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知道的农具

我知道的农具

我知道的农具
我知道的农具

活动内容:我知道的农具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几种常见农家用具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体验使用几种便于操作农家用具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把家长收集来的斗笠、蓑衣、小石臼、小石磨、筛子、簸箕、镰刀、小锄头等农家用具,布置成“快乐农家”。

2、黄豆、绿豆、大米、芝麻、稻谷若干,放置在“巧手坊”。

3、课件

活动过程:

1、参观开心农场

(1)以参观“开心农场”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开心农场”内农具的种类和特征。

(3)请幼儿摸一摸、戴一戴、锤一锤庄内的农用工具。

(4)组织幼儿讨论:你见到了什么农具,说一说它的样子。

你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

(5)请几个幼儿说说参观“开心农场”自己是怎样使用农具。

2、组织幼儿观看课件

(1)观看课件中农民伯伯使用几种常见农具的片段。

观看后提问:农民伯伯用这些农用工具都做了什么?

和你刚才的使用方法一样吗?

(2)观看农用工具演变后的现代机器,让幼儿体验科技的进步。

观看后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农具有哪几种被现代机器取代了?

被取代后有哪些好处?

3、体验农家乐

(1)组织幼儿参观“巧手坊”的四个操作区(小石臼、小石磨、筛子、簸箕),每个操作区请幼儿根据看到的课件说说它的使用方法。

(2)幼儿分组进行农作物加工操作(磨豆、米、筛芝麻、绿豆等。

(3)展示幼儿加工完的农作物,请幼儿互相讨论:你是怎样加工这些农作物?(重点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如锤完稻谷后可以拿给使用筛子的那组分离谷壳和米。

(4)结合节约行为教育,让幼儿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不浪费。(5)把加工好的农作物送到厨房让阿姨整理、煮熟。

活动反思:

对于一个处于城郊结合的园所,幼儿的爷爷奶奶以前都是农村务农者,幼儿的爸爸妈妈现虽转为居民,但以前大多数在家也都种过田。现在,幼儿经常在星期六、日跟爸爸妈妈回农村老家,对一些农具有少许了解。

本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材,我立足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农用工具,刚开始幼儿对农用工具的兴趣和认识往往是无意识的,他们不知道这些农用工具与农民生活的密切联系。而通过提供大量家长帮忙收集来的小石臼、石磨、筛子、镰刀、蓑衣等农用工具,让幼儿在直接实物观察及借助课件的基础上,知道了农用工具给农民劳动带来了许多便利,提高了劳动效率等。而这些正好体现了《纲要》提出的“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体现“既贴近

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赶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我不再是一个主导者,只是幼儿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观察者。在引导幼儿观察“快乐农庄”时我还自由于幼儿,让他们通过摸一摸、锤一锤、戴一戴,体验了来到“快乐农庄”的乐趣。此时,幼儿的兴致高涨,抓住幼儿这一兴致点,我没有直接把知识机械的传授给幼儿,而是借助观看课件的基础上,又创设了“巧手坊”的四个区域,让幼儿亲手操作,当了一回“农家小主人”,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操作过程,许多幼儿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在合作中分享了学习的快乐。

但在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不足,幼儿对于镰刀、小锄头等工具很感兴趣,可活动中却因场地问题无法给他们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今后在开展类似的活动,应该寻找更多的机会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毕竟幼儿他们的思维更多的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这样,相信幼儿都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教育活动中,并从中受益。

