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制动力调节装置原理

制动力调节装置原理

制动力调节装置原理
制动力调节装置原理

典型液压制动系统示意图

1-制动踏板机构2-控制阀3-真空伺服气室4-制动轮缸5-储液罐

6-制动信号等液压开关7-真空单向阀8-真空供能管路

9-感载比例阀10-左前轮缸11-左后轮缸12-右前轮缸13-右后轮缸

上图为奥迪100型轿车的真空助力伺服(直接操纵真空伺服)制动示意图,其中的液压制动系统是双回路的。串列双腔制动主缸4的前腔通往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轮缸10,并经感载比例阀9,通向右后轮鼓式制动器的轮缸13。主缸4的后腔通往右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轮缸12,并经感载比例阀通向左后轮鼓式制动器的轮缸11。真空伺服气室3和控制阀2组合成一个整体部件,称为真空助力器。制动主缸4即直接装在真空伺服气室前端,真空单向阀7直接装在伺服气室上。真空伺服气室工作时产生的推力,也同踏板力一样直接作用在制动主缸4的活塞推杆上。感载比例阀9属于制动力调节装置。

制动力调节装置

制动力分配装置主要有限压阀、比例阀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感载阀等。比例阀(亦称P阀)也是串连于液压或气压制动回路的后促动管中的。其作用是

当前后促动管路压力p

1与p

2

同步增长到p

s

后,即自动对p

2

的增长加以节制,

亦即使p

2的增长量小于p

1

的增长量。

图2-9 比例阀结构示意图

1-阀门 2-活塞 3-弹簧

比例阀一般采用两端承压面积不等的差径活塞结构。不工作时,差径活塞2在弹簧3的作用下处于上极限的位置。此时阀门1保持开启,因而在输入控制压力p 1与输出压力p 2从零同步增长的初始阶段,总是p 1=p 2的。但是压力p 1的作用面积为214

D A π

=,因而A 2>A 1,故活塞上方液压作用力大于活塞下方液压作用力。在p 1、p 2同步增长的过程中,活塞上、下两端液压作用之差胜过弹簧3的预紧力时,活塞便开始下移。当p 1、p 2增长到一定值p s 时,活塞内腔中的阀座与阀门接触,进油腔与出油腔即被隔绝。此即比例阀的平衡状态。

若进一步提高p 1,则活塞将会回升,阀门再度开启。油液继续流入出油腔,使p 2也升高但由于A 2>A 1,p 2尚未增长到新的p 1值,活塞又下降到平衡位置。在任一平衡状态下,差径活塞的力的平衡方程为

p 2A 2=p 1A 1+F

即 p 2=2

121A F p A A + (2-9) 此处F 为平衡状态下的弹簧力。

图2-10 比例阀静特性

I -满载理想线 II -空载理想线

上列方程的曲线即是图2-10所示的比例阀静态特性曲线AB (图中假定A 点位于满载理想特性曲线的下方)。装用比例阀以后的实际促动管路压力分配特性线即为折线OAB 。比例阀静特性线AB 的斜率为(A 1/ A 2)<1,说明p 2的增量小于p 1的增量。

汽车在实际装载质量不同时,其总重心和重心位置变化较大,因此满载和空载下的理想促动管路压力分配特性曲线差距也较大。在此情况下,采用一般的特性不变的制动力调节装置已不能保证汽车制动性能符合法规要求,故有必要采用其特性能随汽车实际装载质量而改变的感载阀。

液压制动系统用的感载阀有感载限压阀和感载比例阀两种,。设汽车满载时,感载阀特性线为11B A ,而在空载时,感载阀的调节作用起点自动变为2A ,使特性线变为22B A 。但两特性线的斜率还是相等。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即在实际装载量为任何值时,都有一条与之相应的特性线。在限压阀或比例阀的结构及其它参数一定的情况下,调节作用起始点的控制压力s P 值决定于限压阀或比例阀的活塞弹簧的预紧力。因此,只要使弹簧预紧力随汽车实际装载量而变化,便能实现感载调节。

刹车制动力分配试验方法09

编制部门:技术部文件编号:SAF-P009 XXXX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刹车制动力分配试验方法 第(1)版 编制:日期:年月日 审核:日期:年月日 批准:日期:年月日发布日期:2004年月日实施日期:2004年月日

刹车制动力分配试验方法修订一览表 页次 1/1 版次 日 期 修订人 修订页次 修订内容概述 第一版 2004/11/4 新出

1、目的 本标准是测定车辆的前轮及后轮制动力分配的相关试验方法。 2、适用范围 乘用车、商用车。 3、试验方法 3.1.试验条件 3.1.1.供试部品 (1)蹄片(PAD)、刹车碟片(ROTOR)、来令(LINING)及刹车鼓(DRUM),在试验时原则上使用新品,但开发需要时PAD的μ值,LINING的BEF值已知品亦可实施; (2)车装置需符合正规式样、并具有正常机能。 3.1.2.供试车辆 (1)车辆之重量在同一车型、同一刹车规格中,取最大的积载(G.V.W.)重量式样实施, 重量包含试验人员及试验用计测器的状态,但LOCK试验时为1名成员状态的重量分配; (2)使用标准装配之轮胎,必要时选用件轮胎亦实施,胎压为一般道路走行之正规胎压。 3.1.3.路面及气象 (1)试验路为标准铺装良好路面(如水泥路等); (2)需为干燥的路面。 3.1. 4.计测器 (1)数字显示型温度计; (2)踏力及液压SENSOR及踏力或液压指示计; (3)U-字管(减速度计); (4)车轮扭力计(Wheel Torque meters); (5)信号放大器; (6)AR1100或相当的记录器。 3.2.试验方法 试验时需注意以下要点 (1)原则上需要磨合200回,但如有必要于PAD及LINING于新品时、磨合途中及热履历 后亦可; (2)试验时需监测和记录PAD和LINING温度; (3)以得到图1减速度的波形来操作刹车踏板,但车辆在车轮锁死(LOCK)的条件下得到如图2的波形亦可。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 第四节 制动力分配 一、制动力分配要求 根据制动稳定性的要求,前轮的附着率应大于后轮,即b1b2j j >,也就是说μ1 1μ22Z Z F F F F >制动方向稳定性的极限条件为: g g 210μ12g 1g g 1μ221g 20Z Z Z Z h h l F mg z z F l h z F l l l h h l F F l h z F mg z z l l l +++====--- (4-16)式中:μ1F 、μ2F —前、后轮的理想制动力。 又由式(4-14),得: μ2μ1F F z mg mg =- (4-17) 当给定一个μ1 F mg 值,即可从式(4-16)和(4-17)求出z 值和μ2 F mg 值,这样就可得出如图4- 16所示制动方向稳定性极限曲线。制动力处于该曲线上时,可使车辆制动距离最短,是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称为I 线。欧洲制动法规规定,轿车在0.150.8z ??范围内应满足b1b2j j >的要求。只要车辆制动力分配处于I 线下方,就可保证前轮先抱死,使车辆处于制动稳定状态。

