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化学全册讲义

九年级化学全册讲义

九年级化学全册讲义
九年级化学全册讲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全册讲义

走进化学世界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本单元共有三个课题,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讲述了什么是化学,化学的特点、怎样学习化学以及仪器的介绍和实验基本操作的介绍。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二)化学学习的特点

1、研究和学习化学的方法

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化学学习的特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3、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1)实验前观察反应物的重要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等;观察仪器的连接顺序。(2)知道反应需要的条件,了解实验中所用的仪器和使用方法。(3)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反应时出现的现象,如发光、发热、火焰的颜色、是否有沉淀或气泡等。(4)实验完毕要观察生成物的重要物理性质,如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4、科学探究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探究的目的,然后根据探究的目的拟定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根据这些现象做出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学习化学的意义

1、了解生产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知道人们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有利于人类。

2、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既可提炼出自然界原来存在的物质;也可以制造出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

3、帮助人们研制新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4、帮助人们学习和进一步研究物理学、生物学、地学等自然学科。(四)学习化学的要求

1、重视和做好化学实验;

2、熟悉重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3、懂得并能运用化学用语;

4、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规律;

5、了解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6、培养和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

7、培养观察、记忆、思维、实验、自学等方面的能力。

(五)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块状固体的取用方法:

固体粉末的取用方法:

液体的取用方法:

2、药品的存放

(1)固体药品用广口瓶存放;液体药品用细口瓶存放;气体用集气瓶或贮气瓶盛放。

(2)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的药品用棕色瓶盛放;盛碱液的试剂瓶不能使用玻璃塞。

(3)白磷保存在水中,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4)浓H2SO4、浓盐酸、浓HNO3、NaOH、Ca(OH)2、NH4HCO3及某些结晶水合物,需密封保存。

(5)易燃物和易爆物应远离火源。

3、蒸发

4、仪器装配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洗涤仪器

6、物质的加热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须垫上石棉网);不可加热的仪器:集气瓶、量筒、漏斗等。

7、过滤

三、难点知识剖析

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它的主要特点是: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的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转化为产品,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四、典型例题

例1、(北京市)下列实验操作中,不

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加液体,

应垂直悬滴,若伸入试管内,则有可

能沾污滴管,污染试剂。

例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A.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内焰 B.用天平称量时,应把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D.把块状固体放入试管时,应先把试管横放,把药品放在试管口,缓慢地竖起试管,让药品滑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试管

答案:AB

解析: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A错。用天平称量时,应把药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B错。

例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答案:A

解析:使用胶头滴管时,胶头滴管要悬空于容器口

的正上方,不要让胶头滴管与容器口接触,以免沾

污药品,也不要将胶头滴管倒放,以免腐蚀乳头。

例4、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错把物质放在

右盘,砝码放在左盘。把游码移至标尺0.5 g处天平平衡,此时所加砝码的质量为l0 g。这时该同学发现了自己操作中的错误,立即把物质移至左盘,把砝码移至右盘,而游码却没动。此时天平失去平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天平左侧的托盘下沉B.天平右侧的托盘下沉 C.天平保持平衡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调零后,应当左物右码,而该学生将物质与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则砝码的质量=物质质量+游码质量,故物质质量=砝码质量一游码质量=10g-0.5 g=9.5 g,当把物质移至左盘,砝码移至右盘,游码不动时,右盘的质量为l0g+0.5 g=10.5 g>9.5 g,故右侧托盘必然下沉。

例5、用托盘天平称量某物体的质量,如下图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

A.4.5g B.5gC.5.5g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左边的托盘应放药物,右边的托盘应放法码,游码的最高量程只有5g,药品的质量应为游码的质量+砝码的质量。

空气和氧气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单元的空气和氧气,了解了空气的成分,掌握了混合物、纯净物等有关知识,另外对物质的性质变化、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也进行了深入的掌握,最后关于空气污染及污染防治的

知识我们也有一定的了解。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示意图(体积分数)

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 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

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该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同时容器内压强减小,可以通过容器内水面的上升高度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药品不能选用炭、硫、铁等物质。因为炭、硫燃烧后有气体生成,容器内压强变化不大,烧杯中的水不能进入;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②红磷要足量,避免容器内有氧气剩余。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避免因装置气密性不严进入空气而影响测定结果。

(二)混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中各纯净物保持着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但氮气或氧气仍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三)纯净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O2)、氮气(N2)、二氧化碳(CO2)等都是纯净物。

洁净的物质不等于纯净物,如净化后的自来水仍是混合物,洁净的空气也是混合物,它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四)氮气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

氮气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氮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是一种常用的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显示超导性能。

(五)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这几种气体的总称,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性质很不活泼,曾叫做惰性气体。

由于稀有气体的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由于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还可用于激光技术等。

(六)保护空气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和形成酸雨等。

1、污染物

排放到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气体(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

2、污染防治的方法

加强环保意识,使用低污染、节能型燃料替代强污染材料,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环境污染

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升高,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等。

②酸雨导致土壤、河流的酸性增强,产生酸雨的主要气体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③臭氧层被破坏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使人易患皮肤癌,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有氟利昂、 CCl4等。

④焚烧垃圾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所以对假冒香烟、光盘等应采取辗碎后再加利用的绿色销毁方式。

⑤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塑料袋、方便饭盒的随意丢弃。

(七)化学常识

1、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例如,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熔点和沸点都很低。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此性质只有在氢气燃烧这一化学反应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是化学性质;而物理性质则是可以被感知和能测量的物理量。

3、化学变化

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变化则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例如,木柴的燃烧、钢铁生锈都生成了新物质,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并不是变化的本质。

4、物理变化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如,液态水受热气化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例如,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化学变化,电灯通电发光时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又有联系,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1)不要把化学变化的现象当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2)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物质的变化,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指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特有的属性。

5、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的略大,在压强为101kPa 时,氧气在约-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6、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常温下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燃烧,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放出热量,物质与氧气反应现象的比较见下表。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光”、“焰”、“雾”和“烟”的用法

固体物质燃烧时发光,如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气体物质燃烧产生火焰,如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大量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产生雾,如氯化氢气体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而产生酸雾;大量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气体中产生烟,如五氧化二磷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白烟。

(二)氧气的用途

氧气的性质决定了氧气的用途,氧气的重要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氧气还可以用于气焊、气割、作液氧炸药、火箭推动剂等。

做铁丝或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铁丝要光亮,因为铁丝表面通常有一层铁锈,不利于燃烧。

2、铁丝绕成螺旋状,这样可以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有利于铁丝在燃烧时温度集中,使反应顺利进行。

3、铁丝的一端系上一根火柴,这样会给铁丝预热,便于铁丝燃烧。

4、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这样可避免火柴消耗氧气而影响实验结果。

5、要预先在集气瓶的底部放少量的水或细沙,以防生成的融熔物炸裂集气瓶的底部。

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助燃性和能供给呼吸实际上也是氧气的氧化性;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具有可燃性。

(三)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形如A+B→C。

四、典型例题

例1、(淄博市)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不完全燃烧时,排放出的下列气体组合中都属于大气污染气体的是()

A.SO2、CO2 B.CO2、CO、SO2 C.CO、CO2 D.CO、SO2

答案:D

解析: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另外还含有少量硫等杂质。煤不完全燃烧,除产生CO2、SO2等气体外,还产生一定量的CO。SO2、CO 是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大气。若选B,则是错解题意,CO2过量排放虽对空气质量有影响,但它不是空气污染物。

