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制法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促进社会发展

古代:火药、造纸、冶炼青铜(商)、冶炼刚体(春秋战国)、瓷器、酿酒、制药

近代:炼钢、炼铝、建筑、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人工合成蛋白质

现代:塑料、合成纤维(光纤)、半导体(电脑)、药物

未来:绿色化学、多学科应用

二、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形状、状态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折纸)

2、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呼吸作用、食物的变质、燃烧)

3、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区别(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

?判断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吹制玻璃器皿、蜡烛燃烧、铁在2000摄氏度时化成铁水、铁生锈、电灯通电变亮、煤气燃烧、火药爆炸、轮胎爆炸、植物的光合作用、橡胶老化

物理变化:1、3、5、8

化学变化:2、4、6、7、9、10

?爆炸可为物理/化学变化

三、体验化学变化

实验一

?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1~2mL)的澄清石灰水,通过吸管向石灰水吹气。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化学反应式

?注解: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碳酸钙俗称大理石、石灰石

实验二

?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

?化学反应式(复分解反应)

实验三

?步骤: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现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

?化学反应式

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

e.g.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的性质

e.g. 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不)稳定性等

3.18.2010

1.2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实验室守则

二、实验室安全要求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

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

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

三、伤害处理

割伤:酒精棉球→红药水

烫烧伤:75%酒精→蓝油烃

化学灼伤

?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3%~5%小苏打(碱性)

?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

?眼:蒸馏水→5%小苏打

四、实验操作

1、仪器加热

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

2、过滤

原理: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滤纸

?三靠:小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漏斗尖嘴靠大烧杯壁

3、气密性检查

五、药品取用

1、固体

粉末:药匙、纸槽

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送至管底,块状送在管口即可

2、液体

倾倒法

(1)瓶塞倒放

(2)标签对手心

滴加法:滴管竖直悬空

→如没有说明具体用量

?液体:1——2ml

?块状、颗粒状:1——2粒

?粉末: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六、实验器材

1、量筒

无零刻度

用法、操作

(1)放水平

(2)用倾倒法倒入液体至接近刻度(标签对手心、瓶塞倒放)

(3)改用滴加法

误差分析

?读数

仰视:V偏小俯视:V偏大

量取:V偏大俯视:V偏小

七、体验实验操作

实验一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结论:酚酞遇碱变红。酸碱中和,酚酞在中性溶液呈无色。

?文字表达式: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水

?化学反应式:NaOH+HCl→NaCl+H2O

实验二

?现象:产生蓝色沉淀。沉淀消失,溶液变回蓝色。

?文字表达式

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氢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

?化学反应式

CuSO4+NaOH→Cu(OH)2↓+Na2SO4

Cu(OH)2+H2SO4→CuSO4+H2O

实验三

?现象:固体变为黑褐色,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化学反应式:2KMnO4(△→)K2MnO4+MnO2+O2↑

→锰酸钾可溶,二氧化锰难溶

实验四

?现象: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

?文字表达式: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化学反应式:CaO+H2O→Ca(OH)2

?

1.3 物质的提纯

一、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体系(例如:空气、海水)

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的物质体系(例如:蒸馏水、氧气)

→身边绝大多数的物质处于混合状态中

→判断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有哪些

消毒酒精、石油、汽水、蒸馏水、矿泉水、洁净的空气、冰水混合物、液氧、牛奶、碘酒、澄清石灰水、镁带燃烧后的残留物(填编号)

纯净物:4、7、8、12 (关于镁带燃烧后的残留物可能含有C,2Mg+CO2(点燃)→2MgO + C <2008年上海高考倒数第3题中考查了这一知识点>)

3、纯净物的相对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

二、物质的纯度

1、定义:混合物中某一成份的含量的高低

2、公式:纯度=某一成份的质量/总物质的质量ⅹ100%

3、常用化学试剂的纯度: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实验试剂

三、物质的提纯

1、分离提纯方法:过滤、蒸发、蒸馏、洗气、结晶、分液等

2、过滤

3、蒸发

作用:分离溶剂和不挥发的可溶性固体

仪器: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要点

?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液体过热引起飞溅。

?加热至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蒸发皿内液体蒸干。

?用坩埚钳拿下蒸发皿并放在石棉网上

4、蒸馏

作用: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粗盐提纯

?粗盐成份:食盐等可溶性物质,泥沙等不可溶的物质

?提纯过程

1.4 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2、对于任意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二、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和分布

地壳:氧,硅,铝,铁

人体:氧,碳,氢,氮,钙

大气:氮,氧

宇宙:氢,氦

有毒:铅,镉,汞

→缺铁性贫血,缺碘甲状腺肿大,缺钙骨殖疏松,缺锌智力低下,缺磷大脑发育不良

三、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

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游离态)

2、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态)

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1、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当某物质由原子构直接成时,可以表示该物质

→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金属、稀有气体

2、化合价

定义: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指元素) 特点

?正价和负价(一般金属元素显正价)

?某些元素有多个化合价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3、原子团: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4、化学式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意义:物质组成和构成的客观反映

?表示某物质的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一个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这种物质

4、分子式的读法(中文命名)

基本用语:“化”“合”“正”“亚”“过”“高”

命名方法

第二章浩瀚的大气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

普利斯特里,舍勒最早发现了氧气

1、实验:红磷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化学反应式:4P+5O2(点燃→)2P2O5

原理:反应后集气瓶内气体减小少,压强减小 分析

?若烧杯中的水不倒流:气密性不好

?若烧杯中的水倒流但不足五分之一:红磷量过少/未等到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水蒸气、二氧化碳0.06%

1、稀有气体 He,Ne,Ar,Kr,Xe (惰性气体)

性质很稳定,在一般情况下几乎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用途

?He代替H2填充气球、飞艇

?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作霓虹灯

?Ne通电发红光,用作指示灯

?用作保护气

2、氮气

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常温下性质较稳定

用途:保护气(防腐),制硝酸和化肥、医疗冷冻剂(液氮)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1、大气污染来源:汽车尾气、工业废气

2、空气质量预报指数:可吸入颗粒(飘尘)、SO2、氮氧化物

3、防止大气污染:工业原料脱硫处理

四、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

特点

?分子很小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分子在不断运动

→物质的三态变化,实质是分子间隙的变化

2、原子

定义: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道尔顿——原子论

特点

?原子很小

?原子之间有间隙

?原子在不断运动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稀有气体

?金属:Cu、Fe、Ca 等

?非金属:P、S、Si、C

→不可以说原子比分子小

→原子构成分子再构成物质,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e.g. H2O)

