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表的变化

地表的变化

地表的变化
地表的变化

《地表的变化》评课

——张美玲

梁君老师执教的《地表的变化》一课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在教学中,梁教师结合国内外和本地历史上发生的地表改变事例,,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网络资源和课件,以活动为主线,构建探究、合作的课堂,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测——搜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

活动一:观看鱼龙化石等课件,推测喜马拉雅山原来的地表情况和曾经发生的变化

教师出示“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的课件,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然后,教师介绍喜马拉雅山的隆起,简要评价学生的推理分析过程。

活动二:看图片,查资料,了解改变地表的力量有哪些

看课文插图和课件“圣海伦斯火山”、“修筑大坝”和“泥石流”等,学生自行推测、思考: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再引导学生对推测进行整理:我认为什么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我的理由是什么?(教师适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推测。)然后过渡:我们推测出的那些力量真能改变地表形态吗?这时适时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搜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资料(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进行查找),让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探究,并做好记录。这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够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师课前准备充足,学习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教科书、音像材料、互联网等等,展现了变化多样的地表资源,较好地突破了“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一教学难点。

在本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简单、空洞的。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作引导,以课件、化石、活动为载体,抓住“探究地表改变的因素及现象”这一重点,点燃孩子们探究地表奥秘的激情,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如:结合本地历史上发生的地表改变,以及学校开展的“化石考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操。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材料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讨论和整理,体验和感受了探究的乐趣,整个课堂是较活跃的。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了解了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明白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几种力量。学生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轻松、互动、探究、开放的情境中,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如果教师的讲叙再精练一点,给学生腾出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时间,学生的探究活动会更加深入。

微专题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微专题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考母题再现】 【2015?新课标全国1】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如下表) 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以下蚀和溯源侵蚀 为主 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以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V” 型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 积,河谷出现连续河湾 河谷横剖面呈“U”型,上游 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 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 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 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 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沃, 既不旱也不涝, 是高产田所在地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 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 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 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 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 广 土壤肥沃,易旱 易涝.粮食产量不 稳定 三角洲平原河流入的口 外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 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潮顶托形成三 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 坦,河网稠密,河道由 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 土壤肥沃,易形 成盐碱化,影响 农业生产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地表的变化》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地表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给出 的图片来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出示各种地貌图 片〗 学生猜图片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其实地球上关于这样的地表形态还有很多,老 师不知道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刚才我们一起介绍了这么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那么这些地表形态一开始 就是这样的吗?是的,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 表的变化。(板书:地表的变化)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地表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关于地表里面藏着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好好想一想,你最想研究什么呢? 学生交流 2、猜测地表变化原因 前几课我们学习了火山、地震等相关知识,结合前几课我们学的知识,大胆猜想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表的变化?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对影响地表的因素进行分类 刚才同学们对地表千姿百态的原因做了大胆的猜想,科学探究的过程首先就是从猜想开始的,这一点我们同学们刚才已经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如果能给影响地表的众多因素分一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 学生试着分类,教师引导 教师小结:像火山、地震这些因素我们称为自然力量;像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这些因素我们称为人为力量。今天我们就从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这两个主题入手来研究地表的成因可以吗? 4、自选主题,小组合作探究,认识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选择研究的主题 教师分发资料,以备学生参考 研究自然力量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关于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板块移动等的课件资料。)

