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护理学基础知识: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

护理学基础知识: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

护理学基础知识: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

护理学基础知识: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

在事业单位的考试中,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经常出现在考题当中。这部分题目是记忆性的题型,针对这个问题,辽宁中公教育对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首先我们一起看两道题目:

1.【单选题】典型心绞痛发作的部位常位于:

A.心尖区且向左肩背部放射

B.胸骨中上段后且向左上肢内侧放射

C.胸骨下段且向左肩背部放射

D.心前区且向左上肢前外侧放射

2.【单选题】患者,男性,59岁。饭前与家人争执,饭后出现心前区胸痛,放射至左肩,自含硝酸甘油后逐渐缓解。考虑该患者可能发生了:

A.高血压冠心病

B.心肌梗死

C.心肌炎

D.心绞痛

1.【答案】B。

2.【答案】D。

可以看出,考察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的鉴别的时候,基本的考查形式就是描述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或者题干中会直接地问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下面我们将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列成表格,更加直观的进行鉴别,也方便记忆。

麝香保心丸治疗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麝香保心丸治疗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心肌梗死后心绞痛(PIA)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P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及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心绞痛症状改善、检验指标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6.3%,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83.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6%,53.8%(P<0.05)。治疗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降低明显,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的应用可有效控制PIA发作,并且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临床观察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post-infarction angina,PIA)是指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4 h~1个月内发作的心绞痛[1],此病发病率较高,占全部急性心肌梗死的20%~60%。PIA往往是再梗死的先兆症状,需高度警惕,其临床治疗非常重要。麝香保心丸由于其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及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2,3],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但在PIA应用中报道较少,本研究对54例PIA患者应用麝香保心丸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PIA患者106例,诊断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排除合并肝肾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及对照组(52例)。治疗组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5.3±7.8)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7.6±7.5)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麝香保心丸每次2丸,3次/d,连用8周。患者入院24 h内检查CRP、FIB、D-D 水平及心电图,并常规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治疗期间监测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消耗量,于第4周及第8周门诊随访心电图及CRP、FIB、D-D变化情况。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心绞痛症状改善(包括发作频次、硝酸甘油用量等)、心电图改变及CRP、FIB、D-D水平。 1. 4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参照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现卫计委)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修订版

.~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07年修订版) 1. 引言 1.1. 委员会的组成与资料审查 组成ACC/AHA实用指南工作组的目的,是为了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做出建议。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美国的头号死亡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则是本病非常常见的形式。 本委员会成员通过计算机检索2002年以来的英文文献,并且辅以手工检索,复习和编辑了所有公开发表的报告。对某一问题特殊研究的具体情况,予以必要叙述,并且列表展示具体数据。本指南中提出的建议,主要是依据这些已经发表的资料。若资料是来自多中心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则证据的权重序位列为最高(A)到最低(C)。对UA/NSTEMI患者某一诊断性操作或具体治疗或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最终建议,总结了资料和专家们的意见。有关建议分类和证据级别的制定原则与ACC/AHA的一贯方式相同,没有新的变化。 本指南编写委员会由著名专家组成,分别来自代表美国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的一般内科学领域,来自代表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AAFP)的家庭医学领域,来自代表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ans,ACEP)的急诊医学领域,来自代表胸腔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的胸腔外科领域,来自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和Interventions,SCAI)的心脏介入专家,一般和重症监护心脏病学领域,以及来自无创检查、心脏病预防医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tion,PCI)和心血管外科这些高度专业化领域的知名专家。无论是学术机构还是私人医疗机构,均有代表参加。该指南得到ACC和AHA任命的2名外部评阅者的评阅。 1.2. 本指南2002版发表以来的变化. 本编写委员会参考了2002年以来发表的资料,并根据大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建议进行了修订。对上一版指南进行重新编写,力图反映这些进展。重点放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急性早期医疗评估,避免患者自我处理导致的延误,加快在急诊科进行诊断和分诊。已经涌现出新的影像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 以作为某些患者的诊断手段。肌钙蛋白已经成为心脏坏死的主要生化标志物,可以再次证实NSTEMI,并且改变了其人口统计学和预后。目前B型脑钠肽(BNP)可以作为生化标志物的补充,可能有助于风险评估。临床试验的资料进一步支持在高危UA/NSTEMI患者(通过肌钙蛋白阳性或正式风险评分来确定)采用早期有创治疗策略。相反,这种治疗策略在低危女性不能受益并且可能有害,因此建议采用早期保守治疗策略。两种新的抗凝药物—磺达肝睽钠和比伐卢定已经经过临床试验的良好检验,并且建议应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作为替代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供选择的药物。目前更加有力地支持应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主要是氯吡格雷),包括选择大负荷剂量、早期(上游)应用和长期应用(尤其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之后)。如何最佳整合应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和静脉糖蛋白IIb/III受体拮抗剂,在UA/NSTEMI治疗的早期(包括心脏导管检查)提供最佳的抗血小板治疗,是一个热点问题并且仍然面临着挑战。本版指南融入了有关 UA/NSTEMI患者的PCI和二级预防的最新资料。有关特殊患者的详细讨论认识到对有多种特征的患者强调需要进行诊断与治疗的特殊考虑。还要强调治疗过程是患者结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进展还强调了理论与治疗上的重要不足,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这些应当能够促进在 UA/NSTEMI方面的不断进步。.

