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城市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及其景观格局_以无锡市为例

大城市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及其景观格局_以无锡市为例

大城市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及其景观格局_以无锡市为例
大城市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及其景观格局_以无锡市为例

第29卷第12期2009年12月生态学报ACT A ECOLOGI CA SI N I CA Vol .29,No .12Dec .,2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1062)

收稿日期:2009203204; 修订日期:2009206222

3通讯作者Corres ponding author .E 2mail:yangshan@njnu .edu .cn

大城市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及其景观格局

———以无锡市为例

杨 山3

,陈 升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摘要:基于城乡耦合关系,选择无锡市城市化地域过程和空间范围动态变化显著的城乡耦合地域作为研究实体,综合RS 、GI S 及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确定1984~2008年5个时段城乡耦合地域范围,并揭示其动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时期城乡耦合地域范围内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响应变化。结果表明,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连续建成区的扩张导致耦合地域同幅扩展;耦合地域内建设用地比例随着耦合地域向外推移和扩展而持续增加,并且其内部的主要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稳定性呈现先降后升的特征;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引起各类型景观格局密度指数相应变化,建设用地景观增加导致生态景观整体趋于破碎化;而耕地景观相邻边界的主导地位在快速丧失的同时建设用地相邻边界主导地位不断增强,以边界镶嵌度EPD 表征的景观交错分布程度不断提高。

关键词: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景观格局;结构熵值;景观边界

文章编号:100020933(2009)1226482208 中图分类号:Q146 文献标识码:A

Ana lysis of l andscape pa ttern and spa ti a l evoluti on i n the m etropolit an urban 2rura l coupli n g reg i on s :a ca se study of W ux i C ity

Y ANG Shan 3

,CHE N She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N anjing N or m al U niversity,N anjing 210046,China

A cta Ecologica S in ica,2009,29(12):6482~6489.Abstract:The urban 2rural coup ling region of W uxi has been selected a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because of the co 2existence of both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s .This regi on has experienced remarkable urbanizati on and transfor mati on .In this paper we ascertained the urban 2rural coup ling regi ons of five peri ods about W uxi over 198422008by synthesizing remote sensing,geographic infor mati on system,and landscape ecology,with the landscape ecol ogy pattern analyzed in each perio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pansion of continuous built 2up area in this rap idly urbanized area accompanied by a synchr onous expansion of the coup ling regi ons .The percentage of constructi on land in coup ling region keep s increasing alo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coup ling region .The master construction patch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nitial decrease and subsequent increase in its stability .The s patial evolution of coup ling regi on has induced a corres ponding change of landscape pattern density index .The increases of constructi on patch lead to landscape frag mentation as a whole .W ith the rap id decline in the dom inance positi on of p lowland adjacent boundary,constructi on adjacent boundary is increasingly gaining its dom inance .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ever rise in the inter 2m ingling of different landscapes,as revealed by the degree of landscape mosaic denoted by the edge patchiness degree .

Key W ords:urban 2rural coup ling regi ons;s patial evolution;landscape pattern;structure entr opy;landscape boundary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乡聚落密布,河网密集。伴随19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1990年代开发区设置热潮、21世纪以来经济迅速转型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地域空间推进最为激烈的地方在于城乡耦合地域,此区域城市性要素与乡村性要素交互作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错演进相互镶嵌,由此带来景观生态格局一直处在快速变动之中。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多集中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影响与胁迫机制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如Jeffrey D.Kline 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意义进行了评述[1];B. A.Portnov 通过对巴勒斯坦南部内盖夫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研究,认为城市化可以更有效缓

解生态环境压力[2];Sybrand P .Tjallingii 研究了城乡之间边缘生态的实物导向与过程导向,并以荷兰蓝德斯

得地区与德国鲁尔地区的规划为例进行详述

[3];Robert W alker 以佛罗里达沼泽地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

研究城市蔓延与自然区侵蚀作用[4]。国内如方创琳等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正在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并定量揭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耦合与交互胁迫机制[5,6];苏伟忠,杨

桂山等研究得出太湖西区城镇用地的轴向扩展及生态格局胁迫突出

[7];刘耀彬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演绎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5种模式,并建立了评价方法和判据体系

[8];龚建周等分析了城市化对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影响与动态特征[9];高俊等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城乡交错带景观演变进行研究[10];陈浮等研究了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的人为影响空间分异

[11]。对此问题的关注也已影响到政府行为,如欧盟委员会(CEC )关于城市环境的绿皮书宣称规划中的生态关注导致紧凑中心城市[3],我国政府对天津滨海新区生态

城建设的重视等。本文借助遥感方法从景观角度确定研究范围,对比分析具有共同耦合特质但范围动态变化的地域景观格局及生态响应过程,同时地域景观格局的变化考虑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动力过程。从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入手定量探讨耦合地域演变及其与景观格局响应关系,以期为城乡整体规划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图1 研究区示意图Fig .1 Research area

