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激光显示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讲解

激光显示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讲解

激光显示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讲解
激光显示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讲解

激光显示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国际上正在开展大规模生产阶段所需的实用化技术攻关

·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光源获得了一定的突破

激光显示的各个产品化方向,从大屏幕、超大屏幕到手机式投影仪,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2007年元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日本索尼公司和美国Novalux公司各自推出基于投影式激光显示技术的多台的激光显示试验样机,包括了55英寸激光背投电视和小型、袖珍式前投影机以及激光数码影院等。

在日本,由政府组织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大力研发激光显示技术,谋求在未来竞争中获得绝对优势。激光电视技术的开发以索尼公司和三菱电气的工作最引人注目。2005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成功单元6m 2的投影显示系统,并在拼接技术基础上,集成出一套500m 2的激光影院。2006年2月,三菱电气将美国Novalux公司研制的大功率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器应用于DLP背投电视,宣布研制成功激光背投电视,能够表现大色域颜色,支持xvYCC影像规格。三菱电气计划建设中试生产线,预计今年投入生产。2006年3月,日本精工爱普生公司宣布与美国Novalux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激光显示技术,预计在2012年前后进入家庭市场。

另外, Microvision、Iljin、Symbol、Lightblueoptics等公司致力于研发应用于手机的激光投影技术。他们分别开发了小型化的RGB三基色激光器和小型化的光学引擎系统,并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嵌入式微型投影系统模块。三星、摩托罗拉等公司目前都有计划采用上述公司的技术和模块,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投影显示功能的手机。

激光显示技术路线从图像生成方式上分为扫描式和投影式。由于扫描式激光显示在一些关键技术环节上未得到突破,目前还处于原理研究阶段;而投影式激光显示在原理研究阶段的主要关键技术环节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实现了高质量图像的效果演示,国际上正在开展大规模生产阶段所需的实用化技术攻关,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处于导入期阶段。

激光显示技术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1.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光源,它决定了基于激光显示技术的终端显示产品的色域空间、寿命以及工作方式,是最核心的关键技术。2.图像调制技术,它决定了显示图像分辨率、对比度、亮度等综合性能指标,主流的调制器有LCD、DLP和LCOS三种技术。3.匀场及消相干技术,直接影响着显示器的效率和图像性噪比。4.大色域图像的信息处理技术,包括数字信号的压缩、存储、传输和解调。

近年最受产业界关注的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光源获得了一定的突破:首先,以红外全固态激光进行谐波变换产生红绿蓝三基色激光的技术,在小型化方面取得了突破,由此韩国和美国做出了袖珍式前投影机(手机投影仪),首开便携式激光投影机先河。其次,美国Novalux公司以高功率垂直腔面发射扩展腔激光器为基础,通过周期极化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获得高功率、小体积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器,在半导体激光技术和非线性光学技术相结合发展激光显示技术方面进行了一次可喜的尝试。第三,消相干技术方面,美国Novalux公司同样取得了不错的进展。通过直接开关光源和数字光处理元件,向屏幕投影,使各种颜色的激光

分别通过光纤,传播到光学引擎上,利用光纤内的多重反射,打乱了光的波阵面,从而减轻了激光器特有的光干涉导致的图像斑点。

突出问题

·终端企业难于组织起完整的激光显示技术链和产业链

·上游研发力量分散,资金投入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激光显示技术在中国,可以说是研究的势头很好,但产业化步伐堪忧,很有可能出现“起得很早,到得很晚”这种尴尬局面。发展激光显示(电视)产业,我国拥有较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但我们同时也看见,相较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在高新科技产业化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首先,从事下游终端产品制造的我国彩电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难以组织起完整的激光显示(电视)的技术链和产业链。一种新技术、新产品在导入期之前还有一段历时较长的、投资不断增长而没有销售的研发期,对于中国彩电市场来说,由于电视技术均由日美等国家研发,因此中国彩电市场都没有经历研发期这一阶段,而是直接进入了产品导入期。正如我国平板电视产业的现状。这样一来,中国彩电企业虽然节省了不少的研发成本,但是由于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因此中国彩电企业往往在技术上受制于人,并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

