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最新资料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最新资料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连续性文本及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关系及运用

什么叫连续性文本?学界通常把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及以上学段中的“以段落组成的文章”称为“连续性文本”;而这些“以段落组成的文章”实际上又是以每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形式呈现的。所以说所谓“连续性文本”就是指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这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主要由数据表格、图文解字,调查报告,凭证单,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保修单据,地图,广告,目录,索引等等组成。勿用说,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普遍具有简明性、直观性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直观性的图文比理解性的文本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对于需要了解时代背景的课文来说,这些形象生动的直观性图文比起教师的语言魅力来,也更能让小学生身临其境。例如,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1课“天上的星星”,这篇课文的题目边上就有一副插图,图片上展示了满天的星空下,两个孩子正抬头仰望着夜空,从这幅图中就可初步感知学生对星星的热爱之情。整篇课文的文字背景都采用夏天夜晚的星星月亮来填充,让学生在学这篇课文的整个过程中都能身临其境。再如第23课“胡杨赞”,文中穿插了两幅胡杨的图片,也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胡杨的高尚品质。这一系列的插图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让学生直观

感受其情感。

过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按照常规的三步法教学进行:首先,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其次,精读课文,从头梳理到结尾;最后,总结课文,升华主旨。这种阅读教学方法纯属于“教书匠”的一种手段。整个过程围绕着全篇课文来教学,而每篇课文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图片、表格、数字等等,作为阅读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则往往被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因为他们大都不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图文信息来辅助阅读教学。比如,西师版五年级下册中的第五课“生命的药方”,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以上提到的常规教学法:首先导入课题,对课文标题进行质疑启发后,就进入教学三步法:第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找出艾迪为德诺做了哪些事情。当学生对课文的主要脉络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第二、细读课文,逐层理解。在进行这个环节的同时,教师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如德诺患上艾滋病以后,他的境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德诺患病后的难过心情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等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体会课文中有关艾迪与德诺的友情以及对艾滋病人的关爱的内容;第三、总结课文,沉淀情感。在这个环节中,则让学生谈谈应该如何对待艾滋病人,做到学以致用。表面看来,整个阅读教学设计好像天衣无缝,实际上教师完全忽略了文中的插图,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辅作用。课文中的插图展现的是黑

夜中的河面上漂泊着一艘孤单的船儿,船上只有两个小男孩相依为命。教师完全可以从这里的插图入手,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用环境来衬托情感,进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个课例就充分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即图文)对"连续性文本"(即课文)的重要教学辅助作用。

毫无疑问,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需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第七单元里有一篇课文《看戏》,就很好的运用了这种教辅作用。教材在这篇课文的下方穿插了好几幅图片,图片里展示了各种戏剧场面;虽然课文中也有文字形象地描述了每种戏剧的各种表情,绘声绘色的介绍了各种戏剧的特征,但都不如这几幅图片来得形象、直观。因此,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如果紧密结合这些图片来讲解戏剧的特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就更加容易了。因为如此,所以在小学各年级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里,都有教材编撰者添加的图片和作者介绍,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能把这些辅助材料,即“非连续性文本”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来,就一定会让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更加有成效。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步骤

(一)摸清儿童该学段的心理特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拟定一个符合我们教学对象的阅读教学目标,而拟定这个目标的最根本原则就是符合该学段(如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的年龄特征。由于这个学段的

小学生正处于童年的思维发展期,他们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这些儿童的概括能力也正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变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因此,对于一些图片的理解,学生已经在向图片背后的本质属性挖掘了,因为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接近童年期的尾声了。

(二)确立阅读教学知识目标

根据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规定:“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据此,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已不仅仅是单纯地理解课文,还增加了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目标了。可惜,有很多教师甚至是许多一线的教师都没有对此引起重视。虽然,老师们都要向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诸如做习题,抄生字词等等,但这已经与课堂教学脱节了,老师们注重课后训练,却完全忽略了课堂上的随堂练习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老师们普遍忽略了或者说不懂得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关系。(三)处理好非连续性文本与

连续性文本的关系

(四)阅读教学中的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间的相互转化

连续与非连续文本之间是需要也是可以相互渗透转化的。文本间的互相转化和渗透,相当于为我们搭起了一座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互为往来的教学桥梁。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有一篇课文《狼群》,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可以由图片“狼“导入,以此来引出课题。从而顺其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文本中。其实,文本中就插有两幅狼的图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即非连续文本)。这种教学策略就属于由非连续性文本转化为了连续性文本,这就形成了了一个很好的过渡,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连续性文本(即课文)中。在这篇课文《狼群》讲完之后,就基本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时教师就应再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全遍课文。须知,回顾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这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具体。但是回顾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再一次回到课文文本中去感受。这时,教师就应通过整堂课的板书来让学生回顾,即让学生看着板书回到文本中去,亦即让学生看着板书回顾出全篇课文的内容或者大致情节来。这里也必须明确,所谓“板书”,其实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看着教师的板书回顾课文的内容或情节,就是把非连续性文本转化为了连续性文本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学会连续与非连续文本之间的互

相转化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将非连续性文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任何阶段的学习都少不了要求学生学以致用。非连续性文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机会去实践历练。比如,家长或教师带孩子去游乐园玩耍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看游乐园的介绍以及一些游戏的规则,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游乐园的一些情况。如果是去大商场或者公园,则应先指导孩子看懂商场或公园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其布局,知道出口、进口,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再确定下一个目的地;又如在坐轻轨时,应教会学生看懂每一个站点的路线图,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迷路了……,总而言之,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彼彼皆是,而且简单明了,只是需要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将许许多多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广告、告示、通知等)转化为“连续性文本”(如课文、日记、作文等)而已。

三、结语

必须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应该具有时代气息,这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新命题。它引发我们思考,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管是大学、中学或者小学,都需要集结各类资源,增加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抓住教学的直观依据;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而且要重视日常生活中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探究。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的空间,是值得不断探究的新课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