图4-16 稳定性界限(I 曲线)和最大制动距离界限 为使制动距离不至于过长,上述法规又要求满足: p 0.10.85(0.2)z j ?+- (4-18) 因为在I 线下方,前轮先达到峰值附着率,这时前轴制动力为: 21p ()g h l F mg z l l m j =+ (4-19)给定p j 值,即可从式(4-18)求出z 取值范围,由式(4-19)得到μ1 F mg 的范围,随即从式(4- 17)求得μ2 F mg 的范围,这样可在图4-16上画出制动距离允许的极限曲线。 车辆前后轴制动力分配不得超越上述两条极限曲线。对于前后轴制动力定比分配的车辆,有: μ2 μμ2μ1F k F F =+; μ2μμ1μ1F k F mg k mg =- (4-20)式中:μk 为常数,是前后轴制动力的分配比。

刹车自动调整臂

刹车自动调整臂 制动鼓与蹄自动调整臂及其失效 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在国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重型车制动配件,在欧美一些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早己将间隙自动调整臂作为一种标准件使用。在国内,中型货车、挂车及重型车基本采用的是S型凸轮鼓式制动器,且基本采用手动间隙调整臂。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公路状况的改善,汽车的载重量及车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用户对汽车的制动性能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自动间隙调整臂正逐步得到推广和应 用。 图1描述的是手动调整臂和自动调整臂的区别。折线表示采用手动调整臂时刹车间隙的变化,该线向上倾斜段表示刹车间隙随着摩擦衬片磨损而不断增加直至该间隙达到需要手动调整时的危险间隙;垂线段表示刹车间隙经手动调整从危险间隙恢复到正常间隙;水平带表示采用刹车间隙自动调整臂时,刹车间隙始终 保证在正常的间隙范围内。 图1 手动调整臂和自动调整臂的区别 1. 1制动时调整臂的角行程制动时调整臂的角行程可划分为3部分(如图2所示) 。 ①正常间隙角度(C)对应于设定的制动鼓和摩擦衬片间的正常间隙; ②超量间隙角度(Ce)对应于因摩擦衬片磨损而增加的间隙; ③弹性角度( E)对应于制动鼓、摩擦衬片以及传动元件弹性变形引起的角度变化。 1. 2自动调整臂工作过程 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结构简图如图3所示。安装时,将主臂孔连接到制动分泵连接叉,内花键与制动器凸轮轴外花键配合连接,控制臂固定在车桥的安装支架上。其工作原理如下: ①制动间隙处于设计理想状态时。制动时,制动分泵连接叉推动主臂逆时针旋转,大弹簧承受制动力被压缩,蜗杆右端面7与壳体孔端面接触,蜗杆左端凸面斜齿和离合器内凹斜齿处于松动状态,此时蜗杆推动蜗轮,蜗轮通过内花键带动凸轮轴转动实现制动;若制动间隙处于理想状态,此时只有正常间隙(C) ,齿条右侧凸块将在控制臂组件下端缺口中运动,齿条与臂体无相对运动。解除制动时,制动分泵连接叉推动主臂顺时针旋转,大弹簧被释放,蜗杆左端凸面斜齿和离合器内凹斜齿处于啮合状态,此时蜗杆推动蜗轮,蜗轮通过内花键带动 凸轮轴转动解除制动,对制动间隙没有调整作用。

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

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 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最早出现在我国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当时只有几个专利技术,尚不成熟,后来瀚德技术公开,国内有少数几个厂家研制,但应用效果均不理想,从此,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自动调整臂的研究,直到近期已有几十项专利,研究人员也由过去的廖廖数人发展到几十人。代表的臂型共有以下几种: (1)以瀚德一代为基础的瀚德臂型。 (2)以瀚德二代为基础的瀚德臂型。 (3)以美国臂型为基础的具有调整拐的臂型。 (4)以45°斜齿轮传动为特点的臂型。 以上各种臂型的产品均已投放市场,但投放量远远低于主机厂需求,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尚不成熟,可靠性差故障率高; (2)结构复杂,使用者不易掌握,体积大,安装不便适应性差; (3)出厂成本高,导致售价高,无法普及。 由于以上原因阻碍了自动调整臂的普及推广,早在两年前,国家建设部就颁文要求强制采用自动调整臂,但由于存在上述原因未得实施,去年国家再次颁文强制执行,情况仍未好转。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作者及相关人等开发研制了外联直传型自动调整臂,本着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方便维护少;制造容易造价低,适应广泛易普及;低故障率,高可靠性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按国家建设部

新颁布的标准进行实验室试验结果理想。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1)调整负载为40Nm时,稳定运行达5000次以上。(2)正常调整负载时有效运行10万次以上。(3)粉尘试验,盐浴试验均完成标准要求。除此之外,一个普通装配工人,用一支螺丝刀,一把手锤,一把搬手,在两分钟内便可完成一只臂的装配,车辆每更换一次刹车衬片时,对调整臂进行一次拆洗和注润滑脂便是其维护的全部内容,与此前所有臂型相比,此调整臂的安装空间最小,安装时最方便,没有任何特殊要求。现以图示为例,说明各型调整臂结构特点,并做对比。 1、瀚德一代臂型 主要有1小压簧、2中压簧、3外部连接件、4控制板、5联结套、6齿条、7盖板、8主动盘、9轴承套、10壳体、11前堵盖、12止推轴承、13从动套、14扭簧、15齿轮、16整体蜗杆、17蜗轮、18挡片、19大压簧、20后堵盖等件,共由二十个主要件构成。其结构特征为:控制板与主动盘通过联结套铆合固联,主动盘上豁口与齿条凸台啮合,齿条与齿轮啮合,齿轮、从动套、扭簧均套在

