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自缢,前后共计277年。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十六个皇帝。

明代文学的总体发展状况

(1)元明交替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①出现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从而拉开了明代小说创作繁荣局面的序幕。

②南戏创作出现了中兴;

③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的诗文创作繁荣局面出现。他们的作品不仅总体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并且创作风格多种多样。

(2)1368年至1487年(明初到成化,约120年),明前期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思想文化统治,导致了文学创作沉寂局面的出现,“台阁体”成为此时的主导文风。

①没有出现有价值的小说创作作品,只是在小说的整理和刊刻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

②诗文创作领域流行的是“台阁体”的创作文风。馆阁名臣三杨在内容上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③杂剧创作中流行的是以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廷杂剧作家的杂剧创作。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是其创作的主要类型,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艺术上趋向华丽雅致。

④传奇创作呈现出道学化和八股化的创作倾向。如邱濬《五伦全备记》和邵璨《香囊记》。

(3) 1488年至1572年(弘治到隆庆,约85年),明代中期政治黑暗、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等,一起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繁荣局面的到来,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和平民化的创作倾向。

①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有影响的作品;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也出现了繁荣,出现了“三言”“二拍”等有影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文言短篇小说创作也出现了繁荣。

②诗文创作领域,先后出现了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创作等。

③戏曲创作领域出现了繁荣状况,杂剧以徐渭的《四声猿》为著名代表,并出现了创作中山狼题材的热潮,传奇领域出现了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等,并且出现了对传奇文体探讨的热情,这主要表现于汤显祖和沈璟之间的论争。

(4)明朝末年(1573—1644,万历到明末,约70年)明王朝风雨飘摇,从救世的目的出发,出现了社会思潮的转向,逐渐放弃对个性的追求,而重新回归于对理性精神的强调。

①回归程朱道统,文以理为主。

②回归情之正的抒情观。

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文学团体:复社和几社。

重要作家: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首辅叶向高、邹元彪、陈子龙等。

明代文学整体概况:

1、前期

(1)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章回小说

(2)戏曲:以时文为南曲,宣扬理学和封建伦理道德,杂剧集有朱有燉《诚斋乐府》。比较有价值的是戏曲研究资料;朱权《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3)诗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台阁体作家:杨溥、杨荣、杨士奇(三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茶陵诗派:李东阳

2、后期(繁荣期)

(1)小说:

长篇:神魔《西游记》《封神演义》;历史《新列国志》;世情《金瓶梅》

短篇:白话拟话本:三言二拍

文言短篇集:“三灯丛话”(前期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后期邵景詹《觅灯因话》)(2)戏曲:

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

杂剧:徐渭《四声猿》

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汤显祖“临川四梦”,重文采,沈璟重格律。

(3)诗文(流派纷呈):

拟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宗唐宋古文,代表人物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

公安派: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独抒性灵”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1、明初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经济仍有所发展。特别是南北大运河的贯通更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往来。

2、明中叶经济恢复,农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形成了杭州、苏州、广州、武汉芜湖等都市。

3、随着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壮大,人数众多,且文人与商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二、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不自觉地为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1、开始恣意寻求俗世的追欢逐笑。

2、塑造了众多的商人和作坊主的形象。

三、伴随着文学作品内容的市民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趋向世俗化。

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小说领域的世俗化、诗文领域的世俗化(推崇民歌)。

四、文学的商品化

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营利而刊行。

翰林名士作墓铭或序记,“润笔银数动二十两,甚至四五十两。”

唐寅有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闲来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第二节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

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政治、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一、明前期思想政治概况

在政治上,废除丞相制与三省制,加强中央集权,设立锦衣卫和东、西厂,实行特务统治。

在思想文化方面,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大兴文字狱。

二、明中后期,王阳明‘心学’思想与禅宗思想对文学思潮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思想:

一曰心即理;二曰知行合一;三曰致良知。

“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焚书》)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李贽《焚书》)

禅宗思想:

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

敢于用“本心”去推倒偶像崇拜和打破教义的束缚,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

心学思想

禅宗思想;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李贽《藏书》)

“世总为情”、“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汤显祖》)

“放诞不羁,每出名教外”的“狂士”,如袁宏道公开宣扬追求人间的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

形成了一股高扬个性、肯定人欲的社会思潮。

文人创作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随之鲜明。

诗文领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

“诗以言己者也”(徐渭、于慎行等)

对文学的影响:小说、戏曲领域: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扩大了题材范围。尤其是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如《牡丹亭》。

客观上冲击了当时的封建礼教,致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戏曲地位提升之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一、小说、戏曲在文学理论地位上的提升

1、李梦阳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徐渭《曲序》)

2、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又将《水浒传》与《史记》并称。(李开先《词谑》)

3、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袁宏道《觞政》)

4、“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汤显祖)

5、“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冯梦龙《叙山歌》)

二、小说地位的提高

章回小说体制的定型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1、宋元讲史话本分卷分目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2、采用宋元话本中开头、结尾、正文等多处形制与套语。

章回小说艺术的成熟

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章回小说成熟定型是明代对我国文学最突出的贡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1)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

(2)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

(3)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

(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

(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戏曲地位的提高

明前期传奇

昆腔:三大传奇《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

弋阳腔:流行于农村,歌唱方式是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喧闹的锣鼓等打击乐伴奏。

明中期传奇

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隆、王骥德、吕天成、高濂、周朝俊、冯梦龙、祁彪佳、吴炳、袁于令、孟称舜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

明前期杂剧

朱有燉打破了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了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出现了南北合套的体式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

明中期杂剧

徐渭的《四声猿》

四、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第四节众多的文学群体及

文学的论争

(明代众多的“诗文”派别之争)

兴趣型:台阁体

主张型

政治型:复社、几社

一、明代的“诗文”、“戏曲”派别

明初: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台阁体文人及其台阁体。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

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另有:康海、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徐祯卿)。

嘉靖中期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另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唐宋派:归有光、茅坤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戏曲领域的有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和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为主的论争等。

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各类创作呈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

2、文学流派纷呈,集团林立,论争不断

3、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与俗文学呈现空前的融合

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要求文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突现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

第三章明代诗文

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自缢,前后共计277年。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十六个皇帝。

一、元末明初的诗文

诗歌: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

散文:

宋濂、刘基最有影响。

诗歌:

(一)吴中四杰: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在明初诗坛较有名气,均为吴人,故有“吴中四杰”之称。

1、高启

生平

高启(1336—1374年),是元末明初最有成就的一位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人,洪武初,被荐,召修《元史》,朱元璋腰斩其于市,年仅39岁,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

诗歌内容:

A:表现个人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摆脱羁绊而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化要求。如《青丘子歌》等。

B:反映战乱生活,元明交替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C:登临怀古之作,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等。

