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文化视角来看景观空间演变的原动力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文化视角来看景观空间演变的原动力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文化视角来看景观空间演变的原动力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文化视角来看景观空间演变的原动力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从文化视角来看景观空间演变的原动力

摘要:本文以芒福德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为参照,从文化视角来看待景观空间的演变,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回溯和梳理,认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景观空间演变的原动力,并分析这两者的巨大影响。

Abstract:

The paper views the transition of landscape and space based on a famous book by Lewis Murnford, through the history retrospect and arrangement. Then it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personal value and life style are the original momentum for the transition of landscape and space, and analysis the huge impact of the two factors.

关键词:

Key Words:

1.引言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的代表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广博而深刻。芒福德认为,在城市成为人类的永久固定居住地之前,它只是一个聚会地点,进行一些神圣活动:所以,这些地点是先具备磁体功能,尔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芒福德写道:“我只强调了城市作为一个封闭型容器的本质功能,这个功能将各种社会成分集中起来,并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封闭的场所,使之能以最大限度地相互作用。但是城市又不仅仅是一个容器:在它还没有任何东西可容纳之前,它须首先吸引人群和各种组织,否则它就无生命可言。”这种吸引力就是城市的磁体功能,芒福德的论述反复切换于“容器”和“磁体”,无非想要强调这样两个要旨:封闭场所和相互作用。只有封闭的场所,才能使各种社会成分“最大限度地”相互作用,“容器功能”和“磁体功能”才能充分地交流互动——文化的功能运作才更有效,“文化”才更“传统”,文化才更有生命力。现代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是否就此缺乏了“容器功能”和“磁体功能”“最大限度相互作用”的场所?也就缺乏了文化有效的功能运作的场所?好在解决上述疑惑的途径是明确的:芒福德的“容器—磁体”理论和观点。从认识论角度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容器—磁体的划分,是基于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一种划分。

2. 生活方式——景观空间演变的物质基础

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物质基础是相当重要的,该物质基础又对景观空间演变的研究是否同样重要?刘易斯·芒福德很明确地肯定了这一点。他认为,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中(除了城市源起之时),它作为容器的功能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而对于城市容器而言,其中包含的生活又比容器本身更有意义。很明显,“生活”就是指生活方式,就是城市文化或者文化的物质层面。芒福德的观点很明确地强调了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容器(物质文化)功能运作研究的基础性地位。

芒福德将“容器—磁体”理论用于城市问题的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预测时,亦强调了容器功能之决定性,他指出,“不论多么大的一个城市容器,如果囿于自身的范围之内,想依靠在城墙之内实行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局部调整,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这最终将被证明是不可能的……”。打破城墙的禁锢,城市从有形的“容器”走向无形的、开放的“容器”是否就解决了问题呢?当然不是。城市的本质仍在于其物质性,即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城市最重要的特征依旧在于:作为一个“容器”。既然是物质的“容器”,那么容量自然十分关键。于是

芒福德认为,“今天城市文化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增加城市这个容器的消化能力,同时又不让它变成非常庞大的凝聚在一起的一个大团块。”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增加城市容器的消化能力”,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就是增加城市容器包容多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某种能力;其二,就是增加城市容器包容某种生活方式的多种不同能力。

对于其一,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化,主要表现在于城市栖息地的文化分化和亚文化社区的形成。生活方式是如何影响空间的?简而言之,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城市空间格局的亚文化镶嵌。其二,城市容器包容某种业已经过“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生活方式的多种不同能力。城市容器的包容的能力或包容性怎样体现?

因为社会生活方式就是一种“文化”,所以它也包含着“能力”和“习惯”——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将文化视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能力”和“习惯”的理解,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进一步领会“文化就是生活方式”这一命题在“城市容器”中的内涵——城市生活方式的“能力”何在,城市生活方式的“习惯”何在——从而深刻领会城市地域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

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建立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上。这些物质基础,如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物质设备,包括“一防御的机关及一居住的体系”等等,即城市和住宅。构筑社会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的活动本身就是在创造“文化”。这种活动一方面包含着相应的技术条件,即所谓“能力”,这种能力在城市空间发展演变中的体现,比如,用具、工具,地方建筑构造技术等等方面,已被城市规划专业广泛注意和研究。但是,同一技术发展条件是否就意味着相当的城市景观空间形态呢?当然不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而且一直被规划专业相对忽视的)因素,正是缘于社会生活方式的“习惯”。比如,前面所举拉萨八廓街的顺时针方向,非“能力”使然,“习惯”使然。而且恰恰是由于“习惯”而产生了空间地域特征及其文化多样性——在现代城市景观空间演变中尤其明显:无所不能的“能力”是没有太多的地域特征可言,地域特征更多是源自“习惯”。所以缺一不可“能力”和“习惯”的才是生活方式的全部,这样形成的生活方式,才更具文化特色。泰勒的“能力”和“习惯”,实际上也是在概括生活方式的两个方面,帮助我们揭示了城市地域文化产生根源的方面之一:“能力”使城市景观空间只能“如此”,“习惯”使城市景观空间趋于“如此”。