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3、相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真实)质量/(C原子的质量的12分之一)

相对分子质量(式量)=各原子相对质量ⅹ原子数量

→无单位

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

2.2 神奇的氧气

一、人类离不开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微溶于水,熔沸点低(液氧:淡蓝色;固氧:雪花状淡蓝色)

2、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

支持燃烧(助燃性)

高压氧舱抢救病人

富氧炼钢

氧炔焰用于焊接、切割金属

3、臭氧

二、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1、实验一:氧气与木炭反应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2、实验二:硫与氧气反应(硫磺:黄色固体粉末)

现象: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化学方程式

3、实验三:铁丝和氧气反应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

4、实验四:氢气与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注意点

?铁丝绕成螺旋状,使热量更集中

?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杆:引燃铁丝

?集气瓶底留少许水:防止灼热的Fe3O4直接掉落瓶底导致集气瓶破裂

→纯净的H2会安静地燃烧

5、氧化反应: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这个定义有严重的错误,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很多不是氧化反应,比如水和氧化钙生成氢氧化钙,有氧元素参与,但是不是氧化反应。关键在于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在初中阶段可以简单说成是“有得氧失氧现象的反应”

6、氧化物:物质由2中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c.f. 含氧化合物

7、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物质以上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C → D)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A → B+C+D)

三、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降温、加压→)液态空气(升温→)N2先逸出,留下液氧(升温→)氧气 电解水: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制法

加热高锰酸钾:化学方程式

加热氯酸钾

?化学方程式

?催化剂:改变(加快)反应速度,以循环方式参与反应

特点:选择性、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变)

实验装置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铁夹夹在离管口三分之一处

?药品尽可能平铺在管底,增大受热面积

?导管伸入橡皮塞少许,防止药品粉末阻塞导管

→获取KCl:溶解、过滤、蒸发

→获取MnO2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对于涉及气体的反应,要将开放体系转换为封闭体系

操作步骤

(1)检验装置气密性

(2)加药品(m氯酸钾:m二氧化锰= 1:3,此时催化效果最好)

(3)搭建装置

(4)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

(5)收集氧气:有均匀、迅速的气泡冒出时收集,排水集气法更优(发生装置中的空气先逸出,氧气为生成物,将空气挤出瓶)

(6)移出水槽中的导管:防止气体收缩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

(7)熄灭酒精灯

氧气的检验

?检验这是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验满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气法

向上排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向下排气法: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排水集气法:难溶、微溶的气体

将集气瓶装满水,用毛玻璃片盖住倒扣在水槽中。

开始的气体不收集(空气),待气体均匀快速冒出,开始收集。

气体溢出集气瓶,说明已经收集满

3、双氧水制氧气

分液漏斗的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开始、停止(液封)

→气体发生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2.3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一、物质的量(n)

1、定义:用来描述微粒的集合形式的物理量。1mol任何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微粒;这个数被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A

2、符号:n,单位:摩尔mol

二、摩尔质量(M)

1、定义

2、摩尔质量与式量在数值上相等,摩尔质量有单位,式量无单位

→计算:微粒个数(N)/ 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n)/摩尔质量(M)=实际质量(m)

三、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反应的实质

改变:分子的种类、个数,物质的种类

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元素的种类

2、质量守恒定律:参与化学反应的质量和=反应生成物的质量和(包括气体、沉淀)

3、化学方程式

定义:用元素符号和分子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原则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遵循客观事实

生成物标气体↑和沉淀↓(如果反应物有气体,则不用标↑)

配平方法

?观察法

?最小公倍数法:某原子左右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较大

?奇数配偶法:出现了好几次,且一边为奇一边偶

第三章走进溶液世界

3.1 水

一、天然水与自来水

1、自然界中的水:四分之三,淡水资源占总量的26%,每1kg水含盐不过1g

2、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印刷业

农业废水:农药

生活污水

3、水体的自净:蒸发、挥发、过滤、氧化

4、人工净水(自来水加工)

物理变化

(1)挥发(曝气):除去挥发性杂质

(2)沉降:除去大颗粒杂质

(3)吸附:加入明矾,起凝聚作用(KAl(SO4)2·10H2O)

(4)过滤

→(3)(4)去除悬浮小颗粒

化学变化

(5)杀菌消毒:通入Cl2(液氯,挥发性极强)Cl2+H2O → HCl+HClO(次氯酸)

→ 3.22 世界水日

→ 3.22——3.28 全国水法宣传周

二、水的组成

1、实验:2H2O (通电→) 2H2↑+O2↑

现象:正负极都产生大量气泡

V+:V- = 1:2 正极:氧气负极:氢气(不助燃,可燃)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V-:V+ ? 2:1 (氧气微溶,氢气难溶)

→加快水的电解:加少许酸/碱

→点燃可燃物前要验纯(爆鸣实验):纯度高,发出轻微爆鸣声

纯度低,发出尖锐爆鸣声

三、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液体,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摄氏度,熔点0摄氏度。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为1g/cm3。纯水的导电性很差。

2、水的特性(物理性质)

缔合性

?熔点、沸点较高

?反常膨胀

?比热容较大

分散性:水有极高的溶解、分散物质的能力

→分散体系

?浊液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久置会沉降

?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久置会分层

?溶液:均一、稳定

3、水的化学性质

CO2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

CaO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

→Ca(OH)2水溶液:澄清石灰水

→Ca(OH)2悬浊液:石灰乳、石灰浆

硫酸铜粉末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用来检验有无水)

→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晶体(纯净物)

?CuSO4?5H2O:蓝矾

?Na2CO3?10H2O:石碱

?CaSO4?2H2O:石膏

?2CaSO4?H2O:熟石膏

?FeSO4?7H2O:绿矾

Na2CO3?10H2O (风化→)Na2CO3+10H2O (干燥环境)

→晶体:具有空间点阵结构的固体

3.2 溶液

一、溶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判断溶质、溶剂

?固、气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固、气体为溶质

?两种液体混合时,一般量多的作为溶剂

?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98%浓硫酸)

3、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溶液各处密度相等)

4、物质的溶解性

定义: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的能力

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性质

?外因:温度(对大多数固体而言,升高温度,物质的溶解性提高)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转换