D:表现自由精神遭受环境摧残、压迫的苦闷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悲哀。如《池上雁》等。

E: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

风格特点:

高启的诗体制醇雅,音韵和谐完美,气势雄浑奔放,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2、杨基

字孟载(1326-1378),号眉庵,吴中人,少有诗名。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有《眉庵集》。

杨基早年诗作意象新巧,运辞精工,显示出感受细腻、敏锐的艺术才华。如《新柳》等。入明后,则多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如《忆昔行赠杨仲亨》:“嗟我忆昔来临濠,亲友相送妻孥号。牵衣上船江雨急,辟历半夜翻洪涛。濠州里长我所识,怜我一月风波劳……”

(二)、袁凯

袁凯(约1310—?),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人,有《海叟集》,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

散文:

1、宋濂

生平

字景濂(1310—1381),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明初朝廷“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其孙受胡惟庸案牵连,全家贬谪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有《宋学士文集》。创作主张

宋濂继承唐宋古文家“文以明道”的观点,主张“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

认为文“非专指乎辞翰之文也”,甚至认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这就将表现作家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他的不少作品都有道学气。

代表作

传记文

生动形象,文学性很强,刻画人物多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对话突出人物的性格,有较强的感染力。《王冕传》是其中的代表。

记叙写景文

《环翠亭记》

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

2、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人,为明开国功臣,封诚意伯,有《诚意伯文集》。《明史》本传称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兼擅诗文,散文洗练明畅,风格遒劲。擅长运用寓言形式,著有寓言作品集《郁离子》。全书分十八篇,共有190多则,“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一些

讽喻散文也常常穿插寓言故事,富有形象性。代表作有《卖柑者言》、《楚有养狙以为生者》等。

二、明前期的诗文

诗歌:

永乐至成化间: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盛行。

成化、弘治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为代表。

散文:

八股文

诗歌:

(一)台阁体:指在明永乐至成化年间,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其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多“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雍容典雅、平正典丽。

台阁体盛行原因:1、与作家身份生活境遇有关;2、经过明初的整修调治,政治逐步稳定,国力逐渐强盛,提供了合适的创作氛围。3、明初以来的高压政策,使文人不敢充分表达个人思想;4、统治阶层的引导(八股取士)。

(二)、茶陵派

茶陵派活动于成化、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按:李为湖南茶陵人),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图荡涤台阁雍容典雅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标榜格调,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

茶陵派的诗文创作仍未超出台阁体的范围,其理论开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先河。

散文:

八股文

成化以前:句式上基本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

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

三、明中期的诗文(文学复古)

诗歌:

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

后七子(嘉靖中叶至隆庆年间)

散文:

唐宋派(嘉靖)

诗歌:

前七子:

1、概念界定:“前七子”是指活跃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等成员的文学群体。他们对明初文坛“台阁之风”与“以道为文”的现象不满,便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口号以复古自命,实则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复古手段而欲达变革之目的,此乃其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真正动摇“台阁体”在文坛上统治地位是——复古派“前七子”。

2、理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李梦阳: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舍是无诗焉。

何景明:故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

康海:所推崇的目标,是曹植、李、杜,也肯定初唐。

王九思:叙事学杜甫。

王廷相:他肯定大历以上,还喜欢先秦诸典籍。

总之,诗宗杜,为一普遍追求,之外则汉魏以至三谢;文则以先秦为主。恢复古朴浑厚,温醇典雅

之传统。

a、因崇古而对诗文发展持古比今好之态度。

何景明:唐诗工词,宋诗谈理,虽代有作者,汉魏之风蔑如也。

王廷相认为唐虞之世文质彬彬,古比今好。

b、重情。

李梦阳论诗,谓情遇则吟,吟则成诗。提出真诗在民间。

徐祯卿:《谈艺录》中说“盖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

c、格调说。格,是貌,指恢复诗古朴浑厚,温醇典雅的古貌;调,是就声律说的,要求声律宛转浏亮,富有感情色彩。

王廷相写了十三篇《律吕论》

3、创作实践:诗句、结构、写法、思路方面的模仿。

诗句的模仿:

李梦阳“有弟有弟青云姿”“有姊有姊天一方”“丈夫生不得意居人下”,杜甫“有弟有弟在远方”“有妹有妹在钟离”“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何景明“渭水天边树,黄河日暮流”“闻君在罗网,古道正南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可哀”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王廷相:“谁曾槌碎黄鹤楼,谁曾踢翻鹦鹉洲”“摧眉折腰果何益,不如行乐心悠哉”李白:“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代表作家

(1)李梦阳(1472—1529)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家世寒微,祖父由“小贾”而致富,另外李梦阳有一位兄长也是以经商为业的。父习儒,曾任封邱王府教授。有《空同集》。

(2)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河南信阳人。于弘治间中进士,在京任职,与李梦阳等人一同倡言文学复古,成为“前七子”的核心人物之一。有《大复集》。

5、何李之争

李梦阳:尺寸古人之成法。他把古人为文之法完全程式化了,并说成是“物自则”。

何景明:学古而不泥其法。“舍筏登岸”“自开一户牗,自筑一堂室”。

后七子:

1、概念界定: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成员包括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是诗文复古的又一大流派,世称“后七子”。其诗文主张“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李攀龙),基本上是前七子的继续,但影响过之。

2、理论主张:

李、王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但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对作品形式的要求更加讲究,更加具体化。如对法度、格调的重视(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王世贞在他的《艺苑卮言》中说:“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他强调诗文创作要重视“法”:结构上“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

对作品形式的重视,是对唐宋派重“理”轻“辞”的反拨。

3、代表作家

(1)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顺德知府、陕西提学副使、河南按察使等。有《沧溟集》。

李攀龙在文学上标榜高古比李梦阳走得更远,他作文甚至运用《战国策》、《考工记》、《韩非子》等古文中辞汇与句法,结果文章充塞着在历史上久已废绝的语言,包括人称代词和语气助词,都借用上古时代的修辞习惯。文中并非没有现实生活的内容,但这样的文学既难以传达时代的激情,也难以获得时代的呼应,却更暴露出文学复古的缺陷。

(2)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严嵩当权期间,其父王忬因疏失职事,被处决,遂弃官家居。隆庆初,复出仕,历官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南京刑部尚书等。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主张复古又反对一味拟古,其诗长于古乐府,现实性较强。

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是一部受人们重视的文学批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建立了一种以形式批评为中心的、具有系统性的理论,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艺学。他的理论既包含着崇古的偏见,但也有很多精辟的看法。譬如他强调“有物有则”,意即文学有其自身的法则,离开了法则就谈不上文学,这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3)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他擅长于诗,并专攻近体,主张向唐李白、杜甫等十四家学习。他要求通过熟读、玩咏而得到前人之“神气”、“声调”、“精华”,对于“古法”不像李、王那么偏执。他的诗对音律、辞采和章法都很讲究,钱谦益评为“工力深厚,句响而字稳”(《列朝诗集小传》)。缺点是过于斟酌个别字句,显得气势不足;而且喜欢借古人诗句熔铸新句,容易陷入某种格套。