例2、(辽宁大连)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汽车排放的尾气B.焚烧垃圾产生的气体C.化工厂排放的废气D.动植物呼吸排出的气体答案:D

解析:污染空气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NO2、SO2等)和可吸入颗粒,产生原因是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排放及含硫煤、垃圾等物质的燃烧。而动植物呼吸排出的气体可参与大气循环,并不污染空气。

例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发出白光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答案:D

解析: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例4、有两瓶无色气体,它们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多种方法可将它们区别开来。请你模仿示例要求,列举两种鉴别方法。

示例: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瓶口下,复燃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方法 1:分别放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有浑浊产生的是CO2,无明显现象的是O2。

方法 2:用细线系小动物投入瓶中,窒息而死的是CO2,安然无恙的是O2。

解析:氧气的特性是能供人和动物的呼吸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CO2不能供人和动物的呼吸,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例5、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将燃着的红磷立即伸入盛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又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2)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本实验可推知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

答案:(1)红磷继续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占

空气体积的1/5。

(2)物理性质:无色、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氮气不与红磷反应(或氮气不支持燃烧)

解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

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而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制取氧气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题3:制取氧气,在这一课题,我们通过实验研究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所需仪器、反应装置、收集装置、操作步骤,除此之外,还学习了催化剂的定义和作用。最后,还学习了分解反应这一基本反应类型。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③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水+氧气。

2、实验装置:(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如图所示)

3、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用高锰酸钾作反应物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⑤收集气体。

⑥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水面。

⑦熄灭酒精灯。

4、收集方法:

①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操作要点:把盛满水的集气瓶(无泡)倒立在水中,排水充气,取

出放置。

②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操作要点:使导气管尽量伸入集气瓶底便于排尽空气。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气

体是氧气。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6、验满: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时,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7、放置: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应正放在桌面上。

8、注意事项:

①在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时药品中的

湿存水倒流炸裂试管。

②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原因是利于加热。

③导管伸入试管内要刚露出橡皮塞,原因是利于排出产生的气体。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不宜立即收集,待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收集,原因是开始的气泡是试管内的空气,若立即收集则氧气不纯。

⑤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原因是利于充分排出瓶内空气。

⑥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炸裂试管。

⑦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小团棉花,原因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二)、正确选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原则:易溶于水的气体选排空气法收集,根据气体的密度定“向上”或“向下”排气,若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采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采用向下排空气集气法。

排气法操作简便,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

(三)、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大量的氧气,主要是通过使空气液化,再分离液态空气而制得,这是物理方法,其主要过程为:

(四)、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例如,高锰酸钾受热时分解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这个反应就是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都属于反应的基本类型,这两种反应可用字母表示为: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五)、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生成物一般是氧化物,例如,磷、硫、铝在氧气中反应,生成物分别是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氧化铝,它们都是氧化物。

不要误认为氧化反应只是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氧化反应还包括物质跟含氧化合物的反应。

(六)、缓慢氧化

某些氧化反应进行得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例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与燃烧有所不同,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有发光、放热现象,但缓慢氧化时,放热,一般不发光;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或叫做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理解催化剂概念要注意几点:

1、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增大或减小两个方面。例如,在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是增大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今后还会学到一类催化剂,它可以减慢化学反应的速度。

2、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这并不是指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而是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后又转变为原来的物质,催化剂是反应条件。

3、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4、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反应有催化作用。例如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不是任何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5、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二)、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四、典型例题分析

例1、有人设计用如上图的装置来制取和收集氧气。

(1)图中有四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②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③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④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

(2)回答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 c_____,d_____。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若要得到纯净的氧气,应在_______收集氧气。

(4)制备氧气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

(5)此实验包括以下操作:①加热、②收集气体、③检查气密性、④装入高锰酸钾、⑤将导管从水中移出、⑥熄灭酒精灯。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填序号)。

(6)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上。

解析:(1)①试管口朝上倾斜;应略向下倾斜;②导管伸入试管内过长;导管略伸出橡皮塞;

③铁夹夹在试管口;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④酒精灯外焰没对准药品加热;应将酒精灯移至试管底部药品的正下方。

(2)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

(3)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

(4)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

(5)③④①②⑤⑥

(6)正

例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白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白雾 B.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了白色的氧化镁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了刺激性气体 D.铁在氧气里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熔融物

解析:本题是对能否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考查,A中的磷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故现象应是产生大量的白烟,雾是指小液滴分散形成的;B中错误在于出现了生成物的名称;C选项中应是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正确答案为D

例3: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能产生氧气B.生成氧气的速率慢 C.产生氧气的总量减少D.没有氯化钾生成

解析:氯酸钾受热时,没有催化剂分解反应仍能进行,只是反应速率较慢,但是,只要氯酸钾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故应选B。

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通过对课题1——水的组成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通过对课题2——分子、原子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因此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二)、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强调化学性质)。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很多,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酒精、氨等等,都是由相应的分子直接构成的。这些分子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旦分子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随着改变。

2、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因物质性质既有化学性质又有物理性质的涵义,而许多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点、沸点、光泽、延展性、硬度等,单个分子是体现不出来的。

(三)、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

2、分子是运动的;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是解释日常现象的理论依据。

(四)、纯净物与混合物

(五)、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强调

化学变化,原子核不变)。原子与分子的主要区别

在于分子在化学反应里可“分”,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可“分”。

2、几点说明:

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

如核反应时,原子核发生裂变,说明原子也是可分的。

②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例如氖气、铝等就是由原

子直接构成的。

(六)、原子和分子的联系与区别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有许多相

同之处,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见下表。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电解水实验

2、实验的结论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可以表示为H2O;水是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物。

电解水实验进一步说明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实验的本质

此反应的本质是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分子分解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两两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两两结合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形成氢气,大量的氧分子形成氧气。

怎样由电解水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这个事实来推出水的组成和水的化学式?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因为化学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所以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中所含的氢元素及氧气中所含的氧元素一定来自于水,由此推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根据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设电解水时产生2L氢气和1L氧气,因为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899g/L,氧气的密度是1.429g/L,则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0.0899g/L×2L)/(1.429g/L×1L)=1/8。

根据氢原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和16,则每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是:(1/1)︰(8/16)=2︰1

所以水的化学式为H2O。

(二)、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时,我们应该从分子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去深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如水结冰→液态水→水蒸气。就是水分子的聚集状态发生了变化,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其他的新分子。如五氧化二碘加热时,五氧化二碘分子分解生成了碘分子和氧气分子,由于反应后产生了新的分子,故发生了化学变化。

(三)、用分子的观点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

我们应该从物质的分子是否是同一种分子去深入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其中各成分是简单的混合,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中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混合后仍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同时由于混合物中各成分可以增多或减少,因此混合物也就不会保持一定的性质。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构成纯净物的分子相同,由于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所以纯净物具有确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分子的观点来看: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中,特别要注意下面几种说法在没有前提条件的情况下都是错误的:①分子大,原子小;②分子重,原子轻;③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④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当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时,分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此时构成分子的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当原子直接构成物质时,这时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如:金属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汞原子就保持了金属汞的化学性质。至于分子与原子的大小、轻重的比较,只能在分子和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之间相比。如:只能说,氧化汞分子比构成它的氧原子或汞原子大(或者重),但不能说,氧分子比汞原子大(或者重)。

四、典型例题

例1、下列描述水的物理性质中,错误的是()

A.装满一瓶水,放入冰箱,待水结冰时,塑料瓶膨胀了,说明冰的密度比水小 B.水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C.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 D.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 g/cm3

答案:C

解析:A、B、C、D均是对水的性质的描述,并且都正确,但C描述的性质属于水的化学性质,而不属于物理性质.