其次,上游企业,由于研发力量分散,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造成水平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在研究方面,我国不少科研单位在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许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由于缺乏从材料、器件的实验室研究到应用开发和产业化的完整研发能力,使得我国的光电子行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同行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高效率地将学术上的优势,通过工程化研究开发而实现产业化,在国际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为数不多。

产业化建议

·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联盟

·依托优势单位,突破规模化生产技术和工艺

激光显示(电视)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可带动相关关键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可能产生辐射放大效应,取得更显著的经济效益。前瞻性地进行激光电视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并在产品研发和导入期对激光显示(电视)产品的实用化研究给予重点支持,我国就有希望在国际上率先进入产业化阶段。面向决策层和产业层我们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抓住国际显示产业的升级换代的机遇,尽快实现激光显示(电视)的产业化,尽快实现显示产业的更新换代。

2.由政府相关部门支持、组织,依托优势单位,尽快突破低成本一体化全固态RGB光源、标准化的匀场消相干等器件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和工艺,构建完整成熟的激光显示(电视)的技术链。

3.通过激光显示(电视)在高端和特殊市场(包括各类工程)的示范应用,扩大市场规模,并带动各种社会资源在上、下游领域的投入,构建完整成熟的激光显示(电视)产业链。

4.联合上、下游领域的企业,组织激光显示(电视)产业联盟。充分利用我国在色域、匀场消相干等关键技术和指标方面的优势,制定相关标准,为我国激光显示(电视)产业群提供保护。

5.积极有效布置新型激光显示(电视)的创新性研究,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

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光电雷达技术 课程论文 题目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专业光学工程 姓名白学武 学号2220140227 学院光电学院 2015年2月28日 摘要:激光雷达无论在军用领域还是民用领域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及分类,介绍了它们的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以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引言 激光雷达是工作在光频波段的雷达。与微波雷达的T作原理相似,它利用光频波段的电磁波先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然后将其接收到的同波信号与发射信号相比较,从而获得目标的位置(距离、方位和高度)、运动状态(速度、姿态)等信息,实现对飞机、导弹等目标的探测、跟踪和识别。 激光雷达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分类。如按照发射波形和数据处理方式,可分为脉冲激光雷达、连续波激光雷达、脉冲压缩激光雷达、动目标显示激光雷达、脉冲多普勒激光雷达和成像激光雷达等:根据安装平台划分,可分为地面激光雷达、机载激光雷达、舰载激光雷达和航天激光雷达;根据完成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火控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障碍物回避激光雷达以及飞机着舰引导激光雷达等。 在具体应用时,激光雷达既可单独使用,也能够同微波雷达,可见光电视、

红外电视或微光电视等成像设备组合使用,使得系统既能搜索到远距离目标,又能实现对目标的精密跟踪,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战术应用方式。 一、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状况 1.1关键技术分析 1.1.1空间扫描技术 激光雷达的空间扫描方法可分为非扫描体制和扫描体制,其中扫描体制可以选择机械扫描、电学扫描和二元光学扫描等方式。非扫描成像体制采用多元探测器,作用距离较远,探测体制上同扫描成像的单元探测有所不同,能够减小设备的体积、重量,但在我国多元传感器,尤其是面阵探测器很难获得,因此国内激光雷达多采用扫描工作体制。 机械扫描能够进行大视场扫描,也可以达到很高的扫描速率,不同的机械结构能够获得不同的扫描图样,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扫描方式。声光扫描器采用声光晶体对入射光的偏转实现扫描,扫描速度可以很高,扫描偏转精度能达到微弧度量级。但声光扫描器的扫描角度很小,光束质量较差,耗电量大,声光晶体必须采用冷却处理,实际工程应用中将增加设备量。 二元光学是光学技术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衍射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细微加工技术基础上的光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利用二元光学可制造出微透镜阵列灵巧扫描器。一般这种扫描器由一对间距只有几微米的微透镜阵列组成,一组为正透镜,另一组为负透镜,准直光经过正透镜后开始聚焦,然后通过负透镜后变为准直光。当正负透镜阵列横向相对运动时,准直光方向就会发生偏转。这种透镜阵列只需要很小的相对移动输出光束就会产生很大的偏转,透镜阵列越小,达到相同的偏转所需的相对移动就越小。因此,这种扫描器的扫

