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的诊断

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的诊断

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的诊断
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的诊断

白细胞

白细胞如何穿越血管内皮 文摘 要点?介绍?白细胞与血管壁的交互?白细胞迁移?非正统的溢出机制?结束语??确认?作者信息术语表的引用 免疫反应的能力取决于白细胞从流通到组织中。这是通过机制,指导白细胞向右退出网站,允许他们穿过血管壁的屏障。这个过程是由内皮细胞和白细胞之间的协调一致的行动,即内皮细胞激活白细胞,直接溢出网站,和白细胞反过来指导内皮细胞为轮回打开一个路径。本文重点是最近描述机制,控制和为白细胞通过内皮屏障打开出口路线。 主题: ?感染细胞粘附 ?细胞迁移? 炎症 1 Figure 1 2 Figure 2

3 Figure 3 炎症反应引起的传染性病原体或组织损伤引发的释放其分子模式(pamp)微生物或有关的分子模式(抑制)受伤的组织细胞。这些危险的信号刺激居民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导致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附近其他促炎症介质激活内皮细胞的微脉管系统。因此,一连串的事件被触发,使循环白细胞识别中的血管内皮炎症组织和与血管壁通过一系列步骤称为捕获,滚动,白细胞逮捕、爬行网站的退出,并通过内皮细胞的屏障,轮回的周和基底膜(图1)。 图1:白细胞外渗的多步级联

|一系列细胞粘附内皮细胞受体面板的底部(如图所示)介导的捕获、滚动、逮捕和爬行的白细胞腔的内皮细胞表面。这是实际的前奏轮回通过内皮屏障——血球渗出的过程。白细胞血球渗出通常但也可以发生在少数的情况下通过transcellular路线。而轮回通过内皮屏障大约需要2 - 3分钟,白细胞需要15 - 20分钟克服基底膜,导致瞬态积累内

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白细胞。的粘附受体参与paracellular血球渗出也有关transcellular血球渗出。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是专门参与paracellular路线,轮回的功能作为一个障碍。细胞表面蛋白的唯一候选人可能只参与transcellular血球渗出是原生质膜囊泡蛋白1(pv),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窗的气孔膜片。由于空间限制,内皮细胞粘附受体所示的列表不是详尽的,而是代表了最充分的研究。b |血球渗出过程需要许多功能由白细胞和内皮细胞:停止管腔内的爬行在合适的退出网站;放松内皮细胞接触,防止血浆泄漏,延长膜表面积在内皮细胞连接通过动员外侧边界回收舱(LBRC);积极通过交界裂白细胞游走,密封后结的血球渗出。最后,从内皮细胞白细胞分离之后,轮回穿过基底膜。CD99L2,CD99 antigen-like蛋白2;西法,内皮cell-selective粘附分子;ICAM,细胞间粘附分子;果酱,联接的粘附分子;LFA1,淋巴细胞抗原1;关联PE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下内皮selectins E-selectin和P-selectin表面诱导内皮细胞在炎症组织。 Selectins调解捕获的白细胞快速流动blood1,2。这短暂的互动,结合血液流动,结 果白细胞滚动的顶端内皮细胞表面,导致拉的长膜束缚后方的白细胞。这些束缚 环绕白细胞由于滚动运动,从而表现为“灾难”前面的白细胞,它支持process3放缓。趋化因子和其他化学引诱物,如C5a,某些白细胞三烯和激肽释放酶-内皮细胞 产生的或来自炎症细胞并通过或沉积在transcytosed提出了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表面并触发滚动leukocytes4的激活。这导致白细胞整合蛋白的激活,结合免疫球 蛋白超家族的成员,如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 诱导内皮细胞上的表达炎性cytokines5。这样的交互协调公司的白细胞粘附和传 播内皮细胞表面,这使白细胞在血管支架表面爬行,直到他们移居通过内皮屏障在 适当退出网站。退出网站通常是暂时性的打开的内皮细胞连接内皮信号机制引发 的白细胞。另外,白细胞可以偶尔直接穿过身体的内皮细胞。第一个概念启动迁 移的机制,通过这些不同的路线。几个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和受体参与这血球渗出 的过程,如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6,联接的粘附分子(堵塞)7、内皮cell-selective粘附分子(翻)8日CD99(Ref。9),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PVR)10和其 他人。所有这些都是通过paracellular参与轮回路线,和一些似乎也参与