活动剪影: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木石

【内容摘要】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三类。农耕类有耒、耜、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是木制,有些是石制,而大多演化为木石复合工具。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类型。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桔槔等。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 【关键词】农业革命;木石复合农具;耒耜;臿;杵臼;桔槔;斧;斤;犁。 【作者简介】陈明远,人文学者,现居北京。 金岷彬,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原始农业的出现,起初仅作为采集、渔猎活动的补充而已,在先民生活中,并不占有非常突出的经济地位。后来木石复合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柴尔德和布雷伍德把史前农业的发明称为“农业革命”,首先指出农业在史前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1],然而这个“农业革命”不是一下子产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后人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才把“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加以联系。由此产生一个重要问题最初的农具究竟跟石器有多大关联?远古农业常用的专门的“农具”究竟是怎样的? 农业革命常用的农具是木石复合器。史前农具的基本形式,通常主体部分是木制、以木柄装上轻便的石质或骨质刃口(后代定型时主要是铁片头),不可能整体都由石质构成。 按照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可将古文献记载(纸上之材料)与考古发掘的文物(地下之新材料)两相印证。先看古文献关于农业起源所使用农具的记载。 一、古文献记载最初农具是木制 耒和耜(吕) 据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主要的农具,是耒(lěi)和耜(sì,原文“吕”),并非别的;只有耒耜的发明,才开创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 耒,象形字,是远古的一种翻土农具,形状像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尖头,用以松土。 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形,像一具直立的叉子,上端是直杆,下端分为两叉,旁边还有一只“手”。甲骨文里还有一个“耤(ji)”字,左边是一把“耒”,右边一个人形,上部有“手”,下部表现“足”的符号,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概述: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具是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管子·禁藏》记载到:“缮农具,当器械。” 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何如吴淞江上住,门横钓车屋农具。”《明史·太祖纪三》:“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图一:纺纱机图二:铁锹 一.农具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理论研究:从2005年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经过近些年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无论实际保护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趋势。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基因传承、保护和开发方法等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一).学术界就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对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次会议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农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强调农具是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修建的古代农用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深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农具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理论研究热点侧重于“保护”上。对于2010年在湖南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深入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为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三).专家学者对农具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著作了各种文献书籍。如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张力军,胡泽学——《国说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_基于1923年卜凯盐山县150农家调查》、《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 二.保护及利用的实践活动: (一)、国家与农业部相继建立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这些农业劳动工具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有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按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模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构图】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1、生产工具的变化: (1)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 说明: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牛耕的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生产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 (1)条件: (2)特点: (3)评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部门及成就: 2、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工商食官: (2)官营手工业:特点: 地位及评价: 生产关系的变化: 产生: (3)私营手工业: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

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商业发展的概况: (1)工商食官: (2)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原因:统一、大运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六个新特点) 2、城市的变化 (1)唐以前:坊市界限明确;政府严格控制;城市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2)宋以后:坊市界限分开;政府放松控制;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出现夜市、草市、晓市等。 (3)唐宋时期的沿海港口城市 (4)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市镇 3、古代商业的政府政策——重农抑商 (1)产生的原因: (2)发展情况:汉代——中唐——明清(评价: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四、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中国的落后 1、社会条件: 2、特征:自由雇佣劳动关系 3、表现:在江南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工场里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4、发展缓慢的原因: (1)农耕经济的束缚——根本原因 (2)专制统治的束缚 (3)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束缚 5、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针对训练】 1.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⑨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A.①②④ 8.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3.《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 4.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5.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A. 重农抑商 B. 重商抑农 C. 农商互补 D.农商皆本 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

传统农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具,农具一直贯穿着整个农业发展的过程。自古代种植起源以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一件件传统农具慢慢地被创造出来,形成辉煌灿烂的农耕农具文化。从远古农业的发掘研究看,我国传统农具的产生不是凭空想象的,创造任何一种新农具都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太科学到符合科学,无不倾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今天展示给大家看的是在江海大地上耕耘劳作了成百上千的南通农具模型,有的是你们爷爷奶奶们用过的,有的是你们爸爸妈妈们看过的,有的是你们既没有用过,也没有看过的。为了展示南通前辈们创造的农耕文明,让大家领略江海大地的农家风情,我们特别举办南通科技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为了保证所有同学都能看得见,记的清,懂方法,学原理,我们特别聘请这套模型的制作师张师傅进行操作表演,请大家按照我们的讲解,依次进行参观学习。 1.风车。吹去稻谷麦类粮食的草屑瘪粒等杂质的工具。上方朝一边的出口的出杂质,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粮食。 2.石磨。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下盘固定,上盘旋转,上盘的圆洞添原料,下盘的周围出干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农具。用畜力、人力或机器等牵引。因主部件为木材,故称木犁或土犁,以别于后来铁制的双铧犁等。犁是由中国最古老的木制耕地工具——耒耜演变而来的。《易经〃系辞》中有文字介绍:“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说明耒耜创始于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南通地处长江中下游,滨江临海,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农业。在海安青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了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农具,成为远古人类从事渔猎和农业的重要工具。虽然在青墩出土文物中未发现犁,但从地域和种植的植物来看,我们南通使用的就是曲辕犁。 4.耙。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用于碎土、平地和消灭杂草的整地农具。 5.连枷。脱粒工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6.纺车。手摇的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工具。 7.草鞋耙。用稻秆或草茎等编制的鞋草用的工具。 8. 轧籽机。轧出棉花籽的工具。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改进犁,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在水田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知识讲解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和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 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石器工具的制作方面,除了原有的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的改进,器型有磨制的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磨制的,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的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是木