饱和→不饱和:加溶剂、改变温度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改变温度

三、溶解度

1、定义:在定温下,物质在100g溶剂(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符号:S

单位:g/100g水

→气体的溶解度:在标准大气压、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数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剂)本身性质

外因

?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气体:压强、温度(大多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NaCl

→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Ca(OH)2

→夏日夜晚鱼、虾浮在水面换气

→煮沸的水冷却后不可再养鱼

3、物质溶解能力大小分类(20摄氏度时每一百克水中)

0—0.01g:难溶

0.01—1g:微溶

1—10g:可(能)溶

10g以上:易溶

→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CO2溶于水:制汽水时必须加压并保持低温

4、根据溶解度的计算

原则

?温度一定

?饱和状态

公式

?

s/100 = m质/m剂

?s/100+s = m质/m液

四、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降温结晶( (点燃→ 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

五、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

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

m液=m质+m剂(体积不可加减)

2、溶质的浓度:溶质的量与溶液的量的比值

质量百分比浓度:c%=m质/m液ⅹ 100%

体积比浓度:1:4的硫酸溶液(1——V质;4——V剂)

对于饱和溶液:c%=s/s+100 ⅹ 100%

3、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

(1)计算

(2)称量、量取

(3)溶解

→稀释浓溶液则只需量取不称量

3.3 溶液的酸碱性

一、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1、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酸红碱蓝

五色酚酞:酸无碱红

石蕊试纸

?红色:只检验碱性溶液

?蓝色:只检验酸性溶液

PH试纸

?使用: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试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再与比色卡对照检验酸碱度→酸碱性与浓度有关

二、常见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的联系

血液 7.35—7.45

胃液 0.8—1.5 (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

治疗胃酸过多:Al(OH)2,Mg(OH)2

三、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酸 H2SO4,HCl,HNO3,H2CO3

→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的溶液,例如:NH4Cl,CuSO4,FeCl3溶液(溶质均不为酸)

碱 Na(OH)2,Ca(OH)2,Cu(OH)2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例如:Na2CO3,NaHCO3溶液(溶质均不为碱)

盐 NaCl,NaNO3,KCl

→大多数盐溶液呈中性

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通常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该物质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的温度

可燃物与氧气/空气充分接触

(一)二氧化碳与镁带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2Mg+CO2 (点燃→) C+2MgO

现象

结论:具有剧烈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是燃烧

(二)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2Na+Cl2 (点燃→) 2NaCl

现象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的反应

即A+BC → B+AC

→火柴杆竖直之后为何会逐渐熄灭?

答:因为火柴杆的温度会达不到着火点

3、特殊的燃烧

自燃

白磷:少量白磷保存在冷水中(隔绝氧气)

缓慢氧化:积聚热量引发自然(缓慢氧化,不一定引发自燃例如:铁生锈、食物变质、人类衰老、橡胶老化) 爆炸:可燃性气体、液体的蒸发或粉尘在空气中(必定有氧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点火或遇火星会爆炸

H2,CO,CH4,C2H5OH,面粉

二、灭火与防火

1、灭火原理

降低火场温度

隔绝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

2、常用灭火器

酸碱灭火器:化学方程式

干粉灭火器:化学方程式

STOP30灭火器:价格昂贵

附:STOP30有多项优点胜过传统灭火器,它能彻底扑灭不同类型的火灾(例如因纸、油、溶剂和燃料引起的火灾),且可以安全地使用在最高达380伏特的电器用品上。它是高度耐热的。

STOP30尺寸小巧,重量只725公克,高26公分(厘米),直径73公厘(毫米)。

STOP30于数秒内立即生效,使用者只需要摇晃罐子,取下卡笋,再按下去喷出泡沫。STOP30 主要由含多价添加剂(阴离子及酸硷性兼备的张力活性剂、甘油及防腐剂)的水组成,以氮气推进, 该成分会形成快速覆盖火焰的泡沫。泡沫产生一层薄膜,阻绝氧气,防止死灰复燃,令火焰在几秒钟内熄灭。

STOP30不危害健康,不刺激眼睛或皮肤,不含毒性,符合环保原则,它百分之90的成份可于5天后作生物分解。

三、燃料的充分燃烧

煤的主要成分:CO,会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1、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节约资源

减少有毒有害气体

2、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

供应充足氧气:使用鼓风机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矿石捣碎,液体制成喷雾状

4.1 碳

一、碳同素异形体

1、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

金刚石:自然界中最硬,不导电,用于饰品、切割玻璃和金属

石墨:质的柔软,导电性好,用作铅笔芯或电极

C60(富勒烯):书P107页

→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原子排列组合不同)

→常见的几种同素异形体:氧气与臭氧,红磷与白磷

→木炭、炭黑、活性炭统称为无定形碳

活性炭有较强吸附性,用于除色除味,表面疏松多孔

2、碳的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性质非常稳定

可燃性:2个点燃炭的化学方程式

→问:12g炭粉与20g氧气充分混合反应后,容器中的组成?

注意有2个反应:C+O2 (点燃→) CO

2CO+O2 (点燃→) CO2

还原性:木炭还原氧化铜

现象:黑色粉末部分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原理:化学方程式(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改变的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反应

4.2 炭

一、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CO2

温室气体,俗称碳酸气,固态CO2为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CO2升华使周围空气降温水汽凝结,空气尘埃作为凝结核,于是降雨)

1、CO2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可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2、CO2的化学性质:

CO2不可燃,不助燃(大部分情况下)

CO2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

CO2与炭反应:化学方程式(工业上制焦炉煤气)

CO2与Ca(OH)2反应:化学方程式

CO2与NaOH反应:化学方程式(吸收CO2)

3、CO2的用途

灭火

制冷剂、人工降雨

温室肥料(促进农作物光和作用)

(二)一氧化碳 CO

1、CO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

2、CO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点燃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产生淡蓝色火焰)

还原性:CO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及现象(加热)

?操作要点 (1)先通入CO再加热(防止CO与空气供热导致爆炸)

(2)尾气处理:CO有毒须点燃,防止大气污染

(3)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直到冷却(防止灼热的铜再次被氧化的化学

方程式)

4.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稀盐酸(因为必须非纯净所以只能用中文)

2、原理:化学方程式

注意点(1)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生成物CaSO4微溶,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2)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因为反应相当剧烈,不易收集

(3)稀盐酸浓度不宜过高: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必须避免二氧化碳中存在大量HCl气体杂质3、装置:启普发生器(书P116页)