例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无间隔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不运动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答案:D

解析:题目的主旨很明显,意在说明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分子和原子都是微观粒子,都可构成物质,它们都在所构成的物质中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且分子之间、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B、C两项绝对错误。至于分子、原子的质量谁大谁小,就不一定了。因为有的单个原子的质量比某些分子的质量大得多,如Fe原子的质量就比一个氢分子的质量大,所以绝对地说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是错误的。当然,分子的质量比构成它的其中任一个原子的质量肯定要大,如一个水分子(H2O)的质量比构成它的1个氧原子的质量就要大。显然,分子、原子的质量谁大谁小不是它们的本质区别。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而原子又重新组合的过程,所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例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饮用酒 C.氯酸钾D.加热高锰酸钾后的剩余固体

答案:C

解析:纯净物是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应是混合物,饮用酒中含酒精和水,因此也不是纯净物,高锰酸钾分

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两种固体和氧气,所以剩余固体为混合物.氯酸钾中只含氯酸钾单一成分,所以是纯净物.

水的净化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题3:水的净化。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同时也了解吸附、沉淀、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除此之外,也初步掌握了过滤、蒸馏等混合物分离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水的净化

天然水中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浑浊状,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浑浊的水会变澄清,即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二)、过滤

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方法叫做过滤,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

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如图)

注意:过滤时必须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的折叠角度必须符合漏斗的角度,并用水润湿滤纸的四周,使它紧贴在漏斗的内壁,滤纸与

漏斗壁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的边缘略低于漏斗的边缘;过滤液体的液面略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壁间

渗出。

“三靠”:漏斗下端管口要和盛滤液的烧杯内壁相靠,使滤液能沿着烧杯内壁流下;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

的末端和滤纸的三层部分相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嘴要和玻璃棒相靠。

(三)、硬水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四)、软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五)、检验硬水和软水

该实验原理是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产生泡沫的情况不同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

(六)、使用硬水的危害

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物;锅炉用水硬度

太高,会产生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

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七)、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原理:在101kPa时,水的沸点是100℃,加热硬水,到达100℃

时,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再冷凝为液态水,即蒸馏水,跟钙、镁化

合物分离。

注意事项:

1、在蒸馏瓶里放几粒沸石,以防暴沸;

2、蒸馏烧瓶中液体的量是烧瓶容量的1/3—1/2;

3、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水银球的上限恰好处于蒸馏烧瓶支管

的下限;

4、蒸馏前冷凝管应通入冷凝水,加热时要控制温度缓慢上升。(八)、净化水的方法

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其中单一操作净化程度较高的是蒸馏;综合运用时,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的顺序操作,净化效果更好。

(九)、健康饮用水应符合的标准

1、硬度(理想指标):氧化钙含量在170mg/L左右,水的硬度常用一种规定的标准来衡量,通常把1L水里含有10mg氧化钙(或相当于10mg氧化钙)称为1度(以1°表示)。水的硬度在8°以下的称为软水;在8°以上的称为硬水,硬度大于30°的是最硬水。

2、总溶解固体(TDS,理想指标)为310mg/L左右。

3、pH在7以上,偏碱性为宜。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蒸馏

除去水中可溶的不易挥发的杂质。

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实验室制蒸馏水的装置如图所示。蒸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蒸馏烧瓶里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1/3;②加热前,应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④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

蒸馏法是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达到它的沸点变成水蒸气,再使水蒸气冷凝变成

蒸馏水,从而除去水中可溶的不易挥发的杂质。蒸馏法也可以用来分离沸点不

同的液态混合物,这时沸点低的物质先蒸馏出来,沸点高的物质后蒸馏出来,

从而得到分离。

(二)、信息迁移题的解题方法

信息迁移题由题干和问题两部分构成,题干部分是信息给予部分,问题部

分与题干部分紧密相关。它要求考生根据试题给出的新知识,结合已学过的化

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从考查功能上看,信息迁移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根据信息迁移题的特点,可将解答信息迁移题的步骤概括为:

要做好信息迁移题,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认真审题,获取信息;二是结合问题,处理信息;三是依据信息,应变创新。解题时,既不能机械模仿,也不能任意发挥。

三、典型例题

例1、以下关于过滤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 B.漏斗里的液体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C.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的内壁 D.为加速过滤,用玻璃棒搅动漏斗里的液体

答案:D

解析:过滤操作要领是:一贴、两低、三靠。A、B、C三项符合操作要领;加速过滤的方法是:先将待

过滤液静止一段时间;如用玻璃棒搅动漏斗里的液体,可能将滤纸弄破,从而起不到过滤的作用。故

本题选D。

例2、小冬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1)小卵石、石英砂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_________;活性

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______来检验。(3)长期

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_____方法

答案:(1)过滤;过滤、吸附(2)肥皂水(3)蒸馏

解析:小卵石、石英砂和膨松棉都是用来除去水中不溶的固体,即起过滤作用,活性炭既可滤去液体

中不溶性物质,又可吸附水中一些溶解的杂质。检验硬水、软水的方法是加肥皂水。降低水的硬度就

是除去或降低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通常是蒸馏法、煮沸法等。

爱护水资源

一、内容概述

在本周,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课题4: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中主要讲了五个问题:1、水在地球上是怎样分布的?2、怎样节约用水?3、哪些因素造成了水污染?4、水污染的危害是什么?5、怎样防治水污染?除此之外,我们对第三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复习,为同学们构建了知识网络。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爱护水资源

1、水的存在

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但淡水量不到总水量的1%,地层里,大气中以及动植物的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例如,人体含水量约占人体质量的2/3。

2、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但淡水只约占全球储量的2.53%,可利用的水只约占其中的30.4%,即约1.07×1016m3。

3、地球是“水球”,为什么会缺水?

地球表面约有3/4被水覆盖,故称为“水”球,但占99%以上的是海水,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能直接利用的淡水还不到总水量的1%,在淡水资源中,像极地冰川那样的水资源又难以利用,淡水资源的分布又不均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

多,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必然会出现“水资源危机”,所以,我们应节约用水。

4、水的应用

(1)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

(2)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

(3)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

(4)水为人类提供水运的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二)、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江河中,都会使水体受到污染。

1、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

水污染的防治: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对工业“三废”进行综合利用、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2、近年来,许多近海地区出现“赤潮”现象,原因是向水体过多投入或排入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水面上出现由藻类形成的一片片“水华”现象,因此我国已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含磷洗衣粉。

(三)、氢气

1、氢气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压强为101kpa、温度为-252℃时,变成无色液体;在温度为-259℃时,变成雪花状固体,在标准状况下,1L氢气的质量为0.0899g,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氢气的化学性质

(1)氢气的可燃性

①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的燃烧:

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②当空气中混入氢气体积达 4%—74.2%时,点燃就会爆炸(4%—74.2%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2)氢气的还原性

氢气能跟某些氧化物(如氧化铜)反应,夺取氧化物中的氧,因此具有还原性,是一种重要的还原剂,这个反应可表示为: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变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生成的水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②通氢气的导管应到达试管的底部,在氧化铜的上方,目的是利于将试管内空气排尽,使氢气与氧化铜充分接触。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①实验开始时先通氢气后加热,目的是将试管内空气排干净,防止加热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而爆炸。

②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并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为止,目的是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氧化为氧化铜。

可以归纳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3)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轻微的“噗”声,表明氢气已纯净;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纯净。

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可以安静的燃烧,而点燃不纯净的氢气则发生爆鸣甚至爆炸?