对前、后七子的整体评价:

积极意义:

1、在政治上,这些后起之秀反对宦官、权奸的黑暗统治。

2、在思想领域,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束缚。

3、在文学上,首先他们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追求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有利于积极探索文学的发展道路;其次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如对诗文格调法度的重视;对文学表现真情的追求;以及真诗在民间的提法等。

4、在对后世的影响上,首先影响了晚明公安派的的诗文主张;其次影响了清代沈德潜“格调说”的提出

缺憾与不足:

在复古过程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方法,却又陷入了摹拟因袭的新误区。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

散文:

唐宋派

1、概念界定:嘉靖年间以反拨李、何为代表的“前七子”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该派强调文以明道,提倡唐宋文风。他们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代表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其中以归有光的成就最高。

2、理论主张:

①、作文应文从字顺;

②、文以明道;

③、抒发真情实感,反对抄袭模仿。

3、代表作家

归有光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会试落第八次,60岁方成进士,官长兴令,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对文学复古的主张不满,对模拟的文风尤其斥之甚厉,为文主张根于六经,宣扬道德,这是人们把他列入“唐宋派”的主要原因。

归有光散文的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四、晚明的诗文

思想家:李贽

诗歌:公安派、竟陵派复社、几社

散文:小品文

思想家:李贽

生平

(1527~1602),号卓吾,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福建泉州人。他的祖先曾航海经商,父亲以教书为业。李贽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亲身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写了《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被人目为“异端”,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至死,著作也被列为禁书。

李贽狂狷的行为:

1、辞试、辞官;

2、苛刻的交友原则;

3、剃发为僧;

4、收女弟子;

5、写出《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思想上:

1、反对假道学。他讽刺假道学者,追求荣名利禄、自私自利,却口谈仁义道德,言行不一。如《赞刘谐》

2、他敢于否定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3、他重视人伦物理,承认欲望,承认私欲的合理性,。强调率性,强调性之自然。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文学上:

李贽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求真。他提出了“童心说”。“童心”就是真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批点了《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拜月亭》等通俗小说戏曲,给予很高评价。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影响:1、他的思想对晚明的很多文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理论;汤显祖“至情”观的提出。

2、李贽对小说戏曲的评点,一方面提高了俗文学的地位,另一方面开了明清批点小说戏曲的先河。

诗歌:

一、公安派

1、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倡导“性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袁宏道在三袁中成就最高。其文学主张:

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叙小修诗》称其弟文“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好诗好文都是“任性而发”。

②主张表现自然之“趣”“韵”:

“趣得之于自然者深,得之于学问者浅”,“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序陈正甫会心集》)。稚子“叫跳反掷”,醉人“嬉笑怒骂”,因“理无所托”,所以“自然之韵出”(《寿存斋张公七十序》)。

③推崇“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歌谣(《序小修诗》)。继承元白传统,语言平易,不用典故,多用俗语,“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

如:《櫂歌行》,原是乐府相和歌曲的调名,袁宏道用这一曲调来写新诗:

弊病:

一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而缺乏艺术美感。

袁宏道诗文创作诗歌成就不高。游记、随笔等小品,以抒情叙事为主,笔调轻快洒脱,清新自然,给人以活泼爽朗之感。如《满井游记》、《虎丘记》等。

二、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他们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但缺乏直面人生和坦露自我的勇气,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三、复社和几社

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为现实斗争服务。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张溥《五人墓碑记》:记叙苏州市民同阉党的斗争,颂扬为正义而献身的“五义士”。文字简洁,感染力强。

几社:明末以陈子龙、夏完淳为首的文学组织。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

陈子龙(1608—1647):文学上以诗著名,七律最富特色。《秋日杂感》十首表现怀念故国、哀悼烈士的沉痛心情,长歌当哭,苍劲悲凉。

夏完淳(1631—1647):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和早熟作家。14岁参加抗清,牺牲时年仅17岁。其诗歌《细林夜哭》哀悼老师陈子龙,散文《狱中上母书》都悲壮感人,堪称千古不朽的杰作。

散文:

小品文

“小品”原是佛家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略本,明后期才用来指一般文章。明人所谓“小品”,并不专指某一特定的文体,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等均可包容在内。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性灵说有密切关系,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以往人们所看重的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之类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便鲜活、真情流露的新格调的散文。

小品文的特点:

1、趋于生活化、个人化。讲究有趣,篇幅短小。

2、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

如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天池》,袁中道《游荷叶山记》等。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雪》。

小品文体制短小精练,体裁上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①、短小;

②、有趣;

③、题材上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无关大局,跟社会、国家大事没有关系。

如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天池》,袁中道《游荷叶山记》等。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第四章明代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

一、明代前期散曲

朱有燉的散曲集《城斋乐府》

北曲为主

二、明代中期散曲(弘治、正德年间)

南、北曲同时兴盛,但仍以北曲为主

北曲:王九思、康海。

风格雄爽浑朴,跌宕率直。

南曲:王磐、陈铎。

风格大多清丽俊逸。

一、明代后期散曲(嘉靖至明末)

南散曲(昆山腔)兴盛,北散曲衰落,但由于梁辰鱼与沈璟过分追求音律,导致散曲整体趋向衰落。代表人物与散曲集: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

金銮《萧爽斋乐府》

梁辰鱼《江东白苎》

沈璟

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

明代民歌

1、明代民歌的地位

明代卓人月:“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

2、明代民歌集

《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挂枝儿》《山歌》

民歌选本:

张禄选辑的《词林摘艳》、郭勋选辑的《雍熙乐府》、陈所闻的《南宫词纪》、龚正我的《摘锦奇音》、熊稔寰的《徽池雅调》。

冯梦龙的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一、真实地描绘出社会平民阶层的各种世情俗态,民俗味道浓烈。如《山人》

二、热烈歌咏青年男女自由的爱情生活。如《分离》

三、形象刻画、语言运用等艺术手法丰富新颖。

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朱国祯《涌幢小品:京师人为严嵩语》)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杂剧成就: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载有523种,可考者349种。明杂剧成就上不能和元杂剧比肩,下不能和明传奇抗衡。但在体式上比之元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代杂剧的分期:

前期,为嬗变期,基本上仍然是元之余波,并且有一个很长的萧条时期;

中后期,为复苏期,从内容到手法都有所创新,最负盛名的作家是徐渭。但传奇已经替代杂剧的地位

一、明前期的宫廷派剧作家

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1、皇室贵族:朱权、朱有燉

朱权:《冲漠子独步大罗天》(神仙道化剧)、《卓文君私奔相如》(才子佳人剧)、《太和正音谱》(戏曲理论著作)