原理(优点):利用压强差控制反应开始、停止(参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4638421.html,/mb/1/ReadNews.asp?NewsID=14717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4638421.html,/zhuye/teaweb/chemfly/kj/qpfsq.swf)

适用范围: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生成的气体难溶或仅仅可溶(MnO2与H2O2的反应不可使用此装置,因为MnO2为粉末)

组成:球形漏斗+容器+导管

4、操作步骤

(1)检验气密性:往球形漏斗中加液体发现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加药品,搭装置

(3)收集二氧化碳:向上排气法

二、气体的净化

洗气装置:广口瓶+木塞(长进短出,最后出去水汽,防止气体浸入溶液再次沾上水)

1、CO2(H2O、HCl)

除HCl:

?AgNO3+HCl → HNO3+AgCl

?加水

?滴加饱和的NaHCO3溶液

除H2O: 滴加浓硫酸(有吸水性)

2、CO2(CO)

除CO: CO+CuO (?→) Cu+CO2 (氧化还原方法,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3、其它例子

CO(CO2): NaOH溶液

O2(H2O): 浓硫酸

CaCl2(CaCO3):

?溶解、过滤(蒸发)

?滴加稀盐酸

4、常用干燥剂

CaO:可干燥H2、O2、N2(酸性气体除外,例如:HCl,CO2,SO2)

浓H2SO4:具有很强吸水性,可干燥H2、O2、N2、CO2、HCl(碱性气体除外,例如:NH3) 碱石灰(CaO、NaOH固体):可吸收水、酸性气体

4.4 化石燃料

一、化石燃料

1、3种重要的化石燃料

名称主要成分加工方式

煤 C 干馏(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石油C、H 分馏

天然气 CH4

2、天然气

CH4俗称:沼气、坑气、瓦斯

CH4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H4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化学方程式

?工业上制炭黑:化学方程式

3、常用家用燃料(p121)

焦炉煤气:H2,CH4,CO

水煤气:CO,H2,化学方程式

液化气:由多种低沸点化合物组成

二、绿色能源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

1、氢气 H2

物理性质:密度极小,难溶于水,无色无味气体

化学性质

?可燃性:化学方程式

?还原性:还原氧化铜方程式(先通氢气再加热)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锌粒+稀硫酸/稀盐酸,化学方程式

→多功能瓶

洗气:A进B出

收集气体

?排气法

◆密度大于空气:A进B出

◆密度小于空气:B进A出

?排水法:先装水,B进A出

?测气体体积:A处接量筒

→补充1:盐

NaCl KCl 盐酸盐

Na2SO4 K2SO4 硫酸盐

Na2CO3 K2CO3 碳酸盐

NaNO3 KNO3 硝酸盐

钠盐钾盐

检验碳酸盐的方法

向固体滴加酸溶液,有气泡产生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成清石灰水边混浊

第五章初识酸和碱

5.1 生活中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和碱

酸:H2SO4、HNO3、HCL(胃酸)、H2CO3、H2S(氢硫酸)、H3PO4、CH3COOH(HAc,乙酸、醋酸) :工业三大强酸

碱:Ca(OH)2、NaOH、KOH、NH3.H2O(易分解,易挥发)

二、酸的组成和分类

组成: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分类

●物质类别:无机酸、有机酸

●是否含有氧元素:含氧酸(某酸)、无氧酸(某化氢/氢某酸)

●氧原子个数:一元酸(HCL)、二元酸(H2S)、三元酸(H3PO4)

?可结合(如:HCL一元无氧无机酸)

三、碱的组成和分类

组成:金属元素(或铵根)与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分类

●可溶性

1、可溶:KOH、NaOH、Ba(OH)

2、NH3.H2O

2、微溶:Ca(OH)2

3、难溶:其余Fe(OH)3红褐色,Cu(OH)2蓝色,Mg(OH)2白色

5.2酸碱的性质研究

一、酸的性质研究

酸的溶液才有酸性

?H2SiO3硅酸难溶

盐酸

●物理性质

1、为混合物:HCL气体+水

2、纯净的盐酸为无色液体

?工业盐酸不纯净,黄色,含铁的化合物

3、有很强挥发性

?浓盐酸(36%--37%),有刺激性气味

?打开浓盐酸瓶盖,瓶口产生白雾。挥发出的HCL气体与水蒸气形成了盐酸小液滴

(浓HNO3类比)

?一瓶浓盐酸敞口放置一会后,M质、M液、浓度均变小

●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与金属反应(方程式)

?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一律生成亚铁,亚铁溶液呈浅绿色

?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化学性质越稳定—————————————

能与水反应,H前能与酸反应

3、与碱反应

HCL+NaOH==NaCL+H2O 放热

?中和反应

?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并放热的反应

?实质:碱中的OH与酸中的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生成的水越多,放出热量越

多。

?3化学方程式

?应用

◆处理废水废气

◆改良酸性土壤:Ca(OH)2

◆治疗胃酸过多:Al(OH)3、Mg(OH)2、NaHCO3、轻质CaCO3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定义: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

?3化学方程式

?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稀盐酸中,会有何反应发生?有何现象?

?2化学方程式(铁、三氧化二铁分别与盐酸反应)

?CuO只有一个(金属铜活动性在氢后)

5、与某些盐反应

?6化学方程式(包括检验盐酸)

?复分解反应

?定义:两种化合物相互反应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形式:AB+CD==AD+BC(酸碱中和反应必为复分解反应)

?条件:至少满足一条

(1)有气体生成

(2)有水生成

(3)有沉淀生成

?物质的溶解性

?酸:除H2SiO3微溶,其余均可溶

HNO3、HCL易挥发,H2SO4、H3PO4难挥发,H2CO3易分解

?碱:K、Na、Ba、NH4均可溶,Ca微溶,其余都不

?盐

(1)Na、K、NH4、NO3盐均可溶

(2)盐酸盐中,AgCl难溶水、酸

(3)硫酸盐中,BaSO4难溶水、酸,CaSO4、AgSO4微溶(CaSO3难溶)

(4)碳酸盐中,Na、K、NH4、均可溶,MgCO3微溶,其余均难溶。

?4化学方程式

●用途

1、制药、制氧化物

2、除铁锈:1化学方程式

3、制食品,帮助消化

硫酸(H2SO4)

浓:H2SO4(浓) 稀:H2SO4

●物理性质

1、纯净H2SO4是无色、粘稠状液体,难混发(纯H3PO4是无色晶体)