1.1 研究区概况

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沪宁铁路中段,南濒太湖。

地形以平原为主,南部散布着低山、残丘,水源充足(图

1)。以人口为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无锡1980年城

化水平仅为24.7%,至2006年城市化水平已达68%。

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及城乡耦合地域开发区、旅游、

基础设施建设使耦合地域景观生态格局产生显著变化。

1.2 数据来源

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包括:无锡市1984、1991、

1998、2005、2008年30m 分辨率T M 影像,5个年份统计

年鉴,各区镇调查数据,1970年1∶10万地形图,对应年

份行政区划图,2005年无锡市总体规划等,图像和数据

处理采用Erdas8.7、A rc V ie w GI S 3.3、Fragstats3.3、

SPSS13.0、Matlab7.0等软件实现。

2 研究方法

2.1 城乡耦合地域提取的技术流程

耦合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12],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包含了社会、宗教、文化、经济、景观等因素的复杂巨体系,同样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发生的地域空间称之为城乡耦合地域。耦合地域实体空间内边界取连续建成区的外边缘,连续建成区作为纯粹的城市建筑景观而存在;采用连续建成区以外第一层乡镇的行政边界作为耦合地域外边界[13],原因在于城乡结合部与乡村地域的分界线无法单纯依靠用地标准来划分,城市向乡村逐步变化过渡,在地表上不存

3

846 12期 杨山 等:大城市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及其景观格局———以无锡市为例 

在一个明显、连续、确定的景观边界。城乡结合部实质上就是城市功能辐射影响区,城市辐射作用通常不会跨越地域,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从城市建成区向周边乡镇由近及远依次展开,最靠近建成区的乡镇区优先建设发展。研究具体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流程

Fig .2 Fra me work of the technol ogy

2.2 景观类型划分方法

景观类型的划分是景观格局响应分析的基础,景观类型的划分往往以土地利用类型为依据。本文依据全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考虑耦合地域城市性要素与乡村性要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异同,且景观类型提取基于30m 分辨率的T M 影像,文章进行如下耦合地域景观类型划分(表1)。

表1 耦合地域景观类型划分

Table 1 Recl a ssi f i ed l andscape type i n coupli n g reg i on

景观类型重分类Reclassified landscape type

原土地利用类型O riginal land use type 耕地景观Pl owland

耕地Pl owland 绿地景观Greenland

林地Woodland,园地Garden p l ots,草地Grass p l ot,其他用地O thers 建设用地景观Constructi on land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Residence and I ndustrial areas,道路交通用地Traffic and Road 水体景观W ater 河流水面R iver surface,湖泊水库Lake and Reservoir,水产养殖Aquaculture

2.3 统计特征及结构熵值法

(1)基于各期遥感影像连续建成区的提取及耦合地域内4种用地景观的监督分类,导入A rc V ie w 利用属性表求得各地类统计特征,计算连续建成区面积及其在整个行政地域的比重,与耦合地域面积及其用地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历年耦合地域建设用地比例,揭示耦合地域随时间推进(1984~2008年)的地域演变规律。(2)基于城乡耦合地域空间边界确定及耦合区内主要建设用地斑块的提取,以人口为变量研究5个时期主要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稳定性。借助波尔兹曼(Boltz man )原理———物理系统中不同时刻分子空间分布可由宏观状态与微观比率表示,构建耦合地域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熵值如下:

S =ln [(P 1?N )!?(P 2?N )!…(P k ?N )!/N !]

文章取耦合地域内前20个最大建设用地斑块,将其叠置在对应行政区划图上,选取的建设用地斑块显示为镇区或工业区,人口数据与用地景观相对应,式中P K 为主要建设用地斑块人口比率,N 为总人口,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后导入计算。

4846 生 态 学 报 29卷 

2.4 景观格局指数及边界镶嵌度

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引起此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在斑块数量、大小等景观组成及形状、距离、拓扑关系等景观构型方面的响应,文中景观生态格局的响应取广义理解,即除建设用地景观以外的景观类型响应均为景观生态格局的响应。(1)景观格局指数的应用。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可以计算斑块水平、类型水平、景观水平的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参考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14~16],结合研究的动态空间及应用,文章选用如下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类型比例(percentage of landscape ),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 ),边缘密度(edge density ),平均斑块大小(mean patch area ),景观形状指数(landscape shape index ),平均斑块分维数(mean patch fractal di m ensi ons ),Shannon 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 )。(2)边界镶嵌度(edge patchiness degree )。

EPD =12N ∑k i =1∑k j =1E ij D

ij ×100%

对Romme 镶嵌度指数做修正,E ij 为景观i 与j 之间的边界长度,D ij 为景观i 与j 的相对差异程度,N 为边界总长度,本文中k =4,E 、D 均为4×4阶对称矩阵。镶嵌度用来描述相邻生态系统的对比程度

[16],本文中用

来反映各用地类型的交错分布程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过程

3.1.1 耦合地域演变与建设用地扩展关系耦合地域的历年研究范围提取如图3所示。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受到来自城市与乡村的双重力量作用,连续建成区可以视作城市性要素作用的源泉,以5个年份的用地比例表示,同时期内耦合地域空间演进的变化用其占市域用地比例表示(表2)。无锡市1984~1998年连续建成区增长缓慢,特别1984~1991年几无增长,自1998年连续建成区快速扩张,2008年占全区面积比重超过1/3(37.73%),与此相对应耦合地域空间占市域用地比例从1984年1

4.39%增加到2008年58.48%(表2)。城市连续建成区面积超过地域总面积一定比例时,耦合地域扩展到整个地域,无明显的农村腹地存在。通过对以上两种用地比重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耦合地域于全区的扩展与城市连续建成区扩展具有紧密相关,Pears on 相关系数为0.99。

表2 连续建成区与耦合地域用地及其比例

Table 2 Area and percen t age of con ti n uous bu ilt 2up area and coupli n g reg i on