09第九章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

第九章心绞痛与心肌梗死 第 1题: 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 A.年龄 B.脂质代谢异常 C.髙血压 D.糖尿病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ABCD项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脂质代谢异常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LDL、VLDL增髙等均是危险因素。 第 2题: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决条件是 A.动脉内膜解剖性损伤 B.动脉内膜功能性损伤 C.血液黏稠度增加 D.血流动力学改变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根据血管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危险因素导致动脉内膜损伤后, 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动脉内膜受损分为功能紊乱和解剖损伤。其中功能紊乱起主要 作用,即在长期髙脂血症的情况下,增高的脂蛋白(主要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对动脉内 膜造成的功能性损伤。 第 3题: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防治措施,错误的是 A.控制体重指数于20 ~24 B?每日脂肪摄人量不超过总热卡的40% C.每日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200mg D.不宜作剧烈体育活动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控制膳食总热量,维持体重指数(BMI)在20 ~24的正常范围内。超 过正常标准体重者,应采用低脂(脂肪摄人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 )、低胆固醇(每日不超过200mg)膳 食。同时,应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但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 第 4题: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积极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的药物是 A.阿司匹林 B.氯吡格雷 C.辛伐他汀 D.吉非贝齐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积极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应选用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 物,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其他尚有氯吡格雷、阿昔单抗等。辛伐他汀和吉非贝齐为降脂药物。 第 5题: 下列哪项符合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 A.多见于60岁以上的女性 B.硝酸甘油往往不能缓解症状 C.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常有出血 D.活动时可诱发,停止活动后症状可缓解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心绞痛分稳定型心绞痛(即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①稳定型心绞痛好发于40 岁以上的男性,冠状动脉内可见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一般无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 出现裂痕、表面有血小板聚集等。劳力负荷增加时可诱发心绞痛,一般停止活动后症状可消除(d对)。硝 酸甘油可使々2%的患者缓解症状。①“硝酸甘油往往不能缓解症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 第 6题: 临床上作为估计心肌氧耗量的指标是 A.心率X脉压 B.心率X收缩压 C.心率X舒张压 D.心率X平均动脉压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心肌氧耗的多少主要由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决定,故常用“心率X收缩压” (即二重 乘积)作为估计心肌氧耗的指标。 第 7题: 心绞痛发作的典型部位是 a.胸骨中下1/3交界处 b.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波及心前区 c.心前区 d.胸骨中段伴左肩、左臂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心绞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胸痛常呈压榨痛、发闷或紧缩感,大多数患者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可 缓解。

心绞痛不能大意,极易发展成心梗!

麦络喜提醒:心绞痛不能大意,极易发展成心梗!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引起的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朋友由于心肌供血不好,心肌内积聚了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不能被运走,这些产物可刺激心脏传入性交感神经,传入大脑产生痛觉,故心绞痛是心肌缺血所致的冠心病的症状。然而当冠状动脉较大的分支完全闭塞(血栓形成)时,这条血管供应的心肌因得不到血液营养而坏死,称为心梗,这是冠心病的最严重后果。 慎防心绞痛发展成心梗 因此,当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应积极采取治疗,否则很有可能发展成心梗,危及生命。在发展中国家,心肌梗死是最大的死亡原因之一。据调查,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认识心梗早期症状,早作防范才能减少致命打击。如出现下列症状,不能大意。 1.在近一个月内出现心绞痛,并且发作频繁或突然出现前胸剧痛 2.原有的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突然心绞痛加重,每日发作的次数增加,持续 时间延长,疼痛程度加重 3.心绞痛疼痛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梗塞 前状态) 4.近期常在睡眠中发生心绞痛,且发作时没有明显诱因 5.以往身体健康,突然出现憋闷,乏力、运动时心慌气短等,并且进行性 加重 6.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并且 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在出现上述症状后,如果及时救治,可有效降低心梗发病的几率。我们也可以看出,不稳定性心绞痛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除了迅速到医院就诊外,还应加强平日心梗的预防。 麦络喜,疏通血管,改善心绞痛,预防心肌梗塞 中医上说,脉络不通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通络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由于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吸烟等因素的影响,血管内皮出现损伤,受损的血管内皮会变得像受洪水侵蚀的河堤一样,表面坑坑洼洼,血管内皮细胞的连接也变得不再平整光滑连续。导致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附着在受损的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流供应心脏、大脑,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麦络喜中的银杏成分可以促使脑动脉或末梢血管强壮,使硬化的血管恢复弹性,并且扩张变窄的血管,促使血管的直径正常。麦络喜中的天然VE可以抑制某些和血细胞聚合相关