实验诊断简答题

六号楼509宿舍打,2010级临床五班 1.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 答: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估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 2.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诊断灵敏度:指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诊断灵敏度的数学式为所有非病人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 诊断特异性:指检验莫项目确定无某种疾病的能力,他的数学式为所有病人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 诊断确认度 连续定量数据分析 3.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个体进行莫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医学决定水平: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制,通过观察测定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 危急值: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医生要紧急处理。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2)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红细胞增多症,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 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生理性为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常见肺源性心脏病等;2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和肾脏疾病有关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5.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1)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色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2)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这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 (3)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色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常见。 6.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临床意义 答:(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物质,是核糖体。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 (2)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核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环 (3)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细淡紫红色环形,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4)有核红细胞:成人出现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7.贫血的实验室检验项目:常规检测(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深蓝或浅蓝网织状。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性贫血、急性失血;网织红细胞减少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精选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1、CML加速期 A.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B.经飞沫传播 C.确诊依靠骨髓细胞学检查 D.经血传播 E.单核-吞噬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 2、多发性骨髓瘤 A.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B.经飞沫传播 C.确诊依靠骨髓细胞学检查 D.经血传播 E.单核-吞噬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 3、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容易引起哪些疾病 A.高钙血症 B.肾功能不全 C.贫血 D.骨折 E.以上都是

4、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根据 A.血常规检查 B.骨髓活检 C.骨髓细胞学检查 D.细胞化学染色 E.细胞遗传学检查 5、浆细胞系占骨髓有核细胞30%,其中原、幼阶段细胞占浆细胞的50%,以下何者应首先考虑 A.急性风湿热 B.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C.多发性骨髓瘤 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再障 6、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 A.高白蛋白血症 B.高黏滞血症 C.高尿酸血症 D.血沉快 E.高钙血症

7、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检查 A.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 B.可出现本周蛋白尿 C.血清蛋白电泳发现M蛋白 D.血小板和白细胞数升高 E.骨髓的异常浆细胞数量增加>10% 8、多发性骨髓瘤常不会出现以下哪一项异常 A.血钙下降 B.血磷正常或增加 C.血肌酐增加 D.血尿素氮增加 E.酚红排泄试验异常 9、多发性骨髓瘤初诊诊断最常见和有意义的体征是 A.严重贫血 B.全身酸痛 C.年龄35~40岁以上不易稀释的血沉显著加快 D.肝、肾功能损伤 E.骨折

10、以下各种血液疾病,哪种是不能达到临床治愈的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3型 C.浆细胞骨髓瘤 D.白血病M2型 E.以上都不能缓解 11、浆细胞性骨髓瘤的诊断要点是 A.骨髓浆细胞增多>30% B.高钙血症 C.溶骨性病变 D.肾功能损害 E.以上都是 12、患者男性,60岁,贫血伴逐渐加剧的腰痛半年余,肝、脾不大,Hb85g/L,白细胞3.6×10↑/L,血小板80×10/L,血沉120mm/h,尿蛋白(++),BUN15mmol/L,总蛋白90g/L,白蛋白15g/L,球蛋白75g/L,IgG32g/L,IgA3.6g/L,蛋白电泳在以区出现一异常的球蛋白峰,骨髓中异常浆细胞占32%,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以下哪一种疾病 A.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B.浆细胞白血病 C.多发性骨髓瘤

第156节 白细胞疾病

第156节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是抵御微生物感染和外来物质侵袭的机体防御系统。为有效地保卫机体,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白细胞能产生恰当的应激反应,到达需要它们的部位,杀灭并消化有害的微生物及其他物质(见第167节)。 与其他血细胞一样,白细胞由骨髓产生。它们从前体细胞(干细胞)经一定时间逐渐分化、成熟为5种主要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要产生约1000亿个白细胞。 通常情况下,血中的白细胞数量是由计算机化的细胞计数仪自动测定。这些仪器能提供白细胞总数,即每微升血中的白细胞数量,以及5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正常白细胞总数为4000~10000/μl。 过少或过多的白细胞均提示有某种疾病。白细胞数量低于4000/μl称为白细胞减少,这类病人容易感染。白细胞增多可能为对感染(见第171节)或外来物质的一种反应,亦可能由肿瘤、外伤、应激或某些药物所致。大多数的白细胞疾病累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累及嗜碱性粒细胞的疾病非常少见。 - 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减少症是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异常降低的一种疾病。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御细菌和真菌的基础的细胞防御系统。它们亦帮助伤口愈合、吞噬外来物质,如内植夹板。 中性粒细胞经约2周在骨髓内成熟。当进入血流后能在血中循环6小时,并不断搜寻感染微生物和其他外来物质。一旦发现有外来侵入者,它们即迁移到受累组织,与外来物附着后能产生毒性物质,最后可杀灭并吞噬外来侵入者。这种反应亦可能会损害感染区域的健康组织。整个过程导致感染部位的炎性反应,表现为体表的红、肿及疼痛。 因为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70%以上,因此白细胞总数降低多意味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若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1000/μl,感染的危险性会增加。若降至500/μl以下时,感染危险性将显著增高。没有粒细胞这一重要的防御机制,人体即可能死于某一种感染。 . 病因 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多种病因。它可能因为粒细胞在骨髓产生不足,亦可能因为大量的白细胞在循环中被破坏所致。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其他类型的血细胞减少。一些少见的遗