类别Sort

19841991199820052008耦合地域面积A rea of coup ling regi on (hm 2)

18325.8825461.6538434.9162219.6674443.29连续建成区面积A rea of continuous built 2up area (hm 2)

4381.745944.7713687.7433358.8448030.93连续建成区占市域用地比例(%)

Percentage of continuous built 2up area

3.44

4.6710.7526.2137.73耦合地域占市域用地比例(%)

Percentage of coup ling regi on 14.3920.0030.1948.8858.48

3.1.2 主要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稳定性

耦合地域空间演变的本质是人为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异及其活动强度的变化,以人口为变量描述人为活动简单有效。本文用人口在主要建设用地斑块的分异描述耦合地域主要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稳定性,耦合地域主要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熵值S 变化如图4所示。无锡市1984~1998年间耦合地域结构熵值不断减小,结构稳定性下降,此时期耦合地域人口较均匀的分布于各主要建设用地斑块内。从1998年开始结构熵值不断上升,特别是2008年熵值增加明显,此时期耦合地域建设用地急速扩张,导致部分建成区连成一体,甚至跨过镇界形成建筑景观上的镇区连绵体,使得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稳定性不断增强。

耦合地域内建设用地比重的持续增加并未带来熵值的持续增加,熵值的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由于耦合地域具有城市性与乡村性的双重特性,耦合地域内建设用地斑块比重的初始增加主要源于自身的扩

5

846 12期 杨山 等:大城市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及其景观格局———以无锡市为例 

图3 耦合地域历年范围

Fig .3 Coup ling regi ons over the years

展,这种扩展初始尚不具备与其他斑块连绵的能量,新增加的建设用地斑块(如工业园区、开发区等)通过路网与其他建设用地斑块连接,故初始建设用地比重的增加并未带来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稳定性的增加,而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形成耦合地域内建设用地比重的极快速增加(图5),建设用地的连绵已成必然,从而带来耦合地域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稳定性增强

3.2 景观生态格局的响应分析

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不仅带来耦合地域自身区位及范围不断变化,而且引致耦合地域内景观生态格局响应。文章研究内容侧重于类型及整体的分析,故进行类型水平及区域水平的景观生态格局响应分析,动态的研究范围要求指标选取以密度指标为主,单一的数量指标对于动态的耦合地域意义不大。

3.2.1 类型水平景观格局响应

类型水平上的比较可以看出5个年份的水体景观格局指数表征的景观格局响应,并未随着建成区的快速

6846 生 态 学 报 29卷 

扩张及耦合地域的空间演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而是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图6)。耦合地域内建设用地比重在连续快速增加的同时(图6a ),斑块密度及景观形状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图6b,e ),平均斑块面积则初始变化不明显,2005、2008年大幅增加(图6c )。无锡市1984~1998年耦合地域扩展主要受中心连续建成区城市性要素作用,之后无锡新区的大规模建设及耦合地域内各镇域经济的快速成长,使得耦合地域在空间上不断向外推进的同时城市性要素的作用更加明显

图6 类型水平景观格局变化

Fig .6 Patter change in class level

耦合地域内绿地景观面积比例初始增加,1998年以后趋于稳定(图6a ),斑块密度初始下降之后趋于稳定(图6b ),其他景观格局指数表征的景观格局变化则呈现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性(图6)。耕地景观格局对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响应最为明显,面积比重从1984年的55.73%持续下降到2008年的22.24%,面积比重在减

小的同时以正方形为比照的不规则性在增加(图6e ),同时期平均斑块面积则从66.38hm 2下降到18.33hm 2,

耕地景观趋于破碎化(图6c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保护受到挑战,规划的力量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加强

图7 区域水平景观生态格局变化

Fig .7 Patter change in landscape level

3.2.2 区域水平景观生态格局响应

对5个年份区域水平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去除建设用地斑块,保留文章定义的广义生态用地斑块,分析耦合地域的空间演进引致的景观生态格局整体响应。图7a 表明生态用地斑块密度1998年以前属于上升阶段、之后斑块密度出现下降、2005年以后趋于稳定,无锡市1998年以前城乡耦合地域内建设用地景观的增加导致生态用地斑块整体趋于破碎化,此后耦合地域建设用地斑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斑块自身的连续增长,在导致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的同时并未引起生态用地斑块的进一步破碎化,这一点从图7b 平均斑块面积的变化

7846 12期 杨山 等:大城市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及其景观格局———以无锡市为例 

8846 生 态 学 报 29卷 

中可以得到印证。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则表明各类型生态用地斑块所占比重在1998年最为接近。3.2.3 基于边界的镶嵌度分析

耦合地域内各景观斑块之间的边界格局随耦合地域

演变而变化(图8),涉及水体的各指标变化均较稳定,耦

合地域的演变、城乡要素的作用并未对水体景观格局改变

产生显著影响。耕地、绿地、建设用地景观共有边界变化

表明1984年与耕地景观相邻边界占总边界长度的80.

