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用于胃癌手术后的镇痛效果研究

经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用于胃癌手术后的镇痛效果研究

经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用于胃癌手术后的镇痛效果研究
经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用于胃癌手术后的镇痛效果研究

经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用于

胃癌手术后的镇痛效果研究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我国中老年群体健康的大敌,在我国各类癌症中胃癌一直名列前茅。在胃癌的临床治疗中通常以根治性手术为主要手段,普通药物对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欠佳,患者常因无法忍受疼痛造成其身体内环境出现异常,导致围术期免疫抑制。免疫功能降低非常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恶性肿瘤在此期间也容易发展和反复。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削弱机体的免疫抑制,但有一些品类的镇痛药的毒副作用有可能再次引发免疫抑制。本文针对经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用于胃癌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研究。

【关键词】镇痛效果;免疫抑制;联合;术后并发症;满意度

胃癌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的自我代偿功能普遍偏弱,往往耐受不住因治疗胃癌的开腹手术所必须的腹壁切口产生的剧烈疼痛。手术造成剧烈的应激反应往往造成患者血液流动严重异常,非常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术后的疼痛也令患者备受折磨,胃部手术不同于其他手术,患者在术后弯腰、咳嗽甚至呼吸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这对他们的康复十分不利,因而胃癌患者的术后满意度普遍不高。因此,广大的医护工作者一直在进行着胃癌术后镇痛的研究。1经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的概述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发现超声技术应用在手术中能够减少病发症,这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技术支持,超声技术也因此被广泛应用。21世纪之初,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被首次提出,自此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并随着发展持续地完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腹壁前侧的神经传输是先通过腹横肌和腹内斜肌间的筋膜平面然后再进入腹壁前侧的,这一发现肯定了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的镇痛效果[1]。之后,研究人员又对单点和多点的阻滞效果进行试验比对,比对后发现多点注射阻滞法能扩大药物扩散范围,因而阻滞的神经节段比单点注射法要多。后来,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也被应用到了人体上腹部手术中,实践证明效果还不错,但此技术应用上腹部开腹手术的镇痛效果研究尚在研究之中,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当前,恶性肿瘤是危害我国中老年群体健康的大敌,在我国各类癌症中胃癌一直名列前茅。现如今,在胃癌的临床治疗中通常以根治性手术为主要手段,而对于进展期胃癌来说经腹根治术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手段。患胃癌的中老年人还常常有心脑血管疾病,因而他们在实施开腹手术治疗期间,对手术时的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的要求很高。本文针对经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用于胃癌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研究。本次研究选择肋缘下TAP 阻滞技术,采取双侧多点注射的方式,注射选择两个部位分两次进行:第一部位是腹直肌鞘外侧缘,第二个部位是腋前线与肋缘的交汇处,进行两次的多点注射是麻醉药物能够形成较大的整体液面以保证胸7至胸12神经前支平面完全被麻醉。完成以上阻滞操作后进行开腹手术,同时对镇痛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对评判。

2麻醉方法

2.1麻醉诱导方法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先实施常规监测,包括做心电图、测量桡动脉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2]。使用的麻醉诱导计量要求相同,具体为丙泊酚2.5mg/kg、咪达唑仑0.03mg/kg、罗库溴铵0.75mg/kg、舒芬太尼0.25μg/kg。气管插管术要在人工通气三分钟后才可进行,之后再采取机械通气,潮气量要求为5-8ml/k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也必须同步进行。

2.2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方法

待全麻诱导完成后,为两组患者进行经彩超引导下双侧肋缘下多点腹横肌平面阻滞,手术超声仪器探头要求在6——12MHZ,无菌探头的放置位置在一侧肋缘下,选择平面内超声穿刺技术,超声仪器样式要求为便携式。本次研究阻滞范围比传统方式更大,采取两次进针多点注射的方式沿肋缘下进行阻滞。完成消毒后,无菌超声探头以腹白线为起点自内向外移动,当移动至腹直肌与腹横肌处时,沿着超声光束的纵轴平面在此处插入24G穿刺针,待回吸无血后,将24ml麻醉药物缓慢向外侧推行以达到多点注入的效果。注射完成后拔出针头,无菌超声探头随之向外转移,待清晰的观察到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后再次插入穿刺针,使用同种方式在肋缘下腹横肌平面上均匀的注射24ml麻醉药物,注射效果的要求是在腹直肌内侧至腹横肌平面腋中线之间形成不间断的药物液面。随机为两组患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或浓度为0.25%布比卡因[3]。开腹手术在阻滞实施30分。增加具有麻醉效用的舒芬太尼药物和调节血管活性的药物。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对切口进行局部浸润后放置渗透导管,持续给切口加入罗哌卡因。手术后将患者转入监护病房,弱患者无法忍受疼痛则使用曲马多止痛。

2.3麻醉维持方法

手术时,MAC维持在1.1—1.6以保证BIS值在50—75之间,etCO2为38—50mmHg。手术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追加镇痛和调节血管活性的药物,镇痛药物仅限于舒芬太尼一种,具体用量要做好记录;如果手术中心率与血压超出正常范围±25%,则依据具体情况使用调节血管活性的药物。手术结束前30分钟将80mg氟比洛芬酯注入至静脉中[4]。出手术室前为患者连接好镇痛泵。

