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瑶族四大支系

瑶族四大支系

瑶族四大支系
瑶族四大支系

瑶族的四大支系

瑶族支系细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从元代开始,在湖南和湘桂粤边界地区分布的瑶族下山定居,耕种或租种居地周边的旱地和水田;或被招为瑶兵,屯田戍守;或迁徙而与汉族杂居,瑶族社会出现生产方式的变化,从山居游耕逐渐向定居定耕过渡;瑶族内部逐渐形成平地瑶、布努瑶、茶山瑶、盘瑶四大支系。

经元、明、清朝代,随着社会发展,各支系瑶族在称谓、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支系风格与特色,逐渐分化形成新的族群和不同的支系。

1.平地瑶,民瑶支系

宋元时期,在湘桂粤边界已经聚集了不少的瑶族人口,他们主要是过着刀耕火种生活的盘瑶和过山瑶,即当时人们所称的“高山瑶”、“生瑶”。明清两代,这一地区的部分瑶族经过文化整合,形成新的支系----平地瑶、民瑶,也就是以汉族方言语支交流的瑶族支系

明代,因官府的围剿、镇压和招抚,部分瑶族下山移迁到丘陵谷地定居,长期与汉壮民族杂居交往,民族文化互相交融,如史书所言其语言习俗“已与齐民同”,成为耕种水田、旱地、纳租税的平地瑶和民瑶。

据清同治《永州府志》记载,有居住在永州(今湖南江华)上五堡的“李东仂等十七户约三百名”平地瑶,原系明洪武初年被“县令周于德协同百户韩恩抚瑶下山,准买大同乡民田,秋粮一百四十一石三斗零为业,编户四十有五,每宿俭点一人为千长,又立瑶老为之约束。后有征调,惟听韩恩后裔遣使”。

现存于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武昌府永州江邑铜牌”也说,江华伍堡的奉、唐、李三姓平地瑶是“元末之时由千家峒逃出来,至广西平乐府富川县灵停乡七都八兽岭第七甲铜盆村居焉。闻上湖南南疆被元军耿指挥诛剿,民逃四散。南乡田地抛荒,旧地尽草木,无人耕种,国课空悬”。因此,三姓瑶民移民上伍堡,并“写具奏文,上奏江华仁县”。“(明)永乐二年,归并四里,附从归化。蒙圣恩勒令奉、唐、李三头户,设立伍堡,分为三宿,丈田额粮,划分边域为三,分防镇守,把守三条九隘之夷。主景泰三年,具领皇册,一十七户同领户籍。上判奉、唐、李永为三宿头户户长,推户纳饷征收,为三宿领袖,统辖诸务。”该碑原立与“武昌府江邑正堂之侧”,可与《永州府志》相印证。

广东阳山县三坑瑶族,自天顺年间下山,陆续开垦,批山住种。明初,朝廷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置卫、所,并招部分瑶民为兵丁屯田戍守。

明朝中期,卫所屯田制度渐遭破坏,部分瑶兵成为居住在平坝地区的自耕农,受平坝地区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逐渐演变成为新的族群-----“民瑶”或“良瑶”、“粮瑶”。据清道光《化州志》说:“瑶,良兵之役,始于明成化间。粤西瑶、潼作乱,侵掠州邑,后就抚,随着安

插。太守孔镛以恩信结之,拨荒田以俾之耕而其徭役。”

据广西荔浦县雷姓瑶族所保留的《雷氏朝尚公宗谱》记载:雷姓原为过山瑶,祖居千家峒,元大德年间逃到广东“大罗山”(今罗定)。明永乐四年(1406),“奉调抗击安南”,事后定居广西浔州府。成化元年(1465),被征调为瑶兵镇守府中游地区,后与汉族兵丁一起在今平乐,荔浦、昭平、蒙山之间的九堡十三冲屯田戍守,其后裔为今荔浦雷姓平地瑶。

广东阳山县称架芦田太平峒瑶族的族谱也说,他们是明洪武年间从广西桂北贺县迁来本地耕种定居的。据练铭志等著的《排瑶历史文化》反映,阳山瑶族的前身是居住桂北的排瑶,迁阳山后失排瑶语言习俗,与当地族群融合,渐为平地瑶或民瑶。湖南宜章莽山的排瑶,情形也大致相似。

明末清初,一些汉、壮族因不堪官府压迫剥削,逃入湘、桂、粤边界地区与瑶族杂居,或因谋生、入赘到瑶寨,受瑶族传统文化影响,自认是瑶人,人称其为平地瑶或民瑶。据有关学者调查,湖南江永松柏乡源头村任姓平地瑶,其始祖原籍山东青州府,明洪武元年迁至江永松柏居住;江永上圩乡义姓平地瑶,其始祖原籍山东德州平原县,北宋开宝二年因仕宦迁居舂陵(今宁远),后迁营道(今道县),宋天圣年间,移居江永上圩乡一带。