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发展 状况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X X 指导教师刘雄飞 学院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信息管理0702班 完成时间2011年3月

目录 摘要 (3) 一、前言 (4) 二、国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5) (一)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5) 1.美国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两大事件 (5) 2.美国占领的市场份额 (5) 3.美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5) 4.美国信息技术发展对增加就业的贡献 (6) (二)日本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6) 1.日本的信息化建设发展 (6) 2.日本网络资费的变化 (7) 3.家用电器的数字化 (7) 4.大力促进IC货签的实用化 (7) 5.加强软件行业的发展 (7) 三、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8) (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情况 (8) 1.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位是追赶型战略 (8) 2.我国对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视 (8) 3.坚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 (8) 4.我国在信息化产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9) 5.我国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六大工程 (9) (二)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9) (三)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10) 1.计算机制造产业 (10) 2.计算机软件产业 (10) 3.计算机互联网产业 (10) 四、我国与其他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对比研究 (11) (一)我国与印度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11) 1.语言方面对比分析 (11) 2.劳动力对比分析 (11) 3.研发力量对比分析 (12)

国内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与趋势 (1)发展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信息化战略计划,如法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德国的21 世纪信息社会计划等。随着这些计划的实施,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工业门类中去,对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技术融合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技术已经成熟,并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在产品融合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都含有电子信息技术成分。例如,在航天器(如卫星、宇宙飞船、火箭)、飞机、汽车、船舶中,都装备了电子仪器仪表;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中,许多都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的转变;普通机床通过增加数控系统,就成为了数控机床,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在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减低了管理成本。在产业衍生方面,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出发达的ICT 产业,促进了与两化融合有关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如咨询业、会展业。 (2)发展趋势 在技术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将不断增强。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加速朝着以计算机控制为主,以定制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在产品融合方面,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在业务融合方面,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从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向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方向发展,信息化将向上下游延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产业衍生方面,ICT 产业以及与两化融合有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 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院黄荣怀曾兰芳余冠仕 摘要: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目前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软硬件建设不能同步、重效应轻效果、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实践领域的管理体制欠完善、支持教育技术的青金欠充足、照搬国外理论和经验等,并提出了与教育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文章最后预测T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庄谊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更全面审视和研究计算机教育应用,更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培训学习活动学习支持 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已成为人们住目的焦点。那么,教育枝术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如何把握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已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这值得我们欣喜。但我国的教育技术丁作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如果不重视,不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产生不良影响: 1.几个误区 (1)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这是一个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十的老问题.往往是重硬件,轻软什。70年代末日。年代初,我国出现过一哄而上搞电视课堂搬家的现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兴起,教育信息化成为世人瞩目69焦点。据2000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各类计算机没备242万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5700所。至此,硬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软件建设还是没有跟上硬件建设的步伐,·软件匮乏”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瓶颈。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硬件和软件的并行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软件建设的路子。 (2)重效应轻效果。这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热衷于学习技术,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持怀疑、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其二,重制作轻应用。人们在制作教育教学软件时,认为“只要运用了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而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致使真正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其三,重评奖轻实用。许多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只是为了获得参加各种比赛、公开课的机会。 (3)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教育拄术的研究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先导,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理论。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各有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协力合作,交流沟通,优势互补,将会促进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更快发展。近几年,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像"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教师密切结合的成功范例。 2.几个问题

