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方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职能发挥研究——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

地方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职能发挥研究——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

地方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职能发挥研究——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
地方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职能发挥研究——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供应链变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供应链变革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当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就需要进行供给侧改 革,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供给侧改革可能会对供应链带来的变革。我国的供应链为 了适应政策的变化,需要逐步过渡到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文章从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 三方面详细论述了供应链管理的改革方向,说明了供应链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应链;问题;变革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而我国的经济政策也在随之调整。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甚至造成了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由此,我国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也就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一个新的政策势必会引起相关行业的一系列变革,本文所重点讨论的便是供给侧改革对供应链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所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供需的匹配问题。当供需无法匹配,表现出来的结果便是生产过剩或者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与我们当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无效生产造成了大量的呆滞库存;而另外一方面,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个性化需求层出不穷却得不到满足。然而,我们发现,如同“产能过剩”与“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对天生的矛盾体,“最大程度地满足需求”与“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往往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例如,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如果采用快速交货、定制产品等手段,运作成本会大幅上升;反之,为了降低成本,如果采用大规模制造,大批量运输和存储,又很难避免过度的生产和浪费。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所谓的“成本-响应”的两难抉择境地。我们如果想让企业既能提升响应速度,又能够降低成本,就需要学习并逐步过渡到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一种典型的方式就是采用所谓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大规模定制是一种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员工和环境于一体,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技术、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戴尔是大规模定制的典范。它通过一系列供应链管理的创新技术,如:VMI、订单整合、第三方物流、B2B/B2C电子商务等等,实现了上下游供需的协同,打通了三流的任督二脉,从而在戴尔供应链的第一个十年创新中成功地实现了所谓的“零库存”和“客户订单的定制化能力”。以戴尔为代表的IT企业在IT产业供应链上的成功典范,带动了整个IT产业向着高效敏捷的方向发展。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下)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下) 2020年02月21日 (2)民企参股模式 中国巨石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企业。1999年4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年首次公开发行普通股7000万股,之后一直以发行股票、吸引基金等形式不断引入外来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股东,从而逐渐降低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如表2、3所示。 表2 中国巨石上市后的主要股权持股情况(1999年)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股权比例(%) 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国有企业37.79 浙江桐乡振石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22.26 江苏永联集团公司地方集体企业 4.24 中国建筑材料及设备进出口公司国有企业 2.38 其他流通股股东普通流通股33.33 数据来源:中国巨石1999年度报表。 表3 中国巨石主要股权持股情况表(2018年)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股权比例(%)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26.97 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民营企业15.59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外资战略投资者7.13 BlIL&MELINDAGATESFOUNDATIONRUST基金 1.54 其他流通股东普通流通股49.77 数据来源:中国巨石2018年度报表。 把中国巨石成立之初时的主要股权成分与2018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巨石中的国有和集体资本占比持续降低,股权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企业通过引入外资,设立公司以及引入基金等途径,使国有企业与其他战略投资者逐步融合,共同经营。(3)以“三七原则”设计的股权结构 从中国建材集团来看,它采用了“正三七”与“倒三七”的多种股权构成形式。当原所有者仍持有上市公司30%左右股份相对控股时,然后引入其他股东的方式是“正三七”;至于“倒三七”是指部分上市公司会持有70%左右的股份,然后其他投资者或民企实际控制人将分摊约30%的股份。这种改革方式不仅使得集团对内部战略决策、固定资产与股权投资等拥有绝对控制权,还能通过注入民营资本来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供给侧改革”后建材行业绩效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2015年受到供给侧改革以及市场重组等影响,建材行业整体经济状况不佳,但2015年之后至今,建材行业利润总额呈上升趋势而亏损数额也在下降,2017年末国内建材行业利润总额达到4446亿元,同比增长9.8%,但增速有所放缓;另外从2015-2017企业的毛利率和销售利润率水平的持续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在去产能去库存政策下建材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呈上升趋势。可见政策以及经济环境的有利变化的确能够促成建材行业的转型发展。 图1 2013-2017年中国建材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中国巨石绩效分析 中国建材集团已建成产业、技术、成套设备和物流贸易四大业务板块,中国巨石作为核心企业,负责开展集团战略性新型玻纤材料产业及其研发,也是我国新材料行业最早进入资本市场,企业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同时,中国巨石同北新建材等其他三家企业也是中国建材集团在2015年提出的改革试点方案批准后,第一批选入混改的试点企业。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巨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市场影响doc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市场影响 杨高宇 作者简介:杨高宇,(1978—),经济学博士后,国信证券发展研究总部研究员。 摘要: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改革是2016年经济任务的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供给侧改革”,充分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思路从传统的重需求管理和重短期刺激向供给与需求“两手抓”的重大转变。政策的重大转变,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未来市场走势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宏观背景市场影响 一、引言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改革是2016年经济任务的关键。2016年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是在需求面走软的背景下,对供给端实施结构性调整,达到降低企业成本、化解过剩产能以及增加新兴产业供给的目的。传统的“需求侧管理”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框架,主要通过刺激消费、出口以及投资需求来促进经济发展。