民瑶、平地瑶虽然在风俗习惯上,保留的民族特色不明显,但其一直保留着与瑶族认同的心理。平地瑶和民瑶由于开始逐步定居,主要种植水稻、畲禾及薯、豆、芋等农作物。这部分瑶族大多数被编户入籍,供赋税,故史籍又称其为“熟瑶”、“良瑶”。因长期与汉族接触,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其文化发展亦较快,瑶族地区的社学、义学也大多办在平地瑶、民瑶地区。清代郴州等地的平地瑶中还有人中过举人、进士。

平地瑶也过盘王节,跳长鼓舞,但多以芦笙为伴奏,故称“芦笙长鼓舞”。今生活在广东阳山称架和龙门蓝田的瑶族同属民瑶、平地瑶系列‘虽失去了本民族语言,但依然保留某些民族传统的习俗如瑶族的姓氏、瑶族的耕种习惯等,与瑶族认同心理强烈。

布努瑶支系

宋代,已有部分瑶族分布于广西境内的庆远府(今广西河池市一带)。明时,进去庆远府一带居住的瑶族逐渐增多,这部分瑶族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苗族交往接触,民族文化在互动和传承过程中,传统因素发生了变异,尤其是语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语言向苗语支靠拢,史学界将其统称为“布努瑶”。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专家,从布努瑶语言变化的文化现象,分析研究布努瑶先民的迁徙路线,大概是顺苗族迁徙路线的东南边方向,沿着湘西南的雪峰山地区,向西南移动,然后经黔南的苗岭南麓到达贵州的都匀府南部一带。后来被当地土司驱赶,蒙、罗、蓝、韦、潘等姓的瑶族才又转往南,迁徙到桂西北一带的山区。

据建国初期调查,广西都安家文乡韦姓瑶族已在当地平果、都安一带住了28代人,韦姓瑶族在都安住了30代人,以每代人20年计算,约为600年;如按每代人25年计算,则约为700年。加文乡蒙姓瑶族则说进入广西时间约为1000年。

由此看来,大部分布努瑶族从宋、元时期进入了桂东一带;至明代,因不堪官府的压迫、剥削,又逐渐从桂东南等地向桂西、桂北迁徙,特别是广东粤西和广西交界处地大藤峡瑶族起义失败后,有相当部分的瑶族进入桂西,向大石山区避难,使这一地区的瑶族人口不断增多。故《明英宗实录》上记载说:“广西庆远,郴州等府,郁林、天河、柳城、洛密、马平、宜山等明县,良民数少,瑶僮数多。”

元、明时期,布努瑶已迁徙来到广西西部,并分布于这个地区交界的贵州、云南等省一些县内,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由此看来,广东西江流域的部分瑶族在明、清时期离开粤西进入广西后,继续不断向西南地区迁移,与大石山区瑶族相融合,形成今天的布努瑶族支系,故今天的粤西地区少见有瑶族的踪迹,原西江流域的瑶族历朝不断外迁后,导致现在的瑶族人口少之又少。

布努瑶支系主要操苗瑶语族苗语支“布努”语,布努瑶大多分布在桂西和桂西北的大石山区,布努瑶族的生活习性与瑶族其他支系大相径庭,主要种植薯、芋、豆类等农作物为主。

布努瑶文化最具区域民俗性质。由于长期和壮族毗邻杂居,其语言受壮语影响,较多借用壮族词汇,房屋亦多为干栏式建筑。其民间保留的铜鼓也富有支系特色,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九的前后三日,家家户户杀羊宰鸡祭祀始祖密洛陀,打铜鼓,跳傩舞。《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载,“在思恩府居五十二峒,及仪凤、书滩,上、中、下潼之间,男子短褐青衣,妇女小裤长裙,岁首祭先祖,击铜鼓跳跃为舞”。这是当时思恩布努瑶使用铜鼓的真实写照,直至今天,铜鼓依然是布努瑶在喜庆节日中用以活跃气氛不可缺少的乐器。

茶山瑶支系.

关于茶山瑶的族源,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茶山瑶应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其称谓由其居住地名"茶山"而来.

据茶山瑶民间传说、族谱和有关学者考证,茶山瑶大约在明朝初年,分别从广东和湖南进入广西大瑶山居住。从广东来的苏、莫、钟、陶、兰、龚等粤(越)人后裔进入广西后先在梧州)藤县等地居住,后被当地土司覃千户赶入平南,再转入大瑶人,分散于古卜、六寨山,金秀、白沙、六拉、昔地、田地、平林、六竹、罗孟、岭祖、巴勒、上下卜泉等地居住。

从湖南来的苏、莫、陶等姓氏的后裔,进入广西后,先后在南宁、百色、浔州、贵县、象州等地居住,后才进入大瑶山的六段、六定、寨保、长二、长滩、土献、长峒、滴水、花阳、道江、六拉、金田等地居住。

茶山瑶主要集中在广西大瑶山腹地,山内还有盘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等来自不同地区的瑶族支系,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氏族、部族或族群进入大瑶山后长期共同居住在一起,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接触,