4。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范例剖析 1.下列事物哪些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b.大寨的梯田 c.褶皱山 d.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 e.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f.岩石断裂、错位 2.写出下列地形形成的主导因素,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为例,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1)台湾海峡(2)喜马拉雅山(3)华北平原(4)长江三角洲 (5)几千年来渤海的形状一直未变(6)塔克拉玛干的沙丘(7)西北地区风蚀蘑菇 [解析]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区别如下表格)。 答案1。a.不是,因为它不发生在地球上。b.不是,因为它不是自然界的原因形成的。c.是,因为它的形成是发生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的变化。d.不是,因为不是自然界原因形成的。e.是,因为它是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的变化。 f.是,因为它是发生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内部结构的变化。 2.(1)内力作用(2)内力作用(3)外力作用(4)外力作用(5)内外力共同作用(6)外力作用(7)外力作用。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挤压而形成的巨大的褶皱山系,在它受内力不断隆起的过程中,外力也在不断地对它风化、侵蚀、使之不断变低,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但内力作用很强大,在同一时间内地壳隆起的高度大于风化、侵蚀降低的高度,使得喜马拉雅山形成为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之一。所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而内力起主导作用。 3.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是:() A. 风化作用 B. 沉积作用 C. 搬运作用 D. 侵蚀作用 [解析] 外力作用主要有五种作用,即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是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练习题 6.火山 一、我来填一填: 1.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下会沿着裂缝上升。上升的岩浆有的会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有的则可能冲出地面形成。 2.火山是由火山喷发时落下的、和涌出地面的冷却而成的堆成的锥形山。 3.有的火山喷发后一直没有再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有的火山喷发后隔一段时间还会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火山叫做。 4.火山喷发给我们造成灾难,也给我们带来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等矿藏。 5.地壳越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那里的物质热得像烧熔了的玻璃一样,叫做。 二、当好小法官: 1.我国现已发现的600多座火山,全部是死火山。() 2.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火山活动的星体。() 3.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4.地壳越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5.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我来选一选: 1.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喷发的火山叫。 A.活火山 B.死火山 2.地壳厚薄不均,高山处地壳较厚,海洋下面地壳较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有千米。A.20 B.30 C.40 3.地球内部的温度。 A.很低 B.与地面一样高 C.很高,能把岩石熔化 4.岩浆冷却后变成的是岩石,说明岩浆的成分。 A.与岩石接近 B.与岩石完全一样 5.火山喷发是,岩浆是而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自己的力量 B.靠地球的引力作用 C.靠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

7.地震 一、我来填一填: 1.地壳内部的岩层在地球内部的作用下,会不断发生。 2.地壳中岩层,既受到自上而下的压力,又受到来自侧面的推挤压力,使岩石有的地方,有的地方,形成褶皱,在这个过程中,岩层本身也储存了巨大的。 3.当产生褶皱的岩层进一步受到压力作用时,岩层可能发生,这时储存在岩层中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使大地震动,这就是。 4.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的国家,早在1800多年前,科学家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它叫。 二、当好小法官: 1.构成地壳的岩层厚薄是均匀的,所以它们受到的压力也是均匀的。( ) 2.岩层弯曲、褶皱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3.发生地震时,应拉开电闸,关掉天然气,灭掉炉火。( ) 4.地震现象可以说明地壳的岩层也是在不断变动着的。() 5.凡是地震,人都能感觉得到。() 三、我来选一选: 1.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弯曲 B.岩层断裂 2.如果发生地震,应该及时。 A.进入室内B.离开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 3.地震发生前,常有或等前兆。 A.井水突然升降B.天气转暖C.动物惊慌D.天降大雨 四、科学探究: 如果你居住在地震多发地区,请你与家人制定一个抗震方案,要求包括以下内容:发生地震时应该怎么办?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如何关闭煤气管道? 8.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我来填一填:

地表的变迁

9、地表的变迁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xx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xx、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地表的变化

《地表的变化》评课 ——张美玲 梁君老师执教的《地表的变化》一课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在教学中,梁教师结合国内外和本地历史上发生的地表改变事例,,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网络资源和课件,以活动为主线,构建探究、合作的课堂,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测——搜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 活动一:观看鱼龙化石等课件,推测喜马拉雅山原来的地表情况和曾经发生的变化 教师出示“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的课件,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然后,教师介绍喜马拉雅山的隆起,简要评价学生的推理分析过程。 活动二:看图片,查资料,了解改变地表的力量有哪些 看课文插图和课件“圣海伦斯火山”、“修筑大坝”和“泥石流”等,学生自行推测、思考: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再引导学生对推测进行整理:我认为什么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我的理由是什么?(教师适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推测。)然后过渡:我们推测出的那些力量真能改变地表形态吗?这时适时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搜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资料(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进行查找),让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探究,并做好记录。这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够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师课前准备充足,学习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教科书、音像材料、互联网等等,展现了变化多样的地表资源,较好地突破了“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一教学难点。 在本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简单、空洞的。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作引导,以课件、化石、活动为载体,抓住“探究地表改变的因素及现象”这一重点,点燃孩子们探究地表奥秘的激情,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如:结合本地历史上发生的地表改变,以及学校开展的“化石考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操。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材料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讨论和整理,体验和感受了探究的乐趣,整个课堂是较活跃的。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了解了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明白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几种力量。学生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地表的变化》习题

《地表的变化》习题 一、基础过关 1.填一填 (1) 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 ,说明这个地区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 或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 及 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3)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 有 、 、 等。 2.当好小法官: (1)地球内部和表面都在时刻不停地变化着。( ) (2)所有生物死后都能变成化石。( ) (3)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的形态。( ) (4)化石不但能帮助我们推测地表曾经的变化,还为研究古环境提供了线索。( ) 二、综合训练 1.我来选一选: (1)下列哪项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的影响? A.地震 B.火山喷发 C.修路架桥 D.板块的挤压(2)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有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那些影响 ? 三、拓展应用 科学探究: 1.你对保护地表有哪些合理化建议?