而“供给侧管理”则从经济的供给端入手,通过解除对人口、资本、土地和制度等要素的抑制,增加有效供给,提振经济活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供给侧改革”,充分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思路从传统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向供给与需求“两手抓”的重大转变,政策的重大转变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未来市场走势产生巨大影响。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 (一)传统要素增长红利放缓亟需供给侧改革释放新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特征。然而,随着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的空间逐步缩小,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的综合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储蓄率下降、投资支撑经济增长的贡献缩小,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面临动力切换与结构转变,对此,亟需供给侧改革释放新活力,将潜在的供给需求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增长动力。 其一,要素高投入难以持续。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要素的高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约束趋紧,要素高投入模式难以为续。以劳动力为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在2020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减少155万人,2020-2030年将年均减少790万人,2030-2050年将年均减少835万人。 表1: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 问题研究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其关键点。自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项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运用,农产品供应量日益充足,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粮食生产的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从供给环节入手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有效的、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已成为当今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内在要求

“十三五”时期全国各地农业改革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在农业转型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到位。从供给侧方面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新常态背景下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结构升级的主动选择,同样也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清况的需要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从内部看,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在一些地方尚处于主导地位,急需政府积极引导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固有结构,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 (三)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消费理念由最初的“吃饱”到现在“吃的有营养、健康安全”转变,且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健康化的趋势。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只有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实践路径

经济视野 JINGJISHIYE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实践路径 王敏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年的一号文件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它是为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供需结构不平衡提出的,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其根本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稳定。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最终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1 实现农业结构优化是农业供给侧调整的核心内容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将农业结构调优、调绿、调新。农业结构调优主要指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优化品质结构。农业结构调绿就是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新是指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1.2 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根本途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就是用改 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 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农村发展 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1.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 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是农 业的两大功能,在当前农民收入持续增 长乏力的现状下,从国家层面来讲更加 关注增加农民的收入,故将增加农民收 入放在保障有效供给的前面。保障有效 供给是针对无效供给、低端供给提出的, 主要强调的是质,不是量。现阶段我国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在一个 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阶段,人们 对农产品的消费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转 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供给要求是优质、 多样、个性。优质,也可以说是放心, 是指吃进口里的东西,我们需要知道这 个东西安不安全、放不放心;多样是指 吃的喝的每个品种都要有;个性是指每 个人口味都不完全一样,供给要有特色。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 的背景分析 2.1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但是却出现了”三量齐升”的困境. 2.1.1 我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总产量61623.0万吨(12324.8亿斤), 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亿斤)。 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 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 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 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人均拥有粮食量达 到900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基 本解决了“吃的饱”的问题,化解了“谁 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界难题。 2.1.2 粮食“三量齐增”(粮食产量、 进口量、库存量)的困局急需破解 现在我国粮食年总需求量大概在 64500万吨,缺口是2500-3000万吨, 但是去年我国的进口量却接近11100万 吨,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库存也 在升高。截止2016年底,我国粮食库 存超过60000万吨,接近一年的消费量, 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 18%的安全储备水平。“三量齐升” 反映的是农产品供应结构失衡的问题, 如玉米供应量过剩,但大豆的供应量严 重不足;同时也是因为近年由于我国粮 食生产成本攀升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一直 高于国际价格,出现了国内外粮食价格 倒挂的局面,导致粮食出现大量的进口。 2.2 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但增幅放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 农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2016年 的农民收入(12363元)是 2004年农 民收入(2936元)的4.2倍。但是在经 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由于农民所受教育 程度的较低其在城市所从事的行业大多 处于产业链低端,而这些产业多数属于 “三去一降一补”的范畴,这严重影响 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自2015年以来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第一大来源)。 