能力使景观空间“只能”如此,从人的能力到文化的能力的发展演进,过程包含的更多的是“历史”;习惯使景观空间“趋于”如此,从仪式性习惯到行为惯性的发展演替,过程包含的更多的就是“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从仪式性习惯到行为惯性”并非其终结,从行为惯性到思维惯性,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习惯”蕴藏着更深的文化内涵。

3. 价值观念——景观空间演变的精神动力

“文化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这一观点,不单单是人类学的认同,对于城市社会学中景观空间演变的研究亦是如此。因为价值观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所以具体而言,价值观在空间领域的功能就是评价和决策——系统研究该问题的理论。这一理论领域的研究,首推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一书,该书是他在城市设计领域极为重要的著作,至今仍是美国许多学校的教科书。关于城市形态的问题,林奇在他的早期经典《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1960)中已经开始讨论,基石是众所熟知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在《城市形态》中,林奇认识到城市过于复杂,甚至超出了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是因为城市人口有着太多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对于城市的回应,都免不了要用好或坏的标准,于是他提出了价值标准这一概念,并试图找出实体环境形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关联。

价值标准就是一种价值观念。林奇认为:价值标准是一个在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素,无论这种决策是长期的或短期的,利人的或利己的,直言不讳的或暗示的。如果缺乏追求“更好”的热情,任何行动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未经检验的价值标准是非常危险的——这段浓缩于《城市形态》序言的三句话涉及到三个关键问题:价值标准和决策,追求“更好”的

热情,价值标准的检验。

首先,来看价值标准作为决策不可避免的要素。价值标准影响决策,决策影响空间,因此价值标准通过决策影响景观空间的演变,如何影响?比如,原始宗教产生灵魂观,影响到生死观,灵魂观和生死观又影响“事死如事生”的决策,从而决策影响到墓地的形制、规模、格局——我们当然不必大惊小怪地“匪夷所思”;又如“人神合一“或“巫君合一”产生了君权神授、神权至上的价值标准,又影响到决策,凡君之寓所或神之寓所必竭尽奢华,从而决策又影响到宫殿和寺庙的形制、规模、格局等等。现在常常存在这样一个疑惑,我们的城市,究竟是“市长的”城市还是“市民的”城市?看来人们都很清楚谁在决策,并显然也知道“决策影响空间”,那么关键问题在于——而且只在于——用什么价值标准?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由于价值标准,是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所以就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态。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决策过程,具有累积性,即不论是好或坏,都会留给下一代和未来的居民。林奇主张,让空间的使用者决定空间的形式,这个高度分权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理想模式。正如他自己指出的,如果缺乏追求“更好”的热情,任何行动都是不负责任的——那么如何追求“更好”的价值标准?这就需要讨论价值标准的“文化偏好”——其实凯文·林奇对该问题未加深述便切入了他的“标准理论”,即如何检验价值标准。既然林奇的标准理论是“努力去尝试使其适用于所有的文化”的,那么不同文化,不同的价值标准各有其偏好的问题似乎应当予以深究——阿摩斯·拉普卜特补充了这部分内容。