国外信息技术研究现状

美国 为了论述的方便,这里首先以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为例。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很早,信息技术课程因州而异、因校而异,不同学区和学校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但是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成为有信息素养的人。由于美国国家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快,学校信息化设施建设也走在世界前列。据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年美国公立中小学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达到以上,同时美国中小学教师运用计算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经验相当丰富。 由于地区差异和学生差异,美国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因校而异,五花八门,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强调学科系统。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大体可分为二种形态:第一种,不设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仅在数学或物理等课程中介绍一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第二种,设一门信息技术必修课或选修课。第三种,设一系列信息技术必修课或选修课,如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等。多数高中开设程序设计选修课,培养学生的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能力。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996年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年度国情咨文,把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迎接信息社会对一于教育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并表示到2000年全国每间教室、每一个图书馆都要与国际互联网联接,形成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了实现到2000年的教育行动纲领,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成立了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提出一个专门报告,就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与Internct联网、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提供建议,主要建议包括:(1)以计算机辅助学习为中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K12课程,效地使用技术。(2)保障实际投资。(3)保证人人都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和权利。(4)在中小学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提高K12教育效率和费用效益。据统计,1980年6月,美国拥有计算机的小学和中学的百分比分别为5%、20%,到1983年4月分别增至40%、75%。1985年,美国小学和高中平均每校的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6台、15台,1990年分别为19台、45台。1985年,美国中小学平均每12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1995年为每12名学生拥有一台,2000年6月为每5名学生拥有一台。1995年,约有1亿美国人拥有电脑(约占美国总人数的3/1),其中17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60%。1994、1996、2000年,美国中小学学校入网率分别为35%、65%。自1994年以来,与因特网联网的中小学数目增加了1倍多,联网教室数目增加了8倍,1994年全国有35%的学校上了因特网,到1997年则达到78%,有些地区超过了84%。1998年,美国不惜重金,为学校添置最尖端的电脑设备,经费超过50亿美元。这些举措,使得美国在抢占全球发展教育制高点的竞价中占得了先机。 英国 英国中小学开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采取以政府规划、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和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具体实施的办法。从教育内部看,由教育部、教育技术委负会、教师培训署、资格与考试署、教育协会、大学、中小学教师共同组织和实施。从教育外部看,有国家工业部、就业部(原属教育就业部)、人力服务中心、专业团体、广播公司、出版商、企业培训部、软件公司和硬件制造商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早在七十年代,英国政府就对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使用开始了投人。近二十年来,全英较大规模的涉及信息技术的投资项目就达十三个之多。项目内容包括中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计算机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以及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累计投资近三亿英镑。这些项目极大地推动了英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的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新修订的(国家课程)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仅浏览一下涉及中小学教育的部分投资项目,便可见一斑(见表二)。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像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

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及车用激光雷达的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及车用激光雷达的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目录索引 研究逻辑 (4) 激光雷达:高精度的传感器,与ADAS及无人驾驶形成良好搭配 (5) 激光雷达的原理与结构:基于TOF飞行时间的高精度测量 (5) 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从机械走向固态,从单线束走向多线束 (6) 激光雷达与ADAS及无人驾驶形成良好搭配 (7) 车用激光雷达的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8) 国外企业破风而行,不断寻求技术突破 (8) 国内企业加速追赶,目标产品逐步成型 (12) 低成本化时代来临,路径选择求同存异 (14) 投资建议 (15) 风险提示 (15)

图表索引 图1:激光雷达工作原理图 (5) 图2:激光雷达系统结构图 (5) 图3:机械激光雷达 (6) 图4:固态激光雷达 (6) 图5:单线激光雷达与多线激光雷达对比 (7) 图6:2.5D激光雷达 (7) 图7:3D激光雷达 (7) 图8:主要类型的ADAS传感器 (7) 图9:不同类型的ADAS传感器性能对比 (8) 图10:Velodyne激光雷达产品及主要参数 (9) 图11:HDL-64E正面构造 (9) 图12:HDL-64E背面构造 (9) 图13:Ultra Puck产品计划 (10) 图14:Ultra Puck内部结构 (10) 图15:Quanergy公司的The Mark VIII激光雷达 (10) 图16:The Mark VIII激光雷达的主要参数 (10) 图17:Quanergy公司的S3固态激光雷达 (11) 图18:S3固态激光雷达主要参数 (11) 图19:IBEO车用激光雷达产品 (11) 图20:LUX-4L激光路径 (11) 图21:LUX-8L激光路径 (11) 图22:镭神智能激光雷达产品 (12) 图23:思岚科技激光雷达产品 (13) 图24:华达科捷3D激光雷达 (13) 图25:激光雷达低成本化的主要路径 (14)