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疗程

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疗程方案 一、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二)诊断依据。 1. 持续剧烈胸痛>30分,含服硝酸甘油(NTG)不缓解; 2. 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 3. 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MB、心肌特异的肌钙蛋白cTNT和cTNI、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注:符合前两项条件时,即确定诊断为STEMI,不能因为等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 一般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等 2. 再灌注治疗 (1)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②高危患者。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时,休克<18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③有溶栓禁忌证者; ④高度疑诊为STEMI者。 急诊PCI指标:从急诊室至血管开通(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2)静脉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②无条件行急诊PCI;

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oor-to needle time)<30分钟。 4.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肌缺血复发,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5.临时起搏器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或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 路径流程 (一)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 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疾病或严重机械性并发症者;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二)术前准备(术前评估)就诊当天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 心电、血压监护; 2. 血常规+血型; 3. 凝血功能; 4. 心肌损伤标记物; 5.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6.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丙型肝炎、HIV、梅毒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 1. 血脂、D-二聚体(D-Dimer)、脑钠肽(BNP); 2. 尿、便常规+潜血、酮体; 3. 血气分析;

心绞痛和心梗的区别

稳定心绞痛和心梗的区别 稳定心绞痛心梗 概念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 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而 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 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冠脉闭塞,血流中断,使相应的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 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供求之间矛盾加深导致心绞 痛 血管腔狭窄或心肌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 后可波及心前区,界限不很 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 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 颈、咽或下颌部。 ?相似 性质?压迫、发闷、紧缩、 烧灼感,但不尖锐 ?不象针刺或刀割样 痛,偶伴濒死感 ?发作时病人常不自觉 地停止原来的活动 相似但程度更剧烈 诱因 体力劳动 情绪激动 饱餐 寒冷 吸烟 心动过速 休克 不明显 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 3~5min内逐渐消失,可数天 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天 内多次发作。 数小时或数天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 解。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 解。

症状以发作性前胸压榨性胸痛?疼痛 ?全身症状 ?胃肠道症状 ?心律失常 ?低血压和休克 ?心力衰竭 体征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心尖部听诊有时出 现第四心音心浊音界正常或增加,心率增加或减慢,心律不齐,S1减弱S3 或S4有奔马律,部分由心包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ST段压低》0.1M,有时出现 T波倒置?血液检查 ?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 ?ST 段抬高或压低T 倒置或增高 治疗发作时 休息 舌下含服0.3-0.6mg 缓解期治疗 ?硝酸酯制剂 ?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 ?抗血小板药物 ?调整血脂药物 ?中医中药治疗一般治疗 ?休息 ?吸氧 ?监测(生命体征出入 量) ?阿司匹林 解除疼痛 溶栓疗法 消除心律失常 控制休克 治疗心衰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疼痛的区别!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疼痛的区别!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疼痛的区别! 摘要:心绞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身体位于胸骨的后部,男性身上比较常见,而心肌梗塞的疼痛的性质、部位和心绞痛类似,但它的发作频率每次都很短,前后差不多为20分钟左右。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疼痛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以往的几篇心血管疾病的文章中,一直提到秋冬季节是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请各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注意保暖等话题。其实重复说这些话题,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就想给各位一个能牢记的印象。现回到主题上,为什么说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在疼痛上有区别,随着我院专家的介绍,详情见如下内容:所谓心绞痛,就是冠状动脉供血缺乏,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导致的临床综合症。它的疼痛部位主要在身体位于胸骨的后部,临床上在男性身上比较常见,大部分病人的年龄平均都在45岁左右或以上,主要的诱因都来源于平时的工作和家庭两头的压力,有时在工作上难免会有点不爽的事情,致使心情变差,然后在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都是随意解决的,工作忙起来根本就不吃了,饱一顿,饿一顿的状态,再说如今秋冬季节,如在办公室里吹暖气很舒服,但出来后也没一段适应的过程,直接冲向室外