其次,就来看价值标准的文化偏好。拉普卜特于2004年出版了他的新作《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该书是他自1969年发表《住屋形式与文化》至今,对“文化”所作的综述性结论。书名也由原先拟定的《人类学与建筑学》改为现在的《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更加突出著作的主旨,就是要使设计回应“文化”,亦即彰显文化的特质。拉普卜特该著作的前半部分——关于文化的要义,对本论文观点尤具启发。他将建成环境概念化为文化景观,认为人对景观的改变越多,景观的“文化”成分也就越大。针对文化景观的成因,他提出最佳途径就是“发展诠释性理论”——用规则(rule)来解释。在研究或解释之前,拉普卜特强调在他的研究中,文化的重要性先是作为一种假说而存在,研究是提供对于这种假说的验证。他提出,由于文化景观特性明显,在把握提示的情况下,很可能仅凭意象(image)就足以把它识别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明显独立的决策是怎样形成如此清晰可辨的整体呢?最合理的答案是:人们是按照在理想环境中,理想人物的理想生活那种共有图式和观念进行选择(即改造景观)的,而这种图式正是文化。正如拉普卜特所指出的,文化景观不是经过通常所谓的“设计”得到的,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祖祖辈辈间无数个别决策的产物。若能把握提示,识别文化景观就会易如反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单凭意象就够了。然而文化景观这种条理分明、清晰可辨的属性从何而来呢?在他看来,惟一(或至少最合理)的解释是文化景观显示出一种偏爱(preference),这种偏爱是群体所共有的,它以共同的理想与意象等为基础,并通过图式表达出来。这样,偏爱才得以指明选择的方向,并将祖祖辈辈在世代之间明显的个体行为结合成一个可供识别的整体。拉普卜特所说的“偏爱”就是价值标准的文化偏好——因为是群体所共有的;“偏爱指明选择的方向”,说明“偏爱”也具有决策功能,甚至是决策的基础——这样我们可以切回凯文·林奇的关于价值标准的检验的问题。

最后,来看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理论研究的现状如何?林奇认为,“正处在令人悲哀的状态之下”。究其原因,要么是过度关注社会经济方面,要么是过于沉醉于物质空间。同时,既使涉及到价值标准,也倾向应用那些没有争议的主流价值标准。也就是忽略了文化的多样性:只看到了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大作用的”价值标准,而忽视了“带有愿望性的”价值标准、“弱势的”价值标准、“隐性的”价值标准等等许多自下而上的价值标准。同时他认为,现有的很多所谓标准理论,用了过于一般性的描述,以至于脱离了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包含有文化、政治、经济和许多其他非正式特征的概念。……更常见的是,这些指标只限于某种文化条件,并不包含所有与人类的基本价值相关的城市形态特征。林奇

试图摆脱上述现状之不足,提出他的“努力去尝试使其适用于所有的文化”的五个基本指标和两个附加指标。

4 小结

文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间存在互动,共同作用于景观空间的演变。生活方式是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精神动力,反过来又改变着生活方式。在具体的城市空间领域,价值观念往往通过理想、意象、图式、意义等表达,反映于景观空间,这些表达通过历史积淀“习惯”化、“传统”化,形成了特定的规范、准则、期望、规则等,反过来影响评价、决策,从而又影响生活方式。习惯固化为传统的过程,在城市规划专业理论看来,就意味着固化了一种人居环境模式,而该人居环境模式中无疑包含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①刘易斯·芒福德[美]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②凯文·林奇[美]著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③拉普卜特[美]著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黄兰谷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3

④拉普卜特[美]著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常青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崔明明 摘要:通过运用Fragstats3.3软件对北京市1984年、1999年两个年份的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对北京城区景观动态分析结果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对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大,得农田的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提高;城市用地的增加,零碎斑块聚集成大斑块。北京市的园林绿化程度也有明显的提高。另外,北京在进行城市化的同时,也比较注重水体的保护。 关键词:景观动态;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 1、实验目的 通过北京市1984年和1999年的北京城区土地利用图,采用Fragstats对这两个年份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并观察其变动情况,由此得出北京市1984-1999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同时也通过使用fragstats的使用,对景观生态有一个系统的概念与对于各项指标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2、实验用数据和软件 2.1实验数据 北京地区1984年、1991年、1999年的土地类型的相应景观格局指数 2.2实验软件 Fragstats3.3软件、EXCEL软件 3、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1景观动态分析 3.1.1景观格局分析类型指数 表1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指数 TYPE CA PLAND NP ED AREA_MN SHAPE_MN AI 1984年 背景342.54 0.45 1 1.21 342.54 24.95 60.34 农田37804.68 49.40 1135 81.70 33.31 2.01 87.71 绿地18381.42 24.02 2398 84.12 7.67 2.20 73.85 城市用地18057.15 23.59 1340 51.97 13.48 1.96 83.65 水体1947.87 2.55 385 8.29 5.06 1.79 76.09 未利用土地0.00 0.00 0 0.00 0.00 0.00 0.00 1999年背景342.54 0.45 1 1.21 342.54 24.95 60.34 农田20006.37 26.14 1337 44.86 14.96 1.74 87.31