朱有燉:《牡丹仙》、《八仙庆寿》(喜庆剧)、《十长生》(神仙剧)、《仗义疏财》(英雄剧)、《香囊怨》(道德剧)。

李梦阳《汴中元宵绝句》:“中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2、御用文人:贾仲明、杨讷

贾仲明:《萧淑兰》写少女初恋,《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录鬼簿续编》。

杨景贤:《西游记》共5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3、民间人士:刘东生《娇红记》

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明初杂剧的特点:

①.题材狭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宣扬封建礼教的倾向加重。

②.宫廷派剧作家较多。他们主要创作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③.语言风格:趋向华丽

④.艺术创新:超越了四折一楔子的通例,打破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轮唱合唱,南北曲融入一折,这都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础。

二、明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转型期杂剧特点:

从发展线索看,前期创作紧靠明初,此后几十年沉寂。至弘、嘉间始有转机,万历后佳作迭出,杂剧连贯发展。

从创作主体看,由前期宫廷派作家转入文人士大夫之手,杂剧表现出文人化、抒情化特色。

从创作思想倾向看,中后期杂剧打破前期题材团圆喜庆、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偏狭,思想渐次深化,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兴盛。

从杂剧体式看,中后期杂剧体制进一步解放,更加自由灵活:

(1)打破一本四折的惯例,剧本可长可短;

(2)多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单用北曲的体式已基本结束;

(3)打破一唱到底的惯例,剧中角色都可以演唱。

从艺术成就看,中后期作品有传世之作。

1、王九思、康海的杂剧

王九思《杜甫游春》、康海《中山狼》

康海《中山狼》影响巨大,除王九思的同名剧外,杂剧还有陈与郊《中山狼》、汪廷讷《中山救狼》,传奇有无名氏《中山狼白猿》,引发了“中山狼”题材热。

2、讽刺杂剧

徐复祚《一文钱》、王衡《郁轮袍》、吕天成《齐东绝倒》

3、爱国主题杂剧

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

4、爱情题材杂剧

冯惟敏:《僧尼共犯》孟称舜:《桃花人面》

5、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一)、生平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等等。浙江山阴人。

母亲是奴婢出身;出生百天父亲去世;养母将生母卖出;十四岁养母病故,异母兄歧视、虐待;乡试八次落地;入胡宗宪幕府;9番自杀而未果;杀继妻入狱7年;晚年靠卖诗文书画为生。

(二)、创作

讽世杂剧最出色。代表作《四声猿》。

《歌代啸》,传为徐渭所作,是一本四出的市井讽刺杂剧,每出故事相对独立。

《南词叙录》一书,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对传奇作家们也产生过极大的鼓舞作用。“尝自言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徐渭杂剧也堪称明代第一。

(三)、《四声猿》

《四声猿》包括四本短戏:

《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

《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

剧本命名,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啼凄厉,三声令人沾裳,四声更属断肠之歌。徐借以表达内心的悲哀。

A 《狂鼓史》: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尽情戏弄

B《玉禅师》:揭露官府与佛门的争斗,批判禁欲主义

C《雌木兰》和《女状元》:对女性的赞歌,对人才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三)、徐渭杂剧的特色

1、从来不避人间烟火与市井气息,语言通俗易懂,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2、有戏谑成分,嬉笑怒骂,但谑而有理,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路。如《女状元》对科举制度的调侃嘲讽;《玉禅师》对佛祖的讽刺,对法僧的戏弄。《歌代啸》用荒诞的故事反映封建社会里“张冠李戴”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实。

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代传奇概况

(一)概念界定

“传奇”名称的演化: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剧本的总称。

明传奇: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是以南曲为主的中长篇戏曲的总称。带有浓厚的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伴随着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的弦歌,迅速发展为明清两代的全国性大型戏曲。元杂剧与明传奇前后辉映,各领风骚,汇聚成中国戏曲文化汪洋恣肆的万千气象。代表作《牡丹亭》。

(二)明清传奇的体制:与杂剧的区别

1、杂剧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末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

2、杂剧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动作在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杂剧传奇

结构每本四折叫“出”,可以有几十出,无楔子

演员末、旦生、旦(末是中老年男子)

主唱只主角唱都可以唱

调子一个宫调,几套曲子几个宫调

动作科介

语言北方方言“南北合套”

(三)明代传奇的目录书与选本

1、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950种。

2、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1000多种。

3《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二集、三集,300种。

4、明·毛晋《六十种曲》,60种。

5、赵景深胡忌选注《明清传奇选》,15种。

(四)明代传奇分期

初期传奇道学气十足,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成就微小。

中期四大声腔——昆山、弋阳、海盐、余姚脱颖而出,并产生了三大传奇,改变了明初传奇的衰微局面,带来了戏曲的繁荣。昆山腔声势最大。

后期传奇兴盛,流派纷呈,吴江派和临川派进行论争,产生了《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曲学著作。在两派风格影响之下,涌现出一批名家名作。

一、明初传奇概述

1、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朱元璋曰:“《五经》、《四书》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如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

大学士邱濬说:“若于伦理不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作《五伦全备记》传奇,树伍子胥的后代伍伦全、伍伦备兄弟为五伦典型,宣传忠孝等封建道德,

邵璨《五伦香囊记》,《全备记》的姊妹篇。写张九成与贞娘的悲欢离合故事。点题诗:“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臧,兄弟爱慕朋友义,天书旌异有辉光”。艺术上:首开明代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之源头。

2、明初其它题材传奇戏

明初传奇百馀种,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历史戏,如姚茂良《精忠记》(岳飞),苏复之《金印记》(苏秦),沈采《千金记》(韩信),王济《连环记》(貂蝉)等。

二、明中期三大传奇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指嘉靖以后的出现的三部戏——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作家创作的自觉性、剧作的现实性、战斗性大大加强。

1、李开先的《宝剑记》: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林冲落草的故事。剧中林冲原任征西统制。因弹劾童贯被贬为提辖;后又参太尉高俅,被发配沧州。剧中敷演了高俅之子高朋欲强占林冲之妻张氏,张氏在王妈妈帮助下逃出汴梁,在白云庵为尼,以及林母自尽,丫环锦儿代张氏嫁高朋,于洞房中自尽等。另外,还写林冲、宋江等受招安后,均被封官,而高俅被朝廷问成死罪;林冲报仇后又与张氏团圆。

《宝剑记》把林冲与高俅的冲突写成忠与奸的斗争;突出了林冲正直不苟、嫉恶如仇的人格精神;林冲由小说中的被动反抗变为主动出击。

四大声腔

嘉靖年间,在南方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徐渭《南词叙录》:“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嘉靖中叶时,魏良辅与当地的一些戏曲家们成功地改革并推进了昆山腔的发展。昆山腔后来居上,雄踞中国剧坛榜首近三百年之久。