白细胞分离技术汇总

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细胞分离液有市售,有各种型号: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分离液) 1> 取3ml正常人的外周血(枸橼酸钠抗凝)与等体积pbs混匀后小心的加于6ml白细胞分离液液面上,1500r/min离心20 min。(或先将抗凝血离心,然后吸取中间白细胞层,再混以等体积pbs然后小心加于等体积细胞分离液液面上,离心同上) 2> 吸取中间云雾状白细胞,加3-4mlPBS后3000 r/min离心10 min。 3> 弃上清,加1ml PBS洗涤沉淀后,将细胞悬液转移至1.5mLEp 管中。 4> 3000r/min离心20 min,弃上清。 即得白细胞 可以试试红细胞裂解液 提供我的配方: 氯化铵82.9克;重碳酸钾10.0克;EDTA0.37克;用三蒸水配成1升 所有的细胞培养都应该坚守无菌操作原则 2.分层后的确有3层,准确说来是4层,最下面是红细胞,上面的一层不应该是稍微混浊的白色,应该也 比较透明,这一层上面就是我们需要的薄细胞层,最上面是血清 3.细节: a.淋巴细胞分离液要避光保存 b.就您的试验看来,淋巴细胞分离液的问题可能是最主要的 c.首先再离心管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然后把标本缓慢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表面上,一定要缓慢小心操作,切不可混匀 d.所有操作都应在无菌环境进行 e.把离心管放入离心机是也应小心,不要太大幅度的摇幌离心管,当然离心后拿出来也要小心 就这么多了吧,这个操作是不是很难的,比较基本 祝您好运了!

.参考方法: 人外周血, 肝素抗凝(100U ?m l) , 等量无血清培养液(或者PBS等缓冲液)稀释。按1∶2 的体积比缓置于比重1. 077 g/m l 的淋巴细胞分离液, 1000 ×g 离心 30 m in, 收集培养液2分离液界面上的单个核细胞。于无血清培养液, 400×g 离心10 m in, 洗涤2次。用培养液重新悬浮细胞并计数 我也是最近要做所以查了一下,仅供分享,呵呵! 一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 1> 取3ml正常人的外周血(枸橼酸钠抗凝)与等体积pbs混匀后小心的加于6ml白细胞分离液((33.9%泛影葡胺和9%Ficoll液按1:2.4体积比混合))液面上,1500r/min离心20 min。(或先将抗凝血离心,然后吸取中间白细胞层,再混以等体积pbs然后小心加于等体积细胞分离液液面上,离心同上) 2> 吸取中间云雾状白细胞,加3-4mlPBS后3000 r/min离心10 min。 3> 弃上清,加1ml PBS洗涤沉淀后,将细胞悬液转移至1.5mLEp管中。 4> 3000r/min离心20 min,弃上清。 即得白细胞 二自然沉降法 本法是利用血細胞自然沉降率的分離法,採集血液後應及時抗凝,通常選用肝素抗凝法。肝素能阻止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從而抑制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而防止血液凝固。操作原則是將含抗凝血的試管直立靜置室溫30~60min後,血液分成明顯三層,上層為淡黃色血漿,底層為紅細胞,緊貼紅細胞層上面的灰白層為白細胞,輕輕吸取即得富含白細胞的細胞群,離心洗滌後加入少量蒸餾水或含氯化銨的Gey溶液,經短時間的低滲處理,使紅細胞裂解,經過反復洗滌可得純度較高的白細胞懸液。

临床血液学检验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练习题

临床血液学检验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练习题 一、A1 1、属于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的疾病是 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脾功能亢进 C、异常血红蛋白病 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属于获得性膜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是 A、冷凝集素综合征 B、溶血性输血反应 C、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 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E、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中,根据不同浓度溶液中的红细胞溶血情况,评估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性,是通过红细胞 A、MCV与HCT的比值 B、HCT与MCV的比值 C、HCT与HB的比值 D、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 E、容积与表面积的比值 4、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原理是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 A、高渗葡萄糖溶液的抵抗力 B、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 C、高渗盐溶液的抵抗力 D、等渗盐溶液的抵抗力 E、甘露醇溶液的抵抗力 5、属于红细胞膜外周蛋白的是 A、主体蛋白 B、铁蛋白 C、肌动蛋白 D、血红蛋白 E、糖蛋白 6、红细胞渗透脆性减少主要见于()。 A、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B、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C、地中海贫血