浅论居住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

浅论居住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 浅论居住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 1 居住小区设计的研究分析 现在许多的居住小区在设计中都遵行了一个设计流程——规划、建筑、景观。在最后才开始建设甚至规划景观,这种和整体规划和建筑脱节的设计流程使许多的小区的景观设计和主体建筑脱节,缺少统一感,出现很多问题。有许多的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都趋向西方园林形式靠拢,许多小区打着“法国小镇”、“荷兰小镇”等旗号采用大量的模纹花坛、欧式花架及方尖碑等元素。如果一味追求高品位,洋文化,而忽视居民的文化底蕴,忽视当地的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单纯照搬最终不会得到居民的认同;许多的开发商和设计者没有空间绿化的意识,出现绿化面积不达标,绿化率缩水的情况,为了满足绿地率要求, 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 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 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 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同时选用的树种也不符合实际的小区的情况;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 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总之,。居住小区景观缺少与人的交流,不仅包括人与景观的交流还包括人与人的交流,一个人性化的居住小区景观必须要考虑景观中的交流的部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理念的更新,人们追求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现代小区环境空间设计应遵循“可观、可行、可用”的原则。如有的小区水景做得很漂亮很壮观,但是水声比较大,居民白天在家睡觉会受到干扰,夏天在外面散步蚊虫也比较多,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多考虑细节问题,把水声比较不妨设计一些浅水池、旱喷泉,这样夏季可满足儿童戏水的需求,冬季又可改为冰场或广场。另外现在的社区很少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活动设施和物业服务,这一点不够人性化、小区普遍缺乏无障碍设计;应创造一系列空间来满足人们不同‘的活动,包括体育运动、散步、骑车、练操、静坐、阅读、休息、交谈、赏鸟、私人会面、公众聚会等,但建筑师不应简单地将这些空间罗列,而要真正地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用心体会,才能设计出真正的、适宜的、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空间,让居民在公共环境空间内体味无微不至的关怀。 2 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的设计哲学。人性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当然在人性化的设计中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考虑社会的人、群体的人,考虑群体的局部和社会整体的结合。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的方向,以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在城市设计中,拥有无可挑剔的建筑外形和无可挑剔的组合的形式,并不意味着城市设计就一定优秀。评判设计的优劣,首先要看人们是否自愿愉快的在设计师所提供的空间中的活动、生活,因此,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需求、人的行为等因素,从而得出真正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人性化的设计包括行为活动的物理空间、需求以及思维活动的心理层次需求。 物理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尺度宜人的空间: 2)适度围合或开敞的空间: 3)宜人的物理空间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等: 4)安全、方便的活动设施: 5)考虑不同情况的人群需要,设计无障碍设施、儿童游乐场、注意动静分区等等。 人心理层次需求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发表日期:2006-05-24 浏览人数:651 作者: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来源:评论0条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立方体空间设计

立方体生活空间设计 一、训练目的 1.从空间上来说,立方体空间是从抽象的概念性立方体空间 的训练到真实的建筑空间训练的一个过渡环节。 2.从功能上来说,选择居住类型,提供给特定人群最基本的 人工生存环境。 3.体会建筑空间与现实生活之间相互促成的关系,理解设计 并非是空中楼阁,它将始终根植于现实生活。 二、生活与建筑空间 1.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密切 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建筑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构 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我们在建筑中工作、娱乐、学习 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早晨在某一幢建筑中醒来后,将 去另一幢建筑中度过一天,尔晚上又回到前一幢建筑中去睡 觉。 2.生活通过“功能”这一概念影响建筑的空间塑造。 同一类生活事件抽象归纳形成为功能的概念,通过功能来设 定相应的建筑空间。一旦对建筑完成其功能性的空间设定, 将意味着确立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流水别墅的生活方式是 不一样的)。 3.生活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建筑空间也具有相应的群体普遍性与个体特殊性,普遍性反映对于普遍意义上的人生存状态的关怀;而特殊性,则 会因为地域文化,居住者具体的自身状况或着特殊喜好,建 筑师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使得建筑空间具有多样性。 三、立方体空间设计要点 1.功能要求:参见任务书家具单元 2.5mx6mx2.5m 对于作业要求的功能相对紧凑,只有紧凑 的处理一些空间才可能给其他留有一定宽松可变的余地。 3.立方体空间的限定 A、固定性要素 界面的虚实——决定着该空间的性质以及与外界的关系: 实墙,实墙上开洞口,洞口加不透明玻璃,洞口加透明玻 璃。 B、半固定性要素 家具——带来空间划分的灵活性与特殊性。 C、非固定性要素 空间的暂时围合(如人的聚集) 4.立方体与外界的联系 A、内外的过渡空间:平台、庭院、有屋盖的开敞灰空间 (入口的空间化、领域感、从公共到私有空间的过渡领域) B、光照 C、通风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湖北省恩施市分布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其中之一俗称“赤壁 墙”,陡崖绝壁。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经长期外 力作用,形成了许多崖洞。砂岩易于修整开凿,自古以来, 土家族人多以崖穴为家。下图为恩施市六角亭街道瓦店子村 的丹霞崖穴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该处崖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风化剥离②流水沉积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2.该地 A.春季欣赏油菜花 B.夏季收获菠萝c.秋季播种晚水稻D.冬季修剪荔枝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 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 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 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 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4.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5.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 两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 熔岩成分(富含钠、钾元素),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 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 “天堂”。下图为纳特龙湖和马加迪湖位置示意图。 6.马加迪湖形成于() A火山口集水B河流改道 C.滑坡阻断河流 D.地壳断陷集水 7.马加迪湖水源主要是盐水温泉(温度高达86℃),该湖 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碳酸盐火山灰随东南信风落入湖中B.汇入淡水较少 C.蒸发量较小D.湖泊没有出口8.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A干季天敌少利于繁殖B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C气候干燥不利疾病传播 D入湖河流多,饵料丰富 侵蚀基准面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 面,通常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和地方 侵蚀基准面,其升降引起河段的冲淤和形态上的 变化。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外力 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其发 育过程爱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夷平面被抬升以后 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浅谈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