赶赴自家,导致一冷一热受寒,如果在阴雨天气更为严重。而心肌梗塞的疼痛的性质、部位和心绞痛类似,但它的发作频率每次都很短,前后差不多为20分钟左右,如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就更加剧烈,多数人都受不了,因它会持续数小时之久,而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作症状来说,多数伴有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且伴有发热的状态,此时服用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这些疼痛的症状;而心绞痛没有发热症状,也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不适症状。

心绞痛相关知识问题

MICROSOFT 心肌缺血引发的疼痛 angina Ms cao 2016/2/16 冠状动脉型心脏病练习题

参考资料:1.北京大学八年制医学教材 2.百度百科 1.心绞痛的定义 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2.诱发心绞痛的诱因是什么? 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非劳累之后。 3.典型的心绞痛的部位: 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也可以波及心前区,有手掌范围大小,甚至横贯前胸。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致咽颈部,下颌部,牙齿或后背部。 4.不典型的心绞痛疼痛的部位: 上腹部、但心绞痛发作的部位常固定 5.为什么有的人出现心绞痛只在同样的劳力或者早晨发生? 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6.心绞痛发作时持续的时间: 疼痛出现后持续加重,持续时间一般是3—5min ,停止活动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使疼痛在几分钟内迅速缓解。心绞痛可数日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多次发作。 7.心绞痛发作时的体征: 患者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发冷或者出汗,严重时也可出现低血压,有时可以出现第三或者第四心音奔马律。部分患者可有乳头肌缺血和功能失调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出现交替脉。 8.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 心电图 9.心绞痛发作时静息心电图特点: 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有可能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 段和T 波异常,有时出现房室或者束支传导阻滞,房性过早波动等心率失常。 10.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临床特点: 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 段移位。心内膜下心肌容易缺血,故常见ST 段压低0.1mv 以上,发作缓解后恢复。有时出现T 波倒置,在平时有T 波倒置的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下T 波可变为直立。 11.心绞痛患者发作后心电图表现在相应的导联T 波倒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 12.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特点; 相关导联ST 段抬高呈“单相曲线”,心绞痛缓解后,ST 段恢复正常。 13. m p 478063_1415783285317_4.j p g 请分析心电图特点 14.稳定型心绞痛特点; 指劳力型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的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力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好部位无改变,疼痛时线相仿(3—5min ),用硝酸甘油缓解也能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疗效。 15.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的特点: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分析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择取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显效有32例,有效为7例,无效为1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有22例,有效为12例,无效为6例,有效率为85%;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可得,x2为4.83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疗效十分确切,但其作用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尚需进一步研究。 标签:血府逐瘀汤;加减;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所出现的心绞痛称之为梗死后的心绞痛,即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范畴。发生梗死后的心绞痛,说明存在着残余的心肌缺血及高度狭窄冠状动脉和冠脉循环的贮备能力有明显的下降。发生这种心绞痛,通常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由于此类心绞痛的病情变化起伏较大,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对于AMI的近期和远期的预后都有影响[1]。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40例梗死后的心绞痛患者,并与进行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AMI梗死后的心绞痛80例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在31至79岁间,平均年龄为(57.93±3.26)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在34至76岁间,平均年龄为(56.69±1.14)岁。上述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且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标准。中医辨证当属瘀阻气滞患者。其临床症状为头痛、胸痛,久治不愈,如针刺般疼痛,或是呃逆不止、失眠多梦,入暮潮热、急躁易怒、心悸怔仲、舌质暗红、弦紧或脉涩。 1.3 方法 上述患者在入院后同时进行心电图、血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研究组在常规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

急性心肌梗塞与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塞与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通过加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配合治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让护士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有效途径。结果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结论健康教育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 1认识急性心梗 1.1冠心病概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1.2急性心肌梗死的概念:因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 1.3病例1:患者于1.5小时前晨起跑步过程中突然出现胸痛,呈压迫样剧痛,以左胸部为著,伴周身冷汗及明显乏力,无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无头晕、昏厥及抽搐等,经休息无缓解。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疾呼120来诊。急诊科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未进饮食未睡眠,未排大小便,精神紧张。既往有高血压病数年,最高达210/100mmHg,间断自服降压0号等药物治疗,未系统监测血压 1.4病例2:发作性胸闷、胸痛24年,再发并持续不缓解90分钟。病人于24年前因“突发胸闷、胸痛12小时”来本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住院治疗40天,病情好转后出院,之后一直未规律服药,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活动可良好耐受。近2年来