52%,此时期耦合地域内以耕地景观为主,乡村性要素的

作用占主导。伴随耦合地域的空间演进,至1998年绿地

景观相关的边界占总边界长度达65159%,但与1984年耕

地景观绝对主导地位相比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期建设

用地景观相邻边界比重的持续增加。2005年至2008年,

建设用地景观与绿地景观边界持续快速增加,原因在于此

时期耦合地域空间演进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城市性要素,导

致耕地景观持续快速减少。

通过Del phi法确定各景观之间相对差异性矩阵,结合

景观边界数据,得出基于边界的镶嵌度EPD变化如图9

所示。城乡耦合地域的空间演进带来耦合地域内各景观

类型交错分布程度不断提高,镶嵌度EPD由1984年的

70.02连续上升到2008年的81.07,与图3表现的演进趋

势相类似,进一步说明连续建成区的扩展、耦合地域内建

设用地比例的提高与耦合地域景观交错分布紧密相关。

4 结论

基于遥感技术,从景观角度提取无锡市地域范围动态

变化的城乡耦合地域作为研究实体,研究表明其空间演变

及景观生态格局响应具有以下特点:(1)连续建成区的快

速扩张导致耦合地域扩展至几乎整个行政地域,耦合地域

内建设用地景观的持续增加未因耦合地域的变动而改变,

充分反映耦合地域中的城市性因素不断增强。(2)以人

口为变量衡量耦合地域内主要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稳定性

先降后升:结构熵值从1984年的-36171持续下降到1998年的-37.76,此后持续增加到-33.82,建设用地斑块倾向于连绵集中。(3)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引起景观格局响应变化:耕地景观面积比重持续下降,平均斑块面积从1984年的66.38h m2下降到2008年的18.33hm2,趋于破碎化;而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总体呈不规则现象;水体景观格局则表现了相当的稳定性;区域水平的生态用地比重、斑块密度、形状等变化则表明耦合地域空间演进使得广义生态用地趋于破碎化,这给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更大压力。(4)景观边界的分析表明耕地景观相邻边界的主导地位在快速丧失,建设用地相邻边界主导地位逐渐增强,以边界镶嵌度EPD表征的景观交错分布程度不断提高,耦合地域演变由乡村性要素主导转变为城市性要素主导且相互作用程度在持续加深。

References:

[1] Jeffrey D K,A lissa M,Ral ph J A.I ntegrating urbanizati on int o landscape2level ecol ogical assess ments.Ecosyste m,2001,(4):3218.

[2] Portnov B A,Safriel U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3042167.html,bating deserticati on in the Negev:dry land agriculture vs.dry land urbanizati on.Journal of A rid Envir onments,

2004,(56):6592680.

[3] Sybrand P Tjallingii .Ecol ogy on the edge:Landscape and ecol ogy bet w een t own and country .Landscape and U rban Planning,2000,(48):

1032119.

[4] RobertW alker .U rban s p ra wl and natural areas encr oachment:linking land cover change and econom ic devel opment in the Fl orida Everglades .

Ecol ogical Econom ics,2001,(37):3572369.

[5] Q iao B,Fang C L.The dynam ic Coup lingModel of the Har moni ous Devel opment bet w een U rbanizati on and Eco 2envir onment and its App licati on in

A rid area .Acta Ecol ogica Sinica,2005,25(11):300323009.

[6] Fang C L,Huang J C,Bu W N.Theoretical Study on U rbanizati on Pr ocess and Ecol ogical Effect with the Restricti on ofW ater Res ource of the arid

area in Northwest China .A rid Land Geography,2004,27(1):127.

[7] Su W Z,Yang G S,Chen S .An e mp irical analysis of urbanizati on s patial p r ocess and its ecol ogical effect in western Taihu Lake W atershed of

China .Acta Ecol ogica Sinica,2008,28(9):430624312.

[8] L iu Y B,Song X F .Model and Criteri on of U rbanizati on and Ecol ogical Envir onment Coup ling .Geography Science,2005,25(4):4082414.

[9] Gong J Z,Xia B C,Chen J F,L in M Z .Dyna m ic analysis of the Guangzhou landscape eco 2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3S technol ogy .Acta Ecol ogica

Sinica,2008,28(9):432324333.

[10] Gao J,Song Y C .On landscape dyna m ics of the urban 2rural ecot one based on re mote sensing and GI S:a case study of s outhwest Shanghai .Acta

Ecol ogica Sinica,2003,23(4):8052813.

[11] Chen F,Ge X P,Chen G,Peng B Z .Spatial D ifferent Analysis of Landscape Change And Human I m pacti on U rban Fringe .Geography Science,

2001,21(3):5062612.

[12] W ang Q Z .Configurati on Coup ling Dynam ics .Beijing:Cos monautic Press,1999.

[13] W ang J,Yang S,He T,Lu H Y .Technol ogical methods of inf or mati on inter p retati on and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urban fringe area 2Taking

W uxi City as an examp le .Pr ogress in Geography,2004,23(2):129.

[14] L i X Z,Bu R C,Chang Y,Hu Y M ,W en Q C,W ang X G,Xu C G,L i Y H,He H S .The res ponse of landscape metrics against pattern

scenari os .Acta Ecol ogica Sinica,2004,24(1):1232134.

[15] W u J G .Landscape Ecol ogy:Pattern,Pr ocess,Scale and H ierarchy .Beijing:H igher Educati on Press,2000.

[16] Fu B J.Theory and App licati on of Landscape Ecol ogy .Beijing:Science Press,2001.

参考文献:

[5] 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6] 方创琳,黄金川,步伟娜.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的理论探讨.干旱区地理,2004,27(1):1~7.

[7] 苏伟忠,杨桂山,陈爽.太湖流域湖西区城市化空间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生态学报,2008,28(9):4306~4312.