浅谈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18-12-31T11:54:59.28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作者:王丹 [导读]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居住区建设的大量增长,环境景观设计已跟不上住区建设的步伐。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 关键词: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对策建议 一、研究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的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居住区建设的大量增长,环境景观设计已跟不上住区建设的步伐,人们的居住需求从满足于居住面积的大小转向追求生态型、舒适型的居住环境。小区景观建设是改善小区环境,提高小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保证,它不仅为小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起到美化小区、陶冶身心的作用。 二、目前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空间和功能的多样性。 过于看重形式,着重研究住宅环境的风格、形式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只为追求有力的视觉刺激,看重形式美,忘了营建舒适有亲和力的活动空间,没能从功能方面考虑其空间的合理开放及隐蔽,出现过于单调、空旷的小空间。没有达到居民环境规划,同时适应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兴趣的人开展活动的需要。 2、不注重环境与风格的协调。 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应尊重周边环境状况和地域文化背景,考虑住宅区类住户的工作性质。但近年来,由于向国外学习,草坪风、欧陆风、各色西方风的住宅涌入国内,与国内某些地域特征并不符合。诚然,适当地引进国外住宅景观特点,在本国特色基础上融入国外特色,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审美需求,丰富住宅区形态。但当它成为一种“风气”和“盲从的时尚”时已走入误区。 3、没有体现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 自草坪风盛起,住宅区的绿化大多是疏林草地,完全忽略了乔木、灌木等改善生态环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造成居住环境绿化区单一的绿化结构和低下的生态效率,另外也造成了昂贵的草坪保养费。 4、没有有效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 树种选择单一,风格形式极易过时,缺乏持续性;有的选择种植速生树种,影响树木的群落发展;过度追求珍稀树种和花卉,劳民伤财又没考虑到当地环境。 5、缺乏人性化设计。 设计者没有充分调查居民意愿,没有与居民进行良性沟通,很多安全性、舒适性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如:预防水灾、火灾等灾害;设置无障碍设施、盲道、绿色通道;消除噪音等。设计不贴近人群,缺乏亲和力。 三、居住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1、体现地方特色。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居住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2、因地制宜原则。一是对现有地形条件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减少投资,降低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上,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 3、生态性原则。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好原有的土地、河流、植被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自然改造。 4、整体协调性原则。景观设计注重整体效果,从整体上确认景观的特点,构造住宅区整体形象,并通过设计主题展现出住宅建设的灵魂。同时还要求协调有序,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创造有序空间,另外,人与建筑也应协调,从而达到极致舒适自然的美。 5、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小区居住活动的主体,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人性化,就是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优雅、放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 四、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对策建议 1、提升植物种植绿化的多样性。 绿化在小区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提升小区的空气质量,还能引导自然风。减少沙尘,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绿色植物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打破了建筑的单调造型,软化了直线型的空间形式,营造出多层次、立体的生态空间。 植物种类的选择应多选用地方树种,既具有地方特色和亲和力,而且容易成活,易养护,可以最快的实现景观效果,形成植物生态群落。多选用乔木类植物,落叶型与常绿型相结合种植,夏季有树荫遮挡烈日,冬季落叶后又不影响日照,并且落叶树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也是景观中的一道风景。植物搭配要有层次、有厚度、有色彩,使不同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的立体植物群落。但应同时避免丛壮密林、封闭阴暗的死角等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2、加强小区道路的景观设计。 小区的道路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空间的作用,同时还是人们进入小区的第一印象。道路设计应该根据场地条件,顺应地形而布置,以迂回的设计增加空间的层次感。一个好的道路设计除了能满足功能的需求外,它本身就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重要的视觉走廊。 调查表明,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空间特性,其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价值都需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中得到体现,并通过一系列的空间设计,给人一定的历史感和空间感,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历史价值载体。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中,要注重文化空间的保护,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从非物质文化层面实行思考和研究。当前国内对文化空间的研究相对滞后,学界注重较少,“文化空间”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被提出,将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空间载体,有利于促动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一、何为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也不过一个周期性的时间,这段时间或地点取决于传统文化活动。这表明文化空间既是一个地点、场所或空间也具有时间因素,既不是静止的静态地点,也不是遗址遗迹,而是有周期文化活动反复演示的“时空”,是有人类活动、有文化表演、有文化行为的地点。能够说是一个民间文化景观,既有自然环境、人为场所,又有人类聚会的时空。 二、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形式及其空间载体 1.文化空间形式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空间,广义上指人们感知和体验历史文化名城多元内涵的文化场所,狭义上指能承载整个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的空间构成。以文化空间的内涵来分类,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类型有以下四类。 (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这些古老的人类聚居地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很多人类的非物质文化就是从此聚居地发源、发展进而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所以保护古老人类聚居地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古老的人类聚居地绝大多数地势偏僻,并且具有独