打破了原有的族群壁垒,相互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础,

由于大瑶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外对山内的少数民族始终抱有歧视态度,为了共同面对山外相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山内五大族群为了生存,被迫自觉或不自觉地团结一致,形成一股自卫力量,反对山外压迫势力。

这种凝聚力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在共同区域内生存发展的新的共同体,共同接受山外汉族给予他们的他称―瑶族。形成了以瑶族主体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民俗文化。但又因为他们相互在文化上还存在差异,人们又将他们称为不同的瑶族族群,。茶山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明初进入大瑶山后,逐渐由越人后裔演变为今天的茶山瑶…

茶山瑶族语言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茶山瑶最具支系文化特色的就是石牌律。它是金秀地区茶山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等族群民间特有的社会法律,是经过群众议事会商定的维护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条文,

是镌刻在石板上或书写在木板上、纸上的成文习惯法。

传说从明洪武八年五屯千户所千户覃福统治起,大瑶山就开始有了石牌律。一九三五年瑶学研究专家费孝通与妻子在大瑶山六巷乡调查时,发现一块石牌律,是清道光十八年所立。它是研究茶山瑶支系社会发展的最好例证

茶山瑶居住在广西金秀大瑶山,主要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房屋亦为干栏式建筑。其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较深,崇拜张天师、玉帝、“三清”、“三元”。和大瑶山内其他瑶族支系在明、清时共同形成的石碑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

盘瑶支系

盘瑶是瑶族传统文化的主干支系,它包含了瑶族的大部分人口。主要操苗瑶语族语支瑶语支“勉语”或“标敏”方言。过山瑶、山子瑶、排瑶等属于盘瑶支系系列。

盘瑶,顾名思义,其支系中有较多的盘姓瑶族。隋、唐时期,生活在湘、桂、粤边境及两广地区的瑶族先民,过这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生活,以信仰盘王为祖先,隔三五年逢农历十月十六击长鼓祭祀祖先盘王,后被人们冠名为盘王节,因以祭祀盘王而被称为盘瑶。

盘瑶与唐代的长沙蛮、武陵蛮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隋书》云:“长沙郡又有夷蜒,名曰莫徭。”当时莫徭的活动抵御涵括湘、粤、桂边界。属盘瑶支系的广东连南八排瑶族,与莫徭有着最直接的亲缘关系。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元和十年为连州刺史时,曾写下有关当地连州瑶人的生活诗篇,如《莫徭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这部分很明显是八排瑶族的祖先。

八排瑶的狩猎习俗,与刘禹锡描述的情形基本相似,并一直保留到建国以前。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设立森林保护法,禁止猎杀和野生保护动物,瑶族人不再以吃尽一山一山的集体狩猎为生计,定居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所以难以见到排瑶集体围猎的情形。

元以后,瑶族主体被迫南迁四散,但盘瑶支系始终保持着居住广泛、人口众多的特点。有明一代,由于朝廷对两广境内的瑶族实行大规模的征讨,特别是对广东罗旁山和广西大藤峡瑶族的大规模屠杀,迫使大批瑶族四散逃难,其中不少人避入广西大瑶山,这部分即今天大瑶山内的盘瑶和山子瑶。

盘瑶习惯于刀耕火种,迁徙十分频繁,人口流失性大。盘瑶支系以农业游耕为主,“吃尽一山则他迁”,“吃尽一山过一山”,其主要种植薯、芋、菽、豆等旱地作物,“居无常,住无所”,不入“版籍”,是因为刀耕火种的游耕支系。

盘瑶信仰盘王,崇拜甚虔,每年农历十月十六前后必祭盘王,唱“盘王大歌”,跳长鼓舞。《过山榜》、《评皇劵牒》是盘瑶最大的支系文化特征。“自云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由此得皇帝赐文榜,持文榜得入青山千万山,“刀耕火种,自耕其食”。

由于有皇榜的庇护,盘瑶的农业经济—主要是山地农业较早较好的得以发展。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耕林种林,多种山地作物种植是盘瑶传统的农业经济。

盘瑶另一个文化特征,就是以长鼓舞为祭祀舞蹈,在祭祖仪式中不断演绎跳跃。

长鼓舞是盘瑶支系典型的文化代表,其流传很广,在广西金秀、龙胜、富川、荔浦、贺县;广东连南、连山、乳源;湖南江华、宁远、蓝山;云南富宁、贵州榕江、丛江等地相当盛行。宋朝史籍就有长鼓舞的记载,“瑶人之乐,有卢沙、统鼓、胡芦笙、竹笛……统鼓甩长,大腰鼓也”。

瑶族为纪念祖先而制作长鼓,为祭祀祖先而跳长鼓舞,是瑶族主体文化的一大特色。盘瑶族支系的分布及影响在几个支系中是最大最广也最为久远。随着社会的发展,盘瑶支系文化也不断的到充实和发展。