[8]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地理科学,2005,25(4):408~414.

[9] 龚建周,夏北成,陈健飞,林媚珍.基于3S 技术的广州市生态安全景观格局分析.生态学报,2008,28(9):4323~4333.

[10] 高峻,宋永昌.基于遥感和GI S 的城乡交错带景观演变研究———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生态学报,2003,23(4):805~813.

[11] 陈浮,葛小平,陈刚,彭补拙.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地理科学,2001,21(3):506~612.

[12] 王其政.结构耦合动力学.北京:宇航出版社,1999.

[13] 王静,杨山,何挺,陆海英.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提取技术与分析———以无锡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4,23(2):1~9.

[14]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胡远满,问青春,王绪高,徐崇刚,李月辉,贺红仕.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生态学报,2004,24(1):

123~134.

[15]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6] 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

846 12期 杨山 等:大城市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及其景观格局———以无锡市为例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发表时间:2019-06-13T11:41:26.977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作者:王洪涛 [导读] 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建设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可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但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坚持科学设计原则,提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水平。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引言: 城市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城市人们的精神面貌。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包括城市中的广场、公园等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带给城市人们极佳的精神享受。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广场、绿地等场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多在公共空间进行交流,开展各种公共活动,增强了人们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了城市与公共空间的特性,多存在城市中的各个建筑之间,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让人们享受到多种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最大化发挥城市的功能,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离不开好的城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运用了景观学知识,人们以基本的景观内容为依据,在城市的特定空间内,从全方位的角度对涉及到景观的各个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呈现出一定的美感,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对公园等景观比例进行设计,如:杭州洗后带状林荫公园长度近700米,快度在40米左右,完善了景观空间。设计人员遵循保护景观的理念,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为景观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与城市中人们的活动相融合,成为一体。 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一)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更多注重提升景观的高端感,运用多种设计方法,将景观完美展现出来。但在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多数设计人员过于追求豪华景观的设计,忽视了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作用,比如一些城市中的绿地完全成为了观赏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开始阶段,出发点就偏离了景观自身的特性,与城市结合度不够,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如:21世纪初北京绿化带面积原先大于300平方千米,设计施工完成后变为100平方千米,面积大大缩小。 (二)原有景观遭到破坏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原有景观,一些文化古迹消失,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城市中的古树也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被砍伐,城市高楼越建越多,公共空间景观均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设计,缺乏城市个性化特点,使得城市自身生命力不足。城市中的原有景观、文化遗产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对于探究城市自身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原有景观又能体现城市的独特性。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出现雷同化现象,不利于城市的多样化发展[1]。 (三)植物引进及草坪设计不规范 为了提升生态环境水平,人们通常采用引进植物等方法,让城市空气变得清新,调和城市空气温湿度,降低温室效应等的不良影响,但在植物引进以及草坪设计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比例对植物以及草坪进行调配。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特点,盲目引进植物品种,多数植物难以存活,出现经济损失问题。在草坪设计面也缺乏更多考虑,为了保证草坪的正常景观效果,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维护,并且草坪对水源的需求较大,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草坪在调节城市温湿度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使用价值不高,纯粹增加草坪的面积,而不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长期发展[2]。 (四)重模仿轻创新 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中多出现模仿化现象,比如模仿欧洲的建筑景观。在向人们展示景观过程中多强调欧式风情,运用这种方法让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高端品位。其实,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引进外来景观元素是合理的做法,但若是过于引进,以致失去了城市自身的特色,对城市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3]。 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市与人、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控。在城市化发展中,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使得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持在均衡的状态。城市中的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并不具备再生的特点,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对其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改善。如:上海化学工业园每日可净化2万多立方米废水,其间有20多平方百米的净化湿地,近500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心由观景码头、景窗等组成,与湿地相配合的有木栈道,道路长度为2公里。该景观系统可循环利用。这样可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多重特性,既能展现生态美,又融合了历史特色,并具有现代城市的气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先进发展理念,真正实现城市的长期高效发展。 (二)景观整体设计与协调原则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活动中,可凭据城市中的自然景观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种类、结构构成等元素进行综合设计。对此,需要设计人员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景观的设计风格,同时兼顾个别景观的设计效果促使城市空间景观在整体与部分方面达成统一。设计人员应追求景观的和谐美,让城市公共空间与周围环境成为一体,并注重使其具有动态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不可全部模仿外来风格。空间景观设计要全面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对人、环境等关系进行协调,将城市的长期发展作为目标,总体上为人们提供良性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城市空间景观中加入文化、美学等知识,能够增强景观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具备综合美,并合理实现公共空间景观的多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思考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思考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结合当前我国的城市空间景观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如何塑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空间景观的方法。 标签:城市;空间;景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为了迅速改变城市的落后面貌,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力度治理城市的市政、交通等设施,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也着力于旧城区的改造。美化城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功泽后代的事,但是如果目的不明,指导思想有误,结果也会适得其反。 “城市美化运动”对城市建设,改善城市形象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也不可忽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当前城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而对整体形象的塑造缺乏协调与统一,整个城市的风格也无法统一,不伦不类;风格上盲目追逐欧陆风格,民族风格则少得可怜,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急功近利,贪大求洋,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那我们的城市建设为何如此不如人意,如此的毛病重重,留下如此之多的遗憾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城市决策者们急于改变城市破烂面貌而未能把解决城市基本的居住与生活的功能问题放在首位,未能对我们自己的城市环境景观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只是把它作为体现自己政绩的手段,不管条件是否许可,浮夸进行与经济实力不相当的城市美化工程,匆匆忙忙进行建设,所以给我们的城市留下难以改变的遗憾。另一方面,我们的专业设计人员在蓬勃发展的城市美化运动中有些力不从心,甚至还起了反面的助长作用。因为市长们的直接领导领导规划管理和设计,许多时候在压力下,设计人员都成为市长们美好城市美化运动的制图工具;另外,在我国由于专业发展的时间较短,专业设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理论修养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多数都是模仿国内外的照片,许多时候都是利用领导们拍回来的照片,用来设计猜想的景观。所以,实质上是真正的设计是市长们的想法。中国的城市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就更论不上普通市民的美学素质教育。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空间景观才是优美宜人的呢?景观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视觉、美学意义,也包括生态意义,文化意义等。而景观规划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景观设计首先要进行场地分析,对土地上的建筑、水、风、生物、植被进行整体分析,其次考虑人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活动。美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居民的骄傲,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动力,优美的城市形象,除了要有一些美好的建筑,漂亮的公园,城市的整体环境直到每个细部也都应该是美好和谐的。优美宜人的城市,除了它的物质的、外感的形象,注重表面的色彩,还不能忽视它的文化内涵,它的整体素质。其实,城市的美是蕴藏在多样统一的协调里,有序、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 关键词:公共景观开放空间空间活力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 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 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 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与本节课的设计是围绕构建生活化的知识结构为主。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以活动探究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化设计为主,给学生带来感官刺激,同时通过较好的情景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内容为湘教版选修Ⅳ第二章第二节《城市空间形态和分布特征》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首先介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这个概念是在必修Ⅱ中城市空间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教材内容的递进关系。在介绍完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之后,指出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有平面形态(包括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和立体形态两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对平面形态进行主要介绍。先是集中形态,以图2-16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布局的感性认识。通过图2-17、2-18在对简单集中与复杂集中进行直观的展示,以便学生能对两种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教材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城市分散形态的概念,分为一城一区形态、分散成组形态、城镇组群形态、串珠状形态四种,并配以图2-19 2-20 2-21 2-22四种形态的布局模式图,同时还设计了四个思考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土温转换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多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关于城市的景观特色,教材通过对图2-23“欧洲古老城市景观”和图2-24“美国现代城市景观”,从城市建筑、风格、历史以及交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领会城市景观特色的内涵。接着,教材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现代理念高度,进一步指出,城市的发展应因地制宜,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城市氛围。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基本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在高一必修Ⅰ第四章、必修Ⅱ第二章中对城市形态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隘性,对这类知识的认识比较抽象,缺乏系统的知识梳理,特别是对案例的分析与对问题的解决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含义和类型,学会云哟感省事布局形态图,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提高图象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 2、能够抓住关键要素对比与描述城市的景观特色,透过景观特色了解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收集到的学生熟悉的有关城市资料和教材提供的“阅读”和“活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调研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调研 ——苏州公园案例调查 (一)序论部分 研究主题: 苏州公园的景观环境调研 研究目的: 1、巩固已经掌握的景观设计知识, 并加以扩展。 2、进一步学习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及造景的方法。 3、学习科学的调研方法,提高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的综合能力。 实践意义: 通过本次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精神,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苏州公园概况及选择理由: 苏州公园位于古城区中 心黄金地段,占地面积约69亩, 是一个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并且她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 园,俗称大公园。大约有70 多年的历史。 苏州公园经过了一次最 新的改建。重点调整绿化环境, 增建花坛,体现植物多样性;改建茶室、健身馆等主体;更新灯光、排灌、道路系统;新建地下车库、亲水平台;疏浚荷池,完善池水净化、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降低围栅,融公园、街景于一体。展现了现在与自然完美融合的风貌。