D、巨幼红细胞贫血 E、慢性病贫血 7、不属于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的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B、G-6-PD缺乏 C、异常血红蛋白病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以上都是 8、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下降可引起红细胞()。 A、变形性增大 B、渗透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增大 D、血沉降率降低 E、血红蛋白含量增大 9、.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脆性增加主要见于()。 A、PNH B、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0、区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试验是()。 A、抗人球蛋白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萘酚酯酶染色 D、骨髓铁染色 E、过氧化酶染色 11、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主要见于()。 A、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B、缺铁性贫血 C、镰形细胞性贫血 D、阻塞性黄疸 E、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12、有关红细胞渗透脆性简易试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检验先天性膜缺陷溶贫 B、阳性表示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大,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脆性大是指对低渗盐水适应性小 D、与正常对照NaCl浓度相差0.4g/L即可判阳性 E、以上都是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2-10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M蛋白含量低,不易在电泳中发现,常出现本-周蛋白、高血钙、肾功能损害及淀粉样变,属于免疫学分型的哪一型() A.IgA型 B.不分泌型 C.轻链型 D.IgD型 E.IgG型 经血清和尿中免疫电泳,可将"M"成分分为以下几型:IgG型、IgA型、IgD型、IgE型、轻链型和双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型。其中IgD型的特征为:M蛋白含量低,不易在电泳中发现,多见于青年人,常出现本-周蛋白(多为7链)、高血钙、肾功能损害及淀粉样变性。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 A.高钙血症 B.高黏滞血症 C.高白蛋白血症 D.红细胞沉降率快 E.高尿酸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球蛋白可引起球蛋白增高和白蛋白的降低。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一项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重要意义() A.蛋白尿和血尿 B.尿中检出本周蛋白 C.血肌酐及尿素氮测定异常 D.血尿酸升高 E.血清铁升高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其中骨髓象内的骨髓瘤细胞10%,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尿中检出本周蛋白具有决定性意义。 (辽宁11选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2959280.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Waldenstram巨球蛋白血症的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 A.好发于老年人 B.溶骨性病变较多见 C.可多年无症状 D.可有神经系统损害 E.血液黏滞度增高 本病好发于老年人,患病后临床发展缓慢,可多年无症状。大量的高分子巨球蛋白导致血浆黏滞度增高,患者表现乏力、出血、体重减轻、神经系统症状、视力降低、易感染、雷诺现象、关节痛、瘙痒、下颌骨肿胀等。不同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是,患者很少出现溶骨性病变、肾功能减退和淀粉样变性。

临床免疫学检验

单选题 1.ELISA双抗体夹心法最常用于检测:E A.大分子抗体 B.小分子抗体 C.半抗原 D.HLA抗原 E.二价或二价以上抗原 2.ELISA间接法中使用的酶标记物是:D A.酶标半抗原 B.酶标抗原 C.酶标抗体 D.酶标抗抗体 E.酶标抗原抗体复合物 3.ELISA竞争法中,待测管的颜色与标本中抗原、抗体关系是:B A.与抗原或抗体浓度成正比 B.与抗原或抗体浓度成反比 C.与抗原或抗体浓度无平行关系 D.与抗原则成正比,与抗体成反比 E.与抗原成反比,与抗体成正比 4.ELISA最常用的固相载体:C A.聚氯乙烯 B.聚乙烯 C.聚苯乙烯 D.葡聚糖 E.聚丙烯酰胺 5.检查ELISA孔板性能常用:A A.含人IgG的缓冲液 B.含抗人IgG的缓冲液 C.含人IgA的缓冲液 D.含兔IgG的缓冲液 E.含抗人IgA的缓冲液 6.ELISA实验中,包被最常用的缓冲液为:E A.PH6.8的PAS缓冲液 B.PH7.0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C.PH7.2的Tris缓冲液 D.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 E.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 7.ELISA实验中,包被条件最好为:A A.4℃包被24小时或以上 B.37℃包被24小时 C.室温包被6小时 D.0℃包被24小时 E.4℃包被6小时 8.ELISA板孔包被后再行封闭的原因是:B