2、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

一、沉重的政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政治悲剧。此剧热情赞美了勾践虚心纳谏,与臣子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及范蠡、文种等人忠贞不贰的品格;而夫差的刚愎自用、信任奸佞、排斥贤良的行为予以批判。作品明显地寄托了作者对明代朝政的不满和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崇高而又苦涩的爱情剧。爱情要服从于政治上的需要。西施作为范蠡的情人,却成了范蠡施展美

人计的工具,对彼此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最后范蠡看透世事,挂冠归隐,与西施漫游西湖去了。

第一部改良后的昆腔传奇剧作:《浣溪沙》

范蠡认为“为天下者不顾家”,他毅然牺牲爱情,让西施入宫,“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我与你必同做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西施也说:“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百姓之望。”他们这种先国家后私情的思想很值得肯定。

3、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

全剧四十一出,极写奸相严嵩及其子严世藩独断专行、残害忠良。他杀害了力主收复河套地区的大学士夏言、曾铣;兵部主事杨继盛上奏皇帝,痛陈严嵩五奸十罪,又惨遭杀害;其妻亦殉节;吴时中、张鹤楼、董传策等,联名弹劾严嵩,亦发配充军;郭希颜以“不剪奸雄死不休”的决心向朝廷进谏,结果反遭毒手;最后,邹应龙、孙丕扬、林润等人又经过曲折的斗争,严氏父子终于受到惩处。作品称上述十大臣为“双忠八义”,热情赞美他们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的斗争精神,称誉他们是“朝阳丹凤一齐鸣”。故以“鸣凤”为此剧命名。

是古代第一部描写现实政治事件的时事剧。

新闻性、揭露性、批判性

另一部重要的昆腔传奇剧作:《鸣凤记》

吕天成《曲品》慨叹:“《鸣凤记》记诸事之恶,令人有手刃贼嵩之意。”

三、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一)明后期传奇概述

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

流派:临川派创作成就高,吴江派理论贡献大。

剧目建设:涌现数百种传奇作品,大多较好。

声腔发展:昆、弋争胜,分别满足了雅与俗、上与下的审美需求。

剧作精神:张扬个性,批评封建专制。

(二)题材分类

(1)歌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如汤显祖《牡丹亭》孟称舜《娇红记》周朝俊《红梅记》

(2)倡导爱国主义:李梅实、冯梦龙的《精忠旗》

(3)歌颂清官、诅咒奸臣的剧目次第涌现:

写包拯《珍珠记》《剔目记》;颂于谦《金杯记》

批魏忠贤的《冰山记》。讽刺官场的:孙钟龄《东郭记》、《醉乡记》(《白雪楼二种曲》)

(4)道德说教剧与宗教演示剧也颇成规模。

如《忠孝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100出

(5)喜剧也较知名。高濂《玉簪记》、徐复祚《红梨记》、汪廷讷的《狮吼记》

《玉簪记》曲辞朴素优美,音韵铿锵,描摹细腻,高潮迭起。

四、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作家

近代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

“有明曲家,作者至多,而条别家数,实不出吴江、临川、昆山三派。”

吴江派和玉茗堂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一)吴江派

沈璟(1553~1610) 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后半生以“词隐生”自署,进行了长达20年的戏曲创作和研究。

共改编、创作了17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其中《博笑记》由十个情节各异的短剧组成,市井故事,道德规劝。

沈璟编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被誉为“词林指南车”。整理昆曲曲牌达七百种。

沈璟的理论主张

其一,基本出发点是倡导封建伦理道德。

其二,“本色论”,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

其三,“声律论”,讲究音律,因律害意也在所不惜。

《词隐先生论曲》说:“名为乐府,须教合律度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

吴江派:因领袖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成员有余姚吕天成、叶宪祖,苏州冯梦龙、袁于令,上海范文若,嘉兴卜世臣,吴江沈自晋等昆曲作家。多是沈璟的子侄、门生或朋友。作品多宣扬传统伦理道德,讲究格律严整,语言本色。剧目常被后世搬演。

吕天成《曲品》冯梦龙《墨憨斋新谱》沈自晋《南词新谱》王骥德《曲律》

(二)玉茗堂派

玉茗堂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临川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创作特点:主才情,不拘音律,歌颂男女至情,情节离奇,风格浪漫,文词优美。

吴炳的《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

阮大铖《春灯谜》《燕子笺》

孟称舜《娇红记》《二胥记》

(三)沈汤之争

A、起因: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成《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极大不满,

B、内容:

1.情理对峙:汤主情,沈主理。

2.表现手法不同。汤多以浪漫主义手法,随情而风飞河奔;沈多以写实主义,守理而计较格律声调。3.语言风格不同。汤重文采,沈重本色。

4.审美效果不同。汤重剧本,为案头之曲;沈重舞台,为场上之曲。

两派分歧的焦点在于:沈璟是从曲乐的角度要求文词服从声律,而汤显祖是从曲文的角度要求声律服从文词。

沈汤之争,反映了明代戏曲家对戏曲规律的探索和认识。

王骥德说:“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吕天成提出“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较公允。

“沈汤之争”焦点:“律”与“意”关系

沈“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

“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二郎神·论曲》)

“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liè)嗓。”(同上)

汤“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答吕姜山》)

“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王骥德《曲律杂论》)

第七章汤显祖

一、生平与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江西临川人。

出身于富裕的地主家庭,师从徐良傅、罗汝芳,受到良好的教育,21岁中举,后来科考一再受挫,34岁才中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时政,被贬广东徐闻县任典史,两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五年后,对朝廷失去信心,毅然辞官,隐居临川玉茗堂,专心进行戏曲创作,除《紫钗记》外的其他三梦都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至情论”思想

1.思想的形成: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始终是他思想的主流。

罗汝芳、李贽泰州学派反对束缚人性,肯定人的多重欲求,反对束缚人们身心的理学。

达观和尚禅宗佛学家心胸旷达,消极出世,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祖父仙风道骨的隐居传统

整体思想都徘徊在儒、释、道之间。

2、“至情”论内容有三:

①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

“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情”:指人们与生俱来、感物而发的情欲、需求和愿望。包括“真情”和“恶情”。“性无善无恶,情有之。”

“真情”即人们力图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对理想爱情、幸福生活和清平政治的追求。如《紫钗记》《牡丹亭》“恶情”指人们对不正当的情欲,诸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贪念。如《南柯记》《邯郸记》

②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

③“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

创作

传奇四种:

《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

诗集三部:

《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

二、《牡丹亭》

《牡丹亭》的影响

1、一问世即轰动剧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

2、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

3、内江一女子读汤显祖剧本(焦循《剧说》)

