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渡汉江(带拼音)

渡汉江(带拼音)

渡汉江(带拼音)

渡汉江

【唐】宋之问

lǐng wài yīn shūduàn ,岭外音书断,jīng dōng fùlìchūn 。经冬复历春。jìn xiāng qíng gang qia,近乡情更怯,bùgǎn wan lái r?n 。不敢问来人。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翻译赏析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翻译赏析 《渡汉江·岭外音书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频。古诗全文如下: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言】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589卷第55首。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这首诗歌正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注释】 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汉水的一部分,在襄阳附近。李频为浙江人,从岭南回家不必渡汉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 独自在岭外经过冬天和春天,同家人音信已完全隔绝。越走近故乡心里越是胆怯,担心出事不敢问家乡来人。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此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在本诗中,诗人未平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实则是诗人在“痛苦尝尽”之后的辛酸语。仔细体味就会发现,“绝”的何止是家乡的音讯、“复”的又何止是时间的冬春?诗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华年的回忆、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断了。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反复复咀嚼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凄凉,却可见诗人的用心。“岭外”是从空间着眼,写出离家之远;“经冬复立春”是从时间着眼,写出离家之久。还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书断”。通过这三层意蕴,加深了诗人在岭南时的苦闷与不安,也加深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居于贬所之时那种与尘世隔离的孤独,丧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还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读起来,这两句平平叙起,似乎无惊人之处,却在无形中为下两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着重言情,抒写矛盾的心情,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踏上归途,当然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欢悦会随着家乡的临近而越来越强烈。诗人偏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

古诗垂老别·四郊未宁静翻译赏析

古诗垂老别·四郊未宁静翻译赏析 《垂老别·四郊未宁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前言】 《垂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全诗叙事抒情,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析精微,准确传神地表现特定时代的生活真实,无愧“诗史”之称。 【注释】 ⑴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⑵垂老:将老 ⑶焉用:何以。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即活

⑷投杖:扔掉拐杖 ⑸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⑹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 ⑺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⑻岁暮:年底 ⑼孰知:深知 ⑽加餐:多进饮食 ⑾土门: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壁:壁垒 ⑿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⒀势异:形势不同 ⒁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 ⒂迟回:徘徊。竟:终 ⒃被冈峦:布满山冈 ⒄丹:红 ⒅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⒆蓬室:茅屋 ⒇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翻译】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 《渡汉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渡汉江》教学设计 西洞学校周成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方法:比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自学导练法 教学过程: 一、中考回望:2014中考试题简析 二、导入: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三、板书课题:渡汉江宋之问 四、作者简介 五、指导朗读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六、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怯:畏缩、胆怯。 七、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八、写作特色探究 九、比较探究 异曲同工“真”“奇”“妙” ——《渡汉江》与《述怀》比较鉴赏 述怀杜甫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以下简称“宋诗”)写的是贬客归家之心事,盛唐诗人杜甫的《述怀》(以下简称“杜诗”)述的是身经丧乱之情怀,但两诗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可谓异曲同工,下面分别作一赏析。 十、小结练习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56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56首 1江南(汉乐府民歌) (苏教版/第1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a)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3鹅( 唐骆宾王)(苏教版/第2册)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唐李峤(qiáo))(苏教版/第7册) 解落三叶秋,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6长歌行(汉乐府民歌)(苏教版/第3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古朗月行(唐李白)(苏教版/第1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8 春晓(唐孟浩然)(苏教版/第4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登鹳鹊楼(唐王之涣)(苏教版/第3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静夜思(唐李白)(苏教版/第3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锄禾(唐李绅)(苏教版/第2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2悯[mǐn]农(唐李绅)(苏教版/第2册)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苏教版/第2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4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5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6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7七步诗(三国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fǔ]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8游子吟(唐孟郊)(苏教版/第4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忆江南(唐白居易)(苏教版/第4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0梅花(北宋王安石)(苏教版/第5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1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古诗102~140首经典诵读

102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03 夜雪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04 蜂 【作者】罗隐【朝代】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05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朝代】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06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07 画 【作者】王维【朝代】唐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08 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朝代】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09 竹里馆 【作者】王维【朝代】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10 蝉 【作者】虞世南【朝代】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朝代】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12 鸟鸣涧 【作者】王维【朝代】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13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朝代】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14 马上作 【作者】戚继光【朝代】明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115 牧童

【作者】吕洞宾【朝代】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16 雪花 只织白布不纺纱,铺天盖地压庄家。鸡在上面画竹叶,狗在上面印梅花。 117 八阵图 【作者】杜甫【朝代】唐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18 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119 剑客 【作者】贾岛【朝代】唐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20 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朝代】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121 听弹琴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22 池上【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3 何满子 【作者】张祜【朝代】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124劳劳亭 【作者】李白【朝代】唐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25 就义诗 【作者】夏明翰【朝代】近代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26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朝代】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127 江南 【作者】佚名【朝代】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28 遗爱寺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翻译赏析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翻译赏析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宋之问。其古诗全文如下: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言】 《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注释】 汉江:汉水。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