3胃癌手术患者应用罗哌卡因切口局麻的镇痛效果

3.1胃癌手术麻醉的意义

手术后的疼痛是人体一种常见反应,疼痛造成的体征变化制约着患者的恢复情况,胃癌手术容易引发的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并发症,故而备受人们关注。胃癌根治性手术一般是切除癌灶与胃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因而胃癌手术额切口较大,术后的剧烈疼痛是多数患者无法忍受的。目前,临床胃癌的术后主流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的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和非阿片类的曲马多,这些均是全身给药型镇痛药,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特别是对胃肠蠕动的不良影响令胃癌患者术后恢复很不利,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药物依赖[5]。中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术后强痛很容易多种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发生意外。所以,使用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镇痛药以及采取有效的方式使用,对减少术后并发和缓解患者疼痛感非常重要,此举对患者的康复和术后满意度意义重大。

3.2罗哌卡因的应用价值

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型药物,具备止痛和麻醉的双重功效[6]。用作外科麻醉时一般用药剂量比较高,小剂量的罗哌卡因具有感觉阻滞效果,并且这种阻滞是非进行性运动神经的局部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使用罗哌卡因时,除非过度使用或者误将它注射到血管内,否则不会出现意外,更重要的是,局部麻醉几乎不会引发不良反应。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等诸多的不良反应主要诱因是使用了阿片类的镇痛药物,而作为中枢性镇痛药的曲马多则是人工合成的非阿片类药物,但是曲马多与阿片受体组合后药物的亲和力会大幅减弱[7]。它们的联合应用使得术中的镇痛药物需求剂量变小,但产生的镇痛作用和效果却更佳。在有效的控制了胃癌患者疼痛的情况下,患者体内发生异常应激反应的概率会大幅降低。有数据表明,术后如果立即将局部麻醉药物喷洒或浸润在手术切口上,虽然操作加单,但是可以大幅减轻患者的疼痛。若要充分发挥罗哌卡因药物外周镇痛的药效,就需要设法在手术切口四周浸润罗哌卡因,一旦罗哌卡因的药效逐渐削弱,就马上使用曲面多,充分发挥曲马多的中枢镇痛效果,以实现两者的互补优势,将两种药物的镇痛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在切口连续浸润局麻药罗哌卡因还能起到削减全身镇痛药使用量的效果,用药量的缩减最直接的益处就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

4 TAP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的优势

术后镇痛在最近几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逐渐发展为多镇痛的模式。

腹模肌平面(TAP)阻滞技术不但能够压缩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还对维持术中的心率血压平稳与术后镇痛均有显著的疗效。根治性手术的疼痛感主要来源于腹壁切口,腹壁前侧的感觉神经通过TAP阻滞技术可被有效阻滞,镇痛效果显著。传统的盲穿阻滞方法仅对下腹部手术有效,而且常常发生穿刺失败的现象。因而,本研究通过彩超引导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选择肋缘下TAP阻滞技术,并采取双侧多点注射的方式,对镇痛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临床研究比对,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取阻滞技术的同时,采用浸润的方式沿既定切口使用罗哌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8]。

(1)通过阻断痛觉神经传导的方式,TAP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的方法令患者的术后疼痛感相比对照组减弱很多,因而研究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优势十分明显;大多数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睡眠质量不高以及怠于活动均是因为疼痛引发的;相反,研究组患者术后活动较多,睡眠时间和质量都得以保障,对术后恢复十分有益,相比之下也减少了因强痛引发的并发症。

(2)定位精确。盲穿法与经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技术相比,后者可以清楚的观察针尖的运行轨迹,更加精确的定位可以使药物精准抵达腹横肌平面,确保疗效;

(3)缩减镇痛药物的用药量。研究组镇痛效果良好,患者对阿片类镇痛药和静脉镇痛药的依赖减少,从而减少了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9];

(4)镇痛效果持久。由于腹横肌平面分布的血管不多,这使经由血管吸收的药物变得少而且速度缓慢,镇痛的效果因而更加持久;

(5)TAP技术与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科巩固治疗疗效。采用浸润的方式沿既定切口使用罗哌卡因进行局部麻醉,达到了阻滞切口附近神经末梢的效果,缓解切口换药时的痛感[10];

(6)手术切口愈合较好。通过比对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手术切口均愈合比较好。尽管本次研究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疗效,一些患者的某些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优势并不明显;除此之外,进一步研究还需要不断的坚持下去:例如患者患有肥胖症是否会影响TAP的疗效,什么浓度的罗哌卡因效果最好,什么样的麻醉药物最适合应用在TAP技术之中等等。

总之,经彩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麻醉用于胃癌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理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红芽,徐铭军.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部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4,35(7):646-650.

[2]乐婷,王金兰,刘宗文,等.阿托伐他汀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4):473-477.

[3] Dawlatly AA,Turkistani A,Kettner SC et al.Ultrasound-guided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description of a new technique and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systemic analgesia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15,102(6):763-767.