4、杭州演员商小玲演《牡丹亭?寻梦》时气绝而亡

5、广陵冯小青绝命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一)题材渊源及剧情

1、题材渊源:

①《牡丹亭题词》:“传杜太守事,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微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②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2、剧情梗概:

主要人物

闺阁小姐杜丽娘

丫鬟春香

广州书生柳梦梅

杜丽娘之师陈最良

石道姑

(二)思想主题

主题——以情反理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

情:人之常情,人的自然本质,一切真实的情感和欲望

理:程朱理学,扼杀人性和人欲的封建专制主义和礼教

丽娘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

花季苦闷,青春觉醒

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因情而死,死而复生

“一灵咬住”、“生生死死为情多”

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思想内容: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歌颂了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与虚伪。

(三)人物形象

杜丽娘:是一个才貌端妍、聪慧过人、淑静温顺、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同时又反叛束缚、酷爱自由、敢于斗争。

比较起崔莺莺的缺乏独立行动的能力,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红娘的帮助,她则完全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探索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人生道路了。

柳梦梅:痴情、钟情、纯情。

春香:活泼、调皮、可爱、直率。

杜宝:勤政爱民,忠心为国的合格官吏,同时又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不化,缺少人情味。

杜夫人:被封建礼教毒害的麻木的牺牲品,慈母

陈最良:迂腐庸俗的道学先生

(四)艺术成就

1.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终人间结合。

2.情节结构双线发展,虚实结合,悲喜交融。

3.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细致,特别是发掘出了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

层次丰富

游园前:矜持娇羞,寂寞苦闷。

游园时:惊诧感慨,悲叹幽怨。

游园后:向往爱情,因爱而死。

手法多样

描写外貌行止,以显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描写景物春光,以烘托反衬人物的情感心理。

直接倾诉与间接表现结合,以突出人物情感。

4.曲词优美动人,富于诗情画意,具有抒情诗的特色。

曲词:无论写景、抒情、表白与沉思,无不缠绵悱恻,惊心动魄。

修辞:谐音、双关、拟人、比喻、衬托、通感,皆恰到好处,含蓄优美。

用典:化用成语和前人诗词曲名句,华美雅丽,声情并茂,不见斧痕。

(五)文化意义

1、以情反理,倡导人的自由

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3、为明中后期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推波助澜

二、汤显祖的其它传奇作品

一、《紫箫记》和《紫钗记》

《紫箫记》乃《紫钗记》的前身,取材于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

霍小玉李益黄衫客卢太尉

二、《南柯记》和《邯郸记》

分别取材于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和沈既济的《枕中记》

通过贪恋功名富贵的士人沉浮宦海的故事,曲折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官场的丑恶以及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和相互的倾轧斗争,表现了人生如梦的消极出世思想

明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情也。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话本与拟话本

话本是宋元时期说话人讲演故事时所用的底本。

拟话本指明代文人模拟话本形式而创作的专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

拟话本与话本的区别:

1.创作主体不是说话艺人,而是文人作家,文学色彩加强;

2.创作目的不是表演,而是为读者提供案头阅读;

3.描写更细腻情节更加复杂,文字上更雅致;

4.道德说教成分增加。

体制形式:

题目:单句为主。篇首:一般为诗词

入话:头回(得胜头回)。解释性的,和篇首的诗词有关系,或涉议论,或叙背景,或叙述段小故事作引子,以引入正话,亦有等候听众的作用。

正文:主体部分,以散文为主。

结尾:多以一首诗总结故事的主题。

话本小说集:

1、晁瑮《宝文堂书目》,就著录了几十种单刊话本。

2、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

分《雨窗集》《长灯集》《随航集》《欹枕集》《解闷集》《醒梦集》六集,每集分上下二卷,每卷收话本5篇,总计收话本60篇,故又名《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因其版心有“清平山堂”字样,故名《清平山堂话本》。

3、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本名佛贵,字东润)也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1958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在一起影印出版,定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

4、《京本通俗小说》一书。含有小说九种。

拟话本小说集:

1、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

2、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多种。

一、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

1、冯梦龙(1574-1646):长洲(苏州)人,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三言”

《喻世明言》(《古今小说》),天启元年(1621)前后刊刻

《警世通言》,天启四年(1624)刊刻

《醒世恒言》,天启七年(1627)刊刻

每部40篇,共计120篇,150万言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2、凌蒙初与“二拍”

凌蒙初(1580-1644),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二拍”:是凌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二拍”是在“三言”的影响下产生的,但与“三言”不同,基本上是凌濛初个人的创作。因为冯梦龙所辑“三言”,于宋元旧籍已“搜括殆尽”,凌濛初只有“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拍案惊奇序》)。事实上,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

《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全新的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txt台湾一日不收复,我一日不过4级!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上班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 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七绝三首) 女娲补天 苍穹罅漏万民灾,忍教慈亲不自哀。 彩石补将天一角,九州从此笑声来。 夸父逐日 傲气由来不服天,踏云追日试争先。 此身何惧成灰烬,化作青山到永年。 精卫填海 发鸠有鸟唤其名,衔尽西山欲海平。 休道精灵微薄力,总缘水滴石穿成。 1、神话的产生与神话的本质特征。 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也有限,在她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科学地了解自然规律与生产中的矛盾与变化,如宇宙的起源、日月的运行、火山的爆发、洪水猛兽的危害、暴风骤雨的袭击等,都让人们感到惊奇、恐惧与神秘,因而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于神的意志与权力,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指挥着、控制着。在她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她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她们又依据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出现的英雄人物,通过新奇奔放的幻想而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在人们的口头广为流传。这就就是神话的起源。 2、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及代表作品。 对神话大体上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分类: (1)按历史形态:可以把神话分为原始社会神话(即原始神话)、奴隶制社会神话(即帝王天命神话)与封建社会神话; (2)按功能:可以把神话分为祭祀礼仪神话、解释性神话、巫术神话与物占神话; (3)按性质:可以把神话分为原生态神话、次生态神话与再生态神话; (4)按内容:可以把神话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等。 中国上古神话按内容分为以下七类:创世神话、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民族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英雄神话(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十日)、部族战争神话与自然神话等。这七类神话虽不能说把中国上古神话包容净尽、毫无遗漏,但说它概括了其主要内容却就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就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的就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就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清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浊的气往下沉,就成了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小学生 简化版)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1.︱盘古开天︱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 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2.︱女娲造人︱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伏羲画卦︱ 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风雨无阻。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4.︱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 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神农尝百草 5.︱雷泽华胥︱ 相传,雷泽神刚烈威猛,专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龙身,神通广大,居于昆仑山东南吴国西陲大泽之内,只要以手拍腹,便会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经久不绝,震耳欲聋,雷泽神得知女娲造人,并按女娲自己的模样造了圣女华胥,便怀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华胥一族所在,终于在昆仑东南相见。为试探心意,在华胥圣女行进的前方,用脚踏出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最终华胥走进雷泽神的脚印,有情人终成眷属,诞下天帝伏羲。 6.︱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中国古代神话大全