A.包被液中的蛋白浓度过高 B.包被液中的蛋白浓度偏低 C.包被液中的蛋白质不够纯 D.调节包被后PH值 E.增加板孔吸附力 9.ELISA板孔包被后再行封闭的作用是:D A.调节吸附蛋白浓度 B.调节PH值 C.增加吸附力 D.消除非特异吸附的干扰 E.消除杂质的干扰 10.ELISA实验中,封闭液常用:B A.1~5%牛血清 B.1~5%牛血清白蛋白 C.1~5%马血清 D.1~5%兔血清 E.1~5%兔血清白蛋白 11.HRP辅基在何处有吸收峰:C A.275nm B.300nm C.403nm D.520nm E.660nm 12.ELISA法中HRP应用最多的底物:A A.OPD B.TMB C.ABTS D.4-硝基酚磷酸盐 E.硝基酚半乳糖苷 13.HRP催化OPD(在H2O2存在下)使之呈:B A.蓝色 B.橙红色 C.黄色 D.深褐色 E.棕色 14.ELISA实验中,用AP为标志酶,其底物为:C A.OPD B.TMB C.P-NPP D.H2O2 E.ABTS 15.ELISA实验HRP为标记酶时,其终止剂为:D A.H2O2 B.NaOH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 1.概念: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坏、骨痛或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及免疫功能异常。 2.血象:绝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的严重性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贫血多属正细胞正色素性,少数呈低色素性,也有大细胞性者。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也明显增快。 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与骨髓受损有关。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占40%~55%。外周血片可见到骨髓瘤细胞,多为2%~3%;若瘤细胞超过20%,绝对值超过2×109/L,即可考虑浆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血小板数正常或偏低,血小板减少与骨髓被浸润及微血栓形成有关。 3.骨髓象:骨髓穿刺检查对本病诊断有决定性意义。早期病人的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因此,需多部位、多次穿刺,才有助于诊断,瘤细胞常成堆分布于涂片的尾部。骨髓象一般呈增生活跃,各系统比例常随瘤细胞的多少而异。当瘤细胞所占比例较高时,粒系细胞及红系细胞则明显减少。正常骨髓内浆细胞为1%~2.5%,在多发性骨髓瘤时异常浆细胞增多,一般为5%~10%,多者可高达70%~95%以上。瘤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成熟程度有明显异常。 图多发性骨髓瘤骨髓中的骨髓瘤细胞 图Russell小体是浆细胞浆内的一种数目不等,大小不一染成肉红色的球形小体,它是浆细胞中分泌免疫球蛋白的一种小体。如胞浆内充满此小体,核常被挤到一旁,称为葡萄

细胞(grape cell)或称mott细胞(桑椹状细胞)。Russell小体在染色中有时会溶解,以致染成淡黄色或形成空泡,成为泡沫样细胞,须与脂肪细胞区别。 图Dutcher小体是一种含于核内的PAS阳性包涵体,经罗氏染色后,较核染色为淡,可在约7%的骨髓瘤患者中见到,以IgA型骨髓瘤较多见。 图火焰状细胞是指浆细胞内沉积了一些无定形沉淀物,并常染成红色,故名。现已知沉积物也是免疫球蛋白,且多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 习题某老年男性患者,因骨折住院,检查发现骨髓有大量异常细胞,如下图所示,可考虑诊断() A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B 恶性组织细胞病 C 多发性骨髓瘤

小儿白细胞黏附分子缺陷Ⅱ型如何护理

小儿白细胞黏附分子缺陷Ⅱ型如何护理 小儿白细胞黏附分子缺陷Ⅰ型是一种较少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为脐带脱落延迟、反复软组织感染、慢性牙周炎和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常于新生儿期死亡。如果孕妇受到放射线照射、接受某些化学药物的治疗或发生病毒感染(特别是风疹病毒感染)等,则可损伤胎儿的免疫系统,特别是在孕早期,可使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多系统受累。故加强孕妇保健特别是孕早期保健十分重要。孕妇应避免接受放射线,慎用一些化学药物,注射风疹疫苗等,尽可能防止病毒感染。还要使孕妇加强营养,及时治疗一些慢性病。 2.遗传咨询及家族调查虽然大多数疾病不能确定遗传方式,但对确定了遗传方式的疾病进行遗传咨询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成人有遗传性免疫缺陷病将提供他们子女的发育危险性;如果一个小孩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联免疫缺陷病,就要告诉父母亲,他们下一胎孩子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对于抗体或补体缺陷患者的直系家属应检查抗体和补体水平以确定家族患病方式。对于某些已能进行基因定位的疾病,如慢性肉芽肿病,患者父母、同胞兄妹及其子女均应做定位基因检测,如果发现有患者,同样应在他(她)的家庭成员中进行检查,患者的子女应在出生开始就仔细观察有无疾病发生。

3.产前诊断某些免疫缺陷病能进行产前诊断,如培养的羊水细胞酶学检查可诊断腺苷脱氨酶缺乏症、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及某些联合免疫缺陷病;胎儿血细胞免疫学检测可诊断CGD、X-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从而中止妊娠,防止患儿的出生。白细胞黏附分子缺陷Ⅱ型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至今报道的2例,均为近亲结婚。因此避免近亲婚配,早期准确诊断,及早给予特异性治疗和提供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甚至宫内治疗)非常重要。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 实验诊断 1、类白血病反应 A.NAP积分明显增高 B.NAP积分明显减低 C.骨髓穿刺常常干抽 D.外周血有异形淋巴细胞 E.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 2、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A.NAP积分明显增高 B.NAP积分明显减低 C.骨髓穿刺常常干抽 D.外周血有异形淋巴细胞 E.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 3、骨髓纤维化 A.NAP积分明显增高 B.NAP积分明显减低 C.骨髓穿刺常常干抽 D.外周血有异形淋巴细胞

