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夏_首楞严经_文本考辨_柴冰

西夏_首楞严经_文本考辨_柴冰

西夏《首楞严经》文本考辨

柴冰

摘要:现存西夏《首楞严经》的相关文本出于拜寺沟方塔、山嘴沟石窟及黑水城。拜寺沟方塔所出汉文本源自《首楞严经》第五卷,属于后世被净土宗尊为“五经一论”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内容;与其他佛经有关净土宗的部分攒集于一处,拟题为“众经集要”。山嘴沟石窟所出西夏文刻本残片为被誉作“楞严大师”、宋初复兴华严宗的六祖子璿所撰《首楞严义疏注经》。已释读的残片对应于《首楞严经》第一、四、五、六、八卷。黑水城所出《密咒圆因往生集》、《禅源诸诠集都序》也吸纳了《首楞严经》的内容。这些文本不仅反映了净土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在西夏的传布,还昭示了《首楞严经》被各派吸纳取舍后在西夏通行。值得关注的是《首楞严经》的注释本有西夏文本存世,可见《首楞严经》经文本身在西夏较为流行。

关键词:《首楞严经》西夏

《首楞严经》具显密圆融之特色,汉文本自唐神龙元年(705)译出后,影响很大,为自北宋《开宝藏》起的各版大藏经所收录。历代多有疏解阐释之作。而《首楞严经》还存有藏、满、蒙、回鹘等文字的译本。①目前未见存世的西夏文的《首楞严经》,然而西夏故地出土的若干与《首楞严经》相涉的文本,给了我们《首楞严经》在西夏流传情况的一个研究媒介。本文拟对这些文本做一探析。

一《众经集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众经集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出自拜寺沟方塔,为汉文写本残卷,藏于宁夏考古研究所。在《拜寺沟方塔》一书中已有录文。②其源自《首楞严经》第五卷,属于后世被净土宗尊为“五经一论”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一部分。它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佛经中有关净土宗的部分攒集于一处,拟题为“众经集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篇幅仅为两百多字,为《首楞严经》第五卷的很小部分,而拜寺沟所出《首楞严经》的内容更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一部分。

从内容看,本文献与《乐邦文类》“经证部”属于同一类典籍,均系摘抄诸经典中关于净土的论

①笔者在《多语种背景下<首楞严经>文本的译传》一文中对《首楞严经》的多语种版本有梳理及绍介。第二届汉藏佛学研讨会会议论文,待发。

②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拜寺沟西夏方塔》,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15页。

- 133 -

述编集而成,故拟名作“诸经集要”。从所抄典籍看,本文献与《乐邦文类》也有重复、共同之处。①《乐邦文类》是由南宋宗晓(1151—1214)编纂。宗晓,俗姓王,字达先,四明(今浙江鄞县)人。“乐邦”指西方极乐世界,“文类”指文献的类编,《乐邦文类》即净土文的总集。

笔者将《乐邦文类》与《众经集要》对《首楞严经》的摘引做了比照,发现《乐邦文类》也收入了《首楞严经·势至获念佛圆通》,不同的是,《乐邦文类》在《首楞严经·势至获念佛圆通》之后,还引入了长水子璿的注疏。因《众经集要》与《乐邦文类》先后关系目前无法确定,互动的具体情形有待查考。

二山嘴沟石窟所出《首楞严义疏注经》残片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所出第十二种与第十种两组残片,为西夏文刻本,依据《山嘴沟西夏石窟》中对其的识读,高山杉先生指出其中四块残片与《首楞严义疏注经》有关。②循高山杉先生所作之努力,笔者又将其他的残片作了查找和对应。

《首楞严义疏注经》的作者是宋初复兴华严宗的六祖子璿(?—1038)。子叡,字仲微,秀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俗姓郑氏。他一生开讲《楞严经》多达三十遍,颇为推崇此经,被称为“楞严大师”。《首楞严义疏注经》一书总分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首楞严义疏注经》的体例为先举经文原文,再作注释。因而西夏文《首楞严经》的存在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保留了《首楞严经》的西夏译本。当然,如今能看到的仅是山嘴沟石窟这两组佛经残片中的部分。

《山嘴沟西夏石窟》对这两组西夏文佛经残片的识读与《首楞严义疏注经》的对应如下所列:山嘴沟残片第十二种,共八纸。

K2:275

(前缺)

……舍牟陀止于依……

……舍那观于依……

……故见谓,□知见,二……

……者定慧正等处三……

(后缺)

故起信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二者审观烦恼结解根元。起对治行。即依生灭门修观也。生灭法相染净不同。起智拣择。对治令断。故起信云。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修前方便未能相即。故名随顺。修之成就。即观明止。即止明观。止观不二名为正修。即成三昧也。今是初修故名发觉二别明二义三。一正明二义二。一因果同异门三。(卷四)