[4]宋学萍,邓月香,郭阳,等.应用BI-PAP对急性脑梗死并OSAHS患者进行临床干预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5):498-501.[5]刘燕鹏,曹锋,李非.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影响[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3):

227-229.

[6]毕仁兵,暨玲,王小坤,等.帕瑞昔布钠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多模式镇痛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4):2727-2729.

[7]吴江东,蒋宗滨.术后镇痛的趋势——多模式镇痛[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3,9(1):63-67.

[8]吴亮,田有勇,周俊山,等.坎地沙坦酯对鱼藤酮致帕金森病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9):894-898.

[9]王锦玉,王菊香.开腹手术后切口局部持续浸润麻醉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3,25(3):207-209

[10]Mc Donnell JG;Curley G;Carney J.The analgesic efficacy of transverses abdominis plane block after cesarean deliver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14,106(1): 186-191.

0.2%罗哌卡因和0.25%罗哌卡因与0.5%利多卡因在静脉局部麻醉方面的比较

0.2%罗哌卡因和0.25%罗哌卡因与0.5%利多卡因在静脉局 部麻醉方面的比较 1 引言 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被引进,其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作用时间与布比卡因同样长,但是与布比卡因相比,它有着更低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毒性。 在许多志愿者参与的研究中,静脉注射0.2%罗哌卡因用于静脉局部麻醉,其效果等同于0.5%利多卡因。尽管报道过的病例很少,但有报道证明罗哌卡因在外科手术中产生了令人满意的镇痛条件。并且在术后时期产生长效的镇痛效果。 为了确定罗哌卡因是否更益于静脉局部麻醉,我们进行一项临床研究来比较两种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与传统浓度的利多卡因的镇痛效果,我们假设罗哌卡因产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与利多卡因相同,但是在止血带放气后可以产生更长效的阻滞后镇痛;我们还假设0.25%罗哌卡因产生的止血带后镇痛效果优于0.2%罗哌卡因。 2 材料和方法 由66位成年人,ASA分级I-II级的病人参加了此项研究,这些病人拟定进行前臂和手部手术,手术持续时间小于1小时。 排除标准包括:肝脏疾病、肾功不全、镰型红细胞病、心脏传导异常、手术侧肢体神经血管异常、顽固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病变、怀孕、局麻药过敏史、体重指数<20或者>27kg/m2. 病人被随机分为3组(0.2%罗哌卡因组,0.25%罗哌卡因组,0.5%利多卡因组)每组22人进行双盲研究,由一位不参与数据收集的研究人员提供含有不同局麻药的注射器,由麻醉医生进行操作。 所有的病人不接受麻醉前用药。术晨,20G的静脉套管针被置入到术侧肢体手背部的远端静脉,用来输入局麻药。第二个套管针置入到对侧上肢的肘前静脉用来进行液体治疗和急救药物的输入。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病人的无创血压、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使用驱血绷带驱血后,将适用于上肢手术的双套囊的充气止血带的近端套囊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 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并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将其分为观 察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进行麻醉,两组罗哌 卡因给药浓度不同,对照组为0.25%,观察组为0.2%,对两组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麻醉与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 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罗哌卡因;临床麻醉;疼痛治疗 罗哌卡因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麻醉及镇痛效果时间更长[1],因此,局部麻醉效果更好。基 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8月-2017年8月到我院治疗,并采用硬膜外麻醉治疗的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无麻醉禁忌;②均知情且同意参 加本研究;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存在麻醉药物过敏。采用盲选法将其患者分为观 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8例、35例。其中,观察组有28例男性,10例女性;25~67岁,平均年龄(40.56±2.28)岁。对照组有26例男性,9例女性;24~68岁,平均年龄(40.27±2.3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术中麻醉方式 患者均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且给予其硬膜外麻醉并结合静脉麻醉,具体操作如下:(1)开台前30min给予患者阿托品(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33020465)1ml:0.5mg,采用静脉注射,剂量0.5mg、苯巴比妥(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501)0.1g,静脉注射,0.1g;(2)开台前10min为患者建立静 脉通路,并采用罗哌卡因,使用导管经硬膜外注射,剂量为5ml,浓度为0.2%;(3)观察 给药后患者的反应,若阻滞区没有异常柑橘,则进行诱导麻醉,使用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 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197)1mg,剂量0.3μg /kg,咪达唑仑(宜昌 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040)2m1:2mg,剂量0.1mg/kg、罗 库溴铵(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4465)4mg,剂量 0.8mg/kg、丙泊酚(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288) 50ml:10g,剂量1.0mg/kg;(4)使用舒芬太尼维持麻醉,剂量在8~15μg /(kg?h)、丙泊酚,剂量为0.5mg/(kg?h)、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浓度0.2%),剂量在8~10ml范围内、 手术完成完30min注入罗哌卡因(浓度0.2%),剂量5ml。 1.2.2术后镇痛方式 术后,两组采用镇痛泵控制疼痛,药物采用舒芬太尼+生理盐水+罗哌卡因,其中,罗哌卡因 所采用的浓度不同,观察组0.2%,对照组0.25%,根据患者情况设置给药速度。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的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于术后1h、3h、6h、12h评估两 组疼痛状况,总分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加罗哌卡因应用于腰椎手术麻醉疗效的比较