盘式制动器制动间隙调整测量方法

盘式制动器制动间隙调整测量方法 为确保前轴盘式制动器正确使用,现对前轴盘式制动器制动间隙的 制动间隙的测测量方法进一步明确规范,请认真参阅执行。测量制动间隙前,应首 应首先先 活塞总成)可以正常工作。本确认间隙自动调整机构((AZ9100443500 AZ9100443500 AZ9100443500活塞总成) 文首先表述如何判断活塞总成是否可靠工作,再进一步说明制动间 再进一步说明制动间隙隙的测量方法。

(盘式制动器外形)外形)/ /(各部件名称)判断活塞总成是否有效: 1、用SW10SW10扳手逆时针转动手调轴至极限位置(大体上逆时针旋转扳手逆时针转动手调轴至极限位置(大体上逆时针旋转扳手逆时针转动手调轴至极限位置(大体上逆时针旋转两两周),而后反向微调少许(以防螺纹发卡),而后反向微调少许(以防螺纹发卡); ;2、在气压足够大的情况下,原地连续踩刹车、在气压足够大的情况下,原地连续踩刹车101010次左右。注意:踩刹 次左右。注意:踩刹车时将扳手扣在手调轴上,以观察刹车时手调轴是否转动,正常现正常现象象应该是开始几次制动时扳手转动(顺时针)角度较大,越来越小,最后稳定到某个角度,此时即表明间隙已经调整到设计值。如果踩刹如果踩刹车车时手调轴不转动或者有逆时针转动状况,则该自动调整机构(活塞(活塞总总成)已不能正常工作,必须更换。 图一图一//图二图二/ /图三

制动间隙的测量: 盘式制动器从设计结构上已设定了制动间隙,并且制动间隙是自动并且制动间隙是自动调 调整的,不允许人为调整,制动间隙在0.80.8~ ~1.0mm 范围内是正常的。如果整车使用过程中出现左右制动力差值偏大、制动力不足或制动制动力不足或制动过过热等故障现象时,可按如下步骤检查制动间隙: 1、拆下压板(如塞尺插入方便可不拆压板),向箭头所指方向推动向箭头所指方向推动钳 钳体,使外侧制动块与制动盘紧密结合。(图一) 2、拨动内侧制动块使其靠近制动盘,测量间隙活塞总成整体推盘与制动块背板之间的间隙。(图二) 3、整体推盘与制动块背板之间的间隙应在、整体推盘与制动块背板之间的间隙应在0.80.80.8~ ~1.mm 之间,如小于0.8mm 0.8mm,应更换间隙自动调整机构(,应更换间隙自动调整机构(,应更换间隙自动调整机构(AZ9100443500AZ9100443500AZ9100443500活塞总成)(图三)活塞总成)注意事项: 盘式制动器从设计结构上已设定了制动间隙,并同时保证了制动间并同时保证了制动间隙 隙的自动调整。制动块和制动盘的间隙在制动块寿命期内是永远保持制动块和制动盘的间隙在制动块寿命期内是永远保持不不变的,只需按整车维修保养手册,定期检查制动块的磨损情况。因因此 此1.必须按上述正确方法测量制动间隙; 2.当制动块的摩擦材料的最小厚度小于2mm 时,必须更换制动块(此情况属于正常磨损,不属于三包范围)

制动力分配调节装置

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的调节装置 一、概述 1.目的 如本章第一节所述,最大制动力f bmax,受轮胎与地面之间附着力fψ的限制。即: f ≤fψ=gψ bma x 当f b一旦等于fψ后,车轮便停止转动被“抱死”,而在地面上滑拖。制动管路中的工作压力再增大,也不可能使制动力f b增加。车轮一旦抱死便会失去抗侧滑的能力。如前轮抱死时,会使汽车失去方向操纵性,无法转向;如后轮抱死而前轮滚动时,会使汽车失去方向稳定性,丧失了对侧向力的抵抗能力而侧滑(甩尾),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可见,后轮抱死的危险性远大于前轮。因此,要使汽车既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制动力,又能保持行驶方向的操纵性和稳定性(不失控、不甩尾),即最佳制动状态,就必须使汽车前后轮同时达到“抱死”的边缘。其同步条件是:前后车轮制动力之比等于前后车轮对路面垂直载荷之比。 但是,随着装载量不同和汽车制动时减速度所引起载荷的转移不同,汽车前后车轮的实际垂直载荷比是变化的。因此,要满足最佳制动状态的条件,汽车前后轮制动力的比例也应是变化的。 2.前后轮制动管路压力分配特性曲线 (1)无制动力调节装置的汽车,其前后车轮控制管路的工作压力p1、p2基本是相等的,其压力比p2/ p1永远等于1(如图20-71虚线所示)。这就使得不论前后车轮制动器的型式、尺寸如何不同,但制动力的分配比例却永远是个常数,不可能使汽车在各种条件下都能获得最佳的制动状态。

图20-71 理想的前后轮制动管路压力分配特性曲线 p1-前轮制动管路中的压力;p2-后轮制动管路中的压力;c-质心 (2)理想的前后轮制动管路压力分配特性曲线如图20-71实线所示。由于汽车满载较空载时质心c后移,p2应相应增加,故其曲线较空载曲线上移。又因制动强度的增加(即工作压力p的增加),质心向前转移程度的增加,压力比p2/ p1应相应减小(小于1),故随压力p1的增加,曲线变得平缓。 为满足上述理想特性的要求,在一些汽车上采用了各种制动力调节装置,来调节前后车轮制动管路中的工作压力。常用的有限压阀、比例阀和感载比例阀。 二、液压式限压阀 1.安装位置 限压阀是一种最简单的压力调节阀,串联在制动主缸与后轮制动器的管路之间。 2.作用 它的作用是当前后制动管路压力p1和p2由零同步增长到一定值后,即自动将后轮制动器管路中的液压限定在该值不变,防止后轮抱死。