在瑶族盘瑶支系中,又按支系和语支分成三个方言,即绵荆方言,标交方言,藻敏方言。五个土语:尤绵(优勉)土语、荆门土语、标曼土语、标敏土语和交公绵土语。其中尤绵土语的瑶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东南亚及欧美各地的瑶族都以优勉方言为无族内交流工具。

每一个支系,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支系特征,形成了瑶族整体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根据各支系的特点特征,我们可以找到他们不同的分布地域;从瑶族支系的形成及其凸现的支系文化特性,如平地瑶族的芦笙、布努瑶的铜鼓、茶山瑶的石牌律、盘王的过山榜和长鼓舞等等,同样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但万变不离其宗,瑶族的各个支系除呈现各自特色外,始终如一的保留着与瑶族认同的心理,始终认可瑶族的民族特性,始终是瑶族大家庭的一部分。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民族音乐的相关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创编与表现活动,从中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场境。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电脑机房,课件、学生自备自己能演奏的乐器、打击乐器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曲调特点。 教学难点:能为全曲分段,分辨各乐段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瑶族风情 课件展示:瑶寨风景、瑶族服饰、瑶族婚俗、瑶族长鼓舞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瑶族的风土人情,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大山为依靠,赶山、吃饭、逐山而行,世代流动繁衍,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迁徙最频繁的一个民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130个县。瑶族有30多种称谓,主要以头饰区别划分支系。订婚仪式上,瑶族妇女往男方来宾脸上抹泥巴,以图吉利,他们常常跳长鼓舞进行自娱自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瑶族舞曲》,共同感受和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生活吧! 二、新课教学 1、演唱主题音乐。 学生跟音乐演唱 2、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思考题:1)全曲分为几部分? 2)注意听刚才演唱的主题旋律依次在哪一部分出现?

3)听完全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小结:《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同名管弦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展现了瑶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动人场面。全曲分为三部分,属于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 课件展示: 复三部曲式结构图: A B A 引子 ||:a :|| ||:b :|| c d c a b 尾声 第一部分:引子、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第二部分:主题音乐三、主题音乐四 第三部分: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三、实践与创作 1、给学生提供大鼓、碰铃、木鱼、响板、镲等打击乐器,学生为《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即兴配打击乐器伴奏,分成四大组,每一组配一段。在配打击乐器伴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会演奏乐器的同学根据自己所演奏的乐器音色,商量好选一段主题音乐进行练习,教师也参与到学生当中进行演奏。教师可以选引子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用琵琶演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班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第一组:引子第二组: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第三组:第一部分第二主题 第四组:第二部分主题 再现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配打击乐器伴奏。 3、合奏《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长鼓舞是瑶族常跳的一种自娱性的舞蹈,今天我们也随着《 瑶族族舞曲》一起走进欢乐的瑶家山寨,去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按复三部曲式结构演奏《瑶族舞曲》,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不会演奏乐器或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可以用手拉成一个圈或者是即兴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摘要] 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它的历史流变,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瑶族服饰具有文化符号功能和性别符号功能。,而是带有大众化和潮流的特征,其审美变化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现瑶族服饰文化随着瑶族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审美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代视觉文化冲击下,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瑶族的审美标准已不是以往的审美模式了。 [关键词]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变迁 民族服饰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博大精深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各民族在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贺州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无文字民族,他们的民族服饰接受了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的符号,记录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精神。贺州瑶族服饰作为瑶族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介,展示了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了瑶族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瑶族历史文化的确证。本文将对广西贺州瑶族服饰的文化变迁作一探讨,文中有关瑶族服饰的相关资料来自贺州市文化局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瑶族服饰申报书》。 一、瑶族服饰款式和类型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一)贺州瑶族服饰类型的演变历程。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境内山岭连绵,层峰叠嶂。瑶族主要分布在贺州的山区,由于山区山高谷深,交通极不便利,构成了瑶族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独特地理环境。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贺州市共有瑶族30万余人,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10%。主要支系有过山瑶、土瑶、平地瑶。据史籍记载,从南宋到元代,贺州就是中国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当时贺州瑶族约占总人口的50%~70%。据《瑶族简史》记载:“隋唐时期(6至10世纪),瑶族主要居住地在长沙、武陵、巴陵、桂阳、衡山、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巍巍猫儿山脚下,悠悠漓江源头畔,坐落着一所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农村寄宿制完小———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学校始建于1931年,前身为华江乡千祥小学,位于华江乡千祥村委民族大街,发展至今,校园占地面积1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76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67人,住宿学生302人,教职工3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特点,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确定了“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逐步形成了“当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校训,“自强、自立、自信、自理”的校风,“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教风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学风。 我校以打造“民族特色学校,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把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广大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让教师参与学习,拓宽教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打造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品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民族文化教育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体师生、社会的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把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做好