①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可以安静地燃烧,是因为导管口导出的氢气流与周围少量的氧气接触,反应产生的热量少且散失得快,不会发生爆炸;②若氢气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当其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由于大量的氢分子与氧分子接触,点燃后二者迅速反应,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不能及时排出或来不及排出,就会炸裂容器,发生危险;③如果反应发生在大口容器内,急速膨胀的气体就会冲出容器,振动空气而发出爆鸣声,没有危险。

(4)氢气的用途

氢气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关系如下:

性质用途

密度最小的气体→ 充探空气球

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热→ 作高能燃料、焊接或切割金属

还原性→ 冶炼金属,如制备硅和金属材料

与多种物质反应→ 合成氨,制盐酸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如上图)

3、实验操作:

(1)检查气密性;(2)装药品,固定试管,连接装置;(3)收集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因为氢气难溶于水);放置,盖好,瓶口向下放置。

说明:

(1)实验室通常不选用铁、镁跟酸反应制氢气,因为铁反应较慢,不易收集氢气;而镁反应过于剧烈,使反

应不易控制,实验室也不选用浓硫酸和硝酸与锌反应,因为浓硫酸和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而生成水,也不选用浓盐酸跟锌反应,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2)若装置中选用长颈漏斗,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要伸入液面下,防止生成的气体沿长颈漏斗逸出。

(3)导气管管口应刚露出橡皮塞,以利于气体的充分排出。

(4)装药品应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5)若想控制反应随开随停,可在反应容器内加一带孔的塑料板,并在导管一端增设自由夹,如下图所示。

原子的构成和元素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我们对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了学习。其中课题1:原子的构成中讲解了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等重要知识;课题2:元素中我们学习了元素、元素符号、物质分类等知识。这两节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我们需要好好学习。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原子

说明:

(1)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除相对原子质量为1的普通氢原子不含中子外,其他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的。(3)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4)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即

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一般只有10-27kg左右,这样小的数字,记忆、书写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的质量一样,为了解这一问题,就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区别?

原子的质量是原子的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多少,是实际质量或称为真实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来表示物质质量多少的相对质量,原子质量的单位是kg,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

3、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4、A、B两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A、B两原子的质量

之比。

(三)、人类认识原子、分子的历史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原子说。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体,同种原子的形状、性质、质量都相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其本性不变,道尔顿的原子论使当时的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得到了统一的解释,很快为当时的化学界接受,成为一些基本定律和化学实验的理论基础,但是他没有把原子和分子区别开,在这之后,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通过气体反应体积定律,提出分子的假说,为原子论做了一些补充。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他提出分子是物质能独立存在且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分子论为大家所接受,它为近代物质结构学说奠定了基础。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物质性质和变化后,化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四)、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1、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氧(O)、硅(Si)、铝

(Al)、铁(Fe)

2、元素符号

(1)来源:是这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

母,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相同时,再附

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2)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

钙Ca、铜Cu。

(3)表示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

的一个原子,既有宏观意义,也有微观意义。如H表示

氢元素,也表示一个氢原子,但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3、元素周期表简介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所以元素周期表有7周期,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4、元素的发现史

古代人们已经知道了金、银、铜、碳、铁等大约10种元素,元素发现的年代开始于18世纪的下半叶,在这之前的约1000年里,限于人们的认识和实验条件,仅发现了锌、磷、砷、锑、铋等五种元素。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后,化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对元素的认识逐步深入和一致,他们掌握了如何测定矿物成分,并不断采用了新的分析方法,实验研究进入了化学分析的阶段,在这种条件下,有大量新元素被发现,大部分自然界存在的元素,都是这一时期被发现的。

随着对已知元素的光谱分析,人们发现了每种元素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光谱图像,这样光谱分析就成了研究和发现新元素的重要手段,稀有气体元素就是通过光谱分析发现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对放射性的认识,科学家们开始采用辐射测量法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发现了一些放射性元素。

由于所研究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越来越多,它们之间正电荷的斥力越来越大,原子也就越来越不稳定,用人工获得的这种元素的寿命极短,甚至用秒来计算。例如,106号元素的寿命只有1s多,这就给元素的研究和鉴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没有再发现自然界存在的新元素,现在说发现新元素这个“发现”,已具有了新的涵义,就是通过复杂、先进的高科技手段研究地球上和宇宙中的物质,人工合成新元素。

至今,人们已经发现了110种元素,它们的发现、合成和鉴定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发展水平,也反映了科学家研究工作的艰辛。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例如,二氧化碳(CO2)、氧化铁(Fe2O3)都是化合物。

(二)、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例如:氧气(O2)、氮气(N2)、氢气(H2)都是单质。

注意: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纯净物概念的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是按物质种类来区分的,而化合物和单质是按元素的种类来区分的,纯净物包含单质、化合物。

记住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氧48.60%;硅26.30%;铝7.73%;铁4.75%。

(三)、描述物质组成的方法与规律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元素是宏观的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别。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应该用“…由某元素组成”来描述,其中只涉及到种类而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原子、分子、离子是微观的概念。当讨论物质的微观结构时,就应该用原子(或分子、离子)来描述,不仅要讲种类而且要讲“个数”。故在讨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应注意规范地运用这些概念,现举例如下: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三种说法(以二氧化碳为例):

(1)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

2、由原子(或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汞、食盐),有两种说法:

(1)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食盐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2)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内容概述

在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四单元的课题3:离子,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单元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表示原子核,n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

层,弧线上的数子表示该层的电子数目,用上述方法可以表示原子的结构。如O、

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三)、各类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

1、稳定结构

最外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是第一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

2、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是2个),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4、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非常密切。

(四)、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如Na+、NH4+,带负电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如Cl-、NO3-,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该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

1、离子可以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2、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一,如NaCl是由Na+和Cl-构成的。

(五)、离子符号

数字和“+”、“-”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号表示电性,数字在“+”、“-”号的前面。例如,Cl-表示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Mg2+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注意:离子符号和相关数字的意义,

例如,2Al3+;“2”表示两个铝离子;“3

+”表示每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六)、核电荷数为1~18的原子结构示意

(七)、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

做化学式。例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各物质的化学

式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物质的组成,

然后得出来的。

(八)、化学式的书写

(九)、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构成纯净物的粒子有多种,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时,化

学式表示的意义有:

1、宏观方面:①表示某种物质;②表示某物质组成

元素。例如,CO2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

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微观方面:①表示某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某

物质一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例如,CO2表示一个二

氧化碳分子,也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

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2H2只表示2个氢分子,2CO2表示2个二氧化碳分子,注

意对比前面的2与元素符号右下角的小2的意义的不同:2CO2

中,前面的2表示2个二氧化碳分子,小2表示每个二氧化碳

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当化学式前面有系数时,只能表示粒子的个数,只有微观

的意义,而没有宏观的意义了。

3、量的方面:①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②表示组成

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③表示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十)、化合价的规律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1)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2)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3)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2、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因此在单质的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例如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