①方广錩:《宁夏西夏方塔出土汉文佛典叙录》,《藏外佛教文献》第7辑,2000年,第400页。

②高山杉:《拜寺沟方塔与山嘴沟石窟出土佛典刻本残片杂考》,《中西文化交流学报》2013年6月,5卷1号。- 134 -

K2:321

(前缺)

……凉是。今……

……亦性合真……

……也。慈者人姓也……

(后缺)

二因修获证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前犹见水。今合真空无水可得。皆如来藏。故云亡身。(卷五)

K2:189

(前缺)

珠弃未……

神珠表未获,解……

中亦此譬有……

(后缺)

高山杉先生在《拜寺沟方塔与山嘴沟石窟出土佛典刻本残片杂考》①中已做对应:

虽实贫穷。珠不曾失虽流生死觉性常然。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佛为开示。

所愿从心致大饶富大用现前。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始觉合时。本不曾动。今无始静也。法华中亦有此喻。彼约结缘。此约本有。意不同耳。(卷四)

K2:269

(前缺)

……说□□布列诸集……

……诸集□所说。二……

(后缺)

此经第十住明陈列灌顶。即圆融不碍行布也。圆融即横论。行布即竖说。二无障碍。二经颇同。故无疑也。(卷八)

K2:327

(前缺)

①高山杉:《拜寺沟方塔与山嘴沟石窟出土佛典刻本残片杂考》。

- 135 -

……此间……

……事相忧……

(后缺)

如此间杏仁。故以为喻。喻惑业苦也。(卷一)

K2:328

……者性相……

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卷一)

此处对应很不确定,但这句为全文中最接近的一处。

K2:54

首楞严经……

□□所……

(后缺)

此句信息非常有限,高山杉先生认为第四字只能说是近似于西夏文的“经”字,并指出此句或为《首楞严经》相关文本的首题或尾题,或即为《首楞严义疏注经》的首题或尾题。①此种判断很有可能。当然,就汉文本而言,“首楞严”三字后出现过的字有“义、定、王、也、三、等、化、者、经、为、大”十一种。

K2:273

……者□慧□□

……者慧净

与《首楞严义疏注经》相关的人员信息。高山杉先生判断其似是书尾所附募缘者和助印者的芳名录。

山嘴沟残片第十种,三纸

K2:96

(前缺)

断……

人道中。上……

各自无上道……

与自然获得成就……

断□修定、修福……

①高山杉:《拜寺沟方塔与山嘴沟石窟出土佛典刻本残片杂考》。

- 136 -

有,由福天魔……

欲广行善知识……

生无正法眼……

者引诱失德……

心教修三摩地。……

……

□□念□□……

断谓。依彼……

少与法所俱……

阿难陀……

(后缺)

此残片内容高山杉先生已对出,①出自《首楞严义疏注经》第六卷: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魔不断淫而修禅定。魔定顺惑易得成就。功深者为上品功浅者为中下。虽不断欲。而修定修福。随福优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报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随得少定。不辨邪正。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二未来多惑。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末世众生。无正法眼。多被魔惑。广行贪淫。假称善友。诱化无识。失正遭苦。宜深察之不令得便二结成明诫。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戒虽与小乘名同。而持随有异。此则一一内防心念。轻重等持。彼则事遂缘成。轻重随戒。故云先断心淫。故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与小乘持戒全别三诫劝二。一重彰过患二一喻显。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

K2:56

(前缺)

……无漏业及觉心等……

……因金……

……令化……

……离又……

……离故。然……

……识资……

(后缺)

未找到十分对应的。

①高山杉:《拜寺沟方塔与山嘴沟石窟出土佛典刻本残片杂考》。

- 137 -

K2:428

(前缺)

……处无,故混杂,亦无……

……先六识之实……

(后缺)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六识分别三世遍缘。(卷四)

三《密咒圆因往生集》

《密咒圆因往生集》是存世的汉文大藏经中唯一一部由西夏僧人编集的佛经。此经集由甘泉师子峰诱生寺出家承旨沙门智广、北五台山大清凉寺出家提点沙门慧真编集,兰山崇法禅师沙门金刚幢译定。①其于西夏天庆七年(1200)编定,为汉文的藏传佛教经典(诸经神验密咒总集),也含净土因素。