粤北瑶族的来由和历史

粤北瑶族大别为排瑶、过山瑶两种。他们本是由各个不同的山地集团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因为有“盘瓠”作为整个瑶族族群认同的崇拜偶像,又各有“飘遥过海”、“过山榜”、“八兄弟”(排瑶)、“十二赐姓”(乳源茶坪、东田、荒洞等村瑶民)等传说作为各个瑶族支系的识别标志,因此,分布于五岭山脉南麓广阔森林地带的粤北各地瑶族,他们的祖先被认为是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与古代“荆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瑶族有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的瑶族,操不同的语言,各有不同的自称与他称。 古代聚居于连山五大排(又称内五排,即军寮、马箭、里八峒、火烧坪、大掌岭)、连州三大排(又称外三排,即油岭、行祥、横坑)和连阳一带二十四冲(猫儿坪、上帝源、黄径坪、香炉山、大莺、老寨、锅盖山、上坪、望佳岭、马头冲、鸡公背、牛路水、八百粟、天塘、冷水冲、龙水尾、猪豹岭、瓦寨、新寨、大坪、鱼賽冲、水瓮尾、六对冲、茅田冲)等地,即今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的瑶族人民,他们自称“yauh minh”(过去音译为“藻敏”,今音译为“邀敏”,意译即“瑶人”)。在瑶”之下前冠以“排”字,是当地汉、壮人民对瑶民的他称。他们的房舍依山构建,一排一排层叠而上,所以称为“排瑶”。在历史上,有人称之为“广东八排瑶”、“连阳八排瑶”,或者简称为“八排瑶”、“排瑶”。 “排”,瑶语读为“yong”,意即“村寨”。“坑”、“冲”、“坞”,瑶语依次读为“hiang”、“sungh”、“wuh”。“坑”是山间溪涧,“冲”是溪涧流经的地段,“坞”是山与山的交界处和结合部,就是“排”以外较小规模的分散居民点。“八排二十四冲”,反映了这部分瑶民以血缘为纽带的聚居特点,大体概括了排瑶同一的历史渊源。因此,排是大寨,也是派系;冲是小村,也即分支。其村寨规模,大的五六百户,小的二三十户。基本上是以一个房姓或几个房姓为主体,杂姓聚居的排很少。最大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排,600多户人家,2600多人口,仅有唐、邓、盘、房四个姓氏。 散居于排瑶附近的另一些瑶民,他们自称为“mien31”(音译为“勉”,意译为“人”)。在旧社会,这些瑶民过着“今岁在此山,明岁又别岭”的游耕生活,通常每三五年要迁居一次。人们基于他们在生产、生活上的这个特点,泛称这种瑶民为“过山瑶”。 瑶语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或苗语支的语言,有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三种。粤北的排瑶和过山瑶,所操语言同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按照他们的自称来区分,连南排瑶所操的瑶语,单列为“邀敏方言”;聚居于连南、连山、乳源及粤北各县的过山瑶,他们所操的瑶语,统属“勉方言”。 邀敏语和勉语的差异甚大。居室近在咫尺的排瑶和过山瑶,不能用各自的祖语通话。但过山瑶所使用的勉语,不但粤北各县比较一致,同广西等地使用的勉语也大同小异,就连明清时期早已侨居老挝,后又转徙越南、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瑶族后裔,他们的语言也能够与粤北过山瑶基本相通。 秦汉以前,南方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蛮”。当时,今连阳一带属长沙郡,居住其间的瑶族被称“长沙蛮”。瑶族的名称最早见于《梁书.张赞传》将零陵、衡阳等郡的少数民族称为“莫徭蛮”。他们原居洞庭之北,后因战乱及栖息区域逐渐贫瘠,即出武陵五溪向湘粤桂三省边境迁移。宋以后纷纷向广东广西等地流动,移居广东以明朝最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明代广东境内有瑶族的州县共21个。史籍关于连阳瑶族的记载,屡见不鲜。明万历年间韶州推官黄秀华《乳源县志序》亦说:“韶州僻在山谷,民稀瑶夥”。 据有关资料分析,最早聚居于粤北山区的瑶族,是连阳八排瑶。至迟在隋唐之际,有一支原居武陵、长沙一带的“五溪蛮”,可能还有原居浙江的山越族,经过湖南道州、辰州、江华等地,陆续向我国西南迁徙。《瑶经》中叙述瑶族先民曾经“渡海”,估计其实是渡过沅水或洞庭湖。其中一部分达于连阳一带,依靠利于回旋的山地定居下来,发展为后来的“八排瑶”。

下帅壮族瑶族乡简介

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简介 下帅乡位于怀集县西北部,北接连山,西邻贺州市,是两省三县(市)结合部,总面积77.1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8.3万亩,耕地面积5962亩,辖5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万人, 其中壮族5860人,瑶族1789人,壮、瑶族占全乡总人口的69.5%。下帅乡是广东省7个民族乡之一,也是肇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下帅壮族瑶族乡正式成立于1987年3月30日。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下帅乡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各个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1988年4月下帅乡人民政府被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9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二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8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09年12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09年我乡被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命名为“广东省生态示范镇(乡)”;2010年被广东省爱卫会命名为“广东省卫生镇(乡)”,成为全省7个少数民族乡率先成功创建省生态示范镇(乡)、省卫生镇(乡)的民族乡。 下帅乡处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过渡区,自然资源较好,粮林牧渔均宜,主要产业是农业,特色产业有单丛茶、厚朴、八角、黄栀子等种植产业;主要工业有:中小型水力发电站、机制木炭厂、人造花厂等;当地土特名产有:单丛茶、酸水豆腐、八角等;自然景观主要有:红霞湾风景区;民族特色歌舞主要有:壮狮舞、春牛舞、山歌对唱等。 近年来,下帅乡党委、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谋划经济发展全局,立足山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打造山区特色经济,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充分利用我乡山地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 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第四课____满族_侗族_瑶族_白族_土家族[1]