为什么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任何化合物的分子作为一个整体是电中性的,因为在化合物里,某些原子失去多少个电子(我们规定为正几价),就有另一些原子一定得到多少个电子(我们规定为负几价),有多少共用电子对偏离某些原子(我们规定为正几价),也就有多少共用电子对偏向另一些原子(我们规定为负几价),所以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十一)、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号在数字的前面,如等。

1、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不同。“头上长着化合价,离子旁边带个把(bà)”。

2、有些元素常见化合价为两种,通常低价的称为“亚”,如FeCl2称为氯化亚铁,FeCl3称为氯化铁。

3、同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中N元素分别显-3价和+5价。

(十二)、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元素的化合价就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所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8。

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口诀:

一价氢氟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三五氮,铜汞二价最常见,一五七氯都齐全,单质零价永不变。

(十三)、原子团

由几个原子组成的集团,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例如,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OH)、硝酸钠中的硝酸根(NO3)都是原子团,也叫做根,根也有化合价,如OH的化合价为-1价,NO3的化合价为-1价。

1、原子团不是化合物,不能把原子团看成化学式,它只是化合物中的一个部分。

2、有些原子团形式相同,但并不是同一种原子团,如KMnO4中的MnO4为高锰酸根,其中Mn的化合价为+7价;而K2MnO4中的MnO4则为锰酸根,其中Mn的化合价为+6价。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各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化学性质比较表

核外电子数与核电荷数的关系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

Al、Cl、Ne。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

Na+、Mg2+、Al3+。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O2-、S2-、Cl-

(二)、化合价的应用

1、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十字交叉法)

(1)按“正价左、负价右”的原则写出元素的符号,并标明各元素的化合价。

(2)把化合价(有公约数需约简)数字交叉写在另一种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下角。例如,已知Al为+3价,O为-2价,

则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2、已知化学式判断化合物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并结合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判断未知元素的化合价。例1、求KMnO4中Mn元素的化合价。

解析:设KMnO4中Mn元素的化合价为x,即,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得:(+1)+x+(-2)×4=0,x=+7

化合物的读法: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或几氧化几某。例如,NaCl读作氯化钠,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如:氧气(O2)的相对分子质量=16×2=32

二氧化碳(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2)计算物质组成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如:

二氧化碳(CO2)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2=3:8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

水(H2O)中氢元素质量分数=

(4)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某元素的质量,如,2.32g四氧化三铁中含铁多少克?

(5)已知两物质某元素质量相等,求其中一种物质的质量。

例2、1kg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千克的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解析:NH4HCO3中,W(N)=

1kg 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1kg×17.7%=0.177kg

NH4NO3中,W(N)=

NH4NO3的质量为:0.177kg÷35%=0.51kg

(6)已知不纯物质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求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3、某硫酸铵样品中,(NH4)2SO4的质量分数为90%,求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样品中只有硫酸铵中含氮元素)。

解析:

化学方程式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我们对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进行了学习。本单元主要是从定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探究化学变化中一些最基础的规律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懂得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①该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能用于物理变化。如10g水蒸发变成10g水蒸气就不能说遵循质量守恒定律;②该定律是指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反应物的分子个数守恒;③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并不是各物质的任意质量之和,不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二)、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反应可表示为:

S+O2SO2

(三)、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四)、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写:左边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短线。例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可写成:H2O-H2+O2

2、配:配平,2H2O=2H2+O2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2H2O2H2↑+O2↑

(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为等号,条件要写清;生成气体和沉淀,要用箭号来标明。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以“S+O2SO2”反应为例:

(1)宏观含义: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2)微观含义:1个硫原子与1个氧分子点燃时生成1个二氧

化硫分子。

(3)质量比:每32份质量的硫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讲义.doc

word 版 - 精品文档 教学内容 金属资源的存在 1、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海水中,除很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 其余的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工业上从含有金属元素并有开采价值的矿石中提炼金属。常见的金属矿石有: 矿石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黄铁矿铝土矿黄铜矿辉铜矿主要成分Fe2 O3Fe3O4FeCO3FeS2Al 2 O3CuFeS2CuS2 铁的冶炼 1、工业炼铁的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2、工业炼铁的原理:利用一氧化碳作还原剂,将铁从铁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如: 高温 3CO + Fe2O3—— 2Fe + 3CO2 高温 4 CO + Fe3O4—— 3Fe + 4CO 2

炼铁设备:高炉 【注意】 ⑴工业炼铁中的还原剂是一氧化碳,不是碳单质。焦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和产生 高温高温热量,提高炉温。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 + O2—— CO2 CO2 + C —— 2 CO ⑵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而除去。 ⑶工业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不是置换反应,且工业炼铁炼出的不是纯铁,而是生铁。 工业上炼铁时用一氧化碳作还原剂,一方面反应物为气体,能与铁矿石充分接触,可加快反应速率;另外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又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可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点燃产生蓝色火焰。 【注意事项】 ①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后发生爆 炸。 ②实验完毕后要先撤酒精喷灯,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直到玻璃管冷却,一是防止高温下的铁与空气接 触,被再次氧化;二是还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 ③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尾气要收集或点燃,以防直接排放污染大气。 含杂质物质的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当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含有杂质时,必须先将 它们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初三化学-09秋季初三精品化学讲义101精品化学讲义101825

