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审美特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审美特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4

土家族是居住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川、黔等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吊脚楼是土家族人的栖息场所。

吊脚楼是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土家族特色建筑艺术。由于历史原因,处在濒危阶段的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传承方式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抢救与保护问题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和谐生态环境的研究,探讨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的审美特点,为土家族的民俗学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依据。

一以质朴、实用居住为特点的建筑艺术

在建筑类型上,吊脚楼建筑嫡属于中国的杆栏式建筑。因而,实用居住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它的形成还与土家族居住在武陵地区的环境有关,气候潮湿、雨量充沛、河流众多、大面积的湖泊和沼泽地,恶化的环境催生了杆栏式建筑的产生。

杆栏式吊脚楼建筑的产生,改善了居住环境,土家人不再为居住问题而四处迁徙,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狩猎和从事农业以及其它活动,为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的需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首先,质朴实用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特点。吊脚楼成撮箕口式的布局,正屋三间两边厢房,两边的厢房有三列两间,有一列与正屋地面平行;其余两列的柱头脚掉下地平线一层楼高,楼台悬空,飞檐上翘,独有绕着楼上的回廊的一排柱子悬于空中,这就是土家族的特色建筑——

—吊脚楼。

以居住实用为主的土家吊脚楼以木质结构材料,没有豪华和奢侈。“梁柱式建筑的构架式结构”,其中有三柱二骑大约4米宽度,也有五柱二骑,大约6.5米宽度,立柱和梁枋起承重的作用。顺着中柱分成两间小房间,中间大的一间为正屋,土家人习惯称为“堂屋”。它的使用面积比其它房间的面积要大得多,是家庭成员的公共集会及重要事件的处理场所和理想空间。客人很多的时候,可以用来就餐。

有重要客人来访,必须打开大门迎接,客人必须先从大门进入堂屋,然后再到其它的房间。如果是“红、白喜事”,堂屋是举行庆典以及祭祀仪式的主要活动场所,即“主会场”。堂屋在整个建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承载家庭的喜怒哀乐的中心地位。

顺着中柱分成两间小房间,房间用木板分隔开,没有过多的装饰,十分的简洁和朴素,主要是居住的卧室。一般左边是父母居住,右边是儿子和媳妇居住,女孩居住在吊脚楼上。若人口较多的家庭,按照土家族的风俗习惯,老大居住在左边,老二居住在右边,父母居住在吊脚楼上。如果祖父母在世,父母居住在偏房,来了客人一般居住在吊脚楼。吊脚楼的回廊上,可以悬挂没有晒干的粮食以及衣物,吊脚楼下多是关养猪或者养牛,以及堆放杂物的地方,一举多用,体现出土家族以质朴和实用为主的审美观。

其次,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土家人喜欢依山势而建吊脚楼,吊脚的部分悬空,比正屋要突出。房前屋后均开窗,采光面大,室内自然光照射条件好。同时,土家人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树木,夏天绿树成荫,遮挡炎炎烈日;冬天叶落稀疏,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下来,通风和采光条件好。因此,人为的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和在一起,自然环境成为一个随着季节变化的“调温器”,使吊脚楼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再次,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具有防水防潮的特点。武陵地区均为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空气的湿度大,导致地面潮湿,家具和衣物等容易发霉,甚至腐烂,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如果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疾病。于是土家族人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结合杆栏式的建筑特点,创造性地把吊脚楼的楼层与地面间隔一定的空间距离。在潮湿的时候,有楼板的隔离,自然起到了防水防潮的作用。这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土家人的一种发明和创造,对于减少疾病、增强体魄以及延年益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还具有抵御毒蛇猛兽的特点。没有受到较大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没有人为的破坏,森林保护和覆盖率高。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毒蛇猛兽的繁衍栖息之地。毒蛇猛兽经常出没,严重地影响了土家族的居住环境和生命安全。因此,土家族吊脚楼建筑与地面隔离的空间,正好发挥出它的作用,自然而然抵御毒蛇猛兽的袭击。

因而,“所有的建筑物,如果你认为它很好的话,都产生于‘需要’(Necessity),受‘实用’(Convenience)调养,被‘功效’(Use)润色,‘赏心悦目’(Pleasure)在最后考虑。”以居住为目的修建的土家族吊脚楼,产生于实际的居住需要,为满足在当时的环境中能够抗拒一般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护自己而不受到任何伤害和损失的功能,体现出一种质朴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

二就地取材、经济节俭的土家族建筑艺术

中国席居制度的形成,以“建筑是‘定居’的物化”为标志,人类能够定居,就意味着文明的开始。因为,只有在定居以后,人类才能更好地生活和赢得时间,从事狩猎和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大量的原始森林,天然的物质条件,是形成本民族特点的建筑艺术——

—吊脚楼的基础。

首先,原始森林的覆盖,为土家人提供了建筑条件。依山傍水,森林密布,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土家族的居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