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加罗哌卡因应用于腰椎 手术麻醉疗效的比较 文章来源: 2005-12-19 16:08:25 刘金星安社平郭华 2005-12-13 13:06:40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5月第4卷第10期 本文比较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加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用于腰椎间盘脱出,腰椎管狭窄,腰骶椎滑脱病人中,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无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拟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各类腰椎手术的患者200例,ASAⅠ~Ⅱ级,年龄17~66岁;男125例,女75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00例,2%利多卡因5ml加0.75%布比卡因10ml,手术历时 2.0±1.0h,Ⅱ组100例,2%利多卡因5ml加0.75%罗哌卡因10ml,手术历时2.5±1.0h。 1.2 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 ),两组病人均选用L 2~3 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置入导管,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5ml,观察5min无全脊麻症状后,均在15~20min将配好局麻药注完,拔出硬膜外导管。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1)感觉阻滞:用硬膜外针针刺法,每1~2min测一次麻醉平面,起效时间为注药毕至痛觉开始减弱的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为注药毕至麻醉平面的固定。阻滞完全后,每30min测定麻醉上界平面。(2)阻滞效果的评价[1]:优:阻滞平面满意,术中无痛;良:术中轻微疼痛或对手术操作感觉不适,能忍受,无需辅助镇痛药;可:中度或持续疼痛或改用为全麻。 2 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起效时间:Ⅰ组平均起效时间12.05±2.15min,Ⅱ组平均起效时间 9.25±2.4min,两组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1 镇痛效果Ⅰ组89例阻滞完善,未加任何辅助用药完成手术,10例因病人紧张恐惧,对手术牵拉和内固定操作感觉不适。加用氟芬合剂1/2~1/4量静注(芬太尼0.1mg和氟哌利多5mg)完成手术。1例加局麻药(0.5%利多卡因60ml)完成手术。Ⅱ组96例阻滞完善,未加任何辅助用药完成手术。4例因病人紧张恐惧,虽无痛,仍加氟芬合剂1/4量完成手术。 2.2 无痛时间(麻醉起效至术区出现疼痛的时间)Ⅰ组平均镇痛时间 3.5±1.0h,Ⅱ组平均镇痛时间5.0±1.2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3 并发症Ⅰ组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例数分别为12例和10例(分别占12%和10%)。

罗哌卡因麻醉效果观察

罗哌卡因麻醉效果观察 62例患者均穿刺成功。蛛网膜下腔注药后,患者感觉下肢发麻,2min后出现麻醉平面,患侧感觉肢体疼痛消失;30min后麻醉平面固定。麻醉平面不超过T9,手术时间不超过2h,单纯腰麻即可完成手术,无需经硬膜外追加麻醉药物。术中未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术中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意识不清发生;术后无头痛、栓塞、肺部感染发生。 老年患者因生理退行性改变,全身生理功能普遍降低,有时伴有心、肺、脑等各系统疾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差,长时间的卧床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危险,麻醉难度大,以上因素给麻醉医师带来了较大风险和挑战[1,2]。在以往的麻醉中,为满足手术要求和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大多数麻醉医师首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但是,全身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易引起血压急剧下降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且气管导管在插入和拔出过程中对气管具有较强的刺激,也易引起循环系统剧烈变化如屏气、呛咳、喉痉挛等。麻醉苏醒延迟和残余肌松药物作用也使患者呼吸功能恢复不满意,术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误吸、肺不张等不良反应。因此,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利弊也需要慎重权衡。过去有学者认为腰麻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为禁忌,因为麻醉平面不易控制,对老年患者呼吸、循环干扰大。但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具有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小[3]及感觉与运动分离的特性[4],可安全用于腰麻[5]。 本研究证实,罗哌卡因单腿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安全可靠,其优点表现为:①本麻醉在有创动脉测压下进行,能够连续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提高了麻醉安全性;②麻醉前输注胶体液进行扩容补充血容量,可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③麻醉穿刺点选在L3~4椎体间隙,L3最高,大部分药物向骶段方向移动,可防止麻醉平面过高影响呼吸、循环;④手术体位需要侧卧位的骨科手术,实施罗哌卡因单腿腰麻时,患侧肢体在上,健侧肢体在下,患者更为舒适,可避免麻醉后变换体位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⑤罗哌卡因单腿腰麻时,对血管的扩张作用仅限于患侧肢体,健侧肢体未出现明显的麻醉平面,保留了肌肉、血管的紧张性,因而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本研究还显示,罗哌卡因单腿腰麻与气管插管全麻相比用于老年全髋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不但麻醉效果可靠,对呼吸、循环影响小,不良反应少,而且可经硬膜外导管实施硬膜外术后镇痛,降低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及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并发症发生,加快术后康复。因此,罗哌卡因单腿腰麻是一种安全、有效、舒适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由于受样本数量的限制,本文未进一步分组对罗哌卡因的量效关系进行研究,因此分组探讨罗哌卡因麻醉的最佳剂量将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对比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