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学习资料: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一、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 1.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967年,美国费城学区给13-14岁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此后,该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技术课程在美国各中小学逐步推广。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发起了有关教育改革长期规划的研制工作。该机构聘请国内外各方面的专家,花费了四年的时间,于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题为《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Project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这是一份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养的教改纲要。第一次将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仍只能纳入到科学教育体系中,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主要办法,为“信息素养”概念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1996年,美国信息技术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教育部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报告——《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作好准备:面向信息素养的挑战》,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全国所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斑竹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要得到支持;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每一间教室都要连上信息高速公路;将有效的软件和再现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 2000年,发表《电子化学习:将世界级的教育置于儿童的指尖》报告。 2005年,发表《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报告。 2.美国信息技术课程形态 美国的教育分权制,使得各州、新洲区、学区、学校都有教育自主权。学校和教师在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的制定、教科书的选择等方面,拥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多元化格局。 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因校而异,各式各样,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并不强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院系:班级:姓名:学号: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技术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它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它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就来整体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清楚,何谓教育技术?美国是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较快的国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从1963年到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多次定义。而我国的学者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对教育技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针对新兴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媒体—工具论:这种观点主要存在于教育技术发展的早期,认为教育技术是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和工具。代表媒体—工具论的典型定义如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AECT)1970年定义和Lumsdaine.A.A的1964年定义。 2)手段—方法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总和,以系统方法为核心更有效地发挥教育手段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定义如AECT1972年定义、尹俊华等的1996年定义和南国农的1997年定义。 3)理论—实践论:这种观点是伴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教育技术协会1994年定义的提出而逐渐为人们接受和认可的。理论—实践论认为教育技术由教育技术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关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虽然关于教育技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描述,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分析得出:(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技能。 如今,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出口.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可是,教育枝术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如何把握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已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乐观的看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成就,但是,我国的教育技术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如果不重视起来,及时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产生不良影响,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目前我国的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朱军王培国 (成都军区) 摘要:综述了卫星通信网中使用的CDMA、抗干扰、MPLS等技术和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卫星通信CDMA 抗干扰MPLS 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卫星通信网络的定义 卫星通信网络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水面和大气层)的通信站,也称为地球站。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卫星通信网络分为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和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 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属于低轨道时,对于相对较远的地面站而言,要进行远距离实时通信,除采用延迟转发方式(利用一颗卫星)外,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2 卫星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2.1 CDMA技术 CDMA(码分多址)系统通过采用话音激活技术、前向纠错(FEC)技术、功率控制技术、频率复用技术、扇区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使CDMA系统容量大幅扩大,同时,它还具有抗多径干扰能力、更好的话音质量和更低的功耗以及软区切换等优点。CDMA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特别是近年来,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