2、特性

?吸水性(物理性质):用于干燥O2、H2、CO2(碱性气体除外,如:NH3)

?敞口放置:M质不变,M液增加,浓度减小

?脱水性(化学性质):使物质碳化

?浓盐酸、浓硫酸分别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前者变红,后者变黑

?强氧化性(化学性质):与不活泼金属反应

?1化学方程式

●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PH< 7)

2、与某些金属反应

?4化学反应式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3化学方程式

4、与碱反应

?4化学方程式

5、与某些盐反应

?4化学方程式

?检验

?H2SO4:酸化的硝酸钡溶液(碳酸钡遇酸溶解)

?HCL:酸化的硝酸银(碳酸银遇酸溶解)

?H2S O4(HCL):Ba(NO3)2

(1)加入足量Ba(NO3)2,过滤(不用BaCL2,会生成HCL)

(2)往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

AgNO3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CL(H2SO4):Ba(NO3)2

酸的通性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酸+碱==盐+水

●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酸+金属==盐+氢气(HNO3除外)

●酸+盐==酸’+盐’

?金属氧化物不全是酸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ZnO、Al2O3

●酸性氧化物

?Mn2O7

二、碱的性质探究

氢氧化钠NaOH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物理性质

1、纯净的NaOH是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易潮解

固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其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

2、NaOH固体用于干燥H2、O2、NH3(CO2、SO2、HCL等酸性气体除外)

●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石蕊变蓝(PH>7)遇难溶性碱不变色

2、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

?CO、NO、H2O为不成盐氧化物

?CO2+2NaOH==Na2CO3(碱性)+H2O

?如何证明反应发生

(1)证明新物质生成:往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用于证明放在空气

中的固体NaOH潮解、变质)

(2)反应前后的压强差:书P19、试管水上升、书P15

?SO2+2NaOH==Na2SO3+H2O :工业上用碱性溶液吸收SO2

?SO3+2NaOH==Na2SO4+H2O

?SiO2+NaOH==Na2SiO3(硅酸钠,水玻璃)+H2O

?存放NaOH试剂瓶不用玻璃塞,用橡皮塞

3、与酸反应

?3化学方程式

4、与盐溶液反应(盐、碱必须都可溶)

?3化学方程式

?判断依据

?是否均溶解

?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

●用途

1、用于化工原料,制肥皂,纺织工业

2、用于干燥气体

氢氧化钙Ca(OH)2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物理性质

1、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

2、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

3、Ca(OH)2悬浊液:石灰乳,石灰浆

●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4化学方程式

3、与酸反应

?4化学方程式

4、与盐溶液反应

?3化学方程式

●用途

1、用作建筑材料

2、配置农药:波尔多液(蓝色悬浊液)

?化学方程式

3、调节酸性土壤

4、制漂白粉,制烧碱

?2化学方程式

?鉴别NaOH和Ca(OH)2溶液

●通入CO2,变浑浊的是Ca(OH)2,无明显现象的是NaOH

●滴加Na2CO3溶液,变浑浊的是Ca(OH)2, 无明显现象的是NaOH

碱的通性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碱+酸性氧化物==盐+水(2化学方程式)

●碱+酸==盐+水

●碱溶液+盐溶液==碱’+盐’

●可溶性碱对应的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Na2O,K2O,BaO,CaO)

?2化学方程式

●难溶性碱受热分解成相对应(价态一致)的氧化物和水

?3化学方程式

?鉴别NaOH 5%H2SO410%H2SO4

●酚酞

1、滴加酚酞,变色者为NaOH

2、取等量滴有酚酞的NaOH

3、滴入2种酸,先褪色者为10%H2SO4

?鉴别Ca(OH)2KNO3HCL

●石蕊

●酚酞

●CO2(CaCO3沉淀分两份加入另外2中溶液,产生气泡者为HCL)

●Na2CO3

六、常见的金属和盐

6.1奇光异彩的金属

一、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二、金属的分类和共性

分类

●密度:重金属(密度>4.5g/cm3 Cu、Zn)、轻金属(密度<4.5g/cm3 Mg、Na)

●颜色:黑色金属(Fe、Cr铬、Mn)、有色金属

共性

●导电性、导热性良好(Ag导电性最好)

●具有延展性(Au延展性最好)

●具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的(Cu红色,Au金色)

?金属之最

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O2、CL2、S)

●5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酸反应

●1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条件

1、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

2、反应必须在盐溶液中进行

●4化学方程式

?探究Fe、Cu活动性

●H2SO4Fe Cu

●CuSO4Fe

●FeSO4Cu

?探究Fe、Cu、Ag活动性

●Fe、Cu、Ag+酸Cu+AgNO3

●CuSO4

●FeSO4Cu AgNO3

●Fe Cu(NO3)2 Ag

?探究Zn、Fe活动性

●Zn FeSO4

●Fe ZnSO4

?随堂练P128(12)分析

Cu(NO3)2+Mg==Mg(NO3)2+Cu

2AgNO3+Mg==Mg(NO3)2+2Ag

●Mg过量

1、滤渣Mg、Ag、Cu

2、滤液Mg(NO3)2

●Mg少量

1、 滤渣Ag (可能有Cu )最不活泼的金属最先被置换出

2、 滤液Mg(NO 3)2【可能有Cu(NO 3)2、AgNO 3】

四、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 可燃性:1化学方程式(点燃CO 、CH 4、H 2均会有淡蓝色火焰,点燃前须先验纯) ● 还原性:2化学方程式

制法

● 工业法:电解水

● 实验室

1、 药材:锌粒+稀盐酸/稀硫酸

2、 装置

? H 2O 2制O 2装置

? 启普发生器

用途

● 高能燃料

● 冶炼金属

五、金属的锈蚀与冶炼

锈蚀

● 原理:游离态转变为化合态

● 原因:O 2、H 2O

● 防护:油漆、电镀、搪瓷

● 1化学方程式

? Cu 生锈:Cu(OH)2CO 3 铜绿,碱式碳酸铜

冶炼:化合态转变为游离态

● 不活泼:加热分解法 1、2化学方程式

● 较活泼:还原剂法 1、4化学方程式

?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关系 例子:点解水,水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6.2 盐和化肥