E.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 4、多发性骨髓瘤 A.NAP积分明显增高 B.NAP积分明显减低 C.骨髓穿刺常常干抽 D.外周血有异形淋巴细胞 E.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A.NAP积分明显增高 B.NAP积分明显减低 C.骨髓穿刺常常干抽 D.外周血有异形淋巴细胞 E.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 6、现已明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以下哪种病毒引起的 A.肝炎病毒 B.疱疹病毒 C.EB病毒 D.流感病毒 E.以上都不正确

7、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的变化是 A.核左移 B.核右移 C.核浆发育不平衡 D.中毒颗粒 E.鼓锤体 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的表现中不正确的是 A.发热 B.淋巴结肿大 C.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 D.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E.异性淋巴细胞比例超过10%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常规的突出变化是 A.白细胞正常伴异形淋巴细胞 B.粒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C.淋巴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E.以上都不正确

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1-8

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1-8

问题: [单选]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人一般不会有() A.A.脾肿大 B.B.皮肤瘙痒 C.C.骨髓中原始红细胞比例大于30% D.D.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E.E.红细胞容积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人皮肤及黏膜红紫色,脾肿大,有血管及神经系统症状。外周血常规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明显升高,而红细胞压积则是显示红细胞总量和血液黏滞度的最佳单一指标;疾病晚期可因骨髓纤维化而出现贫血;约60%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在诊断时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随病情的进展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血小板计数有与时俱增的倾向,常可检测到血小板形态和功能质量的异常,血片可有成堆的血小板,可见巨型和畸形血小板。骨髓增生程度多为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巨核细胞三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最为显著。各系细胞间的比例可维持基本正常。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骨髓活检可显示脂肪组织被造血细胞替代,有网状纤维增生和(或)骨髓纤维化。

问题: [单选]下述骨髓纤维化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要点正确的是() A.A.贫血程度 B.B.血小板计数 C.C.肝脏、脾脏 D.D.免疫学检查 E.E.骨髓活检 骨髓纤维化具有典型的骨髓病理变化,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几乎所有病例的骨髓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均可见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活检无或轻度纤维化。

问题: [单选]关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克隆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B.骨髓巨核系明显增生 C.骨髓粒系增生减低 D.纤维组织并非肿瘤性增生 E.外周血可出现幼稚粒细胞和(或)幼稚红细胞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克隆性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缺陷在多能干细胞,主要病理表现为骨髓的纤维化。疾病早期,骨髓造血细胞仍可增生,特别是粒系和巨核系细胞。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多为中、晚幼红细胞,也可见中、晚幼粒细胞,偶见原始粒细胞。 (旅游管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2959280.html,/)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15章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第十五章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一、A1 1、多发性骨髓瘤具有下列哪一项特点 A、外周血中骨髓瘤细胞明显增多 B、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减少 C、常无肾功能异常 D、可发生浆细胞白血病 E、贫血多数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 2、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类型是 A、IgG型 B、IgA型 C、IgD型 D、IgM型 E、轻链型 3、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根据 A、血常规检查 B、骨髓活检 C、骨髓细胞学检查 D、细胞化学染色 E、细胞遗传学检查 4、下列有关多发性骨髓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次骨髓穿刺未找到骨髓瘤细胞不能排除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 B、骨髓中异常浆细胞一般为5%~10% C、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 D、骨髓瘤细胞的大小、成熟程度与正常浆细胞常有明显不同 E、骨髓增生程度常为增生极度活跃 5、多发性骨髓瘤的血象中,红细胞常见变化是 A、靶形 B、口形 C、出现H-J小体 D、出现卡波环 E、缗钱状排列 6、尿本-周蛋白阳性是下列哪种病的特征之一 A、多发性骨髓瘤(MM)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C、多毛细胞白血病(HCL) D、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 E、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 7、多发性骨髓瘤最有诊断意义的是 A、原因不明的贫血

B、肾功能障碍 C、肋骨的病理性骨折 D、血清球蛋白增高 E、骨髓检查发现异常浆细胞增多 8、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 A、高钙血症 B、局黏滞血症 C、高尿酸血症 D、血沉快 E、高白蛋白血症 9、下列哪一型多发性骨髓瘤易并发浆细胞白血病 A、IgA型 B、IgD型 C、IgE型 D、IgG型 E、IgM型 10、多发性骨髓瘤常不会出现下列哪一项异常 A、血钙下降 B、血磷正常或增加 C、血肌酐增加 D、血尿素氮增加 E、酚红排泄试验异常 1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的主要原因是 A、血液中钙离子增加 B、血膜涂片偏厚 C、严重脱水 D、纤维蛋白原增加 E、M蛋白增加 二、B 1、A.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大于20% B.经飞沫传播 C.确诊依靠骨髓细胞学检查 D.经血传播 E.单核-吞噬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 <1> 、多发性骨髓瘤 A、 B、 C、 D、 E、 <2> 、CML加速期 A、 B、 C、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及白细胞疾病教学课件