选择理由:苏州公园是在苏州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她亦是城市景观中处理较好的实例。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地下空间,植物配置 (二)本论部分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聚集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要满足人们方便、舒适、高效、繁荣的需求。城市的景观设计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城市的景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 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 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 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 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 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2017年第3期 现代园艺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以飞速提高,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好的艺术景 观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人们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城市公开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如何才能设计出优美、和谐的景观,这是我国所有景观设计师都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特征 景观艺术是形式多样,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既需要有自身的设计理念,也需要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效融合,不能将现代景观设计只局限在一些条条框框中,应在生活环境中融入景观设计,进而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稳定发展。景观设计要追求三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即:艺术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景观设计是一门对综合性要求很强的艺术,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发展密不可分,想要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就必须要结合自然发展规律。景观设计师要确保社会、艺术和自然因素和谐稳定,这样的景观设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益,一旦缺少哪个因素,其设计也就不完整了。结合我国景观艺术设计实际情况来讲,当前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它既是一件艺术品,给人带来美好的心情,也能提高整个区域的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析影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三方面因素 2.1社会因素的分析 在我国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并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有着新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当前社会环境担负着文化、生活和社会等职能。其中,城市环境的建设不但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观、漂亮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让人们更好地放松生活和工作压力。城市景观是人们追求物质精神的一大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绿化城市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环境,有效利用各项环境资源,以此来营造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气氛。2.2人文因素的分析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有力维护人类基本价值。所以,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如果缺少了人文素质,即便设计出来的东西再漂亮,也毫无意义。同时,人文思想中既包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但结合我国景观设计实际情况 来讲,我国很多景观设计师都缺少人文素质,所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缺少独特的设计精神,可见 培养和提高我国景观设计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2.3生态因素的分析 生态保护就是对环境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的保护措施。但需要明确的是,生态的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有景观的建筑活动都应从环境的各个变化角度与生态因素入手,在景观设计中真正落实环境保护意识,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力度。 3提高环境景观设计水平的对策 3.1基于地域景观特色营造的策略 在设计景观过程中,应有效考察此地区,充分了解此地区的环境特征。如:建筑物自身形态与特征能够反映出与附近环境的关系,这种反映就是在有效地说明附近环境特征,进而突出此地区的环境特征。但如何缓解地区建筑和当地环境二者的冲突,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应深入了解此地区的自然环境,这对于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要求相符的景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在确定景观设计项目后,可了解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做好收集资料和调查情况的工作。在设计之前,应搜集并研究具体位置、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等信息。其中,应全面了解地区地理情况,需要掌握的是平原与高原地区的差异,所以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景观中,应全面分析地理形式、地质结构,在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唯有做到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3.3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景观设计不但是为了美观城市,而且其更为重要的是保持生态的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景观设计由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组合而成,在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生态环境完整才能实施的。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下,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新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应彰显出美化城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小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2 夏木华.景观与景观设计初探[J].科技信息,2009(22) (责任编辑禾初) 作者简介:曹阳(1972-),女,湖南人,本科,海口经济学院讲师,从事设计艺术方面的教学工作。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曹阳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景观设计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景观资源、环境行为、景观生态和设计艺术等知识,这些都是环境艺术 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落实好景观设计工作,就需要做好景观设计,从环境艺术视角入手,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特征与内涵,切实提高我国景观设计整体水平。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措施 景观设计 116--