全球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提供了条件,利用分布在中、低轨道的许多小卫星实现全球个人通信,已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根据导频信号的幅度实现功率控制, 减少用户对星上功率的要求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减少多址干扰;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可利用多个卫星分集接收,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改善传输的可靠性。此外,由于CDMA多址方式具有优越的抗干扰性能、很好的保密性和隐蔽性、连接灵活方便所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军事卫星通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抗干扰技术 现代军事斗争中,敌我双方对卫星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对抗越来越激烈。未来战争中电磁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卫星通信因其固有的特点而面临极大的威胁。由于通信卫星始终暴露在太空中,且信道是开放的,易于受对方攻击。因此,军事卫星通信中干扰和抗干扰是斗争双方关注的焦点,研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已成为提高军事通信装备生存能力、确保军事指挥顺畅的关键。 卫星通信抗干扰主要通过传输链路抗干扰、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以及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等措施实现。 传输链路抗干扰主要有DS/FH混合扩频、自适应选频、自适应频域滤波、猝发通信、时域适应干扰消除、基于多用户检测的抗干扰、跳时(TH)、自适应信号功率管理、自适应调零天线、多波束天线、星上SmartAGC、分集抗干扰、变换域干扰消除、纠错编码和交织编码抗干扰技术等。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主要有光电隔离、硬件滤波、屏蔽、数字滤波、指令冗余、程序运行监视等技术。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可以通过建立软件化抗干扰硬件平台、建立智能化抗干扰软件应用系统,如:智能抗干扰系统、网络监测控制系统、专家策略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抗干扰、抗搜索、抗截获的技术是跳频通信技术,它是在现代信息对抗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国军方对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对跳频抗干扰通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目前,跳频技术装备正朝着宽频带、高速率、数字化、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其信息战潜力巨大。 2.3 基于MPLS的移动卫星通信网络体系构架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由于可将IP路由的控制和第二层交换无缝地集成起来,具有IP的许多优点(如扩展性、兼容性好),又可很好地支持QoS和流量工程,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地面固定网MPLS技术逐渐成熟后,该技术已向光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扩展。现有的宽带卫星系统设计主要采用卫星ATM 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给不同的业务提供很好的QoS保证,并可利用面向连接的虚通路设计以及流量分类等方法为网络提供有效的流量工程设计。