第四课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 王舍人中心小学任海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具体介绍了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五个民族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这五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课文内容共分三个板块:民族花园、探究与体验和实践园地。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能大体了解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这五个民族的主要风俗。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分布特点。 2、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 3、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4、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探究、采访、讨论、讲授等活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将重点知识与问题分析清晰,掌握牢固。 教学重点: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教学准备: 师:各民族的资料,挂图,课件。 生: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五个民族分布的地方及风俗习惯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民族花园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分布特点。

2、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的有关知识。 2、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有关知识。 二、民族花园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一自然,指名回答。 生:满族广泛分布在辽宁、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人口数量约为1068.2万。过去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 你对满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2、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二自然,指名回答。 生: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人口数量约为296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 你对侗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3、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20页第一自然,指名回答。 生: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等地,人口数量约为263.7万。过去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你对瑶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瑶族文化风俗调查报告1

瑶族文化风俗调查报告 因为本人是瑶族的。回家后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调查瑶族的文化风俗。于是我走访了我们县里的一个瑶族自治乡——小垣,也是我的老家。以下是我从居民的口中,县志和一些史书资料上整理的一些关于瑶族的文化风俗。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接下来我从语言、习俗、节日、婚俗、食俗、和信仰的方面来说明。 文化: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习俗: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的民风民俗 导读: 瑶族的民风民俗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

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

瑶族文化作业

瑶族历史文化课作业 班级:12生物技术 姓名:罗蒙裕 学号:112593010108 瑶族人口与分布对瑶族文化有何影响? 答:一、人口居住地区的分布使瑶族形成了具有了村寨居住式的特点: 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二、人口居住在高海拔地理位置对其居住房屋建筑具有很的影响: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大分散的居住特点相应的就是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大杂居。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村与村的距离也较远,近者二三里,远者三五十里。 三、瑶族人口的与数量分布使其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141.9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213,4013人。 二者相差72万,从1982---1990,8年增长72万,增长最快。 瑶族人口不多不少,正好适中,是研究的好对象。 我国共有12个瑶族自治县,此外,还在各瑶族小块聚居区建立200多个瑶族(或各族)自治乡。 广西:148万,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62%。湖南:70万,占总人口的26%。云南,18万,占6.8%。广东,15万,占5.7%。贵州3万,占5.3%。即可知: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瑶族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更是国际民族。 总的来说: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对瑶族的正面影响:形成民族多特点,多样性和复杂性。吸引世界的注意力。负面影响:造成瑶族太分散,无法形成整体性,力量分散,不易形成政治中心。这是瑶族历史上多次起义却无法建立自己政权的重要原因。

瑶族山歌

瑶族山歌《看新娘》节选教案 教者:任善精 节选内容:月凉凉、同伴有话吩咐娘、同伴围围吩咐姐、去到人家要在行\叫姐在行改情性\放长情怀带爷娘\人屋不比自家样\不比家中亲爷娘\家中高声不见过\人屋高声记在心\别人记住挨人恼\夫妻吵闹人双骂\叫姐情怀放开些\十分矫情改八分\奴是石山难移动\若是情怀改得开\放长情怀带父母\带好父母带好亲\早上倒水爷洗脸\夜间倒水娘洗凉\水热拿水冲温洗\水冷时节另烧盆\洗碗不给碗边碰\洗筷不给筷双连\洗碗相碰克父母\洗筷双连碍夫妻\姐克父母着人打\姐靠夫妻一园官\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录音,感受瑶族山歌的民族风格,基本掌握它的调子。 2、学唱这段歌词。 3、赏析这段歌词,探究其所蕴含的情感价值。 教学重点 1、学唱山歌 2、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学唱山歌 教学方法 1、教法:讨论法、练习法、聆听法、情境法等 2、学法:通过课前准备,初步感知歌曲内容,力求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歌词, 通过听辩,讨论、辨析提高欣赏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主介绍本地瑶族婚嫁的一些习俗,明确在婚嫁仪式中,最隆重的 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周围村子的男子组织歌队到新娘家趁歌堂 (也叫看新娘)。 2、多媒体出示要教学的歌词内容,进入教学。 二、学唱歌词 1、让学生回忆歌堂歌的调子。 (设问:有没有学生能唱几句,鼓励学生大胆哼唱。) 2、让学生听录音,感受它的调子。 3、让学生哼唱,逐步熟悉歌词内容。 三、赏析歌词内容 1、设问:让学生简洁的概括这段歌词的内容,最后老师总结 明确:这段歌词说的是,一个女孩子张大成人了,要出嫁了,亲戚朋友,瑶族兄弟前来祝贺,同时告戒女孩嫁到夫家后要贤惠,勤劳,尊重长辈,孝敬父母。 2、设问:同学们赏析完这段歌词后有何感想?让学生自由发挥。 明确:我们要学习瑶族人民的传统美德——贤惠,勤劳,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如果有学生说到家长管理严格的话,就从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行教育,如果没有学生提到就不展开讲。 3、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说明。 四、情境感受(设置一个瑶族农村趁歌堂情境) 1、找一两个学生读新娘哭嫁词 2、让男生两个一组,每组唱一句,一组一组接下去。 这个情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趁歌堂的气氛,培养他们互敬互爱的感情。 教学反思: 瑶族山歌是瑶族文化的一个主要部分,它有着浓郁的民族自我意识、寻根意识、坚韧的民族生存力和民族认同感等等,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就连瑶族地区的人民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也越来越淡泊,还有就是我们发现小孩的感恩意识越来越差,互敬互爱之情也逐渐淡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传授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肩负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弘扬瑶族文化传统

