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复习

《论语》复习

《论语》复习

一、为政以德

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答案要点: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

《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

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要点: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

参考答案:

(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

文化思想

明白“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

(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

参考答案

(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3.3)

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16.3)

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

材料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

(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赞同孔子的观点。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

A、影响礼乐。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不主张守孝。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文化思想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省参考卷题目)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4分)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

参考答案: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注:“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2)“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4.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你是如何看待此时孔子的行为呢?

参考答案:

(1)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谏。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2)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而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

五、仁者爱人

文化思想

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颜渊在谈自己的志向,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认同子路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自己有东西要与朋友共享,朋友用坏了东西自己也不心痛”。

理由:a、帮助朋友是爱心的体现b、如果人人都能关心、帮助朋友,那么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很好了。

(2)认同颜渊的志向

颜渊的志向是,不要自我夸耀。

理由:a、夸耀的实质是自我骄傲。b、夸耀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达到一定的目的。c、自我不利于向善,不利于进步

(3)认同孔子的志向

孔子的志向是,使老人安逸,信任朋友,关心小孩。

理由:a、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达到极至的表现;b、这是大爱大同世界的体现。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夫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上,应该为主上死难,杀身成仁。孔子认为“仁者”应该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安定百姓,造福民众。

(2)同意。“仁者”必然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孔子的“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仁者”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谅小信。

六、君子之风

文化思想

儒家的道德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1分)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3分)

参考答案:

(1)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如何看待“利”和“义”。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要重义轻利,交友要“以义合”,不能“以利合”,不能为了私利而结党,要安贫乐道,还要讲诚信、态度要谦逊、要按照“礼”来实践,这样才能成为君子。

2.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节选的几个章节,孔子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

(2)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从节选的章节看,你们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

参考答案:

(1)义、仁

(2)要点: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见利

思义庄重安详

3.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据。

参考答案:

子贡的观点是“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08奥运开幕式完美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诠释了奥运理念,也成功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4分)

八、周而不比

文化思想:

与人为善——友好交往“诚”与“信”——诚实交往

“和而不同”——“适中”交往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两章都涉及到了交友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原则是: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

我很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理由:a、与朋友接触太多,双方矛盾自然会产生;b、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自由与空间,过度干涉别人的生活,干涉别人的自由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c、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许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不要强求朋友采纳自己的观点。。

我不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理由:a、接触能保持、促进感情,现实中交友绝大多数如此。b、既然是真心对待朋友,就要强劝朋友,直到朋友改正自己的错误为止,因为这是真心为朋友好。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为“合群团结”产生力量,“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则的,这样对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十一、诲人不倦

文化思想:

了解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了解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练习: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2.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1)文段中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种教育原则?

(2)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因人而异(或:因材施教)

(2)要点: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

发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原因是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特长差异、兴趣区别等,这就要求教育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答案:(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重,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十二、高山仰止

思想内涵

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蔼温逊,从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以看出。同时他不是永远温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孔子具有深厚的情

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美。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练习

1、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1)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哪些学习观点?

(2)结合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学习永无止境,永远不能满足;学习应循序渐进;学习应有广泛视野;学习应有自己的思想。(2)示例:道无所不存,无处不有。仰观之而显得更高大,钻研之则显得更为艰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奥秘无穷,包罗万象,但却没有确定的答案,常常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而我们现实的教育精神却是满足于一个唯一的答案,学习盲目追寻,找不到自己的真正思想,失却的是自己真正的个性。这种学习是本末倒置的,它只是随意地捡起别人的东西作为自己学习的结果,显然,这种学习方法(或教育精神)是不值得提倡的。学习(或教育)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思想,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存库。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不至于被某种东西所束缚,才能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发展。

2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2)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十三、沂水春风

文化思想

礼乐治国

《沂水春风》记述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孔子问志,四学生答志。从表面上看,四人答案各不相同,可实质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孔先生的“礼志”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革新的一面,如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举贤才”等。因此,我们在欣赏孔子的“礼”时,既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探究题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曰:“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子路见荷蓧丈人后语)这一入世精神的。