2.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受哪些方面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填一填 (1)青藏高原 化石 (2)遗体 遗迹 历史 生物进化 (3)地壳运动 风雨侵蚀 地震 2.当好小法官: (1)√(2)×(3)√(4)√ 二、综合训练 1.我来选一选: (1)C (2)ABCD 2.① 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如,填海造田、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 ② 破坏地表形态。例如,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 三、拓展应用 1.要停止毁林开荒,不要过度开采矿石,严禁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不能过量抽取地下水等。 2.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改变着地表形态,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地球的内部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地球的外力作用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人类活动也改变着地表形态。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表的变化2教案 首师大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化2教案首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表面现在的地形是由地壳运动和地球外部的水、风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2、初步了解流水和风等外部因素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3、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流水和风等外部因素是如何塑造地形的。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流水和风、冰川、海浪等对岩石的和地表的影响的图片和录像 五、教学过程导入: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由来引入地表的变迁。 (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并提问: 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山体岩石中发现了什么? 2、根据资料,推测喜马拉雅山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3、阅读课本沈括和《梦溪笔谈》的小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二)探究活动“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小组讨论,启发学生从分析图示现象入手找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原因、(1)火山口湖是怎样形成的?(2)石林是怎样形成的?(3)风蚀石是怎样形成的?(4)海边礁石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三)探究活动“岩石的风化” 1、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的变化下会发生变化。(石块选用易产生明显现象的岩石,如页岩、石灰岩等,冷水最好用冰水。) 2、植物的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3、流水对岩石的搬运作用,并用实验证明。(分组实验) 4、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将岩石的碎屑带走? 5、教师小结:风化和侵蚀的概念。 (四)探究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小组讨论: 1、课本图片改造沙漠和乱伐森林两种人类行为对地表的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2、这两种人类行为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引导延伸:联系课外知识,说说人类还有哪些生产活动对地 表的变化产生影响? (五)总结作业:从我做起,保护环境。课后小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在变化湘教版

地表在变化 1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出地形在改变。 2.能依据相关资料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存在。 3.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 科学知识: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球地表的变化。 2学情分析 《地表的变化》是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了解地球变迁史,地表形态改变的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双重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主要通过搜集各种资料,进行猜想和推理。 3重点难点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图片导入 1.出示学校图片,同学们,你看到我们学校有哪些变化?谁来说一说?

2.其实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的地表也是在变化的,它一直在改变,这种改变是缓慢 进行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只有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来讲,是不可 能观察到全部过程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地表变化的奥秘。板书课题: 地 表的变化 活动2【讲授】新课 (一)了解珠穆朗玛峰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最高的山峰是哪座? 生: 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 2.师:你对珠穆朗玛峰了解多少? 3.师:我们起来进行一步了解一下。 课件出示喜马拉雅山及珠穆朗玛峰,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4.师:你对珠穆朗玛峰又有了什么新了解?对此你有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得出:珠穆朗玛峰新的高度,也知道了还在长高?并提出问题:珠穆朗玛峰为 什么在增高? (二)走进喜马拉雅山 1.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科学家关注的,他们还组织了科学考察队 上山考察。 2.课件出示科学考察队图片及科学发现一:喜马拉雅山鱼龙。师一边讲解学生 一边观察。 3.课件出示科学发现二,引导学生观察化石。 4.进一步了解喜马拉雅山鱼龙复原资料。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检测(二) 地表形态变化