中国古代神话大全 一、《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 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

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最初形式——上古时期的口头歌谣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 一、现实主义源头——《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其中的“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语言双声叠韵。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后世把《诗经》奉为

学习的最高典范。 二、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浓厚楚地特色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楚地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5篇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巅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演变——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学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始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其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 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 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 的灵魂安静。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虽然在欧美奇幻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和日本的神 话传奇中,它们却以尊贵无比的四圣兽身份出现。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 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

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 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奇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 是长翅膀的蜥蜴。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因 此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许多以 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相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 上的白虎像。 朱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因 其形似鸟状,位在南方,火属性,所以在游戏中经常以凤凰的形状出现。但其实朱雀和凤凰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凤凰是百鸟,而朱雀却是 天之灵兽,比凤凰更稀有尊贵,破坏力也更强。在日本的漫画和游戏里,朱雀都是作为强力呼唤兽或者妖兽出现的,比如漫画《幽游白书》和依据漫画改编的同名游戏。 玄武,也叫“真武”,俗称“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 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 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但宋朝忌讳玄字,因而改称真武。玄武又相传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龟,此龟以前被当作柱子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其灵性深觉,历经多 年的听道闻道,终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寝多有驮碑之龟,正是以 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称北冥,听到这个名字估计许 多读者又联想起北冥归海,还有金庸老先生笔下人物逍遥子的《北冥 归海》。 【神女峰的神话故事】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山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可是 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终年四季如春, 是一片富足漂亮的乐土。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传史第一章(一)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其他国家没有的特殊媒介是 C A旗鼓B烽烟C木铎D结绳 2、商周时的金器多用于 D A、纪事 B、占卜和祭祀 C、歌功和颂德 D记录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 3、汉代邮驿制度中中央政府部门所设主官是 A A大鸿胪B郡邸长丞C、御史D、公车司马令 4、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影响较小的是 C A造纸术B、印刷术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5、《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A A戈公振B孙樵C焦中栋D周麟之 6、下列哪一个不是唐代官报发行机构的曾用名 D A上都留后院B上都邸务留后院C上都知进奏院D京塘 7、唐代的士人传播活动有 D A书信、邮驿B著述和烽烟C赋诗和说唱D 题壁和著述 8、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以后负责“邸报”的发报工作的是

A A进奏院和进奏管B中枢部门C枢密院D中书 门下 9、宋代“邸报”的读者不包括 D A少数藩镇长官B京朝官C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 D普通民众 10、宋代“邸报”内容与明代不同的是 D A皇帝起居和诏旨B官吏任免C军事情报D社会新闻和刑罚 二、填空题 1、中国开始有“逐日调报朝廷事”的官报时间(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2、现存唐官报是(1900)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僖宗)年间( 进奏院状)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3、宋“邸报”发行机构(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领导,职责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 4、宋代的驿递分(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 5、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小报”)始见于(宋代) 6、明“邸报"的别称有(邸钞、朝报、京报、除目) 7、明《天变邸钞》里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8、清民间报名的大量出现和盛行,很可能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 9、清民间报房最早的是(公慎堂)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习习题

欢迎共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练习案 时间姓名 1、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2、《》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是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在句式上以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的现象比较普遍。 3、《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456、(《诗品》)。7、8910111213、14为,喜用双关谐音。 15、《》叙事与抒情想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的最高成就。 16、刘宋诗坛以刻画成为重要题材,和是这一时期的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前者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创制了;后者是“”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 17、南朝后期的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等人写作的“”,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 18、“徐庾体”的体表作家是和。其中后者后期的诗歌以《》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地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 19、、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20、初唐四杰是指、、、。他们在继承了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以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为题材和主题,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和,风格由纤柔卑弱变为。 21、诗是唐诗这座高峰的顶点,而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是“诗仙”—— 和“”——杜甫。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2、杜甫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的“”。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 23、盛唐诗坛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 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多采用和的形式,色泽清淡,意境深幽;一是以、、、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以题材为主,大多采用和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激越。 24 25 26 ,。 27 不已。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37、女词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会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38、南宋词人中以的成就最高,他的词是以,善于,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尤其是书写 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 39、南宋词人精研乐理,能自度曲,词风,在南宋词坛的影响很深远。 40、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也叫“”,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

中国古代古代神话故事练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古代神话故事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和地混沌一团,好像一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上有了,地上有了、鸟兽虫鱼,天地间有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火神和水神展开激战,结果水神失败了,他恼羞成怒,用头撞断了支撑天空的一根柱子。 3、女娲补天是用许许多多五彩的,放在大火上煅烧,熔成五彩的,来填补天上的窟窿。 4、原来天上的十个太阳被射下来九个,他的妻子嫦娥最后飞到了上。 5、西王母居住在上,她那里有一种不死药,吃了便可以长生不老,去那里的路非常遥远和艰险,要翻过烈焰焚烧的,渡过连鸟毛都浮不起来的,还要战胜看守进山大门的。 6、教人们开垦农田,打井取水,种植五谷,人们感激他的恩德,尊称他为“ ”,为了给人们治病,他还遍尝百草,曾一天内中了次毒,他还中过一种野草的毒,肠子都烂断了,人们叫这种草为“ ”。 7、黄帝,名轩辕,由于崇尚黄色,便号称,他曾经战胜了同为华夏民族祖先的,还曾经战胜了南方九黎部落的首领。

