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课后答案

马克思课后答案

绪论--第1题:

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武昌街机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和实践基础。

适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绪论--第2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

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

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第5题

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

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不安息的原理是马克思注意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的相结合的

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注意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

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章--第7题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行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

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处罚,充分反应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

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第二章--第1题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到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

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结合以上事实

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因为有了社会实践这个动力,我们人类才能比蚂蚁认识更

多的知识。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人的眼睛构造虽然不及蚂蚁的精妙,但是人

类可以通过新的工具比蚂蚁认识的更多。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使认识产生并不断向前发展。

蚂蚁对光线的认识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而人类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加深不断产生和向前发展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认识的哲理性,而

蚂蚁却不能做到。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章--第7题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卓越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面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追求的根本,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

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制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发,把美好的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第三章--第2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们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到有

所为有所不为?

答: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以造福人类,同时在一定条件下

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2,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3,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规律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管理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需要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而不能走先污染在治理的老路。

第三章--第3题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其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达的地方,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最高的;某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成物质力量

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和审美情趣。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章--第1题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自15世纪末,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政府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劫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掠夺了大量财富,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

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连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的土地,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

币财富。

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是,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表现得最为明显。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

式。

第四章--第4题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是用所学远离对该观点进行评析。(P128,P130, P136)

答:(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花费耗费。

(2)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转场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

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3)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有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4)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

第五章--第5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答:(1)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

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又是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

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

第五章--第7题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表现: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崛起并成为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的变化:

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

些制度主要有:

A,职工参与决策

B,终身雇佣

C,职工持股

D,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E,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A,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B,高级职业经理人逐渐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C,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A,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调配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但它已经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断加强。

B,危机对社会经济的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想减弱。

5,政治制度的变化:

A,国家机构的行政权限不断加强。

B,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C,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D,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逐渐扩大。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第1题

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

社会主义“早产论”?

答: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

条件所决定的。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③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

错误的。

第六章--第5题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

资源和力量,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1,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

2,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政治领导。

3,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

任务和永恒课题。

第七章--第1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

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

的展望。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新的社会

因素,并以此作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细的细节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

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第七章--第2题

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人们又要去努力去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答: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每向前推进一步,也就是向着共产主义走近一步。因此“共产主义

渺茫论”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

的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所以我们要努力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