---------------------------------------------------------------最新资料推荐------------------------------------------------------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及白细胞疾病教学课件 实验诊断学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教研室续薇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 级临床医学七年制教研室电话: 88782622 第四章第二节白细胞疾病的实验检测1. 适应症(1)出现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成分及形态异常。 (2)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 (3)出现不同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等。 (4)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后的定期复查及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5)其他: 骨髓活检、造血干细胞培养等。 (一)适应症及禁忌症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2. 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严重血友病患者。 (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1.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程序 3.骨髓细胞染色 1.骨髓样本取材 2.骨髓涂片制备 4.合格标本判断 5.显微镜形态学检查 6.形态学诊断 7.骨髓形态学报告单 1、骨髓样本取材通过骨髓穿刺术获取骨髓样本,穿刺部位有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和脊柱棘突。 一般取自髂后上嵴,采集量: 0.2ml 取材满意应该是无骨髓稀释。 骨髓涂片骨髓稀释判断标准: 1 / 3

如抽吸骨髓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 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具体特征如下: ① 完全稀释: 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② 部分稀释: 骨髓小粒和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 幼稚细胞gt;3:5。 骨髓稀释 2、骨髓涂片制备涂片上血膜应位于涂片中央位置,呈舌状,分为头、体、尾三部分,骨髓涂片的同时作末梢血涂片,涂片数量应在穿刺前依据疾病诊断需要而定。 涂片太厚细胞聚集不能展开,细胞形态不好辨认;太薄细胞全被推散,分布不匀,分类困难。 涂片满意应该是细胞均匀分布又不太分离。 骨髓稀释 3、骨髓细胞染色染液多选取瑞氏-姬姆萨复合染液,通常情况下,室温染色15~30min,流水冲去染液。 染色太深结构不清;太浅不易形态辨认。 染色时间的长短与细胞数量和种类相关,如细胞数量多染色时间长,同样细胞数量时,粒细胞白血病染色时间较淋巴细胞白血病时间长。 染色满意应该是细胞染色后核结构清晰。 油滴的分级 ( - ):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精选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 验诊断 1、现已明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下列哪种病毒引起的() A.肝炎病毒 B.疱疹病毒 C.EB病毒 D.流感病毒 E.以上都不正确 2、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生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的变化是() A.核左移 B.核右移 C.核浆发育不平衡 D.中毒颗粒 E.鼓锤体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的表现中错误的是() A.发热 B.淋巴结肿大 C.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

D.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E.异性淋巴细胞比例超过10%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常规的突出变化是() A.白细胞正常伴异形淋巴细胞 B.粒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C.淋巴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E.以上都不正确 5、类白血病反应可出现() A.原始粒细胞明显增高 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 C.严重贫血 D.染色体异常 E.血小板明显增高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下列哪一项() A.>0.1×109/L B.>0.2×109/L C.>0.3×109/L

D.>0.4×109/L E.>0.05×109/L 7、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首选细胞化学染色为() A.PAS反应 B.过氧化物酶染色 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D.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E.以上都不正确 8、周围血中不出现幼稚粒细胞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骨髓纤维化 B.类白血病反应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缺铁性贫血 E.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9、Ⅲ型异型淋巴细胞是指哪种细胞() A.浆细胞型 B.单核细胞样型 C.幼淋巴细胞样型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 断 1、首先应考虑哪种疾病 A.恶性淋巴瘤 B.恶性组织细胞病 C.骨髓转移癌 D.多发性骨髓瘤 E.骨质疏松症 2、对该病具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是 A.血钙测定 B.细胞化学染色 C.骨髓检查 D.蛋白电泳 E.血磷测定 3、多发性骨髓瘤常不会出现以下哪一项异常 A.血钙下降 B.血磷正常或增加 C.血肌酐增加 D.血尿素氮增加

E.酚红排泄试验异常 4、多发性骨髓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未定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B.有些病人可以有本周蛋白而无M蛋白 C.不分泌型虽有骨髓瘤细胞,但血清及尿中M蛋白阴性 D.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确诊时常存在肾功能不全 E.总蛋白水平常降低 5、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的主要原因是 A.骨髓瘤细胞增多 B.异常球蛋白增多 C.血液黏度增加 D.血清钙升高 E.纤维蛋白原增多 6、多发性骨髓瘤惠者,血清中M蛋白含量低,不易在电泳中发现,常出现本-周蛋白、高血钙、肾功能损害及淀粉样变,属于免疫学分型的哪一型 A.IgA型 B.不分泌型 C.轻链型