出现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胸闷发作,程度不重,持续数分钟,经休息或含化“速效救心丸”可有效缓解,仍未在意及规律服药,90分钟前患者蹬车时胸痛再发,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胸闷、冷汗及周身乏力,无呼吸困难、放射痛、咳嗽、咳痰、咯血、头晕、晕厥及抽搐等伴随症状,自行含化“速效救心丸”十余粒无显效,因症状持续不缓解,疾呼120来院,急诊以“冠心病、急性心梗”收入我科,病人此次发病以来,未进饮食未睡眠,小便正常未解大便,精神紧张。患糖尿病史20余年,自服“二甲双胍”治疗,复查血糖水平偏高。 2认识健康教育 2.1健康教育的概念:是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者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2.2健康教育的核心:行为改变。 2.3健康教育的模式: 2.3.1知信行理论: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了解有关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方式。(KABPModel—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 2.3.2健康信念模式:是最常用于各种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一种模式。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或是他人的实践经验,或是接受他人的劝告,而激发内在的动机,是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并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自我效能” 3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一冠心病的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动力性病使血管狭窄、阻塞和(或)痉挛,引起心肌氧供和氧需的平衡失调,导致心肌缺氧而造成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年龄与性别 体重超重(BMI=Kg/m2) 体力活动少 心理社会因素 三冠心病的类型 心绞痛 心肌梗死 猝死 缺血性心肌病及心力衰竭 隐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 心绞痛相关知识 一心绞痛症状的五个方面 ?诱因体力活动、吸烟、寒冷、精神紧张、饱餐 ?部位及放射胸骨中、上1/3交界处后,其次为心前区,可放射到下颌、左肩、左上肢内侧,直至左腕、无名指、小指。 ?性质是一种钝痛,为压迫、憋闷、堵塞、紧缩等不适感,重者可伴出汗、濒死感。 ?持续时间一般3~5分钟,超过30分钟者少见。 ?缓解方式停止活动、含服硝酸甘油 二心绞痛分型 劳力性心绞痛 初发劳力性心绞痛 稳定劳力性心绞痛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心绞痛) 自发性心绞痛 发生死亡或心梗的的不良危险因素 ?老年及男性 ?心绞痛分级CCS ?休息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 ?既往有心梗史者 ?心脏扩大 ?心室壁瘤

?心力衰竭 ?EF <45% ?心脏负荷试验提示大面积心肌缺血者 ?冠脉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 在冠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并发血管内腔血栓形成或完全闭塞性血管痉挛,造成血管腔持久性闭塞,血流中断,如该动脉与其它冠脉分支血管之间尚未立充分的侧支循环,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最终发生心肌坏死,即心肌梗死。 一先兆症状 ?突发的初发性心绞痛或出现较以往更为剧烈而频繁的心绞痛 ?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 ?伴出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 二AMI诊断要点 ?持续性胸痛 ?心电图 ?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红蛋白起病后1~4小时升高,6~7小时达高峰18~30小时内恢复正常 CK-MB 起病后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CTn-I 起病后后平均6.8小时增高,11小时达高峰,4~8天后仍可增高 三AMI并发症 ?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 ?乳头肌功能不全和乳头肌断裂 ?室间隔穿孔 ?左室附壁血栓和体循环栓塞 四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前降支LAD ——前壁间壁 ?回旋支LCX ——后壁下壁侧壁 ?右冠RA ——后壁下壁右室 五冠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 ?<5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50~70% 临界病变 ?>70% 严重病变 六AMI心电图变化过程 ?缺血-----T波倒置 ?损伤-----ST段抬高 ?坏死-----异常Q波 七AMI护理 一、精神护理:解释安慰工作,卧床休息,谢绝过多探视陪伴,发病1-2天适当给予镇静剂。 二、严格卧床休息,减低心肌耗氧量,尽快建立侧肢循环,利于心肌修复。(1-2周)