09秋季初三精品化学 第四讲 《水、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2009、10、18 [知识梳理] 一、水 1.水(H 2O )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在标准大气压时, 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 g ·cm - 3 (其他温度时水的密度小于1 g ·cm -3 )。 2、电解水的实验要点: 1)、装满水;原因?(排尽管内的空气) 2)、加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作用是什么?(增强水的导电性) 3)、通直流电。 4)、现象:①、两极均有气泡产生;②、负极与正极气体体积比约为2:1。 5)、验证两极气体: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正极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说明负极是氢气(谐音记法:正阳负氢即“正养父亲”)。 负极氢气与正极氧气的气体体积比为2:1。 6)、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如下:水???→通电 氢气+氧气(这个反应是分解反应) H 2O ??? →通电 H 2+O 2 7)、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发现,刚开始时,负极与正极的体积比明显大于2:1,后来慢慢的接近2:1。 请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答: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氢气大。 3、H 2在空气中燃烧现象:①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②放大量的热;③干冷小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如下:氢气+氧气水(这个反应是化合反应) H 2+O 2 H 2O 由电解水实验和氢气燃烧实验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种纯净物。 注意点:氢气点燃前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氢气发生装置爆炸。 验纯的方法:用试管收集一试管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上方,松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响声很小,说明氢气已纯。 迁移:所有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要验纯。 4、区别硬水和软水方法:取样,加入肥皂水后振荡,如果水中有较多白色垢状物,而且产生泡沫较少 的则是硬水;相反,没有或有少量白色垢状物产生,泡沫较多的水则是软水。 5、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有:吸附、沉降、过滤、蒸馏、消毒等。 1)、明矾与活性炭的净水我们都称为吸附,是一个物理变化。 明矾: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沉降;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吸附色素、有臭味的气体等。 2)、沉降(沉淀、静置):可以加快过滤速度 3)、过滤是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适应于分离可溶与不溶的物质。 过滤实验所用仪器:带铁圈的铁架台、玻璃棒、烧杯、漏斗。实验用品:滤纸。 ①过滤操作要点为“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滤纸要紧贴在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以防影响过滤速度);二低是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和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引流),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防止玻璃棒捅破湿润的滤纸),漏斗的下端管口尖角紧靠在烧杯内壁上(以加快过滤速度)。 ②在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目的是防止待过滤液体溅出。 ③过滤一次仍浑浊如何处理: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 ④多次过滤仍浑浊的原因:a 、液面高于滤纸边缘,b 、玻璃棒轻靠轻靠位置高于滤纸边缘,c 、滤纸被捅破了,d 、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4)、蒸馏是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最高,得到的蒸馏水可看作纯净物。 5)、消毒(化学变化):水中含有细菌、病菌,可放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如:漂白粉(正逐渐被淘汰)、氯气及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ClO 2)等。 6)、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混凝(吸附) → 沉降 → 沙滤(过滤)→ 消毒 →净水 7)、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否是纯净物?答:不是,水中还有一些可溶性的物质。 6、蒸发实验所用仪器:带铁圈的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 1)在蒸发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目的是防止液体因受热不均而飞溅。 2)蒸发过程中,当看到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应停止加热。 3)从铁圈上拿下烫的蒸发皿时应用坩埚钳夹持,放在石棉网上防止烫坏实验台。 4)鉴别蒸馏水与食盐水的方法:①取样与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蒸发皿中有白色固体出现的是食盐水;无明显现象是蒸馏水。 ②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体,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有白色固体出现的是食盐水;无明显现象是蒸馏水。 二、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1、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步骤②将少许高锰酸钾粉末放入水中,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得到 紫红 色溶液,其中振荡的作用是 加速高锰酸钾的溶解,使液体混合均匀 。 在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 加水稀释 ,溶液的 紫红色逐渐变浅 ,直至无色。 上述实验中,步骤 ①② (选填实验步骤的序号)说明物质是可分的;步骤③④中溶液颜色变浅,溶液中溶质微粒 不是 变得更小了,而是 微粒间的距离变大,单位体积内所含的微粒数目变少 。 分析: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 物质可以再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复习资料.pdf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金属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 2、考虑物质的用途要从多角度考虑,除了性质之外,还要考虑资源、价格、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3、合金一般而言,比纯金属硬度大、熔点低、抗腐蚀性好等特点。 4、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铁,它们的区别在于含碳量的不同。钛和钛合金因具有搞腐蚀强等许多优良的性能,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如Fe Cu Mg Al “真金不怕火炼” 4Al + 3O 2 === 2Al 2O 3 2、活泼金属能与酸(通常是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Mg + H 2SO 4 === MgSO 4 + H 2↑ Zn + 2HCl === ZnCl 2 + H 2↑ Mg+ 2HCl === MgCl 2 + H 2↑ 2Al + 3H 2SO 4 === Al 2(SO 4)3 + 3H 2↑ Fe + 2HCl === FeCl 2 + H 2↑ 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3、活泼金属可与某些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溶液反应 Fe + CuSO 4 == Cu + FeSO 4 (“湿法冶金”原理) Zn+ CuSO 4 == Cu + ZnSO 4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 、Ca 、Na )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原理:在高温下,利用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 3O 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 2O 3 ) 3CO+ Fe 2O 3 高温 2Fe + 3CO 2 Fe 3O 4+4CO 高温 3Fe+4CO 2 注意:(1)尾气CO 一定要处理(燃烧或收集)!(2)此处得到的铁是黑色的铁粉。 (3)会进行含有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P 18。 2、铁的生锈 条件:铁与O 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 2O 3)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 2、水、CO 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 2(OH)2CO 3)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P 21 第九单元 溶 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概念及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 4为浅绿色 Fe 2(SO 4)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溶剂就是水,溶液中只要有水,就把水看作是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质量具有加和性,但体积不具有加和性,因此分子之间有间隙)。 d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简称碘酒) 2、悬浊液: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如泥水;乳浊液: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形成的混合物,如油水、牛奶等。 它们与溶液一样,都是混合物,但它们静置后会分层,不稳定。 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 NH 4NO 3(吸热)、NaOH (放热)、NaCl (温度基本不变)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判断方法:看溶液中是否有不能溶解的溶质,如果有,则一定是饱和溶液,如果不是,则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不能则是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注意:某不物质的饱和溶液,并不代表它不可以溶解其它物质,如20℃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是可以溶解蔗糖的。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不变为饱”: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 (2)“饱变为不”:加溶剂,改变温度。 ※ 改变温度不是一定可以成功的办法! 溶液的饱和与否与溶液的浓稀之间,并无一定的关系。 4、、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含义: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g 表示在20℃时,在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36g NaCl 或20℃时,NaCl 在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 (4)溶解度曲线 (1)某点:t 3℃时A 的溶解度为 80g (2)交点:P 点表示在该温度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 (3)N 点为 t 3℃时A 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 物质,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酸碱讲义

酸与碱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酸性质及应用 2、掌握碱性质及应用 二、教学过程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如表列出了一些常见物质在常温下的pH 范围,其中呈碱性的是() A.鸡蛋清B.牛奶C.西红柿D.柠檬汁 2.大数据处理能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B.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C.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3.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X是稀硫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B.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 C.若X是稀盐酸,c不可能是单质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单质 4.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A.食盐 B.味精 C.食醋 D.香油

5.向一定质量的甲中连续加入乙至过量,此过程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之间关系,符合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6.查阅资料可知,米酒味道变酸是因为米酒中产生的醋酸杆菌使乙醇(C2H5OH)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醋酸(CH3COOH)和另一种常见的液体.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变质是一种氧化反应(填“剧烈”、“缓慢”). (2)米酒味道变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可用验证米酒味道变酸是生成了醋酸. 7.表中列出一些液体的pH. (1)在厨房清洁剂中滴入酚酞试液显色; (2)人大量饮水后,胃液的pH会(填写“变大”、“变小”、“不变”); (3)洗发时先用洗发水洗发再使用护发素,这样做的化学原理是.8.同学们在验证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时,分别取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于四支试管中,做了以下实验: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初三化学上册讲义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2014年中考复习材料化学(人教版)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绪言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 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

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25CO2+16H2O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 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4.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 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 c)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 或游码。 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 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九年级化学下册 基础训练 溶液的组成讲义 新人教版

溶液的组成(讲义) 一、知识点睛 1.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的混合物。 (2)特征 溶液具有性和性。 (3)组成 ①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②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质可以是气体 、或。 最常用的溶剂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2.物质的溶解 (1)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 (2)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发生改变。有的放出热量,如;有的吸收热量,如;有的使溶 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 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 (2)乳化现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 浊液增强的现象。 4.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与质量之比。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5.溶液的配制 (1)直接配制溶液 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用品】 氯化钠、蒸馏水; 药匙、托盘天平、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实验步骤】 ①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g、水的质量为 g(体积mL); ②称量:用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中; ③量取:用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 中; ④溶解:用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2)稀释溶液 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3%的氯化钠溶液(用溶质质量分数 为 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 1.04 g/cm3) 【实验用品】 6%的氯化钠溶液、蒸馏水;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实验步骤】 ①计算:所需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g (体积_mL)、水的质量为g (体积mL); ②量取:用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 中; ③混匀:用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注:配制好的溶液要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精讲精练 1.下列属于溶液的是(填序号)。 ①啤酒②蒸馏水③液氧 ④澄清石灰水⑤食盐水⑥果粒橙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课 教师讲义