城市中心区景观空间浅析

城市中心区景观空间浅析 论文代发 投稿:lunwenzhich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3042167.html, [摘要]本文从城市景观空间及我国城市中心区的景观空间特征的解读出发,进而对我国城市中心区现状及其景观设计关注方向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景观空间 城市景观内涵 城市景观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其研究的内容很广,涉及城市的功能、生态、视觉、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研究的城市景观主要讨论城市的空间处理,与开放空间有关,指的是具体的空间实体,是与土地的存在和使用相关联的城市空间的观念和实践。 城市景观空间的内容 景观空间在城市研究中偏重于从人的知觉的角度来理解空间,广义地讲,城市景观空间是人工与自然相交融的综合体,从景观研究的角度上讲,对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的综合感受构成了城市的景观空间。所以,我们应对人的活动予以足够的关注,从人的行为、心理活动来营造城市景观环境,其基本要求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相互统一,实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是景观空间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城市景观空间的审美 从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杂而不聚的景观形态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假多元化的城市建设行为应该得到有效的遏制。追求有机统一的整体景观空间形象应是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主要目标。其次是景观要素的功能与艺术性问题。尽管功能与艺术不能截然分开,审美意义和实用价值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从中国城市的实际出发,还是应该对景观要素的功能性做出必要的强调。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城市的市政建设和公用设施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克服景观建设中形式主义倾向的途径之一。最后是审美立场的问题,景观应尽可能为多数人服务,并使之最终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区景观的特征 城市中心区景观与其他区域的景观一样,是一个与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一个与地理学、生态学、建筑、规划、园艺、历史、文化相关联的领域。而城市中心区景观由于城市中心区的一系列特征,有着与其他区域景观不同的一系列特征: (1)功能活动聚集度高、中心性强,丰富了中心区景观。城市中心区由于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各个城市都很重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尽管由于经济的、历史的、自然的各种条件的不同,各地城市中心区环境差异较大;但是城市中心区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的环境而言,更受当地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由于功能活动的集聚,各功能活动空间场所各有其特色与需求,丰富了城市中心区景观,同时,各功能活动对建筑物有各自的需求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 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 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1)基本要求:

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 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 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街道断面、种植设计、街道设施,两侧建筑的用地性质上都存在着不同。 3)街道围合: 对街道空间的围合的控制主要考虑街廓(或者称为街道的轮廓,指建筑外壳对于街道空间的围合)高宽比的影响,其中“一次街廓”指以道路侧石线为起点和按特定的角度所确定的斜面、以及相应的高度限制所构成的建筑外壳。 “二次街廓”指以道路中心线为起点和按特点角度所确定的斜面、以及相应的高度限制所构成的建筑外壳。 4)建筑立面: 建筑物立面主要由建筑顶部、建筑中部和建筑基座三部分组成,对建筑界面的规划设计应通过对这三部分的控制来实现。 5)街道设施: 街道设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功能性设施包括电话亭、候车廊、垃圾箱、邮筒、路灯等,一般应等距布置,以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信息性设施包括街区图和指示牌等,应设置在街道交叉口等人流集散点附近;休憩性设施包括座椅和凉亭等,应布置在人流较为集中的部位;观赏性设施包括花坛、喷泉、水池、雕塑和钟塔等,设置在空间节点处。

城市空间及其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和意义

山东建筑大学 课程论文 (城市景观学) 论文题目:城市空间及其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和意义 姓名曹小立 学号06050105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任课教师张建华 成绩 二○○七年一月

