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校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现状分析

学校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现状分析

25

学校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现状分析

关汉男1 姜文宁1 李长治2

(1.上海交通大学 20024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0003)

一、我国学校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转型时期的国内社会矛盾、全球环境变化、网络新媒体大众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教育系统主要存在七类安全威胁: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卫生类事件、群体性事件、恐怖事件及校园伤害、公关危机、意识形态和政治敏感事件。

目前学校面临安全突发事件的风险呈上升趋势,防范和应对工作难度日益加大。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点多、线长、面广的情况,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存。二、我国学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职能尚不明确,一些常态性工作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比如应急信息收集报送工作等)。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人员编制短缺,矛盾比较突出,多数人员为兼职从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预警研判能力有待提高。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教育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预警信息共享不足,现有网络监测系统的效益尚未最大化发挥。预警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的科学性有待加强,需要建立能够对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快速判断的准实时响应系统。预警信息的发布手段有待优化,需借助新媒体、融媒体等平台拓展发布渠道。

应急处置的协同联动性需要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目前基本都有自己的处置突发事件的体系、流程和应急办法,这类系统现在大多数仅可以在单位内部发挥作用,没有建立与上级部门和其他单位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协同联动效应。

应急响应和动员机制不够迅速。目前教育机构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受现有的系统和技术手段的制约,不能将信息和指令快速传达至相关处置人员,在第一

时间内响应和动员处置人员到位的能力有限。动员人员和调动物资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不够。

应急公关和应对缺乏实战经验。安全事件发生以后,相关单位缺少面对媒体和应对公众质疑的经验,缺乏专业的新闻发言人队伍,对发布信息的内容、方式和发布信息时机的掌握缺乏经验。

网络防范技术不够成熟。当前许多安全事件都是通过互联网发酵升温,但许多教育机构没有建立通过网络防护技术防止不良信息大范围扩散和传播的系统,基于内容安全的网络防范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三、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模式的国际比较(一)美国应对学校突发事件的模式与经验

美国学校应急保障体系呈纵向结构,实行“联邦、州、县、学区(学校)”四级管理模式,主要特征有:第一,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后,美国政府强化危机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职责划分明确。以立法形式明确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在校园危机管理上的职责。第三,整合多方资源。除最值得依赖的行政性资源外,美国学校还非常注重发掘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协同机制,构建起多方合作的校园安全立体“防护网”。第四,创新管理方法。经过长期实践探索,美国在学校危机管理上积累了较多创新方法,比如引入美国森林管理署的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应用大数据技术预测高风险区域及事件等。

(二)日本应对学校突发事件的模式和经验

日本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建设较为完备,也有较好的法律基础。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灾害日本出台了多项基本法,并以“依法防灾、科学应急”为理念,不断完善防灾对策体系,使之

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还设立了“防灾宣传日”,并定期组织各类防灾模拟演习,日本多数学校均制定了防灾应急法规,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逃生技能和应急救护培训,同时非常注重心理辅导,缓解学生恐惧心理。近年间,越来越多的日本高校开设危机管理课程,在提升高校应急响应能力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日本政府还在许多大学建立环保、防灾、卫生等学科研究机构,逐渐形成了与危机管理相关的学科体系。

(三)国内外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比较

与国际先进经验相比,我国在校园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外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比较

内 容国内情况国际先进经验

法制基础目前针对学校突发事件的立法尚不完善。有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立法,使校园突发事件能够“有法可依”。

联动机制应急处置的主体单一,主要在教育系统内

动员,没有形成联动协同的工作机制。

在应急处置上形成了政府、学校、社区、家长、媒体等

利益相关方的联动机制。

应急模式大多数采用“事后动员型”,重在事后的

处置和总结。

不少采用“事前主动预测型”,非常重视事前预警。

技防设施技防设施不够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有限,各

自为战现象突出,紧急信息难以实时共享。

技防设施较为完备,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构建了防火、防

盗、交通检测、区域监测等技防网络体系。

心理干预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对于心理问题的重

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干预、预防和教育。

突发事件后或预防过程中,采取谈话、心理疏导等方式

进行心理干预与治疗。

信息发布危机公关经验不足且缺乏培训制度,信息

发布机制与模式尚不成熟。

高度重视信息的发布,且信息发布的渠道非常广泛。例

如:电话、短信、邮件、大屏幕、校园广播、校园报警

铃声等。

演习演练比较重视演习演练,但组织相关培训较少。必要的逃生应急演习成为师生必修课,且经常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经费投入主动建设经费投入较少,但灾后处置投入

较大。

政府在预警与应急系统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学校也从社

会上多方筹措资源。

四、建设学校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通过技术手段升级和管理方式创新,建立针对教育系统的安全预警和应急系统刻不容缓,其主要意义在于: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够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现场的情况,进行实时处置,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掌握第一手信息,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保证教育系统乃至于全社会的的平安稳定。

保护师生生命财产:能够与现有的其他部门或系统互联互通,及时分析监测到的各种信息,评估社会各类突发事件对教育机构的风险。根据威胁程度可及时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其他力量协助处理突发事件,及时挽救师生生命财产损失。

提高安全管理效率:系统内部可以建立资源管理库,对信息共享、公共设施、交通保障等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各类资源进行统一调配管理,为基层单位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管理手段支撑。必要时,甚至可对应急物资和应急人员等核心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树立现代政府形象:建设系统化、信息化、集成化的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是信息时代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在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处理中能发挥作用,还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现代政务体系,畅通社会沟通机制,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同时面临国内外一系列风险与挑战。因此,建立并完善校园安全预警和应急系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董晨.依靠科学管理完善应急体系,专家谈建立学校应急管理体系和学校应急预案编制[ J ].中国教育报,2006.

[2]方展画,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探究,兼论国内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J ].大学教育科学,2011(4). [3]李培林.加强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治理[M].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

[4]于艳玲.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国际借鉴[ J ].科技创业月刊,2010(10).

[5]李碧媛.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7).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学校安全预警和应急指挥处置系统”项目。

2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