要做实验。虽然宝剑锋从磨砺出,但如果不进行试验,怎么能确定剑刃的锋利?所掌握的武器,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又怎么能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人说,那是因为还没有遇到值手。可是你是如何判断出面前这个就不是真正的对手呢?拿着没有经过测试的武器上战场,只能是而如果对自己的武器了如指掌,即使从硬件上没有打倒对方的绝对优势,也可以凭借对双方力量的制胜歼敌之法,上兵伐谋,但首先要了解自己才行。要知道自己哪里能力强,哪里薄弱,最好的办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磨砺出真正可以战胜对手的宝剑,场上减少牺牲,直捣黄龙。 我们做事,就如同磨剑。特别是信息化的今天,在科学可持续化发展的要求下,要以科学的态度来时间是需要的,因为一蹴而就的不是科学;目标是需要的,因为它是指引方向的航线;试验是必须理容不得半点儿虚假。温总理以这首诗告诫科学工作者,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要有为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反对弄虚作假,要树立脚踏实地的作风。 我想,治学如此,做事亦如此,做人则更需如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