2016年农民收入增幅仅为6.2%,已经 连续4年下降,同时农民收入增幅自 2004年以来首次低于GDP(较GDP增 幅低0.5个百分点),这表明现阶段农 民增收持续增长乏力,亟需拓宽新渠道、 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以不断增加农 民的增收动力。 2.3 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压力 大的现状 农业属于耕地和水资源高度密集的 产业。而我国的现状是一个极缺地, 又缺水的国家,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人 均淡水资源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和25%。同时水资源和耕地的时 空分布呈严重的不均衡状况,长江流域 及以南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5%, 而水资源则高达81%;长江流域以北 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65%,而水资源 则仅为19%。在这样资源短缺的环境 下我国农业取得的最大成就是用世界 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0%的人 口,但是这样的成就是以土地过度开发、 严重污染为代价的。首先,农用塑料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 行态势分析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节点,如何在维护经济平稳运行下解决结构失衡,如何避免经济在换挡窗口因政策变更而出现落差,如何防控经济系统性风险的出现与扩散并为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提供温和环境,是目前一行三会需共同协调解决的难点。 宏观上来看,外储与外汇的矛盾仍需平衡,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仍需匹配,产业链条的传导阻滞仍需解决,中观层面的产能仍需出清,尤其是传统周期性行业的落末加速,房地产去杠杆与去库存的进程加快,使得经济数据更加敏感。微观层面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上游的煤炭、钢铁厂逐步进行改制,但固疾仍深,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急需找到合适渠道工具进行疏通。 产业链条上来看,由于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未来政策的预期,市场已将上游原料价格不断

推高,但下游需求受限于房产新政的限制和去杠杆的要求而低迷,上下游的错位矛盾挤占中游产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供给侧与国改混改的叠加,让部分国企“死而不僵”,始终无法市场化出清。 从货币角度来看,2016年黑天鹅事件频发,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美元兑人民币一度下滑至 6.98。市场保外汇还是保外储的言论左右摇摆,同时国内货币结构失衡,(M1-M2)剪刀差持续扩大,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并未放大,而是在一定区间内持续走平,M0的增速放缓,资金开始在银行系统中沉淀,央行投放的资金既未实际流入实体经济,增加社会投资,也未进入金融系统推高资本价格,吹大资本泡沫,造成了流动性放缓沉滞于账面上。 图 1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与货币动量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资源·环境 -1- 邓文飞: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收稿日期]2018-03-1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推进精准扶贫研究”(课题编号:XSPYBZZ06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邓文飞(1977—),女,湖南株洲人,中共株洲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时事政治、农村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邓文飞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下行进中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重要机遇,破解难题,处理好多方面关系,从创新理念、开放合作、完善机制、人才优先等维度深化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振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拓展空间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注入活力。源于乡村振兴战略,各类资本投入农业的兴趣将被再度激发,新一轮农业投资热潮迎面而来。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高度关注与科学规划,再加上充足社会资金的投入,农村农业将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农业供给侧改革自然被注入了无限活力、激活了无限潜力。 1.1.2 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道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从上到下倍感振奋,各级政府部门抓紧时间出台规划和各类政策,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明确新的方向。以湖南省为例,2018年湖南省委1号文件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村农业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形成产业兴旺新气象的目标,为湖南省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 1.1.3 乡村振兴的成效,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补齐短板。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政府规划和引导、农民以及全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的农村将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乡村振兴逐步深入推进的过程当中,原来农业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一些诸如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差、部分农村居民思想滞后、科技力量欠缺等障碍将被大力破解,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提供保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兴旺的农村,无从谈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迈上新的征程,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供给总量不足,而是农业结构不平衡、供给结构不平衡以及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心通过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等路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真正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供给优化、农民增收、农业兴旺,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极大动力、提供坚强保障。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 解决的五大问题 2.1 数量与质量的问题 在农业中,数量与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质量却缺乏数量产出的农业解决不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只有数量但质量不佳的农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新时代,民众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有保障,更要求质量有提升——安全有保障、品种多样化。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从数量上看,农业产出形势喜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4696.2亿元,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t。从质量上看,农业产出离群众需求仍有距离。一方面,近些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趋势。2018年一季度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3%,其中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2%,96.9%,98.3%和98.6%。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供不应求,与境外优质农产品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因此,新时代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实现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能够相统一,数量有绝对保障的同时,质量也能越来越符合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2 农业与农村产业的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一定要深度理解农业与产业的关系。十九大报告中,既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 核心提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要重视效率和质量,而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核心就是创新。 