园林景观风格的进展与演化

园林景观风格的进展与演化0引言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它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植物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形式。在当前国际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创造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成为当代植物景观的发展主流,但是由于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局面[1],又对园林植物景观风格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包容。但是,近年来国内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领域并非如此:要么过分地强调原生态,要么简单复制古典模式,要么突出平面布局,要么将艺术美简单化、程式化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又多侧重于从具体应用中分析植物景观的局部表象特征或者植物空间模式的具体塑造等,很少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当前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呈现“多元化”的根源。因此,本文立足于此,以类型学为依据,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探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期对当前背景下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启示。 1类型学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1.1类型学

分类意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分类现象称为分类学,而在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则称为类型学(Typology)。实际上,类型学是人类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类特征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意识。“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形式(或者说理想形式),其普遍性来自类特征,类特征使类型取得普遍意义。”[2] 1.2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景观”与“风格”是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本文引用“景观”在视觉审美方面的意义,“风格”则指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以某种结构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因此,本文引用“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是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上所反映出的普遍性特征。它既包括能为视觉等所感知的外在表层结构,又包括抽象的、概念性的内在深层结构。前者主要反映在:植物个体本身的自然形态,通过人工整形后的造型形态,通过艺术组合后形成的整体性景观形态等。后者在现实中是无法通过视觉概括的,如西方园林中植物景观隐含的逻辑和几何秩序,东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拟人化倾向和象征意义等。 1.3发展与演变