(2)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不仕无义”或“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原因一: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曾皙描绘的图景,正与孔子此时,“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契合。原因二: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的写照。(说出其中一种原因即可)

十四、中庸之道

文化思想

1、中庸之道:“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顾名思义,“中庸”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但它不同于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它和折中主义截然不同,在孔子看来,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

2、和而不同

流俗,合乎污世”(《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中庸之道反对折衷主义者的“同而不和”,赞成“和而不同”。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

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

师过了头;商不够,还没达到。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意思就是“过了头”与“还没达到”都不好。

赞同孔子的评价。首先,“过”与“不及”都不是恰到好处,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现实生活中狂放之人,志向远大而不切合实际,过了头,不好;而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的人也不好,因为这类人做事情缩手缩脚,就像过份左倾激进的不好,过分右倾保守的一样不好。其次,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称之为“乡愿”,“乡愿,德之贼也”。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⑴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

⑵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详细补充:“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允许有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2)、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要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当作勇敢。子贡更强调做人要诚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孔子认为作为一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子贡同样如此。

论语十二则测试题及复习资料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共有篇,由编写,主要记录,以和为主。它与《》《》《》合称“四书”,“五经”是指《》《》《》《》《》。 2、孔子,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实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贤哉() 19、一箪食() 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水()() 25、曲肱而枕之() 26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 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5、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件):。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8、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9、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10、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1、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论语选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论语选读 1、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请见(jim ) 木铎(du o ) 耰(y ①)而不辍 仰之弥高 B 、 曲肱(g eng ) 无適(d i ) 恶(e )乎成名 执鞭之士 C 、 趋庭 长沮(j u ) 不悱(f 百)不发 不与(y d )易也 )荷(h e )蓧(di co ) 章 甫 高山仰止 景行(xmg )行止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举皋陶(t co ) 能近取譬 谨而信 大车无輗(n 1) 三已(y i )之 如其礼乐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与(y U ) 是鲁孔丘与(y d ) 吾与(y 匚)点也 c 、知其不可而为(w e )之 为(w e )击破沛公军 为(w e )天下笑 D 、善恶(e ) 恶(0)心 彼且恶(w u )乎待哉 好恶(w u ) 4、下列加点字词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與者 博我以文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B 、天厌之 风兮风兮 立之斯立 道之斯行 C 、天丧予 逝者如斯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D 、无欲速 欲速不达 以杖荷莜 则远怨矣 5、 下列句子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B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C 、 能近取擘,可谓仁之方也巳。 D 、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6、 下列句子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 B 、 不愤不启,不非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C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 7、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夫接舆者为谁? B 、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C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 、 小人之过也必文。 B 、数( sh u ) 目 数(sh u )数 数(shu e )见不鲜 数(c u )罟不入洿池 A 、柳诒(y 1)徵 浴乎沂(Y 1) 千乘(sh eig )之国 风乎舞雩(y d ) B 、 子恸(d eng )矣 C 、 出则弟(d 1) )莫 (m e )春者 吾与(y U )点也 小车无軏( yu e ) 以俟(s 1)君子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

《论语》是属于全人类的经典 1 下列选项中,哪一部经典不属于“四书”?(C) A、《论语》 B、《孟子》 C、《孝经》 D、《中庸》 2【多选题】 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必须满足哪些条件?(AC) A、经受了时间与历史的考验 B、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拥戴 C、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出类拔萃 D、销量永居榜首 3【判断题】 《论语》为孔子亲手所写。(答案:错) 研读《论语》的现实意义 1 “内圣外王”最先出自哪部文献?(C)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道德经》 2【多选题】 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这里的“时”有哪些意思?(ACD) A、孔子平日里做事都很准时 B、孔子思考着时代的根本问题 C、孔子能根据时代的需求回应时代的问题 D、孔子为人处世都合乎中道,无可无不可 3【判断题】 孔子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原因在于他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答案:错) 孔子的生平 1 “知人论世”是哪位思想家的理论?(B)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曾子 2 孔子的祖先是哪里人?(D) A、安徽 B、陕西