2016年两会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在历届两会中,能源问题都备受关注。在第13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如何处理经济、环境、能源之间的均衡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重中之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倾向于“需求侧”,现在将调控的重点转向了“供给侧”,是由国情所决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优化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为“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给企业带来哪些改变呢? 日前,以单一炊具起家的爱仕达进军生态家居领域,将引领“新国货时代”。该公司表示,首先,在产品端,要开发环保、节能、健康的产品;其次,在渠道模式端,要完善客户的体验与服务生态;最后,在供应链端,要强化客户关系与产业链生态。 可以看到,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企业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改革创新。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管理会计,也应该随着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而改进。现代管理会计善于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上提升企业的价值,像爱仕达提出的生态家居一样,应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将顾客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等作为具体目标,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直以来,产能过剩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阻碍。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能源管理方面来说,为了缓解环境压力,国家鼓励发展清洁能源,也给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在今年两会期间,宇通客车将自主研发的宇通E10纯电动客车用于接送两会代表团的代表和委员们往返驻地与会场,还首次亮相了宇通T7高端公商务车,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在两会“零”的突破。宇通新能源客车在两会期间的出色表现,无疑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在不久之后,新能源汽车服务大众将成为新常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说明,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时刻,企业只有实现了自主创新,掌握新技术,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 在国家不断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概念也多次被提到。近年来,我国环境现状不尽人意,随着科技进步、人口增加、需求膨胀,自然资源日益衰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站姿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高境界、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把握“十三五”中国经济战略方向,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更高台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历史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国家收入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积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1、已成为经济大国,正站在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新起点上 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2014年我国GDP初步核算为63.6万亿元,合计达到10万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3%。东部沿海一些省市的经济总量或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世界上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到2014年年底,我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基本确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这是经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我国已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经济规模大并不代表国际竞争力强。站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强国的伟大目标。 2、“刘易斯拐点”加速到来,要素资源约束加剧 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即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进入工业部门,这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拐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人口红利的持续释放。由于生产成本和国内劳动力工资低,制造业纷纷离岸外包到中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较优势正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在不断衰减。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年末减少345万人。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60周岁以上的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2013年16-59岁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减少244万人。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至少会带来三大后果:一是劳动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二是由于老龄人口增加,人口抚养比提高,储蓄率将会下降,提高资金成本;三是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带来“民工荒”等用工短缺的现象。这三大后果直接导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从本质上讲,“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此外,要素资源的供给约束日益加剧,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国淡水、一次能源、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类主要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是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耗能最高的国家之一。石油、铁矿石、铜精矿、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进口压力不断增大。可以说,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度发展路子,也客观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回落到一个新的平稳增长区间。 3、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以“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来划分一个经济体的发展阶段,是经济学界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提出的最新划分标准,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划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的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四种类型。人均国民收入低于975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在976美元到11905美元之间,在这个当中还分了两个小组:一是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976美元到3855美元之间,另一个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3856美元到11905美元之间。从中国经济的实践看,2014年,我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2015年估计能达到78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从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历看,这些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供给侧改革这一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也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促进其转型。主要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标签:供给侧改革;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与中小企业发展背景概述 我国近4000多万户企业中,95%以上是广大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国家税收和劳动力资源安置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然而,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矛盾突出,由此所产生的弊端已日益成为束缚实体经济供给体发展“瓶颈”和“桎梏”。