古诗大全

五言诗大全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州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弹琴》 唐·刘长卿 泠ling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1、《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2、《秋夜寄邱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3、《新嫁娘》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4、《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5、《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6、《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7、《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8、《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9、《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渡汉江

《渡汉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诗歌。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这首诗是宋之问(一说是李频),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字面意义]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一个冬天,如今又到了春天。地处偏远的蛮荒之地,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声韵涵义] “岭外”两个仄声字连用,似乎在表达着诗人心中对此地高声的愤懑与拒绝。“音书”两个平声字连用,“书”字拉长,低低地倾诉着贬斥蛮荒的悲苦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盼,这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低回缠绵的声音。在偏僻遥远的地方,又见不到亲友就罢了,连这唯一可以慰藉我的“音书”也“断”,去声字“断”饱含了宋之问多少愁思与绝望呢。 “经冬”两个平声字连用,“冬”字拉长,荒凉、冷僻而漫长的严冬啊,如同被贬谪后沉重、凄凉的心境,是那么漫长。这还不算,还加上了整整一个春天。入声字“复”强调又多了一个春天,“春”字拉长,后鼻韵尾带着哭腔,多么难过的春天呢。 “近”字去声,比较急促一些了,多么渴盼的家乡就快到了呀,然而“乡”字又拉长,满眼里都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山水,长舒一口气,终于回来啦!我的亲友们就在眼前啊。然而心情却更“怯”,一个去声字,一个入声字,把诗人举步欲行,然而又突然收回的样子活画了出来。 眼看着一个家乡人走来了,多想上前打听一下家里的消息,然而诗人是“不敢问”三个仄声字连用,入声和去声两个高音中用了一个稍微委婉一些的上声字,心情是如此的矛盾痛苦,都不敢向他打听一下家里的情况,那些音信全无的日子里,家里人到底如何呢?我这个带罪之身,给他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呢?“来人”两个平声字,一个在第四个字,一个在韵尾,声音最长,侵韵的韵尾拖长自然闭口,眼睁睁地看着来人从自己面前走过,依然是欲语还休。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和吟诵,读准字音 2、通过字面和声音意义的结合,再加上诗人故事的背景理解,理解诗歌涵 义,理解诗人情感。

古诗

1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4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 金谷园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7金谷园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8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9.杂诗杂诗 诗人:无名氏朝代:唐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10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1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2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3.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4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渡汉江》教案

渡汉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弱冠知名。初征,令与杨炯分直内教。俄授雒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预修《三教珠英》。后坐附张易之,左迁泷州参军。武三思用事,起为鸿胪丞。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首膺其选,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徙钦州,寻赐死。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二、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三、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四、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五、比较探究 异曲同工“真”“奇”“妙” ——《渡汉江》与《述怀》比较鉴赏 述怀杜甫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以下简称“宋诗”)写的是贬客归家之心事,盛唐诗人杜甫的《述怀》(以下简称“杜诗”)述的是身经丧乱之情怀,但两诗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可谓异曲同工,下面分别作一赏析。 (一)、感情之“真”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宋诗和杜诗之所以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某种共鸣,首先归因于诗人的真情实感。正如宋顾乐称《渡汉江》“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绝”,申涵先说《述怀》“非身经丧乱,不知此语之真”。宋诗的前两句追叙谪居岭南与家人音讯断绝的情景,一个“断”字,真实地道出诗人的思家之苦,思乡之切,其羁旅之愁、孤寂之感也尽在其中。

【人教版】2020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古诗四首》渡汉江一课一练 冀教版

《渡汉江》分层练习 ◆基础题 一、一锤定音。(在带点的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泊(bópō)船瓜洲近乡情更怯(qièquè) 二、看拼音写词语。 xiū gǎi jūn zǐ hán lěng wèi lá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ǒu rán zá shī shān lǐng lì sh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选字填空。 【偶遇】 ( )像( )尔( )见( )到 【杂朵】 ( )乱花( ) 几( ) 复( ) 四、解释词语的意思,并解释诗句的意思。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老大:______________ 乡音:_____________ 无改: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著花:_____ 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填序号) (1)下面关于《杂诗》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杂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高尚品格的喜爱之情。 ②《杂诗》采用借问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③《杂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维,他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④《杂诗》在简单的一问一答之间把诗人对梅花傲雪盛开的高贵品质的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渡汉江》一诗中“断”和“复”字表达了( )

渡汉江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汉江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整体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

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

【教学设计】鉴赏_评论《乡愁诗两首_渡汉江》(北师大)

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渡汉江》 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 《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是宋之问(一说是李频),从泷州(今 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教学目标 __________ J干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品读,体会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过比较,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 —----------- >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2.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课前准备 ——---------------- 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一、作者简介: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 宋令文,唐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宋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 并称“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 人之一。 二、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岭外:今广东省一带。怯:畏缩、胆怯。 三、指导朗读: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四、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