弘扬瑶族文化传统 ──记三排新村小学瑶族文化传承班 油岭瑶寨是瑶族文化艺术之乡。1996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199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老艺人唐买社公、唐桥辛公分别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民间艺人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及省级保护的民间艺人和民族文化传承人。 坐落在四周环山的地洞里的油岭新村小学是瑶族文化艺术的摇篮。这里的学生来自五个瑶族自然村,全部都是瑶家子弟的儿女,会说瑶族方言,对村里的瑶族文化和民风民俗从小就耳染目睹。他们纯朴可爱,聪明活泼,爱唱爱跳,能歌善舞。 从2008年9月开始,在县委、县政 府“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圣地”的号召下, 新村小学设立了“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 瑶族文化传承班”(新村小学是连南县唯 一一所设立瑶族文化传承班的小学。以 下简称“传承班”),积极开展瑶族传统 文化校本课程,把每周四下午的课程定 为瑶族传统文化课,在学校开展学跳长 鼓舞、花鼓舞,学唱瑶族歌谣等艺术课 程。“传承班”共有50名瑶族学生,是 由五、六年级中爱好文艺的学生组成。 “传承班”的老师是老艺人“歌王”唐 买社公和学校教导主任唐买社妹(传授 瑶族歌谣)、老艺人“鼓王”唐桥辛公和 学校总务主任唐文英(传授瑶族舞蹈)。 瑶族歌谣的内容很多,有耍歌堂类歌曲 《歌堂歌·优嗨歌》、《瑶族舞曲·旺嘟 精》、《瑶族长鼓舞歌》;男女对唱类情歌 《讴莎腰》、《凤凰歌》;喜庆类歌曲《新 年歌》等。瑶族舞蹈主要传授长鼓舞和 花鼓舞。新村小学通过设立“传承班” 指导学生学习瑶族传统文化,取得了较 好的成绩。 2008年10月,应县文化局、旅游局的邀请,新村小学“传承班”的30名学生和油岭歌舞队员一起,经过精心排练后,于11月10日参加了连南县55周年庆典,为全县各族人民表演了粗旷而优美的瑶族传统舞蹈──长鼓舞,得到了上级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动人心弦的瑶族民歌和翩跹幽雅的瑶族长鼓舞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组的关注。2009年3月14日,广东民族艺术团连南分团应该栏目组邀请前往北京录制《连南瑶族风情》专题节目。他们一行26人,其中

云南 瑶族民俗风情

云南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

瑶族舞曲

尊敬的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瑶族舞曲》。《瑶族舞曲》是人音版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下面我主要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瑶族舞曲》是一节欣赏课,课本第三单元西南情韵的内容有歌唱教学《美丽的家乡》、《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瑶族舞曲》。《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成的民乐合奏曲。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欢庆节日时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这节课也是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课,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学习,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热爱。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2.感受音乐的情绪3.了解乐曲曲式结构4.通过声势练习,了解瑶族音乐的节奏特点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技能目标:通过分段欣赏《瑶族舞曲》这一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其他乐曲的方法。情感目标:通过声势练习,理解《瑶族舞曲》的节奏特点,进而领略瑶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情况:接触过其他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如:好一朵茉莉花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南方飞来的小鸿雁的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等,了解了什么是五声调式,以及之前学习的《青春舞曲》,对于舞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对音乐情绪的表达与感知还有待提高。 本着课程标准,在研究教材之后确立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教学难点:划分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不同乐段情绪变化。 二、教学设计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对于瑶族的习俗,乐器等加以介绍。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瑶族音乐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示范法:,通过