对比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7-02-27T16:52:30.85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1月第1期作者:扈祚雁[导读] 分析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 湘潭县人民医院湖南湘潭 411228 【摘要】目的分析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将80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布比卡因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联合布比卡因进行麻醉,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包括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脉搏等体征。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麻醉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感觉阻滞、镇痛 维持时间进行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布比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效果显著,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维持效果良好,能够起到明显的镇痛效果,是临床麻醉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臂丛麻醉;临床效果 上肢损伤患者的手术方式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而经臂丛神经干的周围将局麻药物注入,使得支配的区域产生了神经传导阻滞。罗哌卡因在临床上属于新型长效局麻药,临床麻醉效果明显,且麻醉时间较长,对心脏的毒性小。利多卡因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麻醉药物,且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但是利多卡因应用于上肢手术存在一定副作用[1]。本次就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位研究对象,分析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均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8±3.8)岁。手术类型主要为:肱骨骨折13例,桡骨骨折10例,锁骨骨折8例,手部创伤骨折有9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均在21~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6±3.7)岁。手术类型主要为:肱骨骨折14例,桡骨骨折11例,锁骨骨折7例,手部创伤骨折有8例。两组在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且患者术前半小时进行巴比妥钠0.1克肌肉注射,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其建立多条静脉输液的通道,并以3升/分钟给氧,手术过程对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观察,确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之后再对患者实施码子。两组患者的入路均选择肌间沟,分别向内、下、后进行穿刺,并对臂丛神经进行组织,可采取7号头皮针,在消毒之后连接好利多卡因注射器进行定位穿刺,穿刺的深度要以1.5厘米至2.5厘米为适宜,在穿刺到有异物感后将注射器回抽,若患者没有出现脑脊液与血液,可与患者进行对话。研究组患者使用0.3%罗哌卡因与0.25%的布比卡因进行混合,混合液为30毫升。对照组使用0.7%盐酸利多卡因药物和0.25%的布比卡因混合,混合液为30毫升。 1.3观察指标 观察麻醉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变卦情况,并对患者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与阻滞维持时间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2],各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检验,数据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情况,对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进行比较,差异有无统意义(P>0.05)。详情如下表所示: 2.2观察两组患者组患者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感觉阻滞与镇痛维持时间进行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情分布如下表所示:

《人体解剖学》本科练习题(一)

1、椎骨属于 D 、不规则骨 2、构成肋弓的肋软骨是 C 、第 8— 10 肋 3、骶管神经麻醉须摸认的体表标志是 D 、骶角 4、属于腕骨的是 C 、三角骨 5、属于面颅骨的是 C 、颧骨 6、典型的颈椎有 C 、横突孔 7、不属于肱骨的结构是 B 、冠突 8、属于颅中窝结构的是 B 、棘孔 9、限制脊柱过伸的韧带是 B 、前纵韧带 10、参于呼吸的肌中不包括 D 、背阔肌 11、腹股沟韧带是下列哪块肌形成 A 、腹外斜肌 12、不属于内侧肌群的是 D 、缝匠肌 13、关于胸廓的说法错误的是 C 、两侧肋弓之间的角叫胸骨角 14、股骨结构中可在体表摸到的 B 、大转子 15、腹股沟管 D 、外口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 16、有半月板的是 A 、膝关节 17、桡神经沟位于 A 、肱骨 18、计数肋骨序数的标志是 C 、胸骨角 19、不参于形成骨盆界线的是 A 、髂嵴 20、既能屈髋又能屈膝的是耻骨 B 、缝匠肌 21、腮腺管开口处平对 B 、上颔第二磨牙 22、不属于肝门的结构是 D 、胆总管 23、肝下界在腹上区可达剑突下 C 、 3— 5Cm 24、牙周组织不包括 D 、牙骨质 25、十二指肠 B 、十二指肠悬肌是其终止标志 26、在肛管的管腔面,粘膜与皮肤的分界标志是 C 、齿状线 27、咽与食管的分界处平 C 、第 6 颈椎 28、鼻出血的常见部位是 C 、鼻中隔前下部 29、开口于下鼻道的是 C 、鼻泪管 30、成对的喉软骨是: C 、杓状软骨 31、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 B 、声门裂 32、气管切开的部位常选在 B 、第 3-5 气管软骨 33、有关左肺的描述,正确的是 B 、外形细长 34、中纵隔内有 A 、心包 35、肺的下界在肩胛线位于 C 、第 10 肋 36、肋膈隐窝位于 B B 、肋胸膜与膈胸膜移行处 37、关于肾形态的描述,错误的是 C 、右肾较左肾高 38、肾柱是 D 、是皮质深入肾髓质部分 39、第十二肋斜过 C 、右肾后面的中部 40、关于输尿管的叙述,下列 D 是正确的? D 、长约 25— 30Cm 41、手术中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是 A 、输尿管间襞