金晖

摘要本文立足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和谐生态环境的研究,从质朴和实用居住、就地取材、经济节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朴素的审美观方面,探讨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的审美特点,为土家族的民俗学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U241.5-64文献标识码:A

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审美特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239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4艺术空间

成。”因此,建筑材料是形成建筑样式的前提条件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就地取材减少经济上的开支,节省了一部分资金。提供天然的物质基础,以建造适应土家人需要的吊脚楼建筑应运而生。

其次,土家族居住地区经济贫困,土地贫瘠。山壑纵横,交通不便,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骡马。要想请骡马驮运,也只是家庭条件好有钱的大富人家,用骡马驮生活必需物品,而大部分人家主要是肩挑背扛,生活十分不便。商品贸易交往稀少,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模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加上土地贫瘠,农作物的收成不十分理想,节约家庭支出费用,是长期生活中养成的勤劳节俭的本色。因此,就地取材,修建吊脚楼成为土家人节约经费开支的重要方式。

此外,合理分配吊脚楼的建筑功用。吊脚楼的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猪和耕牛,可以保护楼下的家禽和耕牛不被野兽和土匪强盗的袭击。世世代代沿袭的土家族人的居住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所改变,土家人把楼下变成了家庭加工厂和堆放农具杂物的地方,更加合理地分配使用吊脚楼建筑空间,充分发挥建筑的功能特点。

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内涵和特点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种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融合了这两种因素特点,将两种因素特点体现在实际的建筑艺术中,成为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典型代表。

首先,“以人为本”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的和谐观。自人类从穴居进入建筑,他们就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开始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历程。正如张良皋老先生所说:“建筑的门槛就是文明的门槛,”土家族吊脚楼的构造特点,与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是土家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传承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成中国建筑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为目的土家族吊脚楼,以人的感受为主,充分考虑到人居住、使用是否舒适、是否实用。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充分寻找和发挥它的物理功能,为人的居住服务,给人以平和、自然的感觉,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建筑功能,发挥建筑材料和建筑环境的功能以及美的特质。以自然为尺度,充分利用自然和享受自然融和一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一种和谐观。

其次,“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环境。土家人讲究风俗与风水,注重吊脚楼的布局。一般选择在依山傍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地势开阔的地方修建吊脚楼。古朴实用的吊脚楼点缀在山寨中,形成了土家族人不可缺少的遮风避雨的居住场所,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内陆腹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景观。

以追求实用为目的,充分借助地理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发挥优势,改造劣势,使之与自然更舒适、更自然、更和谐。建筑物前后亮柱,当头挑檐,三面围成一米多宽的走廊,檐柱上刻有冬瓜的造型,挑柱上画有凤鸟图案,白脊青瓦,檐角上翘,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飞檐造型特征,精美的建筑工艺与自然融合。

建筑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属于环境,环境教人建筑,或者甚至是环境逼人建筑。”因此,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的吊脚楼建筑,在空间和结构的转换上,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追求含蓄的意境及和谐统一。以一种亲善自然,适应自然环境,合理协调建筑与人、生物、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既是土家族文化内涵的呈现,同时也反映出土家族建筑艺术

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土家族建筑艺术的物质存在形式。

再次,“借景”也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的特点。土家族吊脚楼的“借景”,体现在房前屋后所开的“窗户”。“窗户”的功能一方面是采光,另一方面,是“借景”。通过窗户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意画意与建筑艺术结合。讲求“诗情画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情趣,同时也反映出丰富的自然情愫。

利用建筑的“借景”,反映出土家人不仅享受物质生活,而且也向往自然、享受自然美、追求精神功能方面的一种诉求。这既是土家人在修造房屋的一种朴素的“回归自然”建筑思想的体现,也是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

“环境教人建筑,中国的环境形态丰富,不同的环境‘教’出不同形态的建筑。”不同的环境、丰富形态,养育了不同形态的建筑。从土家族建筑中,可以追溯到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的源头。因此,土家族建筑利用最好的表达形式,既反映出土家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审美理想,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同宗、同源的思想。

四结语

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既是生态环境教会了土家人修建房屋的一个典型例证,也是生态环境与建筑艺术和谐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形成中国南方杆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以质朴和实用、就地取材、节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特点出发,立足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审美特点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研究,既有利于土家族建筑艺术——

—吊脚楼的抢救与保护,也有利于该地区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发掘文化的“品牌”效应和提升经济价值,以及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而服务。

注:本文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8年科研立项课题《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研究》,课题编号:08HB08;2007年湖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清江流域的生态资源与民族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07B178。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论建筑》,《外国建筑艺术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年版。

[2]张良皋:《巴史别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辛艺华、罗彬:《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5]黄丹麾:《生态建筑》,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6][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7]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8]张发懋:《湖北传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金晖,男,1967—,湖北恩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创作与理论,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

24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