专题过关检测(二)地表形态变化 [知能强化练] (2019·宿迁期末)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主要成份为砾岩、砂岩等,其中砂岩富含浅红色的长石,其色泽会随着一天阳光的变化而变化。图1为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艾尔斯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2.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1.D 2.A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艾尔斯岩石的主要成份是砾岩、砂岩等,而砂岩和砾岩为沉积岩。沉积岩是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成的。第2题,据题意分析可知,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外力作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流水侵蚀作用)。再据图2分析可知,指向沉积物的箭头①是外力作用。 (2019·无锡一模)如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明显不同。读图回答3~4题。 3.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A.背斜山B.向斜山 C.背斜谷D.向斜谷 4.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及丙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花岗岩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石灰岩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砂岩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黏土 解析:3.B 4.A 第3题,据题意分析可知,甲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中间较深,两侧较浅,说明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可能是向斜,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甲处向斜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第4题,据题意分析可知,乙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中间较浅,两侧较深,说明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可能是背斜,而在乙处出现部分岩层缺失,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不一样,说明丙处岩石可能由于岩浆侵入而形成的花岗岩。 (2019·苏州一模)如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距今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距今2.3亿年~6 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断层f的走向为( )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 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 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 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距今1 400万年 解析:5.C 6.D 第5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图中断层f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第6题,F层覆盖花岗岩G,说明花岗岩G侵入早于F层,火山灰层T存在于F层,晚于F 层,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距今约300万年)之前,地质年龄可能为距今1 400万年;断层f发生晚于F层的形成,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a处岩石年龄最老,但是b处岩石年龄不是最新的。 (2019·金中海中南外三校四模)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地表在变化_湘教版(三起)

1.地表在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出地形在改变。 2.能依据相关资料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存在。 3.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 科学知识: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球地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变化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反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文字资料。 化石标本。 一、教学导入 1、展示:几个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发生显著变化的图片和音像资 料。 (如: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等等。) 2、提问: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地表是变化的,它一直在改变,这种改变是缓慢进行的,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只有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来讲,是不可能观察到全部过程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地表变化的奥秘。 二、活动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 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我们生活的球体——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被各异。 2、出示化石标本,向学生介绍化石。 3、阅读教材第34页的内容,了解喜马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 4、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你们 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后来发生过什么变 化? 5、分小组进行讨论。 6、学生交流推理分析结果,并介绍推理分析的理由。 7、介绍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教师简要评价学生的推理分析过程。 三、活动改变地表的力量 1、思考: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 2、学生看教材第35页的两幅图,明白: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 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力量。 3、学生自行推测并做好记录。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选择题 1.对我国东部地区地表形态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外力是 ( ) A.流水 B.风力 C.海浪 D.冰川 2.下列行为能够给人类带来利益,且避免灾害的是:( ) a.在山区修建水库; b.在山区开荒种粮; c.在丘陵缓坡地带修水平梯田种粮; d.在干旱草原区垦荒种粮 A.ab B.bc C.ac D.ad 3.下列地形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是 ( ) ①长江三角洲;②汾河谷地、渭河平原;③挪威西海岸的峡湾;④北美五大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我国北方地区在春季有时出现沙暴天气,产生这一现象的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的侵蚀作用 B.风力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5.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 A.东欧平原 B.亚马逊平原 C.密西西比平原 D.印度河恒河平原6.( 表示风向)右面沙丘图中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 的是 ( ) 7.若想植树造林固定移动沙丘,造林地应选在 ( ) ①沙丘陡坡一侧②沙丘缓坡一侧 ③沙丘移动的前方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 考古探险队员发现周围地貌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 化,离风源由近及远,地貌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戈壁沙滩、沙漠 B.沙漠、戈壁、沙滩 C.戈壁、沙漠、沙滩 D.沙滩、戈壁、沙漠 9.下列四幅图,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地貌是 ( ) ①②③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读长江三角洲形成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作用 B.沉积作用 C.侵蚀作用 D.搬运作用 11.长江入海口处形成的沙洲,将来有可能与哪岸相连 ( ) A.北岸 B.南岸

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表的变迁 1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 1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三、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五年级《地表的变化》

6 地表的变化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 【教学目标】 ⒈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⒉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⒊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在地质作用,人为力量作用中是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大胆想象,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有关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地表的变化课件。 学生准备:每组准备一套:大托盘、烧杯、水、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课件展示6500万年前和现在的非洲板块,南美洲版块图片。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的发现:两块板块越来越远了。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吗? 预设:这两个板块以前是不是一块?他们是怎么分开的?地表一直在变化吗?