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

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 目的重点了解骨科手术中行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麻醉技术的意义。方法筛选66例因骨科疾病、于2015年1月~2016年11月进入我院麻醉科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2例,B组34例,两组患者均行手术,A组麻醉技术选择小剂量罗哌卡因,B组则联合用药芬太尼,给予两组麻醉质量比较。结果A组镇痛时长(85.99±9.10)min,B组是(145.10±8.59)min,(P<0.05);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B组患者动脉压指数的降幅比A 组小;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B组患者心率指数的降幅比A组小(P<0.05)。结论骨科患者手术治疗时,选择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麻醉技术更具可行性,推荐选用。 标签:麻醉科;骨科手术;芬太尼;罗哌卡因;小剂量 骨科患者手术中,对于麻醉质量的要求普遍偏高,除了要重视生理影响因素外,还要确保提升患者麻醉后恢复速率,选择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麻醉技术即表现出较高可行性。为了解该麻醉技术实践效率,笔者通过对照66例因骨科疾病、于2015年1月~2016年11月进入我院麻醉科的患者,旨在延长其镇痛时长,同时改善机体动脉压指数及其心率指数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6例因骨科疾病于2015年1月~2016年11月进入我院麻醉科的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32例,女13例、男19例;年龄在39~71岁,平均年龄为(56.6±5.90)岁。B组患者34例,女14例、男20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为(55.1±6.33)岁,两组均行手术,给予其资料比较(P>0.05)。 1.2方法①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体位,定位其L3-4间隙或者是L2-3间隙后,选定穿刺部位,展开硬膜外穿刺。②选择腰麻专用针,给予患者展开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技术,判断机体脑脊液成分的通畅情况,待脑脊液成分顺利流出后,约20~30s,即需注射用药麻醉药品。③A组麻醉技术选择小剂量罗哌卡因,给予患者用药罗哌卡因(0.75%,共1.0 ml),给药速率以0.2~0.3 ml/s为标准。④B 组则联合用药芬太尼:于葡萄糖注射液(10%,共1.0 ml)中加入罗哌卡因(0.75%,共1.0 ml)+芬太尼(共0.5 ml)。⑤朝着头端方向将硬膜外导管缓慢植入,指导患者维持平卧体位,对其平面展开合理调整,再于术中对患者麻醉质量展开评估,必要时,需予以硬膜外用药罗哌卡因,确保阻滞平面维持完善标准。 1.3观察指标给予两组镇痛时长展开测定,并于麻醉用药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时,分别测定所选病例动脉压指数及其心率指数。 1.4数据统计以SPSS20.0软件展开研究,所选病例镇痛时长、不同时间段动脉压指数/心率指数的降幅均由(x±s)展开分析,于两组间进行比对,P<0.05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8-19T09:50:04.84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作者:杨帆 [导读] 罗哌卡因麻醉及疼痛治疗中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麻醉专业 450000 【摘要】目的:探究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本院手术治疗的并且适合硬膜外镇痛的病患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盐酸布比卡因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病人的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综合评分为94分,对照组为分74,观察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麻醉及疼痛治疗中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罗哌卡因;麻醉;疼痛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130-01 手术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麻醉和镇痛是手术前必须要注意的工作,如果手术前患者使用的麻醉和镇痛方法效果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目前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被广泛的使用,为探究其麻醉和疼痛治疗效果,选取50例各方面情况适合的患者来进行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在25岁到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9±2.6)岁;对照组男性为16例,女性9例,年龄处于26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4.7±2.5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在其他麻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组使用罗哌卡因,对照组使用盐酸布比卡因。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疼感、肌肉松弛、病患反应、舒适度等方面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16.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x2/T检验,P <0.05,具有统计差异。 2 结果 通过观察对比,在疼感、肌肉松弛、病患反应、舒适度等方面,发现罗哌卡因的效果明显好于盐酸布比卡因。综合评分,观察组综合评分达到了94分,对照组只有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局部麻醉药品,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人体对该药有比较好的耐受性,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低,副作用小,效果好[1]。该药有较长效的麻醉效果,手术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发挥很好的镇痛作用。此药在使用过程中适当的调整用量,可以在手术中和手术后达到比较理想的麻醉和镇痛效果[2]。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50例患者进行探究,两组患者使用不同的麻醉药物,结果发现,使用罗哌卡因麻醉的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和镇痛治疗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方面,情况都要比对照组好。综上所述,罗哌卡因在麻醉和疼痛治疗中,效果良好,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赵爱民.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13):204-205. [2]蔡昀方,王理仁. 探讨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12):1452-1453.