“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定义的理解和探讨

“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定义的理解和探讨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有利于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规范》对我国重大疾病保险中最常见的25种疾病进行了统一的定义,并且将其中6种疾病规定为“重疾险”的必保疾病。《规范》的推出不但使每种疾病都比较容易进行专业和权威性的解读,也方便了消费者理解、比较和选购重大疾病保障产品,有效减少了相关投诉和纠纷的发生,更好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急性心肌梗塞”作为6种必保重疾之一,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尽管《规范》中对其定义描述得比较清晰,但在理赔实务操作中仍然经常会看到责任认定尚未十分明确,便草率作出理赔决定的情况,而客户由于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尽管可能对理赔决定存在异议,也往往很难提出有力的抗辩。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的详细解读,对理赔实务操作提供了借鉴参考,同时也对目前的“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是否可能存在改进空间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关于对“急性心肌梗塞”重疾标准条款的理解 按照《规范》的定义,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因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它至少必须满足下列四项条件的三项: 1.有典型临床表现,例如急性胸痛等; 2.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 3.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呈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性变化;4.发病90天后,经检查证实左心室功能降低,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50%。 在分析重疾标准条款中“急性心肌梗塞”的几个条件的具体含义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急性心肌梗塞”是一过性概念,是心肌梗塞的一个发展阶段,每个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存活下来都会演变成陈旧性心肌梗塞,反过来每个陈旧性心肌梗塞也都是由急性心肌梗塞演变而来。因此,个人认为在心肌梗塞的理赔事务中不应该过分强调“急性”这个概念,而应该更为重视“因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这一根本特征。很容易理解,两个心肌坏死程度相同、都比较严重的心肌梗塞患者,一个因为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做了相应的检查,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就能够得到理赔,另外一个可能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并没有及时的诊治,而是在急性期过后由于症状持续存在或者出现了心肌梗塞的某些并发症才诊治得知已是陈旧性心梗,于是便不能得到理赔,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同时也并不符合重大疾病保险的本意。 重疾标准条款中“急性心肌梗塞”的四个条件的描述比较准确,不易产生歧义,但由于医学概念和含义本身具有的专业性,广大消费者甚至一些初级理赔人员如要对其准确理解仍然具有一定难度。结合医学和保险原理对条款的含义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理赔实务操作和避免理赔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逐款分析如下: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区别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区别 *导读: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区别?心绞痛;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可恢复正常,不引起心脏组织坏死。心肌梗塞;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急性缺血,引起坏死。……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区别?心绞痛;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可恢复正常,不引起心脏组织坏死。心肌梗塞;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急性缺血,引起坏死。 定期查心电图、心向量图 心电图有进行性和特征性改变,对诊断和估计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病情演变,都有很大帮助。所以有心脏病、心肌梗死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体检,查心电图。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变化包括三种类型: 1.坏死区的波形:向坏死心肌的导联,出现深而宽的Q波。 2.损伤区的波形:面向坏死区周围的导联,显示抬高的ST 段。 3.缺血区的波形:面向损伤区外周的导联,显示T波倒置。 典型的心电图演变过程是:起病时(急性期)面向梗塞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和ST段明显抬高,后者弓背向上与T波连接呈单向曲线,R波减低或消失;背向梗塞区的导联则显示R波增高

和ST段压低。 在发病后数日至2周左右(亚急性期),面向梗塞区的导联,ST段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显著倒置;背向梗塞区的导联则T波增高。发病后数周至数月(慢性期),T波可呈V 形倒置,其两肢对称,波谷尖锐。异常Q波以后常永久存在而T 波有可能在数月至数年内恢复。 据我国临床资料显示,位于下壁、前间隔和局限前壁的心肌梗塞最为常见。 心绞痛与心梗:疼痛相似其实大不同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而心肌梗塞的疼痛性质、部位与心绞痛相似,所以患者容易混淆这两个疾病。 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 发作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并有发热,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使之缓解;而心绞痛不伴有发热症状,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 检查:心绞痛很少会出现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的情况,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鉴别