C、山东 D、河南 3【判断题】从“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可以看出,孔子只是把俎豆当作很普通的玩具来玩耍。(答案:错) 孔子治学 1 孔子几岁有志于学?(B) A、12 B、15 C、18 D、20 2 孔子读哪一部经典时韦编三绝?(C) A、《诗经》 B、《尚书》 C、《周易》 D、《春秋》 3【判断题】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并不存在作为一门职业的儒生团体。(答案:错) 4【判断题】孔子区分了“君子儒”与“小人儒”,赋予了“儒”以崭新的意义与使命。(答案:对) 孔子从政 1【多选题】孔子当政时期所施行的有远见的政治举措有哪些?(AB) A、夹谷之会 B、诛杀少正卯 2【多选题】孔子“堕三都”,针对的是哪三家?(ACD) A、叔孙氏 B、赵孙氏 C、季孙氏 D、孟孙氏 3【判断题】孔子认为,臣子必须对君王绝对地服从。即使君主不行君道,臣子也要对君主不离不弃。(答案:错) 孔子周游列国 1 孔子周游列国长达几年?(B) A、13 B、14 C、20 D、22 2 下列哪一个国家,孔子周游列国时没有去过?(C) A、卫 B、郑 C、秦 D、齐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背诵默写检测

《<论语>十二章》背诵默写检测 第一组、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第二组、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 什么用的句子是:,?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 的句子是:,? 3、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最 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7、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很 好的解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 的原因是:。 9、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 “”。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性,可以提高观察力,还“,”,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 孔子说:“多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夺去,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重点字词 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2、说:通“悦”,愉快。 3、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4、乐:快乐 5、知:了解、理解。

论语测试题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二、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 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学而不思则罔.()12.思而不学则殆.()13.人不堪.其忧()14.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6.择其善者.. 而从之()17.子在川.上曰()18.逝.者如斯.夫()()19.不舍.昼夜()20.三军.. 可夺帅也()21.匹夫..不可夺志也()22.博学而笃. 志()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君子:古:今:2.可以.. 为师:古:今:3.匹夫:古:今:4.饭疏食饮水. 今: 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2.吾日. 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三个) 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9.记录孔子一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句子是: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选读复习

《论语》复习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分块解读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信于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 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 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1分)(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②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③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案: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全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 考纲解读 《〈论语〉选读》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容: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 【2012 ,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 “仁”并非兼爱,他主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 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也问马,只不过是后问。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建立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石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法的理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 【2011,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 非子: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论语》 导读及经典赏析 教案

《<论语>导读及经典赏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成书过程和内容概要; 2.通过人物故事和专题归类两种方法引导进行学习,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根据《论语》经典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为人,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使学生体会到《论语》之美,并不断去践行《论语》精神。 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2.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论语》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教案 第一课时:《论语》与孔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学习《论语》的思想意义,懂得一些人生哲理; 2.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3.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用灯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汗牛充栋,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普遍的公理性,它能适应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共同探讨世界文化经典之一______《论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 《论语》与孔子 (一)为何校本教材定为《论语》 1.深刻的思想性

2.语言的文学性 3.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4.现实生活中人的缺失 (二) 孔子其人 三.教材的编排体制 % 共三编:主题选讲论语原文综类撷英 四.我主讲的内容:“为政治国”专题简介 孔子与其弟子和当时的诸侯国君的对话录. . . . . .一个人可以无为政之机但不可无为政之才。 五.课后作业: 1.网上阅览《论语》和孔子的相关资料 2.品读《论语》中“为政治国”部分 第二课时:为政治国 一.抽学生谈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语言______思想______理趣 …

三. 南怀瑾先生诠释孔子的为政思想 四. “为政治国”篇选讲 五.作业: 写一篇关于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的文章(特别提示: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就一点阐发引申;标题自拟。) 校本课程教案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 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二)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说明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这一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4.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论语》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不懂装懂,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0.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 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 《论语》中表达求学应该谦虚,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 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 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 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论语》中孔子感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的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论语》中讲述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轻易被改变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论语》中提倡广泛学习,坚定志向的句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仁者爱人 zh 1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zh 1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h co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xi Ji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 二.德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_. ”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 了. ”.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