一、中和反应的产物——盐

盐的定义:金属元素(或铵根)与酸根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盐的分类

● 正盐

1. 含氧酸盐:Na 2SO 4、NH 4NO 3、K 2CO 3

2. 无盐酸盐:NaCL 、KCL 、Na 2S

● 酸式盐 NaHCO 3、Ca(HCO 3)2、NH 4HCO 3

● 碱式盐 Cu 2(OH)2CO 3 碱式碳酸铜(铜锈,俗称铜绿)

● 复盐 KAL(SO 4)2.12H 2O 十二水硫酸铝钾

? 常见的结晶水合物:CuSO 4.5H 2O 、Na 2CO 3.10H 2O 、FeSO 4.7H 2O

二、盐的化学性质

● 盐(溶液)+碱(可溶)==碱’+盐’(3化学方程式)

● 盐+酸==酸’+盐’(4化学方程式)

? 碳酸盐检验:取样滴加酸溶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有可能是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

气)

● 盐(溶液)+金属==金属’+盐’ (2化学方程式)

● 盐(溶液)+盐(溶液)==盐’+盐’(2化学方程式)

还原剂

氧化剂

?鉴别Na2CO3、Na2SO4、NaCL

1、滴加H2SO4/酚酞(Na2CO3),滴加Ba(OH)2(H2SO4)

2、滴加BaCL2(Na2CO

3、Na2SO4),滴加酸(硫酸不可,Na2SO4)

:H2SO4+BaCO3==BaSO4(沉淀)+CO2(气体)+H2O

三、盐的用途

●食盐

1、制取Na:1化学方程式

2、制取烧碱:1化学方程式

?H2+CL2=点燃=2HCL

四、焰色反应: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火焰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书P38实验)

五、化肥

●氮(N)肥:促进茎叶生长,促进叶色浓绿

1、铵态氮肥

?酸性:NH4CL 、NH4NO3(硝铵)、(NH4)2SO4(硫铵/肥田粉)

?NH4HCO3:碳铵(受热易分解)1化学方程式

?酸性铵态氮肥与碱反应:2化学方程式

2、氨水(液态氮肥):NH3.H2O(易分解,易挥发)

3、有机氨肥:尿素CO(NH2)2(N%量最高46.7%)

●磷(P)肥:促进作物根系发达

1、Ca3(PO4)2:重过磷酸钙,磷矿粉中(难溶,须粉碎,吸收困难)

2、Ca(H2PO4)2:过磷酸钙,重磷矿粉中(可溶)

●钾(K)肥:促使果实饱满

1、草木灰:K2CO3(溶液呈碱性)

●复合化肥

1、定义:含有2种或2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

2、如:KNO

3、(NH3)3PO4

中考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中考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第一部分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如三态变化等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金属生锈等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磁性,导电、热性等 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如助燃性,可燃性,毒性, 稳定性等 3.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叫做元素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信纸的一种微粒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不能 微粒的性质:微粒是真实存在的,体积小,质量轻 微粒在不断做无规则运动 微粒之间有间隙 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微粒性质不同 4.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1 钾、钠、银、氢、亚铜 +2 钙、镁、铜、钡、锌、亚铁 +3 铁、铝 +4 硅 -1 氟、氯、溴、碘 —2 氧、硫 +2/+4 碳 -2/+4/+6 硫 计算——根据化学式求某一元素化合价:物质中,各元素化合价为0 5.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6.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 质量(m)=式量(M)*物质的量(n) 微粒个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物质的量(n) 7.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A+B C 分解反应:A B+C 置换反应:A+BC B+AC 复分解反应:AB+CD CB+AD 8.氧化还原反应:物质跟氧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失氧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得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一)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1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1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二)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点燃=C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3、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4、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5、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6、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2=△=2CuO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9、碳不充分燃烧:2C+O2(不充分)=点燃=2CO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碳层:CO2+C=高温=2CO 1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H2CO3 12、生石灰和水化合:CaO+H2O=Ca(OH)2

初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500字

读《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之后感 假期里读了几本关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书籍,印象较深刻的是《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读完之后,不禁有所感悟: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落后不是表现在你不前进上,而是表现在你前进的加速度大小上,办任何事,都在追求效率,教学工作亦不例外。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最基本的,那就是学生通过45分钟的一节课,获取了知识,学习到了方法。如此一来,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具体从何处着手呢?我从下面三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强烈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于实践技能的学习。这样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大多数对学习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家长、老师“威逼利诱”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前提是: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若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徒劳的,“言者有心,听者无意,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正是没有引起共鸣的写照。引不起学生共鸣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所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学生不想听,不愿听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所学内容

空洞、与生活实际无关。理论知识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究其本源,无一不是来源于生产实践。 如何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看似空洞的理论之间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这是师生共鸣的关键,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这需要教师高超的教材处理能力,找出教材中理论的实践来源,将高雅的通俗化、将抽象的形象化。使学生有了理论源于实践、跳一跳,够得着、努努力,能学懂的感觉。就化学课而言,巧妙设置悬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变化是千变万化的变化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利用这些变化和变化的现象,精心设计实验从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创造悬念,创造欲答而不能,欲罢而不忍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化学原理的心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例如讲“分子”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先做一个小实验,把100ml水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经过观察,体积之和等于200ml。此时,提出100+100=?学生肯定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有时(100+100)〈200”,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接着老师再把100ml水混合在一起,经过观察,体积小于200ml,学生在惊讶之余,纷纷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前着体积为200ml,后着却小于200ml呢?”对此只需点插一句话:“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再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帮助学生找出答案解决悬念,教学效果会非常好. 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初中超级化学笔记大全

初中超级化学笔记大全初三化学常见物质得性质与用途

初三化学常见物质得化学式 1、单质:H2氢气 O2氧气 N2氮气 C碳 P磷 S硫 Fe铁 Cu铜 Hg汞 2、化合物 (1)氧化物:H2O水 CO2二氧化碳 CO一氧化碳 SO2二氧化硫 SO3三氧化硫