别墅设计的六大空间介绍

基础知识辅导:别墅设计的六大空间介绍来源:考试大2008/6/28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 纵观上海近几年别墅装修设计,从初级模仿照搬,到风格跟风阶段,从盲目崇拜到寻找老祖宗的5千年文化,上海的别墅设计也经历了一次曲折而艰难的选择。随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步伐的加快,国外设计机构纷纷抢滩入住上海。别墅设计半壁江山,尤其是大户型的高端产品尽落人家手里,使原来就不富有的别墅设计市场更显严峻,令本土设计师不容乐观。 翻开上海别墅装修设计的历史也不过十几年时间,由于别墅设计自身性质的原因,也可能由于懂的别墅设计的尖端设计师不是很多,让不少别墅业主揣着别墅钥匙感到望门兴叹,尽管他们找到了一拨又一拨的设计师,但要碰上一个自己看中又合适自己的设计师却非易事,反过来,对那些资力较深,有丰富别墅设计的资深设计师来说,他们却难逢知音。市场供求双方都渴望有一方共享的信息平台,缺少一个市场的桥梁。本刊急市场之所急,想市场之所想,特邀请知名别墅设计师专家——上海满登空间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满登先生专门谈谈别墅设计的5大空间概念及别墅设计的面面观。 别墅设计生活空间 选择别墅无非是选择一种生活。一套别墅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一个能买的起别墅的业主无疑事业上是成功的。成功人士选择成功的方式去置业,这本身就是生活的需求。生活造就品位,品位来自事业,事业又源于生活。正是因为生活品质上升需求,人类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阶层率先进入有品质的空间生活,这是时代的进步。无论这部分人是什么阶层,也无论这部人有多少资产,他们代表着一个极少数阶层——即富有奢侈型人群。他们有一个共性——讲究生活品质,讲究健康指标,讲究场合之情调。他们对生活的追求,除了大众追捧的共性外,可能还有他们的富有特征。 因此在别墅空间设计意识上,他们总有一种比较高的境界,渴望空间按着他们所期望的,所表现的一个真实空间。尽管身份各异,想法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开拓空间精神,提高生活空间品质,调剂生活情调。他们用智慧创造财富,有智慧改造生活。又用生活去滋养思想,使生活不再枯燥无味而创造了一种比较宽松浪漫休闲的生活空间。因此在设计和策划他们的生活时,设计师必须从传统的构思中解放出来。无论空间尺度的大与小,拓宽空间,再造空间,塑造空间宽松休闲是第一位的。设计生活空间不仅要满足最起码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因为提高生活品质所需要的空间,因为事业拓展所需求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不再是为生活而生活的空间而达到为事业更上一层楼的生活工作进取观。因此在设计这个生活空间时,要尽多地考虑业主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当然,也包括所有居住人,那怕时临时客房的基本需求。)至于如何分割空间,我认为那是纯技术层面的常识。)别墅设计的心理空间 一套别墅不论空间大小,价位高低,能否体现主人的需求,能否体现主人精神,能否体现主人意识,这是关系到别墅设计所涉及的心理空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形容人的胸怀时说:“比海洋大的是更广阔宇宙,比宇宙更广阔的是思想。”可以想象任何空间的大与小没有绝对价值,大空间也许可以体现价值的大小,但不一定能体现人和思想观念价值。大空间就比小空间好,大与小是相对的,既便你拥有一个城堡的价值,每当躺在床上时,你才发现其实你只拥有三尺之床的空间。那么别墅空间设计实际上也存在着心理空间承载空间意识导向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的提高。拥有别墅的业主也时常在考虑,我的别墅空间要满足实用功能空间那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任何一个设计师都做的到。但要满足功能空间的同时又要满足业主的心理空间那恐怕要费些周折和代价。 那么什么是别墅设计的心理空间? 我个人理解所谓心理空间就是人在这个居住空间所产生的意识和思想,精神和文化。你

浅谈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

浅谈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 摘要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景观组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景观设计之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位置的地段特点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使之既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和景观要求。 关键词 住宅小区 景观设计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发展,另一方面也渐渐成为形成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随着住宅消费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小区的规划还是住宅楼的内外观设计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一、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构思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其景观的构成元素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或触觉上的感观认识,它应该是一个栖息地的概念,是讲究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景观作品。景观设计师们在处理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不光是在建筑物外部空间中构筑一种开放性小区居民生活活动的户外环境,更应明确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一切人的活动与生活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1.尊重自然。住宅小区作为城市景观组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景观设计之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位置的地段特点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使之既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和景观要求。契合城市人文精神风貌又能融合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的特色。 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就是最早的对自然和人为环境关系的一种认知。“道法自然”也同样是先人们对我们今天进行景观设计时提出的一种善意的告诫。设计师在通过对住宅区的实地勘测和考察,分析

和探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个性特征,因地制宜,从空间、环境、功能的有机结合出发,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小区居住空间景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城市住宅景观的生态美、意象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因时因地,景观可因季节、气候、天气、昼夜、小区原有地形条件等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在设计构思时分析和处理好地形地貌、树木花草、建筑色调、灯光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 2.尊重人。以人为本,创造居民能参与其间的景观环境,形成流动交融的景观体系。一个小区除了住宅建筑之外,不只是“景观”那么简单。住宅建筑以外的户外空间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它担负着很多功能,如:儿童游戏,居民散步、晨练、健身,邻里交往,改善住宅小气候等。因而景观设计师必须从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为出发点,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人的参与性,而不应该只强调形式美。所以景观设计的真正内涵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二、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景观系统 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创造一个能与整个城市景观相协调,追求自然真趣,赋予居民一种清新宜人、地灵人杰的心理感受,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景观感受,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合理地建立四大系统,即绿化生态系统、景观形象系统、户外休闲系统和交通组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美型环境系统。 1.绿化生态系统。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景观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