因此,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后,中小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可或缺。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身为组长的习主席在会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重要范畴,国家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支持。如为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提升中小企业盈利水平,而面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企业的定向减税降费措施及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等。一系列的组合拳措施频频出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要求,全面遵循供给侧改革的相关规定,完善自身的发展。 2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分析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内部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少、缺乏完善的规划发展战略。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注册的自有资金较少,企业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我国中小企業长期以来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而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甚至有的中小企业产品供给结构严重畸形,社会需求紧缩的中低端产品生产严重过剩与社会紧需的高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突出。由此造成中小企业往往为了实现短期的利益而盲目的扩大生产等,造成的发展战略规划不完善,难以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等途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当前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相比大型企业要困难得多,从而造成市场竞争力不足。 (2)中小企业管理层人员理财观念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规范,资金利用率低。首先,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管理人员分工不够明细,一般是由其所有者进行经营管理,管理人员在理财方面专业性不够,主要靠以往的工作经验。其次,受其规模和资金限制,中小企业缺少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 (3)中小企业缺乏担保,融资困难。一方面基于中小企业缺乏可抵押的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4412299.html,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浅析 作者:王鑫瑀 来源:《商情》2017年第11期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摘要】中国现今面临着一系列的供给侧失衡问题,保持经济增速的目标实现压力较大,传统的需求刺激政策已经难以解决结构性的失衡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应运而生。对于改革提出背景的研究有利于深刻地分析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实施路径的提出提供切实的根据和指导。 【关键词】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背景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曾经得益于资源红利、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在改革开放中的全面持续释放,而随着资源耗竭、人口老龄化和改革的停滞不前,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又向我们提出了全方位、高层次的要求。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降低,国家把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称为“新常态”。虽然经济下行的压力巨大,但是国家计划以此为契机,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力求供给侧的结构失衡问题通过改革得以解决并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产业结构进行升级,通过创新驱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现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总结如下。 一、供需结构错位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需求和供给不相匹配是面临的最大问题。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供给侧生产过剩,供需结构错位问题的解决是迫在眉睫的。 (一)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大多数生产企业效率低下、生产方式较落后,造成产品品质不高,低端廉价的产品占据着市场,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难以满足,导致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二)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过高,由于国内产品难以满足需求,国内消费者把眼光看向国外,对国外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造成我国相关产业产品供过于求,例如:家电和生活用品等制造业,都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 (三)除了有效供给不足造成供需结构错位之外,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以来以刺激需求为主,而“扩大内需”往往依赖于扩大投资力度,忽略了消费的重要作用。消费作为最终需求长久处于低迷状态的原因除了收入水平过低外,还有相关保障制度不完善,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经济发展供需结构错位。 二、产业结构问题突出

对供给侧改革浅谈一些看法

对供给侧改革浅谈一些看法(修改稿)供给侧改革的定义就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政府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化解过剩产能、扩大有效产品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渐进式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供给侧改革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精干高效,在创建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系中能让上层建筑更适应于经济基础; 2.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清晰,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宏观调控,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适当用有形之手干预、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调整三产比重、产业结构重置、大力补短板,让经济发展得更高效; 3.做好劳动力要素供给,包括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中高级技工以及一般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与供给; 4.土地空间要素的供给改革,减少低效建设、生产用地,科学深化国土空间布局,鼓励产业错位发展,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

战略,制定实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放方式,调整一、二、三产、居住土地空间布局,更充分地发挥土地要素的核心价值; 5.资本要素供给改革,包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搞好股权市场、债权市场及产权市场等的一系列改革,遏制资本投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流向发展效率、资本回报更高的地方。努力做好“破”、“ 立”、“ 降”。“破”就是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产能过剩,做好统计调查,引导资本科学合理流动,并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立”就是瞄准发达国家大力补发展短板,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排浪式消费的后期努力寻找新的发展动能;“降”就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包括土地、税负、融资、用工成本等,让企业轻装上阵,在低端产业面临市场分割、高端产业尚未立足的情况下企业有好的营商环境,能够生存下去奋起突围; 6.技术要素改革,技术要素价格改革寻求的是一种最佳效率地发挥技术资源配置,让科技成果商品化,成为生产力,保护知识产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国家级的科研大平台协作攻关,在芯片、航空汽车发动机、高档数控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解决被“卡脖子”问题,补基础科学短板、在应用科学、前沿科技以及高精尖装备制造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