P2O5五氧化二磷 Fe2O3氧化铁 Fe3O4四氧化三铁 CaO氧化钙 MgO氧化镁 CuO氧化铜 ZnO氧化锌 FeO氧化亚铁 MnO2二氧化锰Na2O氧化钠 (2)酸:HCl盐酸 H2SO4硫酸 HNO3硝酸 H3PO4磷酸 H2CO3碳酸 H2SO3亚硫酸 (3)碱:NaOH氢氧化钠 KOH氢氧化钾 Ca(OH)2氢氧化钙 Ba(OH)2氢氧化钡 Cu(OH)2氢氧化铜Fe(OH)3氢氧化铁 Fe(OH)2氢氧化亚铁 Al(OH)3氢氧化铝 Mg(OH)2氢氧化镁 (4)盐:NaCl氯化钠 Na2CO3碳酸钠 ZnCl2氯化锌 CaCl2氯化钙 KCl氯化钾Na2SO4硫酸钠 CuSO4硫酸铜 AgCl氯化银FeCl3氯化铁 FeCl2氯化亚铁 AlCl3氯化铝FeSO4硫酸亚铁 Fe2(SO4)3硫酸铁ZnSO4硫酸锌 CaCO3碳酸钙 BaCl2氯化钡 BaSO4硫酸钡 KClO3氯酸钾 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KNO3硝酸钾 Cu(NO3)2硝酸铜Hg(NO3)2硝酸汞 NH4Cl氯化铵NH4NO3 硝酸铵 (NH4)2SO4硫酸铵NH4HCO3碳酸氢铵 NaHCO3碳酸氢钠 Cu2(OH)2CO3碱式碳酸铜 (5)有机物:CH4甲烷 C2H5OH乙醇(酒精) CH3OH甲醇 CH3COOH乙酸(醋酸) CO(NH2)2尿素,葡萄糖:C6H12O6淀 粉:(C6H10O5)n 初三化学必需得记忆性知识 一、常见物质得颜色得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 2、KClO 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得颜色:凡含Cu2+得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Cu(NO3)2溶液);凡含Fe2+得溶液呈浅绿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Fe (NO3)2溶液);凡含Fe3+得溶液呈棕黄色(如:Fe2(SO4)3溶液、FeCl3溶液、Fe (NO3)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得盐与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不溶性碱为白色。 二、常见物质得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九年级化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一节常见的盐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几种常见的盐 物质俗称物理性质用途 氯化钠食盐白色粉末,水溶液有咸味,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①作调味品,腌制咸菜; ②作防腐剂; ③消除积雪(长期过量使用融雪剂会破坏植被和道路, 还会使土壤盐碱化) ④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⑤制生理盐水(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纯碱、苏打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Na2CO3与NaOH用途很相似,但玻璃是个例外) 碳酸钙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建筑材料、补钙剂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的主要成分 碳酸氢钠小苏打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发酵粉不是碳酸钠,但没有碳酸氢钠时可用碳酸钠代替) 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NaHCO3+HCl=NaCl+H2O+CO2↑,胃溃疡者禁用) 备注 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能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就是分别加热,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的,就是碳酸氢钠,否则是碳酸钠。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有毒,不能食用! 消毒用盐 游泳池一般用硫酸铜消毒。 医疗上一般用高锰酸钾消毒。 过去习惯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现在用二氧化氯消毒。 侯氏制碱法:又名联合制碱法。主要产物是碳酸钠,此外还有副产品是氯化铵。 钠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可以促生盐酸、帮助 消化,增进食欲。 氯化钠等溶于水后,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以达到溶雪的目的。氯化钠作为融雪剂,对植物 有害,会腐蚀桥梁等,所以现在逐渐被绿色融雪剂代替。 第二节粗盐提纯 粗盐的初步提纯只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 燥剂。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回收。 实验仪器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第一部分: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初三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

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1. 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 2. 几种常见药品的存放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l)。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O2)。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N2)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C)。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K)。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H2O)。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解题技巧和说明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 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 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 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二) 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

初三化学上册笔记-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 第一章 1.导言:介绍一下化学这门学科 2.变化:①物理:只是形状,状态的改变 ②化学: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会伴随发光发热(完成习题P11,P27习题1,7) ①②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①②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3.性质:①物理:色,态,味,熔点,沸点,凝固点,导电性,密度,硬度等 ] ②化学:发生化学变化时才变现出来的性质 4.实验操作,药剂和仪器使用注意点 (1)三不原则:①不用嘴尝 ②不用手拿 ③不用鼻子闻(招手入鼻法) 节约原则:未说明用量时,按最少量量取,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1-2mL (2)药品的取用 a.固体①粉末:钥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竖②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竖 ! b.液体①大量:直接倾倒②用滴管吸取 c.注意点①瓶盖倒放,防止污染试剂②标签对准手掌心,防止腐蚀标签③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液体洒落 (3)仪器使用 a.滴管:吸取或转移少量液体 注意点:①转移时滴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进去②清洗后橡胶头朝上摆放 b.量筒:只能测量液体体积(唯一用途)无0刻度 读数:①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②若仰视,则读数偏大,用时偏少 *

③若俯视,则读数偏小,用时偏多 c.酒精灯:用来加热的仪器 三禁止:①禁止用嘴吹,应用灯帽盖灭 ②禁止过火 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火焰①外焰,温度最高②内焰③焰心 酒精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二,最少不少于三分之一 d.天平①精确到 … ②若干燥无腐蚀性,垫滤纸称量 ③若液体或有腐蚀性,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e.试管加热①若固体,试管口向下倾斜45°,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②若液体,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一,试管口向上倾斜 d.试管破裂的原因:①未预热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③试管外壁有水 ④加热后直接清洗⑤加热后直接放在实验台上⑥试管底部靠在焰芯上 e.试管洗干净的标准: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5.实验P3 (1)碳酸氢铵(NH4HCO3):白色固体 " (2加热+水+二氧化碳 (3)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减少,有刺激性气味。管口有小水珠,有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4)保存:低温密封 6.实验P5 现象: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水倒吸 结论:①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主) ②酸能除锈 ③食盐能加快铁生锈 !