石和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和铜斧。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是石制、木制和蚌制。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西周的农业在农具的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的加工以及工具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的农具更加省力。西周时,人们普遍采用耦耕,就是使用耜来耕作生产。“耦”是两人配对合作,“耦耕”即是以两人合力耕田作为基本劳动力的生产单位。原始的犁应是木制的,有的则可能是木犁身、石犁铧。战国中后期,铁农具在生产上已占主导地位,铁农具数量大,种类多。简易的铁犁铧,一直从战国到西汉广为使用。传统农业是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并与牛耕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们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大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形在生产工具方面,铁农具被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促成这种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当时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中尤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即铁农具和畜力的使用)最为显著。至战国时期,铁资源的广泛开发,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工具采用铁为材质成为可能。这一时期,铁的发现并应用于生产领域,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从木石农具发展到铁制工具的革命耕作上从单纯依靠人力发展到利用畜力,是农耕的动力上的革命。它们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秦汉时期,手工行业中,冶铁业是最重要的行业。铁农具的使用,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3、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导入2: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黄河流域—种植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

传统农具的发展

PPT1:中国农业的发展带动着传统农具的发展,反过来,农具的进步、发展促使农作物产量提高,人民劳动效率提高,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那农具到底是怎样改变进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PPT2: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靠着农具的发展,农具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史。 PPT3:传统农具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6个时期,不同时期农具的发展特点不同。 PPT4:首先,原始农业时期,农具以农耕、收割、加工工具为主,相应的有锄,刀,石磨棒等。农具原始,简单。 PPT5:夏商周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青铜生产品,但未主要用于农业领域。此时期比较出名的汲水、灌溉器具有桔槔,戽桶,吊桶。从图片可以看出,桔槔应用了杠杆原理,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PPT6: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是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这与当时的经济状况适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生产力大大提高,冶铁技术突飞猛进,所以铁质农具生产成本较低,所以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 PPT7:大家都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促进经济发展,隋唐时代,国家统一,各个方面发展状况较好,经济,政治的良好发展为农具的改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曲辕犁、播种耧车等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农具。 PPT8:播种耧车

PPT9:宋元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比如这里列举的绳套,挂钩,犁床,秧马等。 PPT10:比较特别的是水轮三事,它可以同时舂米、磨面、车水 PPT11:明清时期受政治、政策的影响,农业发展缓慢,农具较之前无多大变化。但是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PPT12:总结:我国农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在材质上:由木石发展为青铜,再进而发展为铁制;在功能上:从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为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加工及收藏等多种农具;在动力上: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由简单发展为复杂,在外观上:更具有审美功能。 正是农具的不断改善才促进了中国粮食的丰收,农业的发展。因此,中国农业想要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改进农具,提高生产力。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5000年历史的古国,古代的科技技术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水平,在物理学上也取得了让人称赞不已的成就. 1. 力学 力学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尝致大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这个故事里,6岁的曹冲通过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虽然那个时代,阿基米德已经发现这个原理500多年,但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传入中国。同时这个故事也用到了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 当然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力学方面的成就,(1)《考工记》中记录这我国古代农具、兵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知识水平。(2)王充的《论衡》,著作中对于运动的疾缓(快慢),力与运动、物与运动、内力与外力的关系等做了叙述,其次还有对运动相对性的研究,东汉时代的《尚书纬考灵》就是这方面极有价值的成书,这种对运动相对论的观点,《考灵》比伽利略的《对话》至少早1500年。(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在卷十五《体兵篇》中记述测试弓弦弹力大小的方法。 2.光学 我国古代光学成就也很显著。(1)《墨经》中写道了八条对集合光学的专门论述,这八条主要论述:光的直进性和小孔成像,平面镜反射及成像、球面镜成像都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2)汉代王充的《论衡》更是在其基础上,对光学方面做出了更加完善的阐述:光的强度,光的直线传播及球面镜聚焦成像。(3)