精心整理知识点一:生活中的化学制品和现象 家里的塑料制品:手机、牙刷、肥皂盒等 厨房里:炊具——金属制品 天然气、液化气——化工产品 衣料中的化学合成纤维:特殊衣服——防寒衣、防水衣等 化学与家居特点——牢固耐穿、易洗快干、安全舒适、抗皱性好 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色素、香精等 住房:钢铁、水泥、不锈钢、铝合金、玻璃、油漆等 洗涤用品:洗涤剂、沐浴露、洗衣粉等化学制品 例1从自己的服饰或书包中找出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并写出名称。 答案:化纤服装、尼龙袜、棉手套、有机玻璃扣子、铅笔、课本、铅笔盒、钢笔等。 知识点二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效化肥 现代交通需要新的化学材料 现代医疗需要更多样的化学药品 化学的作用 国家安全需要特殊的新材料 航天事业需要化学提供多种合成材料和高能燃料 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新的化学科学技术 误区警告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并不是化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的恶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得看问题,判断一种事物的优劣,应评价该事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掌握物质的性质,更好的利用物质,发挥其优点,避免其产生危害。 例2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 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C.含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环节了人类粮食危机 知识点三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1.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2.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3.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科学探究的方法。 误区警告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是物体。物质是组成物体的原料,物体是具体的事物。一种物质可以组成多种物体,如铁这种物质,可以组成铁锅、铁勺、菜刀等多种物体。 例3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 B.空间形式和数量的关系 C.合成新的物质 D.防止环境污染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练习: 1.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2.学习化学可以使我们拥有更文明更健康的生活,下列叙述与其意不符的是() A.化学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烟草的性质,提高吸烟的技能和吸烟的效率 B.学习化学可以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异现象,做到避凶趋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C.在使用燃气或用煤炉取暖时,学习化学可以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和消除安全隐患的能力 D.学习化学可以使我们揭穿“水变油”“铜变金”这样的骗术,以免上当 3.“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疾病传播 C.大量使用私家汽车出行,节约时间 D.大量建设钢铁冶炼厂,促进经济发展 4.“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稻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肥 C.加工成饲料 D.制造沼气 5.用下述物质填空(填序号): (1)水泥(2)沙子(3)腈轮毛衣(4)煤炭(5)食醋(6)汽油(7)酒精 (1).以上物质中与化学有关的物品是

3————化学九年级下册讲义3:溶液---教师版

恒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年级:初三课时数:3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化学学科教师:赵敏 授课 类型 T (溶液的形成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C(溶液的形成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授课日 期时段 教学内容 一、同步知识梳理 知识点1,溶液 1.溶液 (1)特征:具有_均一__性、_稳定__性,属于_混合__物。 (2)组成 ①溶质:_被溶解__的物质。溶质可以是_固__体、_液__体或_气__体。 ②溶剂:_能溶解其他物质__的物质。_水__是最常用的溶剂,_汽油__和_酒精__也可以做溶剂。 (3)质量关系 ①溶液质量=_溶剂质量__+_溶质质量__ ②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_密度__ 2.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乳浊液:_小液滴__分散到_液体__里形成的_混合物__。其特征是_不均一__、_不稳定__、长期放置易_分层__。 (2)乳化是指洗涤剂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的过程,形成的乳浊液能够_稳定__存在。 知识点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过程分析 (1)溶质分子(或离子)_向水中扩散__,这是一个_吸收__热量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_水分子__作用,形成_水合分子__(或_水合离子__),这是一个_放出__ 热量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下降__,如NH4NO3溶解。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不变__,如NaCl溶解。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升高__,如NaOH、H2SO4溶解。 知识点3,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_一定温度__下,向一定量_溶剂__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_不能再继续溶解__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还能_继续溶解__,则该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2.浓溶液和稀溶液 (1)浓溶液:指_溶质__含量_相对较多__的溶液。 (2)稀溶液:指_溶质__含量_相对较少__的溶液。 知识点4,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_一定温度__下,某固态物质在_100_g__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_温度__。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升高__,如_KNO3__。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较小__,如_NaCl__。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降低__,如_Ca(OH)2__。 (3)溶解度曲线 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坐标表示_溶解度__、用横坐标表示_温度__、根据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_溶解度__; ②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溶解度_相等__。 2.气体溶解度 (1)在压强为_101_kPa__和一定_温度__时,气体溶解在_1体积__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_气体体积__。 (2)影响因素 ①内因:_气体和溶剂__的性质。 ②外因:随温度升高而_降低__,随压强增大而_增大__。 知识点5,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1.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_较大__的物质。 2.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_很小__的物质。 二、同步题型分析

初中化学讲义—上册

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点:变化的是物质的大小、粗细、形状、状态(即物态变化)。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点: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 现象: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发光、颜色的变化、放出气体、沉淀的出现等。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上述现象却未必是化学变化,例如: 电灯通电发光、暖气放热、水沸腾的时候有气体产生等就不是化学变化,要 判断一种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根本的依据还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所有的燃烧、腐烂、生锈都是化学变化。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理变化可以独立发生,但化学变化一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 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测定:物理性质的测定往往是通过感官感知或者仪器测定。 二、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 测定: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 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举例:木炭、煤等能用作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可燃性(化) 水能流动,是因为它是液态(物);冰是固态,所以不具备流动性。 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性质”指的是物质固有的能力、特性,它决定着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

化,是变化的内因。一般用“会”“能”“可以”“易”“难”等词语描述,例如:木炭能燃烧、食盐易溶于水。 “变化”指的是一个运动过程,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实验:蜡烛燃烧的探究 观察:石蜡是白色固体,具有轻微气味,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投入水中,浮于水面)。 点燃:火焰由内而外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 (用一火柴梗伸进火焰约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分炭化程度最高)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熄灭:烛心冒出一缕白烟 (用燃着的火柴接触白烟,蜡烛复燃) 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实验: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的探究 收集:排水法 检验二氧化碳:(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检验氧气:(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木条,空气中继续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 检验水蒸气:(向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中的一块呼气,呼气的一块产生水雾) 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药品取用规则 一、三不规则: 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触) 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闻) 3、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尝) 二、节约原则:

初三化学讲义(完整版)

初三化学讲义(完整版)

第一部分:考纲要求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会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药品的取用、量筒和托盘天平的使用、物质的加热、装置气密性检查、实验室安全和事故处理等,实验基本操作贯串在整个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常被纳入到系统的实验情景中考查。 3.了解并能正确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会根据化学反应判断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一、.物质的变化 二、实验操作 1.托盘天平的使用 (1)精确度2) 左右(3)氢氧化钠等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称量。 2.酒精灯的使用 两禁:熄灭:。 如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应。 3.量筒的使用 用途:。读书时视线应。 4.过滤:(1)作用: (2)操作要点: 一贴:两低:

三靠: 5.蒸发: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 注意:(1)加热时要,防止。(2)当时即停止加热。 6.蒸馏: 7.浓酸、浓碱的使用 (1)浓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时,应再涂上。 (2)浓碱沾在皮肤或衣服上时,应再涂上。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4(09南京)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 ...的是 2.5(09南京)“飞天壮歌—一-—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于5月24 日在南京展区圆满结束。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属于H2的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氢燃烧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C.氢气具有可燃性D.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3(09苏州)向试管中加入固体或液体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A