制动系统设计DOC

制动系统设计第七章 制动系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为了保证汽车有良好的制动效能,应该合理地确定汽车的制动性能及制动系结构。制动动力学7.1 稳定状态下的加速和制动7.1.1 加速力和制动力通过轮胎和地表的接触面从车 辆传送到路面。惯性力作用于车辆的重心,引起一阵颠簸。在这个过程中当刹车时,前后轮的负载各自增加或减少;而当加速时,情况正好相反。制动和加速加以区分。下面,a的过程只能通过纵向的加速度x我们先来分析一辆双轴汽车的制动过程。,在制动过最终产生结果的前后轮负载和??FF ZhZV随 着静止平衡和制动减速的条件而变程中,图7.1 为:(7.1a)???Flhl??mgma?ll ZVVx (7.1b)?Flhl?mgl?ma ZhxV设作用于前后轴的摩擦系数分 别为f和f,那么制hV动力为: ??FFf ZVVXV. (7.2a) ??Ff?F XhZhh(7.2b)

图7.1双轴汽车的刹车过程 它们的总和便是作用于车辆上的减速力。 (7.3)maF?F?xXVXh对于制动过程,f和f是负的。如果要求两轴上hV的抓力相等,这种相等使 f=f=a/g,理想的制动xVh力分配是: )glh]/(alg?Fma[(l?)?xvXVx 7.4 ())gl/(?gl[?Fmaa]h xvxXh 7.5()的参数表现。在)和参数(FF这是一个抛物线a xxvxh的右半部分,显示了一辆普通载人汽车的理想7.1图 制动力分配。实践中,向两边分配制动力通常被选用来防止过早的过度制动,或是由刹车片摩擦偏差而引起的后轮所死,因为后轮锁死后将几乎无法抓

制动力调节装置原理

典型液压制动系统示意图 1-制动踏板机构2-控制阀3-真空伺服气室4-制动轮缸5-储液罐 6-制动信号等液压开关7-真空单向阀8-真空供能管路 9-感载比例阀10-左前轮缸11-左后轮缸12-右前轮缸13-右后轮缸 上图为奥迪100型轿车的真空助力伺服(直接操纵真空伺服)制动示意图,其中的液压制动系统是双回路的。串列双腔制动主缸4的前腔通往左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轮缸10,并经感载比例阀9,通向右后轮鼓式制动器的轮缸13。主缸4的后腔通往右前轮盘式制动器的轮缸12,并经感载比例阀通向左后轮鼓式制动器的轮缸11。真空伺服气室3和控制阀2组合成一个整体部件,称为真空助力器。制动主缸4即直接装在真空伺服气室前端,真空单向阀7直接装在伺服气室上。真空伺服气室工作时产生的推力,也同踏板力一样直接作用在制动主缸4的活塞推杆上。感载比例阀9属于制动力调节装置。 制动力调节装置 制动力分配装置主要有限压阀、比例阀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感载阀等。比例阀(亦称P阀)也是串连于液压或气压制动回路的后促动管中的。其作用是 当前后促动管路压力p 1与p 2 同步增长到p s 后,即自动对p 2 的增长加以节制, 亦即使p 2的增长量小于p 1 的增长量。

图2-9 比例阀结构示意图 1-阀门 2-活塞 3-弹簧 比例阀一般采用两端承压面积不等的差径活塞结构。不工作时,差径活塞2在弹簧3的作用下处于上极限的位置。此时阀门1保持开启,因而在输入控制压力p 1与输出压力p 2从零同步增长的初始阶段,总是p 1=p 2的。但是压力p 1的作用面积为214 D A π =,因而A 2>A 1,故活塞上方液压作用力大于活塞下方液压作用力。在p 1、p 2同步增长的过程中,活塞上、下两端液压作用之差胜过弹簧3的预紧力时,活塞便开始下移。当p 1、p 2增长到一定值p s 时,活塞内腔中的阀座与阀门接触,进油腔与出油腔即被隔绝。此即比例阀的平衡状态。 若进一步提高p 1,则活塞将会回升,阀门再度开启。油液继续流入出油腔,使p 2也升高但由于A 2>A 1,p 2尚未增长到新的p 1值,活塞又下降到平衡位置。在任一平衡状态下,差径活塞的力的平衡方程为 p 2A 2=p 1A 1+F 即 p 2=2 121A F p A A + (2-9) 此处F 为平衡状态下的弹簧力。 图2-10 比例阀静特性 I -满载理想线 II -空载理想线

调整制动间隙

调整制动间隙 车轮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调整分局部调整和全面调整两种。局部调整只需调整制动蹄的张开端,通常用于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因蹄鼓的间隙变大而进行的调整。全调整需同时调整制动蹄片两端的位置,通常用于更换制动蹄衬片或镗削制动鼓后为保证制动蹄与制动鼓的正确接触而进行的调整。对于不设置固定端的自动增力式车轮制动器而言,没有全面调整和局部调整之分。 (1)液压制动系鼓式车轮制动器 其局部调整的步骤如下: 1)顶起车轮,一边转动车轮,一边向外转动调整凸轮螺栓,直至制动蹄压紧制动鼓为止。转动车轮时,应有一定的方向,即调整前轮两蹄和后轮的前制动蹄时向前转动车轮;调整后轮后制动蹄时向后转动车轮。 2)向内转动调整凸轮螺栓,直至车轮能自由转动而制动蹄与制动鼓不碰擦。 3)用同样的方法调整其他调整凸轮螺栓。 4)用塞尺检查蹄鼓间隙应符合规定。 全面调整的方法如下: 1)按局部调整的方法转动调整凸轮螺栓至制动鼓不能转动为止 2)向能够转动支承销的方向转动支承销。 3)重复上述的1)、2)两步,直至调整凸轮螺栓与支承销均不能转动为止。 4)锁紧支销后,向内转动偏心轮螺栓,直至车轮能自由转动且制动筛与制动鼓不碰擦。 5)在检视孔用塞尺测量蹄鼓间隙。支承轴端为0.15m.张开端为0.3mm。 (2)气压制动系鼓式车轮制动器 局部调整的步骤如下: 1)支起车桥,使车轮能够自由转动。 2)推进调整臂的锁止套. 用扳手转动蜗杆轴使制动路压紧制动鼓(搬动蜗杆轴时应注意观察凸轮轴的转动方向应为其工作方向),至蜗杆轴不能再转动为止。 3)以反方向退回蜗杆轴至车轮自由转动且石碰擦制动鼓。 4)用塞尺检查制动器蹄鼓间隙,靠近凸轮端为0.4~0.7mm,靠近支承销端为0.22~0.5mm。5)用锁止套锁紧蜗杆轴。局部调整时应注意不允许用改变制动气室推杆总长度的方法来 调整制动间隙,因为这样会减小使蹄片张开的推动力。 全面调整的步骤如下: 1)松开凸轮轴支架的固定螺栓,使凸轮获得一定的自由度,以便其自动找正中心。 2)转动调整臂的蜗杆轴使制动蹄压向制动鼓,至蜗杆轴不能再转动为止。晃动凸轮轴支架,使凸轮位置居中。 3)向可以转动的方向转动两支承销,直至制动蹄片固定端抵住制动鼓,支承销不能再转动力止: 4)重复②、③两步,直至制动蹄片的两端均抵住制动鼓,蜗杆轴和支承销不能再转动为止。在此位置上,先将凸轮轴支架固定和支承销固定,然后转动调整臂的螺杆袖,使制动肺片退回,两端出现间隙。 5)用厚薄规检查制动蹄鼓的间隙应符合要求。