城市空间及其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 城市空间是构成我们整个城市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主要元素,城市空间的好坏对于城市景观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构成及其在城市景观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公共空间开敞空间人性化公共性场所 [前言] 在物质日益丰富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常常将自身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质量抛之脑后,视技术、速度、效率高与一切,甚至成为技术的“奴隶”。现代城市中,汽车和快速路的出现缩短了时空距离,同时也将城市空间分割成零碎的片段,道路的通行能力被摆在第一位,广场也成为城市的“露天车库”,而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社会特质被忽略甚至“摒弃”了。城市空间呈现出现代主义“重物轻人”的倾向;宽大平直的马路,充斥着汽车;高楼入云,尺度超人,使人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城市越大,离自然越远;自然的地形水面,植被被无情的破坏,历史遗迹被“淹没”,历史街区、街道被拆除,很多城市虽然面貌一新,却割断了历史传统和文脉;对人的需要和感受漠不关心,关心的只是所谓的现代气派和形象。这些公共空间离开了人的使用,变的毫无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落感。“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不是“车”的城市,而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一、城市景观的定义与构成 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与物质实体的外显表现,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广义的城市景观本身也大致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城市实体建筑要素,城市建筑内的空间不属于城市景观的建筑范畴。二是城市空间要素,包括城市广场、道路、步行街以及公园和城市居民自家的小庭院。三是基面,主要是城市路面的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调研报告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调研 ----苏州圆融时代广场景观调研一.基本信息 圆融时代广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岸,总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分为五大功能区,包括商务办公区、 圆融天幕街区、生活休 闲区、滨河餐饮区以及 苏州首座17万平方米 的Shopping mall—— 香港利福国际集团打造的苏版久光百货。

地理位置—— 圆融时代广场位 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 湖东岸,东临金鸡湖、园区行政中心、西邻晋合洲际酒店、苏州科技文艺中心,。南北紧邻建屋新罗酒店、凯悦酒店,周围分布高档住宅群。 而圆融坐落的苏州工业园区,则是一个开发将近15年。目前转型为面积280多平方公里,集合现代工业、

商业服务业于一体,教育、医疗等公共设备配套齐全的新城区。未来苏州的CBD。现在居住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50万人。 交通状况—— 目前,圆融时代广 场毗邻现代大道、机 场路、金鸡湖大桥等 主干路;2个大型公交交换乘中心位于时代广场两端;未来,正在建设中的轻轨一号线在此规划六个地铁出入口,一号线是连接苏州最重要的城市节点与商业、文脉动线。 总的来说,整个圆融时代广场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项目建筑群分为五大功能区,包括商、务办公区、圆融天幕街区、滨河餐饮区、生活休闲区以及苏州首座17万平方米的久光百货区,在规划上更注重人的体验,综合考虑了商业和旅游的价值体系。

500米巨型神奇天幕、6大地铁出口、水上巴士、空中连廊、水雾广场、泊车系统、主题景观、时尚夜景从整体规划上看,圆融时代广场在运营中借鉴了国际一流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无论是景观、交通,还是其他配套的设置,理念都比较超前。 二.广场分析 广场部分功能划分:圆融天幕街区、滨河餐饮区、生活休闲区;整个广场分别由多个独立建筑有机串联,单

历史老街区的景观空间改造及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老街区的景观空间改造及规划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顺城巷曾经是调动兵马、输送物资的马道巷,现在已逐渐成为西安人品茶、会聚亲朋的幽静去处。所以其对于人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结合国内一些优秀的街区改造案例,借鉴其优点和经验对西安顺城巷街区的改造作一些参考。把其打造成一个有吸引力、有特色、有魅力的公共休闲空间。 关键词历史老街区空间改造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1.绪论 西安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历史老街区众多。而我们下面要改造的是西安顺城巷中的一段。本文将要为西安古城设计一个依托城墙、适于步行并共享城市生活的公共休闲空间系统,探索低碳生态原则指导下的旧城更新改造方式。重点考虑未来城市休闲生活与空间需求的关系、建筑空间域城墙景观环境协调的关系、慢行交通组织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旧建筑利用与生态节能技术的运用等。 2.西安顺城巷老街区改造前项目分析 2.1基地概况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是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城市。我们选取位于明

城东北角作为规划设计对象,基地范围是从尚勤门到朝阳门这一段城墙向内延伸的一个街区范围。 2.2交通分析 在我们所选取的基地周边,分布有许多重要的节点资源,有陇海线上的重要站点,人流密集的西安火车站,有不可或缺人们守望了千年的城墙,有现代的各种大型商业,有大块的公园体育设施等。在我们的基地内部,用地现状的结构十分简单,主要是大片的闲置待开发用地和成片的居住用地,少量的商业,医疗和教育设施用地。基地外部的主要交通道路是火车站出来的解放路和基地南界的东五路,次要交通道路主要是南北向的尚勤路、尚爱路、顺城东路和东西向的顺城北路和东八、七、六路,连接基地和外部。基地周边的主要地铁和公交站点,地铁一、二号线已经建成,四号线正在建。但是对于基地的站点还是有点距离,所以不难看出,基地的公共交通可达性不高。 基地内部主要有几条均为东西向的道路,都是生活性道路,尤其是位于两个社区之间的东六路,街道生活丰富,沿街都是小型简易的商贩,还有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服务于旁边的居民;更为重要的问题,主要是基地内部的静态交通组织混乱,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间。 2.3社会分析 根据调查的抽样人群进行分析,主要有商贩、游客、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