库欣综合征Cushing病因分类?㈠依赖ACTH的库欣综合征:①库欣病:指垂体ACTH分泌过多伴肾上腺皮质增生②异位ACTH综合征:垂体以外的肿瘤分泌大量的ACTH伴肾上腺皮质增生。㈡不依赖ACTH的库欣综合征:①肾上腺皮质腺瘤②肾上腺皮质癌③不依赖ACTH的双侧肾上腺小结节性增生,伴或不伴Garney综合征④不依赖ACTH的双侧肾上腺大结节性增生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皮质醇增多症不受抑制,其他反应性或机能性皮质醇增多症,可使血皮质醇浓度或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下降超过基础值的50%,主要用于与单纯性肥胖症鉴别。每小时口服地塞米松0.5mg,或每8小时口服0.75mg,连服两天。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标准?①关节内或周围晨僵持续持续至少1小时②至少同时有3个关节区软组织肿或积液③腕掌指和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1个关节区肿胀④对称型关节炎⑤有类风湿结节⑥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⑦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满足4项即可诊断(第一项至第四项至少持续6周)SLE血清中常见抗体及其意义? ㈠抗核抗体谱:①抗核抗体ANA;见于几乎所有的SLE患者,不能作为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鉴别②抗dsDNA抗体:诊断SLE标记抗体之一,多出现在SLE活动期,抗体含量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③抗ENA抗体:a抗Sm抗体:诊断SLE标记抗体之一,特异性99%,敏感性25%,有助于早期或不典型患者或回顾性诊断所用。与SLE活动性不相关。B抗RNP抗体;阳性率40%,对SLE诊断特异性不高,往往与SLE的雷诺现象和肌炎相关。c 抗SSA抗体:往往出现在SCLE、SLE合并干燥综合征时有诊断意义,有抗SSA抗体的母亲所产婴儿易患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症。d抗SSB抗体,其临床意义与抗SSA抗体相同,但阳性率低于抗SSA抗体。e抗rRNP抗体:血清中出现本抗体代表SLE的活动,同时往往提示NP-SLE会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㈡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等对自身不同磷脂成分的自身抗体。结合其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可诊断是

急性心梗诊疗规范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由于斑块的突然破裂、血栓的急剧形成造成管腔的急性闭塞,血流被阻断,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溃,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肌缺血时间过长发生坏死。在一些诱因的作用下更易发生,如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使得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伴血栓形成,血管腔完全闭塞;心肌呈凝固性坏死,心肌间质充血、水肿,伴多量炎症细胞浸润,以后坏死的心肌纤维逐渐溶解,形成肌溶灶,随后渐有肉芽组织形成。 【临床表现】 1.先兆 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前频繁,硝酸甘油疗效差,应警惕心梗的可能。 2.症状 (1)疼痛。最先出现,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超过20分钟至数小时,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可伴濒死感,少数人早期就迅速出现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2)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发热多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后出现,体温多在38℃左右。 (3)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重者有呃逆。 (4)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以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在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时,易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常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多为心源性。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 3.体征 (1)心脏体征。心界扩大、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多在2~3天有心包摩擦音。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急性胸痛急救规范流程

急性胸痛急救规范流程 1 病因 急性胸痛常见病因有: (1)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 (2)骨骼与肌肉:肋软骨炎、胸椎损伤和疾病、肌肉损伤。 (3)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肺炎、急性胸膜炎、气胸。 (4)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溃疡、反流性食道炎、胆道系统结石和感染、急性胰腺炎等。 (5)紧张性胸痛。 2 急救原则 (1)快速、准确鉴别诊断。 (2)及时识别引起胸痛的四种致命性疾病:ACS、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气胸。 (3)以最短时间组织实施治疗。 3 急性胸痛急救规范流程 第一步:评估和诊断 (1)如果患者存在危及生命的症状和体征,如突发晕厥或呼吸困难,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罗音,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稳定生命体

征。 (2)5分钟内完成第一份心电图及体格检查(主要注意颈静脉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双肺有无罗音、双上肢血压是否一致、心音是否可听到、心脏瓣膜有无杂音、腹部有无压痛和肌紧张)。 (3)完善血常规、心肌生化标志物、血气分析、肾功、床旁胸片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4)了解病史(包括此次胸痛发作的时间,既往胸痛病史,既往心脏病史,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既往药物治疗史)。 第二步:经上述检查,明确ACS,进入ACS救治流程;未发现明确病因者,进入ACS筛查流程。 (1)明确诊断STEMI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降低再灌注治疗时间,挽救生命,改善预后。发病3小时内就诊,溶栓和急诊PCI都是可选择方案,如发病3小时后就诊,推荐首选急诊PCI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再灌注时间的办法:院前完成心电图检查、院前联系好接收医院、院前与急诊室沟通确定治疗方案、急诊室启动心导管室等。 (2)明确诊断UA/NSTEMI的治疗:治疗的关键准确危险分层,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根据不同危险分层给与不同的治疗方案。 a.对就诊时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正常患者,须重复观察6小时后心电图或肌钙蛋白变化。如果患者持续胸痛,或需要应用硝酸甘油缓解,提示高危,建议早期、连续复查心电图和肌钙蛋白。 b.如果患者复查心电图ST-T动态变化或肌钙蛋白升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提示UA或NSTEMI,按照UA/NSTEMI流程处理。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 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 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近年来,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逐步深人,有关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陆续问世,其临床治疗也有重要进展。为了更好的总结这些经验,合理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有关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有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具体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我国UA和N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相信它对提高我国UA和NSTEMI综合防治水平、推进临床实践的规范化进程均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断性操作或治疗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适应证的建议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 I类:已经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 II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 III类:己经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应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急性心梗新标准