激光雷达发展

引言 激光雷达是一种可以精确、快速获取地面或大气三维空间信息的主动探测技术,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以往的传感器只能获取目标的空间平面信息,需要通过同轨、异轨重叠成像等技术来获取三维高程信息,这些方法与LiDAR技术相比,不但测距精度低,数据处理也比较复杂。正因为如此,LiDAR技术与成像光谱、合成孔径雷达一起被列为对地观测系统计划中最核心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激光雷达是将激光技术、高速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一、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是一种雷达系统,是一种主动传感器,所形成的数据是点云形式。其工作光谱段在红外到紫外之间,主要发射机、接收机、测量控制和电源组成。工作原理为:首先向被测目标发射一束激光,然后测量反射或散射信号到达发射机的时间、信号强弱程度和频率变化等参数,从而确定被测目标的距离、运动速度以及方位。除此之外,还可以测出大气中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的动态等情况。激光雷达的作用就是精确测量目标的位置(距离与角度)、形状(大小)及状态(速度、姿态),从而达到探测、识别、跟踪目标的目的。 二、激光雷达的现状及应用 激光技术从它的问世到现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由于它有:高亮度性、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等几个极有价值的特点,因而在国防军事、工农业生产、医学卫生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LiDAR技术在西方国家发展相对成熟,已经投入商业运行的激光雷达系统(主要指机载)主要有Optech(加拿大)、TopSys(法国)和Leica(美国)等公司的产品。 (一)军事方面的应用 目前,在水雷探测激光雷达、化学试剂探测激光雷达、大气监测激光雷达、生化陆战激光雷达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另外,中国的攻击激光雷达已经相当的先进,包含着世界最尖端的五大核心技术:激光材料研究的突破、激光辐射材料物理机理及成像图谱研究的突破、一次性快速跟踪定位控制技术的突破、高密度能量可逆转换载体材料的突破、激光成像技术的突破。 (二)测风方面的应用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大探测范围、能提供晴空条件下三维风场信息的能力。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利用光的多普勒效应,测量激光光束在大气中传输及其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来反演空间风速分布。主要有相干(外差)探测和非相干(直接)探测两种方式。 (三)气象方面的应用:我国已经建立12个沙尘暴长期观测站,首次形成全国性的沙尘暴监测网络。可以通过先进的观测、模拟和卫星遥感的联合研究,查明中国沙尘暴发生的确切源地,科学地分辨气象、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因素和沙漠化土地增加等人为因素对沙尘暴的影响,为准确预警、预报沙尘暴,制定全面高效的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四)医学方面的应用 美国能源部所属的Oak Ridge国家实验室开发出一种集成了激光和雷达系统的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减轻烧伤病人的痛苦。研究人员希望这种同频连续波激光雷达映射系统,可以从病人身体上去除坏死的皮肤和肌肉。这种新系统可以对烧伤病人的体表组织进行三维的激光雷达定位探测,以确定损害程度。利用探测定位结果,激光可以自动除去坏死的组织以利于新组织生长。 (五)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全国由于建设开发的影响,给水土流失治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据调查,全国每年由于开发建设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0×104平方千米由以上。由于激光雷达在测量精度上比传统方法测量结果要精细许多,更真实、可信;而且,可详细反映所测场地的形态,轻松实现三维建模,从而真正实现了非接触式测量,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量,降低了外业危险;并且可对开挖边坡、崩岗、山体滑坡等许多形式的水土流失进行测量,使传统水土保持走上“精耕细作”之路。 三、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 (一)星载激光雷达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20年中期到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电话、电报、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因特网等汇成了现代技术发展的核心与主流,他们的本质都是人类信息器官的延伸,都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可分为: 1、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功能相当于人脑的思维功能, 是信息技术群的核心。从公元前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到17 世纪初欧洲人发明的计算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息处理主要是靠人脑的筹算并辅之以简单的计算工具。这种人工信息处理方式虽然十分简便,但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2、现代信息表述技术 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随之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信息表述技术。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工具, 其指令与被处理的数据都是采用二进制数字系统。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数,因此处理的所有数、字母、符号等均要用二进制编码表示。3、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是社会的“大脑”,那么通信技术就是现代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这里提到的通信技术应当广义地理解为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现代信息存贮技术 可以预见, 在本世纪中叶之前, 现代信息技术仍将保持它在全球高技术中的先导地位, 在向着它的顶峰攀登的同时, 持续不断地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科学技术领域, 包括生物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进程, 同时, 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 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正处于人类科学技术的更大变革的前夜, 信息化核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不仅值得科学家们高度关注, 更值得所有人类高度重视。如今,西方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领先中国,并且差距还比较大,国外信息化发展有着许多亮点,如电子信息材料整体稳步向前, 环保节能材料领域发展令人瞩目……展望未来,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2)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3)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4)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手段。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摘要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在不断进步,现在的社会是科技型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信息化需要的是计算机,需要的是互联网,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方便中国信息事业的发展,移动通讯也在一代一代的更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新型的通信手段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将根据移动通讯来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并且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移动通讯将来的发展提供探索新趋势。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数据;信息时代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经过四代的变革更新,处在第五代的热潮之中。人们的工作、出行、购物,都要依靠移动通信来完成,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经过调查统计,我国移动用户的使用者已经突破了十亿,目前的使用量还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信息发展。 1 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 移动通信系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直到现在,它一共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预计到2020年将经过第五代的發展历程。 第一代通信技术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模拟传输数据,因此传输的速度十分的慢,而且质量相对来说也较差,并且无法加密,安全系数也很低,业务量也很小,所以很快就被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淘汰了。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这次它引入了较为密集的技术结构,并且还引用了智能技术,虽然比起第一代的通信技术好了很多,但依然有多的不足之处,传输的速率依然很慢,安全稳定系数依然不够高。 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更加的智能化,前两代无法解决的宽带服务,由于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到来也有了相应的提供。它具有Internet的能力,还可以实现全球漫游,传送质量较高的图像等。 第四代通信技术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4G网络,上网的速度更加的快,并且有了移动宽带和WIFI。我国现已经进入了4G生活时代,4G具有极高的下载速度和高清的电视,是前三代无法达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我国的信息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1]。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 详细资料: 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著作甚丰, 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 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 《电化教育基础》 《电化教育学》 《教育传播学》 《信息化教育概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