机械原理课后答案第7章

第7章作业 7—1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矩各自的等效条件是什么? 7—2在什么情况下机械才会作周期性速度波动?速度波动有何危害?如何调节? 答: 当作用在机械上的驱动力(力矩)周期性变化时,机械的速度会周期性波动。机械的速度波动不仅影响机械的工作质量,而且会影响机械的效率和寿命。调节周期性速度波动的方法是在机械中安装一个具有很大转动惯量的飞轮。 7—3飞轮为什么可以调速?能否利用飞轮来调节非周期性速度波动,为什么? 答: 飞轮可以凋速的原因是飞轮具有很大的转动惯量,因而要使其转速发生变化.就需要较大的能量,当机械出现盈功时,飞轮轴的角速度只作微小上升,即可将多余的能量吸收储存起来;而当机械出现亏功时,机械运转速度减慢.飞轮又可将其储存的能量释放,以弥补能最的不足,而其角速度只作小幅度的下降。 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原因是作用在机械上的驱动力(力矩)和阻力(力矩)的变化是非周期性的。当长时问内驱动力(力矩)和阻力(力矩)做功不相等,机械就会越转越快或越转越慢.而安装飞轮并不能改变驱动力(力矩)或阻力(力矩)的大小也就不能改变驱动功与阻力功不相等的状况,起不到调速的作用,所以不能利用飞轮来调节非周期陛速度波动。 7—4为什么说在锻压设备等中安装飞轮可以起到节能的作用? 解: 因为安装飞轮后,飞轮起到一个能量储存器的作用,它可以用动能的形式把能量储存或释放出来。对于锻压机械来说,在一个工作周期中,工作时间很短.而峰值载荷很大。安装飞轮后.可以利用飞轮在机械非工作时间所储存能量来帮助克服其尖峰载荷,从而可以选用较小功率的原动机来拖动,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安装飞轮能起到节能的作用。 7—5由式J F =△W max /(ωm 2 [δ]),你能总结出哪些重要结论(希望能作较全面的分析)? 答:①当△W max 与ωm 一定时,若[δ]下降,则J F 增加。所以,过分追求机械运转速度的均匀性,将会使飞轮过于笨重。 ②由于J F 不可能为无穷大,若△W max ≠0,则[δ]不可能为零,即安装飞轮后机械的速度仍有波动,只是幅度有所减小而已。 ③当△W max 与[δ]一定时,J F 与ωm 的平方值成反比,故为减小J F ,最好将飞轮安装在机械的高速轴上。当然,在实际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安装飞轮轴的刚性和结构上的可能性等因素。 7—6造成机械振动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常采用什么措施加以控制? 7—7图示为一机床工作台的传动系统。设已知各齿轮的齿数,齿轮3的分度圆半径r 3,各齿轮的转动惯量J 1、,J 2、,J 2’、J 3,齿轮1直接装在电动机轴上,故J 1中包含了电动机转子的转动惯量;工作台和被加工零件的重量之和为G 。当取齿轮1为等效构件时,试求该机械系统的等效转动惯量J e 。 解:根据等效转动惯量的等效原则.有 2 2 222 11122`2331 1111()22 222e G J J J J J v g ωωωω= + +++ 则 2 2 2 32122` 3 1 1 1 1()()() ( ) 2 e G v J J J J J J g ωωωω ω =++++ 2 22 2 1 12`12`122`33 223231 ()()()()2e z z z z z G J J J J J J r z z z g z z =+ +++ 7-8图示为DC 伺服电机驱动的立铣数控工作台,已知工作台及工件的质量为m 4=355 kg,滚珠丝杠的导程d=6 mm ,转动惯量J 3=1.2×10-3kg.m 。,齿轮1、2的转动惯量分别为J 1=732 ×

小型客车制动力分配比分析与优化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小型客车制动力分配比分析与优化 专业代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301)作者姓名:陈哲 学号: 39 单位: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楚晓华 2012 年5 月20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摘要 汽车的制动性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因此,改善汽车的制动性,成为了汽车设计制造和使用部门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车辆种类繁多,为使本篇论文更有针对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只研究讨论了应用较为广泛的小型客车。 本文对汽车制动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理论分析,在深入研究制动系统设计要求、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以及有关制动法规的基础上,在MATLAB环境下绘制了制动力分配曲线,通过对该曲线进一步研究分析,从而优化变量、设计确定目标函数、计算约束条件。 最后,本文结合小型客车实例对汽车制动力分配进行优化与制动性能计算,并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小型客车,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曲线