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及

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3T11:11:31.2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作者:董建明 [导读] 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可显著提高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目的:分析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患儿进行分组研究,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应用盐酸利多卡因麻醉,试验组应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术中体动、术后躁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可显著提高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罗哌卡因;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安全性;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053-02 小儿斜疝手术属于临床常见术式,其主要采用全身麻醉与骶管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全麻手术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麻醉药和镇痛药,所以极易导致苏醒延迟、呼吸抑制。而两者合用骶管阻滞可取得理想的镇痛效果,并可使全麻术中用药量明显减少。骶管阻滞作为一种硬膜外麻醉,其主要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使肝肾代谢减轻并维持循环稳定性[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现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均符合《小儿外科学》中小儿斜疝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将遗传性或先天性疾病、椎管麻醉禁忌、肝肾功能障碍等患儿排除。其中男患儿72例,女患儿8例,患儿年龄1~4岁,平均(3.1±0.3)岁;体质量8~20kg,平均(15.4±2.1)kg。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予以比较。 1.2 方法 以《小儿外科手术学》为参照,术前予以胸片、心电图、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等相关检查。在病房为患儿开放静脉通路,予以0.1mg/kg 咪达唑仑静脉滴注,15min进入手术室,即刻予以心电监护和面罩吸氧,再将0.01mg/kg盐酸戊乙奎醚缓慢注射其中。麻醉诱导采用4~5%七氟醚面罩吸入。将喉罩置入,选择左侧屈髋屈膝位,常规消毒骶管穿刺区,利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穿刺包和7号头皮注射针头向骶管裂孔予以针刺,成功穿刺后抽吸不出现脑脊液和血液。对照组:将1mL/kg浓度为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液注入,≤20ml。试验组:将 1mL/kg的0.2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与0.2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注入其中,≤20mL;术中采用2~3%七氟醚持续吸入,保留自主呼吸。手术过程中需要及时补液,并对液体量进行监控,患儿苏醒后送往监护儿外科病房。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进行统计记录,并以《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为参考评价安全性[3],对两组患儿恶心呕吐、尿潴留、短暂性神经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别以(x-±s)、(%)对计量、计数资料加以表示,并行t检验、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效果 试验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长于对照组,其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2.2 比较术中体动、不良反应、术后躁动发生率 试验组术中体动、术后躁动各1例(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其中尿潴留、恶心呕吐各1例;对照组术中体动8例(20.0%),术后躁动7例(1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其中尿潴留3例,恶心呕吐5例;组间经比较,试验组术中体动、不良反应、术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斜疝主要是因为腹膜鞘状突关闭不全或未关闭导致的,其在小儿外科中十分常见。骶管阻滞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不会较大的影响呼吸循环,麻醉管理简单方便。利多卡因被血液吸收后,作用时间并不长,可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明显的兴奋和抑制,术后运动阻滞现象可在短时间内消失。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可将利多卡因起效快、穿透性强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可将罗哌卡因持续麻醉、安全范围广的优势发挥出来,特别适宜小儿斜疝手术患者,术中可显著提高痛阈,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并且罗哌卡因脂溶性、神经纤维亲和性较强,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安全可行。 本组研究发现,试验组患儿的麻醉效果、术中体动、术后躁动、不良反应情况均比对照组患儿优势明显(P<0.05)。可见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可显著提高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应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应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2-11-23T17:05:50.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朱连松1 饶永红1 方红梅2 [导读] 观察探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朱连松1 饶永红1 方红梅2 ( 1湖北省黄冈市妇幼保健院湖北黄冈 438000)(2黄冈现代女子医院湖北黄冈 438000)【摘要】目的观察探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前瞻对照实验法,给予对照组(n=42)孕产妇罗哌卡因镇痛,观察组(n=53)孕产妇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镇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比两组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总有效率为9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分娩疼痛临床镇痛罗哌卡因芬太尼 分娩疼痛是指产妇临产时子宫强烈收缩而引起的生理学效应,使产妇临产过程中产生持续、难以忍受的疼痛,对分娩过程造成不良影响[1]。本文主要分析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的分娩镇痛效果,为临床产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自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于本院分娩的95例孕产妇,均为足月妊娠、自然临产、阴道检查评估能经阴道分娩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两组:①对照组(n=42):年龄22~36岁,平均(28.4± 2.5)岁,体重58~79kg,平均(64.7± 3.1)kg;②观察组(n=53):年龄21~38岁,平均(27.9±3.1)岁,体重60~79kg,平均(65.2±3.5)kg;所有孕产妇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镇痛方法均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孕产妇有规律宫缩、宫口开大3cm时进行硬膜外腔穿刺,注入1.5%利多卡因3~5ml试验量,5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药物中毒征象后,注射0.2%罗哌卡因5ml,观察如果出现产妇疼痛,追加0.2%罗哌卡因5ml,待宫口开大至8cm可停止追加药物。观察组产妇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镇痛,取左侧卧位,产妇有规律宫缩、宫口开大3cm时进行L3~L4硬膜外腔穿刺,确定穿刺完成后,注入1.5%利多卡因3~5ml试验量,退出腰穿针并置入导管,改为平卧位,5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药物中毒征象后,由导管微量泵注入0.1%罗哌卡因和2mg/L芬太尼的混合溶液,宫口开大至8cm关闭微量泵。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密切观察并记录产妇的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观察是否有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1.4 镇痛效果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0分为无痛、1~2分为镇痛效果满意、3~5分为基本满意、6~9分为不满意、10分为剧痛;无痛、满意、基本满意者为镇痛有效,镇痛总有效率(%)=镇痛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 2.0软件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对照组自然分娩36例(85.7%)、剖宫产6例(14.3%),观察组自然分娩46例(86.8%)、剖宫产7例(13.2%),两组的分娩方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镇痛总有效率为9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对照组呕吐2例(4.8%),观察组呕吐2例(3.8%)、皮肤瘙痒1例(1.9%),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 表1 两组孕产妇的分娩镇痛效果分析[例(%)]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分娩疼痛可引起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胎儿缺氧,造成产程延长,不利于母婴预后。如何利用各种镇痛药物、镇痛技术以降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及重点内容。芬太尼是一种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经临床研究表明,硬膜外小剂量注射用于分娩镇痛,不会对胎儿造成呼吸抑制或过度镇静[2]。罗哌卡因是新型的长效局麻药,在0.25%以下浓度可以使产妇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对子宫胎盘的血流量无明显影响,而且对产程进展、新生儿呼吸均无明显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显著、给药方便,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笔者故此认为,此镇痛方法值得临床产科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 蒋红梅,王贤华,郑英如,等. 激励式护理干预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0):3-5 [2] 刘伟. 0.1%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 吉林医学,2012,33(1):95-96.