初三化学笔记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制法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促进社会发展 古代:火药、造纸、冶炼青铜(商)、冶炼刚体(春秋战国)、瓷器、酿酒、制药 近代:炼钢、炼铝、建筑、联合制碱法(侯登德榜)、人工合成蛋白质 现代:塑料、合成纤维(光纤)、半导体(电脑)、药物 未来:绿色化学、多学科应用 二、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形状、状态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折纸) 2、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呼吸作用、食物的变质、燃烧) 3、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区别(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 判断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吹制玻璃器皿、蜡烛燃烧、铁在2000摄氏度时化成铁水、铁生锈、电灯通电变亮、煤气燃烧、火药爆炸、轮胎爆炸、植物的光合作用、橡胶老化 物理变化:1、3、5、8 化学变化:2、4、6、7、9、10 爆炸可为物理/化学变化 三、体验化学变化 实验一 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1~2mL)的澄清石灰水,通过吸管向石灰水吹气。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化学反应式 注解: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碳酸钙俗称大理石、石灰石 实验二 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

化学反应式(复分解反应) 实验三 步骤: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现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 化学反应式 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 e.g.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的性质 e.g. 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不)稳定性等 3.18.2010 1.2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实验室守则 二、实验室安全要求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点燃气体前先要验纯 着小火用湿布/沙土覆盖 滴瓶内胶头滴管不可洗 三、伤害处理 割伤:酒精棉球→红药水 烫烧伤:75%酒精→蓝油烃 化学灼伤 浓酸:干抹布轻轻拭干→大量水冲洗→涂上3%~5%小苏打(碱性) 碱:大量水冲洗→2%硼酸、醋酸(弱酸性) 眼:蒸馏水→5%小苏打 四、实验操作 1、仪器加热 直接: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

初三化学基础知识-初三化学学霸笔记

初三化学基础知识|初三化学学霸笔记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古代三大化学工业: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古代化学成就:商代—青铜春秋—冶铁战国—炼钢 4、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其内容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组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5、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6、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也使化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7、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排了元素周期表。 8、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9、蛋壳、贝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 10、孔雀石又叫铜绿,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受热分解为: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11、水H2O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形状、状态、大小改变。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生成气体、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毒性、酸碱性等。 6、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 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二氧化碳可以灭火,酒精(乙醇)可作燃料,石墨可作铅笔芯。 8、胆矾又叫蓝矾:CuSO4.5H2O蓝色固体 硫酸铜:CuSO4 白色固体,遇水变为蓝色固体,用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水分。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 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用于加热,焰心温度最低。 3、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可点燃。 4、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如果发现有黑色物质则是蜡烛没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炭黑。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初三第一学期化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制法的自然科学。 一、化学促进社会发展 Ø 古代:火药、造纸、冶炼青铜(商)、冶炼刚体(春秋战国)、瓷器、酿酒、制药 Ø 近代:炼钢、炼铝、建筑、联合制碱法(侯德榜)、人工合成蛋白质 Ø 现代:塑料、合成纤维(光纤)、半导体(电脑)、药物 Ø 未来:绿色化学、多学科应用 二、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形状、状态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折纸) 2、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呼吸作用、食物的变质、燃烧) 3、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Ø 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Ø 区别(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 · 判断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吹制玻璃器皿、蜡烛燃烧、铁在2000摄氏度时化成铁水、铁生锈、电灯通电变亮、煤气燃烧、火药爆炸、轮胎爆炸、植物的光合作用、橡胶老化 物理变化:1、3、5、8 化学变化:2、4、6、7、9、10 · 爆炸可为物理/化学变化 三、体验化学变化 Ø 实验一 · 步骤: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1~2mL)的澄清石灰水,通过吸管向石灰水吹气。 ·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 化学反应式 · 注解: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碳酸钙俗称大理石、石灰石 Ø 实验二 · 步骤: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 · 现象: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课堂笔记)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 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 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 可以忽略了。 第2节内能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初中化学笔记完整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含: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 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主要成 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中学化学教师读书笔记(共8篇)

篇一:化学教学论读书笔记 化学教学论 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任务是为了改进和完善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初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教学思想和化学教学观念,具备基本的教学、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比较有市场竞争能力有持续发展潜质的优秀化学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活动,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和塑造人的重任。因此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确工程师相类似,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化学教学论正是这样一门对有一定化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进行化学教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课程。错误观念举例只要有化学专业知识就能当好中学化学教师。持此观点的人并未认识化学教师的全部职责和化学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首先,化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化学教师不仅教学生化学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第三,即使教学生化学知识,也涉及到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科知识并用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方式来教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方法论等一系列非化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当好中学化学教师仅有化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学了化学专业课,又学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就不必再学化学教学论了。这个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化学教学需要化学专业知识也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需要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在化学数学中如何运用和实践的知识。与化学教学内容脱离的抽象的教育学、心理学条文是难以对化学教学产生具体指导作用的,化学教学论的学习过程,正是师生一起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共同探究化学教育规律及其运用的过程。许多优秀化学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化学教学论课程帮助他们在化学教学中较快地上了路、入了门。既然要去当化学教师,化学教学论课程最好告诉我们中学化学每堂课该如何上,而不用讲那么多的理论。因为教学思想、教学原则等理论是比具体教学方法更具普遍和指导意义的。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可以依据师生双方的实际情况上出各自的风采与特色。变化从何而来。特色如何产生:来自教师对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及对教学原则的掌握。因此,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同学们应该在化学教学论的学习中努力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注重培养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深刻领会典型范例,使基本理论学习为与具体授课方式的学习相得益彰。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而化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中以课程内容和教学设备为媒介进行的。因此,化学教学论中包括初步的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化学课程理论侧重从课程与教材的层面研究化学教学。与教学理论相比,课程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其研究成果正在对化学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改革,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正在制定中。高中化学新一轮〔过渡〕教材的使用正在进一步扩大范围,高考科目也正在进行“3+x〃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试验?因此,将课程理论纳人本科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课程将简要地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化学课程的设置,包括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我国化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包括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内容和要求、中学化学教材编制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的选材、编排和知识体系,国内外化学课程改革概况。化学教学理论侧重从“教”的层面研究化学教育教学规律及其运用,涉及指导化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化学教学的一般原则。化学教学方法及设择依据等较为理论化的问题的研究:也涉及包括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原则、方法和程序,化学教学各环节设计与教案编写,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化学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化学教学基本技能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等以化学教行教

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中大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化学学科知识运用 第一章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分析 第一节课程标准概述与解读 化学课程标准包含: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一.前言包含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方面课程目标(三维)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内容包含 5个一级主题,19个二级主题 实施建议包含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初中化学课程性质: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课程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强调化学课程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强调化学实验与生活的关联性,倡导了多样化的学习评 价方式。 课程设计思路:1.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全面落实三维目标;2.倡导多样化学习方式;3.科学探究式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5个一级主题分别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 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是要素但并不是流程) 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3.初步学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4.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处;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㈡身边的化学物质:四个二级主题 1.我们周围的空气; 2.水与常见的溶液; 3.金属与金属矿物; 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㈢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四个二级主题: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2.微粒构成的物质;3.认识化学元素;4.物质组成表示 ㈣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二级主题: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3.质量守恒定律 ㈤化学与社会发展:四个二级主题:1.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2.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3.化学物质与健康; 4.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第二节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