(中文)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走势展望

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走势展望 一、世界电子信息工业发展的新特点: 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信息技术(IT)是当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的高新技术,它的发展和应用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美国经济为例。信息技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过去5年内,IT领域在美国经济实际增长中占四分之一的份额。信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在显著增长,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长。1985年,美国信息产业在经济中占的比例为4.9%,随着PC在办公室和家庭中开始普及,1990年这一比例又上升到7.5%,1998年升至8.2%。与此同时,1994年以前,信息技术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在经济中所占份额成正比,而1994年以后,其贡献就几乎是其在经济中所占份额的两倍。 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化,购并、结盟、合作指向新目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出现了国家之间同行业的企业购并与结盟,目的是占领各国的市场;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趋势下,形成了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趋势,由此出现了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购并、结盟与合作,旨在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购并、结盟已不再是以增加市场份额为唯一宗旨,共同开发新技术、新系统以及制订标准已成为当今购并、结盟的重要目标和共同特征。 为争夺电子信息高科技优势,政府参与度和干预度增强 在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政府已视它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核心技术,对其发展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在国际经济和外交斗争中给予保护,并直接参与组织制订和监督实施电子高科技的战略性发展计划,突出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政府意图和争夺21世纪技术优势、保持和增强经济竞争力及国防实力的强烈意图。 二、21世纪初世界电子信息工业发展展望 21世纪,人类将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将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发展潮流。 1997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WTO)40个代表方达成《信息技术协议》,承诺在2000年1月1日前取消计算机、计算机软件、通信设备、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和科学仪器的关税,并允许部分发展中国家于2005年将上述信息产品关税减至零。1997年10月,WTO 在日内瓦召开“第二阶段信息技术协议”讨论会,准备将电视机、录像机、收音机、印制板制造设备、平板显示器、电容制造设备、音频设备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也纳入《信息技术协议》零关税产品清单中,但准备在2002年1月1日才把这些产品关税降为零。《信息技术协议》的签署将使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市场全球化,加剧全球信息产品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使信息产品的性价比不断提高。 在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微电子技术与产品市场将持续高速发展 世界PC、网络相关产品、数字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产品和汽车电子设备需求量迅速增加,使得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公司(WSTS)的预测,1998年~2002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5%,2002年全球半导体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2008-12-25 19:48 【摘要】本文概述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讲述了移动、卫星、光纤等通信方式。 关键词: 通信技术发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通信作为传输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电话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传输媒介、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方式的改变都是影响电信通信的因素。 二、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 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刺激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那种单一、低效的信息传输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不仅要求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更多、质量更好,还要求获得信息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并能对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互控制。社会与市场的这种需求再加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三、移动通信 为了实现客户对通信业务种类及数量的需求,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在经历了模拟、GSM数字系统变革后,,又提供了一种能够全球漫游、支持多媒体等数据业务且有足够容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既是码分多址技术(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码分多址无线电通信技术是第三代无线电通信技术, 目前已在北美、东南亚和韩国被大规模投入商用。以前的模拟手机只能在模拟网覆盖地区使用, GSM 手机只能在GSM 网覆盖区使用, 两大系统互不兼容, 造成频率资源的浪费。采用CDMA 技术的新型手机由于实行的是双模式, 所以无论是数字网, 还是模拟网覆盖的地区, 都能自动转换工作方式, 不但可以提高频率资源利用率10~20倍,而且给用户带来方便;二是通话质量高,接近市话效果;三是发射功率在0.1~2000毫瓦之间所以对,人体辐射小。四是断话率低,保密能力强,因此,倍受用户的青睐。另外, 低地球轨道卫星开辟了移动通信的新领域, 掀起了卫星全球移动通信的新浪潮。将多个卫星链接在一起, 把地球天衣无缝地覆盖起来, 由多个蜂窝交换机网, 可连通地球上任何一点, 从而实现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实现“电子地球村”的目标。 四、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在空间技术和微波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信方式。其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可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全球卫星通信产业正在飞速发展, 卫星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括中、低轨道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内的新系统不断涌现出来, 归纳起来,分为非同步(含低轨道L EO、中轨道M EO ) 和同步(同步轨道GEO ) 两大类。以低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具有时延短、路径损耗小、能有效地频率复用、卫星互为备份、抗毁能力强等特点,多星组网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覆盖。典型的有“铱”系统、“全球星”系统。以静止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使用卫星少, 卫星静止可实现昼夜通信, 监控卫星系统简单。这些系统, 正在步入产业化、商业化和国防化的轨道。卫星通信还有几项新技术:小天线地球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