4.4(09苏州)以下有关玻璃捧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蘸取试液 B .搅拌溶液 C .引流液体 D .研磨固体 5.6(09福州)图2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7.1(09眉山)下列变化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食物腐烂 C 、金桂飘香 D 、尘土飞扬 8.2(09德州)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它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下列过程中,你认为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的是( ) A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B 、蔗糖和水混合后得到糖水 C 、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 D 、多级闪急蒸馏法淡化海水 9.1(09重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劈成块 B.西瓜榨成汁 C.残雪化成水 D.高粱酿成酒 10.1(09肇庆)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电解水 B .钢铁生锈 C .木材燃烧 D .玻璃破碎 11.4(09肇庆)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12.1(09黔东南)下列物质所发生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 B .蓄电池充电 C .矿石粉碎 D .海水嗮盐 13.1(09烟台) “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淘米 (B)洗菜 (C)苹果榨汁 (D)葡萄酿酒 14.5(09烟台)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熄 灭 酒 精 灯 用 滴 管 滴 液 A B 加 热 液 体 向 试 管 加 固 体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复习讲义(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复习讲义(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单元酸和碱 【考点知识梳理】考点一常见的酸【考点解读】 1、认识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3、掌握碱的化学性质。 1、指示剂是能跟_________或_______的溶液作用而显示_______的物质,常用的指示剂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提示:(1)变色的是酸碱指示剂而不是酸性或碱性的溶液。(2)难溶性碱【如Fe(OH)3】不能使指示剂变色。2、常见的酸如 、 、 (填化学式,下同)等,酸 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在生活里,我们会遇到许多种酸。例如,胃液里含有 ,食醋里含有3、常见的碱(可溶) ,汽水里含有、 、 。、

、 ,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在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种碱。例 ,作为化肥或医药的 ,作为中和胃酸药物的 如,作为建筑材料的 等。 4、纯净的浓盐酸是剂瓶盖会看到______。有色。 5、纯净的硫酸是 。浓硫酸具有和 性。 颜色的液体,易,打开浓盐酸的试 气味,工业品浓盐酸常因含有铁离子而带 颜色,、油状的液体,不易 ,浓硫酸还具有 性,利用此性质可作为 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 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 倒进 中,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 里。皮肤或衣服上沾上浓硫酸,应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6、酸的化学性质:(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他们都能同时电离出) 酸的通性(H)与指示剂的反应酸+金属→盐+氢气Fe + H2SO4 —

条件:Al + HCi —CuO + H2SO4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Fe2O3 + HCi —NaOH + H2SO4 —酸+碱→盐+水Ca(OH) 2+ HCi —CaCO3 + HCi —AgNO3 + HCi —酸+盐→盐+酸BaCl2+ H2SO4 —【练习1】.(2017常德)物质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想。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A. H2CO3 B. NaHCO3 C. P2O5 D. KOH 【练习2】(2017揭阳)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可以使溶液质量增大的是()A.蔗糖溶液 B.浓盐酸 C浓硫酸. 二、常见的碱 1、纯净的氢氧化钠是出 固体,极易 、 ,溶解时放,利用此 和、 D.饱和食盐水 +与酸反应化学方程式Zn + HCi —。它的水溶液有涩味滑腻感。在空气中易 性质固体氢氧化钠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但不能用来干燥像 等酸性气体。因为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所以俗称 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金属及其利用讲义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一节 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2、金属的物理性质 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导电性、导热性、熔点较高、有延展性、能够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3、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铁>铝>铜)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银>铜>金>铝)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硬度最大的金属——铬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4、金属的分类 5、金属的应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铜、铝——电线——导电性好、价格低廉 钨——灯丝——熔点高 铬——电镀——硬度大 铁——菜刀、镰刀、锤子等 汞——体温计液柱 银——保温瓶内胆 铝——“银粉”、锡箔纸 5、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是混合物。金属氧化物不是合金。 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多种,而合金已达几千种。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6、常见的合金: 合金铁的合金铜合金 焊锡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生铁钢黄铜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合金铜锡合金铅锡合金钛镍合金 备注不锈钢是含铬、镍的钢, 具有抗锈蚀性能。 生铁较脆,钢铁具有韧性。 生铁常制成暖气片。 紫铜是纯铜熔点低见下 具有形状记忆 效应 7、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来造人造骨。 钛和钛合金的优点:①熔点高、密度小;②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③抗腐蚀性能好。生铁和钢性能不同的原因:含碳量不同。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铝: 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2Mg+O22MgO 4Al+3O2=2Al2O3 铝的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铁、铜 在常温下、干燥的环境中,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铁、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3Fe+2O2Fe3O4 2Cu+O22CuO 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活泼金属+酸→盐+H2↑ 描述现象时,需要注意:①如果有铁、铜元素参加反应,一定要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②反应放热,但是只有镁和酸反应时放热现象明显。

化学讲义

第一讲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梳理: 考点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科学。 2、化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研究自然界,还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 3、提出了分子学论,提出原子论,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考点2: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4、物理变化的特征:物理变化及物质的变化(如水结冰)、变化(如 木材做成家具)等。 5、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征是、常表现为等现象。这些现象 可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据,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其它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时不 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考点3: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只有通过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你知道的化学性质 如、等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你知道的物 理性质包括等等。 考点4:科学探究 1、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1、燃烧现象的探究 点燃前:圆柱形白色固体,硬度小,不溶于水,浮与水面上。 燃烧时:产生黄白色火焰,火焰分三层,放出热量,稍有烟。 熄灭后:刚熄灭时有白烟,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重燃。 【要点提示】1、火焰分为、和三部分,燃烧的最充分,温 度最高,火焰最明亮。2、熄灭后的白烟是。

) A、扩大湿地面积,改善空气质量 B、发展,倡导低碳出行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 D、学好化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例2: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铁铸成锅 B、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C、瓷碗破碎,钢铁生锈 D、食物变腐,动植物呼气 例3: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物理性质决定的() A、焦炭炼铁B食醋除水垢C酒精擦身体降温D天然气做燃料 考点5: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取用规则。要求做到三不:不能药品,不能气味,不任何药品的味道,剩余药品原瓶 2、取用药品应注意节约。如没有明确说明,一般取量,固体,液体药品 3、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一般存放在内,取用药品时一般用或。往试管里装粉末固体时,先使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送入然后,块状或密度大的固体药品先将把药品放在再使药品,以免打破容器。(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粉状:一斜二送三直立) 4、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一般存放在内,瓶塞拿下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与试管口,将液体缓缓倒入试管。拿试剂瓶时,标签 【注】1、取一定量液体药品应使用和。需注意:先用大小适宜的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面凹液面的保持水平,俯视液体凹液面,会使读数。仰视液体凹液面,会使读数。 2、胶头滴管的使用应,不要伸入容器内接触。取液后应保持胶帽在。不要和,用过的滴管要立即。 考点6: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绝对禁止用,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应用,点燃要用火柴 2、给物质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等,不能直接加热但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等。 【注】1、加热玻璃仪器时,外壁要 2、加热时要先然后放在焰上加热,试管口不能直接朝着。 3、给试管里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玻璃容器底部不能接

初三化学秋季(上册)讲义 第六讲 分子和原子 - 学生-拔高版

分子和原子 知识点1: 一.分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1)能闻到花香酒香及品红的扩散等现象,充分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观察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也充分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二氧化碳分子保持。 (2)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的,是宏观现象,不是单个分子能表现出来的。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特别注意】 1.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的构成是不同的。如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二.原子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相似)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3)原子之间一般都有间隔。 (4)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