急性心肌梗塞新的诊断标准 最近,欧洲心脏病协会(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和美国心脏病学院(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一起讨论了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会后共同公布了一些修改意见。首先建议诊断心脏损伤的最佳标记物为肌钙蛋白(troponin)。同时也强调检查肌钙蛋白的方法非常敏感,它的升高往往不能确诊心脏损伤,而是在临床上提示有心脏缺血,而后者对于诊断心肌梗塞是必须的。这将要求临床医生改变他们使用心脏标记物的看法。他们应该了解到这种新方法非常敏感,有很多种能够导致心脏损伤的原因都可以引起它的升高。本文将回顾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和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Task Force的建议,这样就可以使临床医生更容易的掌握这种新方法。 关键词:心肌梗塞,肌钙蛋白 世界卫生组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标准一直强调其特异性,因为这本指南是根据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而制定的(1-5),它并没有包括心梗早期出现的酶和标记蛋白。因此,选择了CK-MB(MB的同工酶)作为标记物,其阈值的设定比较保守,参考范围上限的制定较高,这样可以使假阳性结果尽量减少(4,5)。实际上,与其它组织相比,骨骼肌中B 亚单位数量很少,这样在外科手术后或创伤后,CK-MB仅轻度增加(6)。所以,根据这种情况制定了这个标准。其修订标准一般使用百分比或相对指数(CK-MB与总CK的比例),使得诊断特异性大大提高。但是这样一来,如果患者同时有骨骼肌和心肌受损,其诊断敏感性则下降。临床工作中对检测心脏受损的敏感性要求非常高,常常用CK-MB超过正常上限的多少来判断,这对那些易于合并心脏缺血事件的高危患者尤为重要。当同时存在骨骼积极病时,临床医生往往忽视CK-MB的升高。 肌钙蛋白的基础研究 对肌钙蛋白研究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对这个基本作用底物的认识。肌钙蛋白是一个由三个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调节钙离子所介导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其异构体心脏肌钙蛋白C不是心脏所特有,但是另外的异构体cTnI和cTnT则来自同一个基因。目前为止,心脏异构体cTnI在心外组织不存在(10)。CTnT的异构体常常存在于增生的骨骼肌中,因此与损伤后的修复有关。但是目前化验中所采用的抗体结构不能检测出这种异构体,所以,如果所采用的化验分析方法相似,检测cTnT的特异性应该与cTnI相同。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肌钙蛋白是否能在没有不可逆行性心肌损伤时释放出来,即细胞死亡。这是一个关于CK的长期存在、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这个蛋白质的分子量较大 (68kDa,现在要依靠其检测方法而定),好像不可能从可逆性心肌损伤中释放出来,而且实际工作表明,不论何时,只要血CK的升高即说明有心肌坏死的产生,而且只要所采用的方法敏感度高,就一定能检测到(14)。可惜的是,因为心脏肌钙蛋白比CK-MB更加敏感,很难进行二者的对比研究,而且即使使用电子显微镜检查也很难成功。实际上,即使采用检测CK 的更加敏感的方法,如异构体或冠脉窦的检测,及金标准—电镜检查也不一定能做到。肌钙蛋白的分子量太小(cTnT 33.5kDa , cTnI 23.5kDa),所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种蛋白能否在没有不可逆心肌损伤时释放出来(15)。现在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目前可以清楚的知道大部分肌钙蛋白是以较大的复合物形式释放出来的(55kDa),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那种认为是以较小的形式释放的想法(16)。目前也已经清楚,就象CK-MB一样,蛋白质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复合物的形式或分解成不同大小的肌钙蛋白片断,后者能否释放出来尚有争议(17)。目前没有人能够完全解释这个问题。如果少量的肌钙蛋白可以在没有不可逆心肌损伤时释放出来,那么与此相同,其它的标记物如肌红蛋白(17.8kDa),甚至可能CK-MB也可以释放出来。如果是可逆性损伤引起的释放,那马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不可逆性的损伤。从临床观点看,不可能判断肌钙蛋白的升高究竟来自可逆性或者不可逆性损伤。因此即使可逆性损伤能够引起肌钙蛋白的升高,根据这种病理生理的发现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仍然不易推断出其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