Abstract The car's braking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raffic safety.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braking of the car has become the automotiv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nd use of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department. A wide range of China's vehicle to make this paper more focused, to a certain extent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so the only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s widely used mini-van. Automotive Brake System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alysis, in-depth study of the braking system design requirements, evaluation of braking performance and brake regu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brake force distribution curve drawn in the MATLAB environment ,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urve,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variable, the design objective function to calculate the constraints. Finally, this paper minibuses instance to optimize the braking force distribution and brake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finally concluded. Keywords: minivans, braking systems, brake-force distribution curve

制动器间隙调整

制动器 适用于安装在旋转的制动盘上,用于停机制动、工作制动和紧急制动 制动器安装在齿轮箱的高速轴侧。该制动器是一个液压动作的盘式制动器,为常闭式,具有刹车间隙自动补偿功能。 主动式与被动式制动器 ?主动式:加压制动、泄压打开(SL3000) ?被动式:加压打开、泄压制动(SL1500) ?在首次安装制动器时,必 须检查主动制动器刹车片保 持架与制动盘之间的距离。 该距离必须大于1mm,小 于3mm。 刹车片更换: 取下制动器尾帽上的两个传感器; 手动打开制动器; 在尾帽中间传感器的安装孔内安装 气隙螺栓和垫圈,并手动拧紧 ①刹车片磨损传感器 ②制动器打开与未调整传感器 ③气隙螺栓和垫片

制动器最小打开压力、泵启动压力、停止压力、溢流压力、系统最大可承受压力 制动器最小打开压力:125bar 液压泵站启动压力:130bar 液压泵站停止压力:160bar 溢流压力:190bar 系统最大可承受压力:210bar

1:AWA定位装置的位置 主定位系统 辅助定位系统 2:制动间隙调整 2.1:制动器的安装,见下图 2.2制动间隙的调整 1)制动间隙调整前的制动钳相对于制动盘的位置。(见图2-1) O型圈 图2-1 图2-2 2)调试前先拆除制动器上的O型圈,位置在制动钳与基座之间。(见图2-2)3)松开主定位系统、辅助定位系统的螺栓、螺母。

图2-3 图2-4 完全拧松 4)检查滑动轴是否滑动顺畅。应能够用手指推动滑动轴上下运动。 若滑动不畅则可以松开顶部的螺栓进行微调。(产生原因为:拧紧安装螺栓(或螺母)时液压扳手有可能会带动AWA的安装基板产生位移。)同时检查滑动轴与定位轴之间的平面的间隙。 图2-5 图2-6 在滑动轴滑动不畅时此U型孔可进行微调。此时滑动轴应可以轻易滑动。 5)手动加压8~10次,注意:任何情况下手动加压的次数不应少于8次,目的是为了将制动器的制动间隙调整为2mm。间隙全部位于被动钳一侧 图2-7 图2-8 主动钳被动钳制动间隙2mm 6)泄压后使制动器进入闭闸状态。

拉杆式自动调整臂结构、工作原理

拉杆式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 结构、工作原理、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车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主机厂及司机朋友的重视,而作为汽车制动系重要构成的调整臂的性能如何直接决定了行车的安全性,自调臂因其能及时的自动调整制动间隙,为制动间隙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由于国家政策的提倡,自调臂代替手调臂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抢先占领市场,尽早开发出我们自己的优质自调臂产品投放市场是我们近期的主要工作。而拉杆式自调臂以其结构结构紧凑、动作灵活、性能安全可靠,相对其他类型自调臂成本较低的有点,我们将其列为首选开发类型,1.结构组成: 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为阶跃式间隙自动调整装置。 该调整臂主要由壳体、蜗杆、蜗轮、棘轮、棘爪、压缩弹簧及与之相连的滑块、连杆等构件为调整补偿构件。 2.工作原理: 2.1无需自动补偿时 制动时,气室充气,气室推杆推动调整臂转动,并带动与调整臂中蜗轮相啮合的S-凸轮轴转动,从而打开制动蹄片压住制动鼓产生摩擦力矩,直至制动。在这期间调整臂转动后消除了制动蹄片与制动鼓间的间隙以及制动蹄片、S-凸轮轴、制动鼓所引起的弹性变形,刹车中由于连接套与气室的推杆相连接从而随着调整臂的转动,使与连接套相连的连杆带动滑块向上窜动,其窜动量设定值等于正常制动时调整臂转动所引起的最大窜动值。由于棘轮、棘爪的外表面带一定螺旋角的锯齿形斜齿,当棘轮向上运动时由于此时受力面为非工作面,棘爪在棘轮上滑动,当制动间隙没有超过设定值时棘轮上窜动的行程小于棘轮外表面相邻两齿的轴向齿距此时棘轮、棘爪不发生跳齿,制动器放松后,调整臂复位,棘轮和棘爪又返回原位,不进行间隙补偿。 2.2自动补偿时 当制动间隙由于摩损而引起增大、增大量超过设定值后棘轮的行程大于相邻两齿的轴向齿距时,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棘爪跳过一齿重新啮合。当制动器放松后调整臂复位时,棘轮返回。此时棘轮、棘爪齿形工作面为直面,棘轮轴向返回,在棘爪的作用下棘轮会转动一定角度,棘轮和蜗杆是由花键相连接,因此棘轮会带动蜗杆旋转相同角度;蜗杆又带蜗轮转动,同样,蜗杆带动S-凸轮轴也转过同样的角度,既实现了间隙补偿。

制动系统设计(DOC)

第七章 制动系统匹配与设计 第七章 制动系统设计 制动系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为了保证汽车有良好的制动效能,应该合理地确定汽车的制动性能及制动系结构。 7.1 制动动力学 7.1.1 稳定状态下的加速和制动 加速力和制动力通过轮胎和地表的接触面从车辆传送到路面。惯性力作用于车辆的重心,引起一阵颠簸。在这个过程中当刹车时,前后轮的负载各自增加或减少;而当加速时,情况正好相反。制动和加速的过程只能通过纵向的加速度a x 加以区分。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辆双轴汽车的制动过程。 最终产生结果的前后轮负载ZV F '和Zh F ',在制动过 程中,图7.1随着静止平衡和制动减速的条件而变为: ()l h ma l l l mg F x V ZV --=' (7.1a ) l h ma l l mg F x V Zh +=' (7.1b ) 设作用于前后轴的摩擦系数分别为f V 和f h ,那么制动力为:

V ZV XV f F F '= (7.2a ) h Zh Xh f F F '=' (7.2b ) 图7.1双轴汽车的刹车过程 它们的总和便是作用于车辆上的减速力。 x Xh XV ma F F =+ (7.3) 对于制动过程,f V 和f h 是负的。如果要求两轴上的抓力相等,这种相等使 f V =f h =a x /g ,理想的制动力分配是: )/(])([gl h a l l g ma F x v x XV --= (7.4) )/(][gl h a gl ma F x v x Xh += (7.5) 这是一个抛物线F xh (F xv )和参数a x 的参数表现。在

东风商用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结构原理

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结构、工作原理: 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以下简称自调臂)适用于鼓式制动器。 因为频繁的刹车,制动蹄片与制动鼓的间隙由于摩擦片的磨损而增大,使整车的制动性能大大降低。手动调整臂通过人工调整制动器的间隙来保证行车的安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的自调臂,则不再需要人工调节间隙,它利用制动和回位过程的推力和拉力使摩擦片与制动鼓之间的间隙保持到预留值,进一步提高车辆安全性。同时,节约大量维护和保养时间,提高运营经济效益。1、自调臂的工作原理: 自动调整臂比手动调整臂增加了制动间隙的测量和制动间隙的补偿功能。自调臂利用刹车制动和回位过程的推力与拉力,使螺纹叉c带动齿条a在自调臂转动过程中上下运动,以驱动控制元件使蜗杆b、蜗轮e相对于自调臂转动,来带动制动器凸轮轴转动,使制动间隙变小。 自调臂是通过转角来测量制动间隙,并根据其大小来实现间隙的自动调整,最终稳定在制动间隙的设定值(设定值为0.6~1.0mm)。 行车制动时,自调臂的工作可分解为三部分(见图21):正常间隙角度C (clearance), 。Ce(excessive clearance)和弹性变形角度E(elasticity)过度间隙角度 图21 :对应于设定的正常蹄、鼓之间的制动间隙,自调臂在该角度范围内C正常间隙角度不调整制动器的间隙。:对应于因摩擦片的磨损和其它原因产生的大于正常设定值的间隙,Ce过度间隙角度直到制动间隙为正常设定自调臂根据该角度的大小在制动过程中进行制动间隙的自动调整,值、无超量间隙为止。 弹性变形角度E:对应于因摩擦片与制动鼓及传动元件弹性变形引起的角度变化,自调臂在该角度范围内不进行制动间隙的调整。 所以,在正常间隙角度C范围内,自调臂不参与间隙调整,只有当C+Ce>C时,自调臂才进行间隙调整,直至C+Ce=C。并且任何一次制动过程中的弹性变形E都不参与自动调整。 2、自调臂的结构型式: 目前,应用于东风公司中重型商用车的自动调整臂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带控制臂结构(Bendix结构)的产品,另一种为不带控制臂结构(Haldex结构)的产品。前者的控制臂必须固定在特定的位置,需在外部加装连接件,后者的整套调整机构都在自调臂总成上,安装相对简单,可以与手调臂直接互换。两种类型的结构见图1和图2,在桥上的位置见图3和图4。

制动器起动、制动间隙、静制动力矩的调整方法

上海浦东万能达电机有限公司 上海浦东新区宝达电机有限公司 制动器起动、制动间隙、静制动力矩的调整方法 1.电动机起动后制动轮与制动臂相擦 当电动机起动运行后,有异味和异声产生且电机发热。这是由于电动机制动臂与制动轮相擦,制动轮与制动臂之间的间隙过小,造成带制动运行;这时需要调整制动臂与制动轮之间的间隙。调整步骤如下:(如图) 将电动机断电后,制动器通电打开——用手转动电动机转轴,观察哪一边制动臂与制动轮相擦——旋松螺母②——逐渐向内旋紧螺栓③——直至排除相擦现象为止——固定螺栓③——拼紧螺母②。 通过这样的调整,增大了制动器与制动臂之间的间隙,不管哪一边,同样操作。但注意制动臂与制动轮之间间隙不能过大,否则会造成在制动状态时,没有制动力矩或制动器打不开的现象。 2.电动机停机后电动机没有制动力 当电动机断电停机后,制动臂不能有效地刹住制动轮。一般而言,这是因为制动间隙过大或制动臂磨擦材料磨损造成的制动间隙过大。这时也需要调整制动臂与制动轮之间的间隙。调整步骤如下: 将电动机断电后,制动器通电打开——旋松螺母②——逐渐向外旋紧螺栓③——直至制动臂与制动轮相接触,然后反方向(向内)旋动螺栓二分之一圈~四分之一圈——

固定螺栓③——拼紧螺母②。 通过这样的调整,减少了制动臂与制动轮之间的间隙。不管哪一边,同样操作。但注意此时应开机观察制动臂与制动轮之间有没有相擦现象。 3.制动器通电后不动作 (1)单边不动作 a、这一边的弹簧过紧,需要旋紧螺母①。方法见“4.静制动力矩的调整”。 b、制动臂与制动轮之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按上述1,2方法调整。 (2)两边均不动作 a、检查制动器接线电源,测试电压:N、L端为交流输入电源,若输入AC220V, 则单边励磁绕组端为DC100V;若输入AC110V,则单边励磁绕组端为DC50V。 b、检查制动器励磁线圈,测试室温下的对地绝缘电阻,应≥0.5MΩ。 c、检查制动器两边推杆伸缩是否有卡死现象。 4.静制动力矩的调整 要求增大静制动力矩时,只要旋紧螺母①,使弹簧压紧,直至达到规定需要的静制动力矩时为止(两边同步)。左右两边均按此方法同步调整(要求左右两边弹簧的压缩量尽量保持基本一致)。要求减小静制动力矩时,调整步骤与上述相同,不同之处就是将旋紧螺母①变成旋松螺母①。 如需测试静制动力矩时,只要在电动机上端轴伸处套上力矩扳手,按力矩扳手使用方法,就能测出此时的静制动力矩。 5.自动扶梯现场安装调试时制动力矩、制动间隙的调整 a、切断电动机电源。 b、检查制动器左右推杆与制动臂调整螺栓端面的间隙,保持在1.5±0.05毫米,锁紧调整螺栓。(注意:测量制动器间隙时,可用手将电磁铁推杆向内推入后测量) c、接通制动器电源,使制动器打开,然后启动电动机,使电动机正常运行后,立即切断电动机与制动器电源,观察此时(即停车时)溜车距离,进行调整制动臂上两根压力弹簧,反复进行调整,直至符合要求时为止。