瑶族的典型文化

论文摘要: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表明,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健身娱乐生等是其主要文化特征。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等重要现实价值。 “扬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即对旧事物要“辩证的否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采用“扬弃”的态度,亦即批判其落后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和发扬,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263.74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55.81%。在广西的87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1988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2 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 2.1 民族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

瑶族历史 瑶族始祖盘王有什么样的传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瑶族历史瑶族始祖盘王有什么样的传说 导语:盘王即传说中的盘瓠。相传古时候有一们平王,养有一条龙犬,其毛五色,姓盘名瓠。有一年,邻国高王犯界,平王遣将征伐无果,于是张榜招 盘王——即传说中的盘瓠。相传古时候有一们平王,养有一条龙犬,其毛五色,姓盘名瓠。有一年,邻国高王犯界,平王遣将征伐无果,于是张榜招募骁将,谁能取高王首级,赏金万两,封邑万户,以女相许。岂料满朝文武无人应招,惟有盘瓠为报主恩,毅然揭下皇榜。平王大喜,遂赐宴饯行。盘瓠食罢,拜辞而去,身游大海,七日七夜,径到高王国中。时高王在朝,认得盘瓠,心中窃喜,笑曰:平王有此龙犬,不能畜之,今来投我国,其国必败矣。吾闻昔日有言,异物进朝而国必盛。朕能畜此犬,乃兴邦之祯祥。左右群巨皆欣悦。于是退朝,引盘瓠入内宫,置食美味侍之,情如珠玉。每坐朝时,常令待侧,不离须臾。某日,高王游赏百花林行宫,湿兴浓花大醉不醒人事,时值高王一人,盘瓠心思报主恩,功赏高大,立即咬杀高王,取得首级,复游大海,回归殿下,平王与众臣视之,确认是高王首级,大喜。 此时群臣进言,盘瓠是畜,不可妻以女,也无封爵之道。三公主闻之曰:“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国之祸也。” 平王从之,敕令众宫女梳妆插戴,如花似玉,宫女体态齐齐出朝,不得举出,盘瓠向前将口咬住三公主裙脚不放,要汝嫁我为妻。平王见盘瓠有此灵性,就将三公主嫁之为妻,择日入宫排宴成亲。并吩咐群臣,[收盘瓠]一身,斑衣一件以遮其体,绣巾一条,以缚其腰,绣花帕一幅,以束其额,绣花裤一条,以藏其股,绣花布一双,以裹其胫。敕备办鼓乐,点集军丁五百名,递送引入青山白云之中安处,遂日差 生活常识分享

瑶族舞曲介绍

管弦乐《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曲。这是一首非常值得仔细聆听,反复回味的单乐章管弦乐曲。 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丰富、生动的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乐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 据说,该曲先由刘铁山有感于粤北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场面,以当地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歌》,后由茅沅将该曲的部分主题改编为管弦乐,最终完成了这首中国管弦乐作品中的奇葩——《瑶族舞曲》《瑶族舞曲》突出了民族乐器的音色与性能,善用同组乐器的不同音色组合。作曲家周文中评价彭修文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指其改编工作差不多是重新创作,是一首按照―西方化‖的表现手法,由中国民族乐曲改编成的现代乐曲。它表明在接受了西方管弦乐队的影响的中国正在起着怎样的变化。 管弦乐《瑶族舞曲》为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A→B→A)引子(行板) D小调,2/4拍子以低音乐器(中阮、大阮、大胡、低胡)拨奏出舞蹈性节奏,犹如姑娘们敲起了心爱的长鼓,歌舞即将开始。乐曲模仿优雅的长鼓节奏轻轻奏响,描绘月光下瑶寨的男女老少从各自家中纷纷进入寨中的旷地的情景。逐渐带起第一部分。第一部分(A段.行板)

由高胡奏出悠静委婉的主题,犹如一位窈窕少女翩翩起舞,然后管子、笙和低音喉管吹奏主旋律,姑娘们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情绪逐渐高涨。 主要描写美丽的瑶族姑娘婀娜多姿的舞步。音乐非常柔美轻缓,人们仿佛看到节日之夜长鼓奏响歌声轻起时,身着盛装的瑶家儿女聚集在银色的月光之下。乐队的弦乐器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宛如窈窕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美轮美奂。随着主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姑娘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气氛逐渐热烈,管乐奏出活泼欢快的主题,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行列,欢腾舞跃起来,尽情抒发了兴奋的心情。 第二部分(B段.中板)转为D大调,改用3/4拍子悠扬的旋律由笛子和笙奏出,恰似一对恋人正在边歌边舞,相互表达爱慕之情,共同品味着爱情的甜蜜,憧憬著美好的未来。旋律在安宁富有歌唱性中发展,时而又出现跳跃的节奏型。深情委婉又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独具韵味。 第三部分(A段再现.行板–热烈的快板)再现部,浓缩第一段的内容,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人们纷纷加入舞列。欢跳着,旋转着,舞之,蹈之,气氛热烈,感情奔放。酣畅地展示了瑶族男女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乐曲在强烈的节奏中推向高潮,在快速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