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及VAS评分影响观察

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及V AS评 分影响观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观察不同V AS评分。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进行罗哌卡因用药治疗。A接受0.25%罗哌卡因进行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B组接受0.20%罗哌卡因进行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对比用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相当(P>0.05),镇痛效果B组好于A组(P<0.05)。结论0.25%和0.20浓度的罗哌卡临床麻醉效果相当,镇痛方面0.20浓度罗哌卡因镇痛效果好于0.25%浓度罗哌卡因。 标签:罗哌卡因;临床麻醉;疼痛治疗;V AS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ropivacaine in clinical anesthesia and pain treatment,as well as to observe different V AS scores.Methods A total of 140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une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 and B for ropivacaine.A received 0.25% ropivacaine for clinical anesthesia and pain treatment.Group B received 0.20% ropivacaine for clinical anesthesia and pain treatment.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medication.Results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able (P>0.05),and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group B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anesthesia of ropivaca at concentrations of 0.25% and 0.20 is comparable.The analgesic effect of 0.20 concentration of ropivacain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0.25% ropivacaine. 【Key words】ropivacaine;clinical anesthesia;pain treatment;V AS 临床上常使用0.20%和0.25%浓度的罗哌卡因来进行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本文就研究0.20%和0.25%浓度的罗哌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患者V AS评分对比。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40例,编号均分为A、B两组进行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药实验,每组70例患者。其中A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19~63岁,平均(41.85±6.02)岁;B组患者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21~62岁,平均(42.37±5.73)岁。基线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較。 1.2 治疗方法

正常人体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八)

正常人体体表标志 人体各部位名称 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 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 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 (1)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 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 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 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 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体表标志 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膑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身体主要部位定位

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比较观察

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比较观察 发表时间:2016-12-28T17:24:27.1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 1胡玉萍2刘清珍3陈春龙4舒银银5李伟彦通讯作者[导读] 近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在不断上升,剖宫产手术关系到新生儿及母体的双重安全性,这对手术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 221002 【摘要】目的:本文就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进行研究及对比。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64例产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32)采用罗哌卡因麻醉,参照组(n=32)采用布比卡因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的麻醉优良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感觉平面阻滞效果与参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均较好,但罗哌卡因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对母体循环影响较小,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剖宫产;不良反应 近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在不断上升,剖宫产手术关系到新生儿及母体的双重安全性,这对手术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腰-硬联合麻醉为剖宫产手术的有效麻醉方式,常用的麻醉药物有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本文为剖宫产手术寻找更为有效的麻醉药物,对我院近两年的剖宫产产妇分别使用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两种药物进行麻醉,现将临床效果做如下对比: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内容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64例。产妇均为单胎,年龄在22--39岁之间,平均年龄(28.3±2.1)岁;体重在55--81kg之间;孕周为36--41周,平均(39.6±0.8)周;初产妇51例,经产妇13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2)与参照组(n=32),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P>0.05,可进行研究对比。 排除标准:将妊娠糖尿病者、妊高症者、前置胎盘者以及椎管内麻醉禁忌症者予以排除。所有产妇以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产妇入室后均予以吸氧,并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备适量的复方乳酸钠,为腰硬联合麻醉做准备。手术床取水平位,协助产妇取右卧位。 实验组产妇,取2ml浓度为1%的罗哌卡因,与1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成重比重液,在产妇的腰(L)3-4间隙正中部位,进行硬膜外及腰麻针穿刺;待流出脑脊液后,将制好的药液按照1ml/s的速度注射于蛛网膜下腔,依据产妇体重确定药液用量,总注射量在1.5--2.5ml之间;将硬膜外导管放置妥当后取平躺位,再将手术床调置左斜30°。手术过程中要为产妇输入1000--1500ml的复方乳酸钠。参照组产妇,取2ml浓度为0.75%的布比卡因,与1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成重比重液,其他准备方法、麻醉方式均与实验组相同。 1.3 麻醉效果判定[1] 依据《现代麻醉学》对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产妇完全无痛感,肌肉松弛满意,手术比较顺利,且无不适感,则为优。产妇安全分娩,但存在轻微不适感,则为良。未达到以上标准则为差。麻醉效果优良率=优+良/总例数。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感觉平面阻滞效果(起效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头晕呼吸困难等)。 1.5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均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进行整理及统计,麻醉效果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结果予以卡方值检验;起效时间等计量资料的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当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2 研究结果 2.1 麻醉效果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参照组更低,P<0.05;详见表1。表1:麻醉效果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