除汉文大藏经中的版本之外,俄藏黑水城也存有《密咒圆因往生集》的西夏刻本,编号为TK271。其中含有密咒标题汉字的八思巴字标音和梵文的八思巴字音写,孙伯君等学者已就对音做了细致研究,称之为目前存世的八思巴字转写梵文的最长的纯文献材料。②孙伯君指出,黑水城出土《密咒圆因往生集》除存有梵文原文外,所收密咒数量以及编排顺序与普宁藏本也不甚一致。黑水城出土本《密咒圆因往生集》共录密咒二十一道,与通行本中录密咒三十二道显然不同。然而两者内容大体相同,只是所用汉字有些区别。③

查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 册No.1956《密咒圆因往生集》,在《大佛顶白伞盖心咒》之后有以“万行首楞严经云”开始的一段话:

大佛顶白伞盖心咒

捺麻厮但(二合)达(引)须遏怛(引)也啊啰诃(二合)碇萨灭三莫[口捺]薛怛涅达(引)唵啊[口捺]令觅折宁觅(引)啰末 啰(二合)噤呤末(舌齿)[口捺]末(舌齿)噤祢末 啰(二合)钵(引)祢发(怛)吽 [口(隆-一)](二合引)发(怛)莎(引)诃

万行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是佛顶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于微尘国转大法轮。摩顶授记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五苦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若我说是咒之功德。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若诸众生以纸素白叠。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

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阿难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者。水不能溺火不能烧。大小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鬼神毒人不能起恶。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

①段玉泉:《武威亥母洞遗址出土的两件西夏文献考释》,《西夏学》第8 辑,2011 年,第132页。

②孙伯君:《普宁藏本<密咒圆因往生集>的八思巴字注音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03期,第163页。

③同上,第166—167页。

- 138 -

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

不持斋戒自成斋戒。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间轻重一时消灭。纵经饮酒啖食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若有众生从无量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消雪。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至心忆念或带身上。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佛土。若诸国土饥荒疫厉刀兵贼难。写此神咒安城四门支提幢上。令国土人奉迎礼拜恭敬供养。一切灾厄悉皆消灭。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灾障不起。恶星出现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消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是故如来宣示此咒。汝及未来诸修行者。于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

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将以上段落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 0945《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第七卷的相关部分仔细查考后有三点发现:首先,此《大佛顶白伞盖心咒》的篇幅较之《首楞严经》中名为“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或一般称作《楞严咒》的四百三十九句远远不及。其次,两段咒文并无一致的语句,至少《大佛顶白伞盖心咒》文字上并不是照抄自《楞严咒》。再者,看似源自《首楞严经》的一段话,在《首楞严经》中出现在《楞严咒》的咒文之后。两段咒语之阐发对比之下,《大佛顶白伞盖心咒》用以阐释宣说咒文功德效用的文字基本是取自《首楞严经》,只有个别文字的调整。篇幅却几乎缩了一半,更像《首楞严经》相关段落的一种简写版或者是缩略版,将所涉文字进行了摘抄和融汇。

孙昌盛先生提出,《密咒圆因往生集》的出现标志着西夏佛教已逐渐民族化。①对《首楞严经》咒文阐释部分的摘引和重组,也反映出当时的西夏僧人对《首楞严经》的熟悉程度及将其吸纳进自己借之传教的新文本的主观能动性。

四《禅源诸诠集都序》

《禅源诸诠集都序》是由唐代沙门宗密(780—841)所作,是最重要的禅宗思想史文献之一。②聂鸿音先生曾就此序的西夏刻本做过研究,此西夏本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编号为ИHB.No.735和800。聂鸿音先生指出此西夏本比现存所有本子都要古老,可以用于汉译本的校勘。③汉译本本身提及《首楞严经》计有两处,《佛顶》即为《首楞严经》的异称,在敦煌文献中亦有此种表达。据《大

①孙昌盛:《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29页。

②聂鸿音:《<禅源诸诠集都序>的西夏译本》,《西夏学》第5辑,2010年,第23页。

③聂鸿音:《<禅源诸诠集都序>的西夏译本》,第25页。

- 139 -

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No. 2015《禅源诸诠集都序》,这两处分别为:

1.即是真性与佛无异。故显示真心即性教也。华严密严圆觉佛顶胜鬘如来藏法华涅槃等四十

余部经。宝性佛性起信十地法界涅槃等十五部论。虽或顿或渐不同。据所显法体皆属此教。

2.即华严一分及圆觉佛顶密严胜鬘如来藏之类二十余部经是也。遇机即说不定初后与禅门第

三直显心性宗全相同也。

据西夏本,通行汉译本中还有一些讹脱。①聂鸿音先生所举的典型例子即包含三处《首楞严经》的内容。即汉译本中没有或未明确提出《首楞严经》而西夏本中则明确包含了。这三处分别为:

1.卷下“但是渐教一类,不摄《华严经》等”。西夏文译本将“《华严经》等”具体作了“《华严》、《佛顶》、《圆觉》、《金刚三昧》等经”。②

2.卷下“《圆觉经》中‘观行成时,即成佛道’”。西夏文译本多了“《大佛顶经》云:‘识阴尽,则速超十地,顿入于如来妙庄严海’”。③

3.卷下“性觉宝光,各各圆满”。西夏本有双行小注“《大佛顶经》现有明文”。④

此外,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有《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这一写本残片。它与另外17种文本粘裱于俄A20的背面,即编号为俄A20v。黑水城汉文文献时间跨度较大,包括唐、五代、宋、西夏、伪齐、金、元(含北元),其中元代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西夏、宋,为研究宋夏金元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⑤在孟列夫、蒋维崧、白滨三位先生所作的《俄藏黑水城文献叙录》中,A20被定为元代刻本,包含《大随求陀罗尼经》、《一切如来心陀罗尼》以及《唐梵般若心经》的印本。⑥其背面除《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外,还包含《满庭芳》、《词章》、《小重山》、《声声慢》、《木栾花》、《醉蓬莱》、《小镇西》、《山亭柳》、《暮山溪》、《大圣乐》、《亡牛偈》等诗词写本,医方、杂写以及《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第十六》、《佛印禅师心王战六贼出轮回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佛经类文本。因这些写本似作为裱补正面元刻本之用,无意识中被保存下来。且断代为元代,本文不拟细述。

余论

通过分析西夏发见的关涉《首楞严经》的四个文本《众经集要》、《密咒圆因往生集》、《首楞严义疏注经》、《禅源诸诠集都序》,可以发现:

这四个文本分别关联净土、密宗、华严、禅宗四个派别,既与汉传佛教相关,又和藏传佛教有涉,符合《首楞严经》显密圆融的特色。反映出净土、密宗、华严、禅宗在西夏传播的一些情形。

从考察《首楞严经》的角度来看,也透露出此经在西夏的影响力,特别是其注疏作品《首楞严义疏注经》被译成了西夏文,就目前对照出的残片来看,第一、四、五、六、八卷的内容都有发现。想

①②③聂鸿音:《<禅源诸诠集都序>的西夏译本》,第27页。

④同上,第28页。

⑤杜建录:《黑水城汉文文献综述》,《西夏学》2009年第4辑,第11页。

⑥孟列夫、蒋维崧、白滨:《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叙录》《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1页。

- 140 -

必《首楞严义疏注经》全文被译成了西夏文。而西夏人自己编制、具备西夏特色的《密咒圆因往生集》对《首楞严经》内容的吸收,也体现了《首楞严经》在西夏的流行。

此外,关于西夏文《大藏经》,各位前辈学者多有探讨,但是否存在完全对译了汉文《大藏经》的西夏文《大藏经》,似乎尚不能定论,至少目前并未见到《首楞严经》的西夏文译本。尽管不能确知是否曾有西夏文的《首楞严经》译本,但西夏曾雕印全部汉文《大藏经》,至少印制了12部《大藏经》。①那么《首楞严经》的汉文本在西夏有所传播自当无疑。

而《首楞严经》的注释作品被译成西夏文,那么本经是否也曾被译为西夏文?就《首楞严义疏注经》“先举经文原文,再作注释”的体例来看,西夏文《首楞严义疏注经》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保存了西夏文的《首楞严经》。

唐代时即有《首楞严经》的注疏,宋代亦有诸家注释,目前所见西夏文注疏本仅为长水疏,不管《乐邦文类》与《众经集要》是谁影响谁,两者间的相似性不可否认。《乐邦文类》引述《首楞严经》时也采纳的是长水疏,就探讨《首楞严经》而言,或可想见长水疏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密咒圆因往生集》中以《首楞严经》中解说《楞严咒》之文字的缩略版来阐发《大佛顶白伞盖心咒》的功德。而咒文却并非取自《楞严咒》,文字上并不一致。“白伞盖”与《楞严咒》的关系,以及西夏人对这两者之间的混同或者区别如何认知,有待进一步查考。

《禅源诸诠集都序》是唐代的作品,虽然在反映当时《首楞严经》的影响力和受众度上,与《密咒圆因往生集》这样西夏人自己的作品、以及《首楞严义疏注经》这样的西夏文注疏译本不可相较。它的西夏译本的存世客观上保存了《首楞严经》的零星资料,可以窥见西夏文字对经文的译法和译者对经义的理解。或者,还有一些其他西夏时期的西夏文或者其他文字的文本也存在类似情形,可从中寻觅《首楞严经》的蛛丝马迹。

(作者通讯地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081)

①孙昌盛:《西夏印刷业初探》,《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38页。

- 141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