汉代农具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汉代农具的发展程度及其历史意义 汉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是标志着我们民族成熟的里程牌,无论是从疆域国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还是从农业生产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为后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农业来说,汉代的精耕细作技术和农业工具都已经相当成熟,很多一直延续使用到了近现代。而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精耕细作等技术的出现和推广离不开农具的飞速发展。本文拟对汉代农具的发展程度及其历史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农具起源概述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自己栽培作物、饲养家禽,从此进入了原始农业时代。他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农具的发展和演进也反映了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 原始农业时代,农业生产的产量很低,采集、狩猎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先民们最初是沿用采集、狩猎的工具,后来渐渐用木棒、石块、兽骨和蚌壳等材质陆续创造出了一些最原始的农具:他们用石斧或砍斫器砍倒树木,放火烧掉;再用尖木棒松土,播种;收获时,用石刀、蚌镰来掐穗。这样的石斧、石刀、砍斫器、尖木棒、石镰等就是最早的农具。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的农具已初具形态,他们先是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制成了复合工具。如:在松土用的尖木棒下部绑上短横木,以便足踏,用于翻地,称为“耒”,耒可以说是原始农业生产中较原始的成形的耕地工具;之后他们又将耒齿由单齿变成双齿,最后又变成板状刀,即为古书中所提到的耜,板状刀称为耜冠,安装其上的木棒或木柄称为耜柄,类似今天的锨。耒耜的出现,为以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耜耕农业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人们用大型的磨光石斧,劈荆斩棘,垦荒辟地;又把磨得扁平的石耜加宽延长,钻孔加上木柄,用作主要的翻地工具;此外还改进了双齿木耒和骨耜。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拉的三角形石犁,它的出现更有利于深翻土地。在中耕和收获工具方面,这个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石锄、蚌锄、镰刀最早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拿镰刀来说,它是在已有的半月形石刀或蚌刀的基础上,将石刃不断加长,穿孔不断加多,并装上横柄。 夏商周一直到春秋前期的奴隶社会,这一阶段农具的发展十分缓慢。虽然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的发达,但由于青铜在当时是贵重金属,人们主要用它来铸造兵器和礼器,且由于青铜本身的质地问题,很少用作农具,主要用于农具制造的还是原先的木、石、骨、贝等材质。但纵观整个奴隶社会可以发现农具构造上还是有了缓慢的改进,如: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耕地工具,原来只有由人操作的耒耜,到商代开始出现了犁,犁正是在耒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它解决了牵引力的问题,改人力为牛拉,比耒耜进步的多。但是商周时期正是奴隶制高度发展的阶段,奴隶被看作是能说话的牲口,使用奴隶相对来说更方便、便宜一些,所以牛耕并不普遍,耒耜仍是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到春秋中叶,牛耕才渐渐多起来,用牛耕田是耕作技术上的一大进步,由耒耜发展到犁也是农具上的一大进步。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精品资料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农具的变迁

农具的变迁 活动的由来: 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上,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上开始的。地处农村的学校,有丰富的“农博”资源。张家港虽然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但传统农具和农村生活用品还存在一些,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其中上世纪爷爷奶奶辈至现在生产劳动工具经历很大的变迁。这些工具,有的在学生的家里还能看到他们的影子,许多的在家里已经不存在了。通过调查了解欣赏上世纪爷爷奶奶使用过的劳动工具,认识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想像着他们如何用简易的手动工具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体验着现代祖国的飞速发展,从社会大课堂中受到教育。 活动开展的目标: 1.让学生关注并了解有关农村劳动工具的知识,调查访问时要掌握谈话技巧,做到有礼貌,注意做好记录。 2. 通过对农村劳动工具的历史与变迁的认识,受到勤劳品质教育,增强自豪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拓展知识。 活动的成果的可能形式: 了解农具的历史和变迁,了解特定的时代背景。 活动实施的准备工作: 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和农具有关的知识。 2.举行班内农具变迁情况知识比赛。 活动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 一、我们的活动方案 【活动1】我家的农具调查 附:我家的农具调查表

【活动2】农具连一连 钉耙 板锄 连枷 扁担 粪勺子 谷推子

漏刷 粪桶锄头挖沟锹平头铲 粪箕尖头铲

小锹 锯子 镰刀 匾子 耙子 你认识这些从前的农具吗? ( ) ( ) ( )

( ) ( ) 你认识以下的现代化农具吗? ( ) ( ) ( ) ( ) ( ) ( ) ( ) ( ) ( ) 【活动3】了解家乡的农具变迁 名称 传统手工农具新式机械化农具 作用 耕作、播种 灌溉 田间管理 收获、脱粒 农产品加工 运输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测试题(word)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单选题 1.乾隆元年修订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订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2.《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稿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3.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4.“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 D.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 5.《诗经·周颂·载麦》中记载“载艾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祖隙祖胗”;《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 ) A.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B.使用耦犁进行耕种 C.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进行集体耕作 6.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