唐诗三百首赏析之渡汉江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

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

渡汉江 宋之问 宋之问《渡汉江》赏析.ppt

渡汉江宋之问宋之问《渡汉江》赏析.ppt 不敢问来人不敢问来人,连熟悉的家乡人也成了他恐惧的对象,害伯他们带来凶讯,那种苦是多么难堪。 * 这四句诗是诗人悲剧情感的四个阶梯,层层递进,痛苦越来越深。 前两句是追述旧有的命运悲剧,后两句是预示未来的命运悲剧。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处在两种命运悲剧的交接处,旧的是被疏离隔绝的痛苦,新的是对未知的凶祸的担忧,送走了旧的痛苦,又迎来了新的担忧,命运的悲剧并没有终止,而只是内容的变换而已。 总之,《渡汉江》的深层含义是人对过去命运的难堪忍受和对未来命运的恐惧担忧。 它具有深邃的人生暗示性,启示读者对旧制度下人的命运的沉思。 在不合理的社会里,人的命运带有深刻的悲剧性。 所谓天灾人祸的俗语是对一切人间悲剧的通俗概括,它表明一切人间悲剧来自两大因素:一是自然,一是社会。 在社会制度不合理、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社会和自然都是人的存在的异己力量,构成对人的安全、人的自由和幸福的两种威胁,它们每天都在制造着悲剧,尤其是社会的异己力量,比如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设施、法律、宗教、理想文化等,都是一台台折磨人的肉体与灵魂的绞肉机,在人民群众尚未觉醒并且当家作主之前,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

命运。 《渡汉江》不正是旧度下人的悲剧命运的象征吗? 披文入情真实性:一寸相思一寸灰典型性:乱花渐欲迷人眼深刻性:不畏浮云遮望眼* 感谢你的聆听!那一抹动人的乡愁——宋之问《渡汉江》赏析12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姜凯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无所感则不能诗,有所感而不能微妙则亦不能诗。 ——清初王闿运一个人久别还乡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这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反映,《诗经》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就是战士久别回乡的歌唱,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欢乐与悲伤杂揉的情感状态。 还有唐代的名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也是写久别回乡的感受的,在喜剧的情境背后深藏着十分浓重的人世的辛酸味。 这类诗肯定不少,我们不一一列举,但已经说明久别还乡的感觉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宋之问《渡汉江》的内容十分单纯,就是表现作者久别还乡时的内心感受。

古诗几首

第六周古诗 1、《塞下曲·其三》3、《田上》 作者:卢纶作者:崔道融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2、《问刘十九》4、《悯农》 作者:白居易作者:李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七周古诗 1、《杂诗》3、《郭隗》 作者:王维作者:陈子昂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2、《哥舒歌》4、《夜雨》 作者:西鄙人作者:白居易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第八周古诗 1、《听筝》3、《马诗》 作者:李端作者:李贺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2、《长干行·其一》4、《山行》 作者:崔颢作者:施闰章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第九周古诗 1、《玉阶怨》3、《秋浦歌》 作者:李白作者: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山鸡羞绿水,不敢照毛衣。 2、《江南曲》4、《就义诗》 作者:李益作者:杨继盛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第十周古诗 1、《夜宿山寺》3、《题诗后》 作者:李白作者:贾岛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2、《望海》4、《舟夜书所见》 作者:李贽作者:查慎行 海口望京师,山河起百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龚遂至今在,倭夷安足虑。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第十一周古诗 1、《洛中访袁拾遗》3、《秋浦歌》 作者:孟浩然作者:李白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独坐敬亭山》4、《前出塞》 作者:李白作者:杜甫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第十二周古诗 1、《剑客》3、《绝句》 作者:贾岛作者:杜甫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弹琴》4、《山中》 作者:刘长卿作者:王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第十三周古诗 1、《杂诗》3、《嘲桃》 作者:王维作者:李商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春风为开了,却似笑春风。 2、《怨情》4、《人日思归》 作者:李白作者:薛道衡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第十四周古诗 1、《鸟鸣涧》3、《渡汉江》 作者:王维作者:李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咏风》4、《题袁氏别业》 作者:虞世南作者:贺知章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首完整版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一) 指定篇目70首(1-70)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春晓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王维(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静夜思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郎月行李白(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17、望庐山瀑布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110首

1.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渡汉江 宋之问唐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鸟鸣涧 王维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7《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8.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9.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0塞下曲 卢纶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问刘十九 白居易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2.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3.梅花/ 梅 王安石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4.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5.咏柳 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6.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贺知章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7.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8.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赠汪伦 李白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2.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3.望天门山 李白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4.别董大二首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渡汉江》冀教版

《渡汉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的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的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引入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古诗,引入本文的古诗。 二、了解背景,学习生字 1、走近作者 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主要作品:《度大庾岭》《渡汉江》等。 2、学习本文的生字“岭”“力”。 3、学会注音“怯”“渡汉江”。 4、理解词语“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 三、初读感知,梳理文章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3、师小结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