桥梁制动力分配(个人觉得讲的还好)

1概述: 多联多孔连续梁桥,当各墩台刚度存在较大差异或墩台上选用不用的支座时,墩台在汽车制动作用、温度力的作用下墩身受到的水平力计算复杂。手算难以实现。 而根据JTG D60-2004中第4.3.6条无法找到直接解答,仅在其条文说明中提到了计算此类桥梁时需参考袁伦一的《连续桥面简支梁桥墩台计算实例》和王伯惠、徐风云的《柔性墩台梁式桥设计》。笔者对这两本书做了研究,提出了在日常计算时可能需要改变的一些观念,供大家参考。 2几个值得提到的问题: 是否存在真正的刚性墩台? 笔者斗胆地提出真正的刚性墩台是不存在的。墩台刚度计算时不仅应计入墩身的刚度k1,同时应计入墩顶支座的刚度k2,其总的抗推水平刚度为(k1*k2)/(k1+k2)。我们通常说的刚性墩台是指例如重力式墩配合刚度较大的非活动形式支座。而其余的形式如刚性墩台+柔性支座(如橡胶支座等)、柔性墩台+刚性支座(如盆式支座等)及柔性墩台+柔性支座等形式均应视为柔性墩台。 制动力、温度力及摩阻力究竟该如何组合? 根据JTG D60-2004中的指导思想制动力和摩阻力是不能进行同时组合的,但是却没有明确表达温度力是否可以与摩阻力进行组合。 笔者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的一些结论: 首先,所谓是否可以进行组合,指的是对于同一个构件,两种荷载形式是否可能同时存在。摩阻力的本质是活动支座上所受到的水平力大于其最大静摩阻力时发生摩擦所产生的力,这也是设计者安置活动支座的目的,即对墩台进行卸载。判断活动支座是否发生滑动的条件是,制动力与温度力在该墩台上的分配合计值是否大于最大静摩阻力。因此,在计入摩阻力的墩台上,也应排除温度力的组合。也许这种说法还不是很确切,因为实际上在计入摩阻力的同时已经考虑了温度力的影响,是制动与温度的共同作用才诞生了摩阻力。 一次性的计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根据调查,对于纵桥向水平力分配较精确的算法是,将各联总水平力按各墩台的刚度进行分配。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当各联中已设置了一个或多个活动支座,当这些支座上承担不了分配到的力时,已经发生滑动,该墩台已经不能再提供刚度承担分配任务了。这一影响的直接结果是,实际结构其余墩台(非活动支座)承担的力将大于一次性的分配结果,因为它还要分担那些已经卸载(发生滑动的支座)的墩台没有承担的力,仍采用一次分配后的计算结果将是偏不安全的。因此,笔者引入了重分配的计算方法,即在第一次分配时,假定各支座不发生滑动,分配后判断那些发生滑动的支座,将这些墩台排除于计算模型之外,同时将摩阻力反向作用于上部结构上,在新建的模型中重新计算,再次执行判断,直至整个结构达到平衡。

汽车制动器第二代自动调整臂技术分析

汽车制动器第二代自动调整臂技术分析 一,第二代自动调整臂的前世今生 瑞典Haldex是第一家推出第二代自动调整臂的企业。Haldex把其第二代自动调整臂命名为S-ABA,即Self-Automatic Brake Ad juster。第二代自动调整臂利用单向离合器,增加了棘轮机构,调整速度更慢,减少并避免了过调的可能。同时,控制臂的安装在规定的范围内任意位置固定,方便安装且不易发生安装错误。 尽管S-ABA早在90年代就已经推向市场,但它并没有象Haldex所期望的那样迅速取代第一代调整臂,而是在市场中艰难地成长。直到2005年之后,S-ABA才逐渐开始在欧洲各大主机厂使用。笔者经过对国外几家主机厂采购部门的调查,发现有三个原因阻止了第二代调整臂的快速扩张: 1. S-ABA只能替代部分第一代产品。到目前为止S-ABA仅能够替代间隙角度为7.4°、8.4°、9.4°。 2. 某些S-ABA产品在使用时,会发生制动过热现象。例如,韩国大宇客车在测试S-ABA时,发现有过热现象,因此大宇没有使用第二代调整臂。 3. S-ABA的价格比第一代产品高。由于S-ABA的生产成本高于第一代产品,导致其价格高于第一代调整臂。 以上的三个原因也是造成第二代自动调整臂一直在中国无法大批应用的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由于第二代调整臂能够简化物流控制、方便安装、降低因安装错误导致的质量事故,很多主机厂都希望自动调整臂厂家能够改进设计,开发出调整功能稳定、覆盖面广、价格适中的第二代调整臂。因此,一些有实力的调整臂厂家,如,印度的ME

⑷使用寿命长,超过250万次。由于其调整过程是在制动即将结束、力矩最小时进行,从而保证整车的安全可靠,蜗轮副、单向离合器磨损极小。 ⑸结构先进。采用最终间隙感知工作原理,只对摩擦衬片和制动鼓之间由于磨损产生的超量间隙起调整作用,对应于制动鼓、摩擦衬片和S凸轮轴等的弹性变形不影响自动调整过程,保证间隙调整的连续、高效和稳定。 隆中第二代S-ASA自动调整臂爆炸图 四,二代自动调整臂优于一代自动调整臂的特点 1.产品通用性强:二代调整臂不像一代调整臂那样有控制臂角度的限制,因此产品的型号与一代产品相比大大减少。只要产品其它联接尺寸相同,一个二代产品可同时替代多种AA1产品。 2.对装配和维护人员的技术素质相对要低。降低了使用单位的培训费用。控制臂、螺栓断裂、控制臂打滑的问题也就减少了。

相关文档