城市化过程中武汉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特征

城市化过程中武汉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特征 美讯在线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4248010.html, 2009年 08月 11日 09:24 人气指数:来源:《现代城市研究》 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景观的扩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景观系统发生了剧烈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处于不断的相互转移和变化过程中。在概括武汉城市景观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城市景观系统的层面,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分别对其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武汉市城市景观要素的演变最主要表现为建成景观不断吞食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的过程。城市景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景观利用程度来看,各类型建成景观变化幅度最高。武汉城市景观的功能演变主要表现为功能分化过程和交互式分布模式。分析城市景观系统演变特征,能为改进武汉市景观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支撑,为探索武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的未来发展趋势打下基础。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景观系统;演变特征;武汉市 Abstract:The rapid urbanization goes with expansion of urban landscape.Since 1990s,there are exceptional changes of urban landscape system in Wuhan,with continuous ly transform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After summari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landscape in the are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andscape system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have empirical explanatio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s,structures and functions.The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characters of urban landscape system of the city is to hav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nd exploring for a better development pattern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Key words:urbanization; urban landscape system; evolution characters;

浅谈居住区景观设计

建筑与规划 J I A N Z H UY U GU I HUA 任媛媛:浅谈居住区景观设计 34  《工程与建设》 2008年第22卷第1期 收稿日期:2007209227 作者简介:任媛媛(1981-),女,安徽淮南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 浅谈居住区景观设计 任媛媛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摘 要: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在住宅区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现阶段很多住宅区景观设计存在着种种不当之处。文章通过列举景观设计中的五大弊病,提出改进方法,并举了成功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实例说明之。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绿化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781(2008)0120034203 1 住宅区景观设计概况 目前我国正走入一个建筑业高度发展时期,各种 功能和形式的建筑不断出现。现在,建筑不仅需要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还需要有各种不同的风格,能够满足人们审美需求。这样一来,景观被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建筑中,以使得建筑更加富有美感和韵味。 景观建筑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经过在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的拓展与流变,已经发展成为与传统园林不同的,有着自身独特价值的实践专业。它综合并平衡了美学、社会需求和环境主义三者的特点,给建筑与环境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21世纪是人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因此,住宅小区提供更具人性、更具未来感的家居生活方式及优美的环境景观,是建筑、园林、环保的共同义务。专家认为,对小区景观的选择应把握,一是景观必须与周边建筑相协调,环境不仅应幽雅舒适,而且应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二是要充分考虑与人合二为一,应该为人们趋向自然创造条件,如将封闭的绿地进行开放等。三是景观设计要追求多样化的搭配,特别在植物组合上,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合理组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搭配等,都要充分注重生物的多样性。只有保证物种的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1,2]。 2 目前住宅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软景观与硬景观搭配不合理 小区内人造的视觉景观可以称为硬景观,这包括 建筑本身,也包括建筑周边的人造景观部分。而小区建筑群周边的自然景观及所有景观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就是景观住宅的软景观的组成部分。 景观设计不仅只是考虑小区内的硬景观元素,还同时要考虑到周边的软景观部分。小区内部硬景观的设置并非只是简单地种植一些花花草草,高品质的景观设计除了视觉要求美观外,还需要与日常生活状态相结合,如景观生动有趣、丰富多样,动态的水景、多样的娱乐和装饰设施、能够调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参与性的休闲空间等。同时还要考察一下外部软景观,如果靠近公园、水景或者大学校园等,则能够为楼盘景观品质增色不少[3,4]。2.2 绿化搭配不合理 在许多住宅小区内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其景观主要是草坪,而很少见到乔木,这种做法是很不合理的。在小区景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小区绿化,而小区绿化中深浅系之间的搭配很有讲究。也就是说,在设计上必须根据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对户外活动要求不同,乔木、灌木、观赏植物、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据了解,合适的配比能够保证小区内部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固碳制氧、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而如果仅仅只是种植大面积的草坪,这些生态功能则根本无从体现。此外,还有这样一个现象,有些楼盘在植树时,往往直接移栽大树。如有些新建小区内,种植的苗木直径都达到了30cm ,且树干上枝叶很少,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首先是不利于恢复生机,同时种植、养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