传统农具洋洋大观_评_中国农具发展史_王永厚

传统农具 洋洋大观 评 中国农具发展史 王永厚(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 S-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459(2005)02-0127-0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事任何生产都离不开工具。农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学术界和农史界,研究农具及其发展史的人却凤毛麟角,一直以来从未见到一部大型的研究中国农具史的专著。可喜的是,金鸡抱春,2005年1月由周昕编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农具发展史 (以下简称 农具史 )作为研究农具史的新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白。 周昕是著名的农具研究专家,农具史学科奠基人之一。他生活于日寇侵华的战乱年代,自幼就随父母东逃西奔,连小学也没念完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全国解放后,周昕靠自学以同等学历考进高等学府 山东工学院。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探索知识,一次在图书馆里读到英国李约瑟博士的巨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部书给他极大的震撼,感到中国的科技史由外国人写,深为愧疚。于是内心便萌生学习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念头,他认为 农业是百业之源,农具是百具之最 ,因此确定以农具为研究目标。从此矢志不渝,与中国农具史结下不解之缘,勤奋努力,孜孜以求,他 敢为民生探科技,奋斗拼搏几十年 (自警诗),随时随地做科学研究的有心人,如外出旅途中,也注意观察,他在诗中写到: 面对车窗望广原,无限风光展眼前,别人两眼观景致,我看农具和农田。 上天不负有心人,有耕耘就有收获, 农具史话 、 耒耜经 与陆龟蒙 等著作陆续问世。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要为实现编撰中国农具史的宏愿继续努力。只身一人编写一部巨著谈何容易!既无先例可供借鉴,又缺乏资料,面临很多困难;此时的周昕已年届七旬,加之体弱多病,又住进了老年公寓,条件诸多不便 但他都一一克服了,坚持笔耕不辍,几易其稿,终于完成并出版了这部巨著。 历时两个多月,经过认真阅读,反复研究,收益颇多,我认为 中国农具发展史 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以史为纲,纵横结合,体例创新 我国传统农具种类繁多,其发展史源远流长,书中应如何反映?编写科技史,大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时间即按历史朝代为序,依次叙述,中国通史即按此法;另一种是按学科体系分类叙述,如刘仙洲编著的 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 (1963年版)即按此法,将农机具分为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加工和交通运输等7种分别阐述,英国李约瑟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的农具部分也大体如此。 农具史 的编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突出农具发展的特点,上述两种方法兼 127 [收稿日期]2005-03-17 [作者简介]王永厚(1934- ),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已退休)。 中国农史 (AgriculturalHistoryofChina) 2005 2

农具的沧桑巨变(学案)

小展厅浓缩大时代 ——灵武二中“犁人堂” 灵武二中聂乃娟

了解身边的历史 ——“犁人堂”的探究:农具的沧桑巨变一、小展厅浓缩大时代——灵武二中“犁人堂”简介 作为一个以农业历史为发展史的国度,农业自古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工具日新月异,不断改进、添置又不断淘汰,代之以一代又一代的新农具;一些农具在承担了自身的使命后,有些已永久地退出了农业的历史舞台,有些干脆从人们的视野里永久地消失了。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解放初使用的农具现已成了“老古董”。访察一些农村,经常会看到废弃在墙角、田头的旧农具,有些被风吹雨淋濒临腐朽,有些被黄土淤沙渐渐掩埋。它们中,只有很少的部分,或被它们曾经的主人无意识地经管了下来,或被它们曾经的主人彻底地毁弃,不问不顾,直至遗忘;事实上,即便是一些二三十年前的一些重要农具,对当下的许多年轻人来说,已经变得陌生。俗话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捧起饭碗时,我们应该想到,正是农人手中各种各样的农具,我们才得以吃到让我们的生命延续的“盘中餐”。 为此,灵武市第二中学决定创办一个旨在收集、展示当地曾经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旧农具及部分生活用具的民俗展馆,将具有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旧农具、旧器具收集起来、展示出来、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的今天由“过去”构成。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的前辈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他们使用过的旧农具、旧器物,无疑都承担了各自应有的使命。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我们所要做的是,将正在消失和逐渐消失的旧农具、旧器物“抢救下来”。当它们退出生产、生活领域,它们的功能虽然失去了,但是它们却是一个个充满了“时代感”的文化元素,承载着曾经有过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将它们收集起来,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后人一个交代,一份证据——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前辈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过。同时,犁人堂的建成,一可让我们这些过来人重温旧物,感念当下;二可让当今乃至未来的孩子们思古惜今,真切地感受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据我们所知,截止目前,在宁夏各大、中、小学,尚没有一座反映民俗文化的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