8、燧人氏发明了取火的方法。教会人们烹制美味的食物、结网捕鱼和采桑养蚕。 9、愚公立志要移走的两座大山是山和山,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帝,于是命令夸父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10、 大禹治水是用的方法,而不是像他父亲那样用堵的方法,他治水期间曾经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共用了年时间才治好了洪水。 11、牛郎和织女被分隔开了,两人只能深情地对望,后来,他们每年的阴历日见一次面,这一日全世界的喜鹊都去为他们搭鹊桥。 二、判断题 1、传说中的尧帝在位时,发生了很多天灾,他不去治理让别人去治理,说明他不是一个不贤明的帝王。 2、吴刚是为了盖房子,不得已才在月宫里砍伐桂树的。 3、牛郎的名字叫董永,织女的名字叫七仙女。 4、董永和七仙女的媒人是老槐树。 5、哪吒闹海闹的不是东海。 6、炎帝的三女儿死后被天帝封为巫山女神,炎帝的小女儿死后化为一只小鸟,名字叫精卫。 7、鲤鱼跃龙门,龙门指的是河上的一条瀑布。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1新闻事业:一种有规模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 2新闻事业史,就是新闻事业基于社会需要,历史演变的事实。 3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是指从中国古代报刊出现到近代报刊产生之前的新闻事业。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邸报,也有“邸钞”、“朝报”、“阁钞”、“杂报”、“条报”、“除目”、“状”、“报状”、“京报”等别称。 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古代早期传播方式 口头传播;符号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以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殷墟甲骨卜辞;情报信和“悬书” 二、古代早期传播载体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帛即绢绸;露布 1、先秦时依赖口头形式 2、汉代开始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汉武帝晋封萧庆是中国历史上以诏书形式向 民众发布官方新闻的最早记录。) 3、汉代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第二节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初唐“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闻多说战争功) 2、唐人的著作中,至今还没有发现“邸报”字样。“邸报”是宋人对当时的“进 奏院状报”等古代报纸的称呼。 3、唐代报纸的特点: 不具备中央统一官报的性质;唐代报纸一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播工具;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4、我国早期报纸的形态 内容:皇帝的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等朝廷的政事活动。发行:这些报状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它的主要读者是各地的藩镇长官。 版式:这些报状无报头、无固定名称,有的称为“进奏院状”,有的称为“邸吏状”,有的称为“报状”或“状报”等等。不分栏,只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纪录。新闻来源: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他们所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宋代邸报的改革 (一)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对官报的控制 2、取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由中书、门下、尚书中的门下省领导) 3、加强编审,凡朝廷需要向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均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编审。 4、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发报。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一: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二:西圣王母《山海经.西山经》载:「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载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大致像个人,形状威猛,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的怪物。另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西王母是汇集西华奇妙真气,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传说中的女神。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

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三:精卫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发鸠山。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四:北溟鲲鹏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篇五:千年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根据《述异记》的描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2.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X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XX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 轼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X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具体介绍: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中国神话故事大全

中国神话故事大全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必要性然而作为民族未来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了解现状却不尽人意。 关键词:关键词:青少年、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必要性近年来,中国神话故事在逐渐被人们淡忘,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只有几个零散的神话故事、神话人物,中国神话故事没有在广大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体系。 一、传统神话故事的优点及对青少年的影响传统神话故事的优点及对青少年的影响(一)从历史方面来看,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通过神话故事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信仰等民族性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文学艺术方面看,神话故事作为历史典故,广泛流传于文人学者的诗词歌赋之中,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了解这些神话故事,就很难理解其文学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三)从社会生活方面看,由传统神话故事延伸出来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如中秋节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七夕乞巧等,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尧舜的仁义治天下,愚公移山的坚持不懈等精神文化以深刻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准则,并指导国家的内政外交。 二、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困难的原因(一)

中国无神话集成专著且体系较混乱。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广泛散落于诗这容易造成阅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思维上的混乱,打击阅读的积极性。 (二)传统神话故事异化现象导致神话的演变和消亡。 其异化现象包括历史化、文学藻饰化、哲学化、宗教化。 文人学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感情,会将神话故事合意者增饰之,不合意者删之。 (三)神话既有美妙伟大的思想,也有野蛮的思想。 (四)古代神话故事寄托的是对神灵、祖先的敬畏。 对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的建议第一,针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内容分散,体系混乱,可将其进行专门整理汇编出版。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多,除将其汇编成集大成著作外,还可将其按类别编辑。 如创世说类、风俗习惯类、帝王类、英雄人物类、励志教育类等。 这样一来可使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更有条理、细化,方便青少年阅读;二来可满足不同需求、个人爱好的同时传授知识、塑造良好品格。 第二,将神话故事中的迷信成分分离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青少年群体中多宣扬正义、积极向上的内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1.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第一章报业开端 马礼逊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二章戊戌时期 王韬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康有为 谭嗣同 梁启超 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唐才常P95 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 1897年到长沙,成为南学会的骨干,并主编《湘学新报》,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后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严复 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幼年受到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在英国海军大学留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后升至改校总办。 甲午海战失败后,他痛心疾首,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思想界有较大反响。 后在维新派办报热潮下,创办《国闻报》,大力鼓吹变法维新。提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而后者尤为重要。 后来思想渐趋保守,潜心于翻译工作。他反对辛亥革命,拥护复辟帝制,也反对五四新文化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有哪些

中国神话故事有哪些_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有哪些 清朝末年,蜀中折弓镇金刚寺住着一户姓任的人家,夫妻俩老来才得一子,自然对儿子万般宠爱,一心想让他科举做大官,便给他 取名任显贵。这任显贵从小到大就一件事——读书,一转眼,显贵 快到而立之年了,还只是一个秀才,不管如何努力,再也爬不上去了。任秀才着急起来,眼看父母一天比一天老,家境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却还是光棍一条,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说媒的人也不愿意踏 进他家门,谁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到这样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家里来呢? 又过了几年,任秀才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伤心过度,很快也跟老头子走了,秀才失去了双亲,伤心欲绝。第二天,好心的村民帮助 他安葬父母,在他家祖坟的那块地上挖坟坑时,一个村民挖到了一 个布包袱,大家好奇,打开来一看,是一本书,封面上写着“天书”两个字。村民们迫不及待地翻开来,可是里面全是白纸,一个字也 没有。大家觉得奇怪,以为是谁在搞恶作剧。想到是从任秀才祖坟 地里挖出来的,就交给了他。任秀才拿到书一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竟然看到那书上满页满页都是字!他开始以为自己眼花了,揉 了揉,没错!是密密麻麻的字。他又叫来村民们看,大家看见的还是 白纸。 晚上,任秀才暂时忘记了失去双亲的痛苦,在昏暗的油灯下翻阅起那本天书来。打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一段话:凡有缘者方可见书 中字也,既见字则说明有缘者已现也,四句话,切莫忘也。下边是 四句话:无字天书非无字,字字可改凡尘事,识字君子需正直,作 法之前请三思。再往下翻,里面全是教人作法的口诀。任秀才半信 半疑,恰逢邻居端来一碗稀粥叫秀才吃,秀才想想自己已经揭不开 锅了,不由得悲从心中涌起,看看邻居的那碗粥,也是清得可以照 出人影来,秀才叹了口气,想到天书中有教人如何饱肚的方法,秀 才想,我何不试一下呢?于是秀才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子,投入碗中,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有关的成语

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东曦既驾---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吉光片羽---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开天辟地---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夸父追日---古代神话。同“夸父逐日”。 炼石补天---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牛郎织女---从牵牛星与织女星演化而来的神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现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女娲补天---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牵牛织女---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清都紫微---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宫阙。擎天之柱---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 日薄虞渊---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十日并出---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乱并起。Sfm中国儿童资源网 水漫金山---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 松乔之寿---松乔: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指长生不老。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巫山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无缝天衣---神话谓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合,没有缝儿。常以比喻诗文等事物没有一点瑕疵。 兴风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