同学们提出那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研讨 ⒈认识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对于地表的变化科学家和同学们一样有很多疑问,并且进行着不断地探索老师这有一份资料,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引出科学家的发现。 你认为青藏高原千万年前是什么样子? 学生分析资料猜测青藏高原千万年前的地貌。 预设:青藏高原千万年前应该是海洋,因为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教师出示资料卡。 ⒉猜测引起青藏高原地表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青藏高原由海洋变成世界屋脊呢?学生猜测。 预设:学生进行推理猜测地震、火山、板块运动等。 ⒊展示各种地形的风景图片猜测引起这些地表形成的原因。 实际上不同的地表形态还有很多,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图片,我们来欣赏一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地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教学难点: 认识地表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给出的图片来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出示各种地貌图片〗 学生猜图片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其实地球上关于这样的地表形态还有很多,老师不知道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刚才我们一起介绍了这么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那么这些地表形态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是的,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表的变化。(板书:地表的变化)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地表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关于地表里面藏着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好好想一想,你最想研究什么呢? 学生交流 2、猜测地表变化原因 前几课我们学习了火山、地震等相关知识,结合前几课我们学的知识,大胆猜想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表的变化?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对影响地表的因素进行分类 刚才同学们对地表千姿百态的原因做了大胆的猜想,科学探究的过程首先就是从猜想开始的,这一点我们同学们刚才已经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如果能给影响地表的众多因素分一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 学生试着分类,教师引导 教师小结:像火山、地震这些因素我们称为自然力量;像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这些因素我们称为人为力量。今天我们就从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这两个主题入手来研究地表的成因可以吗? 4、自选主题,小组合作探究,认识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选择研究的主题 教师分发资料,以备学生参考 研究自然力量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关于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板块移动等的课件资料。) 研究人为力量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关于京

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培优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变化

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培优专题 【培优指南】 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2甲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 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培优点五地表形态的变化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典例1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据此完成(1)~(2)题。 【培优点津】 解答“地质构造类”试题的思维流程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 (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培优指南】 1.掌握外力因素的分布规律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最新地表形态变化

地表形态变化

第九章地表形态及其演变 第二节外营力地貌 2.1 风化作用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等的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沙粒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见第五章4.1节)。 风化作用是地貌外营力的起始环节,是外营力地貌发育的前提条件,岩石只有在风化作用下崩解破碎,才能在重力和各种流体作用力——流水、风、冰川、波浪和洋流等——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塑造各种外营力地貌。所以在不同地貌类型中可以存在多种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对水、热、气在地表的重新分配和调节有显著影响。例如,风化壳中的裂隙、孔隙有利于水、气的通透,毛细孔也能保持一定的水分,这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循环以及植物水分的供给等都有积极意义。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重要环节。从地质循环角度看,风化作用为沉积岩的形成准备了沉积物质,它们经过搬运堆积和成岩作用后形成沉积岩。有的岩石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经过风化作用形成风化矿场,例如高岭土、铝土矿、次生铜和镍。稀土及砂矿等。风化壳形成后,可能被新的堆积物覆盖,或在平缓的地形条件下保存下来成为古风化壳,这可以反映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特征。 2.2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1)流水作用 地表流水分为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大类。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或细流,随地表起伏而流动,没有固定的流路,因而面状而

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如果植被稀疏、地表物质疏松、降水量多且强度大、坡面形态有利于加快径流流速和增多流水,那么坡面流水的侵蚀就强烈。坡面流水冲刷下来的物质或汇入沟谷与河流,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或在缓坡、坡麓和洼地堆积,成为坡积物。 当坡面流水和细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汇集为线状集流,再进一步汇集成沟谷水流。沟谷流水比较集中,有较固定的流路,其侵蚀能力比坡面流水显著增强,是形成沟谷地貌的主要营力。沟谷进一步发展,或得到地下水补给,就形成有常流水的河谷,河谷中的常流水就是河流。沟谷流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是线状的,表现为下蚀(下切)、旁蚀(侧蚀)与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三种。下蚀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结果使谷底加深。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结果是谷坡后退,谷底展宽。溯源侵蚀系指向源头的侵蚀,结果使谷地伸长。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是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的,在塑造陆地地貌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 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直接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和细流,它们在流动过程中比较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这种侵蚀方式称为片状侵蚀。片状侵蚀强度主要受降水性质、地形、坡面组成物质和植被等的影响。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如果地表物质疏松、植被稀疏、降水量多且强度大,坡面流水的侵蚀就强烈。被冲刷下来的物质,成为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在坡地上植树种草,既可防治水土流失,又可减少河流淤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