D.IgD型 E.IgG型 7、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 A.高钙血症 B.高黏滞血症 C.高白蛋白血症 D.红细胞沉降率快 E.高尿酸血症 8、以下哪一项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重要意义 A.蛋白尿和血尿 B.尿中检出本周蛋白 C.血肌酐及尿素氮测定异常 D.血尿酸升高 E.血清铁升高 9、Waldenstram巨球蛋白血症的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 A.好发于老年人 B.溶骨性病变较多见 C.可多年无症状 D.可有神经系统损害

【优秀文档推荐下载】白细胞黏附缺陷症Ⅰ型

“凡大医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孙思邈 以下为本文具体内容:

白细胞黏附缺陷症Ⅰ型 一概述小儿的白细胞黏附缺陷症(leukocyteadhesiondeficiency,LAD)Ⅰ型是一种较少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白细胞功能缺陷的一种,临床表现为脐带脱落延迟、反复软组织感染、慢性牙周炎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患儿常于新生儿期死亡。 二病因整合素β2(CDL8)亚单位为三种整合素即吞噬细胞相关抗原-1(Mac-1,CDL16)、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CDL1a)和p150,95分子(CDL1c)的共同组成部分。编码CDL8的基因ITBG2定位于21q22.3。ITBG2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和拼接突变,均导致CDL8功能丧失,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基因的缺陷影响了白细胞聚集到炎症部位、发挥杀菌作用的能力。 三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黏膜反复细菌性感染,特点为无痛性坏死,可形成溃疡,范围进行性扩大或导致全身性感染。新生儿因脐带感染而致脐带脱落延迟。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道革兰阴性菌,其次为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并不常见。感染部位无脓形成为本病的特点。 重度缺陷患儿的CDL8分子表达不足正常人的1%,病情严重,常于婴幼儿期死于反复感染;中度缺陷者CDL8为正常人的2.5%~30%,病情较轻,表现为严重的牙龈炎和牙周炎,外伤或手术伤口经久不愈,可存活到成年期。 四检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感染时尤为明显,可高达正常人的5~20倍。T 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反应下降,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T细胞依赖性抗原噬菌体Φx174的抗体反应降低,其原因尚不清楚。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减弱,ic3b-调理颗粒的结合和吞噬功能障碍,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缺失。 采用流式细胞仪可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L8阳性率。ITGB2基因分析可发现各种基因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二十六章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2017 第二十六章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一、A1 1、关于类白血病反应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中性粒细胞型:白细胞总数>50×109/L,同时伴有3%以上幼稚粒细胞 B、淋巴细胞型:白细胞增多常在(20~30)×109/L,分类淋巴细胞>40% C、单核细胞型:白细胞总数>30×109/L,其中单核细胞>20% D、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20%,均为成熟细胞 E、胞质中常有中毒颗粒、空泡,胞核固缩,分裂异常 2、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 A、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3、临床上最常见的类白血病反应的类型是()。 A、淋巴细胞型 B、单核细胞型 C、中性粒细胞型 D、嗜酸性粒细胞型 E、白细胞不增多型 4、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细胞是()。 A、大单核细胞 B、中性粒细胞中毒变性 C、异型淋巴细胞 D、幼稚单核细胞 E、幼稚粒细胞 5、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正确的是()。 A、是由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 B、本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伴有异型淋巴细胞出现 C、骨髓无特异性改变 D、病人血清中存在嗜异抗体 E、外周血涂片可见原幼淋巴细胞 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与何种病毒感染有关()。 A、轮状病毒 B、流感病毒 C、巨细胞病毒 D、EB病毒 E、腺病毒

7、除哪种疾病外,其他疾病均可引起黄疸()。 A、溶血性贫血 B、恶性淋巴瘤 C、恶性组织细胞病 D、肝炎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8、成人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低于下列哪一项()。 A、白细胞计数<3×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109/L B、白细胞计数<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C、白细胞计数<2.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D、白细胞计数<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8×109/L E、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9、下列哪项不符合粒细胞缺乏症的骨髓象特点()。 A、红系及巨系基本正常 B、粒细胞常有毒性改变 C、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及纤维细胞等增加 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加 E、粒系减少、成熟障碍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单核细胞型:白细胞总数超过30×109/L,其中单核细胞常超过30%,偶见幼单细胞,表示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受刺激或活性增强。 【答疑编号100794575,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激发后,造血组织出现的一种异常反应,其血象类似白血病但不是白血病,因此称类白血病反应(类白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通常是由于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药物中毒、大量出血和溶血反应等刺激造血组织而产生的异常反应,表现为周围血中白细胞显著增多,并有幼稚细胞出现。 【答疑编号100794574,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类白血病反应分型:中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和嗜酸性粒细胞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 【答疑编号100794573,点击提问】 4、 【正确答案】 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